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0722|回复: 16

日本海军舰备1895-1941

[复制链接]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1-8-2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六舰队”扩充案
甲午战争之后,第二届伊藤博文内阁立即向第九届议会提出了包括大规模扩张军备、以及与之密切结合的扶植产业(交通、通信、金融等)的岁出总额达1亿9000万日元的预算。由于遭受三国干涉还辽的“奇耻大辱”,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开始了为期10年的“卧薪尝胆”阶段。陆军方面制定了从1896年起新建6个步兵师团、2个骑兵旅团、2个炮兵旅团、现役兵力比甲午战争时扩充两倍以上的计划。海军方面,扩张的矛头直指远东的俄、法、德、海军力量,尤其是俄国太平洋舰队。
经过1895年和1896年的两次增调,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到1897年时为战列舰1艘、一级巡洋舰7艘、二级巡洋舰3艘、鱼雷巡洋舰2艘、炮舰6艘、雷击舰7艘、鱼雷艇3艘,总计13.4万吨,再加上法德两国的远东舰队,总吨位达21万吨。而当时的日本海军主力战舰只有“三景舰”和“镇远”,总吨位不过9万吨,而且技术和舰身已经陈旧,与三国相比远居于劣势。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海军舰政局长佐双左仲在1896年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六六舰队”方案的“海军发展10年规划”,即以海军建设费新购6艘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以此为核心,使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吨位达到13万吨,再加上辅助舰艇,日本海军的实力将超过远东地区其他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
甲午战争前夕,为了充实海军军备,明治天皇捐出宫廷费20万日元,同时日本全国文武官员捐出俸禄的十分之一。以此为契机,日本向英国订购了两艘铁甲舰,即“富士”号和“八岛”号。两舰的建造预算为1542万日元,实际建造费用加上回航费用,“富士”号为1038万日元,“八岛”号为1050万日元。1897年秋,“富士”号和“八岛”号在英国竣工 ,分别于10月31日和11月30日抵达日本,加入常备舰队。如果要完成“六六舰队”的构想,日本还需要再采购4艘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
如此大规模的海军扩充建设难免引起列强对日本的猜忌,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这笔庞大的海军扩建费被均摊到两年的预算支出中,分别为“第一期海军扩张费” 和“第二期海军扩张费” 的名义得到了国会的批准,其总额为2.13亿日元,其中1.395亿日元造船费来自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赔款,其余部分包括上一期(对清军备扩张时代)海军扩张费用的延续(即已订购的富士、八岛等舰,以及“水雷战舰艇发展基金”)和1905年后增加的若干笔小额补充拨款。
除了12艘主力舰外,“六六舰队”计划还包括10艘轻巡洋舰、37艘雷击舰及鱼雷艇和众多辅助舰艇,整个计划中新建和外购的军舰达103艘,合计排水量达153,000吨。该计划预定于1905年完成,但鉴于中国和朝鲜方面与俄国竞争,形势紧迫,因此通过追加预算方式,到1902年就提前完成了“六六舰队”计划。
                                            第一期对俄海军扩张计划
甲午战争的经验表明,拥有装甲防护的快速巡洋舰在今后的海战中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高度的机动性将给敌舰造成致命的打击,而己方的装甲防护则可有效抵御对方的进攻。1896年日本海军委托英国著名造船工程师瓦茨爵士(Sir Phillip Watts,也是“吉野”号巡洋舰的设计者)为其设计两艘新型的大型装甲巡洋舰。
瓦茨在为智利海军设计的“奥伊金斯”级装甲巡洋舰(General O’Higgins)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增大舰体,加强进攻和防御能力。水线部位的主装甲带厚7英寸,长达86.6米,高2.15米;主装甲带上方为长65.3米的副装甲带,厚度为5英寸;船体划分为32个水密区,共有163间水密隔舱,而且还具有双重船底结构。当时的英国造船工程师们甚至惊呼,“该级舰的防御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王权’级!”
“浅间”级开工后不久,日本又向英船厂订购了两艘战列舰:“敷岛”号和“朝日”号。“敷岛”与“富士”的设计师同为马可罗爵士(Sir G. C. Macrow),亦可看作是“富士”的小改型,它们都以英国海军的“庄严”级战列舰(HMS Majestic)为蓝本,艏艉各安装一座12英寸双联炮塔。但是由于3年来的技术进步,炮塔技术已经由全周固定角装填发展为全周全俯仰角装填,这一新技术用在了“敷岛”及其后建造的战列舰上。此外,在“敷岛”的船壳构造中还引入了类似防护巡洋舰的“龟壳”概念,即在舷侧装甲带上方铺设一层水平的防御甲板,在接近舷侧时向下倾斜,于船舷结合部没入水线以下,两者之间的三角形空间用作煤仓,在海战中还可以以仓中的煤炭增强防护能力,此后建造的英日主力舰基本上全都采用这种防护结构。另外,英方用新发明的哈维镍钢 作为装甲板、取代了“富士”级的软钢/锻铁复合装甲。因此“敷岛”得以在增加主装甲带长度的同时上方再铺设一道副装甲带。除此以外,“敷岛”和“朝日”都可视为“富士”级的小型放大版,在战术运用上也与后者相同,都编入第一舰队。
“浅间”级和两艘新战列舰都由英国船厂建造,为了比较外购舰的优劣,日本海军舰政局以“浅间”级巡洋舰的数据 为标准,向另两个海军强国德国和法国各订购了1艘装甲巡洋舰,即“八云”号和“吾妻”号。
“八云”号在“定远”和“镇远”的诞生地、当时德国规模最大的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伏尔铿(Vulcan)船厂建造,选择该船厂的原因大概与“镇远”舰优异的质量和防护能力有关,而“八云”号再次反映了德国造舰重视防御的风格:全舰的防水隔舱达247间,分为38个水密区。“吾妻”号的建造厂则选择了法国圣纳泽尔的卢瓦河船厂(Societ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oire)。出于迷信或以前所积累的恶感,日方没有选择建造“亩傍”号巡洋舰的勒阿弗尔船厂或建造“三景舰”的地中海船厂。“吾妻”的装甲、防御等方面的设计与另几艘装甲巡洋舰基本相同,其长度在日本装甲巡洋舰中最大,但排水量比其他各舰少400吨左右。
“八云”与“吾妻”虽然建造于德法两国,但其主炮却未采用克虏伯(Krupp)或加奈特炮,而是与“浅间”级一样同为203mm、40倍径的英制阿姆斯特朗速射炮。与主炮口径多为234mm(9.2英寸)和190.5mm(7.5英寸)的英国装甲巡洋舰不同,日本装甲巡洋舰的主炮全部为203mm(8英寸),这也是英国外销大型巡洋舰的标准装备,销往阿根廷和智利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级和“奥伊金斯”级巡洋舰都装备该炮。主炮口径标准化无疑有助于提高平时训练和战时弹药补给的效率,以及炮管、弹药的采购与补充。与幕末明初时期火炮种类五花八门的“百鬼夜行”相比,这个时代的日本海军主管人员无疑具有更加高瞻远瞩的眼光。
                                           第二期对俄海军扩张计划
第一期对俄海军扩张计划完成后,日本海军已拥有或订购了4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紧接着的第二艘海军扩张计划再建造2艘战列舰和2艘装甲巡洋舰。
新建的两艘装甲巡洋舰与“浅间”级一样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命名为“出云”号和“磐手”号。虽然它们的设计师同为瓦茨爵士,但是在装备和防御方式上却与“浅间”级不同。瓦茨用硬度更高德克虏伯渗碳钢 取代了“浅间”级使用的哈维镍钢,由于前者重量大,瓦茨不得不将“出云”的主装甲带长度缩短了近3米,上部装甲带缩短了12米(“磐手”缩短了14米)。从现在的观点看,瓦茨做出的这种改进更接近于后来战列舰的“重点防御”概念,在当时却引起了日本政府的不快和猜疑,以至再也未委托其设计过战舰。
“出云”级的防水隔舱为166间,分为30个水密区,并用24台贝尔维尔式高压水管锅炉取代了“浅间”级的12台低压圆式锅炉,平均蒸汽压力达19公斤/厘米2。主机为与“浅间”级相同的HTD 直立式四缸三冲程往复式蒸汽机,但是汽缸容积却缩小了45%,致使总输出功率下降了两成,航速也下降了0.3节左右。在日俄战争中,两舰为第二舰队的主力,分别成为第二舰队长官上村彦之丞中将和第二战队司令岛村速雄少将的旗舰。
在1897年初,日本海军舰政局又委托英国以“敷岛”和“朝日”为样本各建一艘新战舰,分别命名为“初濑”号和“三笠”号。“初濑”与“敷岛”的设计差异不大,基本上可以视为同级舰,而开工最晚的“三笠”由英国另一家王牌大军火商维克斯公司建造,采用了最新的炮术、装甲、防御和动力设计,因此虽然其外形与“朝日”相近,却常被划为独立的一级战舰。“三笠”舰设计师邓恩(James Dunn)在英国著名造舰专家、海军造船局局长怀特爵士的帮助下,将许多连英国战列舰也未使用的试验性新技术应用到“三笠”号上,包括最新的阿姆斯特朗BVI型12英寸主炮塔,以及被英国海军列为“绝密”级技术的电/液/人力三重损管控制及切换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和电力扬弹机,并重新设计了弹药储藏、搬运、装填的流程,射速提高到40秒/发。此外还对全舰的防御系统进行了改进,水密隔舱数由“敷岛”级的261间增加到288间,上部装甲带也向上延伸至上甲板炮垒。三笠舰的造价为109万英镑(含航行归国的费用),相当于36万名日本人一年的收入总和。
据日本资料记载,1901年海军因预算告罄,无法发包“三笠”舰,因此不得不拖延订金交付时日。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绞尽脑汁,找时任内务大臣的老上司西乡从道商量,西乡以两人性命下注,挪用了内务省的预算,山本立即向维克斯公司下订,三笠舰因此方得赶上参加日俄战争。
除了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外,第二期海军扩张计划还拨款购买了防护巡洋舰“高砂”号、“笠置”号、“千岁”号,在日本自建了防护巡洋舰“须磨”号和“明石”号,并扩充了水雷战舰队,其中“高砂”号为“吉野”号巡洋舰的准同级舰。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军财政的危机
在1900年召开的第15届国会上,第四届伊藤内阁提出了包括酒税、砂糖税、海关税等合计1820万日元的增税案。这是为了弥补义和团出兵时挪用甲午战争赔款基金造成的军费亏空。这个提案在众议院得到通过,但被贵族院预算委员会否决。束手无策的伊藤请求山县有朋和松方正义两位元老出面调停,没有成功,最后还是由天皇出面,对贵族院发出“军费的支出和财政的巩固乃国家之急务”的着数,才使增税得以实现。
但是,尽管接连不断的增税,但日本的财政危机却越来越深化,在美国征募5800万日元公债的计划也由于国际信用低落和国内政局不稳而告终。
日本财政危机的根源,当然在于军费的过大开支。陆海军费在岁出中所占的比例,1897年为49%,1898年为51%,1899年为45%,1900年为45%。在1897年,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后第一次经济危机,从1899年起,生丝出口市场不旺,义和团战争又导致对中国的棉纱出口锐减。在这样的重重危机下,日本在1900年和1901年有34家银行倒闭。
当时日本一直是以发展出口来获得外汇,以进口武器和机器,以此来谋求扩军和扶植军事工业的目的。但是出口的中心——生丝和棉纱——却是最容易受国际影响的,是不稳定的。这时候的出口不旺,成了战争准备上分秒必争的进口舰船和钢铁的障碍。义和团战争仅仅动用了一个师团,其军费善后就已经令日本政府苦得够受了,何况对俄国作战,在元老、政府和财界看来,都是没有自信的,尽管外交方面日本正在步步滑向对俄战争。
英日同盟的缔结使得军费重新达到了“小康状态”,因为扩充海军是日本方面在英日同盟条约秘密换文中对英国许下的诺言。为期11年的第三期海军扩张计划所需的9900万日元,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提出的。
                               “三三舰队”追加案及开战前的购建活动
随着1902年“三笠”号战列舰建成归国,“六六舰队”的主力舰建造已告一段落,但日本海军并未象买来定镇二舰的清国海军那样高枕无忧。此时的俄国海军实力仍居世界第三位(头两位依次为英法),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4月,俄国海军舰龄在20年以下的主力舰保有量为234,620吨,日本海军则为145,077吨,相当于前者的六成,而且根据情报显示,俄国正在建造5艘新战列舰 。
为了迅速赶上并消灭这一差距,日本在当年提出了称为“三三舰队”的紧急追加案,提出新添置3艘15000吨级战列舰和3艘10000吨级装甲巡洋舰,所需款项以“军舰建造及建设费”的名义立项。其中战列舰“香取”和“鹿岛”向英国购买,另一艘战列舰“扶桑”号 和3艘装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伊吹、榛名、雾岛)拟由日本的横须贺和吴海军工厂在英国专家的帮助下自建,这也是日本海军第一次自建大型主力舰。“三三舰队”各舰的性能将与“六六舰队”新建各舰相似,只是在活力和防御方面再做一些改进而已。
“鹿岛”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为16400吨,除备有305mm主炮4门外,还有254mm二级主炮4门,以及152mm副炮12门。虽然远较参加了日俄战争的“三笠”号优秀,但由于开工时间过迟,因此终其服役期并无任何战绩。
根据建造进度估算,“鹿岛”级战列舰的建成服役时间约为1906年,而日本自造舰船的服役时间将更加滞后。但当时远东局势已经发展到了非常紧张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俄国方面也在加快“苏沃洛夫公爵”号(Kniyaz Suvorov)和“光荣”号(Slava)战列舰的建造进度,两舰很快就能建成服役。为了扭转双方力量对比,日本必须再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紧急寻购3到4艘主力舰。
此时俄国也在积极寻求外购舰船。当时英国的埃尔斯维克船厂和维克斯船厂为智利海军建造的两艘战列舰 已因南美局势缓和而终止合同,正在寻求买家,俄国闻讯连忙派出代表团前往英国进行洽商。当俄国代表乘坐快捷的欧洲水陆联运系统抵达英国时,日本代表团乘坐的邮船才刚刚从横滨动身。为了避免这两艘战列舰被俄国人买去,英国海军赶忙出面买下了两舰,将其编入自己的海军,并命名为“敏捷”号(HMS Swiftsure)和“凯旋”号(HMS Triumph)。
赶到伦敦的日本代表团不甘心空手而归,这时从意大利传来了好消息:热那亚的安萨尔多船厂为阿根廷建造的装甲巡洋舰“里瓦达维亚”号(Brenadino Rivadavia)和“莫雷诺”号(Mariano Moreno)正在寻求买主。这两艘巡洋舰原本为意大利海军建造,下水之后被阿根廷买下,准备用于与智利海军交战,但是随着两国关系的缓和,阿方又取消了合同。现在两舰以“米特拉”(Mitra)和“罗卡”(Roca)的名字留在意大利的船厂中待售。俄国和日本的代表团闻讯都扑到了热那亚,但是日本代表在英国帮助下先下手为强,在俄国代表与船厂接洽前一天便签完了购买合同。
