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尽的桎梏 于 2011-8-20 21:38 编辑
写得太长了,只能分着发表了。
一.经济的增长 为了说明荷兰在1925年的经济规模,我们可以参考一下1999年荷兰经济状况: 1.经济大国。荷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200亿荷盾(约合3727亿美元),人均5.2万荷盾(约2.36万美元)。2000年经济增长率3.9%。
2.对外贸易大国。荷兰1999年外贸总额7940亿荷盾(约合3609亿美元),其中出口4100亿荷盾,进口3840亿荷盾,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排世界第八位,欧洲第五位。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750亿荷盾,增长率高达23%左右,其中出口5050亿荷盾,进口4700亿荷盾。在荷兰经济中,有80%的原料依靠进口,60%以上的产品供出口。
3.对外投资大国。荷兰1999年对外投资额达513.93亿欧元,列世界第七位。截至1999年底,荷兰海外投资总额达8958亿欧元,为世界第6大投资国。2000年前三季度对外投资总额493.75亿欧元。荷兰57%的海外投资流向欧盟成员国,美国和日本是荷兰海外投资的重点,近年来,对东欧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逐渐增加。
4.发展援助大国。荷兰年援助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是超过联合国规定0.7%标准的四个国家(荷兰、丹麦、瑞典和挪威)之一,是第七大对外援助国。
5.水利交通大国。荷兰每年用于水利投资约45亿美元,人均300美元,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围海造田举世闻名,从十二世纪起,共围垦土地7125平方公里,占荷兰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荷兰享有“欧洲门户”之称,水陆空运输网络发达。拥有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和欧洲第四大机场——阿姆斯特丹斯希波尔机场,其港口吞吐量占欧洲总量的40%,并承担欧盟跨界运输的35%。 然后可以参考一下2010年荷兰GDP世界排名为第十六位,如果减去前殖民地国家和后来居上的东亚三国,排在荷兰前面的经济强国依次是是美,德,法,英,意,西。 荷兰在二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战后欧洲各国奉行凯恩斯主义,普遍于70年代减缓经济增长,这也是欧盟出现的契机。先不谈那么多,总之荷兰在1925年后经济并没有高速增长,反而很可能有所退步。从荷兰历史上看,荷兰就是通过商贸起家,直到18世纪初荷兰的殖民地仍处于扩张状态。荷兰除了与英国有过几次冲突外没有参加过任何列强争霸战,因此殖民时代积攒下来的财富没有经过太大的消耗。即便在20世纪失去了所有重要的殖民地,荷兰的经济也会保持繁荣。更重要的是,由于此时东亚各国还没有成长为一个个超级出口大国,荷兰在对外贸易方面也会相当的强势,估计在总量上只低于美,德,英,法四国,1925年日本的GDP还不如中国,二战爆发前也只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波兰的2.5倍,此时只能算一个穷兵黩武的经济弱国。奥匈帝国一向不在经济上占优势,又不得不承受着庞大军队所带来的军费负担,GDP恐怕也会低于荷兰,今天所有由奥匈帝国分出来的小国GDP加起来还比不上荷兰。西班牙在美西战争后至内战都处于低谷。苏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暂且不予考虑。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都刚刚开始资本积累,前面的路还长。由此可见1925年荷兰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可排至世界第七。前六名是美,德,英,法,中,意(中国至1910年GDP仍为世界第一,但主要为第一产业)。 荷兰政府计划在1930年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荷兰经济的腾飞是以金融改革为起点的。经济改革法案于1925年3月在荷兰议会以微弱优势通过。 荷兰政府在1925-1930年的金融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控制金融系统;二是政府控制利率;三是通过金融机构向特定产业以优惠条件贷出资金。通过加强荷兰政府的权力,政府不但控制了政策制定权及金融监管权,而且在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的储蓄存款,这使政府在实施政策金融时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实力。政府不但把利率作为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作为政策金融的有力杠杆去刺激经济的开发。 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一直是荷兰工业的三大支柱,1925年荷兰政府提出了“机械制造业立国”的方针。政策金融的重点也由此转向机械制造业。商业银行贷款大量向机械制造部门倾斜,至20世纪30年代初,荷兰用于推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银行贷款共有277种,其中政策金融占201种。用于机械制造工业的政策性贷款有力地推动了荷兰的产业升级 1925年至1930年的荷兰经济政策有如下特点: 1.
