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5108|回复: 12

德国装甲比日本装甲强47%?一个典型的德棍神话的破灭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4-10-1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0-19 09:51 编辑

德国装甲比日本装甲强47%?一个典型的德棍神话的破灭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引言

今年是西元2014年,论干支则为甲午,属马。由除夕至今,已历九月,此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纵是环境略有污染,京城及直隶时有雾霾,入秋后南诏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然而往前倒推7年,则是西元2007年。在那段时期,德棍横行,贼人四起,正直之士多遭弹压,实为BB党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日子。在这些最黑暗的日子里,诞生了诸多以脑补为纲,以吹嘘为本的德棍式谎言。这些谎言流传至今,流毒无穷,至今仍未全部消除,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斩草除根之。

在这些德棍谎言中,有一段关于装甲性能的内容流传甚广,该谎言声称“德国装甲比日本强47%”

​这个脑补神话的始作俑者,是大德棍巴掌,出自他那篇臭名昭著的垃圾帖《意志的武力与艺术——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其原话为:“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

巴掌声称:

1)“《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

2)"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

3)“介绍俾斯麦战舰的专题网站文章也说KCn/A钢仅略微次于英国的P1935CA钢,远远优于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

4)“在厚度大约超过350mm时,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弹性能。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则是KCn/A抗弹性能最高。”

5)“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

6)“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

那么这个47%是怎么脑补出来的呢?按照巴掌的声称,英德钢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而日本钢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所以按照他的思路,大部分日本钢与英德钢的差距 = 1.25/0.85 = 1.47,所以英德钢的性能比日本钢高出47%。

考证

接下来我们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逐一考证。

1)巴掌口中的这本《USNI》,到底是什么书呢?到底有没有这本书呢?

这本书,其实倒是有的,只不过书名不叫USNI,而叫《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又名《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那么这个USNI,到底是什么玩意呢?其实USNI,是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美国海军学会)的缩写,而这本书的出版社则正好是其下属的出版社Naval Institute Press。大约是这个脑补帝英文不行,亦或智商不足,总之就这么把出版社的名字给当做了书名,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来看看这本书里是如何说的:这本书引用了一本叫做《Vickers - A History》的书,并在最后总结说英国舷侧装甲的质量优异,其抗弹性能相当于厚度为前者的125%的美国Class A装甲(Equal to that...of 25 percent greater thickness)。



慢着!脑补帝不是说其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吗?怎么跟原书说的截然相反啊?想来是由于智商不够,理解不了英文原话意思的缘故吧?

那么这个25%的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其引用的《Vickers - A History》这本书是怎么说的吧:



该书中的相关文字主要在讨论KGV所用装甲的开发情况(硬化部分的厚度比例从初期的20-25%增加到30-33%,而碳含量则有所下降,由此获得了表面硬度稍低,但更为坚韧的装甲),但并没有提及英美两国装甲的性能对比。所以说,这个25%的说法,其实并非出自这本书。

那么这个25%的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来看看英国海军官方档案中的说法吧!

根据英国海军装甲技术委员会(Armour Technical Committee)1948年7月22日的会议,议题6的结论:



...只能声称英国海军渗碳硬化装甲的性能似乎有可能略优于美国的同类装甲。



连英国海军官方档案里也不敢夸夸其谈说什么25%,只能很含蓄地说“似乎有可能略优于”,看来这25%的说法,实在是有些言过其实,子虚乌有,且有编造结论的嫌疑了。

结论:所谓的“英国装甲比美国装甲强25%”,是错误的,不过这段倒不是巴掌脑补,而是他引用的资料本身就错了。

2)所谓的“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原书中说的是:“英国舷侧装甲的质量优异,其抗弹性能相当于厚度为前者的125%的美国Class A装甲”,与脑补帝说的截然相反。脑补帝显然是智商不够用,只好祭出脑补大招了,可惜他脑补错了。不过即便他能够理解这句话也没用,因为这句话本身就错了,上面我们已经证伪过了。

3)KC n/A是否略次于英国渗碳硬化装甲呢?是否又远强于美国Class A呢?

