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xd2000 于 2011-8-25 12:23 编辑
一战后的历史疑点 1918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卡尔一世退位。从此奥匈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奥地利成立了第一共和国,而其他的地区则纷纷独立。而意大利继承奥匈帝国的遗产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提出的收复领土方案是“特兰特和的里雅斯特”,实际上这是指勃伦纳边界线和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据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应取得勃伦纳边界线,此举意味着,不仅是收回意大利人的特兰提诺,而且还取得了纯属德意志人的南蒂罗尔或上阿迪杰,划定的边界线还将把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置于意大利的军事处置下。同时意大利还将占有的里雅斯特、戈里齐亚、伊斯的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半,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一战结束时,因哈布斯堡王朝的倒台,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彻底瓦解,意大利本应占领上述这些地区。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却包括如下这些内容:
“1920年4月,意大利王国的4万干涉军进入大格洛克纳山地区。凯兰嘉问讯后立刻率领只有2万人的军队前往该地区,4月28日,凯兰嘉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成功伏击了意大利军队,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近2万人被击毙,剩下的士兵全部逃回了国内。此战后,凯兰嘉声名鹊起,成千上万的人拿着武器前来投奔她的军队,到了5月份,凯兰嘉的军队居然达到了6万人。” “1921年3月,意大利王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因的里亚斯特地区所有权爆发冲突,意大利军队被赶出了的里亚斯特地区,凯兰嘉趁机与意大利王国达成和平协议,凯兰嘉保证在奥地利西部的意大利军队平安回国,并承认意大利对威尼斯大区的主权,并保证不入侵意大利王国。而意大利则承认帝国。” “1921年4月1日,凯兰嘉统帅10万帝国禁卫军突然占领卢布尔雅那。4月30日,凯兰嘉率军占领了的里亚斯特。” ——血色的十字——近世的希尔达维亚与战争1919-1924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上向全国广播。当晚21时45分,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一声炮响,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1918年到来的时候,苏联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由于一战以如此戏剧性的结尾收场,协约国并不能腾出手来全力以赴地围剿新生的红色政权——即使奥匈帝国内部暗流涌动一团混乱,但至少德国依旧强大!……由此,虽然苏联在干涉军的干扰下不得已损失了部分欧洲领土、产生了波兰立陶宛这样的国家……” ——国家与革命 “1917年底,一连串出人预料的事件震惊全球,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俄、奥、法、德四国先后爆发赤色革命或民族暴乱,政府纷纷倒台,各国前线将领们只好自行谈判休战,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就此戏剧性的消散。” “法德两国由于军队及时撤回得以平息暴乱,但元气太伤,无力再战。俄国由于此前军队主力已被德奥联军歼灭,被布尔什维克轻易夺取了政权。奥匈帝国则陷入军阀和民族的内战之中,一支由年轻女子凯兰嘉.特蕾西娅领导的军队战绩显耀,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焦点。” “1919年1月,在美国的主持下,所有交战国代表(暂无政府的列强由军方代表代替)在华盛顿召开和平会议,商议领土划分和战后裁军事宜。经过协商,绝大多数国家同意恢复战前边境线,只有几个例外:日本拒绝归还占领的德属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诸岛,波兰从原俄国的领土上获得独立,荷属东印度群岛独立,南美、北欧的国家被大量兼并。此外,各国还签署了一个为期20年的海军限制军备条约,史称《华盛顿条约》。” ——硝烟散去的中欧——德国一战后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一方,对协约国宣战。