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0
主题8
精华0
积分270
金钱164
贡献0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10-10-19
最后登录2011-3-30
在线时间21 小时

一等兵

|
俾斯麦的穹甲设计在新型战列舰普遍采用装甲盒技术的时代确实显得老旧,但是俾斯麦的穹甲设计并不完全是照搬老旧的穹甲设计,而是在原有的侧装甲和穹甲之间的上方增加了一层甲板装甲,从而在整个舰体上部形成了一个密封结构。
这种设计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是也有它的优点:一是主装甲甲板加入到侧装甲穿甲路径中,在不增加装甲总量的情况下,显著增加了侧面的防护能力;二是降低了主装甲甲板的高度,增加了舰体的稳定性。三是在俾斯麦的舰体上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装甲盒,在下部被鱼雷破坏后,增加了舰体的抗沉性。
胡德的防御装甲中存在不击穿主舷侧装甲,只击穿上层舷侧装甲就能洞穿甲板装甲及穹甲的问题,但是那个时代的全面防御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存在这一问题,舷侧上装甲的厚度远小于主装甲,通常所说的装甲厚度只是主装甲厚度而非上装甲厚度,如果说胡德的防护薄弱,那么一票老式战列舰的防护如女王和君主都很薄弱。胡德号的主要问题在于,舷侧主装甲的面积过小,穹甲的倾角过小。当然甲板装甲确实是胡德的死穴。
至于俾斯麦也存在与胡德号相同的穿甲路线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炮弹从俾斯麦的145mm的上部舷侧装甲穿过,击中80mm-110mm的甲板装甲进入弹药库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这种危险要小于胡德。
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俾斯麦的主装甲的面积大于胡德,在高度约8.4米的舷侧装甲中厚度为320mm的主装甲高度达到了5.2米。二、俾斯麦的穹甲的厚度和角度均大于胡德,厚度和角度分别为110mm/68度倾角,而胡德的穹甲的角度和厚度分别为76mm/45度倾角。三,俾斯麦的穹甲的装甲质量高于胡德,这主要是通过实战实现的,提尔比茨的甲板装甲挡住了725kg的穿甲炸弹。当然一些德黑人士会说这是由于投弹高度不够导致的,但是需要提醒他们的是,穹甲面对的同样也是穿过上部侧装甲后的穿甲弹。
在我看来,俾斯麦的装甲防护主要问题并不是采用了全面防护和穹甲设计,而是主甲板装甲过分薄弱,穹甲的厚度只有80-110mm,弹药库厚度也只有100-120mm,这个装甲厚度在新型战列舰中居于下流,特别是穹甲担负有阻挡穿过上层舷侧装甲BB炮弹的任务,面对BB主炮级别的炮弹确实是过薄了。
至于俾斯麦改为采用重点防护思想和装甲盒结构,实际没必要,因为不符合德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在Z计划完成前,德国水面舰队完全不具备挑战英国舰队的实力,更多的战役形势是日德兰还战前的德国侦查舰队的那种游击战,或者是到大洋游猎,保持舰体的完整性极为重要。如果采用重点防护,像南达和武藏那样非防护部分被击伤,随便就导致航速降低,对德国军舰意味着就是死亡。
俾斯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消减舷侧装甲,直接加大主甲板装甲的厚度,既然穹甲以上空间是可以牺牲的,BB炮弹可以从上部舷侧装甲进入,那不如干脆消减舷侧主装甲的厚度或者面积。其实这与H级的改进思路颇为一致。
我设计了三种种改装方案;共同点是上层甲板装甲保持50mm不变,2.6米高上部侧装甲145mm的厚度不变,0.6米的170mm下部测装甲不变;不同点在于,消减舷侧主装甲的厚度,加强穹甲的厚度不同。
方案一、保持俾斯麦的2段式舷侧装甲,俾斯麦的5.2米高的主装甲带,将主装甲消减到300mm厚度,而将穹甲家厚到100-130mm。
方案二、将俾斯麦的2段式装甲改为3段式装甲,将俾斯麦的320mm的主装甲带从5.2米减到2.6米,将中部2.6米的侧装甲改为220mm,形成上部145mm、中部220mm、下部320mm的三段式结构,从而能将穹甲加厚到120-150mm。
方案三、保持俾斯麦的2段式舷侧装甲结构,将俾斯麦的舷侧主装甲从5.2米压缩到2.6米高,将俾斯麦的上部舷侧装甲高度从2.6米加大到5.2米高,这样,穹甲就能加厚到150-180mm。
这三个方案中,方案一比较保守,而且延续了德国的思路,保持较大面积的主装甲,H级战列舰的的设计就是这样的;而方案二比较中庸;方案三最激进,彻底抛弃了依托舷侧防御思想,将防御集中到了水平面上,装甲结构类似于德国的O级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布局。
我个人比较欣赏方案三。因为方案三最大限度加大了水平面的防护能力,又兼顾了垂直面的防御,同时面对美国的低速重弹时,150-180mm的穹甲比较保险,生存机会较大。
如果增加水平装甲导致排水量超重,为节省装甲重量,取消俾斯麦穹甲以上部分的多道20-60mmWH装甲的横向隔壁以及30mmWH装甲构成的纵向隔壁,改为用8-10mm的ST结构钢代替。原因很简单,既然穹甲以上部分是可以牺牲的,那么增设这些纵向隔壁的用处不大,面对BB级别的炮弹,这种厚度的装甲基本无视,而俾斯麦的实战证明145mm的上部侧装甲抵挡住了203mmCA炮弹。以此,203mm以下级别的炮弹基本无法进入穹甲以上空间。
同时尽可能的增加穹甲以下空间的防御,仿照H级战列舰的TDS设计,在防雷舱中增设一道20/45/30mm装甲,分割出过滤舱,过滤舱后的装甲从45mm消减为30mm,这样就解决了俾斯麦TDS系统缺乏过滤舱的问题,同时增强了水下防护,应该能把抗鱼雷标准从原始的300kg海西尔增加到450kg的标准。当然这种改装只能在装甲重量富裕的情况下,如果重量不够分配,还是优先保证加厚穹甲的厚度,毕竟俾斯麦的水平防护问题较大,穹甲的厚度才是俾斯麦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且俾斯麦的防雷能力在实战中的表现还是基本合格的,水下防御的问题还不是第一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