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9294|回复: 17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建造经纬

[复制链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2-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9 21:03 编辑

八六舰队完成计划中的航空母舰——“凤翔”的建造经纬

 日本海军发展航空,源于欧美的刺激。明治45年设置了海军航空术研究委员会,仅一年后的大正2年秋天的海军小演习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就是把运送船“若宫丸”临时搭载二架发勒芒水上飞机作为飞机母舰参加演习,主要使用于侦察任务。也许是认识到了水上飞机的价值,翌年,日本海军第一次正式考虑建造飞机搭载母舰,大正3年4月,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进行商议,要求火速建造一艘飞机队用母舰,或是改造五千~六千吨的轮船。海军省方面因为财政上的制约,另外应该优先的问题很多,答复延后到将来恰当的时期实施。再者,这时母舰搭载的是水上飞机。
 之后第一次大战爆发,日本海军急忙改造运送船“若宫丸”和水上飞机,同时极其关心英国海军水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的开发·实用化动向,并开始了研究。
 在大正4年秋天的大演习中,从使用改造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和“高崎”的经验上看,水上飞机母舰要完成的任务常常被高浪和气象妨碍。水上飞机的起飞、收容时需要低速航行,但这时有被敌潜水艇袭击的危险。为了不被气象所左右,痛感有必要迅速建造舰载机平时能起降的航空母舰。
 出于这个原因,大正5年派遣金子养三少佐到欧美调查研究航空母舰。金子少佐调查了英国的降落方式的基础实验和“暴怒”的起飞实验,在报告的同时提出强烈建议,日本也应迅速建造航空母舰并分配给舰队。
 这样就决定了建造一艘飞机搭载母舰的方针,在大正7年度开始的八六舰队完成计划(大正6年的第40届议会批准)中建造9,500吨型舰。新造的母舰类别为特务船,暂称舰名为第7号特务船。
 本舰当初被命名为“龙飞”,以后在大正8年10月变更为“凤翔”。由于大正9年4月制定的舰艇类别标准中增设航空母舰(军舰),大正10年10月13日下水时舰种从原来的特务船变更为航空母舰。
 最初“凤翔”计划是作为水上飞机母舰,设计参考了英海军的“坎帕尼亚”和“暴怒”。在前部有小型机(战斗机)起飞用的起飞甲板和该机用的飞机库,在后部设置大型机(攻击机、侦察机)的飞机库,大型机是放到水上起飞方式,返回时全部在水上降落回收。
 大正7年7月,批准本舰的建造预算。海军的临时潜水艇飞机调查会就计划建造的“凤翔”的性能提出了意见,其中希望的要目如下:排水量10,000吨,全长603英尺,最大宽60英尺,速度30节,续航力约8,000海里,搭载机常用·备用19到24架。军令部对“凤翔”的要求,恐怕也是如此。
 可是预算已经批准束,这个要目性能太大。“凤翔”多少是小型船型,速度只有25节,设计归结为以下要目。
 排水量9,500吨,全长552英尺,最大宽59英尺,速度25节,续航力14节8,000海里,搭载机12~23架。起飞甲板全长100英尺,降落甲板全长4067·5英尺,是与有前后飞行甲板的“暴怒”和“报复”类似的方式,但因为搭载机全都是水上飞机,不太清楚降落甲板的意义,以及又是怎样的计划。
 可是,英国的全通飞行甲板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出现了,并且驻英武官山本英辅大佐带回了续建的“赫耳墨斯”计划资料。大正9年以前的计划为之一变,装备全通飞行甲板、搭载带轮舰载机,“凤翔”被再设计为岛型航空母舰。
 “凤翔”当初的建造计划,是大正7~8年度二年,预定在大正8年度内完成。可是因为上述的设计确定之前,许多变更需要时间着手进行,大正8年10月发出了在前部有起飞甲板的水上飞机母舰建造训令,要求在大正10年6月完成修改。
 作为全通飞行甲板的岛型航空母舰设计变更是在大正9年,大正11年3月末完成了修改。经过这样经纬的“凤翔”于大正9年12月开工。负责建造的是横须贺兵工厂,下水前的船体是由浅野造船所建造,主机向英国的帕森斯公司订购。
 在本舰建造中的大正10年7月,访问日本的森皮尔航空顾问团提交了“凤翔”的修改意见书,照此,进行了飞行甲板后端舰尾延长,飞行甲板后部宽度增大,舰桥构造物修改等变更。另外,还有陀螺稳定器交付延迟,着舰制动装置开发迟缓等,竣工由大正11年2月延期到同年12月,日本终于完成了最早的航空母舰。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八舰队中的航空母舰——“赤城”/“加贺”的建造经纬

 在大正9年的第43届议会上,实现了日本海军多年热切期盼的八八舰队完成计划,这其中包含建造二艘航空母舰。这是紧随八六舰队完成计划中决定建造“凤翔”后的第二艘和第三艘航空母舰。即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是计划舰队配备包含“凤翔”在内的三艘航空母舰。
 这二艘航空母舰同型,首舰将被命名为“翔鹤”,二号舰还没有具体舰名。
 翔鹤型除了常备排水量12,500吨的以外其它内容不清楚,推测计划搭载机数24架,装备12厘米高射炮。根据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预定“翔鹤”于大正10~12年度、二号舰于大正13~15年度建造,船体建造所全都预定是负责“凤翔”船壳工程的浅野造船所。
 在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之前的大正7年6月,进行了国防方针的第一次修订,对于国防需要的海军兵力,将以前八八舰队中以八艘主力舰为基干的舰队再增加了一支。改为八八八舰队为基干兵力。
 这个八八八舰队计划应该配备四艘航空母舰,计划到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为止的三艘之外还加上新建造一艘翔鹤型。这艘舰设想在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末之前完成,船体建造所同样预定是浅野造船所。
 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的翔鹤型,如全都开工缺点将很多。期间因缔结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而中止了建造,此型最终作为虚幻的航空母舰结束。
 大正11年2月签订的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除了规定了主力舰的各国保有量和新造舰的吨数及主炮口径的上限以外,关于还没诞生的航空母舰,也设置了如下规定。
 (1)以专门搭载飞机为目的而设计,有飞机能起飞和降落的构造,基准排水量10,000吨的军舰称为航空母舰。
 (2)各国可保有的总吨数(基准),日本81,000吨(比率3),美国135,000吨(比率5),英国135,000吨(比率5),法国60,000吨(比率1·75),意大利60,000吨(比率1·75)。
 (3)单舰的基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上27,000吨以下。但在总吨数的范围内可建造二艘33,000吨以内的军舰(不适用10,000吨以下舰。因此“凤翔”在保有总吨数框架外)。
 (4)舰炮口径,8英寸(20·3厘米)以下。但装备6英寸(15·2厘米)以下炮时,是和5英寸(12·7厘米)以上炮合计为一○门以内(27,000吨以上舰八门)。
 (5)现有舰中,在增加3,000吨范围内可以加强水平及空中防御力。
 (6)舰龄如果超过二十年,可建造替代舰。
 因为签订了这样的条约,按照八八舰队完成计划实施的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不得不大幅度变更。
 即根据八八舰队完成计划决定建造的二艘翔鹤型,当时全都处于尚未开工状态,在根据华盛顿条约中止建造的八八舰队主力舰群里面,用工程进展比较快的二艘船体变更设计成大型航空母舰并使之完成。翔鹤型是大正12年11月中止建造的,据此,航空母舰的建造数与八八舰队同样是二艘,但船型要远远的大,成为翔鹤型两倍以上的巨舰。
 这样“赤城”和“加贺”中途作为航空母舰而被建造。可是最初这二艘组合不是考虑航空母舰化的。试着简单地触及决定把这二舰作为航空母舰改造方针的经纬。
 八八舰队的主力舰建造计划,从大正4年通过建造战列舰“长门”时开始。接着大正5年认可了八四舰队完成计划,据此,决定建造三艘战列舰(“陆奥”、“加贺”、“土佐”)、二艘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
 “加贺”和“土佐”二艘新造舰,是比长门型防御更重、兵装更强的高速战列舰。
 “天城”和“赤城”是与加贺型有同一兵装,防御力能与长门型匹敌和30节高速度的战列巡洋舰。大正6年八六舰队完成计划通过,认可建造二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爱宕”、“高雄”)。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大正8年,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大正9~16年度期间建造四艘战列舰(“纪伊”、“尾张”、第11号、第12号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第8~11号战列巡洋舰)。这时计划中包含前面说的二艘翔鹤型。
 根据华盛顿条约,这一六艘主力舰,除已经完成的“长门”和“陆奥”二舰,全部中止了建造。顺便一提,大正11年2月条约签订时,这些军舰的状况如下。
 战列舰“加贺”、“土佐”:    大正9年7月及2月开工,裁军会议中的大正10年11月和12月下水。
 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两舰同时于大正9年12月开工,正在船台上和船坞内进行船壳工程中。
 战列巡洋舰“爱宕”、“高雄”:裁军会议召开之后的大正10年11月及12月开工。
 战列舰“纪伊”、“尾张”:    裁军会议之前的大正10年1月发出了制造训令,但未开工。
 战列舰第11号、第12号:   制造手续未完成。
 战列巡洋舰8号~11号:    制造手续未完成。
 从这样的情况看,变更设计后适合航空母舰工程状态并将其完成的军舰,明显只是“天城”、“赤城”、“加贺”、“土佐”四艘。
 不太清楚华盛顿条约决定航空母舰的单舰排水量上限27,000吨的理由。一说各国有的主张把各自废弃或中止建造的本国主力舰、超大型巡洋舰如果航空母舰化时预计吨数作为上限,也有说其妥协点是27,000吨,真相不清楚。
 但这个吨数,对日本海军来说是不利的。问题是中止建造的八八舰队计划的主力舰在航空母舰化设计上有困难。
 日本海军在大正7年已经考虑航空母舰的速度必须有30节,适合这个速度的,明显是船体长且大的天城型战列巡洋舰(30节)和建造工序领先、已完成下水的加贺型战列舰(26·5节)适合航空母舰化。至此,决定“天城”、“赤城”二舰,停止作为战列巡洋舰建造,变更为航空母舰并使之完成。
 对剩下的建造中的军舰(四艘),大正11年2月发出了中止工程的指示,翌年,发布了除“加贺”外的三舰中止建造的命令,交付废弃处分。对未开工的八艘,于大正12~13年发出了中止建造的命令。
 然而,由于大正12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在横须贺兵工厂船台上的“天城”正处于航空母舰改造工程开始之前,船体产生大的扭曲,建造困难,只能放弃航空母舰改造而拆卸。
 这次灾害的结果是,有必要再对一艘主力舰拨款进行航空母舰改造。决定用已下水等待废弃处分的战列舰“加贺”替代,作为航空母舰使之完成。
 于是“赤城”、“加贺”二舰作为航空母舰而被建造,根据大正12年度的舰艇建造新计划,修订以前的建造费预算,预定“赤城”于大正15年度,“加贺”于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完成,并制定了建造计划。
 关于两舰航空母舰改造时,军令部提出的要求事项,有些方面现在也不清楚。可是,要求飞机易于起降是重要项目,采用当时外国也看不到的三层飞行甲板方式,飞行甲板上不设置舰桥构造物而是简洁的平甲板型。顺便一提,三层飞行甲板,从上往下是降落甲板,战斗机紧急起飞甲板及起飞甲板。
 可以说这样的方式有以下优点。
  (1)在起飞甲板上飞机以起飞准备态势驻留,不妨碍降落机。
  (2)大型机在飞机库内机翼折叠,展开翼就能起飞,就象外国舰一样在露天风压下展开机翼,不需要困难的工作。
  (3)适当的位置上能装备二座20厘米联装炮塔。
  (4)必要的情况时,最上部的降落甲板前部可作起飞甲板使用。
 再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不产生对军舰带来不良影响的气流,就是烟囱的导设法。前面说过,“赤城”和“加贺”的出生各不相同,作为航空母舰设计不得不单独对待。对此进行了比较实验,各自设置了完全不同方式的烟囱。如果“天城”不损坏而被航空母舰化,是用“赤城”同样的设计建造。
 “赤城”在右舷方外侧设置弯曲烟囱,装备热烟冷却装置,“加贺”仿效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在飞行甲板两舷正下面到舰尾设立烟道,采用了斜外侧开口的方式。
 考虑跟重巡洋舰交战,装备华盛顿条约容许限度的舰炮,也是军令部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采用了在战斗机紧急起飞甲板上配备二座20厘米联装炮,同时在船体后部两舷各装备三座20厘米单装炮,这是极为特别的方式。
 归纳这样基本设想设计的“赤城”、“加贺”,与同时期竣工的美国列克星敦级和英国“赫耳墨斯”相比,航空母舰的构造和装备留下了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成为后来实施近代化改装的要点,这说明当时的日本海军还没达到航空母舰用兵上的明确要求。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盛顿条约下的小型航空母舰设想——“龙骧”的建造经纬