4年间,土耳其有60万将士战死或被俘,200万人受伤,国债高达4.48亿金里拉,劳苦大众对苏丹帝国腐朽无能的不满已至顶点。1918年11月30日,在加里波利战役中大放异彩的年轻军官凯末尔伙同一众追随者发动政变,逮捕了苏丹皇帝以及王室成员……” ——寒月弯刀——战后10年的土耳其共和国 “一战的结束给英国同时带来了珍贵的和平和不断的危机。这场整个国家竭尽全力投入了四年之久的战争使英国蒙受了数百万的伤亡和巨大的消耗,却没能完全遏制住德国的势力……” “在保持英法、英意同盟的基础上,对希尔达维亚帝国的处置成为英国维持欧洲军事最重要的努力……,而来自圣公会和一般民众的压力又迫使英国不得不将希尔达维亚排除在盟友的行列之外。维持地中海海权的努力至此只能依靠法国和意大利了。” ——英国历史年表之一——1919-1925 事实上意大利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所谓的意大利军队在大格洛克纳山地区的失败,更多的是为宣传凯兰嘉的个人魅力而产生的。据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可以取得勃伦纳边界线,此举意味着,不仅是收回意大利人的特兰提诺,而且还取得了纯属德意志人的南蒂罗尔或上阿迪杰,划定的边界线还将把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置于意大利的军事处置下。然而强大的德国依然存在,将德意志人纳入意大利统治,这种事情是其无法容忍的,因此面对军事、政治压力,意大利军队不得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最终意大利与希尔达维亚的边界线依然维持1914年意奥的边界。同时希尔达维亚保证境内意大利族人的各项公民权利。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匈牙利语:Trieszt)和伊斯的利亚半岛的处置也是战后的焦点。从十五世纪起,不论是起初的威尼斯共和国也好,或者是后来的意大利王国也好,其东部边界都是从亚得里亚海顶端的伊松佐河口以西几英里处的一点起,朝着大致正北的方向延伸的,但是在这条线的东面,的里雅斯特市和伊斯的利亚半岛的沿海各城镇,从它们接受罗马化之日起就一直居住着意大利族居民,具有意大利的文化,虽然由于罗马帝国瓦解后民族大迁徙的结果,直到城镇门外的所有乡村地区的居民却都是斯拉夫人了——在的里雅斯特周围和该市以北的乡村是斯洛文尼亚人,在伊斯的利亚则是克罗地亚人。1866年威尼托并入新建的意大利王国之后,当时仍留在奥地利统治下的的里雅斯特就成了意大利收复失地主义者的主要目标(威尼托从1814年起到1866年止隶属于奥地利,的里雅斯特则从1382年投身于哈布斯堡王朝保护之下起一直在该王朝统治之下),它也是意大利在1915年伦敦秘密条约中同三大协约国所作那笔交易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1919年时意大利认为,在刚过去的那次大战中,其东部边界上发生过激烈的战斗,这一事实加强了其根据秘密条约所提出的领土要求的分量。然而英法为确保自身战后的利益,避免意大利在地中海逐步强大起来,以战争未取得胜利为名,不承认当初对意大利的承诺,并且英国海军给予了意大利巨大的压力,否则在奥匈帝国海军基本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力量能阻止意大利海军对亚得里亚海的控制。同时,针对战后波兰能够在两大巨人间独立,而意大利却被描述为被塞尔维亚击败的这一下国际玩笑,必须加以说明,产生这种事情只能是大国间博弈的产物,而由此得出意大利人战斗力低下就更为可笑了。当然最终意大利与希尔达维亚签订协议,东线边境依然从亚得里亚海顶端的伊松佐河口以西几英里处的一点起,朝着大致正北的方向延伸,当然这也是妥协的产物,就如同华盛顿条约对意大利海军的限制一样。 当然意大利还是保有了一战前取得的利益,1911年意大利发动了夺取土耳其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的战争,到1912年10月18日双方签订和约,土耳其把上述两地区割让给意大利。1912年,意大利在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先后夺取了斯坦帕利亚岛和罗得岛,后来又占领了卡斯特洛里佐以外的多德卡尼斯群岛所有其他岛屿。这些岛屿包括:斯坦帕利亚岛、罗得岛、卡尔基岛、卡尔帕托斯岛、卡索斯岛、蒂洛斯岛、尼西罗斯岛、卡利姆诺斯岛、勒罗斯岛、佩特莫斯岛、利普索斯岛、西密岛、科斯岛,岛上的居民几乎全是希腊族人。根据协议,意大利本应撤出上列岛屿,可是到土耳其站在德奥同盟国方面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仍然占领着多德卡尼斯群岛。 按经济军事实力来说,意算不上强国,比英法差得多。意大利要求得到被“许诺”的领土,甚至提出独霸亚得里亚海。这种过分的野心不可避免地同英、法、美产生矛盾和冲突。意大利虽然获得了一些利益,但对英法没有完全履行1915年密约的诺言的结局均极为不满。在一战造成的社会动乱的历史背景下,意大利法西斯组织得以滋生。意大利在华盛顿和会上的“失败”,接二连三的短命内阁无法应付社会动乱的现实,最终导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综括一战前后意同欧洲大国的结盟、对抗分赃等关系,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