在热那亚港办完了船籍登陆手续后,两舰挂上了十六道光芒的“日章旗”。它们继承了讨幕战争时期官兵海军两艘军舰的舰名,分别在1904年元旦命名为“春日”号和“日进”号。1月7日,“日进”号竣工,随即于次日出发返回日本。在两舰回航途中,俄国海军沿路监视,准备一旦日俄开战就将其击沉,但两舰倚英国海军以“舰队演习”名义悄悄护送,于2月16日安然抵达日本,受到朝野热烈欢迎,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爆发一周了。
与“浅间”、“出云”等典型的英国风格巡洋舰不同,“春日”和“日进”都沿用了当时意大利战舰的外形,主桅位于船体中央,两座烟囱分局其前后两侧,其装甲带的长度和厚度都小于英制各巡洋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春日”的前主炮,为单装254mm阿姆斯特朗炮,这也是日本海军仅有的一门该口径舰炮。虽然安装此炮并非日本海军的主意,但是当时开战在即,也来不及更换了。在旅顺攻防战中,该炮发挥了大仰角的优势 ,其弹道可以越过黄金山山顶炮击港内的俄舰,这对日本海军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当“春日”和“日进”千里迢迢从意大利赶回日本时,日俄战争已经爆发。1904年5月15日上午11时过后,“初濑”、“八岛”、“敷岛”、“龙田”、“笠置”等舰依序向旅顺东南方向航行,在老铁山附近海面“初濑”号首先触到俄舰布设的水雷。同行的“笠置”舰准备采取拖拽抢险措施时,“初濑”号再度触雷,引发火药库爆炸,于两分钟内沉入海底。“初濑”号触雷几分钟后,“八岛”号也跟着触雷,虽然经过紧急抢修后继续航行,但舰身逐渐倾斜,终于在触雷6小时后,于夜间8点半消失在旅顺东方20海里处的遇岩附近海面上。日本海军一举丧失两大战舰,深恐对国民士气造成打击,因此只对外公布“八岛大破修理中”,其舰长坂本一和乘员分别安置到4艘辅助巡洋舰上,从事旅顺口封锁作战。直到日俄战争后期的1905年6月1日,日本海军才正式公布丧失“初濑”、“八岛”的消息。
由于“初濑”号和“八岛”号的触雷沉没,“春日”号和“日进”号两舰没有编入由巡洋舰组成的第二舰队,而是与其他4艘战列舰一起编入第一舰队,作为“初濑”和“八岛”的代用舰使,与剩余的4艘战列舰一道作战,其中“日进”号为第1战队的旗舰。在“初濑”和“八岛”触雷沉没的同日,“春日”号的致命一撞结果了“吉野”号的性命 ,“日进”号的前主炮则在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战中被2枚305mm和1枚234mm炮弹击中,其中1900时的第三次命中炸掉了该炮塔的左炮 ,并炸飞了舰上实习少尉高野五十六 的两根手指头。
                                   俘获俄国战列舰的补充与临时军事费造舰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海军的21艘战列舰中有6艘被俘 、7艘沉没,10艘装甲巡洋舰则有1艘被俘 、4艘沉没,俄国海军实力从1903年的世界第三位一下子跌到了1905年的第六位,日本则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仅落后于英、法、德。把俘获的14万吨俄舰包括在内,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10艘战列舰和9艘装甲巡洋舰,总吨位增加到38万吨。
对旅顺港内沉没俄舰的打捞工作在1905年初即开工。除了“塞瓦斯托波尔”号沉没在港外深水处、无法打捞修复外,旅顺港内的另3艘战列舰及1艘装甲巡洋舰都沉没在港内的浅水区,较易打捞。日本派出“栗桥丸”、“猿岛丸”等打捞舰,将沉没各舰的炮塔、装甲板和舾装品移去,堵塞水面下的漏洞,抽去舰体周围的淤泥,然后扶正出水。沉没的俄舰大多是1894年到1900年建造的新舰,沉没前舰况良好,除了“波尔塔瓦”号因锅炉舱浸水导致锅炉严重损坏、更换了16台宫原式锅炉外,各舰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锅炉,以及主副炮和其他武器装备。俘获的俄舰最迟到1908年都修复完毕,编入现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与俄国同为协约国一方,日本为了表示善意之意,于1915年4月将其中的“丹后”号、“相模”号2艘战列舰、以及“宗谷”号巡洋舰还给俄国。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国会在1904年和1905年先后通过了15亿日元的临时军事费(占总战费的82.1%),其中在1904年5月“八岛”和“初濑”沉没后特别以“舰艇补足费”的名义紧急向海军省划拨了一笔造船资金,用于建造2艘战列舰和3艘装甲巡洋舰。同年6月,新任海军舰政局长近藤基树(男爵、造船中将、工学博士)开始新战舰的设计工作。
新舰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完全由日本独立进行,建造代号以天干、地支命名,即“甲号战舰”(安艺)、“乙号战舰”(萨摩)、“子号装甲巡洋舰”(筑波)、“丑号装甲巡洋舰”(生驹)和“寅号装甲巡洋舰”(鞍马),区别于按正常预算开支建造的“第一号装甲巡洋舰”(伊吹)和“第一号战列舰”、“第二号战列舰”(鹿岛、香取)。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战舰编号隶属于第一次海军扩充计划之外。在第一次海军扩充计划里,也有类似的编号:“富士”号为“甲号甲铁战舰”、“八岛”号为“乙号甲铁战舰”、“敷岛”号为“第一号甲铁战舰”,“朝日”号、“初濑”号和“三笠”号分别为第二到第四号甲铁战舰。
                                    “无畏舰”的出现及以美国为假想敌的时代

对马海战的教训导致各海军强国对自己的造舰思路进行反思,大口径高射速重炮的威力为列强所共睹,领技术之先的英国率先对其建造中的战列舰进行改进,其直接结果便是1906年9月1日“无畏”号战列舰对海军强国的冲击。各国海军军备竞赛从此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对其远东假想敌的次序作了一次调整。1906年10月,山县有朋将《帝国国防方针私案》上奏天皇。该案以俄国为主敌,主张首先向中国扩张权利。天皇向元帅府咨询后,对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下达了制订国防方针的命令。在两统帅部内,以山县的私案为基础,以包括参谋田中义一在内的中间幕僚为中心,制订了《帝国国防方针》、所需兵力及用兵纲领。
明治40年(1907年)的国防方针规定,日本的头号假想敌仍为远东上保持强大陆军实力的俄国,其次则是正在崛起的、不断与日本发生摩擦和纠葛的美国,另一个老牌远东强国法国则退居第三。该方针还规定,日本的陆军平时应保持25个师团的规模,战时则应能够迅速扩充到50个师团。海军“最低限度”应以舰龄不满8年的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此即“八八舰队”概念的发端。实际上这还是一个甚为“保守”和“克制”的方案,当时海军军令部和舰政局的一些人甚至提出了诸如“战列舰3队(每队8艘)、装甲巡洋舰3队(每队4艘)”(佐藤铁太郎大佐)或者“战列舰2队、装甲巡洋舰2队”(秋山真之大佐)的方案。
“八八舰队”案之所以以“舰龄不满8年”为期,是因为当时日本海军限于经费的原因,在第一线战舰服役满8年后才有财力建造其替换舰,而在英、法、美等国的海军中,这一期限通常只有5到6年。在制定该国国防方针的1907年,日本海军主力舰中舰龄未满8年的有9艘战列舰(“敷岛”、“朝日”、“相模”、“周防”、“三笠”、“肥前”、“石见”、“香取”、“鹿岛”)、8艘装甲巡洋舰(“常磐”、“八云”、“吾妻”、“出云”、“磐手”、“阿苏”、“春日”和“日进”) ,但是随着“无畏”舰的出现,这些战舰都已变得落伍,花费巨资修复的俘获舰尤其令日本海军觉得亏本。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日本海军继续建造新型的、装备统一口径主炮塔的无畏舰。
此时日本的主要假想敌美国和俄国也在加紧海军的建设工作。在罗斯福总统亲自关注下,美国在短短4年之内便建立起一支包括20艘新舰战列舰的庞大海军,其实力到1907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德。而俄国在1906年更是提出了一个大得骇人的战后海军重建计划:新建16艘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100艘雷击舰、150艘鱼雷艇、10艘布雷舰和4艘修理舰。
虽然明治40年国防方针把俄国定为头号假想敌,但对于日本海军来说,美国才是今后最可怕的敌人,海军省对美俄海军扩建的反应是立即开工建造2艘无畏舰(河内级)和4艘装甲巡洋舰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以大炮巨舰为目标的造舰竞争激烈,无畏舰时代很快又转移到超无畏舰时代。不久日本海军就赶紧改变既定规划的舰型,并建造新型舰。日本海军从此与其他海军强国一道走向了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竞争的时代。
另一方面,日本陆军在日俄战争中增加了4个师团,战后将其纳入平时编制,扩充为17个师团。陆军进而要求再增加6个师团,遭到桂太郎内阁的否决;遂改为要求增加3个师团,又遭到西园寺公望内阁的否决。分别以俄国和美国为目标的陆军和海军的扩军狂热,使得“长州陆军”和“萨摩海军”争夺预算的竞争白热化,加剧了两者的对立。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日俄战争后的产业振兴
俄战争之后,虽然日本没有得到战争赔款,但仍然不顾财政困难,强行确立了扶植战争产业的国策。当时日本的贸易结构是,向美国出口生丝,向中国及朝鲜出口棉纱和棉布;从印度和美国进口原棉,从英国、德国、美国进口钢铁和机械。
日俄战争后,日本生丝出口增加,控制了美国市场。新建的六大纺织公司则垄断了对中国的棉布和棉纱出口。日俄战争前刚刚开始建设的重工业也得到了急剧发展。在钢铁业和重型机械制造工业中,国营八幡制铁所开始进入正常运营状态,1906年到1909年,年均钢材产量达18万吨。随着生产的扩大,日本又通过横滨正金和日本兴业两家银行控制了中国的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和汉阳铁厂。
在演变成消耗战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深受生产不足之苦,使政府痛感扶植和利用民间重工业的必要性。在陆海军和铁道院的资助下,继私立的住友铸钢厂之后,相继建立了神户炼钢、日本钢管等私营钢铁厂。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07年在北海道室兰建立的日本钢铁厂。这是北海道煤炭轮船会社以铁道利润1000万日元为基础,在海军的资助下,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维克斯两家大军火公司合办的。其资本金为1500万日元,比其他私营钢铁企业大得多,有最先进的轧钢设备。该社聘请吴海军工厂长官山内万寿治中将兼任顾问,接受海军工厂的订货,生产舰炮炮管。在军部的支援下,三菱和大仓组两家财阀还分别在海外建立了朝鲜兼二浦制铁所和中国本溪湖煤铁公司。
在民间的机械制造工业中,造船业由于《造船奖励法》的颁布获得了最显著的发展。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开始向国内船厂发包主力舰的建造工作,三菱长崎和川崎神户两家大造船厂尤其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日本海军首级超无畏舰“金刚”级4艘战列巡洋舰当中,有两艘是由这两家船厂建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川崎社长松方幸次郎是政界元老松方正义(萨摩派)的儿子。此外,日本的商船和蒸汽机车制造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前“八八舰队”时代
1906年5月,日本向英国订购的“香取”号和“鹿岛”号先后竣工,同年8月抵达横须贺军港。这两艘战列舰属于日俄战争时动用临时军事费紧急建造的“三三舰队”,分别于1904年2月29日(鹿岛)和4月27日(香取)开工,虽然紧赶慢赶,但还是未能来得及参加战争。它们也是日本在英国订购的最后一级战列舰,虽然刚刚下水,但比起同时期下水的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来,其两级主炮的设计已经完全过时。
“香取”级以英国的“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HMS King Edward VII)为设计蓝本,外形与其酷似,但主装甲带较薄。其排水量为15950吨,一级主炮为2座双联装305mm炮,二级主炮为4座双联装254mm炮(爱德华七世级为234mm),主机功率小于此前英国建造的“三笠”号战列舰,航速比“三笠”号慢0.5节左右。两舰在设计时吸取了“初濑”与“八岛”触雷沉没的教训,加强了水线下部位及弹药库的防护。
1904年5月,战列舰“初濑”、“八岛”先后在旅顺港外触雷沉没,为补充这一损失,日本海军迅速以“舰船补足费”的名义建造2艘战列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因为正是战时,所以不能向外国采购。 同年6月拨款到位后,首先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2艘巡洋舰,其建造代号分别为“子号装甲巡洋舰”(筑波)和“丑号装甲巡洋舰”(生驹)。
筑波级巡洋舰被日本人夸耀为“世界最初的战列巡洋舰”,但是公认的第一级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的“无敌”级,筑波级的武备、速率方面比起差出一大截。日本人自夸的原因,只是“筑波”级装备了和战列舰一样口径的主炮而已,但从其使用原则上来说还是与同战列舰协同作战的装甲巡洋舰一样。
“筑波”级是日本自行设计的首级主力舰,建造之初,海军省曾与吴海军工厂厂长山内万寿治商量,山内决定“排除万难也要先答应下来”,随后由于海军舰政本部造船部部长小幡文三郎造船大监钜细糜遗地商量技术细节后,正式决定建造。吸取日俄战争中的教训,采取了强化装甲防御的原则,并取消了舰首冲角 。该级舰搭载4门305mm主炮,是首艘装备如此口径巨炮的巡洋舰。
1904年以前的日本海军主力舰全为冲角艏。1897年,“扶桑”号铁甲舰被“松岛”号冲角撞沉。1904年日俄战争中,在著名的“恶魔的一星期”里,巡洋舰“吉野”号被“春日”号装甲巡洋舰的冲角撞沉。由于这两起事故的影响,从“筑波”级起,日本海军废除了新造战舰的舰艏冲角。
“筑波”号服役后,于1907年在第二舰队司令伊集院五郎 中将率领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州,参加殖民三百周年庆典,并访问北美与欧洲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筑波”号负责保卫日本与夏威夷之间的商业航线,后来隶属第一南遣支队,攻击德属南洋岛屿。1917年1月14日,“筑波”号停泊在横须贺港时,因弹药库爆炸而沉没。日本主力舰在港内爆炸沉没的例子不少,前有在台湾沉没的“松岛”、在佐世保沉没的“三笠”,后有在德山爆炸沉没的“河内”、在柱岛爆炸沉没的“陆奥”,每次爆炸的原因都令人费解,成为不解之谜。
“筑波”号的姐妹舰“生驹”号战历与其类似,1910年曾赴阿根廷参加独立百年庆典,历访南美、欧洲各国,一战期间在澳大利亚附近保护英国商船。因华盛顿条约,于1923年9月12日退役,次年11月24日在三菱长崎工厂完成解体。
“筑波”级的设计主管是近藤基树造船中将,他在设计“筑波”的同时还设计了“萨摩”级战列舰和“鞍马”号巡洋舰。“鞍马”是“筑波”的武备强化型,代号“寅号装甲巡洋舰”,1905年8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时日俄战争即已结束,由于大量俘虏的俄国战列舰需要进行改装修复,因此其建造工事大幅度延误,直到1907年10月才下水,与比其晚开工1年4个月的姐妹舰“伊吹”号同时下水。