  由于华盛顿条约签字,日本海军中止了八八舰队计划的航空母舰建造,并将正处于主力舰建造途中的“赤城”(战列巡洋舰)和“加贺”(战列舰)变更为基准排水量27,000吨航空母舰而建造。这个结果,日本海军已完成建造航空母舰保有框架中的54,000吨,剩余了27,000吨。
  因此在华盛顿条约下的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整备方针重点是
  (a)在剩下的27,000吨范围内建造怎样的航空母舰。
  (b)建造哪种程度的限制外的10,000吨以下航空母舰。
 华盛顿条约生效一年后的大正12年2月,国防方针及国防所要兵力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据此,按海军保有兵力标准决定整备三艘航空母舰。这里的航空母舰是华盛顿条约的对象舰(即10,000吨以上舰),不包含“凤翔”。
 约四个月后的大正12年6月,海军航空调查会成立,审议有关海军航空诸问题的方策。在连续进行了约五个月的调查审议之后,同年11月末,委员长小栗孝三郎中将提交了报告书。这个报告对航空母舰的所要兵力量,提出了「27,000吨型航空母舰三艘,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四艘」。
 新登场的所谓航空补给舰,是10,000吨以下的小型航空母舰,从华盛顿条约的常规航空母舰中脱离,当时是赋予这样的名称。这就是进入昭和期建造的小型航空母舰“龙骧”的思想根源。
 按照海军航空调查会的审议和报告,军令部制定了未来的常备海军航空兵力组成标准。关于航空母舰的所要兵力标准,与海军航空调查会的报告相同,即三艘27,000吨型航空母舰和四艘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各舰各自搭载同数量的战斗机·侦察机·攻击机。对这个军令部计划,大正12年12月初,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商议,海军省答复军令部没有异议。
 大正13年2月,军令部总长按照上述计划,就辅助舰艇补充计划和海军航空兵力充实计划的要求,与海军大臣进行了商议。想要两计划同时从大正14年度到19年度的六年计划中,整备各种辅助舰艇一一五艘,水上部队用飞机96架·陆上航空队一一队。
 辅助舰艇补充计划要求的航空母舰,是一艘27,000吨型和三艘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如果这个建造要求全部实现,与大正12年末军令部制定、商议的航空母舰兵力标准,差一艘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各舰的常用搭载机数,根据海军航空兵力充实计划要求,27,000吨型36架,10,000吨型15架。这与舰型相比载机数太少,大概预算上是考虑平时的整备目标。
 大正14年前半年,海军省成立了华盛顿条约后的研究第二次海军军备限制问题的委员会进行审议,同年5月汇总结果。其中辅助航空母舰(和上述的航空补给舰相同)主要是防御性的,日本因地形上·作战上必须有相当数量,强调主张对美均等势力的同时,作为未来的海军所要航空兵力的一环,制定了如下的航空母舰常备搭载机数。
 27,000吨型=常用48架,备用18架,合计66架。
 10,000吨型=常用15架,备用15架,合计30架。
 根据上述辅助舰艇补充计划要求的27,000吨型与10,000吨型的实际搭载机数,几乎与这个数字相同。
 海军省与军令部商议后,考虑当时的国力、财政情况等,压缩了关于辅助舰艇的要求案,重点放在建造于大正16~19年(昭和2~5年)中超过有效舰龄的替代舰上,并于大正13年9月向首相和大藏大臣作了预报,计划在大正15~19年度的五年间建造四三艘。这个建造计划,航空母舰是二艘10,000吨(这时名称不是使用补给舰而是航空母舰),放弃了27,000吨型。
 如此,“赤城”、“加贺”后续的大型航空母舰没有问世,最终只能以海军内部的设想结束了。
 要是实现了建造,这个27,000吨型说不定与“赤城”、“加贺”完全不同,是以一层的全通飞行甲板的岛型航空母舰展现舰姿。
 在海军大臣向内阁总理大臣预报四三艘辅助舰艇建造计划约半年后的大正14年3月,军令部要求在先前与海军省商议的辅助舰艇补充计划之外再追加新建造包含一艘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的六艘舰艇。军令部的这个辅助舰艇建造要求加上以前的就成为一二一艘,这其中航空母舰是一艘27,000吨型和四艘10,000吨型。是一举整备好按国防所要兵力标准制定的航空母舰势力要求。
 对此,海军省压缩上述的四三艘建造计划,制定了对大正15~19年度的五年间国防上维持现有势力绝对必要的舰艇限定三七艘的造舰计划。还制定了建造上述期间超过舰龄、不能胜任战斗任务的舰船的替代舰方针。
 因此,新定增势意义的27,000吨型及10,000吨型航空母舰全都出局。替代的是新建造包含迎来舰龄二十五年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的代舰——一艘新型水上飞机母舰。
 这个三七艘建造计划,于大正14年10月被正式提交给内阁,这时只被认可建造四艘驱逐舰,其他三三艘均以失败结束。
 海军省于大正15年8月再次向内阁提出建造剩余的三三艘要求,计划在大正16年~20年度(昭和2~6年度)的五年间建造包含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的二七艘辅助舰艇。这个被称为昭和二年度舰艇补充计划(最新补充计划),昭和2年3月在第52届帝国议会上批准并转入实施。
 根据这个计划建造的新型水上飞机母舰以后是作为航空母舰“龙骧”完成的。再者,作为水上飞机母舰预算要求的要目,除基准排水量8,000吨以外,至今也不完全清楚。本舰的建造期间是昭和3~5年度二年。
 预算通过一年三个月后的昭和3年6月,军令部向海军省表示变更本舰建造为小型航空母舰,海军省对此也表示了赞同。此舰制定计划时是要求作为极为老朽的“若宫”的代舰,但此后由于飞机及操纵技术的长足进步,辅助航空母舰的效用得到确认。因水上飞机也能从航空母舰起飞,变更为可舰载机在甲板起降和水上飞机从甲板起飞的航空母舰是用兵上极为迫切需要的,也是变更的理由。
 军令部变更要求的小型航空母舰如下。
 舰型=基准排水量约8,000吨,有舰载机起降甲板及水上飞机起飞(弹射器等)设备。
 运动力=速度约30节,续航力14节8,000海里,另外装载2,000海里的预备燃料。
 防御力=对15厘米炮弹间接防御为主、直接防御为副,对13厘米炮弹直接、间接两防御。
 攻击力=主炮15(14)厘米炮(不可能就高射炮)四门以上。对飞机射击炮是12厘米高射炮四门以上(不合算就联装四座)。
  飞机=舰战·舰攻·舰侦(或水侦)各常用6架以上,备用3架以上,共计24架以上。
 按照这个要求归结了设计方案,计划是公试排水量9,800吨,搭载机数24架,速度30节的改凤翔型小型航空母舰,船体的上甲板以下按照青叶型重巡洋舰的形状,并且设置单层飞机库和飞行甲板。机械部分装载高雄型重巡洋舰的半数60,000马力,二轴推进。
 本舰根据这个计划于昭和4年11月开工,然后不久军令部提出要求把搭载机数增加50%至36架,设计变更于昭和8年5月完成。要求增加搭载机的理由是伦敦裁军会议上10,000吨以下的航空母舰预计也将包含在保有限制吨数中。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伦敦条约下的航空母舰计划——“飞龙”/“苍龙”的建造经纬

