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7167|回复: 96

关于沙恩霍斯特一些说法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0-10-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沙恩霍斯特的一些思考》本文系数原创,可为其中章节和论点提供出处。如有意见建议可联系本人,如果转帖,请注明出处。

原地址:http://hi.baidu.com/0hcw/blog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众所周知的德国海军大型主力舰之一,在其活动生涯中对英国舰队构成了巨大威胁。关于其争论自二战至今一直未休,主要集中在“棍”、“反”、“黑”三者之间,但争论之大,已经影响了其正常历史性能。要正确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正视历史,抛开固有观念,将数据与实际结合,从而得出现象之后的本质。
    本摘要仅解释几个基本点,望能做回归历史和事实的引玉之砖。

一、干舷低是否导致适航性很差

     沙恩霍斯特级因为干舷低一直被指为“适航性差”,于此先对适航性进行分析。
     “适航性”指船舶耐波性及在稳性、结构、设备、燃料、给养等方面能保证安全航行的性能。细则请参看船舶基础知识。
     高海况中船只航行主要是克服甲板上浪及埋首状态下恢复,“埋首”是指大浪航行时舰首插入水中、产生的正纵倾状态。状态产生与波长、波高有关,状态严重性与浪级和船只速度成正比。埋首状态严重影响船只航行,恢复时间过长会影响船只稳性,甚至发生改变浮性状态、导致危险情况发生(《海洋航行内容》)。即是说,高海况下船只适航性是否良好,与其埋首恢复时间长短有关,恢复时间越短适航性越佳。而埋首恢复时间与埋首时船首插入海中深度、甲板上浪容积成反比。影响因素还包括甲板排水效率等。
     当埋首恢复时间过长时,船只必须降低航行速度,减少舰首插入海中深度,维持船体稳定性。若如此还不能解决,当就地抛锚,依靠锚链运动将船只固定,等待高风浪过去。
     罗佛藤岛海战(Lofoten Islands)中声望单舰退敌,却因海况恶劣、埋首严重,部分首楼结构及内置在埋首中被海浪打坏,被迫降低航速,眼看敌舰全速撤离。此间声望与沙恩级分别可达到29节与30节,沙恩可全速撤退声望却被迫减速,微小的舰首上翘没能改善首楼甲板声望级的适航性,而低干舷却未影响沙恩全速航行。


几种舰首的埋首状态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首楼甲板虽然整体高度大于飞剪首/大西洋首,但埋首最深、需要排开水立方最大,恢复时间最长。而飞剪首/大西洋首构造则可非常有效地减少甲板上浪量。另外,遇到埋首时飞剪首/大西洋首能向两侧及后方将水加速排开,而首楼甲板因构造原因却只能向两侧排水,也增加了排水难度和时间。正因如此,1935年后的新式主力舰设计大都采用了飞剪首模式,只是翘起幅度大小的区别。


埋首中恢复的伊丽莎白女王,海水从两侧排开状态非常明显。


     英国乔治五世级、狮II级因设计要求被迫保留了类似首楼结构的平甲板,舰首高度很低,埋首恢复速度不足,大浪天气下时适航性不佳,据说高海况中出现过海水向炮塔倒灌的恶劣事件。英国人吸取教训,1942年对还在设计中的前卫级重新布置,避免了上述情况再次发生。前卫级完全抛开腐朽要求将舰首抬高,配以其他因素后,其稳定性全面超越同吨级的衣阿华级,同6万吨的大和级相当。


高海况中前瞻前卫号的怨仇号,标排接近30,000吨的怨仇号在风浪中颠簸无比时,平稳的前卫轻松地表示“毫无压力”。


中海况下舰首飞溅浪花的乔治五世级。此时浪级平缓,水花却已经冲上舰首。


高海况时从埋首中恢复的沙恩,大西洋舰首的优势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沙恩干舷确实低,但以此断言其适航性差、比不上英国战舰并不正确。

二:侧舷低=防护面积小吗?

