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人发表此文,一者抛砖引玉,二者交流提高,并无它意。本文纯属虚构,确系原创。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指教。
哈哈,过几天就把巡洋舰的图补全!
以下为正文:
帝国之威——1888年的帝国第一舰队
红日出海,白浪滔天。在朝阳的映衬之下,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支壮观的舰队。波光似锦,桅杆如林……近了,一艘艘铁甲艨艟正破浪前行,樯头龙旗猎猎,舰首龙纹灿灿。为首的巨型战舰前桅,飘扬着“帅”字大旗;朱红色的巨大炮塔显得无比壮丽与威严……
组织
帝国海军由主管行政的海军部,主管舰船建造、维护和给养的海军装备部,主管作战的海军司令部组成。海军司令部下辖各中央与地方舰队。因为大多数作战只需要一支分舰队就足够了,所以海军司令部更多的是负责协调各舰队作战。即舰队的具体作战计划由各舰队负责完成,海军司令部只负责对其进行协调。
海军司令部下辖各舰队如下:
第一舰队(母港胶州湾)
第二舰队(母港科伦坡)
第三舰队(母港开普敦)
以上三支舰队通常被称为中央舰队
日本海舰队(母港海参崴)
北海舰队(母港威海、旅顺)
东海舰队(母港上海)
南海舰队(母港湛江)
东非舰队(母港达累斯萨拉姆)
大西洋舰队(母港阿克拉)
以上六支舰队通常被称为地方舰队
1888年第一舰队(提督丁敬忠)具体编制如下:
主力编队:
第11编队:
铁甲舰“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舰载鱼雷艇“泰一”、“泰二”、“华一”、“华二”、“衡一”、“衡二”、“恒一”、“恒二”、“嵩一”、“嵩二”
第12编队:
铁甲舰“长白山”、“太行山”、“若开山”、“大巴山”、“武夷山”
舰载鱼雷艇“长一”、“长二”、“行一”、“行二”、“开一”、“开二”、“巴一”、“巴二”、“武一”、“武二”
第13编队:
铁甲舰“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横断山”、“秦岭”
舰载鱼雷艇“昆一”、“昆二”、“天一”、“天二”、“兴一”、“兴二”、“横一”、“横二”、“秦一”、“秦二”
第14编队:
防护巡洋舰“青龙”、“玄武”、“白虎”、“朱雀”
第15编队:
防护巡洋舰“长安”、“洛阳”、“奉天”、“开封”、“金陵”、“杭州”
港口防御编队:
第16编队:蚊子船“辽甲”、“辽乙”、“辽丙”
第17编队:鱼雷艇“疾电”、“迅电”、“闪电”、“雷电”
舰艇
大洋堡垒——“昆仑山”级斜连炮台铁甲舰
1876年下水的英国“不屈”号斜连炮台铁甲舰不能不说是一艘划时代的军舰。集中防御的铁甲堡使其获得了超群的防护能力,以斜“8”字并列在军舰中部的两座旋台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在意奥利萨海战中发扬光大的船头对敌的横阵战术,与此同时,它的航海能力也有很大进步。“不屈”号的下水标志着长达十年的铁甲舰发展停滞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帝国当然也不会落后。而当时帝国海军内部普遍认为随着鱼雷的普遍应用和撞击战术的复兴,机动性能更好的、数量更多的较小型铁甲舰将能比“不屈”号这类大型铁甲舰更加有效地作战。于是,帝国模仿“不屈”号的舰面布局,并按照帝国的习惯对其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将锅炉舱置于主炮弹药库之后),建造了8艘7000吨级斜连炮台铁甲舰。这就是“昆仑山”级铁甲舰。
数据
建造:
“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横断山”、“秦岭”建造于上海造船厂
“外兴安岭”、“阿尔泰山”建造于广州造船厂
“小兴安岭”建造于海参崴造船厂
“昆仑山”、“天山”、“横断山”、“秦岭”、“外兴安岭”于1878年下水,1879年服役
“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小兴安岭”于1879年下水,1880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7500吨,满载排水量8600吨
长(水线)95米,宽19米,吃水(最大)6.8米
动力:
8座双头圆形三炉门火管锅炉,4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640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15节
航程:
4000海里/10节
载煤:950吨
武备(1888年):
2座双联装300毫米25倍径主炮(每门备弹60)
4座单装15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8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8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2门五管20毫米(桅盘)机关炮(每门备弹200)