 华盛顿裁军条约缔结后,日本海军确立的航空母舰方针是,整备保有条约规定的二艘27,000吨型大型舰和四艘限制外的10,000吨型航空补给舰(小型航空母舰)。并且首先建造了“赤城”、“加贺”二艘大型航空母舰,军令部还要求尽快实现建造一艘27,000吨型舰。
 但是到昭和3年时候,这个航空母舰整备方针进行了相当的修正。
 即海军省于昭和2年10月成立了以野村吉三郎中将为委员长的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研究调查下期裁军会议的军备限制和研究今后的海军军备方针,昭和3年9月接到了研究结果报告,其中就有关航空母舰提出了如下方针。
 (1)受华盛顿条约限制的航空母舰(基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上舰),以前方针是整备三艘27,000吨型,变更为整备四艘。即将建造“赤城”、“加贺”后剩余的吨数一分为二,视时间建造二艘13,500吨型。
 (2) 不受华盛顿条约限制的10,000吨以下的辅助航空母舰(小型航空母舰),以前考虑整备四艘,现修正为整备二艘。因为这个舰种中,有已服役的“凤翔”和按最新补充计划建造的“龙骧”二艘,暂时不建造新舰。
 (3)13,500吨型的性能,速度34节,续航力14节8,000海里(另装载2,000海里的燃料),防御力与轻巡洋舰相同,对15厘米炮弹间接防御为主、直接防御为副,对13厘米炮弹直接与间接防御。攻击力为主炮14厘米炮(不可能就高射炮)八门以上,对空射击炮13厘米炮四门以上,飞机常用27架以上(舰战·舰侦·舰攻各9架以上),备用9架以上(各3架以上),共计36架以上。
 (4)辅助航空母舰的性能,基准排水量10,000吨,速度30节,续航力与13,500吨型相同,防御力与轻巡洋舰相同,攻击力为主炮14厘米炮(不可能就高射炮)六门以上,对空射击炮12厘米高射炮四门以上,飞机常用18架以上(舰战·舰侦·舰攻各6架以上),备用6架以上(各2架以上),共计24架以上。
 这个研究调查报告,被认为是以后的海军军备方针和舰战整备方针的基础。关于航空母舰,对已完成预算的“龙骧”的设计也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还提出了建造二艘新的中型航空母舰的方针。可是,这个整备二艘中型航空母舰,就象前面报告叙述的「视时间建造」,当时没被看作紧急事项。
 为此,昭和4年3月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商议新补充计划的要求(以①计划为出发点)时,并没包含建造航空母舰。燃眉之急是建造金刚型代舰和新主力舰以及10,000吨型重巡洋舰,航空母舰被推迟。
 昭和5年4月,「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俗称伦敦条约)缔结。这是把主体放在限制辅助舰艇的裁军条约,同时还修正了华盛顿条约规定的航空母舰。在航空母舰及类似舰的新事项中,包含如下规定。
 (a)航空母舰的定义,修改华盛顿条约的10,000吨以上舰,与排水量无关,10,000吨以下舰也包含在限制保有量范围内。这个结果,“凤翔”和“龙骧”也进入了81,000吨保有量,建造二艘13,500吨型设想的基础崩溃了。
 (i)分配给巡洋舰的合计吨数的25%以内的军舰,可装备飞机降落用平台的甲板。当时称呼这样的军舰为航空巡洋舰,实质上是航空母舰,以牺牲巡洋舰势力而开拓了增大航空母舰保有量的道路。
 伦敦条约缔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除“若宫”)公吨数如下。
  已服役=“凤翔”(7,470吨),“赤城”(26,900吨),“加贺”(26,900吨)。
  建造中=“龙骧”(7,100吨)。
  共计=四艘,68,370吨。
 即条约中规定的航空母舰保有吨数81,000吨,只剩12,630吨,由此只能建造一艘中型航空母舰。但是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大正10年11月12日已经是建造中的“凤翔”看作是试验性的军舰,无论任何时期都能建造代舰。情况处于如果决心废弃“凤翔”和建造的代舰,就能得到20,100吨的新造吨数。
 昭和4年3月,军令部要求的新补充计划方案,因伦敦条约的成立而推倒重来,起草了新的舰船建造补充计划。
 这个造舰计划,昭和5年9月11日由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进行了商议,在昭和6~11年度末为止的六年中计划建造各种舰艇一一七艘,大致分为11年度末之前应完成(七六艘)和在11年度末建造中、13年度末之前应完成(四一艘)二组。这个要求中,航空母舰建造只计划了9,800吨型一艘,在11年度末之前完成组内。
 对军令部要求案,海军省把军令部方案作为第一方案,另外将11年度末之前应完成的计划艘数从七六艘缩小到五九艘作为第二方案(紧急计划),将这两个方案作为「海军主要兵力整备内容充实」的新计划,由海军大臣与内阁总理大臣进行商议。上述的9,800吨型航空母舰,包含在第一、第二两要求案中。
 对这个建造要求,海军省和大藏省之间进行了交涉,结果更一步压缩第二方案,建造各种舰艇三九艘,由此产生了第一次补充计划(①计划),但9,800吨型航空母舰的建造却失败了。
 再者,关于这个时候要求一艘9,800吨型航空母舰的理由、要目等,即使到了今天也不清楚。
 这个时候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保有量因为伦敦条约实际上受到限制,作为弥补航空母舰对美劣势的方策,在因条约限制量满额、图谋新造航空母舰的同时,建立了建造平时作为条约限制外的舰艇(潜水母舰、高速加油舰等)战时急速改造成航空母舰使用的计划。这同时,还建立了把优秀商船在战时改造成特设航空母舰的方针。
 因①计划中不成立而结束的一艘9.800吨型航空母舰和一艘8.000吨型潜水母舰,因为全都是必须急速建造的,昭和8年度追加计划考虑建造有事时能很快改装成小型航空母舰一样的潜水母舰“大鲸”,计划在8年度末时完成。
 此舰在太平洋战争前半年如预定那样被改造成航空母舰,改名为“龙凤”。
 ①计划被内阁会议决定的时候,关于「昭和11年度以后、昭和14年度末之前完成的舰艇」,另外协议。此后,由于满洲、上海两事变爆发的国际形势恶化和对①计划的造舰内容要求被极度压缩等,军令部从昭和9年度着手开始实现新造舰计划的动作。最初表现在军令部于昭和7年8月与海军省进行了商议,这个造舰要求中包含着建造一艘13,500吨型航空母舰。
 很明显,这是当时对伦敦条约的保有量保有“凤翔”~“龙骧”四艘航空母舰之后,以剩余吨数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方针。
 再者,13,500吨型的要目,速度36节,续航力16节10,000海里,飞机72架,应该是伦敦条约严厉限制下以提高单舰作战能力为目标,昭和3年的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提出的性能、要求被明显大幅度强化了。
 此后,昭和8年6月14日军令部将前面的造舰要求一部分变更的造舰计划实行方针与海军省商议。想要在昭和9~11年度的三年间,建造包含二艘10,500吨型航空母舰、共计八四艘舰艇,这其中一艘航空母舰是因伦敦条约没被允许在11年度之前完成的舰艇,计划是在13年度内完成。
 即修正昭和7~8年之间新造航空母舰方针——执迷于废弃“凤翔”·建造代舰的设想,变更为包含在内建造吨数21,000吨一分为二,建造二艘10,500吨型航空母舰的计划。
 海军省按照与军令部商议的结果与大藏省交涉预算,认可在计划年度昭和9~12年度的四年间,压缩建造内容包含二艘10,500吨型航空母舰共计四八艘的第二次补充计划(②计划),在第65届帝国议会上批准并转入实施。
 这个②计划建造的二艘航空母舰就是“苍龙”和“飞龙”。这些当初是作为装备巡洋舰主炮的重兵装中型航空母舰被推进设计,随着昭和9年发生的友鹤事件,判断其复原性能不良,设计变更成通常型中型航空母舰后建造。
 比“苍龙”建造工程晚的“飞龙”,因舰桥位置及构成的变更,随之进行了增加飞行甲板宽度、改善凌波性能等设计变更。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④计划中的航空母舰整备设想——翔鹤型/“大凤”的建造经纬
 昭和11年末,华盛顿、伦敦两裁军条约失效,从昭和12年初开始了无条约时代。与此相对应,11年6月3日进行了国防方针的第三次修订。其中,关于海军所需兵力量中的航空母舰,制定了整备一〇艘舰龄二十年以内军舰的方针。舰型标准是20,000吨型。 当时日本航空母舰实力,“凤翔“、”赤城“、”加贺“、“龙骧”已完成服役,“苍龙”、“飞龙”正在建造中,总数达到六艘。不过“凤翔”是航空母舰开发初期的试验舰,而且几年后就超过舰龄,与所需兵力量对应的航空母舰就只是五艘,需要建造剩下的五艘。军令部制定了从昭和12年开始、以约十年时间整备这五艘航空母舰的腹案。 这个方案是把今后十年必要的舰艇,分成新军备第一期计划(四年)和后期计划(六年)的二期整备方针。关于20,000吨型航空母舰建造设想,第一期计划二艘,后期计划三艘。并且在这个一〇艘航空母舰体制完成时候,整备以二艘航空母舰为基干的航空战队五队,第一舰队配备一队,第二舰队配备四队,舰龄超过的“凤翔”单独配置在第三舰队,预定以这样编成舰队。即设想是在以巡洋舰为主体的第二舰队(前进部队)中编成航空母舰机动部队。 上述的新军备第一期计划设想,由昭和12年度海军补充计划(俗称③计划)实现。第70届帝国议会批准了③计划预算,在昭和12年度以后六年间建造六六艘舰艇和增加四支航空队,在舰艇建造中是以新造二艘大和型战列舰及二艘新型航空母舰为中心。 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整备方针,考虑在防御方面的脆弱性,想首先与美海军的航空母舰保有艘数同等,再整备其之上的实力。 并且考虑如果③计划新造二艘航空母舰,就能充分对抗到第一次文森案建造舰为止的美航空母舰实力。 二艘新型航空母舰预定于昭和12年度开工,暂定舰名为第3号舰和第4号舰,以后前者被命名为“翔鹤”,后者被命名为“瑞鹤”。再者“瑞鹤”的开工比预定推迟到13年度。 对翔鹤型的讨论从昭和9年时候开始进行,最终按军令部的要求确定如下。基准排水量23,500吨,速度是与“苍龙”同等的34·
5节,续航力比以前的日本航空母舰都大,18节10,000海里,搭载机数是常用72架·备用24架(和改装后的“加贺”、“赤城”同等),舰炮是12·7厘米高射炮一六门及25毫米机枪三六挺,防御力是弹药库能承受20厘米炮弹和800公斤炸弹(水平轰炸)、机械舱能承受12·7厘米炮弹和500公斤炸弹(俯冲轰炸),主要部位的水中防御能安全对应炸药量450公斤的鱼雷爆炸。 按这个要求进行了各种试设计,最终计划按基准排水量25,675吨(比要求增大),全长250米,输出160,000马力,速度34·2节而建造。 最初的设计,舰桥构造物按航空本部的要求,与改装后的“赤城”和“飞龙”同样设置在左舷,但因为两舰的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建造中被变更设置在右舷。“翔鹤”于16年8月在横须贺兵工厂完成,“瑞鹤”于同年9月在川崎重工完成。 因为昭和13年美国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案造舰计划,日本海军被迫提前新军备后期计划以进行必要的对抗。据此转入实施的是第74届帝国议会通过的昭和14年海军军备充实计划(俗称④计划),起先说的后期计划内容一直是小型,看来要提前较为妥当。
 相对于美国第二次文森计划建造二艘航空母舰,④计划只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这主要是建造费用的制约,由于想避免刺激美国促进建造航空母舰这样的事态,如果航空母舰实力不足,考虑由其他舰船改装成航空母舰补充。 ④计划的航空母舰与以前的不同,在航空母舰之间的战斗中进入已方航空母舰群前方,一方面能承受敌人的攻击,另一方面是后方航空母舰出发的已方机的中继基地,延伸攻击距离。这个缘故,是减少搭载机数、而增加飞行甲板防御炸弹的重防御舰,搭载机重点是舰战和舰爆。 本舰暂称W102型舰型,暂定舰名为第130号舰,以后被命名为“大凤”。当初军令部要求,基准排水量27,800吨型。在和海军省交涉的过程中达到28,500吨型,被加进④计划。 本舰的飞行甲板防御,首先要求能承受250公斤炸弹的俯冲轰炸,此后,变更为能防御500公斤炸弹。可以认为上述的吨数增加就为了这个。 在预算要求时对大藏省的说明是,基准排水量28,500吨,速度35节,舰炮15·5厘米炮6门,长10厘米高射炮16门,25毫米机枪36挺,飞机常用90架·备用30架。实际比计划减少吨数、兵装、搭载机,增加速度。本舰于昭和19年在川崎重工完成。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海军的改造航空母舰计划(Ⅰ)——瑞凤型的改造经纬

