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1-29 20:35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六章 - 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英国海军官方档案
British Cruisers: Two World Wars and After,作者Norman Friedman
British Destroyers: From Earliest Days to the Second World War,作者Norman Friedman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作者D. K. Brow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作者Dirk Nottelmann
The Kaiser's Cruisers, 1871-1918,作者Aidan Dodson & Dirk Nottelmann
Jutland 1916: The Archaeology of a Naval Battlefield,作者Innes McCartney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作者John Campbell
ジュットランド海戦における造船関係事項の研究,作者藤本喜久雄
在前两个章节中,我们介绍了英德双方的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在这一章中,我们则将介绍双方的轻型舰艇的情况。
一、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
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都损失了不少轻型舰艇——具体来说,英国海军损失了八艘驱逐舰,而德国海军则损失了四艘轻巡洋舰和五艘驱逐舰。这些军舰的损失原因是什么呢?除此之外,英国海军有两艘轻巡洋舰遭到重创。这些军舰的受损程度又如何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双方轻巡洋舰及驱逐舰的防护设计做一番介绍。
英国轻巡洋舰的防护设计
为了控制遍布全球的海上交通线,英国海军需要保有一支强大的巡洋舰部队。但即便是富甲天下的英国,也无法维持一支全都由大吨位巡洋舰组成,且还具备足够规模的巡洋舰部队,因此他们会建造各种不同吨位的巡洋舰,来满足不同类型任务的需求。在20世纪初时,大吨位的巡洋舰演化成了战列巡洋舰,而小吨位的巡洋舰则演化成了轻巡洋舰。
在1910年代以前,中小吨位的巡洋舰,通常都依靠防护甲板和煤仓来保护舰体核心区域。早期型的城级(布里斯托级、韦茅斯级),同样也不例外,其防护甲板的水平段厚度为1英寸,倾斜段厚度则为2英寸。这种设计能有效抵挡炮弹及其弹片,保护位于防护甲板下方的动力设备、弹药库等设备,且比较节省装甲重量,但对储备浮力的保护能力较弱。
进入1910年代后,在中后期型的城级(查塔姆级、伯明翰级、伯肯黑德级)、以及林仙级、C级、D级等后续建造的轻巡洋舰上,英国海军则设置了舷侧装甲带,其中动力舱段的部分厚度达到3英寸,舰艏与舰艉区域的厚度则是2-2.5英寸,防护甲板的厚度则为0.375英寸(城级)或1英寸(林仙级、C级、D级)。这种设计能有效抵挡炮弹破片,对储备浮力的保护效果很好,对直接命中的炮弹也有一定的抵挡能力。
下图中,展示的是英国海军的C级轻巡洋舰,可以看到,舰体侧面的装甲防护范围还是很大的。日德兰海战时的英方参战轻巡洋舰,大部分都具备与之类似的装甲防护范围。

德国轻巡洋舰的防护设计
由于德国海军的规模不如英国,且造舰经费主要向战列舰倾斜,因此德国海军的巡洋舰数量并不多。不过,在轻巡洋舰领域,德国人走在了世界前列,至一战前夕时,已经建立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轻巡洋舰部队。其中,马德堡级之前的德国轻巡洋舰,都是依靠防护甲板和煤仓来起到保护作用的,其防护甲板的水平段厚度为20mm,倾斜段厚度则为50mm;而马德堡级以及之后的德国轻巡洋舰,则都配备有舷侧装甲带,其厚度为60mm,防护甲板的厚度则为20mm。
下图中,展示了德国海军的老式轻巡洋舰和新式轻巡洋舰在防护设计上的差异。上方为德累斯顿级(只有防护甲板),下方为卡尔斯鲁厄级(不仅有防护甲板,还有舷侧装甲带)。

下图中,展示的是德国海军轻巡洋舰的剖面图,左侧为只有防护甲板的老式设计,右侧为配有舷侧装甲带的新式设计。

双方驱逐舰的情况
与轻巡洋舰不同,双方的驱逐舰都不具备任何像样的防护——这些军舰既没有防护甲板,也没有舷侧装甲带,连隔舱设计都很简单,基本上是毫无防护的。另外,由于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占用的舰体空间非常大,且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位于水线以上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动力系统基本都位于水线以下),因此很容易被敌方炮弹命中。
二、双方轻型舰艇所使用的弹药
由于轻巡洋舰的装甲防护程度较低,而驱逐舰则缺少装甲防护,因此这些轻型舰艇通常不会携带穿甲弹,而是会以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作为主要的对舰攻击弹药。但在细节方面,英德两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讲解。
英国海军的轻型舰艇所使用的炮弹
英国轻巡洋舰主要使用6英寸和4英寸火炮,驱逐舰主要使用4英寸火炮和12磅火炮;这些火炮主要使用半穿甲弹(Common Pointed,缩写CP,直译是尖头通常弹)和高爆弹(High Explosive,缩写HE),其中半穿甲弹装填黑火药,而高爆弹则装填立德炸药。除此之外,英国轻型舰艇还会携带少量的榴霰弹(Shrapnel),用于对抗敌方驱逐舰。
下图中,左侧是4英寸半穿甲弹,中间是6英寸高爆弹,右侧是12磅榴霰弹。