5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座备弹3)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铁甲堡:
主体:厚度300毫米,总长131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56米,约占水线长的59.0%),高4.5米,重量:131米×4.5米×0.3米×7.9吨/立方米=1397吨
正面及弹药库侧面加强:(增加)厚度20毫米,总长39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10米),高4.5米,重量:39米×4.5米×0.02米×7.9吨/立方米=28吨
水平装甲:
厚度80毫米,重量:450平方米×0.08米×7.9吨/立方米=284吨
武器装甲:
主炮塔装甲:厚度300毫米,炮塔直径10米,高3.5米,重量:3.14×10米×3.5米×0.3米×7.9吨/立方米×2=521吨
副炮盾装甲:厚度20至5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150毫米,重量150吨
其他:220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600毫米,照度1000枝国际烛光主探照灯1具(桅盘)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飞桥)
舰载小艇:
鱼雷艇2艘
蒸汽动力小艇1艘
无动力小艇3艘
舰员(战时编制):
600人,其中30名军官(长舰增加10名)
另有陆战队3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2700吨
装甲:2600吨
动力:1200吨
武器:400吨
弹药:120吨
其他:48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7500吨)
燃煤:950吨
其他:15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8600吨)
后来,“外兴安岭”号被卖给朝鲜,更名“开城”号,“小兴安岭”号被卖给暹罗,更名“暹罗湾”号。1883年12月5日,“阿尔泰山”号在南海不幸触礁沉没。因此,至1888年,只有5艘“昆仑山”级在帝国海军中服役。
威震四海——“长白山”级斜连炮台铁甲舰
“昆仑山”级铁甲舰服役后,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其吨位小,火力与防护无法达标,全面落后于欧洲同期铁甲舰;另一方面其火炮采用旋台的布置方式,“弹著旋缝,炮即碍转”,而且旋台内烟雾难以消散,对射速也有影响。针对以上不足,帝国设计师在放大的“昆仑山”级的舰体上安装了更厚的装甲和加装了轻型炮罩的炮台内更大口径的主炮。这就是“长白山”级铁甲舰。
数据
建造:
“长白山”、太行山”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若开山”建造于上海造船厂
“武夷山”建造于广州造船厂
“大巴山”建造于青岛造船厂
均于1882年下水,1883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8900吨,满载排水量10300吨
长(水线)100米,宽20米,吃水(最大)7米
动力:
8座双头圆形四炉门火管锅炉,4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680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15节
航程:
3600海里/10节
载煤:1200吨
武备(1888年):
2座双联装333毫米27.5倍径主炮(每门备弹60)
2座单装15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8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8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2门五管20毫米(桅盘)机关炮(每门备弹200)
5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座备弹3)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铁甲堡:
主体:厚度350毫米,总长160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60米,占水线长的60%),高5米,重量:160米×5米×0.35米×7.9吨/立方米=2212吨
正面及弹药库侧面加强:(增加)厚度30毫米,总长40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10米),高5米,重量:40米×5米×0.03米×7.9吨/立方米=48吨
水平装甲:
厚度90毫米,重量:510平方米×0.09米×7.9吨/立方米=363吨
武器装甲:
主炮台装甲:厚度350毫米,炮台直径10.5米,高3米,重量:3.14×10.5米×3米×0.35米×7.9吨/立方米×2=547吨
