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6-22 19:09 编辑
ADM 281/127 德国装甲、日本装甲、以及美英两国穿甲弹的对比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英国皇家版权(Crown copyright)
本文翻译自英国海军的官方报告。
原始文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多,本文中所贴出的乃是我节选的有关德国装甲与日本装甲的部分。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的翻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装甲技术委员会
1948年7月22日的会议
德国装甲
17.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
从这块装甲上取得的样本,已从舒伯里内斯(Shoeburyness)靶场运往比尔德莫(Beardmore)公司和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公司以待检验。
美国方面对德国装甲的测试与对比
美国方面已按照自身的装甲板测试规格的,对自德国运来的德国装甲进行了弹道测试。测试结果均已列在下表中,对应的速度指的是刚好穿透(Perforation)装甲的弹道极限。由于装甲厚度的不同,因此只有在少数几组厚度上,才能够对德国和美国装甲进行直接比较。
出于比较的考虑,最佳的方式是参考括号中的数字,这些数字是实测弹道极限与标准值(就是经验式计算值)的比值。从这些数据来看,在大厚度的表面硬化装甲方面,德国装甲要优于美国装甲,而在小厚度的表面硬化装甲方面,德国装甲至少不逊于美国装甲,至于大厚度的均质装甲,则是美国装甲优于德国装甲。
表面硬化装甲
测试规格 | 8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2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4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4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装甲厚度 | 7.6英寸 | 8.5英寸 | 8.5英寸 | 9英寸 | 9.5英寸 | 10英寸 | 10英寸 | 13.5英寸 | 14英寸 | 15英寸 | 17英寸 | 德国装甲 | - | 2140英尺/秒(113%) | 1530英尺/秒(97.5%) | - | - | 1910英尺/秒(106.5%) | <1300英尺/秒(<82%) | - | 1770英尺/秒(95%) | 1910英尺/秒(97.5%) | - | 美国装甲(平均水准) | - | - | 1520英尺/秒(97%) | 1590英尺/秒(97%) | 1670英尺/秒(97%) | 1740英尺/秒(97%) | 1375英尺/秒(87%) | 1620英尺/秒(90%) | - | - | 1980英尺/秒(90%) | 美国装甲(最佳样本) | 2020英尺/秒(112%) | - | - | 1690英尺/秒(103%) | 1810英尺/秒(105%) | - | 1420英尺/秒(90%) | 1675英尺/秒(93%) | - | - | 2120英尺/秒(96%) | 标准值 | | 1900英尺/秒 | 1570英尺/秒 | 1640英尺/秒 | 1720英尺/秒 | 1790英尺/秒 | 1580英尺/秒 | 1800英尺/秒 | 1860英尺/秒 | 1960英尺/秒 | 2200英尺/秒 |
均质装甲
测试规格 | 8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2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4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装甲厚度 | 7英寸 | 10.7英寸 | 11.5英寸 | 12英寸 | 13.2英寸 | 17.5英寸 | 德国装甲 | 1950英尺/秒(105%) | - | (<93.9%) | 1475英尺/秒(90%) | - | <1960英尺/秒(<88.7%) | 美国装甲(平均水准) | 1960英尺/秒(105.5%) | 1850英尺/秒(97.2%) | - | 1560英尺/秒(95.1%) | - | 2000英尺/秒(91.6%) | 美国装甲(最佳样本) | - | 1980英尺/秒(104%) | - | - | 1750英尺/秒(99%) | 2090英尺/秒(95%) | 标准值 | 1860英尺/秒 | 1900英尺/秒 | 2020英尺/秒 | 1640英尺/秒 | 1760英尺/秒 | 2200英尺/秒 |
注释:此处英国人搞错了美国人的测试条件,误认为美国人使用的8英寸炮弹是260磅重的老式炮弹(实际用的是335磅的新式炮弹),12英寸炮弹是870磅重的老式炮弹(实际用的是1140磅的新式炮弹),且制作上表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导致表中的弹道极限数据和经验式计算值有部分是错误的,但结合美国人自己的档案,以及本篇报告中提到的美英两国穿甲弹的对比测试部分来看,括号中的比值应该是正确的。
英国方面对德国装甲进行的测试则列在下表中,由于测试样本较少,因此只能得出粗略的结论。在渗碳硬化装甲方面,德国装甲的性能并不如最好的英国装甲(这句话英国人说得相当谦虚)。然而在均质装甲方面,德国装甲的表现则要比英国装甲更好。有迹象表明小厚度的德国均质装甲是采用电炉炼钢法制成的,其硫磷含量低,这对提升其抗弹性能是有所助益的。
