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四二》
自《集结号》开始,冯小刚导演就从“哲学了”走向“人性了”,不单是电影苦逼兮兮,连自己也苦逼兮兮的样子,在微博上没事就甩出两句大实话,敲打中国人民脆弱的小神经。《集结号》明显是在表达人文关怀,但其实拍的不是很让人满意。故事的主线多简单啊,国共内战,同文同种的同胞自相残杀堪比世仇;老兵命贱,被炸昏了头,名字都没人记得还得去参加另一场对外战争;最愁人的是战后自己那些丢了命的弟兄,换不来一个“牺牲”的认可,领二斤小米抚慰了事——明明白白的一部反战题材!虽然片中有类似“人死了行,别打烂了,打烂了就捏不到一块去了”的赤裸裸的大毒草台词,可是你要不仔细瞧着,真看不出来这片子有表达什么对战争的憎恶,其实冯小刚何尝不想拍的明白些呢?但谁都有难言之隐啊,还不得不加上一句“每个牺牲都是不朽的”的宣传语,又被一些人批评“宣扬内战互相残杀,其心可诛”。真是票房成功后的大失败。
我之前在某个贴子里曾说过,老一辈的导演,其实拍电影的水平是不如新一代的导演的。这也很好理解,例如张艺谋,一搞摄影出身的,让他掌握大局讲故事有时候真有点难为他了,像冯小刚这种京爷就算家就住在北影边上,照样是一天科班也没读过,所以技巧上真是有点问题。和王朔这种神人拜了把子是他福气,弄些贺岁喜剧不错,搞大制作就难免露怯。《夜宴》就不提了,《集结号》也只能说是票房胜利+意义重大,但没拍出这个故事应有的味道来,这次的《一九四二》,给我的感觉依旧如此。
其实我对《一九四二》是相当期待的,一方面算是有点喜欢冯小刚导演这个人,另一方面从预告片来看片子的内涵应该很深刻。需要肯定的仍然是这部影片的重大意义。07年之后文化方面的工作就做得严了,这不让拍那不让拍的,《一九四二》这种“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口味较重的影片把大饥荒、乱世屠戮之类的镜头给大家看,显然又是一个突破,发人深省,这一点是值得大家的肯定和赞赏的。然后,冯小刚这次还玩了把借古讽今——这是老生常谈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国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导演的挚爱(多是取1927-1949年),结果大伙越看越不对:这里边演的就是那时候的事儿?不对啊,风气怎么和现在这么像呢?客观的说,当时中原大地内忧外患,国民政府在救援灾民上算是尽力而为了,连今天的中学教科书也没说拿这个事儿开批,但是电影里演的某些情况咋就这么那个啥呢?饿死这么多人,想到什么了吗?嘘,谈下一话题。
片中表现了历史上的常公应有的品格和风骨(这还真不是我捧,片子里也是这么演的),虽然也有“借古讽今”的“黑”的成分,但比起十几年前一露脸就是“汉奸、卖国贼、反动派、窃国者”的形象和今天网络蛋疼货强加的“一窍不通”的形象,还是要好一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认知冲破狭隘的束缚,对蒋的个人形象的重新定位也是必然,目前还在进行中,历史的净化性会还原一切的。
着重表现的灾难镜头:溃兵欺压民众、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讽刺等等,单拿出来都挺有水平。例如国军溃败和逃荒饥民在一条路上走那段,溃兵先虐待老百姓,日本人又冲过来不分兵民只要是中国人就一通炸,真是太惨,让人无法直视,而且也有讽刺意味。政客为了“大局”,“一咬牙”就对这些民众生死的态度漠然了,地方官兵为了一己私利,内忧外患之际也不忘了发黑心财,最后政府抓几个典型枪毙平民愤……拍摄的都很好。
然后我就得说问题了。首先,每出戏单拿出来都是很不错的,但是连在一起看却有种拼凑感,我十分明白电影里边是三个主线插叙的,我的理解能力也还凑合,但是我依然觉得从头到尾是七扭八歪的,电影啊,故事讲得太顺了是流水账,像这样七扭八歪的就是排水不畅,容易把观众憋出内伤来。思来索去,得出一个结论:剪辑不行。
剪辑不行这可是硬伤。但是这讲得排水不畅的故事,却依然不能阻挡冯导继续犯《集结号》里面的毛病:对影片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挖掘的不够深刻,准确点说,如果不是爱上纲上线,那么这影片其实没啥中心思想,从头到尾让观众痛心了两个小时,出了门啥感觉都没了,就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一样,只不过《一九四二》是惨剧,后三个不算惨剧,共同点就是观众忘得快,你看,我现在真就忘了不少,所以也侃不下去了。关于这一点,我怀疑是广电闹的。
果然,我没冤枉冯导,说他不是科班出身真不是我装13。
满分十分,给七分。值得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