主炮罩装甲:厚度3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副炮塔装甲:厚度20至5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180毫米,重量180吨
其他:230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600毫米,照度1000枝国际烛光主探照灯1具(桅盘)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飞桥)
舰载小艇:
鱼雷艇2艘
蒸汽动力小艇1艘
无动力小艇3艘
舰员(战时编制):
700人,其中35名军官(长舰增加10名)
另有陆战队3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3000吨
装甲:3400吨
动力:1300吨
武器:550吨
弹药:150吨
其他:50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8900吨)
燃煤:1200吨
其他:2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10300吨)
实践证明,吨位更大的“长白山”级比“昆仑山”级更加有效。
铁甲巅峰——“五岳”级斜连炮台铁甲舰
随着铁甲舰火力的增强,抵近敌舰进行撞击和鱼雷攻击越来越难了。于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盛行帝国海军的“小舰论”终于寿终正寝。设计师终于可以放开手脚设计一型理想的战舰了。新舰的舰体依然由旧舰放大而来,不过为了提升生存能力,进一步细化了水密隔舱。新舰的轮廓几乎与“长白山”级相同。惟一的不同是副炮塔的布局。帝国海军在斜连炮台铁甲舰的使用过程中发现,铁甲舰几乎不可能随时保持正对地方战舰,更多的情况是敌舰处于斜前方。因此只能在正前、正后和侧面很小角度发扬全部火力的“昆仑山”级和“长白山”级很少有机会同时使用四门主炮。新舰对此进行了改良:取消了前部挂艇架,将舰首副炮塔向后移至前桅前部;尽管加宽了舰体,这个副炮塔内依旧只有一门副炮(后部两座炮塔内均有两门)。这样新舰布置更靠前的两门主炮就多出了5至10度的射界。在装甲防护方面,“五岳”级铁甲堡厚度可观,强化了舰首和主炮弹药库的装甲防护。另外,5艘“五岳”级也不完全相同。“泰山”号、“华山”号、“衡山”号靠前的炮台布置在左舷,以期能在“雁阵”右翼获得更大的主炮射界;“恒山”号、“嵩山”号则与之相反。“五岳”级可以搭载两艘更大的鱼雷艇,其性能优异,能更加有效地伴随主力舰作战。
数据
建造:
“泰山”、“华山”、“嵩山”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衡山”建造于上海造船厂
“恒山”建造于广州造船厂
均于1886年下水,1887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14200吨,满载排水量15900吨
长(水线)120米,宽24米,吃水(最大)8.3米
动力:
8座双头圆形四炉门火管锅炉,4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800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15节
航程:
3600海里/10节
载煤:1500吨
武备(1888年):
2座双联装400毫米27.5倍径主炮(每门备弹60)
2座双联装、1座单装15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12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12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2门五管20毫米(桅盘)机关炮(每门备弹200)
5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座备弹3)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铁甲堡:
主体:厚度420毫米,总长188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70米,约占水线长的58.3%),高6米,重量:188米×6米×0.42米×7.9吨/立方米=3743吨
正面及弹药库侧面加强:(增加)厚度60毫米,总长44米(两舷各覆盖水线长10米),高6米,重量:44米×6米×0.06米×7.9吨/立方米=125吨
水平装甲:
舰首水平装甲:厚度120毫米,重量:400平方米×0.12米×7.9吨/立方米=379吨
舰尾水平装甲:厚度100毫米,重量:400平方米×0.1米×7.9吨/立方米=316吨
武器装甲:
主炮台装甲:厚度400毫米,炮台直径11米,高3.5米,重量:3.14×11米×3.5米×0.4米×7.9吨/立方米×2=764吨
主炮罩装甲:厚度3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副炮塔装甲:厚度20至6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200毫米,重量200吨