“伊吹”号的建造费用并不属于日俄战争当中拨付的“临时军事费”的一部分,而是沿用了早在1903年即已到位的第3期海军扩张计划的“三三舰队”拨款,与“鹿岛”号和“香取”号属于同一批军舰,代号为“第一号装甲巡洋舰”,排在筑波级和鞍马号之前,但由于其船台被让给“安艺”号的船壳建造工事,因此也迟迟没有开工,但开工之后进度极其迅速,6个月后便已下水。这是为了对抗英国“无畏”号开工4个月就下水的纪录,所有工人都停休加班所致。
“伊吹”号和“鞍马”号的外形极其相像,区别只是“鞍马”号的烟囱稍显细长而已。值得一提的是,“伊吹”号在日本主力舰中首度采用了涡轮机驱动,其主机是从美国进口的燃气轮机,最高航速达22.5节。美国海军在数年后才在“北达科它”级战列舰上搭载此类主机。小小的技术抢先,又令后来的日本海军史研究者们沾沾自喜。
“鞍马”号于1911年4月在第二舰队司令岛村速雄的率领下赴欧洲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大正元年(1912年)列为战列巡洋舰,一战中是第一南遣舰队旗舰,在太平洋搜索德国的东亚舰队。1923年9月20日因华盛顿条约而除籍,次年1月在神户制钢所解体完毕。
“伊吹”号于1911年前往暹罗,参加国王加冕仪式。一战时前往澳洲海域对抗德国远东舰队,随后护送澳大利亚运兵船前往欧洲,参加加里波利登陆战。描述当时状况的壁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直悬挂在澳大利亚国会门厅中。“伊吹”号还是唯一一艘在战时接受英国海军部指挥的日本战舰,舰长加藤宽治与英舰“米诺陶”号舰长共同指挥两舰,以交流战术。1923年9月23日,“伊吹”号与其他许多军舰一道退役,1924年12月在川崎神户船厂完成解体。
1905年开工的“萨摩”号和“安艺”号战列舰是到那时为止日本自建的最大战舰,也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军舰。“萨摩”级以英国的“纳尔逊勋爵”级战列舰(HMS Lord Nelson)为设计蓝本和假想的对抗目标。在其动工之前,日本海军曾有计划安装统一口径的主炮(12门305mm炮,4座双联装,4座单装),但因财力所限 ,最终改为305mm炮和254mm炮混装方式,因此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但还未出世便已落伍为二流战舰。
“安艺”号也采用了从美国进口的燃气轮机作为主机,1907年4月下水,到1911年竣工时,已是“无畏”号浮现海上雄姿的第五年。除主炮与“安艺”号不同以外,“萨摩”号的副炮采用120mm炮。“萨摩”级防御规划为水线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229mm,副炮炮廓装甲152mm,炮塔装甲178-203mm,司令塔152mm。虽然“萨摩”级是首级日本自建的战列舰,但所需材料的60%以上还是从国外进口的。
“萨摩”号和“安艺”号一战中活跃在太平洋和澳洲方向,战后均因华盛顿条约而退役。1924年9月6日,“安艺”被指定为新战列舰“长门”号和“陆奥”号的实弹射击标靶,击沉在东京湾外野岛琦南方。根据记载,“安艺”号沉没时,“金刚”号上的摄政宫裕仁亲王、参谋总长河合操、军令部长山下、联合舰队司令长官铃木贯太郎全部列队举手敬礼,附近的“扶桑”号战列舰军乐队则奏起《诀别之曲》,“场面极其悲壮”云云。“萨摩”号则于4天前在同一地点被“日向”号和“金刚”号轰沉。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最初的无畏舰”
1906年9月28日,海军大臣斋藤实向首相西园寺公望提出了日俄战争后的“海军整备计划”,作为申请今后10年造舰拨款的依据。按照斋藤的规划,在1910年之前,海军的首要扩充目标是建造2万吨级战列舰3艘,1.8万吨级装甲巡洋舰4艘,4500吨级二等巡洋舰3艘,900吨级大型驱逐舰6艘,400吨级驱逐舰24艘,以及潜艇6艘。斋藤知道这个造舰计划肯定要在内阁中引起争论,因此制定了争取实现的目标底线,即至少要建造战列舰1艘、装甲巡洋舰1艘、400吨级驱逐舰12艘,其他军舰数目不变。
该年12月,“海军整备计划”在第23届帝国议会提出,并获得通过。这届议会批准的海军造舰拨款分为两部分:“补充舰艇费”7658万日元,平均分为7年拨付,用于建造战列舰“河内”、“摄津”,一等巡洋舰“金刚”、二等巡洋舰“筑摩”、“矢蚓”、“平户”,驱逐舰“海风”及“波—9”、“波—10”号潜艇;“舰艇补足费”6408万日元,分4年付清,用于完成战列舰“萨摩”、“安艺”和一等巡洋舰“筑波”、“生驹”、“鞍马”的建造工作,并新建一等巡洋舰“比睿”、二等巡洋舰“利根”、驱逐舰“山风”、“神风”、通报舰“淀”、“最上”和1至13号潜艇。此外还拨付“整备费”1亿1092万日元,用于战列舰的修复和军港建设,海军教育机构的扩展;“军舰建造及建设费”9986万日元,用于完成“香取”、“鹿岛”、“扶桑”、“伊吹”、“榛名”、“雾岛”等舰的建造。
1909年,作为对英国“无畏”级战列舰的回应,日本开始建造“河内”级战列舰。虽然该级舰因统一搭载305mm主炮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一级无畏舰”,而实际上搭载的却是45倍径Mk X和Mk XI两种身管长度不同的主炮。Mk XI主炮每门价格为123.7万日元 ,比Mk X多出41.5万日元,一座炮塔(双联装)就要多花85万日元的费用,相当于1门Mk X的价格,因此“河内”级这种主炮安装方式无疑也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
“河内”级主炮布置为前后中心线各一座双联炮塔,左右两舷各两座双联炮塔,可以保证每舷有8门主炮同时开火。德国的“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战列舰也采取了这种布置方式。
“河内”号战列舰水线以上部位采用的是传统的直角艏,但是同级的“摄津”号就改用剪型艏,其原因说来可笑:海军省里不少人认为“飞剪艏是巡洋舰以下的中小型舰才用的”,“用剪型艏会损及主力战舰的威容”。有人提议用飞剪艏跟传统舰艏各造一艘来比较试验看看,才说服了这些反对派。而实验的结果发现,无论是恶劣天气下的耐波性,还是其他方面,采用飞剪艏的“摄津”号几乎是大获全胜。因此从“金刚”级到“伊势”级的日本战舰设计几乎都是改用剪型艏。
值得一提的是,到建造“河内”级时为止,日本海军自制主力舰的国产化比例已经大幅度提高。“萨摩”级全舰有60%左右的部件是从英国进口的,而“河内”级的这一比例已经降至20%,其中锅炉、主机等关键部件都是日本自制的。其时海军吴工厂已可生产45倍径305mm炮(四一式),并已安装于萨摩、安艺、筑波等舰上,但从“河内”和“摄津”所用的该型主炮仍从英国维克斯公司采购,电气设备则多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这与当时海军舰政本部相关人员收受相关公司的贿赂有关。
“河内”号与“摄津”号在一战期间是第一舰队主力,除战争初期参加胶州湾封锁作战外,主要任务为本土警戒。1917年7月12日,服役仅6年的“河内”号在德山湾内锚泊时1号炮塔弹药库突然爆炸,迅即沉没,舰身受到重大破坏,无修复价值,遂于9月21日报废除籍,次年在原地解体。“摄津”号在华盛顿条约后改为靶船,起初用于拖曳舰炮风帆标靶,在华盛顿条约失效后,于1937年重新改装,成为由驱逐舰矢风用无线电遥控的实弹射击标的。1939年,“摄津”号再度装上装甲,成为中口径炮弹的实弹射击标的,对提升日本海军巡洋舰和驱逐舰战斗技术贡献很大。1945年7月24日,停泊在吴港的“摄津”号遭到美机空袭而沉没,同年11月20日除籍,打捞解体。
                                           “超弩级”的日本海军

如前文所述,日本海军于1907年正式开始筹划建立“八·八舰队”,并于1910年提出了相应的拨款申请。作为日本海军的头号假想敌,美国在1910-1914年这段时间里致力于“两洋海军”的建设,其造舰计划之庞大,令日本海军相形见绌:从1916-1919年的3年里,美国海军将建造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0艘轻巡洋舰、50艘驱逐舰、68艘潜艇、3艘运煤船,以及驱逐舰母舰、炮舰和运兵船各2艘,潜艇母舰、运输舰和医院船各1艘。
1909年,英国开工建造搭载343mm主炮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狮”级战列巡洋舰,宣告了“超无畏舰时代”的来临。日本海军不甘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迅速修改了造舰计划,进入“超弩级舰队”时代(即“超无畏舰时代”) 。1907年海军规划中计划建造的4艘装甲巡洋舰此时尚未开工,日本海军决定修改设计,加大舰体和主炮,将其建造为日本首级“超无畏舰”。为获得建造经验,日本决定采取“技术输入”的方式,现向英国订购一艘样舰,并在英国工程师的指导下在国内海军船厂试造1艘同级舰,以借此机会培养国内的造舰和设计力量。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和维克斯公司同时接到了日方的设计要求说明,最后舰政本部部长松本和选定刚刚建造完“大公主”号战列巡洋舰的维克斯公司为建造商。为扶植培养民间造船厂作为海军船厂的补充力量,日本海军决定由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和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建造3、4号舰,两厂为此与横须贺海军工厂一道派出技术员和工人赴英观摩实习。
近代日本海军主力舰大多以英国军舰为设计蓝本,“金刚”级也不例外。该舰以英国“虎”级战列巡洋舰为蓝本,设计师为瑟斯顿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维克斯公司内部设计图纸代号为472C,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称之为B-46。
“金刚”级的设计图纸在1910年夏天已基本完成,根据与日本海军的契约,其最初设计方案为搭载10门12英寸Mk XI主炮。但当时日本驻英海军武官加藤宽治中佐一向关心英国战舰的建造情况,1909年8月,他从英国海军部获得了最新式的13.5英寸(343mm)45倍径舰炮射击试验数据表,发现13.5寸炮的身管寿命长、射击散布面积小、命中率高。加藤还从维克斯公司得知该公司刚开发出14寸(356mm)舰炮,但还未进行过射击试验,于是委托当时在英国的海军监督官武藤回国进行游说。
经过多方奔走,海军大臣斋藤实最终下令将“金刚”级的主炮口径改为14英寸,并委托维克斯公司进行设计试验。国外有资料称日本海军“秘密委托”维克斯公司设计14英寸炮,并将其伪称为“Mk J型12英寸炮”,但该口径舰炮当时已开发成功,维克斯公司接到日本委托后还通知英国海军部,申请使用英国海军专用的射击试验场。
1910年11月,日本舰政本部与维克斯公司正式签订建造契约。根据建造契约,维克斯公司除了为日本海军建造“金刚”号外,还负责提供其他3舰所用的大部分材料,例如主炮、152mm副炮、扬弹机、探照灯、海水循环装置、各种阀门,甚至“榛名”号全舰装甲板的31%都是从维克斯公司进口的 。
1911年2月,“金刚”级的全套英文设计图纸副本被交给日本,日本海军迅速组织人员将其翻译为日文。近藤基树造船少将在“金刚”级图纸基础上加以战列舰化(增长舰体、延长装甲带、增加主炮塔等),称之为A-64设计,即“扶桑”级战列舰。该级舰计划建造4艘,包括“扶桑”、“山城”、“伊势”、“日向”。以这些战舰为核心,日本海军迈入了“超弩级时代”。
                                     “八四舰队案”的通过
1914年1月,日本爆发了海军造舰人员收受贿赂的“西门子事件”,以同年3月山本权兵卫内阁下台而告终。作为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1914年颁布了政府敕令,凡是与陆海军军备设施相关的重要事项,其审议工作都由新成立的“防务会议”担任。“防务会议”成员包括首相、国会议长、外务大臣、大藏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部长。
1914年7月10日,海军大臣八代六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八八舰队案”第二阶段整备提要,即“八四舰队案”大纲,内中声称考虑到日本当前的财政现状,海军先以装备舰龄未满8年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4艘为扩充目标。同年10月3日,海军将“八四舰队案”的具体对策以“海军舰艇补充方针”的形式提交防务会议讨论。10月7日,防务会议以“在国力允许的限度内(建造军舰)”为前提批准了该案。
“海军舰艇补充方针”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一、将建造中的3艘战列舰 、6艘驱逐舰和2艘潜艇的补足建造费全部拨付到位;二、由于造舰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避免出现战斗力落后的情况,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炮舰等军舰以8年为一期,以服役满3期(24年)为最高舰龄;驱逐舰、潜艇和鱼雷艇以满2期(16年)为最高舰龄,军舰超过这一舰龄就必须推移,以新军舰代之;三、舰龄从竣工之日起计算;四、因战斗、事故等原因导致舰龄缩短的战舰,其服役年限可以相应缩短;五、根据本方针,需要补充的舰艇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1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潜艇56艘。
当防务会议把“海军舰艇补充方针”提交给第35届国会讨论时,再度引起纷争,一部分国会议员提出,国会刚刚否决了陆军提出的计划用于朝鲜防备的两个师的增师预算,却要一下子批准海军的扩充案,未免说不过去。如今已到年关,国会解散在即,不如将该案留给次年选举后的新国会解决。
这样,海军申请增加预算的请求再次在国会搁浅,而此时一战已经爆发,海军向胶州、德占太平洋岛屿出兵、向欧洲派出远征舰队,以及建造急需的16艘驱逐舰,都需要经费,这些钱最后以从临时军事费中划拨的形式得到解决。
1915年9月10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向防务会议提出了上一年度胎死腹中的“八四舰队案”,该案自大正5年(1916年)开始、大正12年(1923年)结束,为期8年。在修改过的“八四舰队案”中,8艘战列舰包括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号、“山城”号、“伊势”号和“日向”号,以及分别在大正5年、6年、7年、9年(1916年-1920年)开工的“长门”号(5号舰)、“陆奥”号(6号舰)、“加贺”号(7号舰)、“土佐”号(8号舰)四舰。4艘战列巡洋舰则为刚竣工的“榛名”号(2号战列巡洋舰)、“雾岛”号(3号舰),以及分别在大正10年、11年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号、“比睿”号二舰的代舰(4号舰天城、5号舰赤城)。这一批造舰计划之所以到大正12年为止,是因为该年之后“扶桑”号、“山城”号、“伊势”号、“日向”号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建造替换舰。
加上巡洋舰等辅助舰艇的建造费,“八四舰队案”需要的经费为3亿6429万日元,其中头4年每年拨付4532万日元,同时,在大正5年(1916年)开工的战列舰“长门”号和巡洋舰“天龙”号、“龙田”号的后续建造费588万日元需要立即得到批准。1915年年底,防务会议向第36届国会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份申请。国会对此提出了几点质询意见:一、这个计划比明治40年(1907年)的“八八舰队案”少了4艘主力舰,需要的造舰费却大幅度增加;二、与战列舰相比,辅助舰艇的数目是否过少?三、考虑到最近欧洲海战的结果,是否要作出舰型上的变化?