根据英国海军装甲技术委员会(Armour Technical Committee)1946年8月15日的会议,议题4中关于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带装甲板的测试结论:



在侵入极限(Penetration Limit)上,英国装甲可能要比德国装甲优秀,其数值高出65英尺/秒左右,而在穿透极限(Perforation Limit)上,英国装甲要比德国装甲优秀,其数值高出100英尺/秒左右。



根据英国海军装甲技术委员会(Armour Technical Committee)1947年5月22日的会议,议题3中关于德国14.5英寸装甲板的结论:



在30度入射角下面对英国15英寸 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时,两块德国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其侵入极限(Penetration Limit)分别为1500英尺/秒和1552英尺/秒,其平均值为1525英尺/秒,而同样测试条件下英国装甲的平均值则为1600英尺/秒,因此英国装甲的侵入极限要比德国装甲的高出75英尺/秒左右。



而在穿透极限(Perforation Limit)上,测试的那块德国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则为1664英尺/秒,其表现与英国装甲相当。



从英国方面所测试的几块样本的结果来看,整体来说英国渗碳硬化装甲确实要优于德国KC n/A。

而根据美国海军达尔格伦试验场的报告,U.S. Naval Proving Ground, Dahlgren, Virginia, Report 47-5 Ballistic Tests and Metallugical Examination of Japanese Heavy Armor Plate:



15英寸厚度级别的美国Class A装甲板,其弹道极限的平均水准为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89.6%,而一块编号为No. 34563的德国装甲板的弹道极限则为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97-98%。



也就是说,至少就这块被拿来测试的装甲板而言,德国KC n/A确实要比美国装甲板优秀一些,但要说远强于,似乎也言过其实了。且由于美国装甲的数值是平均值,而德国装甲则是单个样本的数值,并不能代表德国装甲的整体状况,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可能。

结论:KC n/A确实不如英国渗碳硬化装甲,而美国Class A也确实有可能不如KC n/A。

4)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KC n/A的抗弹性能最高?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根据英国测试,提尔皮茨上拆下来的装甲板不如同级别的英国装甲,而提尔皮茨上拆下来的装甲板,是12.5英寸(317.5mm)左右厚度的。

5)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美德三国装甲的性能表现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根据以上两段部分的分析,首先,英国装甲板优于德国装甲板,所以英德是不能并为一谈的。其次,从测试结果来看,那块德国装甲板的表现确实优于美国装甲的数值是平均值,但由于美国装甲的是平均值,而德国装甲则是单个样本的数值,并不能代表德国装甲的整体状况,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可能。所以只能说德国KC n/A可能优于美国Class A装甲。

结论:所谓的“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是不实的。实际情况为英国测试表明英国装甲优于德国装甲,似乎也优于美国装甲,而美国测试表明德国装甲可能优于美国装甲,仅此而已。

6)“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

根据美国海军达尔格伦试验场的报告,U.S. Naval Proving Ground, Dahlgren, Virginia, Report 47-5 Ballistic Tests and Metallugical Examination of Japanese Heavy Armor Plate:



美国方面测试的日本VH装甲板共有4块:



这4块VH装甲的性能表现如下:

厚度7.25英寸,编号No. 3133的VH装甲板,弹道极限与美国装甲板中的最佳者相当。

厚度13英寸,编号No. 3124的VH装甲板,弹道极限是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87±1%,而美国装甲板的平均值则为89.7%。



厚度15英寸,编号No. 3113的VH装甲板,弹道极限是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82±1%,而美国装甲板的平均值则为89.6%。

厚度26英寸的炮塔正面装甲板,弹道极限是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90±3%,但由于美国海军并无如此厚度的装甲板,因此无法比较。



此外,这些装甲板中也没有一块是属于信浓的舷侧装甲的,厚度不对。美国海军也从未对信浓的舷侧装甲板进行过弹道测试,仅获得了两块已被实弹测试打坏的410mm厚度的VH装甲板,只能用于冶金测试。

既然如此,这个83.9%的数值,到底是哪来的呢?

