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limer 于 2012-1-26 14:51 编辑
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论战。只是希望能够以另一种观点,让大家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去面对一个理论,而不是人云亦云说“战列舰被航母取代是历史的必然”“战列舰已经被扔入历史的垃圾堆”“战列舰的时代在二战时期彻底结束了” 战略角度上来看待战列舰的作用 海军的作用,也就是制海权的意义。所谓制海权,就是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并且威胁敌人海上交通线的能力。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需要保护已方海上交通线,尤其是一个大陆国家。 实际的考察战舰,要从整体去看,而不是单体的战斗力如何。举例来说,谢尔曼不如老虎,但是馒头赢了战争。 (一)
从海军战略上来看 作为依赖海上交通线生存的海洋国家:比如英美 航空母舰作为强大的攻击性武器,实际上并不适合于护卫商船【因此发明了护航航母】而这种航空母舰虽然可以在广泛的洋面上攻击潜水艇,但是并不适合用来攻击海上破交作战的战列舰编队。【不是说不能,而是不适合】 在特定的海域,比如北角,潜艇,飞机掩护下的战列舰编队对于海上交通线有着非常强的威胁作用,仅投入航空母舰护航很显然是不够的,这时候依然需要战列舰这样的强大火力平台作为直接掩护编队的核心【航空母舰的飞机是间接支援的类型】 因此航空母舰虽然可以用来夺取浩瀚洋面的主动权,却一方面要应付潜水艇的威胁【潜艇是维持制海权均势的利器】,面对有空军和潜艇配合作战的战列舰编队时,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同时执行制空,反潜巡逻和对舰攻击是任何航空母舰指挥官的噩梦。因此实际上航空母舰编队的战列舰并不能简单的说成是:“航母伴行防空平台”,相反战列舰才是整个编队中的最后王牌,强力威慑力量——使对方水面舰艇部队【包括敌方战列舰】不能直接偷袭航空母舰的重要筹码。正因为此,美国海军在航母特混舰队中始终保持了强大的战列舰编队力量,并不完全只是因为“废物利用”或者“脑筋生锈”。可以试想,假如美国海军没有战列舰,萨马岛的栗田舰队就没可能会犯下半途而废的错误了。正是栗田和日本海军印象中美国战列舰强大的威慑力,使第二舰队犯下了严重的判断失误。 作为不依赖海上交通线的大陆国家:如法国 德国 受限于舰队的规模和实力,并不能构维持一支一流的可以压倒敌人的海航力量,并给航空母舰配备强大完善的护卫舰队体系的国家来说,可以单舰突击的战列舰无疑拥有更强的对海上交通线打击的能力。 战列舰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舰队来说,可以有效实施破交作战,如果对方动用大量航空兵力封杀,则牵制了敌人大量的海空军力量,使其无法投入到其他战场中去,是很有战略制衡作用的 “存在舰队”,对对手施以极有性价比的牵制威胁。。 同时在成熟条件下也可以在陆航的严密配合下施行一定程度的对制海权打击。 综上所述,战列舰无论是在维持海上航线还是作为夺取海上主权的威慑力,还是作为海上破交,以弱制强的守势制海权维持来说,依然是有着独特的,航空母舰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二)
国家战略 综合性价比和舰队构成上来比较 海军也是如此。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海上的飞机起降平台,其核心战斗力是其舰载机,而不是船只本身。但是战列舰则不同,其本身便是强力的战斗核心。 首先从综合消费比来看,航空母舰并不比战列舰高,因为海军航空兵的培训时间长,花费很大。很多人说如果不造大和,可以多造两艘翔鹤。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严苛培训条件和日本国的人才培养能力,实际上偷袭珍珠港时连翔鹤,瑞鹤的飞行员都是训练不足的,甚至在作战计划中一度被排斥在外。 终战时,大量完工的云龙级也因为没有飞行员而没有飞机可以搭载。 但是作为水面舰艇的战列舰成员的培训周期远比飞行员培训周期要少,对被培训对象的素质要求也比海航飞行员低【可以屈光不正,可以血压低,可以目不识丁】。 从军力规模分析,航空母舰因为自身能力脆弱,需要强大的驱逐舰,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兵力护航。