尽管这些结论似乎与美国人所得出的结论相反,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对这些装甲板的评估是按照美英两国各自的测试标准进行的,而这两国的测试标准是不一致的。
装甲类型 | 表面硬化装甲 | 均质装甲 | 装甲厚度 | 600磅厚度 | 520磅厚度 | 200磅厚度 | 130磅厚度 | 测试规格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65度入射角 | 8英寸Mark IV B型被帽半穿甲弹,60度入射角 | 衡量标准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孔极限 | 德国装甲 | 1552英尺/秒 | 1664英尺/秒 | 1420英尺/秒 | 1485英尺/秒 | 1100英尺/秒 | 1455英尺/秒 | 1500英尺/秒 | - | <1000英尺/秒 | 1475英尺/秒 | 英国装甲(平均水准) | 1600英尺/秒 | 1640英尺/秒 | 1383英尺/秒 | - | 1040英尺/秒 | 1351英尺/秒 | 英国装甲(最佳样本) | 1638英尺/秒 | >1677英尺/秒 | 1500英尺/秒 | 1582英尺/秒 | 1090英尺/秒 | >1395英尺/秒 |
关于以上德国装甲测试数据来源的说明:
1)根据ADM 213/367中的记录,编号No.29863,14.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在1500英尺/秒左右。
2)根据ADM 213/1123中的记录,编号No.29906,14.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552英尺/秒,穿透极限为1664英尺/秒。
3)根据ADM 213/378中的记录,编号No.27885,12.5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按照52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420±42英尺/秒,穿透极限为1485±23英尺/秒。
4)根据ADM 213/367中的记录,编号No.37363,4.75英寸厚度的德国均质装甲,穿孔极限在1100英尺/秒左右。
5)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29785,4.75英寸厚度的德国均质装甲,在测试时发生破裂。
6)根据ADM 213/367中的记录,编号No.33084,3.25英寸厚度的德国均质装甲,穿孔极限在1455英尺/秒左右。
7)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3085,3.25英寸厚度的德国均质装甲,穿孔极限为1475英尺/秒。
关于以上英国装甲数据的补充:
1)根据ADM 213/378中的记录,弗斯-布朗(Firth-Brown)制造的编号No.5020的520磅渗碳硬化装甲,穿孔极限为1389英尺/秒,而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制造的编号No.9894的520磅渗碳硬化装甲,穿孔极限则有2个值,1个是1377±17英尺/秒,另1个是1485±33英尺/秒,该报告中认为后者更接近真实情况。如果采纳前者,则这2块装甲的穿孔极限平均值就是上表中所列出的1383英尺/秒,而若是采纳后者,则平均值应为1437英尺/秒,高于那块德国装甲。
3)根据ADM 213/367中的记录,通过平炉炼钢法制成的20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穿孔极限的平均值是1080英尺/秒,高于上表中的200磅英国装甲的平均水准。
3)根据ADM 213/367中的记录,通过电炉炼钢法制成的20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穿孔极限为1240英尺/秒左右,高于上表中的200磅英国装甲的最佳样本。
4)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面对以60度角入射的8英寸Mark IV B型被帽半穿甲弹时,比尔德莫(Beardmore)生产的编号No.9731的130磅均质装甲,穿孔极限>1490英尺/秒,高于上表中的130磅英国装甲的最佳样本。
5)根据本篇报告中日本装甲部分的记录,130磅英国装甲的最佳样本,穿孔极限为1500英尺/秒,与此处的数据不符。
日本装甲
在上次会议(ADM 281/126)后,我们已完成了对以下几块日本装甲(即先前尚未测试的装甲板A、H、J)的弹道测试:
装甲编号 | 装甲尺寸 | 装甲厚度 | 装甲类型 | No.3101/NYV/6685 | 20英尺6英寸×11英尺 | 242磅 | MNC | No.3135/NYV/6693 | 20英尺3英寸×11英尺6英寸 | 257磅 | NVNC | No.3115/NYV/6692 | 20英尺×11英尺 | 160磅 | CNC1 |
装甲板A,5.95英寸厚度的MNC装甲,编号No.3101/NYV/6685
测试编号 | 入射速度 | 修正速度 | 装甲情况 | No.5748 | 1270英尺/秒 | 1261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有1英寸裂口,背面破损撕裂 | No.5749 | 1317英尺/秒 | 1308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有0.6英寸裂口,背面形成破损凸起 | No.5769 | 1379英尺/秒 | 1370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有0.5英寸裂口,背面形成破损凸起 |
