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411|回复: 4

[其他设计] 通向绝对火力之路:法国陆军作战理论变迁与军备革命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发表于 2011-8-1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229 于 2011-8-10 21:28 编辑

1917年底,迫于几个主要交战国国内的赤色分子相继发动暴乱,战争进入到了休战阶段,而随着19191月达成的华盛顿条约,彻底将这场噩梦般的战争推进了坟墓。然而,这场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一战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彻底消失,恰恰相反,各国在都在总结一战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场战争作准备。目光深远的福煦元帅在签署华盛顿条约的当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二战爆发,用事实证明了这条预言,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作为欧洲主战场的法国,此时已是满目疮痍,整个北方都被淹没在战争废墟之中。残酷的现实拷问着每一个法国军人的心灵,我们要不要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损失换取胜利?对此问题不同的回答产生了为数众多的陆空作战理论,本文就仅对间战时期的法国陆军作战理论变迁与军备革命做出简要的剖析。
第一类战争构想:长期消耗战、防御优势和确保崩溃理论(1920-1921
早在1871年,法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就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一国的战争实力和潜力取决于该国的工业能力与潜力,并且指出,以法国的工业实力和潜力完全无法在现代战争中单独击败德国,而在对德战争中任何战略进攻行动也都是不现实的。在一战中,法军迫于实力限制而不得不采取守势也恰恰是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由陆军中校法贝勒提出于1920年的战争构想(为区别于后来的构想,我们以后将其称为第一类战争构想)就是对这种论断的理论化发展。
法贝勒的第一类战争构想认为,在此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法国面临的主要战争威胁来自于德国的进攻,因此主要的备战必须以此为着眼点,做好防御准备。而在对德作战中,陆战和空战无疑是最为主要的作战形态,这就要求法国国防必须侧重于陆地和天空,而海洋则是从属于陆地的。
一战期间的地面战斗往往是缓慢而低效的,面对连贯的防线,任何一方的步兵都难以实现有效地突破,而机枪为代表的速射火力的日益强大又完全消除了骑兵突破的任何可能性。由此,法贝勒认为,法国将必须保证强大的陆军兵力,沿着德法、法比边境进行缜密而连续的布防,这将使得德国入侵法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最终形成与一战同样的泥潭战争,在相互消耗中走向终结。这一观点被他自己称之为“长期消耗战”。
有质疑者怀疑在面对德国优势的工业实力时法国如何能通过消耗战迫使德国停战,法贝勒作出如下回答:“德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只能利用欧洲大陆其所占领区的资源,而任何海外殖民地或他国的援助因为其不得不依赖海路运输而极易为人所切断——即使它用有世界第二的舰队。法国则不同,面向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和面向地中海的海岸线将使得法国能够获得来自殖民地的补充。这一点已经为一战所证明。”
“长期消耗战”只是一种战略方向,它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战术支撑。在19204月,法贝勒同福煦元帅的一次对话中记录中,最早记载了他所提倡的技战术手段,后人将他的这些观点称之为防御优势和确保崩溃理论:
福:“您所说的缜密而连续的布防是否意味着要将要塞修遍整个法国边境?”
法:“元帅阁下,恕我直言,那样除了浪费金钱以外没有任何意义,连续而缜密的布防是要由野战防线构成而非永备工事。”
福:“能更进一步的解释么?”
法:“是,野战防线具有要塞不能具备的诸多优势,它更加廉价,修建也十分快速,一旦需要转移阵地时也不需要有任何犹豫,野战防线本身也足以提供足够的火力发扬点,视野更加开阔,只要火器还能使用,就能够比要塞更有效地发扬火力。”
福:“但是要塞能够提供更强的防护,这是野战防线所不能提供的。”
法:“确实如此,元帅阁下,但是,在大规模持久战争中,要塞的防御优势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假设我们修建一个要塞,它能够抵抗住280炮的打击,然而在长期的战争中,敌人很快会发现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用更大的火炮来对付这个要塞,这样,我们花费巨大修建的要塞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即使我们建造出了他们现有火炮都不能击穿的要塞,且不论我们能建造多少,敌人也会建造更大的火炮来对付它。这是一个死循环,这将使得防御一方面临绝对劣势。与其费尽心机建造不能被击毁的要塞,不如使我们的防御火力更难被击中,也就是要让我们的目标变得尽可能的小,而且要保证其被击毁后能够廉价而快速的修复。”
福:“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那么这样的防御作战如何能击败敌人呢?”
