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斯大林决心打造一支大洋公海舰队?
本帖最后由 强而有力Montana 于 2025-4-15 00:43 编辑23工程“苏联”级战列舰
斯大林在1935年最后几个月做出了建造“大洋公海舰队”的决定。1935年底,为庆祝舰队现代化改造的成功以及海军人员教育和作战训练的进步,斯大林开展了一场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宣传运动。1935年12月23日,270多名海军军官和水兵因其在海军中推广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成就而被授予勋章和奖章。同一天,斯大林、莫洛托夫(V.M. Molotov)、奥尔忠尼启则(G.K. Ordzhonikidze)和伏罗希洛夫(K.E. Voroshilov)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太平洋舰队代表团。接见结束后,红军和红海军最高统帅部被要求制定发展大型远洋海军的发展方案,并提交政府审批。第二天的《真理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称苏联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海上强国。
1936年5月27日,劳动国防委员会(Council of Labour and Defence)批准了未来舰队的组成和1936-47年的造舰计划。令人惊讶的是,官方刚刚宣布的“小型海战”理论突然又被修改为“大型远洋海军”。斯大林的大洋公海舰队计划就此启航。
短暂得势的少壮学派“红色指挥官”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被彻底摧毁,正如同此前被摧毁的沙俄“旧学派”一样。斯大林希望建立一支以巨型战列舰和快速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的海军,那些未能及时服从独裁者的人很快被逮捕、监禁或枪决。在两年的时间里,总共19500名海军军官中有3000多名(15.4%)遭到“镇压”。高级军官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被处决的人包括4名海军总司令、6名舰队或区舰队指挥官、5名舰队参谋长或副参谋长和22名大型战舰指挥官。
然而在斯大林去世之后,曾经耗费巨大国力建造的庞然大物只剩下19艘68/68bis巡洋舰(和更小的舰艇),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于是,我们不由得发问:
为什么斯大林决心打造一支大洋公海舰队?
Why Did Stalin Build his Big Ocean-Going Fleet?
究竟是什么促使苏联政府,或者至少是这位独裁者,做出了从零开始打造远洋海军的历史性决定?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
直接的原因
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内心思想的变化,那么1933年读到的一部“伪书”是非常重要的。
1933年秋,伊万诺夫(L. Ivanov)和斯米尔诺夫(P. Smirnov)出版了一本关于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英美海军竞赛的书。他们断言,战列舰是所有协议国海军战略的“脊梁”。工农红军海军部队总司令奥尔洛夫(V.M. Orlov)并不认同作者的结论。他声称这是一本“伪书(false book),因为它颠覆了党的苏联海军战略原则”。但斯大林在奥尔洛夫之前就读过这本书,并非常满意地接受了它。到20世纪30年代初,他已成为海军的支持者。
(斯大林提示各位读者,买书一定要读正版,不要读伪书!)
更加深层的原因
至于更深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苏联工业的发展
关于第一个动机,1931年至1935年底,苏联为其武装部队——“世界无产阶级武装先锋队”——生产了近1.4万辆坦克和10267-13728架军用飞机——数量之大,远超世界总武器库的数倍。这些部队和武器很快将在西班牙和中国接受检验,其水平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不难想象,斯大林——据他周围的人说,他非常热爱大型战舰——会问为什么苏联不能建造同样强大的战舰来震慑敌人。
斯大林坚持在偏远地区修建大型造船厂以支持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并且以数万奴工死亡的代价修建了连接波罗的海和北冰洋的白海运河。
二、来自外部的威胁
斯大林的第二个动机是他对国际形势的悲观评估。当时对现状不满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正在进行最终将引爆世界大战的扩张。斯大林深知苏联处于孤立状态,他采用了两种战略来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种战略是“打不过就加入”,他允许外交人民委员马克西姆·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实行集体安全战略,最终导致苏联于1934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于1935年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互助条约。
第二种战略是大规模军事建设,同时大力宣传反战,以吸引国内外民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在1936年启动了大舰队计划。
海军条约的逐渐瓦解和德意日轴心国的入侵威胁都在刺激着斯大林。早在1935年,苏联海军司令奥尔洛夫上将(V. M. Orlov)就指示伏罗希洛夫海军战争学院准备战列舰的初步图纸,以应对新的挑战。他们为波罗的海舰队制定了几个设计方案,以对抗德国新型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
三、共产主义强国的外交和声望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斯大林想要提高苏联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强国的国际威望,同时还要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而且是一个懂得武装自己的祖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对斯大林来说——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汉布尔所说——一艘战列舰,一艘无畏舰,是原子弹最直接的历史前身,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最灵活的权力政治工具。一个想要在世界政治中得到充分认可的国家,需要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作为权力的象征。这或许就是斯大林想要拥有一支“大型远洋舰队”的背后原因。
总结
尽管斯大林在1930年代末投入巨资建造主力舰,但在红海军参加的三场战争中——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与德国的卫国战争以及1945年8月至9月在远东与日本的短暂冲突——其舰队本质上是1930年代初构想的“少壮学派”舰队。虽然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深入研究了基于潜艇、摩托鱼雷艇和飞机的舰队战术,但红海军的表现总体上很差劲。
红海军的军官们通常无法执行如此复杂的任务。他们普遍缺乏教育和训练,缺乏经验,这些都是斯大林政权统治下苏联社会的固有缺陷导致的。然而,这些缺点不应该掩盖红海军的成功。红海军的撤退、火力支援和两栖作战都做得很好,尽管这些往往是即兴发挥的。没有人能贬低红海军军官和士兵的勇气和奉献精神。
斯大林“大洋公海舰队”的终结
主要参考资料
Stalin's Ocean-going Fleet: Soviet Naval Strategy and Shipbuilding Programs, 1935-53
斯大林的远洋舰队:苏联海军战略和造舰计划,1935-1953
Stalin’s Big-Fleet Program
斯大林的大舰队项目
链接
On seas contested : the seven great navi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争夺海洋:二战中的七大海军
推荐阅读
工农红海军/苏联海军的作战条例和作战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