其他:273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600毫米,照度1000枝国际烛光主探照灯1具(桅盘)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飞桥)
舰载小艇:
鱼雷艇2艘
蒸汽动力小艇1艘
无动力小艇1艘
舰员(战时编制):
900人,其中46名军官(旗舰增加15名)
另有陆战队3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5100吨
装甲:5800吨
动力:1500吨
武器:900吨
弹药:300吨
其他:60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14200吨)
燃煤:1500吨
其他:2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15900吨)
确实,在英式前无畏舰出现之前,“五岳”级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就算是在90年代,其综合性能甚至要比很多前无畏舰都要优异。而且在“五岳”级与1901年下水的“盛世”号之间的6级30艘主力舰,可以说无一不继承了“五岳”级的总体布局,从外观上看都极其相似。至于著名的“盛世”号,也只不过是将“五岳”级布置副炮的地方换成主炮而已。因此,“五岳”级对帝国主力舰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来,1894年,“五岳”级终于离开了第一舰队,取而代之的是5艘风华正茂的新式战列舰。可他们不甘心就此沉沦。“五岳”级参加了一战。五舰均在战争中受伤,不过无一沉没。最终,“泰山”号、“嵩山”号被拆解,另外三艘被作为靶舰击沉,其中“衡山”号的遗骸至今未被发现。
另辟蹊径——“长安”级防护巡洋舰
为帝国海军中央舰队建造巡洋舰的主要是上海造船厂。该厂有着丰富的巡洋舰建造经验,在建成帝国第一艘近代化巡洋舰后对其不断改良,发展为著名的平甲板防护巡洋舰。作为后起之秀的高雄造船厂自然不肯满足于小型舰艇的建造,也要对巡洋舰进行尝试。高雄造船厂另辟蹊径,增大了巡洋舰舰体长宽比,适当削弱防护,取消了大口径主炮,由于吨位小,采用首尾楼船型以获得较好的航海性能。在“塞弗”号(土耳其)的试验之后,高雄推出了一型更优秀的巡洋舰,其高航速与较低的造价吸引了帝国海军,最终订购6艘。这就是“长安”级。
数据
建造:
“长安”、“奉天”、“杭州”建造于高雄造船厂
“金陵”、“开封”建造于上海造船厂
“洛阳”建造于青岛造船厂
“长安”、“金陵”、“洛阳”于1883年下水,1884年服役
“奉天”、“杭州”、“开封”于1884年下水,1885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2900吨,满载排水量3700吨
长(水线)80米,宽11米,吃水(最大)4.6米
动力:
4座双头圆形四炉门火管锅炉,2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600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18.6节
航程:
4000海里/10节
载煤:600吨
武备(1888年):
2座单装20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4座单装15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4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8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1门五管20毫米(桅盘)机关炮(每门备弹200)
5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座备弹3)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水平装甲:
中部厚度50毫米,重量:460平方米×0.05米×7.9吨/立方米=182吨
首尾厚度40毫米,重量:230平方米×0.04米×7.9吨/立方米=73吨
武器装甲:
主炮盾装甲:厚度3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副炮盾装甲:厚度3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100毫米,重量100吨
其他:145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桅盘)
舰载小艇:
蒸汽动力小艇2艘
无动力小艇2艘
舰员(战时编制):
210人,其中12名军官(长舰增加8名)
另有陆战队3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1000吨
装甲:500吨
动力:1000吨
武器:160吨
弹药:30吨
其他:21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2900吨)
燃煤:600吨