法:“元帅阁下,我所强调的并非击败敌人,而是达到和平。现代战争本质是消耗工业产能和人口产能的战争,当一方为战争投入的工业能力和人口持续大于其本方产能的时候,这一方就会失败,一战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御作战的一方所蒙受的损失要小于进攻作战的一方,在进攻方进行炮火准备时,防守方如果能够进行有效地躲避,伤亡会较少,而一旦进攻方发动冲击,则防守方构筑的较好的防线使得防御火器能够有效地杀伤缺少掩护的进攻方步骑兵。总之,在保证战线完整的情况下,防守方总是要比进攻方损失小,进攻方如果持续不懈的攻击,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伤亡与损失。以德国的战争潜力看来,其仅能够连续不断的维持这样的攻势半年,而我方抵御这样的攻击的时限显然远远超过半年,这样,敌人将在我们崩溃之前停止攻击。战争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战斗,战斗只是手段,一旦通过战斗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然通过和平手段,战争也将走向终结。”
福:“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的,同样将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法:“元帅阁下,对于这个问题我同样感到无力,但是,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唯一的终结战争的途径。世界大战打了近4年,交战各方同样没有任何收获,恰恰是在各国濒临崩溃时才寻求和平。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凭我国一家之力是不可能击败它的,我所能想到的仅仅是迫使敌人先于我们濒临崩溃,至于别的问题,我就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19216月,法贝勒中校将自己的上述观点进一步整理成长达5万字的《国防纲领》,正式提交陆军部高层审核,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份报告在提交后的第二天就为《巴黎日报》全文刊载(注一),这一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使得法贝勒中校的计划最终流产。
首先是陆军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此时的法国陆军正处在新作战理论大爆发的前夜,许多后来名噪一时的著名理论派别,例如全战车学派、空降学派、航空兵学派,都已经初见雏形,这些派别本没有资格接触这一报告,但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报告后,也都对于法贝勒中校的理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虽然这些学派的主要人物当时还都是低级军官,但他们人数众多,声势浩大,陆军内的舆论环境一时间对法贝勒中校和他的计划十分不利。
其次是陆军高层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一计划本身存在题,难以达成预想的效果。
最后,海军的强烈反对,成为压垮这一计划计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海军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地国家,海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贝勒的报告中“陆主海从”的倾向无疑极大地伤害了海军的利益。海军的笔杆子们先后发表了多篇反对法贝勒报告的文章,陆军内部为数不多的法贝勒计划支持者们也害怕同海军闹翻,只得作罢。
客观的说,法贝勒的第一类战争构想理论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长期消耗战等,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一战式的作战理论,没有注意到由于坦克和航空器的发展带来的攻防优势的变化,对于机动的理解也局限于小范围的步兵机动,可以说,其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过时了。但是此次“法贝勒计划泄露案”虽然没有使这一理论本身得到广泛的认同,却意外的开启了陆军新作战理论大爆发时代,一时间,各种新式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恐怕也是出乎法贝勒中校意料之外的。
(未完待续)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8-1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go229 发表于 2011-8-10 16:22
1917年底,迫于几个主要交战国国内的赤色分子相继发动暴乱,战争进入到了休战阶段,而随着1919年1月达成的 ...