     如何击沉一条战舰?答案必然是“击穿水线、造成进水”。自风帆时代开始就出现用冲角撞击敌舰,对敌水线带附近造成结构创伤、无法修补而导致进水沉没的战斗方法。火炮代入海战后这一战法逐渐成为主流,战舰开始出现铜皮包裹水线、减少敌炮弹对水线伤害的结构,这就是后来主装甲的原型。
     现代意义的主装甲布置于水线附近,是用于炮战中防止战舰水线遭到炮击进水、保护动力系统的防御结构。一般而言,主装甲带是仅次于司令塔与主炮圈座/弹药库的战舰最强防御工事,但它的作用——防御水线进水,保护动力系统——常常被人忽略或混淆,更容易与弹药仓防御混为一谈。
     沙恩霍斯特级因干舷低常被诟病为“防护面积小”,在此排除歧义语序,与伊丽莎白级、乔治五世级进行对比。


沙恩与各舰装甲隔舱高度对比

     图中很明显可看到,伊丽莎白级主装甲带水面高度与沙恩相当(红圈),都为1层半舱室高度上下,沙恩稍微高,但不明显。不过它下延更深,对抗水中弹(注:刺破水面、打击水下水线的炮弹)效果明显优于前者,也可对抗浅定深鱼雷。之所以外观上伊丽莎白级侧舷装甲板很高,是因为其上还有一层内倾152毫米辅装(上部蓝圈),这是混战时用于防御巡洋舰等次量级舰炮攻击的部分结构,在对抗主力舰大口径炮时作用不佳。
     英国二战新锐战列舰乔治五世级与沙恩相比时舰面高度也相差无几,但因为主装上多了一层舱室,看起来雄伟无比,但实际只比后者高出1米多。1米多是什么概念?日常见到的【楼梯扶手】高度就有1.2米。如果以副炮塔为参照,这个差距几乎可忽略不计。


当代楼梯扶手,标高为1.2米

     因此,虽然实际中尽管三者舰舷高度各不相同,但主装甲高度相当;因此,“干舷低=防护面积小”放在沙恩身上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沙恩的主装不同情况下分别有多高?以下配上图片予以说明。

轻排/标排1:


轻排/标排2:


满排1:


满排2:


     如上。其中有很多参照物,例如说人物高(约1.9米)、舷窗高等(一个舱室高度约为2.2-2.3米)。图1、2轻/标状态主装距水面达到2.2米以上,同英国战舰相同,而从图4中可比较出,沙恩满载时主装高度仍有1.8米以上,盛传的满排下“主装高度不足1米”其实是以讹传讹,实际为“穹甲高度不足1米”。虽然不知道人云亦云的那群人是否真的知道穹甲是什么,但可以肯定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结构的作用。


三、北角海战的思考

    北角海战(North cape)时沙恩被击沉已成定局,现不对此发表感叹性论调,只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约克公爵号在20,000米远距上开火将炮弹打进沙恩锅炉,MKVII20000米距离接触角为24°上下(warship数据),结合中弹点可推测其进入路线刚刚打在主装之上,通过45-20-10-80各舱室时未在发生跳转,以攻击垂直装甲的姿态长驱直入。考虑到该炮18,000米距离上穿垂直深达到285毫米,击穿这种厚度舱室无可厚非;也多少可以说明20,000米正处于沙恩一个尴尬的非免疫区上。虽然存在“沙恩作为袭击舰,不考虑远距与敌主力舰炮战”等说法,但结合其设计时间已是1935年,当时美、英试靶距离都已在18000米以上,日本海军更在酝酿30,000米超远距炮战,因此沙恩的免疫区设定确实有欠考虑。


沙恩与各舰装甲隔舱对比

     不过,把沙恩的遭遇嫁接到“防护较好的伊丽莎白”上,效果一样。炮弹将从主装之上通过,击穿152-43-50厚度的舱室,炮弹同样能将被送入锅炉。


   
侵彻沙恩的14英寸炮弹弹道,路径上几乎都是垂直防御
    而换成约克公爵自己,虽然它只有一层单薄的124毫米水平装甲和12毫米防崩层,但因已处于水平装甲范畴,防御模式发生变化,考虑到MKVII 20,000米对水平装甲侵彻力为95毫米左右,可视为不能击穿;但其此时垂直穿深也只有250毫米,根本无法穿透上述任何一个舰级的主装。亦是说,拉得更近、走得更远公爵都无法击穿沙恩,但这也确实属于沙恩防御布置的问题。