其他:2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3700吨)
驰骋大洋——“四方星宿”级防护巡洋舰
帝国海军在高雄造船厂订购巡洋舰后,上海造船厂自然不会甘心,也设计了一型新舰。为了追求高航速,新舰的舰体在“怒江”级的基础上也增大了长宽比,由于“怒江”级比“长安”级吨位更大,能够安装更大功率的动力系统,因此新舰的航速比“长安”级还要快。这就是“四方星宿”级平甲板防护巡洋舰。
数据
建造:
“青龙”、“白虎”建造于上海造船厂
“玄武”建造于大连造船厂
“朱雀”建造于青岛造船厂
均于1886年下水,1887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4700吨,满载排水量5800吨
长(水线)120米,宽14米,吃水(最大)5.6米
动力:
8座双头圆形四炉门火管锅炉,4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1200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20节
航程:
4000海里/10节
载煤:900吨
武备(1888年):
2座单装20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80)
8座单装15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60)
8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10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1门五管20毫米(桅盘)机关炮(每门备弹200)
5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座备弹3)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水平装甲:
中部厚度90毫米,重量:800平方米×0.09米×7.9吨/立方米=569吨
首尾厚度50毫米,重量:400平方米×0.05米×7.9吨/立方米=158吨
武器装甲:
主炮盾装甲:厚度5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副炮盾装甲:厚度4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100毫米,重量100吨
其他:153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桅盘)
舰载小艇:
蒸汽动力小艇2艘
无动力小艇4艘
舰员(战时编制):
350人,其中18名军官(长舰增加8名)
另有陆战队3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1600吨
装甲:980吨
动力:1600吨
武器:170吨
弹药:90吨
其他:26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4700吨)
燃煤:900吨
其他:2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5800吨)
怒海轻骑——“昆一”级、“长一”级、“泰一”级、“疾电”级鱼雷艇
1866年,鱼雷这种奇特的兵器诞生了。十年之后,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闪电”号在英国诞生。紧接着,帝国也开始了鱼雷艇的建造。在短暂的试验后,帝国相继建成了“昆一”、“长一”、“泰一”三级舰载鱼雷艇,分别搭载在“昆仑山”、“长白山”、“五岳”三级铁甲舰上。与此同时,鱼雷艇的另一种思路也悄然兴起:1885年,帝国建造了排水量高达120吨的大型出海鱼雷艇“疾电”级。1888年,这四级鱼雷艇均在第一舰队服役。此时,帝国海军中共有66艘鱼雷艇,在第一舰队服役的占到一半以上。
“昆一”级数据:
排水量16吨
长16米,宽2米
1座汽车式锅炉,1台蒸汽机,最高航速15节
1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
“长一”级数据:
排水量18吨
长17米,宽2.1米
1座汽车式锅炉,1台蒸汽机,最高航速15节
1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
“泰一”级数据:
排水量23吨
长25米,宽2.9米,吃水1米
1座汽车式锅炉,1台蒸汽机,最高航速16节
2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
“疾电”级数据:
排水量110吨
长40米,宽3.9米,吃水2米
1座汽车式锅炉,1台蒸汽机,最高航速23节
3座单装3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旋转)
速射炮台——“辽甲”级蚊子船
蚊子船作为一种在攻防两方面均有一技之长的新式武器诞生后,帝国对其进行了改良:为其配备水线装甲带和炮房装甲。因为蚊子船装备的大口径火炮的射速慢,又缺乏其他武器,所以即便是装甲蚊子船,其生存能力也较为低下。因此,蚊子船在有陆上炮台严密守护着的港口中起到的防御作用并不大。1886年速射炮诞生后,工程师包翔凯大胆地将其与蚊子船相结合,建成了一系列以速射炮为主炮的装甲蚊子船。“辽甲”级就是其中之一。