 在伦敦条约的限制下的日本海军,为了弥补航空母舰上的对美劣势,建立了预先建造条约限制外的舰艇在有事之际能在非常短时间内改造成小型航空母舰的军舰的方针。
 并且首先在昭和8年度追加计划中,以这个目的建造了潜水母舰“大鲸”,接着在自昭和9年度开始的第二次补充计划(②计划)中,建造加油舰“剑埼”和“高崎”(另外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千代田”、“瑞穗”,也同样考虑可在需要时航空母舰化)。
 在制定②计划时,军令部作为战时的航空母舰改造预定舰,要求建造二艘平时(第一状态)伴随舰队负责燃料补给、基准排水量10,000吨的(高速)加油舰。
 昭和8年6月4日,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进行了「有关舰船建造补充及航空兵力充实增势之事的商议」,要求此舰的性能除了上述排水量以外,速度20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主要兵装及其他另外商议。速度因伦敦条约的规定被限制在20节。
  「另外商议」的内容,由于包含有关航空母舰改造的事项是绝密的,由军令部的主管人向海军省的负责人进行了口头说明,要求速度36节以上,搭载机数36架,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二座,13毫米四联装机枪五座,航空母舰改造时间一个月。
 对此,海军省要求大藏省建造②计划中的二艘12,000吨型加油舰,但最初只认可一艘。再者,对军令部要求的基准排水量10,000吨,作为12,000吨型预算通过的经纬不清楚,不过实际设计为基准排水量9,500吨。
 预算通过的二舰,暂称舰名为第1加油舰及第2加油舰,后边各自被命名为“剑埼”、“高崎”。
 剑埼型的船体和主装置最初与“大鲸”同样计划,船体上部设置加油舰必需的装置。不过“大鲸”的复原性能明显有问题,需重新设计。据此,计划基准排水量9,500吨,公试排水量13,000吨,机械输出13,000马力,速度和续航力仍按要求,补充用燃料4,000吨。推进装置是柴油机装置,与“大鲸”同样装载了四座一一号一〇型内燃主机。
 再者,航空母舰改造时(第二状态)的要目,增加装载四座一一号一二型内燃机以增大速度,计划公试排水量11,000吨,机械输出70,000马力,速度31·5节,搭载机舰战9架·舰攻21架共计30架,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四座,25毫米联装机枪六座。
 第1加油舰(“剑埼”)于昭和9年12月,第2加油舰(“高崎”)于翌10年6月先后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工,各自约一年后下水。此后,因为集中其他工程而中断了工程,不过随着第四舰队事件实施了船体加强工程。
 昭和12年,伦敦条约失效,为缩短航空母舰改造工程时间,预先进行了增加主装置增大速度,装备前后升降机,和设置飞行甲板及上部飞机库区域等设计变更。
 由于这个设计变更,可以利用上部飞机库区域的各种设施,也适合从事装载各种物件,昭和12年用途变更为潜水母舰并使之完成。作为潜水母舰的要目,基准排水量不变,公试排水量13,350吨,主机追加装备了航空母舰化相同的,输出56,000马力,速度29节,续航力不变。
 昭和12年夏天左右决定变更为潜水母舰,设计、计划在同年末的舰本技术会议上得到认可。“剑埼”首先于翌13年重新开始工程,14年1月完成。呈现第一状态潜水母舰的舰姿。“剑埼”的柴油机主机与“大鲸”同样极不正常,公试出现计划速度的29节,但此后故障大量,没有超过20节以外。
 通过潜水母舰的设计变更,关于航空母舰化(第二状态)的性能要目,公试排水量13,000吨,机械输出·速度·续航力与潜水母舰一样,搭载机为舰爆常用15架·备用5架、舰攻常用9架·备用3架共计常用24架·备用8架,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四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六座。输出和速度下降,是由于一一号内燃主机的性能降低造成的。
 接着,“高崎”也能开始了潜水母舰工程,但由于昭和14年9月第二次大战爆发,急忙决定通过实施的第四次战备促进,与美国的第二次文森案的航空母舰增强对抗,为此,剑埼型进行航空母舰改造。
 由此,正在船台上工程中的“高崎”首先完成变更航空母舰的设计,自昭和15年1月在横须贺兵工厂进行舾装工程,同年12月作为改造航空母舰的第一舰完成,之前舰名被改为“瑞凤”。
 续之,作为潜水母舰服役中的“剑埼”,从昭和15年11月开始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始航空母舰改装,在完成之前的16年12月舰名改为“祥凤”并竣工。
 由于“剑埼”的柴油机主机不正常,在航空母舰化时被变更为汽轮机推进,基准排水量11,200吨,公试排水量13,100吨,输出52,000马力,速度28节。还有航空母舰改造工程时间也明显地长。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11 11:48 编辑