四、换装38CM SK C/34对抗英国战舰


装备俾斯麦级的38CM SK C/38主炮

     沙恩霍斯特级原考虑在1941-1942年前换装与俾斯麦级相同的38CM SK C34 380毫米主炮,后因战争爆发未实施,而其上28CM SK C34 283毫米主炮因威力较弱倍受争议。究竟换炮后沙恩如何、对敌舰造成多大威胁,现仅将数据列出以供参考,不做分析。

18,200米距离上各炮穿深参考数据

炮型                           垂直穿深               水平穿深   

14"/45 MKVII              11.2" (285 mm)     2.85" (73 mm)
15"/42 Mark I             11.7" (297 mm)     3.10" (72 mm)
14.96"/52 SK C/34     16.50" (419 mm)   2.96" (75mm)
11.1" /54.5 SK C/34   11.47" (291 mm)  1.87" (48 mm)

资料来源:《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布置为海岸炮的38CM SK C34主炮。右上是“安东”型炮塔。俾斯麦级、奥林匹斯级与沙恩霍斯特级都装备/准备装备这种主炮。大口径岸防炮一般署于挪威沿岸,其中一部分就采用了为沙恩两舰准备的炮管。

五、结论

     沙恩霍斯特级存在某些不可掩饰的缺点,例如水平装甲的布置模式、关键部位的保护等。但是,德国设计师在被封禁了30年后以近乎白手起家,克服万般艰难将之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以一些浅显的、表面的现象去观察并给出结论,对己对之都并不公平。其完全可以承担起自身设计任务,且在与敌对抗中不处于下风。但德国国情也严重限制着它们,毕竟在对抗优势数量敌人情况下,它们的地位和象征性都太过重要,甚至经不起损伤;这也是为何历任指挥官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不到迫不得已才开打的原因。以此断定其“设计落后、战斗力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同世上任何一艘无畏舰一样,它们都是优秀的、英勇的、奋勇战斗的,不可冒犯的!

参考资料:

《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Never weapons》
《Scharnhorst-klasse》
《Warship Profile 03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2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佛藤岛海战(Lofoten Islands)中声望单舰退敌,却因海况恶劣、埋首严重,部分首楼结构及内置在埋首中被海浪打坏,被迫降低航速,眼看敌舰全速撤离。此间声望与沙恩级分别可达到29节与30节,沙恩可全速撤退声望却被迫减速,微小的舰首上翘没能改善首楼甲板声望级的适航性,而低干舷却未影响沙恩全速航行。

因高速进行导致舰首结构被海浪损坏,首炮塔因进水而无法使用的是两艘德舰,而不是声望号。仓皇逃窜而已,即使明知有损伤也不得不高速行进。英国人则没有这种急切的要求。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29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把沙恩的遭遇嫁接到“防护较好的伊丽莎白”上,效果一样。

这算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么……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Soleil 的帖子

是否首先、之后倒灌导致炮塔不能使用无关紧要。实际情况不可改变:沙恩跑,声望追,后者因风浪太大追不上。声望回港时后就对该役中被海浪打坏的首楼进行修理也已经记录在案,对本文而言没必要纠结。

至于“相对防护性较好的伊丽莎白”嘛,明显是写给某些特定人群看的。据之说“沙恩连公爵都扛不住,又凭什么和女王叫板……”?汗颜而作。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30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艘德舰舰首受损+炮塔灌水也是明确记录在案的事,两相对比却只举一例?这个对比真有说服力……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舰首受损、炮塔灌水是否能成为徳舰比英舰“适航性差”的例证?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3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又何以得出“适航性好”的结论?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30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44突击步枪 于 2010-10-30 22:19 编辑