数据
建造:
“辽甲”、“辽乙”、“辽丙”建造于青岛造船厂
均于1886年下水,1887年服役
舰体:
标准排水量00吨,满载排水量00吨
长(水线)42米,宽9.5米,吃水(最大)3米
动力:
2座圆形火管锅炉,2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480马力
双桨双舵
航速:
最大11节
航程:
500海里/11节
载煤:52吨
武备(1888年):
1座单装200毫米35倍径速射炮(每门备弹30)
1门6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2门40毫米机关炮(每门备弹150)
装甲:
材料:钢面铁甲
厚度与重量:
水线装甲带:
厚度70毫米,高1米,重量:85米×1米×0.07米×7.9吨/立方米=47吨
武器装甲:
主炮房装甲:厚度3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司令塔:厚度50毫米,重量40吨
其他:33吨
探测设备:
六分仪若干
口径400毫米,照度500枝国际烛光副探照灯1具(桅盘)(仅“辽甲”装备)
舰员(战时编制):
100人,其中6名军官(长舰增加6名)
另有陆战队1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总重:240吨
装甲:120吨
动力:100吨
武器:42吨
弹药:5吨
其他:100吨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607吨)
燃煤:52吨
其他:1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759吨)
附录:舰艇外观
第一舰队舰艇的外观,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
帝国海军的军旗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国旗(海军旗)整体为黄色,中间镶嵌飞龙图案,通常悬挂在军舰最高的桅杆或后桅顶端。如遇本舰队以外的高级官员乘舰,则在低一些的桅杆或前桅顶端悬挂团龙旗。提督旗则沿用古老的“帅”字大旗,但悬挂方式与国旗等有很大区别:1888年第一舰队旗舰为“泰山”号,“泰山”号前桅上桅盘上方横放一根向右舷伸出的旗杆,“帅”字旗上端与旗杆相连,向下垂荡。另一种将官旗是传统的五方旗,由编队长舰悬挂。战斗中,临时长舰也可以在长舰退出战斗时悬挂去掉了黄、白二色的三色旗,以示号召。当值旗则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由担任值班任务的军舰悬挂,为三角形,黄底,中有红色龙珠图案。帝国海军另一种重要旗帜是天后旗,在农历十五和妈祖娘娘祭日悬挂,上书“天上圣母”四字。相比同时代列强海军,这一套军旗系统无疑显得过于简单,但总的来说还是够用的。
在涂装方面,大中型战舰与小型战舰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采用中国传统的黑、红、黄三色以示威勇,后者则为了隐蔽通体灰色。“泰山”级、“长白山”级、“四方星宿”级甲板室以下的侧面大面积涂刷黑色(主炮台除外),炮台、炮罩、炮塔涂红色,上层建筑、烟囱、风筒、挂艇架等涂黄色;“昆仑山”级与之相仿,不同的是延伸约三分之二的舰长的甲板室与主炮塔涂色相同,均为红色;“长安”级包括首尾楼亦涂黑色,其他相同。
最具中国特色的是龙纹。龙纹实际上是船首像的延续,但安装更简便、应用更广泛。第一舰队只有铁甲舰、巡洋舰饰有龙纹。龙纹作为长方形装饰板整体建造,为金黄色,背景为海水江崖图,一条蛟龙起伏于其中。龙纹安装在舰首两侧,龙头向前。
用以区别各舰的舰名牌为铜质,其上浇铸书法字,安装在后部两舷。
母港
——胶州湾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湾内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海水终年不冻,为天然优良港湾。十九世纪第一舰队成立之初,就被选为第一舰队母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胶州湾已拥有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大型修船厂(1888年时拥有3座2万吨级船坞)和完善的防御设施。作为防御设施的一部分,胶州湾周边有15座海军岸防炮群,主要有400毫米岸炮9门、300毫米岸炮4门、200毫米岸炮(速射炮)18门。
重大事件
——欧洲之行
“今日视第一舰队操演,方知帝国之威无敌于天下也!”——德国某海军大臣
1888年的上半年在例行的巡弋与演练中度过,但这种平静很快就被打破了。1888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与之相随的,必将是德国战略的转变。威廉一世和老臣俾斯麦认为联合欧洲、在和东方大国的对抗中分一杯羹更加有利。因为即使失利,地处中欧的德国也不会成为首当其冲被打击的对象。而年仅29岁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可不会这样想。他脑中充斥的,是德意志独霸西半球的狂想。但性格上有缺陷的威廉二世并不是傻瓜。他知道,被英法俄包围的德国要想有出头之日,必须联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帝国。