从No.5748这发炮弹的情况来看,按照240磅的厚度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261英尺/秒,但从其他2发炮弹的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极限应该不止如此。
我们已将这块装甲交由比尔德莫(Beardmore)公司进行检验,其化学成分和机械属性目前尚不知晓。
但根据MNC的规格来看,分析结果可能如下: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抗拉强度(长吨/平方英寸) | 0.35% | 0.30% | 0.03% | 0.03% | 0.40% | 3.5% | 2.0% | 0.30% | 54 |
注释:原始表格中的抗拉强度,单位是长吨/平方米,这显然是错的,英国方面惯用的单位是长吨/平方英寸
装甲板J,6.3英寸厚度的NVNC装甲,编号No.3135/NYV/6693
测试编号 | 入射速度 | 修正速度 | 装甲情况 | No.5748 | 1220英尺/秒 | 1162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有0.8英寸裂口,背面形成破损凸起 | No.5749 | 1270英尺/秒 | 1212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无裂口,背面形成平滑凸起 | No.5769 | 1391英尺/秒 | 1333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无裂口,背面形成平滑凸起 | No.5749 | 1456英尺/秒 | 1398英尺/秒 | 形成9英寸×24英寸的穿孔,装甲破损撕裂 | No.5769 | 1427英尺/秒 | 1359英尺/秒 | 正面形成凹坑,有0.7英寸裂口,背面形成破损凸起 |
请注意,这块装甲在厚度上约有3/8英寸的优势,因此以上入射速度应按照减去60英尺/秒左右的原则进行修正,按照240磅的厚度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366英尺/秒。
若从No.5744这发炮弹的情况来看,按照240磅的厚度修正后,穿孔极限应为1180英尺/秒。
比尔德莫(Beardmore)公司已对从这块装甲上获得的样本进行了检验,其结果如下:
化学成分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0.49% | 0.155% | 0.031% | 0.021% | 0.32% | 3.92% | 2.07% | 0.5% |
机械性能
屈服点(长吨/平方英寸) | 抗拉强度(长吨/平方英寸) | 伸长率 | 断面收缩率 | 悬臂梁冲击强度(英尺-磅) | 41 | 52 | 26% | 61% | 56 |
在面对以60度角入射的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时,24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与日本装甲的表现情况汇总如下:
装甲编号 | 穿孔极限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971 | 1306英尺/秒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5065 | 1189英尺/秒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9913 | 1139英尺/秒 | 日本装甲,编号No.3101 | 1261英尺/秒(也有可能更高) | 日本装甲,编号No.3135 | 1366英尺/秒(也有可能是1180英尺/秒) |
注释:这两块日本装甲的测试情况较为诡异,都是第一发入射速度较低的炮弹对装甲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而后续的入射速度更高的炮弹造成的破坏却较小,这有可能与其性质不均一,部分区域抗弹性能强,部分区域抗弹性能弱有关。
从以上情况来看,日本装甲的性能要优于类似厚度的英国装甲。
由于两块日本装甲在被第1发炮弹命中时,都出现了1英寸左右的裂口,因此弹道极限便是依次推算得出的(那块MNC在被第1发炮弹命中时出现了1英寸裂口,穿孔极限便是按照那次的入射速度推算得出的,而那块NVNC则在被第1发炮弹命中时出现了0.8英寸的裂口,1180英尺/秒那组穿孔极限是按照那次的入射速度推算得出的)。
这些装甲板要比类似厚度的英国装甲优秀,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在其他报告中我们曾提到,20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
这些240磅厚度级别的日本装甲,性能为何要比我们自己的装甲更好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从以下两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比编号No.3135的日本装甲和弗斯-布朗(Firth-Brown)制造的编号No.5065的英国装甲,从化学成分上来看,区别在于日本装甲的碳含量较高,而硫磷含量较低,若从机械属性来看,则是日本装甲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更佳。比尔德莫(Beardmore)制造的编号No.971,以及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制造的编号No.9913这两块英国装甲,虽然其化学成分有所不同(这两块镍含量很低,铬含量很高),但其机械属性也均不如编号No.3135的日本装甲。
化学成分
