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1581|回复: 44

【最终修订】架空设计——新Z计划之德意志级重型战列舰

[复制链接]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2-5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鸿蒙教主 于 2011-2-12 10:28 编辑

背景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峰回路转,变数再生,协约国并未能最终掌握战略主动权并压服德国及其同盟,欧洲大陆陷入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鉴于此,各国最终罢战言和,一次大战不了了之,没有赢家与输家。得益于此情况,德国庞大之公海舰队得以保存,并于随后之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获得了31.5万吨之主力舰吨位份额,与日本等同,仅次于英美二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德国发生政变,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经过数年之混乱,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德意志工人党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上台掌权。在其领导之下,德国并不满足于在条约限制下发展,海军司令雷德尔随即秘密提出了一份庞大的造舰计划,共耗时十二年,计造大型主力舰三级共十艘,旋获批准。

同时,德国上下全力发展经济,提升工业产能,并暗中展开各型超越条约限制之主力舰及其子系统之预研,目标明确,厚积薄发,只待条约之失效。

作为大舰巨炮及超级武器之崇拜者,元首与海军司令一致以为德国需要一型威力巨大,可以轻易摧毁他国任何主力舰,并拥有近乎不可摧毁的防护之超级战列舰,以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海权荣耀之所在,乃有本舰。

本级舰共建造两艘,为计划建造的十艘战列舰之最后二艘,命名为德意志级,为德国国家、民族之象征,首舰德意志号,次舰为腓特烈大帝号。

鉴于本舰之巨大建造、施工难度,并专为本舰建造之330米级船台、干船坞,为本舰研制之480mm长身管舰炮,及针对本舰之防护强度而专门开发之大厚度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本级两艘重型战列舰预计须至1940年方可于Blohm & Voss船厂及威廉海军船厂同时开工建造,进于1944年完工并下水舾装,于1945年底舾装完成并开始海试,于1946年上半叶交付海军入役并形成战斗力。

战术运用:

依托庞大之十二年造舰计划,德国公海舰队将按作战任务之不同,分作三支大舰队。

第三舰队以留存之一战时期原公海舰队为主,经过海军条约之削减,舰龄老化之大量退役,教练舰、靶舰之改装,原公海舰队前无畏舰已全部除役,无畏/超无畏舰亦所存不多。故第三舰队之主力是为以拜恩级为首,去芜存菁,并经过现代化改装之若干超无畏舰,主要执行炮击、火力支援等任务。

第二舰队以造舰计划中前二级共八艘4-6万吨级战列舰为主,并辅以数艘2-3万吨级舰队航母,为公海舰队主力。

而两艘本级重型战列舰则独立编制,辅以二艘4-6万吨级重型装甲航母,并若干装甲驱逐舰,共同组成公海舰队第一舰队,也即德国公海舰队之最锋锐“尖刀”,原则上不与其他舰艇混编。本舰队立足于编队成员共有之极高航速与巨大续航力,力求最大限度发挥本级舰之巨大威力,两艘重型装甲航母拥有小编队行动时之足够生存力,可提供足够之空中掩护,并可起降双发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及鱼雷攻击机,与本级重型战列舰协同攻击。

此第一舰队存在、行动、作战之最高亦是惟一要点,即为“迷”。要求居无定所,行无定踪,动无定律,战无定式,永远将自身包裹在迷雾之中,以此迷敌之识,错敌之觉,惑敌之知,力求行迹飘忽无定,神龙见首不见尾,尽一切可能不被敌国掌握自身之锚地、行踪,及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最大限度之任务自由,一切任务之最高纲领即为:于最恰当之时间、地点,最大程度,最有效地给予敌有生主力不可恢复之杀伤。

虽于本国自身,海军内部,本舰队之行踪亦当绝密。

二战之时,通讯侦察之技术尚不发达,飞机侦察极受气候、地形影响,并难全天候行动,侦察卫星技术更远未现世,如此也给了本战术可行空间。最大限度利用、把握风暴、雨雪、多云、极夜等气候、环境,或歼击绞杀敌小编队,或于我主力与敌交战之时锲入敌阵,依托自身之宏大火力,坚固防护,迅疾航速,巨大航程,本舰队可一击必中,一中即走,成为敌国恐惧之“幽灵杀手”,主力舰歼击者。