想必是从Nathan Okun的Ballistic Tests on the IJN Shinano's Turret Face Armor这篇文章中引申出来的。

Nathan Okun的原文:The U.S. Navy Ballistic Limit (complete penetration minimum velocity with this projectile at normal) estimated at 1839 feet/second (560.5 m/sec), plus or minus 3%, which gives it about a relative plate quality of 0.839 compared to U.S. Class "A" armor (estimated, as no such super-thick plate was ever made in the U.S.).

这段话的意思:在0度入射角下,这块装甲的海军弹道极限(完全穿透所需的最小速度)是1839英尺/秒(估测值,上下浮动范围为3%),因此相对美国Class A装甲而言,这块装甲的质量系数为0.839(由于美国从未制造过此等超大厚度的装甲,故该值实为估测值)。

各位读者请注意,这个质量系数并不是弹道极限比值,也不是抗弹性能比值,而是Nathan Okun在其文章与计算程序中使用的一个参数。完整的数据,均收录于他的文章TABLE OF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OF NAVAL ARMOR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这篇文章中,各国表面硬化装甲的质量系数:

德国KC n/A = 0.96,英国CA(1930年之后) = 0.928,意大利KC(1930年之后) = 0.98,日本VH = 0.839,美国Class A(二战时期)= 1.0

Nathan Okun对这个质量系数的定义:"AVERAGE QUALITY" is an estimated average for all thicknesses of the material compared to U.S. Navy World War II Bureau of Ordnance Class "A" armor ("Standard" Quality = 1.00). It gives a rough ratio of the minimum striking velocity needed to completely penetrate that kind of plate at right-angles ("normal" incidence) compared to the velocity needed for the Standard Armor of the same thickness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这个质量系数指的是,在所有厚度范围下,某种装甲的弹道极限与美国Class A(二战时期)的弹道极限之间的比值(此处的弹道极限测试,采取的是0度入射角)。注意是所有厚度,而不是战列舰级别的厚度,是0度入射角,而不是美国测试报告中常见的30度入射角。

各位读者须知,Nathan Okun在他的穿深计算程序中,设置了大量的变量与参数,这个质量系数仅仅是其中之一。即便是英国CA,Nathan Okun所给出的质量系数也不如美国Class A,但是在战列舰级别上,显然前者要优于后者。因此光凭质量系数这个参数,显然无法引申出“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这样的观点。

结论:所谓的“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是错误的,是脑补帝在智商不够用的情况下,错误解读了Nathan Okun的意思,脑补出来的。

分析

那么,日本装甲板与德国装甲板的性能,到底哪个好呢?

根据上文中引用过的美国海军达尔格伦试验场的报告,U.S. Naval Proving Ground, Dahlgren, Virginia, Report 47-5 Ballistic Tests and Metallugical Examination of Japanese Heavy Armor Plate:



厚度15英寸,编号No. 3113的VH装甲板,弹道极限是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82±1%;而厚度15英寸,编号为No. 34563的德国装甲板的弹道极限则为Ord. Sk. 78841(美国经验式计算值)的97-98%。



97-98%显然大于82±1%,因此根据美国测试,在15英寸厚度上,单就接受测试的装甲板样本而言,是德国的那块要优于日本的那块,且那块德国装甲板的优势较大。

而根据英国海军部装甲实验项目(Admiralty Armour Experiment Programme)的调查5中的内容:



厚度600磅(15英寸),编号为No. 3109的日本装甲,在30度入射角下面对英国15英寸 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时,其侵入极限(Penetration Limit)为1740英尺/秒,穿透极限(Perforation Limit)为1800英尺/秒。



