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设计的超级战列舰
本帖最后由 jason.xiong 于 2024-8-26 17:33 编辑以母亲的名义——黄河级巨型战列舰
中国海军内部一直有人在研究超越条约限制的新式战舰,这被认为是能有效抗衡随时可能来袭的资本主义列强们的有效武器。大萧条期间对德意美法英等国的技术学习,以及建造各式战舰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使得建造这样的超级战列舰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但共和国依旧希望避免挑起竞赛升级。1934年,美国海军被授权建造六艘战列舰,在日本的伪帝国政府也批准了新的四艘战列舰的计划。因此,共和国在1936年的海军计划之中也同样批准了六艘战列舰,以对抗美国和日本新式战列舰。这一举动进一步引发了美国和日本的激烈反应,也引发了英国对于远东地区,特别是新加坡防卫的担忧;英国的加码也引发了德国的紧跟,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也随即跟进,条约之后最大的海军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各种情报纷至沓来,海军意识到伪帝国政府和沙俄似乎正在建造某远超条约限制的巨型战舰;这些新式战舰拥有不弱于淮河级的航速和远超淮河级的防御和火力,他们不是淮河级可以应对的。共和国海军必须拥有对等的钢铁才能与其对抗,否则下一步执行登陆计划的时候,就需要用士兵的血肉去填补了。
虽然条约不再成为限制设计师们的枷锁,但现实的情况依旧约束着设计师的想象力。共和国拥有建造战列舰这一级别的船坞截止到1936年仅有12个,分布在大连,江南和广州三个造船厂,这些船坞和船台之中,最大的尺寸为338*50*14米,但考虑到现有设备的扩充以及运用方面的难易,舰型还是以小为好。
初步采用的设计或许会是淮河级的拉长版本,新一代的战舰将使用四座火炮,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成功试验的40kg/cm^2,400摄氏度的新式锅炉使得驱动巨型战列舰成为了可能。舰体的装甲分布会继续参考淮河级的布局,只会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这种全面的装甲防御被认为能够抵挡各种口径的火炮攻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舰体重量。
但在火力这一要素上,使用哪些主炮还是产生了分歧。不少人认为可以在淮河级的主炮上进行修改,使用淮河级的成熟设计来节省建造时间;一些人主张使用口径更大的火炮,用更加强大的火炮来压制列强的战列舰。
两方的争论在随后的战争之中被打破,伪帝国海军使用的右近卫将军级战列舰那堪称毁灭的460毫米口径主炮让共和国海军遭到了不小的损失,清河号的沉没引发了整个海军的暴怒,但整个海军和空军的全力追杀也仅仅只是让这艘巨舰坐沉在港口里。大口径火炮带来的毁伤能力和厚重装甲使得共和国海军对于超级战列舰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新的战列舰的要求就此确定:全面超越右近卫将军级战列舰,并在未来对抗敌国可能拥有的同等级别战列舰。
新的战列舰被确认使用四座三联主炮483毫米口径主炮。在曾经帝国时代,海军的工匠们曾经建造过这样的巨炮来测试工厂的制造能力,因此,共和国选择在帝国的遗产上继续改进,作为共和国的最终武器使用;在九州登陆战结束后,共和国在帝国的兵工厂之中缴获了右近卫将军级的主炮,参考了其中的技术。副炮将使用130毫米口径58倍径的高平两用炮,并且搭配最新服役的75毫米口径50倍径防空炮,以及在战争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40毫米70倍径防空炮,防空能力和反雷击能力相较于怀合计有了显著的提高。1940年8月,新的战列舰设计完成,由于同年缺乏足够的船坞暂时被搁置,1941年2月,两艘战列舰率先在大连开工,1942年,原计划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开工的另外两艘战列舰计划被取消,被全新的超级航母计划取代。
一号舰被取名为黄河,二号舰则被命名为长江。这两艘以华夏的母亲河为名的战列舰在1944年正式加入共和国海军序列,成为太平洋舰队第一机动集团最为倚重的成员,参与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海战和战列舰对战之中。