德国海军的轻型舰艇所使用的炮弹
德国轻巡洋舰主要使用15cm和10.5cm火炮,驱逐舰主要使用10.5cm和8.8cm火炮;这些火炮主要配备三类炮弹:半穿甲弹(Sprenggranate mit Bodenzünder,缩写Spgr. Bdz,直译为弹底引信高爆弹)、内置引信高爆弹(Sprenggranate mit Bodenzünder,缩写Spgr. Bdz.)、以及弹头引信高爆弹(Sprenggranate mit Kopfzünder,缩写Spgr. Kz.)。后两者的区别在于,弹头引信高爆弹就是常规的高爆弹,而内置引信高爆弹则是介于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之间的弹种。
下图中,左侧是15cm半穿甲弹,中间是10.5cm内置引信高爆弹,右侧是8.8cm弹头引信高爆弹。

三、双方轻型舰艇的战损情况
在介绍完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各自所使用的弹药后,接下来我们进入战损情况分析的环节。
林仙号,赫尔戈兰湾海战
在赫尔戈兰湾海战时,英国海军的林仙号轻巡洋舰与德国海军的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进行了交战,被后者发射的10.5cm炮弹击中15次,其中有些击穿了舷侧装甲带,对舰体内部造成了破坏,另一些则对炮位和上层建筑区域造成了杀伤。
下图展示的是被德国炮弹击穿的舷侧装甲带,可以看到,即便在面对这种口径较小的炮弹时,如果交战距离较近,那么依然存在被击穿的风险。

下图中展示的是被德国炮弹的破片击伤的上层建筑区域,可以看到,德国炮弹的破片很多,并且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埃姆登号,科科斯群岛海战
在科科斯群岛海战中,德国海军的埃姆登号轻巡洋舰,被澳大利亚海军的悉尼号轻巡洋舰重创,不得不选择抢滩搁浅。尽管没有准确的中弹数统计,但从该舰的残骸来看,英国军舰发射的炮弹,显然对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下图展示的是搁浅后的埃姆登号,可以看到,该舰的上层建筑已经化为废墟了。从该舰的遭遇来看,对于当时的轻巡洋舰来说,洗甲板战术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下图中展示的是埃姆登号的舰艏区域,可以看到,舰桥受损非常严重。

征服号,洛斯托夫特海战
在洛斯托夫特海战时,英国海军的征服号轻巡洋舰遭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攻击,被后者发射的30.5cm炮弹击中4-5次,但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其中,有1或2枚炮弹成功起爆,另外3枚炮弹则发生了跳弹,且均未爆炸。爆炸的1或2枚炮弹摧毁了6英寸火炮的弹药换装室,并且还发生了发射药着火事故,火势非常凶险,因此为了避免弹药殉爆事故,舰上官兵对弹药库进行了注水操作。

下图中展示了其中1枚发生了跳弹的炮弹入射路径。炮弹在水面上发生了反弹,随后在击穿船壳后,又于舰体内部继续发生跳弹,最后停留在舰体内部,未发生爆炸。

下图中展示了那1或2枚爆炸的炮弹的入射路径。炮弹击中了上层建筑区域,并在6英寸火炮的底座附近爆炸,附近的甲板和舱壁多有被击穿,其中有些穿孔的尺寸可达3-4英尺,有些弹片甚至飞到了距离爆炸点60英尺远的地方,且爆炸造成的纵火效果也很明显。不过,用于保护蒸汽轮机的1英寸厚的舱壁并未被弹片击穿。

切斯特号,日德兰海战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的切斯特号轻巡洋舰,遭到了四艘德国轻巡洋舰的围攻,被后者发射的15cm炮弹击中17次;由于火炮防护较弱,因此有部分火炮被击毁或击伤,炮组人员死伤惨重,且还发生了数起弹药着火事故,但都被迅速扑灭。
切斯特号中弹受损情况 - 藤本喜久雄手绘

南安普顿号,日德兰海战
同样在日德兰海战中,南安普顿号也遭到了四艘德国轻巡洋舰的围攻,被后者发射的15cm炮弹击中2次、被10.5cm炮弹击中18次;由于火炮防护较弱,因此有部分火炮被击毁或击伤,炮组人员死伤惨重,并且还发生了三起发射药着火事故,其中有一起烧到了弹药提升井内,但并未引发弹药库殉爆。
南安普顿号中弹受损情况 - 藤本喜久雄手绘