设计思路:

本级舰之定位,是为重型战列舰,或曰是主力舰歼击者,要求可于一对一之情况下轻易压制并摧毁他国任何战列舰,并可独立与至少三艘条约型战列舰周旋抗衡,并战而胜之。

在本舰之设计过程中,帝国设计师对本舰之主炮选择颇费心思,前后考虑过自432mm至530mm一共六种口径的主炮。通过研究、设计发现,若本舰采用432mm口径之主炮,则可装备四座三联装炮塔共12门火炮,可以极大提高火力密度,提升对他国常规战列舰之毁伤率,但此口径对本舰之吨位而言实是偏小。也即若敌国建造相近吨位,装备更大火炮之重型战列舰同本舰对抗,本舰将处于极不利之地位。

而508mm、530mm等超大口径舰炮则重量太大,威力过甚,即便装备四座双联装炮塔共8门火炮,因为拉长之主装甲区,标准排水量也将超出甚至远超十万吨,如此施工难度实在太大,对德国之造船、冶金工业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故本级舰之主炮最后确定在了480mm L/55(德标)长身管舰炮上,本炮于1934年开始研制,故定名为48cm/55 SK C/34舰炮。

本舰之装甲布置,亦在先前德国之传统上再见创新,防护能力更为出色。本舰主水平装甲之穹甲部分倾斜角度提升至了80度,极大提高了本舰核心舱之安全性,使本舰弹药、动力舱近乎不可穿透。同时为了尽可能保证本舰穹甲上部舱室水兵生活工作区之安全,本舰将上水平装甲下移一层舱室,处于第二甲板位置,与主装甲带形成一个完整的装甲盒结构,如此与180mm上部装甲带重叠在弹道之上,可极大提升对穿透上部装甲带之炮弹的防护力。

同时,本舰于350mm之主装甲带内部另布置了一层5.2绝对高度,内倾10度,厚90mm之装甲内壁,如此可避免大口径穿甲弹在穿透350mm主装甲带后仍可继续穿透原先之30mm内部纵向装甲的情况,极大提高了穹甲上部舱室之安全。在正常作战情况下,将不会发生穿甲弹于穹甲上部舱室爆炸,并造成水兵严重伤亡之情况。

也即,结合此二设计,炮弹欲穿入穹甲上部之水兵工作与生活区,则必须连续穿透于弹道上重叠之350mm主装甲带+90mm10度内倾装甲内壁,或180mm上部装甲带+100mm上水平装甲+90mm10度内倾装甲内壁,这在正常作战距离下近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当然,作为坚实防护的代价,本舰最上层舱室只有中等程度之舷側防护,且无水平装甲防护,是为战时缓冲防护可供损失区。

为提升本舰之战斗力保持能力,本舰之主炮塔坚决贯彻了全面防护思想,拥有极强之正面、背部装甲防护,另为杜绝副炮塔被轻当量航弹轻易击毁之情况,本舰额外加强了副炮塔之顶部装甲防护。

于动力系统方面,本舰沿用传统之Blohm & Voss蒸汽轮机与瓦格纳高压锅炉之搭配,四轴四浆推进,合输出300000轴马力,每轴输出75000轴马力,几乎达到单轴输出之极限。本舰另一改德国传统之平行双主舵布局,改用前后置半平衡舵设计,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舵效,缩减了回旋半径。

设计指标:

1、本舰主炮被帽穿甲弹重1800KG,初速820m/s,炮口动能605兆焦,希图能于正常作战距离击穿任何他国战列舰之核心舱。本舰装备8座共20门150mm L/60高平两用副炮,希可阻止任何重巡洋舰以下舰艇迫近发射鱼雷。