具体设计
该级战列舰的水线长度为294米,最大长度为300.26米;水线宽度为41.4米,最宽处为43米;吃水深度为10.5米,中部型深为16.5米,肿部干舷为6米。整舰采用平甲板设计,舰首上扬以改善在恶劣海况下的航行能力。通过采用焊接技术并改进工艺,黄河级的舰体重量仅为18000吨,占标准排水量的24%。
黄河级战列舰使用了与新一代轻型舰艇相同的高温高压动力系统,配备了12台锅炉驱动4台蒸汽轮机,总功率达28万马力,并有15%的过载余量。这套动力系统分为四个独立单元,通过复杂布局将其分隔开来,组间完全独立而组内相互交联。在双轴驱动下,战舰的续航速度为18节,航程为15000海里。
黄河级全舰采用交流电系统,每个单元内有两台120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此外,舰上还布置有六座12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以防锅炉受损后供电不足。全舰的发电功率高达16800千瓦。这些充足的电量不仅保证了主炮塔、高平副炮和大量防空炮的高效运作和自动化,还能驱动战舰上的各式电子设备,提高船上士兵的生活质量。
战列舰的主炮为四座三联483毫米45倍径舰炮,全装药寿命250发,使用新型的穿甲弹(参考大和的九一式);主炮能在20公里/30公里处击穿494毫米/360毫米垂直装甲,121毫米/211毫米水平装甲。全舰单炮储弹量为100发,必要的时候也能搭载110发。全部的12门主炮由两个射控系统的火控室控制,每个火控室均搭配有自动火控计算机,射控系统由两座火控雷达和两座测距指挥所提供消息。
副炮使用新生产的130毫米58倍径双联主炮,单座炮塔为57吨重。四座炮塔部署在2号炮塔和3号炮塔后部,具备有超过240度射界,其余六座则安装在舰体两侧。炮口初速为950mps,炮塔转速为10秒/180度,高低射界为-7度到81度。装填拥有两种模式,电动机械装填最快可达15发每分,由舰员人力装填也能达到最快12发每分。每门炮拥有400发炮弹储备,最远射为27公里,最高射程为15公里。这20门副炮一共有4个火控室分别控制,装备有新式的测距雷达进行校准。
在目睹了伪帝国政府发动的神风攻击后,共和国研发出了一种新式中口径防空武器——76毫米53倍径双联防空炮。这一型号防空炮重达15吨,能够以40-50发每分向天空倾泻火力。这些火炮都是由火控雷达控制。除了这些以外,黄河级使用了12座六联博福斯高炮作为最后防线,足以对抗来袭的飞机。
黄河级战列舰的防御极为厚实,其装甲总重量接近标准排水量的一半,达到36000吨。主装甲区覆盖了超过水线的一半,长度达170米。外部装甲包括100毫米均值装甲,380毫米18度倾斜表面硬化装甲和36毫米防破片层,这些装甲被认为足够在20公里距离上抵抗黄河级战列舰的主炮火力。上装甲带的厚度为150毫米,弹药库区域装甲加厚至200毫米,非核心区主装甲带厚度也为200毫米,主装甲带倾斜20度。舰首和舰尾分别设有厚度为400毫米的横隔壁,核心区前后则有厚度为315毫米的横隔壁。水平装甲分为三层:最上层为60毫米炸弹装甲,中层为165毫米装甲,最底层为20毫米防破片层。其余水平部分也覆盖了100毫米装甲。这些装甲能够使1000千克的高爆航弹难以在甲板以下爆炸,并抵御500千克的半穿甲炸弹和浅俯冲投弹的500千克穿甲弹。炮座和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50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600毫米,侧面为230毫米。在水下防护方面,黄河级战列舰设有宽度为6.2米的防鱼雷隔舱,可以抵抗900千克TNT当量的接触式爆炸。此外,独特的四重传递结构增强了抗沉性,可以抵御上述当量5米外的非接触式爆炸。这些装甲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装甲盒,包裹着舰体的大部分区域,使得黄河级战列舰具备强大的防御力,足以对抗来自各国的超级战列舰。两艘黄河级战列舰在1944年9月下水后,于1945年1月初完成各项测试并加入海军,编入太平洋舰队第一机动集团的第一战列舰编队。随后,这两艘战舰因美军对玛利亚纳群岛的争夺而投入使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对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