这篇雄文,我是否可以理解阁下领导20年代的法国,军种编制没有空军,空军隶属于陆军?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8-1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个题外话,楼主,你确定法国一直中立打酱油?!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suny 的帖子

20年代四大军种,陆军、海军、国土防空军、攻击航空军。1938年攻击航空军变成了空军,主要负责境外决战和战略轰炸。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类和第三类战争构想:百家争鸣的年代:航空兵学派、全战车学派、空降学派和要塞学派(1921-1928)
(接上文)
事实上,就算没有以上的波折,法贝勒计划也是没有什么可能获得通过的。原因在于该计划得以存在的基础,即第一类战争构想,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第一类战争构想要求法国仅仅以德国为作战对手,而丝毫没有考虑到面临其他作战对手的情况,一旦实行就会造成整个法军高度特化,一旦对手发生改变就会变得极不适应。法军高层(不仅仅是陆军)怀疑实行法贝勒计划之后法军将变成“一个庞大臃肿的胸甲”,“只有当来自特定方向的攻击才有作用,而指望它发动任何攻击行动都将变得不可能。”而作为一个力量几乎全球存在的世界性的大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欧洲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在亚洲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法国力量一旦缺失,由此带来权力真空将孕育新的不稳定因素,而这恰恰是法国所不能容忍的。而这些,却为法贝勒这位“书斋里的陆军理论家”所忽视了,可以说,这一计划的缺点本质上是由于其提出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缺陷所决定的。
新的变故来自于文章曝光2个月后的一次会晤。1921年8月,法德两国首脑在法兰克富举行会晤,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会上最终商定阿尔萨斯、洛林由当地居民公投决定归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议期间德国首脑兴登堡和法国首脑克里蒙梭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闭门单独会晤,这次会晤没有任何第三者在场,使得我们今天研究这次闭门会晤的详细内容成为不可能,但是当两人结束单独会谈,走出会议室时,在场的人们发现“两位元首虽然面色平静,但是显然是动了感情”。而随后德法的一系列接触使得两国的关系趋向于缓和,用政治观察家让 安斯多尔的话说,就是“双方都觉得,还是把枪口从对方身上移开,较为有利。”这就意味着,法国可以从对德战备战备的紧张气氛中缓上一口气,下大力气进行国内重建了。
而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陆军军官们对未来法国可能面临的战争形态又有了新的设想,于是,1922年初,两种新的战争构想的萌芽被提了出来,这就是分别由费尔南多中校和罗兰上尉提出的全面战争构想和低烈度战争构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分别将他们称之为第二类和第三类战争构想。
费尔南多认为现代战争是逐渐升级的,哪怕是地区(主要是势力交汇的地带)间的冲突,一旦爆发都将有可能逐渐升级并演变成几个主要大国间的灭国性战争。那么当灭国性的战争不可避免时,与其等待战争“逐渐升级”,不如先发制人,对待敌人最开始就用坚决的行动击垮之。费尔南多认为,在至少10年之内,这样的战争并不会爆发,所以必须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尽可能的发展法国的国力,积蓄起足以应对这样的战争的国力。同时,费尔南多认为,单纯的针对某一国而进行备战的做法是愚蠢的,法国陆军应该能够“选择交战的对象和交战的手段,并能够击败对手”。为了更明了的说明自己设想中的战争方式,费尔南多用四个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战争构想:全面战争、先发制人、破坏性攻击、短期战争。
全面战争,是指战争一旦爆发,则交战各方将不仅仅在战场上搏杀,而是在一切能够产生竞争的领域,例如工农业生产、金融、社会构成、民族意志、人体健康等等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展开全面而没有限制的战争,费尔南多指出:“现今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使战争带有一种全民特性,即国家全体居民和全部资源都被吸入战争熔炉中。而且,既然社会肯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现在能预见到,未来战争在特性和范围上都将是总体的” 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民众摆脱了在以往战争中所处的被动从属地位,成为可以影响战争胜负的能动因素。同时,在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情况下,物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和军民抵抗意志的反作用力都空前增大。这种全新的战争特性必然要求全新的战略思想、作战理论、力量结构。
先发制人,完全是按照其字面意思,在发觉对手有发动攻击的可能时就对对手进行先发先制的打击。
而破坏性攻击则要求攻击能够产生显著的“停止作用”,明显使敌人在短时间内丧失还击的能力。
短期战争,全面战争是一种消耗巨大的战争形态,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敌人击垮。费尔南多认为,由于对敌人的攻击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旦攻击发动而使得敌人丧失还击能力,那么下一步的行动是不必要的,因为敌人将在各个领域面临攻击带来的长期后果,这就像慢性病一样,将消耗敌人极大的精力去解决,这将使得对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对自身构成威胁。
在军事攻击手段问题上,费尔南多倾向于使用空中力量。他援引杜黑的著作中的话说:“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他指出,只有空军能够快速而精确的攻击敌方的各种军事和基础设施,投放传单、敌后破坏分子、生物化学战剂,是理想的军事攻击手段。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和其他一些有着与之类似观点志同道合的军官们被称为“航空兵学派”。
