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1-8-26 21:15 编辑
金刚型的建造经纬
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这个舰种,最早是1908年(明治41年)3月完成的英舰“无敌”。不用说,“无畏”的出现,是使以前的战列舰形式为之一变的革新,而“无敌”也是让以前的装甲巡洋舰发生变化的划时代的军舰。
当然,象“无畏”出现前,过渡期存在有准无畏级舰一样,战列巡洋舰也有一些征兆,这主要涉及到意大利和日本。
意大利在1901~1908年(明治34~41年)时建造了王后级、女王级高速战列舰。此级比当时的战列舰有3节左右的优势(21节),主炮装备了六座30厘米联装炮。
日本在1905~1911年(明治38~44年)时建造四艘筑波型及鞍马型,这些本身是和当时的战列舰没有同等兵装的准无畏级舰,速度20·5~21·5节和主装甲带50毫米左右。在日本,装甲巡洋舰没有作为一等巡洋舰对待,与战列舰有区别。
这些高速战列舰没有作为装甲巡洋舰出现,因建造时间延长和开工日期落后,或与“无敌”同时完成或大幅度推迟,完全落后。
在日本完成最后的装甲巡洋舰“鞍马”的1911年(明治44年)2月前,在英国又开工了主炮比无敌级更加强为13·5英寸(34厘米)的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狮级(常备排水量26,270吨,速度27节,四座34厘米联装炮)。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取得了胜利,战后,处于取得多艘战利舰弥补丧失有余的状态,但“无畏”的出现一下子了使原有的战列舰成为旧式舰。这个缘故,明治39年(1906年)9月,齐藤实海军大臣向内阁提出海军整备的议案,要求不远的将来建造后续舰艇。
●战列舰(约二万吨)三艘(一艘)
●装甲巡洋舰(约一·八万吨)四艘(三艘)
(以下略)
鉴于当时的财政状况,实施全部计划有困难,设想暂且新造( )里的数量。这个提议变成内阁会议的决定,作为从明治40~46年(1907~1913年)为止的七年继续费新设了「补充舰艇费」,在明治40年3月18日得到第二三届议会赞成并公布。
在这个决定中,首先新造二艘战列舰(“河内”、“摄津”)与一艘装甲巡洋舰(“金刚”)。二艘战列舰在明治42年(1909年)时开工,但关于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计划未做决定。明治43年5月,齐藤海军大臣作为明治40年决定的国防方针的「八八舰队」整备的第一阵,向内阁提交了充实海军军备的议案。
即,当时列强的增加军舰方针没有急剧的大变革,帝国海军的既定造舰计划的舰型也有必要变更,如象当时计划的那样要求,帝国海军的实力不超过数年将明显地成为劣势,不可能达到国防上的目的,需要新造以下的舰艇。
●一等战列舰七艘,●一等巡洋舰三艘,●其他四一艘。
接到这个充实方案的内阁会议,决定既定的「军舰制造及建筑费」(第三期扩张计划)、「舰艇补充费」(明治37年临时军事费)、「补充舰艇费」(明治40年)在明治43年度停止,合并明治44年度以后年度的舰艇建造关系的预算,改为明治44年度后到49年度止的六年计划,对此重新预算的「军备充实费、军舰制造费」总额为一亿五千八百多万日元,在明治44年3月的第二七届议会上赞成并公布。
这个结果是,在以前计划中的二艘装甲巡洋舰(“金刚”、“比睿”)外又着手建造二艘(“榛名”、“雾岛”)。
“金刚”的建造于明治40年决定,不过,因预算的大部分首先用于当时占预算大部份的既存舰船和战利舰船的改造修理,新造舰的部分极为有限。
此时,英国已经计划装载34厘米炮的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狮级,军令部决定战列巡洋舰的新造优先于战列舰,当时这种大型高速军舰的建造没有实际成果,连英国也都在订购。考虑恢复因关税修改而正在冷却的英国对日关系,正巧那时黄金储备缺乏、国外订购不顺畅,在说服了大藏省后,1910年(明治43年)时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
当时,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造船厂正在建造狮级的二号舰“大公主”。据说金刚型的基本计划出自近藤造船总监之手,只是作为狮级改型提交的设计方案,基本上是维克斯公司的军舰设计部长乔治·瑟斯顿爵士的原案。
狮级作为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第三型,是最早采用13·5英寸炮的军舰。相对前型无敌级,排水量一举增大7,600吨,计划速度也提高到27节,全长213米,是英海军建造的最长的军舰。
当初,金刚型预定的主炮是50口径12英寸(30厘米)炮,但由于英海军采用了13·5英寸炮,除此以外从列强各国的主力舰建造倾向来看,决定一举采用14英寸炮,研发费由日本方面负担,委托维克斯公司制造,技术上没特别问题。
新造时的金刚型
可以说金刚型是狮级的改型,新造时的要目如下。
常备排水量:27,500吨
水线长:211·84米
最大宽:28·04米