装甲编号 |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钒 | 日本装甲,编号No.3135 | 0.49% | 0.16% | 0.031% | 0.021% | 0.32% | 3.92% | 2.07% | 0.05% | -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971 | 0.31% | 0.29% | 0.035% | 0.029% | 0.44% | 0.30% | 3.49% | 0.57% | 0.20%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5065 | 0.28% | 0.21% | 0.038% | 0.027% | 0.39% | 3.86% | 2.06% | 0.35% | -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9913 | 0.24% | 0.17% | 0.027% | 0.024% | 0.52% | 0.16% | 3.58% | 0.54% | - |
机械性能
装甲编号 | 屈服点(长吨/平方英寸) | 抗拉强度(长吨/平方英寸) | 伸长率 | 断面收缩率 | 日本装甲,编号No.3135 | 41 | 52 | 26% | 62% | 比尔德莫(Beardmore),编号No.971 | 38 | 50 | 25% | 62% | 弗斯-布朗(Firth-Brown),编号No.5065 | 44 | 52 | 23% | 60% | 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编号No.9913 | 38 | 48 | 24% | 63% |
整体来看,相比类似厚度的英国装甲,编号No.3135的日本装甲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 碳含量更高
(2) 硫磷含量更低
(3) 机械属性更好
更近一步说,这块日本装甲的性能之所以优秀,有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热处理更高
(2) 碳含量更高
(3) 钢材质地更好,硫磷含量更低,制钢工艺更优秀
(4) 相较之下机械属性更好
由于这些日本装甲的弹道表现更好,因此我们势必要对镍含量4%,铬含量2%,碳含量高的钢材进行研究。我们已在1948/1949年的计划中加入了相应的规划。
装甲板H,3.93英寸厚度的CNC1装甲,编号No.3115/NYV/6692
测试编号 | 入射速度 | 修正速度 | 装甲情况 | No.5843 | 1260英尺/秒 | - | 形成15英寸×36英寸的穿孔,装甲破损撕裂 | No.5844 | 1163英尺/秒 | - | 形成7英寸×7.5英寸的穿孔,产生10.5英寸×37英寸的层裂 |
注释:由于其厚度恰好为160磅,因此入射速度无需修正。
这块装甲存在严重的分层(Lamination)现象,因此我们终止了测试。鉴于装甲板的破损情况,我们无法将其与英国装甲进行有效对比。
我们是使用12英寸Mark VII A型被帽穿甲弹在65度入射角下对这块装甲进行测试的,按照英国验收测试规格,该条件下的穿孔极限标准值为1260英尺/秒。
尽管上报资料中称这块装甲的类型是CNC1,但根据英国钢铁(English Steel)公司所作的检验,这块装甲的类型应是NVNC,检验结果如下:
化学成分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铜 | 0.46% | 0.17% | 0.030% | 0.019% | 0.31% | 3.82% | 2.08% | 0.03% | 0.03% |
机械性能
屈服点(长吨/平方英寸) | 抗拉强度(长吨/平方英寸) | 伸长率 | 断面收缩率 | 40 | 50 | 27% | 61% |
总结
下表中的内容是日本装甲与英国装甲的性能对比摘要:
装甲厚度 | 600磅厚度 | 480磅厚度 | 320磅厚度 | 240磅厚度 | 160磅厚度 | 130磅厚度 | 120磅厚度 | 测试规格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2英寸Mark VII A型被帽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5英寸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60度入射角 | 12英寸Mark VII A型被帽穿甲弹,65度入射角 | 8英寸Mark IV B型被帽半穿甲弹,60度入射角 | 8英寸Mark IV B型被帽半穿甲弹,70度入射角 | 衡量标准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透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孔极限 | 穿孔极限 | 日本装甲 | 1740英尺/秒 | 1800英尺/秒 | 1300英尺/秒 | 1370英尺/秒 | 1225英尺/秒 | 1319英尺/秒 | 1261英尺/秒 | <1163英尺/秒 | 1330英尺/秒 | <1548英尺/秒 | 1366英尺/秒 | 英国装甲(平均水准) | 1600英尺/秒 | 1640英尺/秒 | 1335英尺/秒 | - | 1265英尺/秒 | - | 1217英尺/秒 | 1250英尺/秒 | 1350英尺/秒 | 1750英尺/秒 | 英国装甲(最佳样本) | 1638英尺/秒 | >1677英尺/秒 | 1410英尺/秒 | - | - | - | 1306英尺/秒 | 1265英尺/秒 | 1500英尺/秒 | 1795英尺/秒 |
关于以上日本装甲测试数据来源的说明:
1)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09,15英寸厚度的日本表面硬化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740英尺/秒,穿透极限为1800英尺/秒。
