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440
主题101
精华17
积分8656
金钱4314
贡献170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10-11-24
最后登录2017-4-6
在线时间890 小时

少校
 
|
早在大清末年,主持海军大政的胖贝勒周游欧洲的时候,就曾打算在奥匈帝国STT船厂订造一艘以奥国“斯邦海军上将”级侦察巡洋舰的设计为母型的巡洋舰,后因大清这座大厦的崩塌而告吹..........
1932年,奥匈现任政权希尔达维亚王朝驻宗国总领事发来照会,请求允许奥-希国打捞一战时沉在青岛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残骸及舰员遗物,宗国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由此加深了宗国与奥-希国的外交。宗国方面旧事重谈,打算完成胖贝勒的未尽事宜,再次提出在奥-希国订造轻巡洋舰的提议。奥-希国方面极为重视,拿出成熟方案。该方案基本就是以胖贝勒当年提出的那个技战术指标的升级版,舰型和布局基本沿袭1911年时的设计方案,有所改进,并充分考虑到宗国国情。
标排4000吨,三膨胀往复机,双轴双桨,最大航速30节,续航力4000海里/15节
武备包括两座双联斯柯达150mm主炮塔,四座斯柯达单100mm副炮,两座双联533mm鱼雷发射管,三座双联37mm机关炮
携载侦察机一架,无机库
该方案充分考虑到宗国现时国情,缺油而多煤,由此动力舱室设计的很长,烟囱也多达四座,就是为了用效率较低的燃煤锅炉配三膨胀往复机让该舰达到30节航速。至于为什么坚持使用三膨胀往复机而不采用新式的涡轮机,宗国方面是这样解释的——三膨胀机的维护比涡轮机要简单,减轻宗国海军的压力,因为海军打算让该级舰承担自北跨南的高强度勤务任务,就是俗话说的“当驴使”。
1933年,首舰在奥-希境内的STT船厂开工,次年下水,宗国海军命名为“海圻”舰,而使用了30多年的老“海圻”终于光荣退役,一起退役的还有德国造的三中海,即“海容”、“海筹”、“海琛”,至此宗国老式巡洋舰全部淘汰。
从二号舰开始,由奥-希国提供技术支持,在宗国国内船厂建造。截止1938年,国内共建三艘,以老三中海的舰名重新命名。加上两艘“海靖”级,宗国建立了以轻巡洋舰为核心的新一代海军主力阵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