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平阳公主o 于 2013-4-19 02:39 编辑
关于旧日本海军的鱼雷
命名法
从1883年到明治末年,旧日本海军皆是以直接从欧洲生产商手中购买的方式获得鱼雷,主要的供应商就是Schwarzkopff和Whitehead。最早被列装军队的鱼雷就是在1884年从Schwarzkopff手中购买的SHU-84式鱼雷,SHU为Schwarzkopff。另外在1893年旧日本海军从Whitehead手中购买了HO-26式鱼雷,HO即Whitehead,之所以命名为26式则因为当时是是明治26年。
在1945年前日本人的鱼雷通常都是依据该国海军舰炮而设计制造,尽管反对声浪此起彼伏,不论是明治时期还是旧帝国时期就一概开始了研制。然而,一些似乎已经给出的型号被填补到该时间段的空缺中。鱼雷的重大变化展现在型号数字上,小的变化则显示在修改数字上。二战后的鱼雷命名类似于上述设计系统习惯,但现在则使用格列历进行型号命名。
以61cm93式1型改3鱼雷为例,该型鱼雷直径61厘米(24英寸),研制时间在日本皇纪2593年(公元1933年)并且是第一种型号的第三次小范围修改后的样式。在1917年10月6日之前,旧日本海军使用的是英式单位制,在此之后日本人则使用公制单位。以21英寸6式鱼雷(1917年)就被重命名为53厘米6式鱼雷。
不管其命名是什么,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所有的18英寸鱼雷实际上都是17.7英寸(45厘米),所有53厘米鱼雷都是53.3厘米(21英寸)直径。61厘米鱼雷则为61厘米(24英寸)。
吴兵工厂则专门生产氧气鱼雷。
鱼雷动力
旧日本海军的鱼雷之所以在二战中大放异彩就是由于其使用纯氧动力,而不同于美英德诸国的鱼雷(压缩空气动力)保证了鱼雷的可靠性。
纯氧动力于1917年开始研发,但由于发电机屡次发生爆炸而在1918年放弃该计划。再未提起。后来御烧静雄(后来成为海军少将)前往英国旅行时听说皇家海军的纳尔逊和罗德尼号战列舰都是纯氧驱动。但是这个说法明显不准确,该两艘战舰并没有使用纯氧但动力驱动系统中确实包含氧气。这个消息传入日本后,直接导致吴海军水雷工厂重新开始研发纯氧鱼雷。第一个成功的纯氧驱动鱼雷在1933年被制造出来,它就是后来二战中名声大噪的长矛鱼雷的始祖。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二战日本全部的鱼雷都是纯氧动力,日本早期的鱼雷大多都是湿热空气动力。
雷头装药
Whitehead和Schwarzkopff的鱼雷:苦味酸(下濑火药)
一战中89式、90式鱼雷:TNA(91式炸药)
二战中的鱼雷:标准装药是60%的TNT和40%的六硝炸药。该型炸药是德国人在1907年发明的,抗震性较强。该型炸药被旧日本海军命名为97式炸药,这种配剂方式比等量的100%纯TNT的爆炸能量还要多7%。
战后的鱼雷则使用Torpex炸药。
雷头引信
一战鱼雷:惠斯克式
二战鱼雷: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通过大量实验提升了其雷头引信的水平。因此日本人的雷头引信相当可靠,尽管在后来美国海军在报告中说日本人的引信对水波非常敏感,比如当这些鱼雷航行时穿过舰船产生的浪波后容易发生问题。磁性引信在1944年7月时被旧日本海军列装,但是效果不详。
参考资料
《二战海军武器》 John Campbell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巡洋舰》 Eric Lacroix 以及 Linton Wells 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