日本海军的改造航空母舰计划(Ⅱ)——“龙凤”的改造经纬

 日本海军由於伦敦裁军条约的规定,航空母舰不得已处于对美劣势,为了在战时有着与美国同等的艘数,研究出在平时就预先拥有在有事之际作为伦敦条约限制外的舰艇能在非常短时间内改造成航空母舰的军舰的方案。
 最早的就是在第64届帝国议会批准的昭和8年度追加计划中决定建造的10,000吨型潜水母舰。昭和6年度着手的第一次补充计划(①计划)中,最初军令部要求建造包括9,850吨型航空母舰一艘和8,000吨型潜水母舰一艘。但由于财源的制约,在海军省的调整阶段中,潜水母舰在大藏省核定预算时和航空母舰各自被削减,没有实现。
 然而,这个航空母舰和潜水母舰,全都是用兵者看作需迅速建造的,作为最早的航空母舰改造预定舰实现。据此,昭和8年度追加计划中计划建造战时预定航空母舰改造的大型潜水母舰一艘,本舰以后被命名为“大鲸”。
 “大鲸”的建造预算以昭和8年度一年为限,昭和8年4月开工,翌9年3月末完成,10,000吨的大型舰建造工程极为短。
 军令部对“大鲸”的要求详细不清楚,因是配备平时由三艘一等潜水艇组成的潜水队三队(大型潜水艇九艘)的母舰设施的潜水母舰,符合伦敦条约限制外舰艇的性能,可以用约三个月改造成“龙骧”水平的小型航空母舰。作为航空母舰的搭载机数30架,速度33节,要求预先装备航空母舰需要的东西,或出师准备品由陆上预先保管。
 主机,预算要求为柴油机·汽轮机并用,但实际第一次装载的全都是柴油机装置,是为大型水上舰艇用主机而开发的一一号一〇型内燃主机。计划潜水母舰时(第一状态)装载四座,作为条约限制外舰艇,速度限制于29节,把力度下降使用。在航空母舰(第二状态)改造时,再增加装载四座,共输出70,000马力,发挥33节。
 以下就是潜水母舰“大鲸”的最初计划。为了在航空母舰改造时得到高速度,船体的水线长比重巡长211米,为水侦装备弹射器一座。航空母舰改造的预定要目,如下表第二列表示,满足军令部的要求。
                   “大鲸”的潜水母舰及航空母舰改造时的要目·性能的变迁
                当初计划      性能改善后(昭和13年)    实际的航空母舰改造
            潜水母舰 航空母舰计划  潜水母舰 航空母舰计划   (“龙凤”)
基准排水量        10,000                         13,300
公试排水量        10,500    9,600     14,400        15,200      15,300
主机           D×4    D×8      D×4    D×8        T×2
输出           14,000   70,000     25,600   56,000      52,000
速度            20     33      22·5    27        26·5
续航力         18/10,000  18/10,000   18/10,000  18/10,000     18/8,000
飞机          水侦×3   90舰战×9   水侦×3 96舰战 常 4备1  零式舰战 常21备
                  89舰攻×21       96舰爆 用18用6  天山舰攻 用 9用2
12·7cm联装高射炮     2      4       2     4         4
机枪        40mm联装×2 40mm联装×2 40mm联装×2 25mm联装×6   25mm3联装×10
          13mm联装×2 13mm联装×2 13mm联装×2
  (D·柴油机  T·汽轮机)
  最初的设计船壳是铆钉构造,因负责建造的横须贺兵工厂强烈主张被变更为电焊接构造。除了电焊接技术的提高以外,减轻船壳重量,缩短工期等,可能是其目标。
 “大鲸”于昭和8年4月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工,昭和9年3月末名义上完成,但工程仍处于未完成状态,此后继续执行作预备舰使用的工程,昭和9年末达到完成的标准,翌10年初服役。
 此间,发生了友鹤事件,判明“大鲸”的复原性能也有缺陷,同时实施了其改善工程。因此重量增加,服役时的公试排水量为11,717吨。估计航空母舰改造时的预定公试排水量大体上与此相同,结果,输出70,000马力时速度降为31·5节。
 由于服役后的昭和10年9月发生了第四舰队事件,“大鲸”于昭和11~16年实施船体加强和附属的修改工程,结果,作为潜水母舰的要目,如上表第三列表示的那样。可是,服役后的主机的实用效果明显不好,故障屡次发生,在高输出区域不能驾驶,输出13,000马力,速度没超过18·5节以上。
 航空母舰改造时的预定性能当然也变化,如上表第四列记载。由于主机柴油机不正常的缘故,输出只到以前计划的八成为止,最大速度降低为27节。随此,计划飞行甲板延长20米,为185米。
 性能改善工程后还进行了主机的改良,昭和14年制定了计划,在主机达不到计划性能的情况下,航空母舰改装时,换装二座驱逐舰阳炎型的汽轮机。
 昭和16年7月,日本政府强行决定南进政策。为对应美国的航空母舰增强,必须急迫整备航空母舰势力,继续优秀商船的特设航空母舰改造,由此决定“大鲸”的航空母舰改造。据此,开战之后的昭和16年12月20日被解役变成第3预备舰,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始了向平甲板型航空母舰的改装。
 这时因主机换装二座阳炎型的汽轮机,是改造时间约一年的大工程,昭和17年11月28日完成,30日,舰名改为“龙凤”。
 航空母舰完成时的要目性能如上表第五栏表示,比最早的计划,排水量大幅度增大,速度下降。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11 13:16 编辑

⑤、⑥计划的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使用设想
  昭和14年4月④计划开始时的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实力如下。
 完成服役=“凤翔”、“赤城”、“加贺”、“龙骧”、“苍龙”(五艘)。
 建造中=“飞龙”、“翔鹤”、“瑞鹤”(三艘)。
 预算通过=“大凤”(一艘)。
 其他舰艇改造=“剑埼”(“祥凤”)、“高崎”(“瑞凤”)(二艘)。
 预定航空母舰改造舰=“大鲸”(“龙凤”)(一艘)。
 预定特设航空母舰改造商船=一〇艘。 
  综合完成服役舰七艘,建造中、改造中、预算通过舰六艘,预定战时改造舰船一一艘。                                      搭载机数
主任务      预定空母   战斗机  轰炸机  攻击机   合计
机动航空部队    大凤     18    18    27    63
1. 攻击敌空母     翔鹤、瑞鹤   各18   各27   各27   各72
2. 攻击敌舰艇     苍龙、飞龙   各12   各27   各18   各57  
         高崎、剑埼   各 9   各15    --    各24 
         合计机数    96    156    117    369
决战夜战部队 大型优秀客船2艘  各12   各18   各18   各48
1.攻击敌主力    赤城     18    18    27    63                                
2.攻击敌舰艇    加贺     18    18    45    81
         优秀船3艘   各9    ---    各18   各27
         合计机数    78    72    144    294
直卫部队      龙骧     24    ---    12    36
1.主力舰部队    凤翔      8    ---     6       14
 反潜警戒及    大鲸     18    ---    12    30
  击退敌机 
(前进部队直卫)
2.攻击敌舰艇 
         合计机数    50    ---    30    80
(注)计划机动航空部队追加优秀客船改造航空母舰2艘,这种情况下,搭载机数少于420架。
 这样的航空母舰实力预计今后也将得到充实加强,搭载机的性能也提高,比军令部的航空母舰使用设想、即昭和11年的国防方针第三次修订时显著进步。即④计划舰“大凤”在昭和19年完成时的战时航空母舰运用设想、搭载机的实力计划象上面说的。
  据此,七艘中·大型航空母舰、二艘小型航空母舰、三艘改造小型航空母舰、五艘商船改造特设航空母舰,共计一七艘分成三个任务。
 一个是与敌人航空母舰特混部队决战,以歼灭作为主任务的机动航空部队,被分配了最新·最精锐舰为基干的七艘航空母舰和369架常用飞机。
 另一个是从属于前进部队,把攻击敌人主力舰作为主任务的决战夜战部队航空母舰群,预定配置七艘航空母舰和294架常用飞机。
 最后一个是在战列舰部队和巡洋舰部队附近,以防空·反潜警戒及对空防卫作为任务的直卫航空母舰部队,第1舰队将配备二艘小型航空母舰、44架常用飞机,第2舰队将配备一艘小型航空母舰、36架常用飞机。 再者,对机动航空部队,计划再追加二艘商船改造航空母舰,这种情况下的飞机数不到420架。
 这样,我航空母舰实力稳步而顺利地走向增强道路。不过,美海军的航空母舰建造规模远远超过,日本海军为与此对应,重新制定了增强航空母舰计划。
 昭和15年,美国向议会提出了第三次文森案的大规模造舰计划,虽然没有通过,但代替的是以增强三艘航空母舰为中心的11%增强计划。日本海军从得到第三次文森案信息时就开始筹划下期军备计划。这个下期军备计划,就是有名的⑤计划。
 ⑤计划,被称作昭和17年度舰船建造补充第一期计划,预定昭和17年度开始,25年度完成,其中包含建造三艘航空母舰。
 日、美之间在昭和14年末左右的航空母舰实力没有多少差距,但由于美国相继实施了大规模造舰计划,可以预见到今后的实力将产生相当差距,不得已开始修正以前坚持的「航空母舰保有对美同等数量以上,吨数也保持一定比率以上」的方针。
 在制定⑤计划时,不拘泥于航空母舰的吨数,提出把艘数与美同数量的方针。这个缘故,为弥补正规航空母舰的不足,很早就采取了奖励民间海运界帮助建造的策略,将高速、大型优秀商船改造成特设航空母舰来补充。
 新方针一方面关注美国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一方面考虑日本的财政状况,兼顾其他舰种建造,以及大型优秀商船的整备状况等,由此决定了⑤计划的航空母舰新造数。                                                                                                  搭载常用机数
军备计划                                      舰种       舰名    侦察机  战斗机   攻击机    合计
大正8年度计划                           航空母舰   凤翔        -          6         12         18
昭和2年度辅助舰艇建造计划                        龙骧        -         12        30         42
根据华盛顿条约改造                                   赤城        6         24        36         66
                                                                加贺        6         24        45         75
②计划                   苍龙    6         20   36   62
                                                                飞龙    6    20   36   62
昭和8年度计划中为战时航          潜水母舰    大鲸         -          9         18        27
空母舰改造目的而建造               改造空母
③计划                                      航空母舰  翔鹤     8    24     48   80
                                                                瑞鹤      8    24     48   80
②计划中为战时航空母舰     高速加油舰   高崎         -           9         18        27
改造目的而建造                         改造空母  祥凤          -           9         18       27
④计划                                     航空母舰     大凤         8         26         18       52
⑤计划                                   重航空母舰  第一舰      12         30         21       63
                                                               第二舰      12         30         21       63
②计划中以战时用搭载舰改   水上飞机母舰   千岁          -           9          21       30
造目的作为水上飞机母舰建造    改造空母    千代田        -           9          21       30
⑤计划中作为战时航空母舰改装                   瑞穗          -           9          21       30
昭和13年船舶建造助成策          商船改造    橿原丸        -          15         36       51
预定战时航空母舰而建造          改造空母   出云丸        -          15         36       51
昭和12年船舶建造助成策                        春日丸        -          15         36        51
预定战时航空母舰而建造                           八幡丸         -         15         36        51
                                                              新田丸         -          15        36        51
                                                            阿根廷丸        -          15        36        51
                                                               合计          72        384      684     1140
 ⑤计划的航空母舰搭载常用机数——与制定⑤计划的新造航空母舰及改造航空母舰的搭载常用机数同时,考虑全力增加④计划以前的航空母舰常用搭载机数。
 此外,各舰同时搭载常用机数的3分之1作为正当的备用机。在这中间,⑤计划新造二艘航空母舰,再有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千代田”、“瑞穗”三舰也在战时被改造成航空母舰。另一方面,商船“浅间丸”因为速度低,被取消了航空母舰改造。
  当初军令部新造航空母舰计划全部为改大凤型,昭和16年5月与海军省就⑤计划协议,要求建造三艘30,100吨型的新型航空母舰。当时是作为进入我航空母舰群前方成为攻击队的前进中转基地的航空母舰,由于只通过了一艘“大凤”的预算,不能获得兵术效果,需要建造三艘同样任务的重防御航空母舰,在与美航空母舰群的航空决战中,增大超远距离战术的打击力。
 对军令部这个要求,海军省受费用、资材、工程量等制约,答复把三艘改大凤型中的一艘作为17,100吨型的改飞龙型。可是由于重防御航空母舰的必要性,结果最终统一了协议,建造二艘改大凤型、一艘改飞龙型。
 ⑤计划中的暂称舰名,预定改飞龙型(17,100吨型)为第800号舰,改大凤型(30,100吨型)为第801号舰、第802号舰。在⑤计划之后由军令部与海军省商议。但由于国际形势恶化,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正式决定停止,中途岛海战败北后计划变更(变更为改⑤计划),最终这些新型航空母舰只以设想就结束了。
 ⑤计划的新型航空母舰,暂称舰型名是改大凤型V2、改飞龙型V3,V2是30,100吨型,V3是17,100吨型,实际更是作为大型的有力舰计划推进。
 即,V2计划作为基准排水量45,000吨型(也有资料50,000吨型)的巨舰,但在基本设计完成之前计划中止。根据军令部方面资料,⑤计划中改大凤型的预定搭载机数,舰战常用30架·备用10架、舰攻兼舰爆常用21架·备用7架、舰侦常用12架·备用4架,共计常用63架·备用21架,从“大凤”和⑤计划的第5021号舰型(改大凤型)的搭载机数互相考虑,一般认为这个是45,000吨型的预定搭载机数。
 V3也完全是新型舰计划,但它的概要数据,全然不清楚。
 日本海军在制定⑤计划中的昭和15年7月,美国通过了两洋舰队计划(斯塔克方案)的大造舰计划,计划中包含建造八艘航空母舰。在⑤计划还未确定阶段,日本海军为了与两洋舰队计划对抗,不得不计划下期军备了。 这个被称作⑥计划中,考虑建造三艘重防御航空母舰。如果与美海军建造的八艘相比,艘数仍然缺少五艘,考虑由优秀商船改造的特设航空母舰等整备来对抗吧。
 这个重防御航空母舰的概要不清楚,不过,从时间来看,可以认为是与⑤计划的V2同型。
 ⑥计划,因为在具体实行的计划方案大致完成之前太平洋战争开战,在初期的讨论阶段就完全消失了。 考虑当时的日本国力,纵使太平洋战争不爆发,⑤、⑥计划是不是能像预定那样完成是有非常可疑的。如果像计划那样于昭和25年度末完成两计划,军令部传达的航空母舰使用方法意图如下。
  第1航空舰队(机动部队=主任务歼灭敌人航空母舰)
    1航战=新型重防御航空母舰二艘。 
      2航战=新型重防御航空母舰二艘。
    3航战=新型重防御航空母舰一艘、大凤。
第2航空舰队(夜战部队=主任务歼灭敌人主力舰)
    4航战=“翔鹤”、“瑞鹤”  5航战=“苍龙”、“飞龙” 
     6航战=“龙骧”、商船改造型二艘(“飞鹰”、“隼鹰”) 
     7航战=商船改造型三艘(“大鹰”、“云鹰”、“冲鹰”)
  第1舰队直卫(主任务上空·反潜警戒、击退敌机) 
      8航战=“瑞凤”、“祥凤”
  第2舰队直卫(主任务上空·反潜警戒、击退敌机) 
      商船改造航空母舰一艘
  联合舰队附属 
      9航战=商船改造航空母舰二艘
  这个是昭和16年初左右考虑,昭和26年度使用的设想,是与开头介绍的昭和14年时的航空母舰使用方法和基本设想相同。但在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战中主力第1航空舰队应该由于⑤、⑥计划的实施而改善内容,全部是飞行甲板能防炸弹的重防御航空母舰。
 当时⑤、⑥计划的航空母舰,考虑应该全部是V2型,一艘的数量并不适当,或当时的⑥计划就是建造二艘,无人知晓。
 同时,昭和26年度舰龄超过20年的“凤翔”、“赤城”、“加贺”三艘,已经从第一线使用任务中消失。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的工作表示感谢~~,航母控的福音啊~~。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10 20:24 编辑

