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期间,英国穿甲弹装药是苦味酸。
苦味酸自身的安定性还是比较不错的,但它呈强酸性,可以腐蚀金属,生成高感度、极易爆炸的苦味酸盐,后者绝大多数都是极其不安定的,这是导致英国炮弹早爆的因素。一般来说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在炮弹内壁打上一层沥青或蜡,但是蜡在金属上的附着性并不好,所以时间长了还是难以完全避免腐蚀问题。
后期英国的“Green boy”炮弹,虽然基本解决了早炸问题,但其装药“Shellite”中仍含有70%苦味酸,所以在对巴伐利亚号进行打靶时仍有早炸现象发生。
二战期间英国仍是使用苦味酸改良型炸药。
法国用的是立德炸药(Lyddite)、麦宁炸药(Melinite,苦味酸炸药的一个法国改良型),这些都是以苦味酸为基本成分的。二战期间黎塞留级战列舰穿甲弹装药为80%的麦宁炸药与20%的二硝基萘的混合炸药。
日本一战时期用的是下濑炸药(Shimose),以苦味酸为主。
在一战结束后,日本得到了一批德国穿甲弹,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混有蜂蜡的TNT装药,其外围罩着起缓冲作用的纸质套层,装药腔顶部还配有木质栓塞,具有缓解冲击力的功效。在此基础上,日本方面也开发出了一种类似的外罩,由纸浆,石蜡,石灰浆的混合液硬化后制成。但装药方面仍是使用下濑火药,仅仿照德国方法,采用其与蜡的混合物。同时期,结合从哈德菲尔德公司(英国武器商)购回的一批英国穿甲弹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五式徹甲弾」。
1931年,日本海军启用了TNA(三硝基苯胺),它比下濑火药更为稳定,这种装药被命名为「九一式爆薬」(91式装药,或1931型炸药)。二战时的「九一式徹甲弾」(91式穿甲弹)与「一式徹甲弾」(1式穿甲弹),便采用这种装药。
美国一战二战期间皆使用D炸药,即苦味酸铵。
德国一直是混有蜂蜡的TNT,并且在弹体内也采取了一些专门措施(如前述),其安定性是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各位请多搜集资料指正和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