2、本舰装备3部精密之蔡司18米基线大型光学测距仪及2部对海搜索兼测距雷达,每座主炮塔皆配有一部蔡司15米基线大型测距仪,辅以巨大稳定之舰体,本舰希可将有效炮击距离提升至25-30千米,从而可以更早,于更远处发动攻击,掌握炮击之主动权。配合高航速,本舰亦具备对绝大多数他国战列舰之交战主动权。本舰另装备2部反舰火控雷达,拥有于夜晚或其余不利光学测距仪观测的环境之较强战斗力。

3、本舰外层主装甲带设计可于正常作战距离抵挡15英寸及以下口径火炮轰击,穹甲上部水兵生活与工作区要求可于正常作战距离抵挡18英寸或以下口径火炮轰击,核心舱(弹药、动力舱段)要求可于任何距离抵挡21英寸或以下口径火炮之轰击。本舰之水平装甲总厚度达250-310mm,设计可于任何距离抵挡2400KG或以下之炮弹水平轰击,并可抵挡俯冲投掷或于3000米高度垂直落下之1800KG及以下航弹。

4、本舰最高巡航速度为31.8节,最大续航力为15000海里/19节战斗巡航,可长期于缺乏殖民地之大洋上自由巡曳作战。

5、本舰之鱼雷防御系统(TDS)纵深为8.25米,主防雷装甲厚100mm,过滤舱后另有一层30mm内部纵向装甲,设计可抵挡700KG TNT当量之水下爆破而不会致核心舱进水,也即可抵挡包括日本“威力巨大之93式氧气鱼雷”在内的任何已问世鱼雷。

6、本舰拥有15道30mm之内部横向装甲,及2-5道(视位置不同)之30mm内部纵向装甲,将本舰分隔成数十个独立抗爆防火之水密隔舱,每个单元皆配备其独立之损管系统(包括抽水机、防火墙、灭火喷淋、水密门等),极大程度上保证本舰之生存力。

7、本舰设计具备绝强之防空能力,所有火炮——包括主炮,皆可用于对空攻击、作战。本舰之主炮最高仰角达+45度,可发射VT引信对空破片杀伤高爆弹,炮弹于高空爆开,破片与冲击气浪足以封锁百米空域,拥有一定之对大机群之区域防空能力。本舰之副炮为150mm高平两用炮,并105mm重型高射炮皆可发射VT引信对空炮弹,可用于远程区域防空作战。本舰另装备200余门性能优异之40mm博福斯,20mm厄利孔中近程防空机炮,对空作战能力极强。

8、本舰拥有巨大之载弹量,可于大洋之上长期巡曳作战,主炮每炮备弹200发,基本达到炮管之设计寿限,高平两用副炮每炮备弹300发,重型高射炮每炮备弹600发。

线图:

(包括侧视线图与舰体舯部截面装甲布置图。)



基本数据:

舰体全长:318米;
水线长:308米;
舰体全宽:45.5米;
舰体型深:19米;
吃水:11.3米(空载),11.8米(标准),12.7米(正常),13.6米(满载);
方形系数:0.582(正常吃水时);
海拔高度:45米(水线至主桅楼顶测距仪),55.5米(水线至后主桅顶);
全高:58.5米(舰底至主桅楼顶测距仪),69米(舰底至后主桅顶);
舰员:3225人(其中军官180人)。

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25100吨(St52,占本舰标准排水量之27%);
装甲:40600吨;
主动力系统:5500吨;
辅助装备:2700吨;
武器系统:13600吨;
(以上合计87500吨,构成本舰之空载排水量);
弹药:4500吨;
其他:1000吨;
(以上合计93000吨,构成本舰之标准排水量);
舰用燃油:19000吨;
其他:2000吨;
(以上合计114000吨,构成本舰之满载排水量)。

动力系统:

本舰配备4部Blohm & Voss蒸汽轮机,24台瓦格纳高压重油锅炉,以四轴四浆推进,输出300000轴马力。
本舰配备前后置半平衡舵,以提升舵效,缩减回旋半径。

最大巡航速度:31.2节;
最大极速(动力系统过载):32.1节;
最大续航力:15000海里/19节。

武器系统:

(以下武器之倍径皆为德标。)