加藤友三郎对国会提出的疑问一一答复:大正4年时代的战舰建造技术比明治40年时有很大进步,单舰建造费上涨;辅助舰艇数目如何视战术上的需要而定,与主力舰之间没有一定的固定比例搭配;如果需要根据欧洲海战的结果作出战舰设计和技术上的变更,所需的经费将在已经拨付的预算中解决,不再提出另外的拨款要求。在这样的保证下,1916年2月,日本第36届国会最终批准了“八四舰队”建造案。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八六舰队”到“八八舰队”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国会取得突破口后,海军趁胜追击,提出将预定于大正12年(1923年)竣工的“陆奥”等舰经费余额全部一次性拨付到位的要求。1917年1月,第37届国会因对寺内正毅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而解散,当年6月的临时国会批准了2亿6152万日元的预算要求。
1917年日本国会核准年度预算的时候,海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前一年英德日德兰大海战的结果,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被证明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提出在1918年预算中增加2艘战列巡洋舰 的建造预算计6681万日元;根据海战结果,“比较能够发挥打击威力”的轻巡洋舰也要多建造几艘,因此应该再加上“长良”号、“名取”号、“五十铃”号等共计8艘轻巡洋舰的建造费1亿8195万日元 ;“考虑到顺应世界大势,海军军舰的战斗能力不能逊色于外国海军”,因此还要加上已经开工的舰艇的“舰船改良费”4279万日元 。此外再考虑日本参战以来物价腾贵的因素,再加上“物价差额”899万日元,以上合计为3亿零54万日元。
到1917年提出“八六舰队”案时为止,日本海军现有的舰龄不满8年的主力舰有11艘,包括“超弩级”的战列舰“扶桑”号和4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以及半无畏级的战列舰“萨摩”号、“安艺”号、“河内”号 、“摄津”号,大型巡洋舰“鞍马”号、“伊吹”号。舰龄超过8年的有大型巡洋舰“生驹”号 、战列舰“香取”号、“鹿岛”号、“三笠”号、“肥前”号、“朝日”号、“敷岛”号。正在建造中的有战列舰“山城”号、“伊势”号、“日向”号。根据“八六舰队”案准备开工建造的包括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4艘。
日本海军主要假想敌美国海军此时有舰龄不足8年的战列舰11艘,其中搭载14英寸主炮的有6艘;舰龄超过8年的战列舰有24艘,但其中约半数是19世纪末建造的老舰,已经处于半荒废状态;有9艘新战列舰在建,包括3艘马上就要竣工的“新墨西哥”级、2艘“田纳西”级,以及4艘搭载16英寸主炮的“马里兰”级。另有10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即将开工。撇开老舰不算,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舰龄不算8年的主力舰数量比为10:11;加上2年内竣工的主力舰,变成20:14,也就是10:7;如果再加上两国已经通过预算案但还没有开工的主力舰,这一比例将被拉大到36:22,即10:6。很显然,日本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被美国追上,并远远甩在后面。
在这样的前景下,屡战屡胜的日本海军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也是长久以来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实现“八八舰队”案。
1919年6月,海军向防务会议提出了新的预算拨款要求:从大正12年到大正15年(1923年-1926年),“扶桑”级和“伊势”级这两级战列舰将满8年舰龄,变为二线战舰,“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也满8年舰龄;到大正16年(1927年) ,不满8年舰龄的只有搭载16英寸舰炮的“长门”级2艘、“加贺”级2艘和“天城”级4艘,因此从1920年到1927年这7年的时间里,需要再增建4艘战列舰 和4艘战列巡洋舰 ,才能实现巩固日本帝国海上安全的目标。
根据海军的估算,长门级战列舰单舰造舰为2692万日元,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单舰造价为2469万日元,考虑到海军技术的更新,新建8艘主力舰单舰造价肯定要提高。按照海军舰政本部和造船厂的估算,“纪伊”型战列舰单舰造价为3645万日元,第八号型战列舰的造价为3742万日元,相当于同时期建造的峰风型驱逐舰单价的17倍。再加上新建12艘轻巡洋舰、32艘驱逐舰、以及其他辅助舰艇如潜艇、炮舰的建造费用,合计为6亿8036万日元。加上物价因素在内,实际需要的拨款达7亿6111万日元之巨。而在提出该计划的1919年,日本国会审批的下一年度全国财政预算才不过14亿4172万日元。当时日本政府为了筹措财源,已经开征酒税、提高所得税和营业税,并暂时停止对内偿还国债,在如此窘迫的财政条件下,还要实施如此浩大的海军扩充,实在是日本所无力承担的。但是此时正值战后繁荣时期,1919年12月,防务会议将“八八舰队”案提交给第42届国会,但该届国会于次年2月解散,因此该预算案未成立。1920年6月,日本众议院召开第43届国会,防务会议再度提出此案,终于得到批准。
从明治40年起,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之梦做了整整13年,如今终于得到了实现。然而以日本之国力去同人均收入是自己6倍、总收入是自己12倍的美国去比拼海军,也是日本国家和国民承受不起的。
                                            “八八舰队”之梦的幻灭
1920年12月,美国参议员博拉提出了各主要海军国家削减海军预算、停止恶性循环的海军军备竞赛的呼吁,立即为饱受之苦的英日等国接受。以此为契机,翌年11月1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旨在削减海军军备、终止造舰竞争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经过详见前文,这次会议的结果虽然令日本海军内一部分战舰派分子、以及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反美爱国青年”、“忧国人士”咬牙切齿、极度痛恨,但当时随日本代表团赴美采访的海军记者伊藤正德做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自大正三年以来,完成八八舰队的论调成为国内热门话题,到大正九年末,这个设想成为了现实。但是,八八舰队是以将美国舰队作为假想敌的前提下得以存在的,如今日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海军缩小规模,因此将其废弃,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后世的批评家大概会说废弃八八舰队的决定是‘马鹿智慧’,但是我要为之辩解。如果单方面缩小舰队,确实会给国防带来危险,但是如果八八舰队案得以遂行,却会使日本溺入财政亡国、军备亡国的深渊。一部分国人意气用事,认为忍受痛苦、风险薪禄、节衣缩食也要把八八舰队建造出来,才是爱国的表现,实际上却大谬不然。不出数年,必定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下去:海军军费提高到6亿日元——增税——给国民带来巨大困苦——财政拮据——不得不单独缩小海军舰队规模。这也就是不战自败。这样的结论是一目了然的……”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将“陆奥”号战列舰列入了需要废弃的“未成舰”名单,但该舰已经完成了95%的建造进度,并于会议召开前两个星期进行了海上试航 。为了保住这艘被日本国民称为“虎之子”的、“用国民血税建成”的战舰,日本一方面训令代表团在谈判时坚决不能退让,一方面加紧最后的舾装工作,由于“陆奥”号所需的火炮等装备还没有运来,因此动用了“长门”号战列舰的备用主炮,以及为新造巡洋舰准备的140毫米炮。11月22日,日本海军宣布草草安装完武备的“陆奥”号竣工。
至于“加贺”号和“土佐”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根据华盛顿会议的要求,未完工又不能改为航母的新舰必须予以解体、自沉或作为靶舰击沉的方式予以废弃。由于这两艘战列舰采用了最新式的舰体防御结构和装甲设计,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其作为靶舰予以摧毁,以获取宝贵的实战弹道数据。1922年2月5日,两舰的建造工作终止,准备由船厂引渡给海军进行处分。“八八舰队”其他已开工战舰的建造工作也于同一天终止,未开工的战舰项目彻底取消。在此后的10年里,日本像其他几个海军大国一样,不能有一艘新主力舰下水,只得转向旧主力舰的改造和改装,功亏一篑的日本海军由此以“六四舰队” 的形式进入了被称为“海军假日”的20年代。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07-1920年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建造
从1907年公布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到1920年“八八舰队”案成立,日本海军不仅经历了战舰数量的变化,而且也经历了海军造舰技术上的革新和飞跃。
1911年2月,英国将“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全套图纸交给日本,日方遂在此基础上开始本国建造超无畏舰的工作。9个月后,第一艘日本本国建造的超无畏舰“比睿”号在横须和海军工厂开工,为了培养民间造船厂的经验,后续的“榛名”号和“雾岛”号分别交给川崎神户船厂和三菱长崎船厂,这也是日本民间船厂第一次建造主力舰。
从1909年到1911年,搭载5座双联装14英寸炮的“纽约”级战列舰和搭载三联装炮塔的“内华达”级战列舰陆续出现在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中,英国海军则在建造搭载5座双联13.5英寸炮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铁公爵”级战列舰。各国的战列舰都出现了大型化、航速增加、主炮强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日本海军决定利用“金刚”级图纸,将其战列舰化,建造前所未有的搭载12门主炮的4艘“扶桑”级战列舰。当时日本海军仍在向维克斯公司咨询意见,在维克斯提供的方案中,“扶桑”级将在日本海军中首度搭载三联装主炮 ,其优点是可以强化防御,但是射弹散布界过大,命中率不高,因此被否决。经过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采用14英寸主炮、6座双联装炮塔、沿舰体中心线配置的方式。然而舰政本部没有考虑到的是,随着炮塔数目的增加,需要加以防御的装甲带也要随之延长,而且挤在中部的三号和四号炮塔及其弹药库占用了一部分锅炉和主机的空间,导致航速过低、需要防护的部位过长。“金刚”级的主装甲带只占水线长的33%,而“扶桑”级竟占到60%,而且“扶桑”级还比“金刚”级短9.2米,由于主炮塔配置过于密集,在齐射的时候炮口爆风会覆盖全舰。
由于预算被国会拖延,“扶桑”级三、四号舰“伊势”号和“日向”号迟迟没有开工,此时却因祸得福,得以及时修改“扶桑”级的设计缺陷:将三四号炮塔集中布置,让出一部分锅炉舱空间,从而使其能够搭载压力更高的舰本式锅炉;将主炮装填方式由固定仰角5度改为5到20度仰角范围自由装填,从而加快了主炮发射速度;用英国海军提供的高张力钢(HT)替换了“扶桑”级价格昂贵的镍化钢,在同等预算下其装甲比“扶桑”级更为厚重 。
不过,尽管做出了上述改进,但盲目追求炮塔数目的“伊势”级仍是不成功的设计。舰政本部之所以明知其缺陷而仍追求主炮数目,是与其主要假想敌美国的造舰进度有关的。从第一级搭载14英寸主炮的“纽约”级战列舰起,美国海军以平均每年两艘的速度建造新舰:“内华达”级2艘(1911年计划),“宾夕法尼亚”级2艘(1912-1913年计划),“新墨西哥”级3艘(1914年计划),“田纳西”级2艘(1915年计划)。日本海军想以“质的凌驾”弥补“量的不足”。然而只凭借多搭载主炮的方式来与美国海军抗衡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大正三年(1914年),日本海军开始探讨将战舰主炮再度升级的计划。
当时日本海军考虑采用的新主炮口径有15英寸和16英寸两种选择,而15英寸是英国海军战列舰最新的主炮口井。考虑到主炮研发和造舰周期的因素,等日本制出同等规模火炮时也许就已经落伍了,因此舰政本部最后决定一步到位,将主炮全面升级为16英寸。当时日本已经有了自制12英寸和14英寸主炮的经验,因此对制造出16英寸主炮也是信心十足。舰政本部造船中将山本开藏 担任八八舰队第一型舰 “长门”级主设计师,被称为“日本设计之神样”的平贺让博士 也参加了设计工作,“长门”级的设计代号为A-102。其主炮由吴海军工厂试制,由于1914年(大正三年)该炮定型,因此被命名为“三年式45口径16英寸炮”。
由于“伊势”级和“扶桑”级仍是基于英国战舰的蓝图加以更改的,因此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就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由于当时日本并不知道美国海军建造搭载16英寸主炮的“马里兰”级战列舰,因此“长门”级的主要设计目的是在火力上和航速上凌驾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根据1920年10月的海试结果,“长门”号的最大输出功率达95500马力,最高航速达26.7节,成为划时代的高速巨舰。
1916年春,“长门”的设计工作完成,此时美国公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海军造舰规划,计划建造16艘全部搭载16英寸主炮的主力舰,总吨位高达80万吨。此计划一旦实现,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无立足之地矣。1918年7月,平贺让博士开始了基于“长门”级蓝图的八八舰队第二型战舰的设计,即后来的“加贺”级。两件设计番号为A-127,基本上可以算是“长门”级的大型化设计,在烟囱之后增加了一座双联炮塔,同时将“长门”级的长艏楼舰型改为平甲板舰型。
在动力方面,当时美国海军“新墨西哥”号战列舰在主力舰中首度采用了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的电力驱动方式(Turbo-Electronic),引起了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的高度重视。根据当时美国海军公开的数据,采取这种驱动方式的“新墨西哥”号采用这种动力方式获得了输出功率27000轴马力、航速21节的成果。舰政本部进行计算后发现,如果“加贺”级也采用同样的驱动方式,可以获得70000轴马力和25.25节的效果。在保持最高航速的情况下,续航力为2500海里;14节航速时续航力为7000海里。另一方面,如果采用“长门”级一样的蒸汽轮机加减速齿轮驱动方式,其输出功率为950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6.5节,但续航力要少1500海里,只有5500海里。
经过反复权衡,舰政本部决定舍弃续航力而追求最大航速,因此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驱动方式。“加贺”号计划采用川崎神户船厂制造的帕森斯式蒸汽轮机,“土佐”号则采用三菱长崎船厂制造的技本式 蒸汽轮机,这种轮机是按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三流式蒸汽轮机仿造的,此前日本向美国订购了4台,用在“长门”级战列舰上。但舰政本部仍未断绝尝试新动力的念头,在1921年建造的带有试验性质的“神威”号给油船上实现了涡轮—电力驱动方式,采用1台美国通用电气的发电机和2台电动机,但使用后不久就发现发电机—电动机机组价格高昂,重量又比齿轮减速装置大得多,因此“神威”号也就成为日本海军轮—电驱动的绝唱。
根据华盛顿条约的结果,已经完成75%以上的“加贺”、“土佐”两舰必须在条约生效后18个月内予以废弃。两舰的建造工作在1922年2月5日终止,同日停工的还有船台上的4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
“天城”级设计番号为B-64,其设计者也是平贺让博士。与“加贺”级相比,“天城”级主装甲带和防御甲板的装甲都比较薄,在防御方式上一改此前日本战舰的英式构造,取消了罩在主机舱之上、延伸到舷侧水线以下部位的水平装甲带,同时将舷侧主装甲带向内倾斜18度,以在同等厚度下取得更高的抵御能力 。按照平贺让的设计,“天城”级还将采用他梦寐以求一试的轮—电驱动方式,将可达到105000轴马力、28节的效果,但这一次仍然是舰政本部战胜了平贺博士的个人意愿,“天城”级仍将采用传统驱动方式。“天城”级将同样搭载5座双联装410毫米主炮塔,配置方式与“加贺”级相同,但曾计划将45倍径主炮换为试制中的50倍径主炮。