平均吃水:8·38米
主机:高低压二轴并连帕森斯式汽轮机二台
轴数:四
锅炉:雅罗式三六台(混烧)
输出(计划):64,000马力
速度(计划):27·5节
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主炮:45口径毗式35·6厘米炮联装四座
副炮:五○口径毗式一五·二厘米炮一六门,短8厘米炮单装一二门
发射管:五三厘米(水中)八门
防御装甲板:水线甲带203毫米,甲板19毫米,主炮塔250毫米,副炮炮郭152毫米
乘员:1,201名
舰型上与狮级有差异,把3号炮塔转移到后桅后方,改善了射界和爆炸气浪的影响,防御装甲板的分配上舷側主甲带减少一英寸(25毫米),强化炮塔和舵机室的防御。再有副炮也以当时英舰装备的10厘米炮为标准,装备15厘米炮,装备英舰二倍的鱼雷发射管。
除此以外,舰首采用日本式的飞剪型,前后设置的大型三脚桅与狮级也有差异。可以说这样的金刚型,在兵装、防御两面都胜过狮级,但速度下降少许,这仅仅是长度变短、舰宽没有增大的船型的方法。
金刚型的建造刺激了英海军,采用加入这些特色的战列巡洋舰“虎”于1912年(明治45年)6月开工,1914年(大正3年)10月完成。此舰的主炮装载着与狮级同样的34厘米炮,学习“金刚”的上部构造和主炮的配置,副炮也强化为15厘米炮,防御力和速度超过“金刚”,出现了全部胜过金刚型的坚固军舰。
“金刚”于1911年(明治44年)1月17日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2年8月16日竣工,同年11月5日返航至横须贺。
二号舰“比睿”比“金刚”稍迟,1911年11月4日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工。本舰计划为卯号装甲巡洋舰,在国产之前交给日本方面“金刚”的图纸一套。当然,与这个图纸的交付同时技术指导也成为契约的条件,日本方面造船、造机、舰炮关系的有关人员以及来自建造主管三、四号舰的民间造船厂的负责人来到英国,在维克斯公司接受技术指导。
“比睿”是横须贺兵工厂建造的最大的军舰,在第二船台的龙门起重机下建造,在工程时实施了船台的延长和加强。工程顺利进行,1912年(大正元年)11月21日举行了大正天皇出行的下水典礼,第一次大战爆发前的1914年(大正3年)8月4日竣工。
“比睿”是在与“金刚”同样的图纸下建造,但在细小的地方增加了几处修改。首先为了改善前部烟囱排烟对舰桥部和前桅部的影响,前部烟囱最大限度的向后移,同时提高高度。这个高度竣工前被再延长。除此以外舰桥部和三脚桅的构造多少也不同,探照灯的配置也变更一部分。
兵装上,废止“金刚”装备的子炮,主炮与“金刚”同样是从维克斯公司购买的毗式36厘米炮,但炮塔的最大仰角从“金刚”的25度改成20度。副炮的15厘米炮也同样是来自维克斯公司的购买品。
主机高低压二轴并连帕森斯式汽轮机与“金刚”同样向维克斯公司购买,只有锅炉装载了日本方面的三六台イ号舰本式混烧式锅炉。公试状态排水量27,390吨,输出76,127马力,创造了速度27·724节(密闭排气)的记录,速度稍微超过“金刚”。 金刚型的三、四号舰“榛名”和“雾岛”,作为第二~三号装甲巡洋舰各自在民间造船厂建造。即“榛名”在神户的川崎造船厂建造,“雾岛”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这是在民间造船厂建造巨舰的先例。“榛名”于1912年(明治45年)3月16日开工,“雾岛”于同年同月17日开工,建造是在互相竞争意识中开始的。舰名上川崎造船厂建造“雾岛”,长崎造船所建造“榛名”,被认为是开工之后把舰名换成了所有地和所属军港的关系。
川崎造船厂在建造本型时,再进行了第四船台的扩张、龙门起重机的新设等主要造船设施的改善强化。派遣了五名工程师到英国参观建造中的“金刚”。“榛名”于1913年(大正2年)12月14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竣工。途中,发生了公试中因主机故障日程落后而苦恼,有公司的造机关系负责人自杀等事件,一般认为许多是由三菱和长崎造船所的竞争意识强而引起的。
“榛名”与“比睿”有特别差异的地方少,最大的不同是主炮塔的形状从前二舰侧部有指节的变成了圆形。这主要是从避弹上的考虑而决定的形状,不过由于制造花费工夫,只有“雾岛”采用了,其余仍是原来的指节形。
主炮自本舰起装载了国产的四一式,不过基本上与毗式有差异的地方很少,最大仰角变成20度。“榛名”主机与其他舰不同,采用了布郎·柯蒂斯式直连汽轮机,这是该公司与英国的约翰·布郎公司技术协作的关系。汽轮机由川崎造船厂制造,高压低压分开输出的复式汽缸型,左右舷由高压连接的外侧轴、低压连接的内侧轴同时转动推进轴,公试创造了27·78节的记录。
最后的“雾岛”是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与川崎造船厂同样也进行了造船设施的扩张强化,派遣技术人员去英国,于1913年12月1日下水,比“榛名”早一天,竣工与“榛名”同日,这大概是由海军调整吧。
“雾岛”除主机装备国产的帕森斯式汽轮机以外,大部分和“榛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