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1-11 16:51 编辑
曲折的帝国航海之路 中华航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明朝的时候,炎黄子孙就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船。但是,帝国并没有航海作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而是一种宣扬国力的方式。随着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结束,“海禁”政策的提出,帝国的航海业跌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 而盖伦船兴起之后,西方,成为了那广阔的海洋上毫无疑问的霸主…… 崇祯皇帝自缢以后,华夏大地成了满人的天下。但在遥远的南疆,还有一位勇士在奋战着。他就是郑成功,一个名扬千古的人物,他开创了中华航海业的新时代。 大兴时期,拥有数千个大小岛屿的帝国走上了海权之路,积极在大兴洋(印度洋)发展殖民统治。当时的大兴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日夜在大兴洋上劈波斩浪。辽阔的大兴洋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兴王朝的内湖。清王朝覆灭,唐朝复兴之后,更是鼓励航海通商,并派出“遣洋使”学习西方。 随着帝国航海业的发展,原有的远洋帆船:福船与广船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于是西洋式软帆出现在了广船之上,广船也得到了一些适应性的改造,原有的优秀船型则得以保留。于是,一种崭新的船型诞生了,历史上一般称其为新唐船。 新唐船,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帆船。实际上,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之中,东西方的帆船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惟一的区别就是:中华帆船的外形是模仿水鸟,船体最宽处在整艘船的靠后方;而西洋帆船则是模仿鱼,船体最宽处在整艘船的靠前方。而后来流体力学出现以后,研究表明模仿水鸟的中华帆船更为合理,航行时的阻力更小,能获得更快的航速。 帝国航海业的发展,最终不可避免地触犯了欧洲老牌航海大国的利益,尤其是英国。帝国在印度洋上的强大势力迫使英国侵占印度的计划泡汤,两国围绕着南非开普敦的战争也以唐帝国胜利而告终,1802年,帝国已经将手臂伸到了大西洋,占领了黄金海岸的一部分。一向将大西洋视为自己核心利益的大英帝国忍无可忍。帝国还出兵占了一部分美洲地区,激起了西班牙和法国的愤怒。1805年,以大英帝国为首的反法同盟与法兰西帝国议和,同时英法两国连同西班牙向唐帝国发起了挑战,“唐欧战争”开始了…… 设计与建造 “中华”号一等战列舰,是新唐船逐渐成熟之后的作品。这个精巧绝伦的作品出自帝国天才设计师刘长风之手。 八十年代的唐帝国海军,说它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也不为过。当时,拥有东南亚广阔森林和中原众多人口的帝国一共建造了14艘一等战列舰,而到欧洲霸主英国海军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才有12艘一等战列舰。但是,唐帝国的一等战列舰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航速较低、不易操纵。