在“天城”级的B-64设计基础上,平贺将主要部位的装甲加厚,直接用在了八八舰队第四型的“纪伊”级战列舰上。“纪伊”级将是一级高速战列舰,外形、尺寸、武备、乃至锅炉和主机,都与“天城”级一模一样,只是舷侧装甲由“天城”级的10英寸提高为11.5英寸,主水平装甲由3.75英寸提高到4.625英寸。
1922年2月5日,战列巡洋舰“天城”号和“赤城”号同时奉命停工,其实首舰“天城”号的建造进度约为40%。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为了避免浪费,美国和日本分别可以将两艘未完工的主力舰舰体改为航空母舰,其吨位可以超过27000吨的条约限制。因此设计航速达30节、建造进度不高 、舰体结构又比较合适的“天城”号和“赤城”号成了改建为航母的首选。改建工程完工之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足以与同是改自战列巡洋舰的美国海军“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相匹敌的两艘大型高速航母。然而1923年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却改变了“天城”号的命运。
1923年9月1日中午11时58分,在东京西南相模湾西北部发生了7.9级的大地震,在几分钟内,从东京到横须贺的整个关东大平原犹如太平洋海面一样起伏颠簸,数以千计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由于地震发生时正是家家户户用火盆做饭的时候,因此地震过后在东京、横滨等地又发生了大面积的火灾。同样位于震中附近的横须贺地区也不能幸免,庞大的横须贺海军工厂几乎被夷为平地,混凝土的厂房和钢铁的起重机象纸牌一样倒塌,正在船台上改装的“天城”号舰体也被震得七扭八歪。在附近的民营横滨船渠,正在建造中的“那珂”号轻巡洋舰甚至被震后的大火灾完全烧毁,不得不完全解体重建。
地震后,海军舰政本部人员对“天城”号的受灾现状进行了考察,发现其龙骨严重弯曲,最大挠度达219厘米,而且沿舭龙骨方向的纵轴上也存在5度到14度的扭曲现象。如果将其强行矫正,只能将已建好的各层甲板、装甲背板、加强肋和相关管线完全拆除,其工作量与重新建设差不多,因此“天城”号的舰体已经没有任何修复价值。经华盛顿条约签字国的同意,日本海军用已经拖到横须贺工厂、准备改为靶船的“加贺”号舰体代替“天城”号。此后该舰就被拖离了船台,开始解体工作。1924年4月14日,海军省正式下达了“天城”号的停工令,同年7月15日解体完毕。“天城”级后两艘“爱宕”号和“高雄”号业于1922年7月31日停工,就地实施解体工程。
华盛顿条约的另一艘废舰“土佐”号就没有其姐妹舰那么幸运了。1922年8月1日,“富士”号工作舰将其由建造地三菱长崎船厂拖到吴海军工厂,在那里进行改装工事,安装了临时舰桥。1924年4月14日,日本海军将“土佐”号除籍,两个月后,由“摄津”号拖往海上,与“安艺”号战列舰一起成为极机密的实弹炮击试验标靶。“安艺”号的水下舰体被数发无炸药、无信管的410毫米炮弹打穿,浸水沉没。“土佐”号上进行的是新式穿甲弹试验,以及战舰水下防御试验,试验结果用在了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上。在吴港附近的广岛县仓桥岛龟之首试验场,从25000码远的陆上向“土佐”号发射了356毫米和410毫米穿甲弹,以17度落角在距“土佐”号25米远的地方入水,在水线下部位撕开了平均尺寸为14X8英尺的大口子,并破坏了数道隔壁,在机舱内炸裂。测试结果显示,平头弹的水下弹道比尖头弹好得多,在这些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日本海军又开发了五号弹、六号弹、以及后来的八八式穿甲弹。之后几个月里,又对“土佐”号进行了鱼雷、水雷、空中炸弹轰炸等项目的防御试验,试验数据都一一记录备案。
1925年2月2日,完成试验的“土佐”号由“摄津”号特务舰拖曳,离开吴港向佐伯湾方向驶去,6日到达自沉海面——四国岛南部的高知县宿毛湾 。由于天气情况恶劣,“土佐”号在湾内停泊了两宿,8日再度出港,被拖到宿毛湾外西方10海里的海域,于当天凌晨1时25分打开了舰底的金式通海阀,3个小时后,这艘命运多蹙的战列舰平静地沉入了海底。
同样因华盛顿条约被改变命运的还有正在蓝图阶段的第13号舰型战列巡洋舰 。该级舰的对抗目标是搭载12门16英寸主炮的美国海军“南达科它”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到空前的55000吨,凌驾于各国军舰之上。第13号舰型的首舰计划在1922年下半年开工,到1927年,从第13号舰到第16号舰全部竣工服役。为了达到彻底压倒对方火力的效果,在平贺让最初的设计图纸中,第13号舰将搭载史无前例的460毫米或480毫米巨炮。吴海军工厂枪炮部为此在1916年开始研制这两种规格的火炮。身长46.9倍径的480毫米炮 于1920年试制成功,连同附属零件和10发炮弹一起运到了龟之首试验场。在第一次试验时,由于装药过多,出现了炮尾部分破裂、尾栓被炸飞、闭锁机构损坏的事故,最后决定换装同样开发于1916年的“五年式36厘米炮” 。受480毫米炮试验失败的影响,这门炮在射击试验时改为弱装药射击,因此顺利通过了试验。
第13号型舰项目因华盛顿条约而取消后,为它试制的这两门空前口径的巨炮被孤零零地抛弃在龟之首试验场。30年代初,在舰政本部论证A-140型战列舰 时,这两门主炮被送回吴海军工厂修复,用于测试炮口发射时的爆风压力、防御装甲板穿透力等数据。
1924年11月24日,明治时代的旧战列舰“鹿岛”号、装甲巡洋舰“生驹”号在三菱长崎船厂解体完毕;12月9日,装甲巡洋舰“伊吹”号在川崎造船厂解体完毕;翌年1月19日,装甲巡洋舰“鞍马”号在神户制钢所解体完毕;1月25日,旧战列舰“香取”号在舞鹤海军工厂解体完毕。随着该年2月9日“土佐”号战列舰的自沉,日本海军已经全部完成了华盛顿条约废弃舰的处分工作。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本的几大船厂里,另一项造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于华盛顿条约没有对巡洋舰以下的军舰作出吨位限制,几大海军强国在辅助舰方面展开了新的造舰竞赛。华盛顿会议和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海军制定了相应的最小限度预算对策:完成“加贺”号、“赤城”号的航母改造;新建4艘“古鹰”级中型巡洋舰、4艘“妙高”级大型巡洋舰、16艘驱逐舰;4艘远洋潜艇、4艘鱼雷潜艇和18艘舰队潜艇。
雄心勃勃的“八八舰队”计划虽已随风而逝,但它还是给日本海军遗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2艘“长门”级战列舰,2艘改装为航母的主力舰,14艘轻巡洋舰,50多艘驱逐舰和80多艘潜艇,以及众多的炮舰、潜艇母舰、特务舰、补给舰……,以及更重要的东西:一颗永远不知餍足的海上霸权野心。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段作战”新战略诞生
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如同幻梦一般破灭了,船台上和绘图板上的新式战列舰和高速战列巡洋舰被全部取消。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海军重新制订了作为华盛顿会议对策的海军整备计划。该计划分为计划A和计划B,作为“当前应急之策”需要完成的计划A包括:一、完成“赤城”、“加贺”2艘航空母舰;二、建造4艘“古鹰”级中型巡洋舰和4艘“妙高”级大型巡洋舰;三、确保建造16艘驱逐舰的舰体;四、建造4艘巡洋潜水舰 、4艘机雷潜水舰和18艘舰队潜水舰 。
从这个清单中可以看到,日本海军对华盛顿条约的对策就是大量建造在条约中未限制数量的巡洋舰、驱逐舰、大型潜艇等舰种,同时开发新式的远程氧气鱼雷,以求在开战时发挥这些辅助战舰的数量优势以及鱼雷战的优点,在双方舰队决战前尽量消耗美国舰队,以求在最后的舰队决战中能够以“六四舰队”击败美国的主力舰队。根据日本海军“有终会”1934年的统计,自华盛顿条约生效之后到1934年这10年里,日本海军用于建造主力舰的“军舰制造费”为7123万日元,而用于建造驱逐舰、潜艇、潜艇母舰等辅助军舰的“辅助舰艇制造费”达7亿7826万日元。这一比例也真实反映出这一时期日本海军的发展趋势。
1926年和1927年,日本海军两度追加了造舰计划,以求充实洋上鱼雷战兵力。新增加的军舰建造计划包括4艘“高雄”级巡洋舰、24艘“吹雪”型驱逐舰、追加1艘巡洋潜水舰和3艘舰艇潜水舰。新的造舰计划被称为计划B。
至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前夕,又形成了计划C,包括建造4艘金刚级代舰、追加4艘“高雄”级巡洋舰和24艘“吹雪”型驱逐舰,追加4艘巡洋潜水舰和24艘舰队潜水舰,以及追加1艘大型航母。
日本海军以计划C为主体,形成了1932年度的第一次补充计划,即“①计划”(或称“丸一计划”)。提出对美国的“九段作战”战略后,又于1933年对计划进行追加,进而形成了1934年至1935年的第二次补充计划,即“②计划”(“丸二计划”),包括建造2艘“苍龙”型航母、4艘“最上”型巡洋舰,以及增加“初春”型驱逐舰。
从日俄战争结束以来,日本海军的对美本土决战思想就是将舰队主力集合在奄美大岛一带海域,然后前出至本州岛以东海面,发动“洋上鱼雷战”和舰队大决战。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初期,除了将决战地点前移至小笠原群岛外,这一思想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伦敦会议后,日本海军在辅助战舰方面的扩充计划也宣告流产,遂进一步决定将战场延伸至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在美国舰队离开母港后立刻展开奇袭攻击。这种观念不断修正后的产物,就是所谓的“九段作战”计划。
“九段作战”设想美国太平洋舰队与大西洋舰队在开战后大致将分成两群,一群是以轻巡洋舰为主力的亚洲舰队,应是由菲律宾出发。对于这支舰队,日本预定以同样由轻巡洋舰为主的第三舰队应付。美方另一群舰队,也就是被大西洋舰队增援后的太平洋舰队,预计将由美国西海岸或夏威夷出发,并将再分成四群:一群以潜艇组成的舰队将对日本展开破交战;另一群以4至6艘重巡洋舰为主力,将投入奇袭、骚扰任务;第三群以14艘重巡洋舰为主力,将担任主力舰队的前卫与侦察任务;最后一群则以15艘战列舰和若干艘航空母舰为主力,担负对日作战的主力。
日本人将与美国舰队的作战分为9个阶段:第一段是自美舰队西海岸出发,直至抵达夏威夷。之后美舰队将占领马绍尔群岛的一部分,以此作为桥头堡。美舰队从夏威夷出发后的航程被定为第二段,占领马绍尔群岛前的航程是第三段。占领马绍尔群岛后,美舰队将抵达被称为“内南洋”的西太平洋海域,这是第四段航程。美舰队由马绍尔群岛出击,直至加罗林群岛附近的日本预定区域,这段距离被分为第五段和第六段。预定决战前夜是第七段,预定决战日黎明为第八段,最后的舰队决战是战争的第九段。
日本海军的计划是,各舰队在开战后72小时内集结到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以此处作为前进根据地。
九段作战所需的兵力随着年代的推移而有所更改。以1936年日本海军进入“无条约时代”后的九段作战计划为例,该计划预计对美战争将在1946年爆发,届时第一、第二段将分别以2艘侦察巡洋舰、3艘2800吨级“旗舰潜水舰”和27艘1900吨级远洋前厅进行沿途监视。第三至第六段所需的兵力为4艘各装备 12门510毫米炮的“超战舰”、4艘“瑞鹤”型航母、1艘侦察巡洋舰、2艘“旗舰潜水舰”和18艘1400吨级的“海大”型潜艇。第三段、第五段将由 “海大”型潜艇发动狼群式袭击,第四段、第六段将分别遭到舰载机和陆基飞机的攻击。在决战前夜的第七段,日本海军将以4艘潜艇、28艘巡洋舰和64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鱼雷战部队展开夜袭作战;次日凌晨的第八段以10艘潜艇和舰载机进行补充打击。在舰队决战的第九段,将以10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10艘潜艇的兵力对美主力舰队进行最后的打击。
                                         适应新战略的海军建设
从九段作战的兵力配置来看,它对各个阶段所用的军舰性能都有特定的要求。就主力舰而言,两个海军条约限制了新建军舰的可能,因此日本海军在1923年后花费1亿2580万日元,对现有的10艘主力舰进行现代化大改装。改装项目包括增加水下的防雷突出部隔舱,强化装甲防御,增大主炮仰角以提高射程,更换锅炉以提高功率等等。日本海军中的条约反对派一直抱有“限制军备反而更加浪费”的观点,强词夺理地争论说,与其花莫大的修理费对旧战舰实施改造,不如建造新舰。不过,从技术的观点看,既然新造战舰项目被冻结,那么日益老朽化的现有战舰必须根据海军技术的进步加以改装,否则必将在未来的海战中失利。从经济的观点看,进入“海军假日时代”以后,日本海军的舰船建造费大幅度削减,造船工业进入不景气状态,通过对主力舰实施现代化改装,可以留住一大批造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使其免于流失。
航母方面,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规定日本海军航母总吨位为81000吨。在1930年时,日本海军拥有4艘航母,即大型航母“赤城”、“加贺”(各 33000吨)、小型航母“凤翔”(7470吨)、“龙骧”(7100吨),总吨位为80570吨。这4艘航母编为两个航空战队,分属第一和第二舰队。大型航母配备舰载战斗机24架、舰载攻击机12架,小型航母配备舰战和舰攻各6架。当时日本海军对外号称“赤城”和“加贺”的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因为这两艘航母实际装备了10门8英寸炮,而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27000吨以下的航母才可以搭载10门8英寸炮,而27000吨以下的航母最多只能装备8门。一旦英美发现“赤城”和“加贺”的吨位超过3万吨,就各拆下两门8英寸炮,这样的话就多出了430吨的裕量。
1935年的“②计划”以华盛顿条约在1936年期满废止为前提,决定新建2艘航母,即“苍龙”和“飞龙”,以及1艘“凤翔”号的替代舰 。另外再建造3艘小型航母的舰体,即潜艇母舰“剑崎”、“高崎”、“大鲸” 。
巡洋舰方面,伦敦条约的创举之一是重巡洋舰的登场。伦敦条约前,各国对条约型巡洋舰的叫法不一,美、日等国最初仍然延续一战时的叫法,将1万吨的巡洋舰称为“轻巡洋舰”,以对应“装甲巡洋舰”这一分类。日本“妙高”级巡洋舰最初的设计图纸上赫然写着“1万吨、13万马力、轻巡大体图”的字样,而美国的“彭萨科拉”级和“北安普敦”级最初的编号是CL-24到CL-31。英国则将这种“轻巡洋舰”分为两类。一类是1万吨级、搭载8门8英寸炮的A型,一类是 8000吨级、搭载6门8英寸炮的B型,分别称之为“大型巡洋舰”(Large Cruiser)和“小型巡洋舰”。日本海军随后也沿袭英国的叫法,将“万吨轻巡”改称为“大巡”。
伦敦条约将巡洋舰分为装备8英寸炮的重巡洋舰和装备6英寸炮的轻巡洋舰两类,规定日本的重巡洋舰总吨位为10.84万吨。日本当时已经拥有4艘7100吨的“古鹰”级重巡洋舰和4艘10000吨的“妙高”级重巡洋舰,剩下的吨位空间还可以建造4艘9900吨的“高雄”级重巡洋舰,合计为12艘重巡洋舰。虽然日本的这些巡洋舰在吨位上只是美国的60%,但是数量上却达到了美国的2/3。
两次裁军会议之前,各国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不一:英国为9.2英寸(234mm),德国为8.2英寸(208mm),法国为7.6英寸,意大利、美国为 8英寸及10英寸,日本海军的外购舰为8英寸,华盛顿条约后建造的“古鹰”级和“妙高”级则为7.9英寸(200mm)。伦敦条约之后,各国的重巡洋舰口径全都采取条约规定的上限,即8英寸,日本海军也更换了重巡洋舰的主炮,替换下来的200毫米炮装在了为暹罗海军建造的两艘海防舰上
在1918年的“八八八舰队”规划中,曾计划建造3艘7100吨级和6艘3500吨级两种轻巡洋舰。这批军舰将用作鱼雷巡洋舰和侦察巡洋舰。7100吨级轻巡洋舰后来发展为“古鹰”型巡洋舰,而3500吨级轻巡洋舰的规格后来依次调整为4100吨、5500吨。
从1920年到1925年,日本海军先后建造了“球摩”级、“长良”级、“川内”级共14艘“5500吨型中巡”,这批巡洋舰都装备7门单装140mm炮和三座三联装鱼类发射管,航速36节。1922年,舰政本部设计师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二人共同试制了“夕张”号小型巡洋舰,以不到3000吨的吨位获得了与5500吨级轻巡洋舰相等的战斗力。由于这一试验获得成功,因此“夕张”号成为此后日本海军各型巡洋舰的母型。
14艘“5500吨型中巡” 加上排水量2890吨的“夕张”号,日本海军的轻巡洋舰总吨位为7.43万吨,据伦敦条约的10.05万吨限额尚有2.62万吨的富裕,因此日本海军决定用这些吨位建造4艘8500吨级“最上”级巡洋舰 ,以取代明治时期建造、1930年至1931年退役的“利根”级、“筑摩”级轻巡洋舰。