同样,坦克在世界大战中的应用引起了许多军官的关注,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新兴的军事装备同样也成了许多陆军军官关注的焦点。全战车学派就是这些军官们对如何运用坦克这样的军事装备的研究流派。
全战车学派最初的成员是那些一战中的初级坦克指挥官和在战斗中有过与坦克协同作战经验目睹过坦克威力的步兵中高级指挥官们。在对未来战争的形态方面,这些军官往往较为认同费尔南多的全面战争构想,但与费尔南多和他的航空兵学派不同,这些军官认为,仅仅依靠空中轰炸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出动地面部队,通过快速而迅猛的穿插,攻击敌方最关键的目标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而地面部队要同时获得火力机动性和防护三个要素,就只能依赖战车,只有战车才能将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同时,他们认为,在进攻作战中,传统的步兵缓慢而笨拙,却并非必须,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战车来代替步兵的作用。全战车学派的成员埃贝尔撰写了法国全战车学派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法国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装甲兵编程和应用理论:《机械化陆军》。书中提到,不同种类的战车必须紧密配合,重型坦克负责突破,中型坦克式战斗的主力,而轻型坦克则用来侦查和代替步兵但任反步兵任务,而由飞机和搭载着支援火炮的车辆提供火力支援。虽然其中一些描述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认为只有在巷战中步兵才是必须的,在野战中完全可以被坦克替代等,但是其总体的方向,既陆军必须实现机械化,以及其对战车的作战思想的阐述,对后来者极具指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有法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埃斯丁将军和后来的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同样也是全战车学派的重要人物,前者一手缔造了法国装甲部队,后者于1931年出版的《未来的军队》一书直接为“机动防御理论”要求的部队编组和运用提供了样板。
而低烈度冲突构想,亦即第三类战争构想,则与前两类大相径庭。这一构想指出,由于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各主要大国事实上会竭力避免彼此之间再发生类似的冲突。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法国可能面临的其实是维持殖民地稳定同相对边缘化的中小国家的非对称、低烈度冲突,因此在保证大规模作战能力的同时,应该发展应对低烈度冲突的能力,同样,这种能力在应对大国之间的摩擦时将使得法国获得更灵活的反应能力。也正是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了空降学派。
空降学派的早期支持者主要是参与过或直接接触过巴黎空降作战的低级军官,在那个年代各个学派中人数最少,影响力也最弱。虽然在巴黎平叛作战中,空降突击队的作用得到了凸显,这种新颖的出其不意的作战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作战方式高昂的伤亡率也令人震惊,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一方案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布朗热海军上尉却并不支持空降学派。
空降学派认为,在低烈度战争中,由于敌我双方力量不对称,因此常规作战方式显得不再适用。弱小之敌往往会采用小股部队快速偷袭的战法。这样就必须以分散对分散,以偷袭对偷袭,通过使用超轻型飞机、滑翔机、滑翔伞等机动装备,灵活机动,快速反应,以此来攻击敌人。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类似巴黎空降那样的斩首行动对敌人进行点穴式打击。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空降学派的主要观点已经具备了特种作战的雏形,只是相对于他们的时代,空降学派的观点有些太过于超前了。
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一阶段最后一个组要学派,要塞学派。事实上要塞学派的战争构想直接继承自第一类战争构想,作战方式和理论也继承法贝勒,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其主要防御手段恰恰是法贝勒所鄙视的要塞防御。这一派人数最为众多,主要是较为保守的中高级军官,但是其对于作战理论的发展却最为有限,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派中的很多人转投其他派别,或是应时革新,将现有的理论发展为新要塞学派,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然而,陆军装备的发展虽然不会因为不同理论派别的争论而停止,但是会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变得混乱,这一时期法军新式的陆战武器虽然也可谓是层现叠出,但是发展思路较为混乱,真正修成正果装备的并不多,唯一比较成功的是雷诺FT-26坦克,这种雷诺FT-17坦克的发展型号最早研发于1919年,但是其间几经修改,直到1926年才最终定型,该车重8吨,最大速度达到22千米每时,装备一门37毫米加农炮和一挺7.5毫米机枪,成员3人。
20年代法国陆军作战理论的大爆发,极大的刺激了整个陆军。从一开始,法军高层就在认真的研究这些新兴的作战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之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为此法军总参谋部于1928年秋将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军事理论界的专家以及一些基层军官召集到凡尔赛,共同商讨法国陆军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历时一年半的研究最终修成正果,并成功指导法国陆军此后20余年的发展,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机动防御理论。
(未完待续)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9:06 , Processed in 0.0277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