主炮:
双联装48cm/55 SK C/34舰炮 x4(每炮备弹200发,其中被帽穿甲弹120发,高爆弹60发,VT引信对空弹20发,含发射药全重3663吨);

本炮性能诸元:

单炮:
单炮净重:255吨;
炮身全长:26.4米;
炮管长度:24.7米;
炮管寿命:200-240发;
最大射速:1.8发/分钟;
最大射程:45KM(于+45度仰角)。

弹药:
炮弹类型:被帽穿甲弹(1800KG),高爆弹(1650KG),VT引信对空弹(1650KG);
炮弹装药:42KG(被帽穿甲弹),180KG(高爆弹),120KG(VT引信对空弹);
炮弹高度:2.4米(被帽穿甲弹),2.15米(高爆弹),2.3米(VT引信对空弹);
发射药:前部装药225KG(绢制药包),主装药255KG(黄铜药筒,自重150KG);
初速:820m/s(被帽穿甲弹),855m/s(高爆弹),855m/s(VT引信对空弹);
炮口动能:605兆焦。

炮塔(双联装):
炮塔净重:2715吨;
炮塔全长:35米;
俯仰角:-5/+45度;
俯仰速率:8度/秒;
旋回速率:4度/秒;
装填角:+10度。

副炮:
双联装15cm/60 SK C/38高平两用炮 x4(每炮备弹300发,含铜弹壳全重200吨);
三联装15cm/60 SK C/38高平两用炮 x4(每炮备弹300发,含铜弹壳全重280吨);
本炮俯仰角为-10/+80度,各类炮弹皆重49.5KG。

高射炮:
三联装10.5cm/65 SK C/33重型高射炮 x8(每炮备弹600发);
本炮俯仰角为-10/+85度,并配有独立观瞄装置;
四联装4cm/60 Flak 28博福斯防空机炮 x32;
四联装2cm/70 Flak 29厄利孔防空机炮 x15;
单管2cm/70 Flak 29厄利孔防空机炮 x40。

装甲防护:

本舰装甲总重量占标准排水量之43.66%。

舷侧防护:
本舰主装甲区全长191米,占本舰水线长度之62%,全高10.8米,为本舰舷侧高度之56.84%。

上部装甲带:180mm KCn/A,高2.6米,约重1430吨;
主装甲带:350mm KCn/A,高7米,约重7487吨;
主装甲带下沿:均厚210mm KCn/A,高1.2米,约重770吨;
舰艏水线装甲带:80mm Wh,长66米,高5米,约重422吨;
舰艉水线装甲带:150mm KCn/A,长45米,高5米,约重540吨;

本舰舷側装甲合重约10649吨。

水平防护:
上水平装甲:100mm Wh,约重5676吨;
首尾露天水平装甲:50mm Wh,约重853吨;
舰艏下水平装甲:50mm Wh,约重134吨;
舰艉下水平装甲:180mm Wh,约重1235吨;
主水平装甲水平部分:180mm Wh(弹药舱段),150mm Wh(动力舱段),约重5503吨;
主水平装甲穹甲部分(倾角80度):210mm Wh(弹药舱段),180mm Wh(动力舱段),约重4745吨;
水密甲板:总厚度75mm St52(共4层,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本舰水平装甲合重约18146吨。

内部防护:
首尾横向装甲:320mm KCn/A,约重1469吨;
内部横向装甲:15道30mm Wh,约重2343吨(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内部纵向装甲:30mm Wh,约重2201吨(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纵向内壁装甲(上部外侧):90mm Wh,10度内倾,约1452吨(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本舰内部装甲合重约7465吨,其中5996吨计入舰体结构重量。

水下防护:
舰底装甲:50mm Ww(弹药舱段),30mm Ww(动力舱段),约重1545吨(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主防雷装甲:100mm Ww,约重3373吨;
防雷系统(TDS)纵深:7.2-8.25米;
要求防雷标准:抵挡700KG TNT水下爆破。