威斯巴登号,日德兰海战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威斯巴登号轻巡洋舰,遭到了包括战列巡洋舰在内的多艘英国军舰的轮番攻击,最终在挣扎了数小时后沉入海底。从交战经过的角度说,首先是英国战列巡洋舰发射的12英寸炮弹击毁了该舰的蒸汽轮机,导致该舰瘫痪在水面上,随后其他英国军舰又对该舰进行了轮番攻击。根据John Campbell的估计,该舰总共可能被命中了15枚大口径炮弹、6枚9.2或7.5英寸炮弹、以及若干枚4或6英寸炮弹。此外该舰还中了1枚鱼雷。在遭受了上述攻击后,该舰仍然漂浮在水面上,最终可能是在次日凌晨才沉入海中的。
威斯巴登号的残骸
可以看出,威斯巴登号的船体结构完整,显然并未发生弹药库殉爆事故。

基于以上情况来看,轻巡洋舰具有相当强的伤害承受能力,十余发中口径炮弹并不能击沉这些军舰,甚至连少量大口径炮弹都未必能击沉轻巡洋舰。
双方驱逐舰的情况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损失了八艘驱逐舰,其中有六艘(游牧民号、涅斯托耳号、蒂珀雷里号、命运女神号、热心号、湍流号)是被炮火击沉的,还有一艘(鲨鱼号)是被炮火击瘫后被鱼雷击沉的;德国海军则损失了五艘驱逐舰,其中有两艘(S35号、V48号)是被炮火击沉的,还有一艘(V27号)是被炮火击瘫后自沉的。
统计数字表明,排除一些特别幸运的案例之后,一般来说仅需数发中口径炮弹就能打瘫或击沉驱逐舰。原因在于,驱逐舰缺乏有效的防护设计,因此被炮弹命中后往往极易受到损伤——特别是动力机组所在区域被击中后,通常都会失去动力——而瘫痪在海上的驱逐舰,是很难逃过被击沉的命运的。
四、火炮的护盾设计与战损情况
与主力舰上的安装在炮塔或炮廓内的火炮不同,一战时期的轻巡洋舰上的火炮,通常都是直接安装在甲板上的,因此只能依靠火炮护盾来保护。
不过,当时的英国军舰上的火炮护盾,在设计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短板。在日德兰海战时,英国轻巡洋舰上的炮组成员死伤较为严重,就是由于火炮护盾设计不佳导致的。例如,城级的火炮带有护盾,但对炮组成员的腿部保护不充分;而林仙级和C级,则只配备了防浪护板,因此无法抵挡炮弹破片。
伯明翰级轻巡洋舰的主炮护盾
下图中展示的,是伯明翰级(晚期型城级)轻巡洋舰所搭载的6英寸 P Mark VII型炮座。可以看到,其火炮护盾具有一定厚度,但下沿与甲板之间有一道较大的缝隙,炮弹破片能够通过这道缝隙,对炮组成员的腿部造成杀伤。

林仙级轻巡洋舰的主炮护盾
下图中展示的,是林仙级和早期型的C级轻巡洋舰所搭载的6英寸 P Mark VII*型炮座。可以看到,其火炮防浪护板的厚度非常小,只能遮风挡雨,而不具备弹片防护功能。

英国海军的观点
对于火炮护盾,英国海军的官方观点如下:

在战前建造的吨位较大的轻巡洋舰,如城级上,火炮是具备3英寸厚的护盾的。但在林仙级和早期型的C级上,考虑到重量问题,并没有为火炮配备护盾,而是只配备了防浪护板。
在建造D级和霍金斯级轻巡洋舰时,火炮护盾的话题被再度提起了。以下列举了火炮护盾的各项利弊。
护盾的优点:
(a)火炮护盾能够抵挡炮弹破片,并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挡爆炸冲击波,从而对瞄准镜、火控设备、火控线路、炮手、以及炮座本身起到保护效果。不过,护盾对装填手的保护效果是比较差的。
(b)护盾会为炮手带来身处保护屏障之后的心理作用。
(c)护盾具备一定重量,不容易抖动。而防浪护板则很容易发生抖动。
护盾的缺点:
(d)护盾可能会触发来袭炮弹的引信,导致炮弹在击中护盾时爆炸,不过防浪护板可能也会触发炮弹引信。另外,如果敌方使用的是延迟引信,那么无论是击中护盾还是击中防浪护板,都不会立刻发生爆炸。
(e)由于炮座位置较高,因此护盾的重量会导致舰体的初稳性高度下降。
(f)护盾的重量还会导致炮座旋转部分的重量增加,因此火炮旋转的惯性会增大,导致旋回操作的难度会加大。
德国人显然很热衷于使用护盾,在他们最新型的轻巡洋舰上,火炮配备有2英寸厚的护盾。但我们最终还是出于对重量问题的顾虑,没有在新型巡洋舰上使用大厚度的火炮护盾。
部分英国军舰上的火炮护盾相关数据:
舰型 | 护盾正面厚度 | 护盾侧面厚度 | 护盾顶部厚度 | 护盾重量 | C级 | 0.25英寸 | 0.2英寸 | 0.2英寸 | 1.25吨 | D级 | 1.5英寸 | 1英寸 | 1英寸 | 4.25吨 | 霍金斯级 | 1英寸 | 1英寸 | 1英寸 | 7.25吨 | 胡德号 | 1.5英寸 | 1英寸 | 1.5英寸 | 4.25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