当时各主要海军国家的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大多是6英寸,德国为5.9英寸。日本海军出于东洋人体质方面的考虑,在早期的轻巡洋舰上采用140mm主炮,其炮弹重量为37公斤,轻于6英寸炮弹的45公斤,可以由单人搬运。伦敦条约规定轻巡洋舰最大主炮口径可达155mm(6.1英寸)后,日本海军在“最上”级巡洋舰上首先搭载了15门155mm炮。伦敦条约失效后,这些主炮被换成8英寸炮,“最上”级原来的155mm主炮成为“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和“大淀” 级轻巡洋舰的主炮。
此时,“最上”级的第五、六号舰设计进行了大幅度更改,诞生了“利根”型航空巡洋舰。为了在后部布置大型特殊水上侦察机所用的弹射器,“利根”型的四座主炮塔全部集中于舰首,舰型十分特殊。在“九段作战”中,“最上”型和“利根”型将担任远洋侦察巡洋舰的角色,在第一段至第五段作战中监视美国舰队的动向。
就日本海军而言,在海军假日时代,主力舰改装之后的技术性能和武备指标并未与其他海军强国的同类军舰有太大的差异,而新建的巡洋舰已经鲜明地反映出强化武备的倾向。一万吨级条约型巡洋舰而言,日本海军“妙高”型、“高雄”型重巡洋舰主炮数量比大多数英、法、意海军重巡洋舰多出2门,比美国海军除“彭萨科拉”级以外的重巡洋舰多出1门,主炮塔的数量则是五大海军强国里最多的。此外,日舰的武器配备反映出重视鱼雷战的思想,在重巡洋舰上也搭载10多具大口径鱼雷发射管。不过,日本海军中武备强化思想实现得最彻底的,还是鱼雷战所用的驱逐舰和其他小型战舰。
在“九段作战”中,决战前夜的夜间鱼雷战对日本海军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建立强大的鱼雷战力量一直是大正和昭和时代日本海军的追求目标。
日本海军对轻巡洋舰的定位与英国海军不同,因为日本没有英国那样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和通商权益,所以以轻巡洋舰作为鱼雷战队的骨干力量,扮演英国海军中驱逐领舰的角色,由1艘轻巡洋舰率领4艘驱逐舰组成一队,4队组成一支水雷战队,进行分队作战。
华盛顿条约后诞生的“吹雪”级大型驱逐舰可以说是由日本海军技术群投入心血精心设计的产物,其设计主持者是藤本喜久雄海军造船大佐。“吹雪”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700吨,大大超过此前日本海军最大的“睦月”级驱逐舰(1300吨),航速达38节,主炮由120mm增至127mm,鱼雷发射管亦改为9具,比之以前的“睦月”级驱逐舰提高了一半的战斗力。此外再加上增大干舷、提高凌波性,航海性能卓越,舰桥、桅杆也采取新造型,外观流线且精悍。当时美英驱逐舰规格多为装备4门102mm炮、4具533mm鱼雷发射管、排水量1000吨左右。无论在吨位还是在战斗力方面,“吹雪”级都远远凌驾于其对手之上。此外,为了减轻舰体重量,“吹雪”级的舰体大量采用了焊接技术,以代替铆接。
24艘“吹雪”级驱逐舰和随后建造的4艘“晓”级驱逐舰又被合称为“特型驱逐舰”。与“吹雪”级相比,“晓”级驱逐舰减少了一座锅炉,前烟囱变细。由于舰桥构造及炮战指挥机构呈复杂化的趋势,因此上层建筑体积变得巨大,在复原性方面出现问题。
1930年的伦敦条约对美、英、日三国驱逐舰单舰吨位作了限制,不得超过1500吨,但签字各国可以用驱逐舰总吨位的16%建造排水量达于1500吨,不超过1860吨的驱逐领舰。日本海军的驱逐舰总吨位是10.55万吨,而“吹雪”级和“晓”级驱逐舰的总吨位为4.76万吨,近乎总吨位的45%,已经远远超过了条约规定的16% 的比例。虽然按照伦敦条约的规定,1930年4月1日前开始建造的驱逐舰不受此限制,但是在特型驱逐舰所占吨位比例削减到16%以下之前,日本不能再建造这一级别的新驱逐舰。
伦敦条约之后建造的“初春”级驱逐舰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强化武备的思想。该级驱逐舰排水量1490吨,航速36.5节,装备5门127mm炮和9具 610mm鱼雷发射管。在前部以背负方式布置了一座双联炮塔和一座单装炮塔,二号、三号鱼雷管也以背负方式布置在中部。此外,以驱逐舰而言,“初春”级首次配备鱼雷再填发装置,为了布置该装置,必须将2号烟囱由中心线向右舷移动,两座烟囱的倾斜角度不同。总之,在外观上和内容上,“初春”级驱逐舰都充满了 “新意”。
但是,在排水量比“吹雪”级小300吨的情况下,硬塞进与其同样多的重型武器装备,还要保持高航速,在复原性方面自然会出问题。1933年9月18日, “初春”级二号舰“子之日”号在下水后进行全速转弯测试时,其最大倾斜角达27度,比旧有的驱逐舰大10度,不得不在竣工之后立即回厂改造,进行船腹改造工事。次年3月发生“友鹤事件”后,更是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
所谓“友鹤事件”,是作为伦敦条约的产物出现的。伦敦条约没有限制排水量低于600吨的水面军舰数量,对吨位在600吨至2000吨之间、装备4门以下口径不大于155mm的主炮、无鱼雷发射装置、航速低于20节的军舰数量也未作限制。昭和初年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构想,就是伦敦条约造成的后果。
大正末年,日本海军已经废止了“鱼雷艇” 的称呼。昭和年间的所谓“鱼雷艇”,其实是小型化的驱逐舰。以其首制舰“千鸟”型鱼雷艇为例,其设计排水量533吨,搭载3门127mm炮和4具 533mm鱼雷发射管,速度达30节,实际战斗威力相当于当时的小型驱逐舰。由于排水量在600吨以下,因此不受伦敦条约的限制。但是,要在如此小的吨位里塞进这么多武备,毕竟为不合理之举,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复原能力不足。“千鸟”号在试航中发现,舵角为15度时,其倾斜度竟达30度,于是回厂改造,在两舷外加装凸出部,改造后排水量为730吨。
“千鸟”级水雷艇一共建造了4艘,依次为“千鸟”、“真鹤”、“友鹤”、“初雁”。“友鹤”号于1934年2月24日在舞鹤工厂竣工,两天后自舞鹤出港, 2月28日抵达佐世保,加入由“千鸟”、“真鹤”组成的第21鱼雷队。从3月6日开始,该战队以轻巡洋舰“龙田”号为假想目标,展开野战训练。由于“真鹤”发生机械故障,因此只有“千鸟”、“友鹤”两舰参加。
3月11日夜,第21鱼雷队和“龙田”号巡洋舰临时停泊于九州岛西部、西彼杵半岛与五岛列岛之间的寺岛水道。12日凌晨1时15分,两舰起锚,准备进行最后的训练。但是当时海面风浪较大,因此于3时25分下达了演习终结的命令,全队返回佐世保。当时风向东南东,风速每秒20米,浪高4米,时有阵雨,但是比起高海况的太平洋来,当时的天气并不能说是非常恶劣。演习终止后不久,“友鹤”号的无线电收发机因摇摆幅度过大,从台上跌落下来摔坏,于是“友鹤”号舰长岩濑奥市大尉下令通过灯光信号与另外两舰联系。
凌晨4时左右,这支舰队在大立岛南方7海里处受到风浪冲击。此处海面被五岛列岛、平户岛和九州岛西北海岸围合,南面向东中国海敞开,由于地形、水深和风向的原因,形成了由南至北的复杂的三角波,其波长与“友鹤”号的固有摇摆频率吻合,“友鹤”当即于4时12份倾覆,此时距其竣工仅有半个月。
“友鹤”号倾覆后不久,“龙田”号即发现与其失去联系,遂用探照灯搜索海面,并向佐世保镇守府发电汇报。12日天亮之后,海军出动飞机进行搜索。下午1时左右,“龙田”号发现倾覆漂流中的“友鹤”号舰体,遂派出小艇,利用缆绳套住其螺旋桨轴,以1节的速度缓慢将其脱向佐世保。途中,佐世保港务部和佐世保海军工厂的救难队陆续到达,也参加到拖带工作中。
救难船队以4节航速前进,于13日清晨7时抵达佐世保港。经水下作业,将桅杆切除,同时在舰腹打开几个口子,向舰内输入压缩空气,并救出3名在机舱工作的水兵。晚上7时,“友鹤”号借着满潮的机会被引入船坞,随即进行船底切开作业。“友鹤”号最终共计救出13名幸存者,而倾覆时溺毙和曳航途中在船舱中窒息死亡者达72人,试图逃脱而落入海中下落不明者28人,两者占了“友鹤”舰员的绝大部分。
日本海军在伦敦条约后建造鱼雷艇的目的,就是在夜间外海对敌舰队展开鱼雷夜袭。如今竟然在夜间外海因小量风浪即告倾覆,因此立即引发各界交相指责,认为此乃忘却复原性这一造船史上最大与最先原则所造成的损失。各方除要求造船界进行反省检讨之外,对于军方因国际条约限制、宁可牺牲安全性也要加强舰上武备的观念提出抨击。
“友鹤事件”之后,日本海军立即组成了以加藤宽治海军大将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开展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事故原因是由于重心过高所致,重心过高则是因为设计有缺陷,搭载武器过多。考虑到在小吨位舰上搭载大量武器的要求毕竟是出自海军自己,因此特型驱逐舰和“千鸟”级水雷艇的设计者藤本喜久雄只受到“谨慎处罚”。另一方面,藤本独自一人背负了事件的全部责任,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追问,身心极度疲劳,因此在次年年初及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7岁。
友鹤事件后,日本海军对现有的鱼雷艇和驱逐舰进行改造,以增大其稳性。“千鸟”级鱼雷艇拆除了2具鱼雷发射管,并将127mm炮的炮塔改为炮盾,同时在舰底加入98吨的压舱物,将舰型完全改观。这一级鱼雷艇本计划建造16艘,至友鹤事件时方建成4艘,其余12艘取消建造,重新设计后以“鸿”级水雷艇的名称问世。此外,特型驱逐舰和“初春”级驱逐舰也进行了改装,前者在船底加装了上百吨压舱物,甚至在龙骨灌铅,以降低重心。后者将舰首背负的二号炮塔挪至尾部三号炮塔前,同时撤去一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减轻上层建筑重量,并且切开船腹,在龙骨处增加配重。
受“友鹤事件”影响,“苍龙”级航空母舰和“最上”级巡洋舰的设计也进行了更改。此外,“赤城”、“加贺”、“龙骧”等航空母舰也将飞行甲板缩短,并撤去部分高炮,以求降低重心。
“友鹤事件”给日本海军带来了很大震动,而一年之后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更是令其不得不改弦更张,彻底改变了大正末期以来在舰船设计上求新求变的风气,使其重新回归到平庸稳重的老路上来。
1935年7月,日本海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所有舰艇的复原性改善工事。从7月开始,各舰队集结于本州岛北部青森县的八户冲,举行昭和10年度秋季大演习。在演习之前,“丛云”号驱逐舰在横须贺入港时发现舰首部位出现金属疲劳的裂纹,舰政本部造船官牧野茂认为这是危险的征兆,于是奏请军令部下令,不要让特型驱逐舰参加演习,但是他的请求遭到拒绝。
昭和10年度秋季大演习分为青军和赤军两支舰队。青军代表日本舰队,由第一、第二舰队组成的联合舰队扮演;赤军代表美国舰队,由联合舰队抽调的军舰,以及第二线军舰组成的“第四舰队”扮演,包括航母“凤翔”、“龙骧”、潜艇母舰“大鲸”、4艘“妙高”级重巡洋舰、“最上”号等9艘轻巡洋舰、“吹雪”型驱逐舰,以及大正时代建造的“神风”级和“睦月”级驱逐舰。
演习开始前,第四舰队停泊于北海道函馆港,预定于9月24日出港,向预定演习海面前进。但当时有两股台风同时袭击日本,第一号台风在关东平原肆虐后,正以北北东的方向向本州北部移动;第二号台风当时在关岛和小笠原群岛中间的海域,这个台风没有向日本本土移动,而是以60公里的时速直接从海面上向本州岛以东的预定演习地扑去。
第四舰队司令官松下元中将队第一号台风比较重视,为了避开台风锋面,下令推迟一日出港。9月25日早晨6时到下午4时,第四舰队的鱼雷战队、主力舰队和潜艇舰队依次从函馆出发,向演习海面驶去。此时第二号台风的时速已经猛增到90公里。
9月26日早晨,津轻海峡秋高气爽。松下元收到了货船小仓丸发来的第二号台风警报,推测自己的舰队将在当天下午与其相遇,于是下令各舰关闭水密门和舷窗,做好防风防浪工作。9月26日下午3时许,第四舰队遇到第二号台风前锋,其风向正南,风速每秒40到50米,浪高25米到35米。松下元下令舰队掉头避风,但是他担心在恶劣海况下掉头会发生碰撞事故,同时认为借此机会对舰员进行克服台风的训练非常有意义,因此命令舰队以半速继续前进。
下午4时半左右,第四舰队进入台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巨大的海浪如同山崖一般高高耸立,席卷着成千吨海水,其场面之恐怖难以言状。4时31分,“睦月”号驱逐舰的舰桥被海浪拍扁,航海长当场死亡,当时风浪的威力可见一斑。“睦月”号的舵机也被海浪砸坏,一等水兵上妻隆千代在舰尾的应急操舵器旁坚守了3个小时,始终使舰首保持着迎风的方向,挽救了全舰人员的性命。
“睦月”号舰桥受损的同时,“龙骧”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也被巨浪砸塌,尾部的机库壁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翻卷着涌入机库,情况十分危险。幸亏应急处置措施成功,“龙骧”号才免于沉没。同样的遭遇,1954年9月26日,日本青函渡轮“洞爷丸”在函馆湾遭遇台风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汽车升降口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涌入导致倾覆,船上1151人中992人淹死。“龙骧”号由于是军舰,防水区划严密,所以拾回了一条命。
5时20分时,一股巨大的三角波向“初雪”号驱逐舰袭来,其波长与“初雪”号的长度恰好吻合。“初雪”号两头被海浪抬起,中间价空,巨大的剪切力在瞬时间将它的舰首沿着舰桥至2号船舱的位置齐刷刷地掰了下来。“初雪”号舰长一面下令水兵用木料支撑住舰首残余部位的隔壁,一面下令将鱼雷投入海中以调整重心, 10分钟后又向海中抛弃了106发炮弹,并用探照灯向友舰发出求救信号。“初雪”号最后被“羽黑”号巡洋舰拖到大凑港,在当地作了应急修理,最后在舞鹤海军工厂安装了新舰首。“初雪”号断裂的舰首在海中又漂浮了几个小时,最后被本战队所属的“那珂”号轻巡洋舰发现,不过完全没有营救对策。随着时间渐渐流逝,担心舰首存放的密码资料外泄,又推测舰首内恐无人幸存,于是“那珂”号以舰炮将其击沉。
在这场台风中,另一艘“吹雪”级驱逐舰“夕雾”号的舰首也被切断。“睦月”号、“菊月”号、“三日月”号、“朝风”号等四艘驱逐舰的舰桥被风浪击垮。航母 “凤翔”号和“龙骧”号的飞行甲板受损,“龙骧”号的机库被海水浸泡。重巡洋舰“妙高”号舰体中部铆钉松弛,轻巡洋舰“最上”号的舰首部外板发生龟裂,潜艇母舰“大鲸”号的舰体中央水线部位,以及舰桥前方的船体外板也出现了裂缝。此外还有“春风”、“松风”、“朝风”等9艘驱逐舰的上层建筑在风浪冲击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特型驱逐舰舰首被台风切断的事故令全海军震骇。“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立即成立了以野村吉三郎海军大将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开展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新造舰艇中大量使用电气焊接,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第四舰队遭遇的巨浪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般来说,波高与波长之比达到1/20,就被认为是少见的巨浪了,而根据第四舰队各舰的描述,遭遇第二号台风时的波高与波长之比达到了1/10,海况之恶劣远远超过了各舰的设计强度所能应付的水平。
“第四舰队”事件后,日本海军对其全部战舰进行了第二次大改装,主要内容是增加强度,此外在小型舰艇上又撤除了一部分武备,以增大稳性。这次事件之后新造和改造的日本军舰在稳性和结构强度上有很大改善,恶劣海况下的复原性也大大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本上再也没有发生因气候恶劣而导致舰船损失的事故。作为对比,美国海军在1944年12月遭遇的“哈尔西台风”中有3艘驱逐舰沉没,在后来的冲绳战役中也因海况恶劣而出现了好几起舰船损伤事故。
此外,“第四舰队事件”暴露了日本在太平洋气象和台风研究上的缺陷。此后,日本在西太平洋各岛上设立了许多气象观测站,并派出气象观测船,以了解台风构造,掌握应对知识。可以说,“第四舰队事件”刺激了日本气象学的发达。
“第四舰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令日本海军失去了对焊接技术的信赖。思想保守的造船专家平贺让博士在事件之后返回舰政本部造舰部,下令在新造舰艇上一律取消电焊,代之以铆接。平贺对于新技术似乎有着特殊的不信任,在他领导之下日本的军舰设计日渐趋于保守。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在造舰技术上是一种倒退,使日本海军此后拉大了同美英海军的差距。
从1932年到1935年,日本海军相继发生了“早蕨”号驱逐舰被大浪掀翻的事件 、“友鹤事件” 、“深雪”号驱逐舰在演习中被“电”号驱逐舰撞沉的事件 和“第四舰队事件” 。几年内相继发生的舰船事故给日本海军和国民以相当大的冲击。如同陆上越来越动荡的局势一样,日本海军也即将迎来一个纷乱不安的时代。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战舰!
