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1-12-31 15:17 编辑
前言:本人发表此文,一者抛砖引玉,二者交流提高,并无它意。本文纯属虚构,确系原创。欢迎各位交流。
劈波斩浪——唐帝国“兴凯湖”级条约型战列舰
“穹甲的本质,就是水平装甲下移的装甲‘盒’,就是用水平装甲来构筑主装甲带之后的第二道防线,从而用微乎其微的代价,换取垂直防护能力质的提高。”——帝国“兴凯湖”级战列舰总设计师安翔
开端
1940年8月,帝国海军四艘“大别山”级条约型战列舰正式服役。但它们低下的垂直防御能力一直为海军所诟病。在“大别山”级尚未开建时,帝国就开始了对新一级战列舰的研究。
新舰的核心就是要在“大别山”级相同的吨位下,提高防护水平。而和英美一样,帝国也想将条约时代一直维持下去,所以必须严格遵守条约对吨位的限制。因此,帝国的工程师们必须想办法优化防护结构,争取用最小的重量获得最优的防护效果。
以安翔为首的帝国的工程师们,开始对各种防护结构进行研究和比对。最终,穹甲——这种帝国曾经使用过的结构替代了原本替代它的装甲盒。安翔又大胆地将穹甲与内倾主装甲带结合起来。于是,新舰的防护结构最终敲定——主装甲带内倾20度,穹甲倾斜
40度。这样,新舰对美制MK6型16英寸舰炮发射1224.7千克弹丸的免疫区内界就可以达到17000米(免疫区外界与“大别山”级相同,均为25000米)。经过测试与研究,新舰的垂直防护在angle of falls小于十度时,抗弹效果甚至优于410毫米内倾20度主装甲带!
其他方面,新舰亦有改进,比如主机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35000马力等。
数据
舰体:
标准排水量37200吨,满载排水量44400吨
长(水线)203米,宽33米,吃水(最大)11米
动力:
8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135000马力
4轴4桨,双舵
航速:
最大27节
航程:
14000海里/16节
武备(1944年):
3座三联装45倍径405毫米主炮
8座双联装40倍径125毫米高平两用炮
5座双联装85毫米高平两用炮
10座四联装40毫米机关炮
40-50座单联装20毫米机关炮
装甲(总重14800吨,占标准排水量的39.8%):
材料:
舰体结构/装甲:造船钢
垂直装甲:表面渗碳硬化钢
水平装甲:高强度均质钢
防雷装甲:高弹性均质钢
厚度与重量:
主装甲带:厚度300毫米(内倾20度),高4.7米,宽5米,长130米,约占水线长的64%,重量:1350平方米×0.3米×7.9吨/立方米=3200吨
防雷装甲(最大纵深5.5米,设计指标抵御300千克TNT炸药当量):
第一道(船壳):厚度18毫米
第二道:厚度14毫米
第三道:舰舯:主装甲带以下2.5米厚度150毫米,向下厚度50毫米逐渐减薄至30毫米直至船底,首尾:水线装甲向下厚度逐渐减薄至30毫米
第四道:厚度12毫米
第五道(垂直防弹片装甲):厚度20毫米
防雷装甲总重(除第一道装甲重量计入舰体结构总重):2705吨
首尾水线装甲:厚度60毫米(内倾20度,与主装甲带相接),宽3米,长73米,重量:438平方米×0.06米×7.9吨/立方米=208吨
上甲板:厚度50毫米,重量:3680平方米×0.05米×7.9吨/立方米=1454吨
中甲板(主水平装甲):厚度110毫米(两舷处向下倾斜40度),重量:3580平方米×0.11米×7.9吨/立方米=3111吨
前、后部横向装甲(上端与主水平装甲两端相接,侧端与垂直防弹片装甲/第五道防雷装甲相接,下端直至舰底):厚度400毫米,向下减薄至300毫米,重量:(127平方米+178平方米)×0.38米×7.9吨/立方米=916吨
炮座装甲:
甲炮塔:正面、侧面厚度400毫米,背面厚度350毫米,重量:240平方米×0.3875米×7.9吨/立方米=735吨
乙炮塔:正面、背面厚度350毫米,侧面厚度400毫米,重量:310平方米×0.375米×7.9吨/立方米=918吨
丙炮塔:正面、侧面厚度400毫米,背面厚度350毫米,重量:240平方米×0.3875米×7.9吨/立方米=735吨
炮塔装甲:厚度正面370毫米,侧面200毫米,背面180毫米,顶部18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其他:818吨
火控(1944年):
千里眼丁型对海搜索雷达2部
火眼丙型主炮火控雷达2部
12米基线测距仪5部(前后司令塔、主炮塔)
鹰眼丙型对空搜索雷达1部
另有副炮火控、对空射击指挥仪若干
航空设备:
2×弹射器 舰尾两舷
4架36式“信天翁”水上飞机
舰员(战时编制):
2200人,其中108名军官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10400吨
装甲:14800吨
动力:2500吨
辅机:1000吨
武器:5500吨
弹药:2300吨
其他:70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37200吨)
重油:6000吨
柴油:180吨
润滑油:200吨
淡水:600吨
航空汽油:30吨。
其他:19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44400吨)
浴血
“兴凯湖”号:
舷号42
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1939年5月1日开工
1941年10月1日下水,被命名为“兴凯湖”号
1942年4月8日服役
1946年8月23日退役,随即被兴凯湖所在省份黑龙江省
买下,泊于海参崴港
1960年被改建为博物馆
“鄱阳湖”号:
舷号43
建造于上海中华造船厂
1939年5月5日开工
1941年10月16日下水,被命名为“鄱阳湖”号
1942年4月8日服役
1942年6月15日沉没于关岛海域
“青海湖”号:
舷号44舰:
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1939年7月7日开工
1941年12月13日下水,被命名为“青海湖”号
1942年6月1日服役
1943年11月3日沉没于南非
“贝加尔湖”号:
舷号45
建造于上海中华造船厂
1939年7月8日开工
1941年12月15日下水,被命名为“贝加尔湖”号
1942年6月1日服役
1946年11月4日退役
1947年6月28日被卖给船厂拆毁
尾声
在“兴凯湖”号与“贝加尔湖”号退役后,海军曾对导弹化改装作了系统的研究,最终的结局是“不适宜”。随即,“贝加尔湖”号被拆毁,“兴凯湖”号则将在海参崴安度晚年。当年叱咤风云的四艘“兴凯湖”级战列舰,现在只剩下“兴凯湖”号一艘,静静地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海参崴港中,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兴凯湖”号,这港内惟一一艘饰有龙纹的战舰,它舰艏的腾龙,都会放出金色的光芒,仿佛要冲向那无边无际的天空......
特别附录:唐帝国的战列舰命名规则
在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命名可谓五花八门。比如民族:“中华”号;“狂暴”号;地名:“金陵”号等等。从1879年下水的“昆仑山”级露炮台铁甲舰开始,帝国的战列舰用山名命名。可是,名山的名字就那么多,很快就用完了。于是,帝国从“青海湖”级无畏舰开始,又开始用湖名来命名。当名湖的名字用完之后,重新以山名命名。“大别山”级就是帝国最后一级用山名命名的军舰。从本文的“兴凯湖”级开始,本应用湖名来命名,但为了纪念帝国的十几位海军元帅,之后的一级战列舰以海军元帅来命名,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元帅”级战列舰。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的“领袖”级战列舰,则以帝国领袖来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