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952
主题100
精华3
积分8856
金钱4804
贡献9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0-10-4
最后登录2024-12-27
在线时间2122 小时

中将
   
|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1-7-15 15:49 编辑
"Rule, Britannia!Britannia rule the waves, Britons never never never shall be slaves"
------英国皇家海军军歌
一战的结束给英国同时带来了珍贵的和平和不断的危机。这场整个国家竭尽全力投入了四年之久的战争使英国蒙受了数百万的伤亡和巨大的消耗,却没能完全遏制住德国的势力。一战之后的民族自决浪潮又使得英国的各殖民地和自治领面临着新的危机。虽然议会经过漫长的争吵终于在1920年3月勉强地通过了允许印度等殖民地获得部分自治权的提案,并把它看作是填满殖民地这个无底洞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是否能有效地缓解财政紧张的状况和消弭当地人的独立运动,还有待长期的观察。
战后大量退伍军人返乡和海外市场暂时性的不振导致了英国经济和财政在1921年陷入了一场短暂的危机,失业率迅速攀升导致了一轮游行示威的浪潮,在爱丁堡和贝尔法斯特等地甚至发生了激进分子烧毁警察局的事件。
这一次危机反过来却在外交上刺激了英美之间更紧密的团结。英国把美国这一“天然盟友”视为其最重要的支持力量。英国与希尔达维亚帝国和南美诸国的关系也有了改善。但同时英德之间的矛盾仍然成为英国外交的心腹之患,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使得即使在各国撤回干涉军之后,英国与苏联也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状态。德国与苏联为了反英,其联合的迹象日益明显。政府虽努力运用外交策略与情报工作等手段加以遏止,但收效甚微。英国面对两个大陆国家联手挑战的局面日渐形成。
在保持英法、英意同盟的基础上,对希尔达维亚帝国的处置成为英国维持欧洲军事最重要的努力,希尔达维亚的统治者试图获得在亚历山大驻扎海军的权利,海军部内经过激烈辩论将之否决,而来自圣公会和一般民众的压力又迫使英国不得不将希尔达维亚排除在盟友的行列之外。维持地中海海权的努力至此只能依靠法国和意大利了。
这种内忧外患的紧张气氛之下,议会不得不同意在和平时期继续维持相当程度的军备,而否决了工党提出的大规模缩减陆海军军备的计划。同时,议会通过了《国家工业指导计划》,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工业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扩大英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对钢铁、化工、造船行业通过税收优惠加以扶持。
但是由于财政紧张的关系,缩减军备又是势在必行的。双方折中的结果,便是陆军兵力降到了几乎是二十世纪以来最低的水平,而海军则按照条约始终保持接近吨位满额的状态。到1925年,陆军全部的兵力整编为11个旅及其他直属队共19万人,其中约2/3驻扎于本土。
海军在条约签订之后,一刻不停地开始了旧舰退役和新舰建造的工作。但由于财力所限,海军还是保留了不少13.5寸炮主力舰,以便在新舰完成前占满160万吨的吨位。对海军内部,出于对德国苏联结盟和欧洲大陆均势瓦解的严重担心,主张出奇制胜,以航空兵力为海军主力的一派开始崭露头角。虽然现在仍被坚持传统的派系压制,但他们在十五年后将成为海军的中流砥柱。
到1923年,国内经济情况大有好转,而钢铁、机械工业和造船业在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下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此情况下,议会于1923年审核通过了《国防发展十年纲要》,其中关于海军的部分要旨如下(陆军部分从略):
1、到1928年前,退役全部13.5寸炮主力舰,以新舰取代
2、皇家空军组建海军航空兵司令部,行政上隶属空军但作战指挥权属于海军,尽全力加强海军航空部队建设
3、考虑推动议会在20年代后期通过如下法案,对民间建造优秀船舶,海军给予援助金
4、在远东地区保持较小兵力,但要加强要塞建设,本土各重要基地的岸防设施除战时临时设立之野战工事外,应加以保持和维护
5、由英国派出顾问,训练各自治领海军
6、十年内完成近海小型舰艇和渡轮等的建造计划,以维护英吉利海峡、圣乔治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交通
这个纲要实际上表明了英国在新国际形势下维持海权的决心,也成为英国在条约到期前指导海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于是,英国向着在下一场全面战争中继续维持海权的宏伟目标全力迈进了。尽管大部分国民都不相信下一次大战将会到来,但政府和议会内部却已经开始忧心忡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