这是因为帝国以前由高鼎诚设计的一等战列舰盲目追求在有限的船体上搭载更多、更大的火炮,造成一等战列舰有航速较低、操纵性能较差、内部极其拥挤的缺点。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高鼎诚依然在去世之前用这种思想设计了14艘一等战列舰。 高鼎诚去世以后,原本是三等战列舰设计师的刘长风被破格提拔设计一等战列舰。当时他只有36岁。他将三等舰的思想用到了一等舰上。他设计的新舰,并没有在前任的基础上再多加火炮,而是将火炮数量降到了108门。当时帝国很多人对这个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该舰火炮数量太少,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但刘长风力排众议,在几个月的努力之后,不知道费了多少口水的他终于得到了答复:新舰可以开工了。 刘长风对自己设计的这艘战舰十分满意。这艘新舰并不小,装备108门火炮。因为它一开始就是按照旗舰而设计的,所以居住条件要好得多,还要多出许多华丽的装饰。它的船首像:腾龙,是帝国用最好的木料、最好的工匠耗时数个月制成的。更重要的是在削减火炮数量后该舰操纵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的108门火炮中,有16门能发射60斤炮弹的短炮、24门30斤长炮、32门20斤长炮、36门10斤短炮。它全长70米,宽16米,吃水8.9米,排水量达到了3700吨,比英国的“胜利”号还要稍稍大一点。不过新舰并不是帝国海军最大的一艘。帝国海军最大的一艘战列舰是高鼎诚设计的最后一艘战列舰“狂暴”号,有4层舷炮甲板,装备146门火炮,曾经是帝国海军的象征,当然,它的笨拙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新舰于1789年下水,原本海军要将其命名为“尊严”号的,可当时踌躇满志的青年皇帝亲自为新舰赐名“中华”。能得到皇帝赐名的军舰自然非同小可,当时帝国的海军元帅亲自出席了“中华”号的下水仪式。“中华”号次年正式加入唐帝国海军最强大的舰队——南洋舰队序列,成为了南洋舰队的旗舰。 为帝国而战 “中华”号服役后,正赶上帝国与英国争夺开普敦。这艘崭新的一等战列舰连同3艘二等战列舰、5艘巡洋舰被派去支援帝国陆战队。战斗中“中华”号表现不俗,在和英国海岸炮兵的战斗中不但摧毁了英军大量海岸炮台,有力地支援了帝国陆战队的登陆,而且毫发无损。 随后,一支英国小型舰队赶来增援。这支仅有4艘三等战列舰、3艘巡洋舰的舰队怎能是帝国的对手。战斗中,“中华”号和英国旗舰交战,击毙了敌舰舰长,打断了敌舰桅杆,自身仅被命中2炮,并没有造成多大损伤,也仅有1人牺牲。最后,英国舰队下旗投降,“中华”号俘虏了垂头丧气的敌舰队指挥官。由于战果显著,初出茅庐的“中华”号就受到了集体表彰。 1805年6月1日,英法西三国派遣军队向唐帝国在非洲黄金海岸、美洲的殖民地展开进攻。唐帝国立即作出回应,派遣加入了部分东洋舰队战舰的南洋舰队主力向大西洋驶去。唐欧战争爆发。 这支舰队,被暂时编为远征舰队,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正是坐镇旗舰“中华”号的王云阳将军。他24岁就成为了帝国海军将军,现在也只有33岁,却指挥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舰队。远征舰队共编有一等战列舰11艘,二等战列舰9艘,三等战列舰15艘,巡洋舰24艘(按照唐帝国的战舰级别划分,装备火炮60门以上为战列舰,以下为巡洋舰),还有4艘没有武备的辅助船,共计舷炮4150门。 经过了七十多天的远征,舰队终于到达了开普敦。途中,为了迁就阵线中航速较慢的老式一等战列舰,“中华”号都不能满帆航行。 9月2日,纳尔逊得到帝国舰队离开开普敦的消息。于是,他派出“欧亚拉斯”号去通知法国人,他将于9月9日出港,率先对帝国舰队展开进攻,法西舰队要争取追上英国舰队。