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1-11-30 20:37 编辑
双体船是出现得最早的一种非常规船舶构型,其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中国古代的“舫”,就是一种双体船,东汉时的《说文》是这样解释的:“舫,并舟也”。由于受材料、工艺的限制,早期的单体船一般并不大,在需要载运较多的人员、货物的时候,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如果将两条单体船联接在一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较大的船只。但是,此时的双体船一般是靠木结构来联接两个船体的,当每个船体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联接部分的结构强度就成为限制双体船大型化的主要障碍。由于社会发展、战乱引起的滥砍滥伐,能够充当强力构件的大树巨木越来越少,所以,在单体船的建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早期的双体船就暂时被大型单体船淘汰了。
现代意义上的双体船,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海上高速客运的迅速发展,双体船由于有宽大的甲板面积、空间,同时可以比较方便的获得较高的航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典型的双体船由两个瘦长的单体船(通常称为片体)组成,上部用甲板桥连接,片体内设置动力装置、电站等设备,甲板桥上部安置上层建筑,内设客舱、生活设施等。由于双体船相当于把单一船体分成了两个片体,使每个片体更加瘦长,从而减小了高速时的兴波阻力,使其可以适应较高航速的要求,航速最高一般可以达到35~45节;由于双体船的宽度比单体船大得多,其横稳性明显优于单体船,且具有承受较大风浪的能力;双体船不仅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而且还具有阻力峰不明显、装载量大等特点,与同吨位的单体船相比,双体船的总宽度较大,因而往往有更大的甲板面积和舱室容积,尤其适合于装载那些体积很大而重量不大的低密度货物,可以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所以,双体船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船舶。
澳大利亚首创的穿浪型双体船,是近年来得到比较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双体船。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两个片体的首部,封闭成类似刀尖的穿浪艏,航行时允许穿浪而过,这样就显著减小了高海况时的船舶纵摇,而船中部设置了一个平时在满载水线之上的浮力艏,在高海况时触及波浪,可以提供额外的浮力,减小埋首。这样的精心设计,使得穿浪型双体船的适航性大大提高,高海况适应能力显著优于一般的双体船,因而得到了迅速的推广。美军的HSV—X1“合资企业”号和HVS—X2“褐雨燕”号高速运输船,便是从澳大利亚租用的大型穿浪型双体船。近年以来,大批量进入中国海军服役的022型新型导弹快艇,也采用了穿浪型双体船的构型,据传是在引进澳大利亚技术的基础上自行发展的。
双体船的主要缺点:
双体船的主要缺点之一,是结构重量偏大。由于其两个片体跟上层建筑都比同等吨位的单体船复杂,需要较多的材料来建造,结构重量占排水量的比例比同等的单体船要大。所以,一般双体船、特别是高速双体船,通常都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来建造,这样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载重效率。但是,铝合金结构的船体造价高昂,而且维护、保养的花费也比较多,使得采购和运营的成本都比较高。
双体船的主要缺点之二,是不利于大型化。由于两个片体之间的联接结构受力比较复杂,特别是片体之间距离较大时,必须有足够强度的大型联接结构,才能保证安全使用。如果不使用铝合金结构,而是使用钢结构来建造大型双体船的话,由于同等条件下,钢结构重量更大,需要更强的联接结构,不仅对设计、建造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有效载荷较小,运行经济性会严重下降。所以,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大型双体船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都是铝合金轻量结构的民用高速双体渡轮。
双体船的主要缺点之三,是横稳性偏高。双体船由于宽度比较大,具有较高的横稳性,在一般海况时,比普通单体船更加稳定,而且还不需要昂贵的减摇鳍。然而物极必反,当海况较高时,由于双体船产生的横稳力矩更大,船舶摇摆的周期要比同等的单体船短,也就是说摇摆频率更高,其直接结果就是乘员容易晕船,对某些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船舶的适航性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