同时帝国也需要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来牵制英法俄、进一步割裂敌对国家集团。威廉二世即位后不久,帝国就通过驻德大使董立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帝国海军希望能访问德国,并与德国海军联合演习”。虽然俾斯麦极力反对,但威廉二世仍然给予董肯定的答复。
消息传回国内后,第一舰队十五艘铁甲舰(包括携带的三十艘鱼雷艇)和十艘防护巡洋舰出发了。途中舰队停靠了上海、湛江、岘港、科伦坡、开普敦、阿克拉六座港口,最终带着十九艘满载燃煤的商船前往德国。
舰队刚刚越过北回归线,欧洲各国海军就都来凑热闹了。它们对这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充满了敌意,更何况这不速之客中间,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铁甲舰和最快的巡洋舰。对抗在英吉利海峡进一步升级:拥有以六艘“海军上将”级为首的豪华阵容的英国舰队在第一舰队和英国海岸之间排成一列纵队,法国、荷兰、比利时舰队则在第一舰队另一侧排成一列纵队,大有誓死保卫海岸线之决心;似乎和它们没有什么关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几艘船,也远远地跟在后面。第一舰队就是这样“众星捧月”般进入了北海。据统计,“观光”的欧舰最多时达到了大大小小二十九艘船。
10月2日傍晚,第一舰队在与德国海军舰队会齐后,共同驶入威廉港。次日清晨,董立雄进见威廉二世,献上由第一舰队搭载来的帝国皇帝赠予德国皇帝的私人礼物,并代表帝国皇帝接受了德国皇帝的礼物。此时的威廉港内,唐、德战舰升火起锚,准备出发。
上午七时,北海海面已是巨舰云集。唐、德、英、丹四国二十六艘铁甲舰、十五艘巡洋舰和三十四艘鱼雷艇的将近一百根烟囱喷吐着浓烟。辰时演习开始。3日,唐德舰艇主要演练了混编阵型机动等项目;4日,双方官兵在射击、搬运弹药等多方面展开友谊赛。演习过程中,英丹海军始终伴随左右,还多次充当“蓝军”。4日傍晚,第一舰队邀请德国名流赴宴。与会者品尝了地道的大唐美食,观看了帝国官兵的精彩演出。5日、6日第一舰队邀请德国海军高级军官登舰参观,帝国海军陆战队也展示了他们的精良装备。7至10日第一舰队军官参观了德国海军战舰、威廉港皇家船厂以及港口配套设施。11日晨,第一舰队结束了对德国为期八天的访问,带着德皇的礼物离开了威廉港。
第一舰队在北海操演,摄于1888年10月3日上午,“萨克森”舰桅顶。此时演习尚未开始。可见,第一舰队采用了提督丁敬忠发明的雁阵,其优点在于突击力强,各舰救应方便。
虽然此次访问圆满结束,但脆弱的交通线在战时会被轻易封锁这个大问题阻碍着唐、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唐德结盟,德国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奥匈帝国皇帝和大臣们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目前在以英法俄为主导的西方同盟中,奥匈仅仅作为一支强化地中海优势的无足轻重的力量;而如果奥匈加入以大唐为首的东方同盟,他就将成为连接唐德两个大国的关键点。地位提高了,获得的利益自然也会增加,那么风险是否也增加呢?答案是否定的。奥匈加入东方同盟更有利于其国家安全:不会因战争初期唐德急于会师而遭受大举进攻,而抵挡难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奥匈身上的俄意的进攻更加容易。因此,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下定决心退出西方同盟,转而与唐德结盟,遂于13日通过帝国驻奥大使马锦怀邀请第一舰队访问奥匈。唐帝国对于此种好事自然是求之不得,接受了邀请。
“夹道欢迎”的英西法意希舰队散去后,第一舰队于26日抵达波拉港。11月4日晚,第一舰队抵达伊斯坦布尔。访问奥匈和顺便拜访老朋友土耳其的日程安排与访问德国大致相同。9日晨,第一舰队离开土耳其,最终于次年1月21日返回胶州湾。
此次欧洲之行历时一百八十天,行程三万八千海里,到访三个国家,是帝国十九世纪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海军出访活动。更重要的是,其为唐德朝土奥暹同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89年,六国代表齐聚伊斯坦布尔,签订了若干协定,六国正式结盟——并最终影响了至今一百多年的世界格局。1888年大唐帝国海军第一舰队的欧洲之行也是因此永载史册。
后记:祝各位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以下为废图,删不掉了,大家不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