英国佬果然狡猾,因为庞大的法西舰队随时都有可能威胁英国本土,英国佬想借此收拾掉法西舰队。拿破仑看穿了这一点,命令维尔纳夫不要出港。但拿破仑还是犯了个错误,那就是撤掉了维尔纳夫。9月15日,维尔纳夫得知罗西里已经启程来接替他。他觉得这是个奇耻大辱,于是决定抗命,在罗西里到达之前,即先行冲出加的斯港。16日,法西联合舰队出港。 纳尔逊为了达到借帝国舰队之手消灭法西舰队的目的,煞费苦心。为了不让法国人有所察觉,纳尔逊确实在9日出港了。不过出港后,舰队不是向南行驶,而是先向西走。他的侦察船看到法西舰队过去以后,纳尔逊才开始在法西舰队的屁股后面跟着。纳尔逊的计划是,经过法西舰队削弱的唐军,在他的冲击战列线战术的攻击下,一定会损失惨重。如果战局不利,那就尽可能削弱唐军,使之无法威胁英国本土;如果战局有利,那就可以获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到时候唐帝国就失去了在大西洋上兴风作浪的资本。这样至少有获胜的可能,而要与唐帝国舰队打一场战列线决战,协同不利、官兵素质也占劣势的英法西联合舰队一成的胜算都没有。 10月12日,法西舰队率先与帝国舰队遭遇。见不到英国舰队的影子,而帝国舰队好像还具备着完备战斗力,维尔纳夫大惊失色。但风力的轻微使他不可能避免会战。 王云阳这边呢,当他得知赶来的只有法西舰队的时候,为了在随后英国舰队可能到来时还有一部分舰艇有完备的战斗力,舰队遂分成两部分,旗舰“中华”号和其他5艘一等战列舰、全部15艘三等战列舰和5艘巡洋舰迎了上去,其余的战舰部署在西南方向上(当时风向为西南),这样在舰队需要支援时其余战舰能更快地到达战场。 很快,双方战列舰队就逼近到可以开火的距离了。在帝国的军舰上,奏响了雄壮的帝国国歌,一面面猎猎飘扬的龙旗也升到了桅杆的顶端。同时,法国、西班牙国旗也升了起来。8时30分,“中华”号左舷的火炮向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打出了海战的第一炮。 19世纪最大规模的海战“几内亚湾海战”打响了。法西联合舰队编有战列舰33艘(法国18艘,西班牙15艘),巡洋舰7艘。共拥有舷炮2626门。 认识到了自身官兵素质高、装备大量60斤短炮带来的近战优势,王云阳在海战打响后尽量缩短与法西舰队的距离。很快双方舰只就纠缠在了一起。由于要方便联络,王云阳旗舰的位置在舰队中央偏前的位置,而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恰好也在这个位置,两舰在逼近后展开混战。只有两层舷炮甲板的“布森陶尔”号自然不是“中华”号的对手,一个小时之后,在屡屡领教8门60斤短炮的威力之后,维尔纳夫的旗舰再也坚持不住了,开始下旗投降。维尔纳夫也做了俘虏。 相比于旗舰,前面的“长江”号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只装有112门舷炮的它独自面对着西班牙人最大的四甲板战列舰“三叉戟”号。凭借着新换装的60斤短炮和大量老兵,“长江”号和“三叉戟”号打了平手。双方舰员都死伤惨重。“布森陶尔”号投降之后,“中华”号也开始向“三叉戟”号射击。这艘巨大的四甲板战列舰也下旗投降了。 “中华”号的后面,法舰“敬畏”号正与“骑士”号纠缠在一起。于是“中华”号又赶去帮忙,用长炮在远距离射击了一阵。此时,王云阳发现,除了旗舰附近,其他的地方唐军均占劣势,有时一艘船对阵几艘船,不过没有一艘船下旗投降。不用王云阳下令,战场西南方向的“狂暴”号就带着3艘二等战列舰顺风而来。这是一支足以扭转战局的力量。一上来“狂暴”号就直奔西班牙旗舰“奥国王子”号。在“狂暴”号单舷72门舷炮“狂暴”的射击之下,“奥国王子”号下旗投降了。上面的西班牙海军将领格拉维拉已经阵亡。2艘旗舰的投降极大地打击了法西舰队的士气,再加上“狂暴”号的支援,法西战列舰纷纷溃退,开始向西逃逸,受了重创的干脆就下旗投降了。不过逆着风是跑不快的,王云阳也不会这么轻易就让他们跑了的。