自己架空设定中国战列舰
背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于刚刚建立的红色中国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欧美列强深陷经济危机之中,无力继续对抗共和国,他们迫切需要共和国庞大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1930年,一五计划开始,人民的努力与来自欧美的科技融合,使得目标超额完成。许多在未来共和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企业都诞生在这四年期间,共和国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建成一个比帝国时代更强大的工业国。有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共和国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祖国,特别是海军。由于此前的内战及华盛顿海军协议和中英海军协议的限制,人民共和国在海军方面的发展并不显著。尤其是在主力舰方面,共和国使用的主力舰依旧是内战前帝国海军建造的战列巡洋舰。这批战舰虽然相较于列强的战列舰不算特别落后,但其中最老的一批已服役超过二十年(最早一批战列巡洋舰于1913年服役),到了该替换的时候。考虑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即将到期,世界各国海军都在跃跃欲试,新一批战列舰随时可能诞生,掀起一场全新的海军竞赛。因此,建造一批新型战列舰保护共和国海疆成为新海军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全新的战列舰以“淮河”命名,这条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最终才平静下来的河流,开启了新的设计流程。设计指标
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尽管口号喊得震天响,共和国高层的目光依旧长远。庞大的海军建造计划的目标并非所谓的“超英赶美”,而是维持对逃到日本的伪帝国政府海军的绝对优势,为未来的登陆计划扫清障碍。因此,共和国的计划中并没有包括超过条约标准的巨型战列舰(Giant Battleship)。新型战列舰的排水量依旧被要求与此前的条约标准(即45000长吨)一致。同时,在与德意两国设计师长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共和国在巡洋舰建设中已经掌握了焊接技术和装甲融入结构等降低船体重量的方法,因此新型战列舰被要求使用这些新技术,将更多重量分配到其他部分。
考虑到与伪帝国海军作战时,新式主力舰随时可能遭到对方各种舰艇的攻击,并沐浴在不同口径火炮的攻击之中,共和国此前的战列巡洋舰曾遭遇类似情况,甚至差点因为非核心区大量进水而被击沉。因此,新型战列舰应尽可能全面防护,核心区应在20公里-30公里的距离上能抵抗自身主炮的攻击;非核心区也要能抵抗各种中小口径火炮的攻击;同时,新的战列舰应以抵抗舰底下2.5米处300千克TNT当量的爆炸为目标。
火炮方面,主炮应不少于8门,每门主炮应搭载100枚炮弹,射程超过30公里。同时,副炮应不少于10门,确保任意一侧至少有三门副炮;防空火力需建立起至少三层火力网,对抗随时可能袭来的敌方战机。同时,提高防空炮的自动化程度也被提上了议程,这样可以降低人员需求并改善船员的居住环境。
航速方面,海军希望新型战列舰能够达到32节,以便与新型航母组成编队行动,若有可能,尝试突破35节。同时,动力舱布局应借鉴德国最新的巡洋舰设计,实现单元化并得到良好分割,确保单次命中不致造成超过一半的损失。
设计和建造
1934年,新的战列舰设计工作开始,设计局提出了数十套方案,包括三座三联方案、四座双联方案、两座四联方案,甚至还有二联和四联的混装方案。最终,三座三联方案和四座双联方案被设计局提送到中央军委的桌面上。尽管海军因胡德战舰的美感坚定支持四联方案,但最终三座三联方案因其更强的防御能力以及多一门主炮的优势,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
淮河级战列舰的水线长度为259米,水线宽度为38米,平均吃水深度为9.5米,肿部型深为15米。该级舰的标准排水量为46206公吨,满载排水量为52901吨。整体采用平甲板船型,船首大幅上扬并外飘,以改善在高海况下的适航性。通过大量采用焊接技术、装甲融入结构、新型高强度造船材料和工艺改进,淮河级的舰体重量仅为1.2万吨,占标准排水量的26%,为其他部分节约了大量重量。
淮河级战列舰的主炮为三座三联装410毫米50倍径主炮,俯仰角度为负五度到四十度之间,最大射程可达42公里。主炮的正面装甲厚度为406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为305至254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229毫米。除了这些威力强大的主炮外,淮河级还装备了十二座双联装50倍径130毫米高平两用炮,这种以意大利100毫米主炮为基础研发的火炮拥有强大的毁伤能力,虽然防空能力不如预期强大,但足以驱散8公里高空的飞机。为了对抗来袭的飞机,淮河级还装备有12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60座单管20毫米厄利空高射炮,这些防空炮形成的火网足以对抗任何强敌。淮河级战列舰的装甲部分占据了舰体重量的最大份额,高达20900吨,覆盖了舰体的大部分区域。主装甲与意大利正在建造的维内托级战列舰类似,采用分层布局:外部为70毫米均质装甲,内部为35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装甲模块后部还有两层防破片层,每层之间用发泡水泥隔开。为了保护弹药库和轮机,主装甲下部还配有220毫米的次装甲,逐渐减少至130毫米,上装甲部分厚度为150毫米;水平装甲由60毫米炸弹装甲和150毫米主水平装甲组成,被认为能够抵抗美军使用的千磅航弹。次装甲则保护传动轴和重要线缆,防止炸弹对其造成损伤。全舰的水下部分分为三层装甲,总厚度达到7.5米。第一层填充发泡水泥,第二层注入液体,第三层为空舱,被认为足以对抗500千克鱼雷袭击。
为了驱动这艘庞大的战舰,淮河级采用了与航空母舰相同的高温高压动力系统,配备四座新式高中低压蒸汽轮机和八座锅炉,采用四轴驱动;蒸汽压力为30公斤/平方厘米,蒸汽温度高达350度。总输出功率高达16万马力,能够使战列舰达到最快32节的急速。一般状态下,该级战舰可搭载3300吨燃料,极限状态下可搭载5000吨燃料,20节巡航时航程为6300海里(11668公里),16节时航程为8800海里(16298公里)。此外,该级战舰还配备四座130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四座6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总发电量达到7800千瓦。这些电力也为后期安装先进的电子设备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1936年12月,随着海军条约的到期,共和国开始实施建造淮河级战列舰的计划。当时,共和国只有三个造船厂能够承担建造这种大型战舰的任务。最为可靠的广州造船厂正忙于建造新式航母,暂时没有空余的船坞;通过改造战列舰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大连海军造船厂正忙于对四艘战巡的改造工作。因此,新的战列舰建造任务被交给了上海的江南造船厂。考虑到江南造船厂在内战结束后直到1931年才重新开张,因此专门从大连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抽调了一批人员前往支援。
1937年,第一批两艘战列舰在上海开工建造;1938年,第二批两艘战列舰开工;1939年,在新的船坞完工后,又有两艘战列舰被增补进预算中,在上海开工建造。然而,这六艘战舰未能及时投入战场。1940年大年初二,日本的伪帝国海军与俄国组成的联军对共和国展开全面攻击,这六艘战列舰在港口和船坞中遭到重点打击,被击沉。
1942年,在共和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六艘战列舰完成了重新建造,并被换装了全新的对海搜索雷达和对空搜索雷达,重新投入战斗,参与了对日作战的最后阶段以及随后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激烈争夺战。主炮的测距系统包括两具合像式和一具体视式测距仪,构成了三重15米级别的测距系统。这些测距仪配有稳定的陀螺仪,并安装在防震架台上,能够指引主炮攻击40公里以外的目标。每艘淮河级战列舰都配备一个备用测距仪,以便在一个测距仪被破坏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测距仪,确保战斗力不受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