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158|回复: 3

[原创连载] 6英寸KC神话的幕后功臣:露国炮与弹

[复制链接]

二等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1-12-2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JN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的6英寸KC装甲于日露战争中缔造了坚不可摧的神话,至今,在前无畏时代架空中时常流行着“只要装备6英寸KC就不可击穿”的观点,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何时人在拥有硬化装甲之后依然追求维持9英寸KC/12英寸哈维的重型装甲——架空者通常归之于时人无智,过于低估表明硬化装甲的强大。

   最近整理个人自设重新提起对这一时代的兴趣,简单地在NW翻阅数据,无意中似乎窥见了答案的一角。

   露国穿甲弹,性能很好,而最好且最大的12英寸俄国穿甲弹在日露战争中仍然对6寸KC无能为力,众所周知仅有一例可考的完全击穿且正常起爆,因此同时代穿甲弹都理应无法撼动6''KC叹息之壁——这个论证逻辑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作为论据的“露国炮弹很好”真实存在吗?

   打开NW,美国舰炮,8in/45cal,10in/40cal,12in/40cal。这一批舰炮都有完整的弹重、初速数据,并且有一份可用的穿深表。露国舰炮,8in/45cal,10in/45cal,12in/40cal,同样有完整的弹重、初速、穿深表等数据。

   美国火炮穿深表后注表明该表来自于1905年,符合时代背景。美国炮弹穿深为对哈维装甲,此文以下出现所有美国炮弹穿深为自行乘以0.8模拟对KC穿深。

   整理后得表1:

                     初动能       6000yd穿深        美国火炮          露国火炮          6000yd穿深       初动能
                     106MJ            297                            12in                               201               104MJ
                      78MJ             218                            10in                               176               68MJ
                      41MJ             154                             8in                                88                35MJ

   可以看出,使用“强大的露国穿甲弹”的露国火炮,在符合时代交战距离的6000码穿甲表现上被平平无奇的美国火炮完全碾压了。

   那么是不是露国穿甲弹其实很野鸡,米国才是真正的穿甲之王呢?为了验算这一结论,需要使用数理工具。这里使用了美国经验式,通过调整美国经验式的修正系数,使得该弹的穿深符合NW中的材料描述,然后对比修正系数来判定弹的终点穿甲性能优劣(修正系数越大代表炮弹穿甲性能越差,以30年代美国穿甲弹为100%)。

   推算结果如表2:

                       弹道系数                          美国火炮         露国火炮                            弹道系数
                         155                                             12in                                               130
                         155                                             10in                                               132
                         155                                              8in                                                137

   在这里,答案与上列表1截然相反,美国炮弹有着惊人一致的修正系数155;而俄国炮弹则从137到130,呈现着口径越大炮弹表现越好的趋势。而155到137-130,偏差值达到18-25,哪怕比较最小的18,其差距也大于1916年英国土制碎甲弹与1917年GreenBoy的差值。因此,俄国穿甲弹的确很好,在终点穿甲性能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对美国穿甲弹拥有一整个代次的性能优势——甚至还有超出。

   对比NW可查的美国和露国8英寸炮0距离穿深数据可知,美国8英寸炮0距离为244,露国为252。美国与露国8英寸炮的炮口动能可是41:35!

   下一个问题是,既然俄国穿甲弹终点穿甲性能如此之好,为何6kyd穿甲性能会如此孱弱呢?

    这一问题在比较个口径火炮存能后得出答案,如表3:

               6kyd剩余穿深(相较炮口)      美国火炮         露国火炮                6kyd剩余穿深(相较炮口)
                                                                           12in                                             53%
                                                                           10in                                             51%
                         64%                                            8in                                              35%


              *美国12英寸和10英寸火炮NW无直接炮口穿深数据,则不进行此计算

   十分惊人的,美国8英寸炮弹在6kyd处还有接近2/3的剩余穿深,而露国8英寸炮弹则只剩下了可怜巴巴的1/3……即使是远大于8英寸的露国重炮,其6kyd剩余穿深比率也不如美国8英寸炮弹,可以说是十分拉跨了。露国炮弹在终点穿甲性能上的巨大优势被存能上的劣势——由于高速轻弹和可能更差的弹体气动外形导致——完全抵销了,作为整个炮弹系统来看可以说被拉成负值。

    露国火炮本身的能级偏小(12、10、8英寸火炮初动能全部低于美国火炮,10英寸还是45倍径对40倍依旧小),再加上炮弹性能的劣势,露国炮-弹武器系统的整体性能不如人意就不出乎意料了。即便如此,在日露实战中(常见交战距离为6.5-10kyd),6kyd对垂直KC靶板201穿深的露国12英寸穿甲弹,依旧多次击穿过日方6英寸KC装甲带并对其船体与设备造成损害,只不过大多击穿都比较临界而没有完全起爆(低速起爆、爆燃或不起爆)。而日方12英寸穿甲弹也击穿过等效6英寸KC的露国7.5英寸哈维装甲,其中最著名的战果便是化身烟花轰然炸响的博罗季诺号战列舰。


   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对比,201/152=1.32。也就是1/3的富余穿深,刚好足以支撑实战中处于临界击穿状态。


   那么,如果换成297/152的美国火炮呢?


   到这里,疑问也就得到了解答:6英寸KC的神话,其首要幕后功臣,恐怕得归因于性能低劣的露国炮与弹。如果露国舰队的武器系统换为更加强大的美国武器系统,虽然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命途多舛大概不会改变,但6英寸KC的神话恐怕会戛然而止——亦或者更进一步,反转为6英寸KC臭名昭著的神话。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seven_nana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1-7 2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后来英国建造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为何才152毫米?难道不怕被放烟花?要知道,那时候日俄海战已经结束了,各国观察员也已经把情报汇总了吧。没道理英国人还这么脑残啊

中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1-9 1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武卫将军 发表于 2022-1-7 20:33
那后来英国建造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为何才152毫米?难道不怕被放烟花?要知道,那时候日俄海战已经结束了,各 ...

这个可以结合英国战巡防御问题这一贴来看。英国造无敌不倦这些6寸甲战巡时,假想敌是德国,而当时还不知道冯德坦恩这些德国战巡的情报,下一代狮虎才是对抗11寸战巡的,所以无敌防护就欠缺了

中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1-9 1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6寸kc也未尝不可,就是要采用当时还没有的激进设计,利用软被帽穿甲弹对大倾角硬化甲效果差这一点,像声望那样搞倾斜主装,并保持一定航向角,就可以相当程度的提高抗弹能力了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6:43 , Processed in 0.0220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