2)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08,12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按照48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300英尺/秒,穿透极限为1370英尺/秒。
3)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12,7.875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按照32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225英尺/秒,穿透极限为1319英尺/秒。
4)根据本篇报告中日本装甲部分的记录,编号No.3135,6.3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按照24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366英尺/秒(也有可能是1180英尺/秒)。
5)根据本篇报告中日本装甲部分的记录,编号No.3101,6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按照24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261英尺/秒(也有可能更高)。
6)根据本篇报告中日本装甲部分的记录,编号No.3115,3.93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存在严重的层裂现象,未能完成测试。
7)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07,3.103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按照13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为1330英尺/秒。
8)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05,2.78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性能远未达到英国验收测试标准,按照12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低于1550英尺/秒。
9)根据ADM 281/126中的记录,编号No.3111,2.78英寸厚度的日本均质装甲,性能远未达到英国验收测试标准,按照12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穿孔极限低于1550英尺/秒。
在能够进行直接对比的情况下:
(1) 日本非渗碳硬化装甲的性能表现优于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2) 在6英寸厚度上,日本均质装甲的性能表现优于英国均质装甲。
(3) 在小厚度上,日本均质装甲的性能明显逊于英国均质装甲。
美国方面对日本装甲的测试与对比
美国方面按照其测试标准,对12块厚度范围在3英寸至26英寸间的日本装甲板进行了弹道测试。在这12块日本重型装甲中,有10块的性能逊于美国装甲的平均水准。有1块7英寸厚度的日表面硬化装甲,其性能与美国装甲中的最佳水准样本相当。
冶金测试表面,日本装甲中的杂质含量高于美国装甲,其表面硬化装甲的硬化层深度要低于美国装甲,且表面硬度也相对偏低。
这些测试的完整情况,在NPG 5-47中有详细记录。下表乃是大体情况的摘要,对应的速度指的是刚好穿透(Perforation)装甲的弹道极限,括号中的数字是实测弹道极限与标准值(就是经验式计算值)的比值。
装甲编号 | 厚度级别 | 装甲类型 | 测试条件 | 测试结果 | 日本装甲 | 美国装甲的平均水准 | No.3133 | 7.25英寸 | 表面硬化装甲 | 8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2090英尺/秒(118%) | 2000英尺/秒(113%) | No.3124 | 13英寸 | 表面硬化装甲 | 14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530英尺/秒(87%) | 1580英尺/秒(90%) | No.3113 | 15英寸 | 表面硬化装甲 | 14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615英尺/秒(82%) | 1770英尺/秒(90%) | - | 26英寸 | 表面硬化装甲 | 16英寸穿甲弹,0度入射角 | (90%) | - | No.3114 | 3.25英寸 | 均质装甲 | 6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270英尺/秒(104%) | 1370英尺/秒(112%) | No.3116 | 3英寸 | 均质装甲 | 6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230英尺/秒(107%) | 1280英尺/秒(111%) | No.3120 | 3.25英寸 | 均质装甲 | 6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230英尺/秒(101%) | 1365英尺/秒(112%) | No.3122 | 6英寸 | 均质装甲 | 8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600英尺/秒(98%) | 1745英尺/秒(107%) | No.3123 | 6英寸 | 均质装甲 | 8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600英尺/秒(98%) | 1745英尺/秒(107%) | No.3128 | 7英寸 | 均质装甲 | 8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750英尺/秒(94%) | 1950英尺/秒(105%) | No.3118 | 9.75英寸 | 均质装甲 | 12英寸穿甲弹,35度入射角 | 1540英尺/秒(94%) | 1570英尺/秒(96%) | No.3108 | 12英寸 | 均质装甲 | 14英寸穿甲弹,30度入射角 | 1490英尺/秒(91%) | 1560英尺/秒(95%) |