除了航空母舰和泰坦尼克,不湿甲板还叫北大西洋咩?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30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得出的结论为何,有意回避一些事实,是对结论客观性的严重打击。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0-3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题图那幅油画显然只是长得比较像沙恩霍斯特而已吧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0-3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0-10-30 23:30
不论得出的结论为何,有意回避一些事实,是对结论客观性的严重打击。

愿闻其详。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1-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LZ:
首楼型的船并不一定埋首。
参见现代级。

还有垂直首并不一定排浪恢复慢。参见 defflinger。

主要是沙恩换装2联装3座380mm炮肯定就恢复不过来了。 不管用什么首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沙恩霍斯特一些说法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44突击步枪 于 2010-11-1 20:48 编辑
xsuny 发表于 2010-11-1 10:03
LZ:
,首楼型的船并不一定埋首。
参见现代级。

还有垂直首并不一定排浪恢复慢。参见 defflinger。

主要是沙恩换装2联装3座380mm炮肯定就恢复不过来了。 不管用什么首.

用“加长舰”首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1-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突击步枪 的帖子

加长首
--------
是否可理解多出一大块首部派水区.
如是, 纵稳就减弱了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ke1 于 2010-11-2 22:50 编辑

那又何以得出“适航性好”的结论?
-------
有意思。徳舰确实因为某个炮塔进水而停止使用,但在其进水、并因声望击中而进一步进水无法使用情况下,剩下两个炮塔却仍然在前后摸不着敌影的被动时间里持续还击,最终总输出仅比整场海战都在开火的声望少35发炮弹;而声望却在75分钟的追击战中因顾及到前甲板漫水,影响AB炮塔操作、舰首过重,引起航行安全性等问题多次将航速降至23节以下;期间短时间因风浪过于恶劣,还曾一度降到20节。相对锅炉故障还能将平均航速保持在25节上下,并最终以26节速度脱离接触的徳舰而言,真可谓“适航性大好”!~

貌似从罗弗敦打到现在,夸赞声望辉煌的英粉都只说它敢打运气好,竟还有鼓吹它适航性好的?法棍仇德仇我头上来了?


不论得出的结论为何,有意回避一些事实,是对结论客观性的严重打击。
--------
抱歉,本人没有这类嗜好,也没有兴趣去“打击客观”、“回避事实”。本文并非罗弗敦角海战战术报告,但所陈符合事实、有据可依。文中罗弗敦海战支撑资料源自《THe German fleet at war 1939-1945》,V. P. O‘hara著,2004年版,章节取自P23-25。如果您实在有空,请仔细看看本人是否“回避事实、打击客观”了。

“首楼并不一定埋、垂直首并不一定恢复慢” 同“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一定有能力”一样,是非常实在的废话。话至“现代不埋首”? 不予评论。请看《牢不可破联盟》(整合版)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9b0PSQ4kGo/,可以看看它3分21秒到3分30秒都在干什么。

而至于“主要是……肯定就恢复不过来了”:抱歉,本人既没见过换装后的沙恩如何,也并非工程人员,不能依靠经验得出舰体重1000吨后会发生什么,也不敢下“主要××,肯定××”的结论。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1-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0-11-2 23:40 编辑

自己不把话说清楚,逻辑混淆不明,仅仅是被挑出来就开始乱扣帽子,果然有文革遗风。
话说,某难道忘记了某船的主炮数只有对手单舰的三分之二?还好意思“只少”35发么?

此外,在战术目的不同的情形下引入相同标准对双方指挥官决策进行评判,从中得出某种“结论”,此种逻辑是不是也太火星了一点?

至于结论到底如何,回复您的帖子里可从未作出评断。某人往空中喷射的淀粉酶麻烦自己舔回去。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二级铁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ke1 于 2010-11-3 01:16 编辑

有趣的“文革遗风”,说你法棍有错?先看看自己在2L说了什么,一边是德舰炮塔进水导致无法使用,一边竟然还是“三分之二”?这就是“逻辑”?

