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72
主题7
精华1
积分1207
金钱821
贡献1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0-10-14
最后登录2016-2-23
在线时间94 小时

少将
外务总督
   
|
我理解楼主的意思是想把首/尾非防护区设计成“壁虎的尾巴”,一碰就掉的那种,窃以为不太可能。
楼主的设想实际上就是:既然非防护区的浮力保持相对困难,索性通过比较脆弱的连接方式使首尾非防护区在受损失去浮力时直接脱离中部舰体,将无法再提供浮力的舰体结构抛弃,在失去首/尾浮力的同时主动砍掉这部分舰体的“死重”,从而重新使全船的重量和浮力分布达到平衡。但这种设计会造成结构上的不连续性,无法保证船体纵强度,其后果就是结构变形、开裂、航海性能下降,像第四舰队事件那样,风浪稍大就可能使舰体断成三截。这是船舶设计上的大忌。而且船尾还有推进器和舵机、舵叶,怎么可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正常情况下,船体水密性完好,这时船体结构带来的重量和浮力是平衡的,船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一部分舱室出于各种原因失去了水密性,被水灌满,那么这些部位的船体就失去了浮力,而此时船体的结构重量还在,于是造成船体下沉。造成沉船的其实不是灌入船内的海水的重量,而是失去浮力后仍然存在的船体结构的重量。如果损失的浮力没有超过该部位的储备浮力总量,那么船依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浮力和储备浮力的保持就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1944年12月遭潜艇雷击的隼鹰是浮力保持方面一个较好的范例。当时该舰遭2艘潜艇伏击,左舷舰首与右舷后部舰体连中2雷,舰首水线下部分被炸掉10米长的一截,右舷机械室被淹,进水量超过5000吨(与塞德利茨号进水量相当)。但由于处置得当,进水得到控制,左舷机械室保全,隼鹰靠单车运转回到佐世保。
像太平洋战场上一些舰船被“斩首”而存活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这样的船要想活下来,关键要看受损部位横隔壁的结构和水密性是否还完整。比如塔萨法龙加海战后的新奥尔良,就是典型的“斩首后活命”的案例。该舰舰首被彻底炸断,二号主炮塔以前的部分直接沉入海底,而舰体因为前部弹药库后方横隔壁和动力区前方防水隔壁结构比较坚固,加上临时修补和一刻不停地抽水,没有出现不可控制的进水,艏倾也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因为舰首没了,横隔壁挡住了进水,全舰的重量和浮力依旧保持着基本的平衡。
像楼主说的“被首/尾区域进水迅速搞沉”的情况,也不是绝对的。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同样在塔萨法龙加海战中吃了鱼雷的明尼阿波利斯。该舰舰首被2雷命中,一号炮塔往前的水下结构全毁,但未被彻底炸断,而是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向下方弯曲,如同“打断骨头连着筋”一样“挂”在舰体上。但是和新奥尔良一样,得益于优良的舱室水密设计和坚固的横向防水隔壁,明尼阿波利斯的进水同样得到控制,返回图拉吉进行了抢修。首先是把藕断丝连的破烂舰首直接砍掉了事,再用钢板和木料对隔壁进行补强,然后到圣埃斯皮里图临时拼凑了一个简易舰首,之后便返回珍珠港大修。
第二个例子是日军的响号驱逐舰。该舰于昭和19年9月6日在台湾高雄港南方附近海面遭美军潜艇伏击,鱼雷命中前部主炮塔下方,龙骨折断,剧烈的爆炸将前主炮的2门炮身都炸飞了,舰首向下弯曲沉入水中,呈现出和明尼阿波利斯类似的损伤形态。同样是因为缶室前方防水横壁的存在,该舰得以幸免沉没,在马公港紧急修理后返回横须贺接受了大修。正是在这次战损中所表现出来的强韧生命力,响号在日本海军中一举赢得了“不死鸟”的称号。
从以上两例中可以看到,舰首区域大量进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储备浮力不足以抵消受损后出现的结构死重和无法控制进水蔓延。前一种情况会直接造成倾覆或沉船,后一种情况则会最终导致前一种情况的发生。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就是武藏。由于在连续6次空袭中屡遭重击,武藏的舰首水线以下被鱼雷炸成满水,舰首上方的干舷则被直击弹和近失弹炸得千疮百孔,随着艏倾度数的加大,这些舰体上层的舱壁不但无法提供储备浮力,反而因破损处的渗漏进一步增大了舰体的负担。最终艏倾失去控制导致沉没(不过,武藏的进水失控并不是本身设计不周或水密性有缺陷,而是长时间高强度的空袭对舰体造成了过于沉重的破坏,舰体失去水密性以致无法建立稳定的进水控制区。这是武藏的情况与响或明尼阿波利斯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因此,与其寄希望于通过在失去浮力的同时主动砍掉舰体“死重”这种不现实的办法来保船,还不如通过强化横隔壁结构、提高舱室水密性、增大储备浮力等更稳妥的方法来提高舰船的抗沉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