1936年12月31日,海军军备条约废弃,各主要海军国家进入无条约时代。
以对美“九段作战”为战略出发点,日本海军从1935年起即制订其舰艇补充计划,补足现役军舰中数量不足的战列舰、航空母舰以下各类舰艇。
在“九段作战”构想中,曾经设想建造一级搭载510毫米炮的“超战舰”,作为对美海上决战的主力奇袭力量。这一构想最初发端于1930年,至1933年时,海军舰政本部已经有“建造舰宽超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巨型战列舰的构想。1933年10月21日,海军军令部参谋石川信吾中佐发表了《次期军备对策之拙见》一文,认为“当年‘无畏舰’诞生,令当时现存战列舰一夜之间全部过时。如今在兵力仅为美国六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建造威力凌驾于所有现存战列舰的巨大战舰,将令美日海军力量对比向对日本有利的一方倾斜。盖因巨型战舰将超过巴拿马运河的通过能力,美国如要建造同类战舰以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就必须建造足够配置给两洋的数量,将给美国带来无法忍耐的巨大经济负担。”
石川委托舰政本部名设计师藤本喜久雄的心腹江崎岩吉造船中佐核算了巨型战舰的主要参数:排水量5万吨,航速30节以上,主炮为9门左右的20英寸炮,防御能力为在2万米到3.8万米的距离内可以防御现有的16英寸炮弹,此外在命中10发左右的500公斤弹头鱼雷后仍可保证安全。建造数量为2艘。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上研究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其他各国造舰竞赛的参考资料。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发起人为当时的海军次官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成员来自海军部、海军省军务局、海军舰政本部和海军航空本部。该委员会研究之后,决定对超战舰的可行性展开论证,包括该舰炮究竟采用何种最大口径,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是否有能力建造同类军舰,以及所需造舰预算和日常维持费用为几何。
由藤本喜久雄造船少将提出的“超战舰”技术规格为标准排水量5万吨,满载排水量6万吨,长290米,宽38米,吃水9.8米。武备为12门20英寸主炮,安装在舰首的三座四联装炮塔内,仿照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排列为金字塔形 。此外还装备16门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装在双联炮塔内,8至11门127毫米高炮,高射机枪若干,可以俯冲轰炸的水上飞机12架,弹射器3座。舷侧装甲厚度为16英寸,装甲甲板厚度为11英寸。“超战舰”将安装总功率为14万马力的蒸汽轮机,航速30节左右,载油6000吨。
“超战舰”所需的20英寸口径舰炮大大超过了日本当时的兵工技术水平。1916年,海军吴工厂曾经试制了1门“三六厘”(实际口径为480毫米)舰炮,但是由于炼钢、浇筑等技术不过关,炮身存在细小裂纹和砂眼。这门炮在仓桥岛龟首射击场进行射击实验时,在第九次发射中炸裂。后来将口径改小,试作了一门460毫米炮,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勉强试射成功。1927年,吴海军工厂在试制长身管(52.5倍径)的410毫米舰炮时也面临技术难关,不得不在制作出炮身粗材后草草放弃。前车之鉴在此,担任舰炮设计的舰政本部第一部负责人不得不指出生产20英寸舰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1934年7月5日,江崎造船中佐提出了修正后的“超战舰”设计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毫米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全部集中在舰首;4座155毫米三联副炮塔,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轴,20万马力,航速31节至33节,18节时续航力1万海里 。该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战舰和2艘新造航母为核心,以33节到34节的高速截击美国航母作战群。此外,还有4轴、最高航速28节的第二方案。
1934年3月17日,发生“友鹤事件”,“超战舰”的设计工作被迫终止,并进行重新检讨。此后不到1年,“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猝死,福田启二大佐接任了超战舰的设计,造船界长老平贺让担任技术指导。此时,以航空本部部长山本五十六少将为代表的“航空派”已经敏锐地看出了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优势,因此反对建造两艘无用的巨型战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死忠的“战舰党”,否定了“舰队航空化”的主张,无论如何也要建造巨舰,以作为“日本海军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军令部将江崎设计方案打回舰政本部,提出将航速提高至35节左右,同时增加舷侧防御。设计负责者以“技术上不可能”为由将军令部的意见顶了回去。军令部遂再度对超战舰要目加以修改,认为新战舰在未来的作战使命主要是参加敌航母舰队的追击战,与友战列舰队展开水上打击战,因此有必要改善设计条件,将一座主炮塔移至舰尾。最后在1935年4月1日以“A-140”的计划代号正式命令舰政本部开始设计工作。
1936年7月20日,A-140计划的最终版本A-140F5由舰政本部提交军令部,纳入舰船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和”级战列舰。在1937年海军第三次扩充计划、也就是丸三计划中,被定为1号舰和2号舰。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丸三计划
丸三计划设想新造军舰达27万吨之多,其中主力作战军舰却仅包括超战舰2艘、航母2艘,其余大多是辅助舰艇,因此其预算计划科目又被称为“辅助舰艇制造费”,总预算为8.65亿日元。辅助舰艇中,包括1938年追加科目在内,共有水机母舰1艘、炮舰4艘、海防舰4艘、练习巡洋舰2艘、甲型驱逐舰15艘、伊型远洋潜艇13艘,以及布雷舰、扫雷舰、测量舰、补给舰、猎潜舰等,共计66艘。这4艘主力舰和66艘辅助舰艇,代号分别为1号舰至74号舰。
丸三计划的3号和4号舰是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在大正年代的八八舰队辅助舰艇造舰计划中,已经计划建造两艘“凤翔”级航空母舰的扩大改进型,排水量为12500吨,并将首舰取名为“翔鹤”,其预定建造厂川崎神户船厂已经开始备料进行开工准备,未料华盛顿裁军条约签订,二舰的建造计划受阻,遂于1923年11月19日下令终止建造。其后历经14年,在丸三计划中终于再现“翔鹤”之名。长期以来,日本海军只保持着“凤翔”、“龙骧”、“赤城”、“加贺”4艘航空母舰的实力。1935年的丸二计划新建了航空母舰2艘,即“苍龙”和“飞龙”,另外再建造3艘小型航母的舰体,即潜艇母舰“剑崎”、“高崎”、“大鲸”(后来分别成为轻型航母“祥凤”、“瑞凤”和“龙凤”),这样,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兵力一下子增加了一倍半。至“翔鹤”级服役,日本海军现役航母数量将达到10艘 ,远远超过美国海军抱有6艘条约型航母的水平 。
由于在吨位上、武备上完全不受裁军条约的任何约束和限制,因此日本海军这一次可以倾力设计,集结舰政本部精华人才之努力,使得“翔鹤”级成为优秀的大型舰队航母。军令部下发的设计要目规定,“翔鹤”级的载机数量要达到84架,航速要达到34节,18节时的续航力不小于9700海里,防御能力要达到弹药库可以抵御800公斤水平轰炸机炸弹和8英寸炮弹、机舱可抵御250公斤俯冲轰炸机炸弹和5英寸炮弹的水平。也就是说,“翔鹤”级航母结合了“赤城”级航母的载机量、“苍龙”级航母的续航力、“白露”级驱逐舰的航速和“高雄”级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是到这时为止日本海军建造的最理想的一级舰队航空母舰。
在设计上,为达到34节航速,该级航母配备了日本海军功率最大的16万马力主机,同时在日本海军军舰中首开在水线下采用球鼻首之先例。就其外观而言,舰体庞大,飞行甲板偏低,给人以厚重、精悍之感。1937年12月12日,首舰“翔鹤”号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次年5月25日,“瑞鹤”号在川崎神户船厂开工。
“丸三计划”中的5号舰是“日进”号水上飞机母舰。该舰是“瑞穗”号水机母舰的改进型,最初是作为大型布雷舰列入预算科目的,在1939年变更舰种,成为水机母舰。其设计用途是在平时作为布雷舰使用,战时任务除了搭载多架水上飞机执行侦察搜敌活动外,还搭载12艘袖珍潜艇,并在必要时可改装为航空母舰。与“瑞穗”号一样,“日进”号也搭载大型柴油机,这是为“大和”级战列舰专门设计的。在A-140计划的23个设计方案中,有22个都是设想同时搭载柴油机和蒸汽轮机,然而后来决定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蒸汽轮机,因此将已经造出的2台大型柴油机安装在了“日进”号上,输出功率为47000马力。由于最初设想为布雷舰,有遭遇敌军舰之可能,因此在“日进”号的舰首配备了3座140毫米双联炮塔。
事实上,自八八舰队计划以来,日本海军军令部虽然力求加强洋上布雷作战计划,并计划建造航速25节、载雷数量500枚之大型布雷舰,但由于预算困难的原因始终无法实现,因此长期使用退役的旧巡洋舰“阿苏”和“常磐”当作布雷舰。伦敦条约前后,日本海军退而寻求建造排水量2000吨以下、航速17节、载雷300枚的中型布雷舰,并在1929年建造了“严岛”号布雷舰。这是日本海军首艘使用柴油机作为主机的军舰,所用柴油机来自一战后作为战利品获得的德国潜艇。在同一时期,还建造了首艘全部采用电焊的“八重山”号布雷舰。1936年,4500吨的“冲岛”号布雷舰竣工,这是作为1931年退役的“阿苏”号的替代舰而建造的。“冲岛”号之后建造的布雷舰为丸三计划的6号舰,也就是排水量4300吨、可搭载600多枚水雷的“津轻”号布雷舰。除了布雷舰之外,丸三计划中还有5艘720吨级的“测天”级布雷艇,即57至61号舰。
丸三计划7号舰和8号舰为“初鹰”性急速布网舰。所谓“布网舰”,其主要任务是急速布设防潜网,以防止敌潜艇进入港湾,然而也可执行一般的水雷布设任务。9号至12号则为“占守”级海防舰。与二战后期日本大量建造的海防舰不同,“占守”级一开始就是无视裁军条约的限制而在昭和初年设计的特务舰,是在伦敦条约对驱逐舰吨位做出限制后,设计用来替代驱逐舰部分作战任务的军舰,后因预算问题而停建,在丸三计划中重新出现。该级舰的最初设计任务是在鄂霍次克海和北冰洋护渔,因此具有耐寒、耐冰的特殊构造,除护渔外也可从事扫雷、警戒和护航任务。舰上装备的是从退役驱逐舰上拆下来的120毫米炮。
丸三计划13、14、15、16号四舰是4艘炮舰,其中前两艘“桥立”号和“宇治”号是1000吨级的大型旗舰用炮舰,后两艘“隅田”号和“伏见”号则是专门用于中国的300吨级内河炮舰。
日本海军所建炮舰历来用于中国方面警备,时值中日战争烽火遍野之际,因此这4艘炮舰也与以前历代所建炮舰不一样。“桥立”级吸取了“嵯峨”号的实际绩效,同时吸取了八一三上海战役中日本舰队炮击中国阵地的战训而加以改良,虽然拥有旗舰所需的宽敞居住和指挥设施,但侧重于战斗性,将主炮全部更换为120毫米的较大口径坚炮。“桥立”级同时兼具近海和内河的适航性,其舰型接近于水雷舰 ,因此不仅可以在扬子江上航行,而且可以在中国近海执行沿岸警戒任务。至于“伏见”级,也根据战争的特点一改以前内河炮舰的设计,首次采用涡轮机作为动力。同时,以前由于中国长江沿岸的煤炭价格便宜且易取得,因此日本驻华舰队的炮舰都是使用煤炭辅以柴油作为燃料。鉴于中日开战的大环境,“桥立”级和“伏见”级首次改为全部采用柴油燃料。
在昭和初年建造特型驱逐舰和“初春”级驱逐舰后,日本海军又相继建造了“白露”级和“朝潮”级两级驱逐舰。“白露”级最初是作为“初春”级项目的一部分而建的,在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后终止建造,进行设计上的改进,主炮和鱼雷发射管数目减少,舰桥的形状也由“初春”级庞大复杂的样子改为低矮、简洁、轻快的外形。“朝潮”级在“白露”级的基础上增加了400吨,排水量达到了1961吨;航速增加1节,达35节;主炮也增加1门,为6门127毫米炮;鱼雷发射管则和“白露”级一样,为两组四联装发射管。“朝潮”级后来成为著名的“阳炎”级驱逐舰的设计基础。
丸三计划中计划增建15艘“阳炎”级驱逐舰。所谓“阳炎”,是指风和日丽的春日,在阳光炽热的原野上,光线穿过闪烁摇曳缓缓上升的热气所形成的折射现象。“阳炎”级驱逐舰在设计时已经没有任何海军条约的限制,因此可以尽情发挥,使其在吨位、武备、航速上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阳炎”级的诸技术要目为排水量2000吨,最大航速35节,装备127毫米炮6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尤其是达到了军令部要求的航速18节时续航力5000海里的要求。
18艘“阳炎”级驱逐舰,以及后来建造的20艘“夕云”级驱逐舰,统称为“甲型驱逐舰”,是旧日本海军驱逐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美国海军在得知“阳炎”级的出现之后,紧急停止了当时最新锐的“本森”级和“格莱夫斯”级驱逐舰 的建造,转而重新设计“弗莱彻”级驱逐舰,这表明日美两国此时已经开始在技术层面上互相较劲了。
丸三计划建造甲、乙、丙等三级海大型潜艇共计13艘,用于九段作战。其中2艘甲型潜水舰是设有旗舰设施、载有水上侦察机的巡洋潜艇,6艘乙型潜水舰有侦察机,但无旗舰指挥设施,5艘丙型潜水舰则是用于远洋鱼雷作战的大型潜艇。与德国和美国海军当时所设想的单艇执行破交任务不同,日本海军远洋潜艇的任务是利用长续航力的优点,在东太平洋集群作战,伏击出港之后的敌战列舰舰群。由于这种“舰队决战”思想的限制,日本海军中小型潜艇与近海防卫用小型潜艇的研发工作落后于德美等国。
丸三计划里比较有意思的一艘船是第55号舰,即“坚野”号给兵舰(运输船)。该舰由三菱长崎船厂建造,排水量10360吨,航速14节,武备为1门127毫米炮。这些数据并无特殊之处,有意思的是它的用途,即专门为搭载“大和”级战列舰的三联460毫米主炮塔而建造的特别运输舰。当时能建造这种巨型炮塔的只有吴海军工厂,因此需要用船将造好的炮塔运到外地的横须贺、长崎各船厂进行安装。在设计“坚野”号时,还考虑到了今后搬运510毫米双联炮塔的可能性,为此配备了1台30吨起重机、1台10吨起重机和6台5吨起重机。此外,出于技术引进的目的,该舰从德国布劳恩锅炉公司订购了最新式的锅炉和蒸汽轮机。为了避免万一触礁沉没,耽误战舰工期,还设置了一直延伸到上甲板的双重船壳结构。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曾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部作战室发现了关于“坚野”号的船型图和性能分析报告,这是搭乘日本客船前往上海的英国海军军官于1940年经过长崎港时发现并记录的。当时该舰刚刚竣工,准备进行试航。英国海军情报军官当时还在长崎发现了舾装中的“三隈”号巡洋舰。
1938年,在丸三计划的追加预算共1060万日元中,列入了两艘练习巡洋舰和1艘给粮舰的会计预算。其中练习巡洋舰造价为每艘330万日元,给粮舰造价为400万日元。