在追击战中,唐军的其他一等战列舰都被甩在了后面。等到舰队追上法西舰队时,王云阳遗憾地发现队列里只有“中华”号一艘一等战列舰了。 由于旗舰已经投降,法西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逃跑也显得混乱,甚至有舰只撞到了一起。发现唐军杀来了以后,又有4艘舰下旗投降了。其他则争先恐后地逃命。可就在此时,王云阳隐隐看见了天边的桅杆,于是命令“汕头”号巡洋舰去侦察。很快,巡洋舰就带回了消息:来者正是纳尔逊! 王云阳不敢有丝毫耽搁,命令全部舰只立刻停止追击,火速集中,伤重者及押送战利品的巡洋舰退出战斗,西南方向上的舰只火速向主力靠拢! 就在唐军组成阵型之际,英国舰队分为两个纵队,在满帆之下赶了过来。上风的纵队由纳尔逊指挥,下风的则由柯林伍德指挥。由于担心唐帝国舰队后面的大量巡洋舰干预,纳尔逊不照原计划,不以唐军中央前段为目标,而改向其前卫的中央冲去。柯林伍德则向唐军后卫部分前段进攻。纳尔逊又发出了其著名的通令:“英格兰要求每人恪守职守!” 王云阳见纳尔逊这样排兵布阵,吃了一惊,对纳尔逊的战法也猜出了八分。他没有丝毫迟疑,立即命令后面的巡洋舰赶上来,战列舰则拉近距离,不给英舰以穿插的机会。此时,王云阳也在“中华”号上打出了著名的旗语:“胜利!”但此时风是从巡洋舰队的侧面吹来的,加速不易,再加上巡洋舰队距离尚远,它们一时还难以参战。 很快,双方战列舰队就逼近到可以开火的距离了。英国国旗纷纷升起,为了鼓舞士气,在帝国的军舰上再一次奏响了雄壮的帝国国歌。12时45分,“狂暴”号左舷的火炮向柯林伍德的旗舰“王权”号打出了第一炮。 英国舰队编有27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共拥有舷炮2148门。 接近的过程中,“王权”号吃了有146门舷炮的“狂暴”号的大亏。之前的战斗中“狂暴”号由于出场时间较晚,几乎没有什么损伤。“王权”号切入战列线的时候,已经遭受了重创。当它燃着烈火冲进“狂暴”号和“黄河”号的中间时,已经有一半的火炮无法射击了,舰长也阵亡了。但它还是击伤了两舰。可顺风的“王权”号无人操纵,在两轮齐射后,直接冲到了“黄河”号的右侧,随即成为“黄河”号极好的射击目标。20分钟之后,“王权”号就失去了战斗力。随后,英舰“贝里岛”、“火星”等都向战列线发起了英勇的攻击。等到第6艘英舰冲入战列线的同时,巡洋舰队终于到达了,与柯林伍德的其他舰只纠缠在一起。帝国一等战列舰“金陵”号、“长安”号受创退出战斗,其余各舰均带伤。 “王权”号发动攻击后25分钟,以“胜利”号为首的上风纵队也投入了战斗。王云阳发现,即将和“中华”号对阵的又是旗舰。这次是英国人的“胜利”号。实际上纳尔逊就是专门奔旗舰而来的。 “胜利”号迅速插到了“中华”号和后面的一艘三等战列舰之间,右侧的舷炮击伤了那艘舰的舰首。不过由于王云阳猜出了纳尔逊的战术,“中华”号早做了准备。“胜利”号左舷炮的第一轮齐射刚过,“中华”号就已经转了过来,右侧所有的舷炮都可以开火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华”号如果向左转,转动的角度会更小一点,但如果考虑到风向的因素,向右转用的时间会更少,而且向左转两舰很快就将交错而过,这样的话后面那艘三等战列舰必将遭殃)。两舰几乎是同时打出这一轮齐射的。 双方的旗舰立即纠缠在了一起。舰员们连步枪都用上了。当王云阳正在后甲板上与舰长一同指挥战斗时,从“胜利”号船桅上射来一颗枪弹,打在了“中华”号的舰长胸口,舰长当场牺牲。这颗子弹本来是本着王云阳去的,但是却打偏了。“胜利”号的甲板上,纳尔逊也是一样的幸运。一颗炮弹就在他身旁的哈迪舰长脚边爆炸,舰长阵亡了,可纳尔逊仅仅被弹片擦伤了手臂。这是一颗10斤的炮弹,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颗60斤的炮弹,结果会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