再根据上文中引用过的英国海军装甲技术委员会(Armour Technical Committee)1947年5月22日的会议,议题3中关于德国14.5英寸装甲板的结论:



在30度入射角下面对英国15英寸 Mark XVII B型被帽穿甲弹时,两块德国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其侵入极限(Penetration Limit)分别为1500英尺/秒和1552英尺/秒,其平均值为1525英尺/秒。



而在穿透极限(Perforation Limit)上,测试的那块德国装甲按照600磅厚度进行修正后,则为1664英尺/秒。



1740英尺/秒显然大于1552英尺/秒和1500英尺/秒,而1800英尺/秒也大于1664英尺/秒,因此根据英国测试,在15英寸厚度上,单就接受测试的装甲板样本而言,是日本的那块要优于德国的那块。

为什么美国测试和英国测试的结论会出现差异呢?原因是因为装甲板的性能本就不是恒定的,因此不同样本之间出现偏差很正常。美国与英国报告中引用的本国装甲数据,通常都是多块同厚度装甲的平均值,而之所以要用平均值,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样本数过小导致的偏差。此外由于美国海军所使用的炮弹也与英国装甲不一样,这同样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既然从结果看既有日本装甲优于德国装甲的,也有德国装甲优于日本装甲的,而且这些情况也仅仅是基于几个测试样本所得出的结论,所以到底是日本VH装甲好还是德国KC n/A装甲好,确实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绝对无法得出德国装甲比日本装甲优47%的结论。

结论

所谓的“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已经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是巴掌这个德棍脑补帝发明的谣言。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吧尾行而来,话说德棍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应该是那篇算战列舰火力用口径乘以倍径乘以“射速”的吧············

少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1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USNI》一书 无力吐槽啊
"truly a fighting admiral who never lost a battle, nothing was forgiven and very little applauded."

二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1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教系统性的比较确实费了不少精力啊.....不过很多引用巴掌这个说法的德棍可能都不知道巴掌现在已经脱离德棍群体了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甲巡洋舰鞍马 发表于 2014-10-18 20:18
神教系统性的比较确实费了不少精力啊.....不过很多引用巴掌这个说法的德棍可能都不知道巴掌现在已经脱离德 ...

八仙脱离德棍?你在开玩笑?他不过是没脸再混了,所以不怎么出现了而已。

列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脸打得简直……不过现在竟然还有一大批无脑德棍,真是无话可说了

二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4-10-18 22:45
八仙脱离德棍?你在开玩笑?他不过是没脸再混了,所以不怎么出现了而已。 ...

我前几天在一个群里面碰到巴掌大仙了,感觉现在他已经不怎么吹捧德系武器了,不知道是没脸吹了还是改邪归正了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甲巡洋舰鞍马 发表于 2014-10-20 20:58
我前几天在一个群里面碰到巴掌大仙了,感觉现在他已经不怎么吹捧德系武器了,不知道是没脸吹了还是改邪归 ...

是什么群啊?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2 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英国装甲比德国的略好一点,但各国总体水平差的不是太多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失前爪 发表于 2014-10-18 18:31
贴吧尾行而来,话说德棍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应该是那篇算战列舰火力用口径乘以倍径乘以“射速”的吧····· ...

很古老的帖子了。我都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

列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5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佬多吃上百年的饭不是白吃了的。。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0-26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失前爪 发表于 2014-10-18 18:31
贴吧尾行而来,话说德棍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应该是那篇算战列舰火力用口径乘以倍径乘以“射速”的吧····· ...

你说的那帖子N多年了,那种计算方式脑子正常的谁会认为那种计算方式合理和正确的啊,更不用说德国火炮身管倍径和其他国家计算的差别很大,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啊。

列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6-13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當年英國裝甲技術確實優秀,雖然經濟不行但是技術能力還是很好的。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7:03 , Processed in 0.0236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