自从大正初年以来,海军兵学校和机关学校、会计学校士官候补生的远航训练,历来由练习舰队的老旧装甲巡洋舰担任,如“出云”号、“八云”号等。除了舰体日渐老朽之外,随着海军舰艇、武器及动力机关的日新月异,在这些老旧巡洋舰上取得的舰上教育成果也渐渐落伍于时代。有鉴于此,丸三计划决定建造专用练习巡洋舰2艘,即“香取”号和“鹿岛”号。
由于不以作战为主要任务,“香取”级的构造、性能与当时日本海军建造的“最上”级轻巡洋舰有很大差异。其排水量虽然达5900吨,但是武备只有两座双联装140毫米炮和4具鱼雷发射管而已,多余的吨位用来安排住宿、教育和礼仪设施,可以容纳375名候补生乘舰实习。“香取”级的司令官室较之一般日本军舰更为豪华宽敞,此外还专门配备了4门50毫米炮作为礼炮,这在日本海军中也是罕见的。另外,考虑到战时出任局部领土警戒的舰队旗舰或改造为布雷舰的可能,在内部舱室区划上也考虑到了相应改装可能。事实上,由于“香取”级具有优秀的居住和通讯性能,担任旗舰的可能性更多一些。
“香取”级计划一共建造4艘,全部由三菱长崎船厂承建。由于预算有限,因此舰体结构采用商船的设计标准。此外,舰上未装备高机密度的最新武备,除了预算的原因外,也有经常出访其他国家,担心泄密的因素在内。考虑到训练科目多样化的目的,其主机采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混装的方式,航速为18节。
1914年,日本海军建造了1艘专门用于运送粮食补给的给粮舰,名为“间宫”号,排水量为15820吨,舰上配有190多名手艺高超的厨师、糖果师和糕点师,甚至配有饲养活牛的畜圈和屠宰场。“间宫”号服役之后,使用频率相当高,往来于各舰队锚地之间,并多次随联合舰队参加演习,成为日本海军的活动厨房。然而随着岁月推移,舰身日益老化,加之联合舰队军舰数目增加,单靠一艘“间宫”号已经不足以应付后勤补给之需,因此丸三计划中又追加了1艘给粮船,取名为“伊良湖”号。其排水量为9570吨,航速17.5节,虽然吨位比不上“间宫”号,但在速度和防空方面更具优势,而且作为“活动厨房”,其食品加工和储藏设施也远在“间宫”号之上,甚至还有牛乳加工厂,可以为25000名官兵准备18天的口粮。当时日本国策规定,凡是不直接从事作战的舰船,必须遵循烧煤的方针,因此“伊良湖”号也以煤作为燃料。而为了防止煤灰凋落,因此烟囱设计得非常之高。
丸三计划中,第32、33、34号及第43号舰是空号,其预算相当于3艘驱逐舰和1艘丙型潜艇的建造费用,被挪用于建造A-140级即“大和”级战列舰。在原定预算案中,“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为每顿2800日元,为保密计,其吨位被说成是35000吨,这样,单舰造价为9800万日元,两艘造价合计2.16亿日元。将3艘驱逐舰的造价2700万日元、1艘潜艇的造价1218万日元也摊入“大和”级的建造预算后,每艘战列舰的单舰造价追加了1959万日元,实际单舰预算为1亿1759万日元;除以实际吨位64000吨,每吨的真正造价是1840日元。
考虑到物价腾贵的因素后,对“大和”级的造价进行了修改。改正后每吨造价上升到3083日元,单舰总造价上升到1亿793万日元。秘密追加的预算包括3艘驱逐舰的造价2903.8万日元、1艘潜艇的造价1306.2万日元,总计4210万日元。这样,“大和”级战列舰的最终单舰造价为1亿2898万日元,每吨造价2015日元。仅建造这样一艘战列舰的费用,即等于194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448亿9600万日元的0.29%,国家财政预算的3%!
丸三计划制定仅仅两年之后,日本海军又推出了为数更为庞大的第四次海军扩充计划,即丸四计划。进入国家总动员状态的日本,为展开对美作战,已经进入了无条约时代的疯狂扩军阶段。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压催生的丸四计划
华盛顿海军条约废止后,美国海军开始了主力舰队的现代化,大批建造新舰以替代一战时期的超龄战列舰。1937年10月,2艘3.6万吨、装备9门406毫米炮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开工。次年5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二次文森法案”,决定新增20%的海军舰艇,4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随即开始建造,之后又是2艘装备9门406毫米炮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这样,从1937年到1939年初,美国海军在短短两年内开工了8艘新型战列舰,而日本只有2艘正在赶建的“大和”级战列舰。即使“大和”级的战斗力能“以一敌二”,日美新型战列舰战力之比也将达到1:2。
由于九段作战的决胜关键是主力舰队的对抗,作为主力舰队核心的战列舰编队力量相差如此之大,足以使日本海军不顾一切地开工建造新型战舰来拉平和美国的实力差距。1939年9月7日,日本海军宣布对美作战准备正式开始。同日,应用于今后6年造舰工程的“丸四计划”(“④计划”,或称“1939年海军第四次战备扩充计划”)定案,决定追加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预定计划案为110号和111号。
                               1939年第四次海军扩充计划造舰预算一览(辅助舰艇制造费?一般会计科目)
序号 舰种 数量 吨位 吨造价(日元)单舰造价(日元)合计造价(日元) 备注
101 练习巡洋舰 1 6,000 1,200 7,200,000 7,200,000 香椎号
102 急设布网舰 1 2,000 2,450 4,900,000 4,900,000 若鹰号
103 给油舰 1 5,000 1,200 6,000,000 6,000,000 洲崎号
104-109驱逐舰乙型 6 2,600 4,650 12,090,000 72,540,000 秋月型
110,111 战列舰 2 40,000 3,250 130,000,000 260,000,000 大和级三四号
112-129 驱逐舰甲型 18 2,100 5,050 10,605,000 190,890,000 注1
130 航空母舰 1 28,500 3,550 101,175,000 101,175,000 大凤号
131 飞行艇母舰 1 5,500 2,150 11,825,000 11,825,000 秋津洲号
132-135 巡洋舰乙型 4 6,600 4,000 26,400,000 105,600,000 阿贺野级
136,137 巡洋舰丙型 2 8,200 3,800 31,160,000 62,320,000 大淀级
138 潜水舰甲型 1 2,600 6,400 16,640,000 16,640,000 伊-11
139-153 潜水舰乙型 15 2,200 6,450 14,190,000 212,850,000 伊-15型,
154-163 潜水舰海大型10 1,600 6,550 10,480,000 104,800,000 伊-176型
164-169 扫海艇 6 700 3,800 2,660,000 15,960,000 第19号型 l
170-179 敷设艇 10 700 3,800 2,660,000 26,600,000 平岛型
180-183 驱潜艇 4 300 5,400 1,620,000 6,480,000 第13号型

合计: 1,205,780,000

注1:阳炎型3艘,夕云型12艘,岛风型1艘,128、129为2艘预算架空舰;
注2:153号为预算架空舰。
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第3、4号舰,110号和111号舰在主要数据上和“大和”级相当,只是针对前两舰在建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一些新情况的出现作了部分小改进。首先,随着磁性引信鱼雷的威胁上升,动力舱段的船底追加了两层1英寸厚的装甲,内侧也追加了一层0.5英寸厚的装甲。
针对前两艘“大和”舰在建造中发现的副炮弹药库防御不足、主装甲带支撑部有结构性缺陷等问题,110号和111号舰强化了舰体结构,细化区段划分,增加水密舱室,加强了副炮的防御能力,这些修改带来了大量的重量增加。但根据情报,当时世界各国并没有搭载主炮口径大于406毫米的战列舰的设计,“大和”级的防御是过剩的;同时,由于主机耗油量低于预期,“大和”级的续航力也超过了设计要求。110号和111号舰减少了燃油搭载量,削减装甲厚度为:舷侧400毫米,甲板190毫米,主炮塔540毫米,舰桥划分也进行了修改。原本还计划用新型九八式双联100毫米高炮取代八九式127毫米高炮,但由于100毫米高炮产量不足而并未实施。
110号舰“信浓”于1940年5月4日在横须贺工厂六号船坞动工兴建。1942年6月,由于机动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海军决定在已经完工50%的110号舰主甲板上安装一层机库、装甲飞行甲板及岛式上层建筑,改为重防御的舰队航母,搭载飞机47架。1944年10月8日,“信浓”号下水,11月19日完工,满载排水量达71890吨,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10天后,“信浓”号在驶往吴港途中被美军SS-311“射水鱼”号潜艇击沉,成为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正式服役后仅17小时。
111号舰于1940年11月7日在吴工厂动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资源匮乏及战舰地位下降而于1942年3月停工解体,其时舰体只完成了约20%。111号舰解体后,其双重船底被切割为五块,当作浮动栈桥使用。
除“大和”级3、4号舰,丸四计划设想的新造军舰还包括大型舰队航母1艘(“大凤”),飞行艇母舰1艘,乙型轻巡洋舰4艘,丙型轻巡洋舰2艘和练习巡洋舰1艘,甲型驱逐舰16艘,乙型(防空)驱逐舰6艘,甲型潜艇1艘,乙型潜艇14艘,海大型潜艇16艘,急设网舰1艘,给油舰1艘,扫海艇6艘,敷设舰10艘,驱潜艇4艘,共计80艘,总预算达到12.06亿元。加上1939年度临时军事费中追加的12艘杂船,代号分别为第101至第246号舰。
101号舰是延续1938年丸三计划追加预算中5890吨“香取”级练习巡洋舰的第三艘,命名为“香椎”号,在建造时即具有旗舰设施。102和103号舰分别是1600吨的急设布网舰“若鹰”号和4465吨的小型给油舰“洲崎”号,其中“洲崎”号专门用于运输航空汽油(挥发油),可以搭载足够同时供给2艘中型航母的挥发油。
进入1930年代,航空兵的威力已经引起主要海军国家的注意。阿比西尼亚战争后,英国海军率先开发出第一型专用防空驱逐舰C级,日本海军也积极研制类似的舰艇。最初的构想是建造成伴随航母编队的飞机救难舰兼反潜舰,并划分为新的舰种“防空直卫舰”;但在经费总额有限的情况下,驱逐舰在海军内部被简单地定义为鱼雷作战的工具。为通过预算审核,新型军舰仍称驱逐舰,但定名为“乙型驱逐舰”(防空型),以区别于“甲型驱逐舰”(舰队型)。
“乙型驱逐舰”装备的最主要武器是4座1938年定型的九八式双联100毫米/65倍径高平两用炮。由于身管长达65倍径,13公斤重的弹丸炮口初速达到了惊人的1000米/秒,远超过八九式127毫米高炮的720米/秒。火炮俯仰角从-10°到90°,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发/分,火炮俯仰速度16°/秒,炮塔回旋速度为10°40′/秒,配备九四式射击指挥仪。
乙驱首舰被命名为“秋月”号,丸四计划中列入了第104到109号舰共6艘的计划。为提高续航力,他们加大了尺寸,满载排水量高达3878吨,与“夕张”号轻巡洋舰接近,最大航速达33节。荒谬的是,因为审核造舰计划的官僚们认定驱逐舰必须具有鱼雷攻击能力,以防空为用途的乙驱也不得不在中部塞进了一座累赘的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装置。作为联合舰队最大、最好的防空驱逐舰,“秋月”级在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才投入使用,由于数量太少,已经无法逆转美军舰载机在数量方面的绝对优势了。由于技术复杂、生产速度缓慢,“秋月”级一共只完成这6艘。
作为统一鱼雷战应用的驱逐舰和潜艇依然是重要的舰艇建造内容。丸四计划将建造16艘甲型驱逐舰,其中112到114号舰为3艘“阳炎”级后继舰,115到124、126到127号舰为12艘2077吨的“夕云”级;而125号舰为1艘单独的2567吨的丙驱“岛风”号。
“夕云”级是旧日本海军甲型驱逐舰的最后代表作,大体上是阳炎级的微改版。主炮仰角由55°增加到75°,测距仪也改为高平两用,舰艉延长5米以减少海浪阻力。由于线型改良,实际航速达35.5节,携带相同燃料时比“洋烟”级具有更大的续航力。但甲型驱逐舰结构淡薄,对空防御力不足的宿疾也被该级舰继承下来了。
丙型驱逐舰实质是日本为追求航速与火力最完美结合而专门研发的“理想驱逐舰”。由于当时美国“本森”级驱逐舰的航速已经达到37节,日本海军要求丙驱的航速达到40节,同时装备6门127毫米炮和2座空前疯狂的七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
舰政本部在“吹雪”级的基础上将舰体延长9米,舰桥采用“夕云”级样式,主炮为3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对空武器加强为28门25毫米机炮与4挺13毫米高射机枪。至于七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因为被认为“对东方人体格而言实在太困难”,最后更换为3座五联装型,一次齐射鱼雷数量高达15枚。由于采用的技术改进太多,因此先只建造一艘作为试验舰。
1941年8月8日,第一艘丙驱在舞鹤造船厂动工。日本有史以来航速突破40节的纪录只有在1920年由旧“峰风”级驱逐舰“岛风”号实现过,这艘唯一的丙型驱逐舰因而也被命名为“岛风”以资纪念。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不是完整的,各位将就看吧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1-8-2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很详实了,有图就更好了。学习中~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8-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这些资料是来自菊花与锚吧?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xwd5 的帖子

我在战列舰吧看到后,又在网上搜索,最后贴过来了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1758170 于 2011-8-24 21:12 编辑

                                                                        丸五计划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装甲精英

发表于 2011-8-2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标题 就知道是菊花と锚了

这书不错 算国内写的介绍IJN发展 比较全面的书了

这书在当当有·····
皇国兴废 在此一役 诸君努力 奋勇杀敌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1:07 , Processed in 0.0276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