而战列舰可以单舰作战,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因此一个国力有限的国家,并不能组建庞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情况下,一只强大的战列舰编队反而有效。 实际上,航空母舰只适合拥有绝对不对称优势的天下第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使用。马里亚纳海战就充分的表明了这一点——日本航空母舰被有绝对数量和科技优势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完败。相比之下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第二舰队的战列舰在萨马岛至少取得了击沉美国航空母舰的战果。实际上无论那是护航航母还是舰队航母,它们的下场不会有区别。这说明在合理战术下,战列舰并不是完全没有肉搏航空母舰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个航空能力有限的国家,以一定程度的侦查,防空用的中小型航空母舰搭配有力的战列舰队,能够实现更加强大的效果。例如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清一色的航母并不会带来更多优势,因为瓶颈是飞行员。作为兵力构成上,相当数量的水面舰艇部队反而更加完善其中的战斗力配比【虽然怎么配都是个输╮(╯_╰)╭】 战术应用角度来看战列舰的作用和对航空制胜论迷信的驳斥
1 威尔士亲王的沉没
一 假如当时的战舰不是威尔士亲王和反击号 而是两艘光辉号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凭借舰上12架的管鼻燕战斗机是否就能够击落九十多架96式和1式陆上攻击机,让汤姆 飞利浦不被淹死。 二 假如当时两艘战列舰不是“愚蠢的抛弃了那艘航空母舰”,是否两艘战列舰,一艘空母,4艘驱逐舰就能改变战局? 2 战列舰大和 武藏 同样的问题,假如战列舰大和,武藏由任意型号的航母代替,是否可以改变战局。 假如不造大和武藏,省下来的钱财固然可以完成4艘翔鹤级,但是日本帝国海军是否有能力为其配备飞行员呢?没有飞行员,那么开战时“18-20艘航空母舰的绝对优势”又从何来。 3关于海航和路航 因为陆军航空兵在轴心国的糟糕表现,很多论点认为陆地机场因为固定,容易被偷袭,因此路航没有海航有优势。另外路航掩护海军战列舰被认为是愚蠢的和不成功的。 大多数因为日本路航和意大利路航在二战中的糟糕表现。公正的角度去说,我们不能把政治制度带来的问题归结为战术问题。轴心国空军和海军严重不配合。 实际上无论是在水星战役中,中途岛战役中,地狱守门犬行动中,统和作战的陆军航空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相比海军航空兵,陆航有着机种性能强,可以起降大型侦察机和轰炸机进行远程侦察,航空兵培训门槛低,数量实际上也有优势。日本陆基飞机遭到美军航母重创的很大程度上因为日本工程能力差,前线机场设施不完善,飞机缺乏保护上。 实际上如果陆地机场能够严格执行侦察行动,常备不懈,飞机重分伪装隐蔽,布置观察哨和战斗机执勤小队阻击等战术,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偷袭陆地基地的效果就很不理想,这点在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攻防战,以及冲绳岛之间都有重分的证明。 因此论断说陆基飞机完全不能配合战列舰作战,这是一种偏激的说法。在有力的统一指挥下,陆军航空兵能够有效的掩护海军战列舰的行动。 因此结论上来说,战列舰作为一种有着强大防护力和生存力,无与伦比的强大近程火力,相对简单的建造门槛,对护航舰艇和科技依赖较少【都是相对于航空母舰而言】,较容易形成战斗力,成员训练相对容易的海上火力投射平台的形式,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她并不会消亡,而只是不流行了而已。在未来,无论是海洋还是浩瀚的宇宙,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无坚不摧的破坏力的近距离火力的火力投射平台,必将再次出现,让战列舰的概念再次华丽的出现在战场上。任何一个追求战斗优势的群体,都不应该简单的用“过时”“被时代抛弃”“逐渐没落”这种简单粗暴,不负责任的词汇来给名为“战列舰”这样的,拥有令人震颤的威严,耀眼的难以仰视华丽的艺术品,霸主,神灵和信仰做一个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