日本海军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舰计划(Ⅰ)——大鹰型、隼鹰型的改造经纬

 将建造中的商船改造成配备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一事很清楚的说明,战时可以将大型商船改造整备成具有相应能力的航空母舰。
 因此,日本海军从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时开始,希望有在有事时改造商船作为特设航空母舰的具体化计划。但是,考虑航空母舰改造必需的商船,是15,000总吨以上、速度15节以上(尽量20节以上)的高速大型客货船,对此,当时的日本没有适合船龄的新船舶。
 海军在海运界试探各种适合航空母舰改造的商船建造整备。昭和初期日本邮船计划的圣弗兰西斯科航线的三艘新型客船,实现了航空母舰改造商船的整备。
 这就是约17,000总吨、柴油机推进、大于20节的“浅间丸”、“龙田丸”及“秩父丸”(后“镰仓丸”),这三艘先后于昭和4~5年完成。在建造时,海军给予了很多辅助金。当初还考虑了30,000总吨的大型船方案,但经济上并不合适,结果定为下述要目。  
 作为新造当时就计划的特设航空母舰,是具有一层飞机库的平甲板型航空母舰,二座升降机,四座12厘米单装高射炮等,搭载机舰战9架·舰攻18架。特设舰船每年度都按当时的实情修正计划,昭和14年度出师准备计划的浅间丸级特设航空母舰改造时的要目如下。
 基准排水量=16,800吨
  垂线间长=170·69米
  主机=柴油机二座(二轴)
  输出=16,000马力
  速度=20节
  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四座
    25毫米联装机枪一二座
  搭载机=舰战18架·舰攻12架,其他备用8架
  此后,在伦敦裁军条约下,为补充航空母舰的对美劣势,建造战时特设航空母舰改造用预定商船的要求很强烈。但由于飞机性能显著提高,航空母舰预定商船也变得需要更高速、大型,单从经济性上看,也不能实现。
 昭和12年4月,为确保、充实、开发海外航线和以战时特设舰船整备为目的,订立了优秀船舶建造助成策。根据这个助成制度,日本邮船的欧洲航线客货船“新田丸”、“八幡丸”及“春日丸”三艘和大阪商船的南美东岸航线客船(移民船)“阿根廷丸”、“巴西丸”二艘,作为航空母舰改造预定船建造。
 新田丸级是为了预备在东京召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计划与德国客船沙恩霍斯特级抗衡,约17,000总吨,主机气轮机二座(二轴),输出25,000马力,速度21节。
 海军要求速度为22节,但普遍认为从客船的航行经济性和助成金的限度,定为上述要目。
 “新田丸”和“八幡丸”于昭和13年开工,15年完成。
 “春日丸”于昭和15年开工,下水后在舾装中被海军征用。
 阿根廷丸级比新田丸级稍小,约13,000总吨,主机柴油机蒸汽机二座(二轴),输出16,000马力,速度21节。
 作为客船20节就足够了,但航空母舰化要求21节,设置升降机还需要准备大的船舱口长度等,设计很费事。二艘同时于昭和13年开工,14年完成。
 把以上诸船改造成航空母舰,是舰队决战时在正规航空母舰后方作为第二线军舰使用,相比美、英的护卫航空母舰是非常棒的军舰。
 昭和13年,作为北美圣弗兰西斯科航线的大型豪华客船的建造对象,订立了大型优秀船建造助成策。据此,在海军的全面帮助下,日本邮船开始建造“橿原丸”和“出云丸”。海军要求,26,000总吨以上,全长210米以上,最大输出60,000马力,速度26节,客船的速度是24节(48,000马力),可以在三个月以内改造成航空母舰等。
 但因为建造费的辅助金比例限度等,速度降低,总吨数27,700吨,主机气轮机二座(二轴),输出45,000马力,速度24节(最大56,630马力,25·5节),计划航空母舰化时没有能参照“苍龙”能力的中型军舰。二艘同时于昭和14年开工,船台建造中被海军征用。
 除此以外,昭和8~14年时候,对24节的优秀船,还试着讨论了整备速度24节、14,000总吨的欧洲航线船(三艘)、大连航线船、北鲜航路船、关釜联运船等航空母舰预定船的方案,但普遍认为全都不经济,没具体化。
 以上一〇艘航空母舰预定船,此后变成怎样?在昭和12年8月23日,由于日华事变而战备促进,决定首先准备三艘浅间丸级成为特设航空母舰改装有关的必要兵器、其他工程所需物件,安排升降机升降机(六座)、升降机用电动机、其他材料、现图等。
 同年10月25日,军令部商议,要求有关日华事变的第二次战备促进,完成三艘浅间丸级的征用,计划特设航空母舰舾装的同时,进行需要长期间整备的兵器等的准备,并转入实施。可是浅间丸级的航空母舰化没有进行。
 由于进入无条约时代,美国相继产生的造舰计划到昭和15年时为止,新造航空母舰达到九艘,日本新造的航空母舰不过是三艘,为此制定了维持对美同艘数将建造中的优秀商船航空母舰化的方针。为了与第三次文森案对应,昭和15年9月决定将建造中的商船“春日丸”、“出云丸”、“橿原丸”收购征用,改造成特设航空母舰。这全都是日本邮船的船。
 “春日丸”预定于昭和16年6月在三菱长崎造船所竣工,作为客货船推进舾装。在特设航空母舰改造时,因为保持机密,暂称舰名为第1003号舰。一般认为特设航空母舰工程从昭和15年11月开始,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实施了大部分船壳工程和约三成舾装工程。
 昭和16年5月1日,改造工程以以后追加形式正式被海军征用,定为特设航空母舰“春日丸”。
 并且在征用的当天返航到佐世保兵工厂,在该处进行剩余工程,同年9月5日完成,成为日本海军最早的特设航空母舰。
 改造成为单层飞机库的平甲板型航空母舰,基准排水量17,830吨,公试排水量20,000吨,主机、输出、速度与商船时代同样,搭载机舰战常用9架·备用2架、舰攻常用14架·备用2架,共计常用23架·备用4架。
 决定征用时定下的方针是,任务完成后能恢复(商船),但由于特设航空母舰改造规模很大,返回到原来的商船状态是相当困难。
 本舰在战争时期的昭和17年8月1日被海军收购,编入航空母舰籍,舰名改为“大鹰”。
 “出云丸”正在川崎重工业建造中,预定昭和16年3月下水,17年5月竣工,但15年对建造所发出了航空母舰改造命令,开始了航空母舰化工程。暂称舰名第1001号舰。16年2月10日海军正式向日本邮船收购,同年6月24日下水,17年7月31日竣工。完成的同时编入正规航空母舰籍,舰名改为“飞鹰”。
 当初计划是作为平甲板型航空母舰,意义上是对④计划建造的航空母舰“大凤”的事前实验,设置了右舷与烟囱一体化的大型舰桥构造物,作为日本商船改造航空母舰中少见的岛型航空母舰完成。
 因为前身是大型客船,成为航空母舰也是有力军舰,基准排水量24,140吨,公试排水量27,000吨,主机装备气轮机二座(二轴),输出56,250马力,速度22·5节,二层飞机库,搭载机数舰战常用12架·备用3架、舰攻常用18架、舰爆常用18架·备用2架,共计常用48架·备用5架。但速度很低,防御力极为轻。成为飞机搭载能力稍低于“苍龙”、“飞龙”程度的中型航空母舰。
 姊妹舰“橿原丸”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中,预定昭和16年4月下水,17年1月竣工,经航空母舰变更命令、海军收购等与“出云丸”同样的过程,开始了其航空母舰工程。暂称舰名是第1002号舰。作为航空母舰的内容与“飞鹰”同样,昭和16年6月25日下水,17年5月3日完成,成为特设航空母舰“隼鹰”,同月14日编入正规航空母舰籍。
 再者,“飞鹰”和“隼鹰”在航空母舰化时没有考虑完事后返回到商船,关于将来的处理另外研究决定。 由于日本政府决定强硬的南进政策是在昭和16年7月,海军制定⑤计划,实施还要滞后,为了与美国加强航空母舰相对应,十分紧迫必须急速整备航空母舰实力,作为其中一环的整备特设航空母舰方针,首先决定改造“新田丸”,同年9月12日被征用。
 9月1日,决定姊妹船“八幡丸”的特设航空母舰改造,11月21日征用。这二艘全都被改造成和上述的“春日丸”(“大鹰”)同型的特设航空母舰。 “新田丸”因为征用后还有运送日美谈判使节的任务,不能立既开始特设航空母舰改造,实际在吴兵工厂开始改装是在昭和17年6月(以后作为航空母舰“冲鹰”完成)。
 “八番丸”从昭和17年1月在吴兵工厂开始改造,同年5月31日作为特设航空母舰完成,此后,8月1日从日本邮船收购,同月31日编入航空母舰籍,被命名为“云鹰”。
 同时,最早的航空母舰预定船的三艘浅间丸级,因为是速度低的理由不进行改造。为此,由于日华事变的战备促进,预先准备的升降机等的装备品,在“春日丸”、“新田丸”、“八幡丸”改装时使用。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10 20:22 编辑