在政策金融运作过程中,政府与民间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商机制,并且对政策金融贷款对象进行密切的监督与管理。荷兰政府每月都要主持召开经济发展会议,参加人员有政府部门高级官员、产业界领导、银行家以及工会领导。这样,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便建立了一个紧密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促成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实现。政府、银行、企业三者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共担风险,互相支持。政策金融只支持那些完成产业政策目标出色的大企业,这样必然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贷款使用的监督,这无疑增强了政策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荷兰政策金融对中央银行依赖很大。通过商业银行贷出的政策性资金中,来自中央银行贷款的资金高达35%左右。 3.
外资也被置于产业政策之下,成为政策金融的一部分。 虽然荷兰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政策在国内也引发了许多非议,但是荷兰政策金融在运作上完全达到了市场效果。首先,政策金融的实施以经营状况作为标准,出口多、效益好的企业能够继续得到贷款支持,而不成功的企业便不能再得到贷款,这就依据客观经营状况人为地实现了优胜劣汰,逼近了市场机制所能达到的效果。其次,这种做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政府所依据的标准是市场化的。出口工业市场在国外,经营实绩由国际市场的竞争决定,因此反馈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发展机械制造工业也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出口的,因此原理是相似的。 同时高效、廉洁的发展型政府也是是荷兰政策金融成功的有力保证。政策金融的执行者——政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的民主政治使得政府反腐措施非常有力,机构精简、运转高效,满足了成功的政策金融对政府的苛刻要求,保障了政策金融在逼近市场的轨道上运行良好。 到1930年时荷兰市场结构特点是由少数十几家大型跨国公司组成,如荷兰皇家石油公司、阿克苏·诺贝尔集团、DSM化学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飞利浦公司、达夫卡车公司等;这些公司获得了中央银行的大力支持,在短短5年时间里进行了快速扩张,其中一些公司已经成长为产品涉及众多领域的大型财团,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很强,并有着宽阔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国际销售网络。荷兰中小型公司也十分活跃,并面向国际市场。 在1925年至1930年间荷兰经济连续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1930年荷兰GDP终于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对外贸易总额仍为世界第五,但已经缩短了和法国的差距。此时荷兰政府又开始大幅调整经济政策,为了防止大幅发展的工业财团负债率过高并盲目扩张,荷兰政府从1930年开始逐步放宽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政策,分别针对企业、金融业、劳工制度和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在经济快速成长并逐渐成熟后,荷兰政府将逐渐推动其复归市场,进行良性的自我调控。 二.资源的开发 1.风力发电 荷兰在风力发电领域的技术一直很高,1925年荷兰议会通过了在北海建立大型风力发电机的议案,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海洋上设置风力发电机,荷兰最大的三家风力发电企业都参与了竞标,最后阿克苏·诺贝尔财团下属的诺贝尔风力发电公司的方案中标。这些新型风力发电机在材料方面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直到1927年才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到1930年,荷兰已经在北海建立了75个大型风力发电机,它们为鹿特丹提供了15%的电力。对于荷兰来说,风力发电产业才刚刚起步。 2.海上油田 在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相信可以在海上找到油田,但是勘探石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幸北海海床较浅,很多地区为大陆架的延伸。因而荷兰议会在1926年批准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在荷兰的大陆架延伸地区寻找石油,该公司在北海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勘探,直到1929年初才有所收获。地质学家在海底沉积物下发现了盐丘状沉淀,后者是盐受到挤压后形成的硬块,石油往往被包裹在其中。于是探测人员用爆破法对其进行探测,但是没有效果。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在租下该区域后才重新开始工作,该公司架设了起重机开始打井。即便如此,一口井发现石油的几率只有7%,不过在1930年荷兰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座海上油田。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在湖上运作的码头式钻井平台,今天的海上钻井平台也不过是它的扩大化而已。荷兰政府计划在1935年以前修建至少建设4座北海钻井平台,届时荷兰将会停止进口石油。 3.初涉核能 (注:荷兰是最早进行核能研究的欧洲国家之一,二战后即开始研究,54年即拥有20兆瓦的高通量材料试验反应堆,57年创建欧洲原子能联营,65年建造第一座核电站。) 193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一次布洛瓦同盟科学大会上,荷兰的物理学家们就研究核能和发展核电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激烈讨论,荷兰政府最后还是同意建立荷兰核物理加速器研究所(KVI),并准许其进行核物理研究。现在各研究项目仍无突破性进展,但是荷兰的物理学家估计最早在1940年荷兰有望建起第一个实验性核反应堆。 日前荷兰政府表示荷兰政府不会将核能研究成果用于军事用途,至少在1960年以前,荷兰不会有能力提取出高纯度浓缩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