本舰水下装甲合重约4918吨,其中1545吨计入舰体结构。

火控/指挥系统防护:
主司令塔:立面550mm KCn/A,顶部280mm Wh,底部100mm Wh,周长26.4米,高3.3米,内部面积43.4平方米,全重约515吨;
备用司令塔:立面300mm KCn/A,顶部180mm Wh,底部60mm Wh;
主射击指挥室:立面240mm KCn/A,顶部150mm Wh;
备用射击指挥室:立面180mm KCn/A,顶部90mm Wh;
主桅楼顶大型测距仪:立面150mm KCn/A,顶部90mm Wh,底部30mm Wh。

武器防护:
主炮塔:正面600mm KCn/A,侧面330mm KCn/A,顶部300mm Wh,背部480mm KCn/A(重量计入武器系统);
主炮座:510mm KCn/A(露天部分),350mm KCn/A(露天甲板至上水平装甲部分),240mm KCn/A(上水平装甲至主水平装甲部分),60mm Wh(下部座圈),轴线直径13.6米,全重约5391吨;
副炮塔:正面180mm KCn/A,侧面100mm Wh,顶部120mm Wh,背部75mm Wh(重量计入武器系统);
副炮座:150mm KCn/A(露天部分),60mm Wh(上部舰体内部分),轴线直径5.7米(三联装),5.1米(双联装),全重约542吨;
重型高射炮塔:正面90mm Wh,侧面50mm Wh,顶部60mm Wh,背部35mm Wh(重量计入武器系统);
重型高射炮座:75mm Wh(露天部分),30mm Wh(上部舰体内部分)。

其他防护:
烟囱开口:420mm Wh(蜂窝状栅格装甲)。

本舰重点标识部位装甲总重约为40085吨,另有未明确标识之装甲总重量为515吨,合计装甲总重为40600吨。

火控系统:
蔡司18米基线大型测距仪3部(前后司令塔顶各一部,主桅楼顶一部);
蔡司15米基线大型测距仪4部(前后4座主炮塔上各一部);
蔡司7米基线测距仪8部(每座副炮塔上各一部);
Wuerzbug-D型雷达+蔡司4米基线测距仪联合防空火控系统4部(前后舰桥四个球内);
Wuerzburg-Riese型对空搜索和战斗机导航雷达1部;
反舰火控雷达2部;
对海搜索兼测距雷达2部;
大型探照灯10部;
反潜和鱼雷监听被动声纳4部(舰体两侧各两部);
导航和反潜主动声纳1部(首球内,可探测礁石);

航空设备:

本舰于舰体舯部配备2部液压弹射器,并设有2座机库,搭载6架折叠式Ar196A—5型水上侦察机,用于侦察、校射。

其他:

本舰设有轻重吊车各2台,共配备大小各类交通艇、联络艇与工作艇32艘。

参考资料:

《“俾斯麦”级战列舰》,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年);
《战列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战列舰发展史》,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
《德国战列舰实录》,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
NavWeaps - Naval Weapons, Naval Technology and Naval Reunions - Navy Weapons(http://www.navweaps.com/index.htm);
Battleship Bismarck, Schlachtschiff Bismarck(http://www.kbismarck.com/);
Bismarck & Tirpitz(http://www.bismarck-class.dk/);
百度百科相关条目;
维基百科相关条目;
《意志的武力与艺术——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巴掌 著);
巴掌于本论坛之架空设计作品。

鸿蒙教主最终修订于2011年2月8日傍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2-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0-12-5 23:31
前言:

我以前一直在百度战列舰吧的遗迹上看帖,而无一个可交流的所在,其时战列线论坛也已上之不去,一直 ...

哥们发Paper呢:D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2-6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穹甲顶部低于水线是很危险的设计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oOuOo 发表于 2010-12-6 09:40
穹甲顶部低于水线是很危险的设计

“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

根据巴掌《德意志的武力与艺术——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一文,俾斯麦级处于作战正常排水量,穹甲位于水线之下。由于本舰是德国战舰,故对俾斯麦级有过不少参考。

不知穹甲于水线以下有何弊端,还请赐教,谢谢。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suny 的帖子

汗汗....没呢,就第一次架空,稍微正式点。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0-12-6 09:58
“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

根据巴掌《德意志的武 ...