〇(急)计划中的航空母舰——“云龙”/“伊吹”的建造经纬

 昭和16年7月,日本海军正在制定昭和17年度军备充实计划(俗称⑤计划)中,日本政府决定了意味强行南进政策的「伴随形势推移的帝国国策纲要」。随之海军于同年8月15日发动出师准备计划第二步,推迟⑤计划的制定实施,急速进行战备,11月决定实施昭和16年度战时建造计划(俗称〇急计划)。
 〇急计划是昭和16~18年度的二年计划,急速建造补充战时消耗等必要的舰艇,昭和16年11月6日军令部总长与海军大臣商议了实施要求,照此,海军省进行预算要求,分二次在第79届及第81届帝国议会上通过。
 这个计划中,包含建造一艘基准排水量17,150吨型中型航空母舰。一般认为⑤计划预定建造的中型航空母舰(新型舰)是领先进行的。但是,在制定〇急计划时,为了进行短期急速建造,不是和⑤计划一样的新型舰,而是利用航空母舰“飞龙”的线图,建造修改了缺陷的飞龙改型舰(基本计划番号G-16)的方针。
 “飞龙”是防御薄弱、与排水量比较搭载机多、适合急速建造的航空母舰。这是〇急计划选择中型航空母舰类型船的理由。 对飞龙型的修改有以下几点。
 (1)“飞龙”在飞行甲板左舷中央部设置舰桥构造物,但因实用效果不好,〇急计划舰设置在右舷烟囱前方的飞行甲板上。
 (2)“飞龙”在前部、中部、后部三处设置升降机,〇急计划舰为了简化工程,承受运用上的不便,只在前后二处设置。但与飞机的发展相适应,装载尺寸适合新型机的大升降机。
 (3)比“飞龙”改良了航空装备。
 (4)加强对空兵装,比“飞龙”增加25毫米机枪。
 (5)“飞龙”的舵采用一枚半平衡舵,因为这在低速时旋转圈太大,〇急计划舰改变为二枚平衡舵(与航空母舰“苍龙”同样的方式)。
 根据以上各项修改,〇急计划舰的公试状态排水量比飞龙增大235吨为20,400吨,速度减少约0·5节为34节。
 〇急计划中的中型航空母舰,暂称舰名第302号舰,以后被命名“云龙”。本舰因为太平洋战争开战,建造所的工程繁忙,造舰工程比当初的计划延迟,昭和17年8月1日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工,二年后的19年8月6日完成。
 昭和17年6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丧失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舰后筹划了急速大量增强以航空母舰作为中心的改⑤计划,并转入实施。被选中的主体,就是基于前面理由的云龙型。
 再有,〇急计划中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最初是作为重巡洋舰开工,在下水后变更为航空母舰而推进工程的“伊吹”。
 〇急计划建造二艘基准排水量12,200吨的改铃谷型重巡洋舰。这二舰暂称舰名为第300号舰及第301号舰,前者于昭和17年4月在吴兵工厂开工,后者于同年6月在三菱长崎开工。为了实施中途岛海战败北后的紧急增强航空母舰计划,第301号舰开工之后就中止了建造。
 另一方面,已经在船台上进行工程的第300号舰,为了吴兵工厂建造航空母舰需要让出船台,促进了下水必要的工程。据此,本舰于昭和18年5月21日下水,被命名为“伊吹”,以后在吴港外系留。
 关于“伊吹”的利用方法,研究了种种方案,当然,也研究了航空母舰化的方案,但考虑本舰的舰型当时高性能舰载机不可能起降。并且还研究了暂时作为速度28节的舰队加油舰完成的计划,但根据非效率这样的理由,也没有实现。此后还讨论预想有起飞舰的可能,昭和18年10月决定作为航空母舰完成。在二个月前的8月,军令部对“伊吹”作为航空母舰的要求事项如下。 装备简易化,基准排水量12,000吨,速度29节以上,续航力18节约8,000海里,搭载机舰战15架·舰攻15架,兵装25毫米三联装二〇座,对空对海用电波探仪各一座以上,水中听音机一座。
 对这个要求,舰政本部汇总的设计是基准排水量12,500吨、公试排水量14,800吨的小型航空母舰,飞机库一层,高性能飞机能起降的飞行甲板长205米,宽23米。速度29节,续航力18节8,000海里,飞机搭载数是舰战15架·舰攻12架,作为日本的小型航空母舰少有地在飞行甲板右舷前方设置小型舰桥构造物,内容大致能满足军令部的要求。
 “伊吹”于昭和18年11月被拖曳到佐世保兵工厂,在该处开始了航空母舰的工程。可是,由于战局恶化,昭和20年3月14日,在工程80%的状态中命令工程中止,“伊吹”的建造就此宣告结束。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言 于 2012-2-10 20:23 编辑