注释:此处英国人依旧搞错了美国人的测试条件,误认为美国人使用的8英寸炮弹是260磅重的老式炮弹(实际用的是335磅的新式炮弹),12英寸炮弹是870磅重的老式炮弹(实际用的是1140磅的新式炮弹),但表中的比例(经验式比值)是正确的,与美国档案中的数据相同。
从结果来看,显然是美国装甲更为优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国测试中发现15英寸厚度的日本VH装甲的性能优于同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但美国人却发现他们的装甲比日本装甲更为有效。
注释:后续还有一部分对美英两国装甲的评估,但由于英国人搞错了美国人的测试条件,不了解美国人用的新式的超重弹,评估基础就是错误的,结论也就谈不上准确了,因此没有多大参考价值,故我不打算翻译。
美英两国14英寸穿甲弹的对比测试
美国方面使用美国装甲作为测试对象,就美国14英寸被帽穿甲弹(弹重1500磅)和哈德菲尔德(Hadfield)制造的英国14英寸被帽穿甲弹(弹重1596磅)进行了对比测试。
美国方面一共在以下几组条件下的进行了测试:
(1) 13.5英寸厚度,深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30度入射角
(2) 13.5英寸厚度,浅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40度入射角
(3) 7英寸厚度,均质装甲,55度入射角
(4) 17英寸厚度,深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30度入射角
(5) 13.5英寸厚度,均质装甲,30度入射角
(6) 18英寸厚度,均质装甲,30度入射角
注释:所谓的深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应该就是二战时期的Class A装甲(硬化层深度55%),而浅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应该是指20年代初期遗留下来的BTC(Bethlehem Thin Chill)装甲。
测试结果如下:
7英寸厚度,均质装甲,55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0831 | 7.28英寸 | 1685英尺/秒 | 发生跳弹 | 形成11英寸×20英寸的穿孔 | No.33467 | 7.25英寸 | 1750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底栓脱落 | 形成14英寸×39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97.8%至102%之间。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69 | 7.25英寸 | 1607英尺/秒 | 发生跳弹 | 形成凹坑 | No.33471 | 7.31英寸 | 1679英尺/秒 | 发生跳弹 | 形成凹坑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在经验式比值为100%的情况下仍未被穿透。
13.5英寸厚度,均质装甲,30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546 | 13.31英寸 | 1717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4英寸×15.5英寸的穿孔 | No.33548 | 13.25英寸 | 1662英尺/秒 | 达成穿孔,弹体基本完整 | 形成11英寸×12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93.5%至96.2%之间。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552 | 13.25英寸 | 1665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4英寸×15英寸的穿孔 | No.33553 | 13.19英寸 | 1624英尺/秒 | 向后弹回,弹体完整 | 成功抵挡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94.4%至96.4%之间。
18英寸厚度,均质装甲,30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27064 | 18.25英寸 | 2116英尺/秒 | 向后弹回,弹体完整 | 形成2英寸×14英寸的穿孔 | No.27066 | 18.25英寸 | 2185英尺/秒 | 达成穿透 | 形成14英寸×16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88.8%至92.9%之间。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501 | 18.13英寸 | 2101英尺/秒 | 向后弹回,弹体完整 | 成功抵挡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在经验式比值为92.5%的情况下仍未被穿透。
