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12
主题49
精华2
积分3905
金钱2595
贡献30
阅读权限150
注册时间2010-12-11
最后登录2017-7-9
在线时间1184 小时

中尉
 
|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1-5 17:56 编辑
这问题太复杂了。从经济角度看。各工业列强国都要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大打出手之后,只有美国的工业军事化程度低,不需要太大的转变,其他各国都需要一个工业军转民的问题。同时原本对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争夺必然更行尖锐。一些后发国家在战争中工业化有了一定进展。如巴西轻工业体系大致形成,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有了较大发展(此前土耳其资产阶级主要是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我国民族工业也有了发展,并利用华侨向南洋扩张。
我估计,由于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像美国、德国、英法的工业由于可以出口机器设备等产品,和后发工业国竞争不大,利益不会受到大的损害,但也有一个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问题。轻工业问题会比较严重。原本以轻工业为主要出口部门的日本将受到较大的压力。
苏联工业化除了压榨本国农民外,出口工业品可能性甚微。如果说走用苏联的原料换德国工业品的工业化路子,表面上可行,但是实际上孕育着深刻的矛盾。三皇同盟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为什么法国而非德国后来成为了俄国的主要贷款者,其原因都在于德国统治集团并不愿意俄国工业化,甚至不愿意通过吸纳俄国农产品来支持俄国工业化,同时德国还要保护德国农民和容克贵族的农业利益。我还看不出,一战之后德国统治集团能够在根本上改变战前对俄的总态度。因为俄国工业化之后势必造成德国国家地位相对下降并和德国争夺国际市场。德国除非有把握保证德苏经济联系将永远是一种苏联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否则任何支持俄国工业化的德国战略都将难以长期为继。
至于说大萧条的产业、技术转移如何分配,关键在于各国将采取怎样的战略,各国的经济形势会怎样。各工业国是否愿意冒被后发国家赶超的危险,大举转移产业和技术。我的看法还是,主要应该由各国双边解决这一问题。只要输出国产能允许即可输出,输入国应该从20年发展期出发,根据史实状况和发展潜力,确定产能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