日本海军的商船改造航空母舰计划(Ⅱ)——“神鹰”/“海鹰”的改造经纬

 日本海军预定战时特设航空母舰的改造商船是,橿原丸级二艘、新田丸级三艘、阿根廷丸级二艘、浅间丸级三艘,共计一○艘。这其中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前决定特设航空母舰化的,只是橿原丸级和新田丸级五艘,开战时,“春日丸”(后“大鹰”)已完成,“橿原丸”(“隼鹰”)和“出云丸”(“飞鹰”)正工程中,“八幡丸”(“云鹰”)正改造开始之前,“新田丸”还未开始。
 这其中“橿原丸”于17年5月3日完成,“八幡丸”从17年1月开始在吴兵工厂进入改造,5月31日竣工。开战之前预定日美谈判使节团运输任务,控制着手航空母舰改造的“新田丸”于5月27日在吴兵工厂也开始了改造。
 因此,17年6月中途岛海战作战时,“出云丸”完成之前,“新田丸”改造刚着手,而剩余的五艘商船特设航空母舰化丝毫还没具体化。可以这样说,因为阿根廷丸级和浅间丸级比其他商船,小型而且低速,开战当时没有立刻决心航空母舰化。
 可是由于中途岛海战丧失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整备方针为之一变,要求竭尽所有手段紧急达到大量航空母舰增势。根据这个计划实施的,是改⑤计划的航空母舰的大量建造和来自其他舰种的改造,与此并进的是千方百计地使商船航空母舰化。
 因为昭和17、18年度没有新造航空母舰服役,目前的航空母舰增势除了来自其他舰船改造以外还没有,开始重视商船的航空母舰改造。据此,17年6月决定了方针,17年度预定改造完成已经工程中的“出云丸”和“新田丸”的同时,极力促进重新开始航空母舰改造,预定在18年度内完成阿根廷丸二艘和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的改造工程。
 三艘浅间丸级要成为航空母舰速度并不够,要增加速度就将成为相当大的工程,只能放弃。这时,还研究了把商船改造成简易航空母舰、作飞机搬运舰使用的设想,但没有实现。这个改造方案中被改造的商船具体船名,到现在也不清楚。
 和“僵原丸”(“隼鹰”)同型的“出云丸”被改名为“飞鹰”,17年7月31日在川崎重工完成,即日被编入舰籍中的特设航空母舰,成为正规的航空母舰。
 “新田丸”作为征用船被改造成特设航空母舰,于工程中的17年8月1日被海军购买,同月20日编入舰籍,改名“冲鹰”于11月25日在吴兵工厂完成。本舰与“春日丸”(“大鹰”)同型,因为是此型中最后被航空母舰化的,自完成当初就延长了飞行甲板,加强了对空兵装等。
 决定“阿根廷丸”预定于18年7月末完成航空母舰改造,17年12月20日,被海军购买(征用船),暂称1005号舰。从12月开始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始航空母舰改造,约一年后的18年11月23日完成,编入舰籍被命名为“海鹰”。
 由于阿根廷丸级是速度21节的柴油机推进商船,最初预定计划是改造成柴油机推进航空母舰,但因在实际的航空母舰化时被要求提高速度,主蒸汽机换装驱逐舰阳炎型的汽轮机蒸汽机,以二轴51,000马力增速到23节。因为这个主机换装,航空母舰改造的工期长了。
 姊妹船“巴西丸”,同样也计划预定航空母舰改造于19年3月完成,但因为在工程开始前的17年8月沉没,最终没实现。
 昭和18年11月完成的“神鹰”,不是海军从战前就开始预定的航空母舰改造商船。本舰的前身是昭和10年竣工的德国北德·劳埃德协会公司客船“沙恩霍斯特”,18,184总吨,速度21节,蒸气轮机二轴推进。
 昭和14年秋天来航,因第二次大战爆发不能返国,以后被系留在神户。到昭和17年,德国提议由战后支付货款的条件转让,海军决定有效的利用。
 根据17年6月的航空母舰紧急增势力计划,预定被改造成航空母舰于18年7月末完成,暂称第1004号舰,17年9月21日在吴兵工厂开工,18年12月15日竣工。
 从船型上也可以作二层飞机库增加搭载机数,但因工期和材料,决定设置单层飞机库。因为是外国船,没有图纸,航空母舰改造计划的时间就这样拖着,更加上改造末期的公试运转中德制主蒸汽机故障接连发生,对策费事,工程涉及很长。作为故障对策,在完成后换装了锅炉。
 如斯,日本海军从太平洋战争之前到战争时期结束,完成七艘商船航空母舰参加战斗序列,但看一下“隼鹰”和“飞鹰”的使用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⑤计划中的增强航空母舰设想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海武魂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10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言 发表于 2012-2-9 08:15
改⑤计划中的增强航空母舰设想

微言前辈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日本G6和G8航空巡洋舰还有千岁、瑞穗级水机母舰?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2-1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飞龙”的舵采用一枚半平衡舵,因为这在低速时旋转圈太大,〇急计划舰改变为二枚平衡舵(与航空母舰“苍龙”同样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神是否有各空母公试时的详细成绩?比如6小时或24小时持续最大航速或者战术直径、转弯最大倾角之类的?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海军的改造航空母舰计划(Ⅲ)——千岁型的改造经纬

 从昭和9年度开始的第二次补充计划(②计划),日本海军第一次新造水上飞机母舰。过去通过的最新补充计划中批准过最早的水上飞机母舰“龙骧”的预算,不过此后改为建成小型航空母舰,以后直到②计划前没有产生过建造水上飞机母舰的提议。
 到昭和8年,建造水上机飞母舰具体化,可在②计划中实施,这是因为昭和7年后半开始开发甲标的(以后的特殊潜水艇)了。
 甲标的,以舰队决战的时候用鱼雷奇袭攻击敌人主力舰部队为目的、二人乘坐的小型潜水艇,紧接着其开始开发之后,也开始了搭载甲标的、使之在决战场出发的甲标的母舰的试设计。
 可是军令部因日本国力的不足,没有充裕从平时就预先整备拥有专用的甲标的母舰,再加为了保持甲标的的秘密,从建造平时其他用途的军舰,战时急速改造原来的任务等理由,定下试设计中的甲标的母舰以平时状态(第一状态)改为水上飞机母舰,在②计划中建造三艘的方针。
 平时舰姿为水上飞机母舰的、由加油舰改造的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通过昭和6~7年的满洲·上海两事变活跃证明其有效性,认识到能在海上的舰队决战中使用水上机母舰的必要性。
 经过这样的经纬,昭和8年5月军令部与海军省商议在②计划的舰船补充计划中,包含三艘9,000吨型水上飞机母舰。②计划大幅度缩小军令部这个要求,制定了昭和9~12年度建造各种舰艇四八艘的计划预算,批准新造上述三艘水上飞机母舰。这三舰,因主机械和速度的不同,分成水上机飞母舰(甲)二艘和(乙)一艘,以后前者作为“千岁”和“千代田”,后者作为“瑞穗”完成。
 这些都计划作为伦敦条约限制外舰艇,其条件是基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下,速度20节以下,舰炮口径不超过15·5厘米,舰炮数四门以下,没有弹射器(因为搭载4架以上飞机)。
 因此即使是水上机母舰或甲标的母舰,也要预先考虑战时状态的性能要目,还需要符合条约期间中的水上机母舰的各种因素,适合上述规定。
 为此制定②计划时,军令部要求配置也分成平时和战时二个。
 首先平时作为(条约下)水上飞机母舰的性能要目,甲、乙一同基准排水量9,000吨,速度20节,续航力16节8,000海里,搭载水上飞机24架,没有弹射器,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二座。
 另一方面,战时状态,水上机母舰(甲)增加装载锅炉,基准排水量10400吨,速度28节,装备弹射器,舰炮12·7厘米联装高射炮四座(八门),13毫米四联装机枪五座(二○挺),甲标的袋鼠式装载(这种情况,不妨减少水上飞机搭载数)。水上飞机母舰(乙)不增加主机械,基准排水量9,000吨,速度22节,其他按照水上飞机母舰(甲)。
 再者,军令部在昭和9年又要求水上机母舰(甲)的战时状态时,速度变更在30节以上,当初是28节以上。
 新水上机母舰的设计拿出时,军令部在上述的要求配置之外又加上更多贪婪的要求。即希望,水上机母舰第一状态、甲标的母舰第二状态的同时,可作高速加油舰使用,需要还可航空母舰改造。
 对这样多方面的要求,设计推进了如下的方针。
 (1)设计事前考虑可甲标的母舰改造的水上机母舰。
 (2)不考虑专用的加油舰改造的情况下,考虑作为水上机母舰可装载相当量的补给用重油。
 (3)讨论设置舰载机的降落甲板,在舰上设置其一部分,以及构造,复原性等。
 (4)关于航空母舰化,因为事前考虑短期改造,设计困难,需要时候不得不进行相当的大改造。
 此后,最早的千岁型水上机母舰(甲)的设计,全长186米,战时机械输出70,000马力,舰上设置一部分舰载机降落甲板的构造物,第二状态的甲标的搭载数是一六座。可是这个设计由于友鹤事件发现复原性而被再设计。
 战时状态,基准排水量9,000吨,速度29节,机械输出60,000马力,减少军令部的要求而修正。再设计的千岁型在建造中迎来了无条约时代,以战时状态水上机母舰的舰姿于昭和13年竣工。
  昭和16年5月“千代田”在吴兵工厂开始了甲标的母舰改装工程,同年9月左右完成。
 在昭和17年6月的中途岛作战中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的日本海军,着手改⑤计划的中型航空母舰、大型航空母舰的急速增强计划的同时,将比较短时期内可改装航空母舰的水上机母舰“千岁”、甲标的母舰“千代田”改装成航空母舰。 昭和17年9月30日发布两舰的航空母舰改造训令。训令发布时“千岁”在特鲁克岛,此后作拉包尔方面的运输任务,还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运输作战,昭和17年11月1日从特鲁克岛出港踏上回国的路途,11月15日佐世保进港。航空母舰改装工程自昭和17年11月28日在佐世保兵工厂开始。 “千代田”在训令发布时也在特鲁克岛,在进行了对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甲标的运输任务之后,12月25日特鲁克岛出港,12月29日吴进港。18年1月8日返航到横须贺,同年2月1日成为预备舰,在横须贺兵工厂开始了航空母舰改装工程。 作为水上机母舰(乙)“瑞穗”的船体各性能,一般认为是与千岁型同样设计,期间详细不清楚。本舰在无条约时代之后开工,进行舰炮强化等于昭和14年完成。
  召和17年5月1日,本舰从横须贺出港驶向柱岛的途中,在御前崎灯塔附近遭美潜水艇鱼雷攻击,中央部产生火灾,火灾本身不久虽然扑灭,,但是由于浸水产生大倾斜,终于颠覆沉没了。
 如果关于本舰还存在着,可以认为也将因中途岛海战后被航空母舰改装,预计只是换装与千岁型不同的主机,但其工程也会相当的长期。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2-1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言 发表于 2012-2-9 21:01
⑤、⑥计划的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使用设想
  昭和14年4月④计划开始时的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实力 ...

IJN果然攻击至上,就带那么几架战斗机,加贺准备了45架舰攻,凶残啊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9-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2-2-11 13:43
IJN果然攻击至上,就带那么几架战斗机,加贺准备了45架舰攻,凶残啊

决死攻击是最有效之防御手段
茫茫沧海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8:36 , Processed in 0.0287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