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229 于 2011-8-10 21:28 编辑
1917年底,迫于几个主要交战国国内的赤色分子相继发动暴乱,战争进入到了休战阶段,而随着1919年1月达成的华盛顿条约,彻底将这场噩梦般的战争推进了坟墓。然而,这场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一战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彻底消失,恰恰相反,各国在都在总结一战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场战争作准备。目光深远的福煦元帅在签署华盛顿条约的当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二战爆发,用事实证明了这条预言,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作为欧洲主战场的法国,此时已是满目疮痍,整个北方都被淹没在战争废墟之中。残酷的现实拷问着每一个法国军人的心灵,我们要不要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损失换取胜利?对此问题不同的回答产生了为数众多的陆空作战理论,本文就仅对间战时期的法国陆军作战理论变迁与军备革命做出简要的剖析。 第一类战争构想:长期消耗战、防御优势和确保崩溃理论(1920-1921) 早在1871年,法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就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一国的战争实力和潜力取决于该国的工业能力与潜力,并且指出,以法国的工业实力和潜力完全无法在现代战争中单独击败德国,而在对德战争中任何战略进攻行动也都是不现实的。在一战中,法军迫于实力限制而不得不采取守势也恰恰是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由陆军中校法贝勒提出于1920年的战争构想(为区别于后来的构想,我们以后将其称为第一类战争构想)就是对这种论断的理论化发展。 法贝勒的第一类战争构想认为,在此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法国面临的主要战争威胁来自于德国的进攻,因此主要的备战必须以此为着眼点,做好防御准备。而在对德作战中,陆战和空战无疑是最为主要的作战形态,这就要求法国国防必须侧重于陆地和天空,而海洋则是从属于陆地的。 一战期间的地面战斗往往是缓慢而低效的,面对连贯的防线,任何一方的步兵都难以实现有效地突破,而机枪为代表的速射火力的日益强大又完全消除了骑兵突破的任何可能性。由此,法贝勒认为,法国将必须保证强大的陆军兵力,沿着德法、法比边境进行缜密而连续的布防,这将使得德国入侵法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最终形成与一战同样的泥潭战争,在相互消耗中走向终结。这一观点被他自己称之为“长期消耗战”。 有质疑者怀疑在面对德国优势的工业实力时法国如何能通过消耗战迫使德国停战,法贝勒作出如下回答:“德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只能利用欧洲大陆其所占领区的资源,而任何海外殖民地或他国的援助因为其不得不依赖海路运输而极易为人所切断——即使它用有世界第二的舰队。法国则不同,面向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和面向地中海的海岸线将使得法国能够获得来自殖民地的补充。这一点已经为一战所证明。” “长期消耗战”只是一种战略方向,它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战术支撑。在1920年4月,法贝勒同福煦元帅的一次对话中记录中,最早记载了他所提倡的技战术手段,后人将他的这些观点称之为防御优势和确保崩溃理论: 福:“您所说的缜密而连续的布防是否意味着要将要塞修遍整个法国边境?” 法:“元帅阁下,恕我直言,那样除了浪费金钱以外没有任何意义,连续而缜密的布防是要由野战防线构成而非永备工事。” 福:“能更进一步的解释么?” 法:“是,野战防线具有要塞不能具备的诸多优势,它更加廉价,修建也十分快速,一旦需要转移阵地时也不需要有任何犹豫,野战防线本身也足以提供足够的火力发扬点,视野更加开阔,只要火器还能使用,就能够比要塞更有效地发扬火力。” 福:“但是要塞能够提供更强的防护,这是野战防线所不能提供的。” 法:“确实如此,元帅阁下,但是,在大规模持久战争中,要塞的防御优势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假设我们修建一个要塞,它能够抵抗住280炮的打击,然而在长期的战争中,敌人很快会发现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用更大的火炮来对付这个要塞,这样,我们花费巨大修建的要塞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即使我们建造出了他们现有火炮都不能击穿的要塞,且不论我们能建造多少,敌人也会建造更大的火炮来对付它。这是一个死循环,这将使得防御一方面临绝对劣势。与其费尽心机建造不能被击毁的要塞,不如使我们的防御火力更难被击中,也就是要让我们的目标变得尽可能的小,而且要保证其被击毁后能够廉价而快速的修复。” 福:“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那么这样的防御作战如何能击败敌人呢?” 法:“元帅阁下,我所强调的并非击败敌人,而是达到和平。现代战争本质是消耗工业产能和人口产能的战争,当一方为战争投入的工业能力和人口持续大于其本方产能的时候,这一方就会失败,一战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御作战的一方所蒙受的损失要小于进攻作战的一方,在进攻方进行炮火准备时,防守方如果能够进行有效地躲避,伤亡会较少,而一旦进攻方发动冲击,则防守方构筑的较好的防线使得防御火器能够有效地杀伤缺少掩护的进攻方步骑兵。总之,在保证战线完整的情况下,防守方总是要比进攻方损失小,进攻方如果持续不懈的攻击,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伤亡与损失。以德国的战争潜力看来,其仅能够连续不断的维持这样的攻势半年,而我方抵御这样的攻击的时限显然远远超过半年,这样,敌人将在我们崩溃之前停止攻击。战争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战斗,战斗只是手段,一旦通过战斗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然通过和平手段,战争也将走向终结。” 福:“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的,同样将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法:“元帅阁下,对于这个问题我同样感到无力,但是,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唯一的终结战争的途径。世界大战打了近4年,交战各方同样没有任何收获,恰恰是在各国濒临崩溃时才寻求和平。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凭我国一家之力是不可能击败它的,我所能想到的仅仅是迫使敌人先于我们濒临崩溃,至于别的问题,我就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1921年6月,法贝勒中校将自己的上述观点进一步整理成长达5万字的《国防纲领》,正式提交陆军部高层审核,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份报告在提交后的第二天就为《巴黎日报》全文刊载(注一),这一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使得法贝勒中校的计划最终流产。 首先是陆军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此时的法国陆军正处在新作战理论大爆发的前夜,许多后来名噪一时的著名理论派别,例如全战车学派、空降学派、航空兵学派,都已经初见雏形,这些派别本没有资格接触这一报告,但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报告后,也都对于法贝勒中校的理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虽然这些学派的主要人物当时还都是低级军官,但他们人数众多,声势浩大,陆军内的舆论环境一时间对法贝勒中校和他的计划十分不利。 其次是陆军高层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一计划本身存在题,难以达成预想的效果。 最后,海军的强烈反对,成为压垮这一计划计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海军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地国家,海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贝勒的报告中“陆主海从”的倾向无疑极大地伤害了海军的利益。海军的笔杆子们先后发表了多篇反对法贝勒报告的文章,陆军内部为数不多的法贝勒计划支持者们也害怕同海军闹翻,只得作罢。 客观的说,法贝勒的第一类战争构想理论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长期消耗战等,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一战式的作战理论,没有注意到由于坦克和航空器的发展带来的攻防优势的变化,对于机动的理解也局限于小范围的步兵机动,可以说,其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过时了。但是此次“法贝勒计划泄露案”虽然没有使这一理论本身得到广泛的认同,却意外的开启了陆军新作战理论大爆发时代,一时间,各种新式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恐怕也是出乎法贝勒中校意料之外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