首先,声望一事仅为引用例证,本就不需要论述海战本身。文中仅引用此事实,未对作战意图进行阐述,也不打算去探究各种决策、得出什么“结论”。

另,“因高速进行导致舰首结构被海浪损坏,首炮塔因进水而无法使用的是两艘德舰”说法本身就是错的。两艘德舰仅沙恩安东炮塔在旋转时海水埋入抛壳口终止射击,结构上未出现“打坏”;反倒声望舰桥和首楼都因海浪拍击出现结构性损坏,其A、B炮塔在恶浪中高速行驶时陷入回转困难、无法射击的困境,是连英国人自己都承认的其适航性劣于德舰的铁证。

那么,声望是否因“没有急切要求”而未在追击上进行努力?当然不是。因为在5点15分同的德舰完全失去目标后声望还继续追击了一段,并在之后还发生了一次意义不大的接触。直到最终丢失目标才悻悻返航,同因风浪滞后的驱逐舰队会合。

然后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结果:完好状态的声望因天气恶劣、适航性差无法追上高速撤退的德舰。尽管敌沙恩霍斯特号不但因中弹导致舰体受损、锅炉间歇故障、且有一个炮塔因倒灌关闭。

但不幸的是,中弹、锅炉故障均与天气无关;炮塔倒灌也不影响之后风浪中的适航性。亦是说,最终结论概况与2L引用内容一致。那么现在,从2到4那轮论调,是想推翻,或反驳什么呢?

如事实阐述有错,我道歉。但仅罗列事实,也是“回避事实、打击客观”吗?
最后非常抱歉,本人对纯唯心意识阐述与拐弯抹角的所谓“逻辑”实在提不起兴趣。如还有讨论必要,请上资料说话。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1-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雄哉!

“有意思。徳舰确实因为某个炮塔进水而停止使用,但在其进水、并因声望击中而进一步进水无法使用情况下,剩下两个炮塔却仍然在前后摸不着敌影的被动时间里持续还击,最终总输出仅比整场海战都在开火的声望少35发炮弹”

In the engagement with the Renown, the Scharnhorst's radar malfunctioned, and she could not track the target. She came under fire from the HMS Renown, but repeated course changes allowed her to escape undamaged. By 0715 the German battlecruisers had outdistanced their pursuers. However, the Scharnhorst's turret Anton was put out of action by heavy seas that cascaded over the bows and into the turret through the cartridge ejection scuttles, rangefinder gear, and the gun bloomers. The ammunition hoist motor was short-circuited by seawater. When the Scharnhorst increased speed to the maximum possible, the starboard turbine had to be stopped, which slowed the two ships to 25 knots.

原来两艘德舰大有组合成一架变形金刚之势,炮塔坏了也是他,被击中了也是他;
原来德舰的9-6门火炮是少于英舰6门的,少打35发炮弹是比对手更加优越的——我的墨翟啊—我的毕达哥拉斯啊—

什么棍什么黑什么的,您老人家自己好好藏着吧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As the German ships raced north, they began to outpace the British battlecruiser. But the heavy seas took their toll: green water over the bows damaged both German ships. Water entered the forward turrets of both ships, rendering them useless due to short circuits. Scharnhorst suffered a powerplant problem, and the starboard shaft had to be shut down. The two dropped down to 25 knots, but by then they were out of radar range and Renown was unable to locate them. The German ships turned west, and after spending several days in the Arctic Ocean to throw off any British attempts to intercept them, the battlecruisers returned to Wilhelmshaven for repairs and overhaul. ”

德国船的适航性果然无比高超——当然了,跑路嘛,舰首的A炮塔就顾不着了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1-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摘一段,可见战术目的之差异如何体现于战场指挥之上:
The chief feature of this running action was a heavy head sea, which forced Renown to slow down in order to fight her fore turrets. The Germans on the other hand could disregard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heavy water coming over their forecastles and continue to fight their after turrets whilst steaming at high spee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Germans always jinked when they saw our salves fired, thus throwing us out of line.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4:00 , Processed in 0.0304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