补充说明:横截面图之水线为12米吃水之正常作战排水量。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2-6 10:44 编辑

我也架空设计过新俾斯麦级战列舰,吨位与楼主的差不多 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 ... =270&extra=page%3D1

楼主的方案有以下问题:

1、武器重量估算不足。无论是加大口径还是延长炮管,只要提高威力,就必然加大炮塔炮座尺寸和机构重量,没有什么“合算”的办法。楼主的主炮看似不大,但其实炮口动能达到了500兆焦,超过大和主炮的444兆焦,反推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量约为3074吨,这占该武器全重的约85%,另外还有约15%是下部固定机构的重量。光四座主炮就是14469吨,还有8座副炮重约1200吨(含下部固定机构),本舰武器全重约为15669吨。

2、装甲重量需要细算。四座炮塔最大的问题是炮座重量太大,主装甲区也较长。相比之下,我新俾斯麦级使用了37000吨装甲,有明细计算,可做参照。

3、船型不符合德舰标准。按照楼主的基本参数,得到半载吃水时方形系数为0.60,过于大,不适合于高速军舰。真正制造出来外形会类似与大和之类,航速也会较设想大为降低。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掌 发表于 2010-12-6 10:39
我也架空设计过新俾斯麦级战列舰,吨位与楼主的差不多 http://www.zhanliejian.com/forum ... =270&extra=p ...

谢谢巴掌指出问题。

1、这个的确是考虑失当了,一开始是参照大和主炮塔重量的,没算到炮塔炮座本身也已加大。

2、装甲重量问题...我学的是很纯的文科,数学...早还给老师了,真的不会算,求赐教。

3、方形系数这个问题,我前段时间也查过,但仍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参数,有何作用,烦请赐教,谢谢。另外就是不理解为何会类似于大和之类,因为长宽比是7:1,而大和记得是6.76:1.。想来或许是我这方面了解欠深,就仅仅从长宽等方面看了。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另外请问主炮旋转部分重量3074,这个是净重,还是包括弹药后之全重。若是前者,和巴掌你新俾斯麦级的三联530mm之3360吨差距是不是太小了,毕竟55倍口径与52倍口径相差并不太大,口径上却差了整整100毫米,如此530mm炮塔炮座等自会更大更重,而后者有750mm、600mm之装甲防护,也超我良多。故还请释疑,谢谢。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2-6 11:26 编辑

1、长宽比并不反映一条船的速度性能。举个例子,同样是7:1长宽比,相同马力,一块方块和一条船的速度当然不会一样。德国战舰的速度性能优势在于它的方形系数小,通常只在0.55-0.58之间,即便舰宽很大,整个船舷也是纺锤形的弧线,流体力学性能强于那些直舷军舰。大和公测吃水下的方型系数为0.667,比你的船更大。方型系数超过6的战列舰是不合适高速航行的,仅加大马力,不改变船形,会白白浪费很多马力,所以大和就是27节的船形而已。

2、是净重,不包括弹药。我炮塔装甲厚于是因为集中,相同容积的表面积减小,厚度自然要增加。我的530mm炮炮口动能为740兆焦,全船主炮齐射动能为4440兆焦;你的432mm炮为500兆焦,全船主炮齐射动能为6000兆焦;所以你的武器重量远高于我。按照我武器重量11500吨来算,你的应该为15682吨左右,和从大和来估算也差不多。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从外型上来说你的设计比巴掌要靠谱得多:D也更实际。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掌 发表于 2010-12-6 11:23
1、长宽比并不反映一条船的速度性能。举个例子,同样是7:1长宽比,相同马力,一块方块和一条船的速度当然 ...