13.5英寸厚度,浅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40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75 | 13.63英寸 | 2284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5英寸×21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显然小于106.2%,但具体数字无法确定。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76 | 13.65英寸 | 2187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破损 | 形成20英寸×22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显然小于104.6%,但具体数字无法确定。
13.5英寸厚度,深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30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365 | 13.63英寸 | 1678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4英寸×20英寸的穿孔 | No.33474 | 13.63英寸 | 1622英尺/秒 | 向后弹回,弹体完整 | 形成13英寸×24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89.1%至92.2%之间。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66 | 13.66英寸 | 1593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7英寸×28英寸的穿孔 | No.33468 | 13.66英寸 | 1540英尺/秒 | 弹体破损 | 成功抵挡 | No.33473 | 13.75英寸 | 1566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16.5英寸×25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86.9%至89.9%之间,很可能在87.9%左右。
17英寸厚度,深硬化层的渗碳硬化装甲,30度入射角
美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77 | 16.94英寸 | 1983英尺/秒 | 弹体破损 | 成功抵挡 | No.33478 | 17.06英寸 | 2115英尺/秒 | 弹体破损,碎块落于装甲前后两侧 | 形成28英寸×30英寸的穿孔 | No.33482 | 16.88英寸 | 2210英尺/秒 | 达成穿透,弹体完整 | 形成20英寸×38英寸的穿孔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的经验式比值应介于95.5%至100%之间,参考上文中的德国装甲部分,很可能是96%。
英国炮弹
测试编号 | 装甲厚度 | 入射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No.33479 | 17英寸 | 1993英尺/秒 | 向后弹回,弹体完整 | 成功抵挡 | No.33480 | 17.06英寸 | 2146英尺/秒 | 弹体破损 | 装甲破损 |
注释:结合以上情况来看,这块装甲在经验式比值为100%的情况下仍未被穿透。
结合以上情况,本次试验的总体结论如下:
(1) 在入射角较大,且装甲厚度超过炮弹弹径的情况下,英国炮弹的表现逊于美国炮弹。
(2) 在装甲厚度与炮弹弹径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美国炮弹与英国炮弹穿透美国装甲所需的能量是大致相同的,英国炮弹略微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英国炮弹的装药量更大,因此英国炮弹占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本期望通过这次美英两国14英寸穿甲弹的对比测试,做一些收集信息,以便就美英两国装甲的性能进行直接比较,但这并未能实现。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美国13.5英寸渗碳硬化装甲的表现,推断出美国制的480磅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在面对14英寸英国穿甲弹时的表现。
鉴于13.66英寸厚度的美国装甲面对14英寸哈德菲尔德(Hadfield)穿甲弹时的穿透极限是1553英尺/秒,因此若装甲厚度降低至480磅(11.75英寸),则穿透极限应会变为1400英尺/秒。而在面对48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比尔德莫,编号No.6914)时,穿透极限为1460英尺/秒,因此从这个比较结果来看,480磅厚度的英国装甲要比类似厚度的美国装甲略优一些。
注释:后续还有一部分对日本装甲部分中那段我没有翻译的有关美英装甲对比的内容,鉴于其不是直接比较,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我不打算翻译。
原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