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12
主题49
精华2
积分3905
金钱2595
贡献30
阅读权限150
注册时间2010-12-11
最后登录2017-7-9
在线时间1184 小时

中尉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的塞尔维亚战役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1-10-24 19:30 编辑
奥匈军的所谓第一塞尔维亚战役简直就没什么可以叙述的,奥匈巴尔干集团军群的20几个师都是三流部队,1914年8月开始,这些部队在同样三流的指挥官,前波黑军事总督波梯雷克的指挥下,两次进攻塞尔维亚,被塞尔维亚和黑山联军打得狼狈不堪,一直到1915年9月,仍然维持着隔界河对峙的态势。
40多万奥匈三流部队隔何对峙45万塞黑联军,虽然狼狈,不过,也算从某种意义上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塞尔维亚300多万人口的小国,动员到40万人,已经是极限的极限了,尽管两次打败奥匈军的进攻,然而自身毕竟也有损耗,塞尔维亚的野战部队一度下降到27万左右,后来经过首相巴西奇的疯狂征兵,并且大量合并裁撤省略和升级地方团队,河防和要塞部队,才将野战部队维持在35万人水平线上,在塞尔维亚的乡村,城市,从16岁到60岁的健康男子基本绝迹,巴西奇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国家经济不至崩溃,保障前方供应,其痛苦可想而知,我想,他一定在苦撑的同时千百遍地在心中咒骂惹祸的“黑影”,估计这也是他在撤退到萨洛尼卡后对“黑影”成员痛下杀手,斩草除根的重要原因。
塞尔维亚已经虚弱到极点的经济,却不仅仅要维持本国4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还有负责来助战的5万黑山军的后勤保障,黑山是塞尔维亚的铁杆小兄弟,这个除了山还是山的贫穷小国,在土耳其统治时期一直维持着一种半独立状态,其山民强悍善战固然是原因,其地盘根本榨不出什么油水也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不想发动大军征伐的重要原因,因为根本就是赔本买卖。于是黑山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反扫荡的根据地和跑反的目的地,每次塞尔维亚人揭竿而起,土耳其大军征伐之时,就是大量塞尔维亚仁人志士,残兵败将,强盗匪徒,农牧平民等各色人等一窝蜂逃奔黑山躲避土耳其兵锋之日,可以说,黑山人民和塞尔维亚人民在400年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里结下了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乘着“欧洲病夫”衰落的东风,借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吉祥,黑山也终于彻底独立了,其国王扬眉吐气地是正式国王了,不再是:“真主在人间的影子,奥斯曼的后裔,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皇帝,哈里发,苏丹”的封臣了。
只不过独立后的黑山依然穷困潦倒,几乎到了无法立国的程度,大哥塞尔维亚也好不到哪里去,两次巴尔干战争固然胜利了,可惜除了扩大了领土,提高了民气之外,却没变出什么现钱,塞黑这对难兄难弟几乎要去当乞丐了。
黑山本国这些年来花的都是俄国钱,本国自己的财政收入都当私房攒起来,还能撑一段时间,这派到塞尔维亚境内的5万人,人吃马嚼,军火供应可全指着塞尔维亚了,塞尔维亚是苦不堪言,可是又没办法,人家是来帮你打仗的,总不能让人家自带饭票吧?
综上所述,到了1915年9月,这个西南前线虽然维持着对峙状态,可是塞黑一方却已经是如同“包裹在铠甲中的一具枯骨”了,似乎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地,不过毕竟还是需要推上那么一把的,而奥匈的巴尔干集团军群却没有这推最后一把的能力,于是,救场专家德国人和新跑龙套保加利亚人该上场了。
1915年9月6日,怀着复仇的雄心,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同盟国,投入战争。这个传统亲俄的斯拉夫国家,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参加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不过是因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被塞尔维亚击败产生的巨大仇恨和失落而已,保加利亚的目标有三:拿回属于自己的巴尔干解放者荣耀(保加利亚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打败土耳其的主力);拿回属于自己的巴尔干最强国的荣耀;拿回属于自己的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认为,塞尔维亚窃取了这三样东西,必须付出代价。
将俄国人打得惨不忍睹的德国陆军元帅冯.马肯森再度出马,担任同盟国巴尔干集团军群总司令,下辖奥匈第3集团军(在7月份原奥匈第3集团军改称阿尔卑斯集团军后,第3集团军这个番号就给了西南战线前线部队),司令为奥匈步兵上将冯.科维斯;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炮兵上将冯.加尔维茨;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司令为保加利亚陆军中将鲍加迪杰夫。
1915年10月5日,塞黑联军终于领教到了什么是毁灭性炮击,同盟国军集中了1700门重炮,72具掷雷器对塞黑联军阵地进行覆盖,在长达两天的炮火轰击之下,塞黑军一线阵地被摧毁百分之90,伤亡惨重异常。
10月7日,奥匈军在贝尔格莱德北郊渡河,仅受到轻微抵抗,德军随后渡河,向塞尔维亚腹地猛插,科维斯将军命令留下一个军“清扫”贝尔格莱德市区,其余部队跟随德军向塞尔维亚腹地挺进。
然而,在瓦砾遍布,几乎已经是废墟了的贝尔格莱德市区,残余的塞尔维亚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些来自几乎27个不同单位的残余部队自发组织起来,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和奥匈军进行了惨烈而艰苦的逐房逐街式地巷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废墟,都要铺几层尸,染几层血,才能决定最后的归属。
奥匈第3集团军司令科维斯将军一度向集团军群总司令马肯森元帅请求,再调一个军去贝尔格莱德,马肯森拒绝了这个要求,他正全力捕捉塞黑野战部队,兵力是越多越好,不希望为了一个废墟般的城市浪费太多的野战步兵资源,不过,那些机动不便的重炮部队尚未过河,而贝尔格莱德正好是在射程之内的。
9日临晨,奥匈军退出贝尔格莱德市区,然后,地毯式炮轰开始了,15个小时之后,当奥匈军再度进入贝尔格莱德市区的时候,已经是一片寂静了。
塞黑联军一窝蜂地向南奔逃,首相巴西奇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逃出多少部队就是多少,为塞尔维亚保留一点种子。
巴尔干糟糕的道路制约了德军前进的速度,马肯森如章鱼般伸开的几个军合围之后,只围住了大概18万塞黑联军,其余20余万塞黑联军狂奔向萨洛尼卡。
协约国无法承受西南战线的崩溃,一支英法联军在萨洛尼克登陆,接应塞黑联军,将战线稳定了下来。
前线崭时出现了英法塞黑联军对峙德奥联军的场面。背靠大海的协约国联军拥有充分的海运补给,而德奥联军由于重炮尚未运到,也无力发起进攻。
然而,随着德军重炮的运到,和保加利亚军平定马其顿之后的加入,同盟国德奥保联军拥有了巨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马肯森开始发动猛攻,协约国战线摇摇欲坠。
无意和同盟国在巴尔干死拼的英法最高统帅部决定撤出部队,英法军由舰队撤离,而由于船只不够,塞黑军只能由陆地退往阿尔巴尼亚,在德奥保军追击下,塞黑军再度蒙受了巨大的伤亡,最终,塞黑军在阿尔巴尼亚被腾出了船只的英法舰队运往科孚岛,能够到达科孚岛的人,算上伤员,也不及同盟国开始进攻前的塞黑拥有的兵力的一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