“长宽比并不反映一条船的速度性能。举个例子,同样是7:1长宽比,相同马力,一块方块和一条船的速度当然不会一样”,这个例子很恰当...但甫一看到,实在是瀑布汗:L,呵呵。

1、我刚才查了一下,“知道水线长L、水线宽B、吃水T和方形系数Cb的前提下,排水量DW=L*B*T*Cb”,那么,此地是排水量,是标准抑或还是满载?那么请问该当如何改进才能达到合理之船型?从公式上看,是加大吃水,还是加长、加宽舰体呢?而后者又势必会导致排水量上升。

2、“炮塔装甲厚是因为集中”,请问是什么意思,530mm L/52的炮塔怎么也不应该比432mm L/55的小吧,也就是说前者正面的装甲布置面积不会比后者小,那请问如何使装甲布置集中呢?

另外烦请问一下装甲重量是如何估算的,而此等各类特种钢一立方又为多少吨呢?

谢谢巴掌。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0-12-6 09:58
“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

根据巴掌《德意志的武 ...

这就要从穹甲的起源说起了……

最初的装甲甲板是平甲,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动力系统,因为平甲的水平线在吃水线以下,所以假如被火炮击中水线部分的船体,船就会快速的大量进水。于是发明了穹甲,做成乌龟壳的形状,穹顶高出水线很大一截,而两侧的倾斜部分的末端延伸到水线以下。这样,甲板既保护了动力系统,在被击中水线后,由于穹顶大大高出水面,所以穹甲以下的空间具备很大的储备浮力,可以减缓进水和下沉的速度。如图,我好几年前画的……在战列舰吧贴过。



但是这个时候的穹甲船都很小。所以穹甲储备浮力神马的能起很大的作用。进入无畏舰时代后船越来越大,很多船的穹甲顶都低于水线了,因为怕重心太高降低稳性,所以一些穹甲设计主要是为了让防护在弹道上重合,例如俾斯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谢谢文人的解释与引用,装甲之变迁在战列舰吧也看过,不过早期穹甲我并不是太了解,本舰之穹甲是参考俾斯麦级,力求210mm Wh穹甲与330mm KC主装甲带在弹道上重叠。

再次感谢。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0-12-6 12:12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谢谢文人的解释与引用,装甲之变迁在战列舰吧也看过,不过早期穹甲我并不是太了解, ...

其实说“这么设计很危险”的意思就是说,当穹甲的最高处低于水线以下的时候,这穹甲就变成了类似于平甲的东西,起不到穹甲应有的作用,还不如换成完全水平的甲板。

当然,随着舱室分布的增多,还有容纳动力系统的需要,我认为这种“很危险”的说法的确是有些牵强、不够严谨的。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0-12-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么说吧,巴掌设计的船无论和谁打都能赢,近乎无敌,不知列位是否有如此感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我个人窃以为德舰之穹甲主要是为了给予弹药、动力舱段以高程度之防护。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12-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呆头雁 发表于 2010-12-6 12:22
我这么说吧,巴掌设计的船无论和谁打都能赢,近乎无敌,不知列位是否有如此感觉 ...

我认为架空常规舰艇是对巴掌的侮辱;P巴掌应该让德国研究出核反应堆并大量应用到战列舰上,而且打出来也都是核炮弹:lol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汗...:L

这个,在我个人之审美观看来,不喜欢将超过二战科技的东西用在战列舰上,这样会感觉,好像少了些什么,一如美国装上战斧、密集阵的衣阿华,呵呵。

还有就是,巴掌的设计,火力的确是刚猛无俦,但从我在我之个人设计上,还是坚持4x3联或3x3联。其一,说白了,喜欢BB之人都会有对BB的一种审美观,各人不同。而主炮塔之数量上虽不应该和多炮塔神教那般全然多多益善,但在合理前提下,我以为应该有3-4个主炮塔以维持战列舰之美感,汗,当然历史上的战舰绝大部分也都是3-4主炮塔的。

另外,降低主炮口径并提升火炮数量,一是因为在这个吨位上,虽然降低,但还是巨炮,可以对他国任何战舰造成压制,其二火力密度也大,其上观测落弹点也更容易。

当然,如巴掌所言,由于主炮身管太长,导致重量过重,的确是考虑未及。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0-12-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没有432mm火炮,只有420
还有,本级舰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在挑战德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23 , Processed in 0.0346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