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536|回复: 13

战斗机及攻击机

[复制链接]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8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都可以客串舰载机

军士长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3-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方案?
【该用户ID已被系统回收】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HZ-7型战斗机,
初期型号使用1200马力12缸星形风冷机械涡轮增压发动机。后期型号使用2200马力18缸星形风冷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
武器为4门20mm机炮。
采取类似棒球棒的结构简化生产流程,增强机体机构强度。
使用前缘襟翼,增强横滚速率。
使用六叶可调距螺旋桨,加强拉力。
 长:9.86米
翼展:12.20米
高: 3.68米
最大起飞重量:15,415磅 (6,990公斤)
载油量:内油缸250加仑 (946升),最多3个150加仑(568升)附载油缸
最大速度:570km/h初期型,650km/h后期型
航程:1500km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伊龙纹 于 2012-3-24 00:05 编辑


真正的食肉动物——海鹰6轰炸机/侦察机/鱼雷攻击机

人们通常认为海鹰六是海鹰四①使用星型空冷发动机的改型,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改动稍微大了点,以至于海鹰六与海鹰四有28%的零件不能通用,甚至飞机的重心和配平都发生了改变。所以翔龙—马尾飞机公司②顶着海军装备部四次催交生产型海鹰六的压力,硬是做足了四个月的试飞工作,才把它投产(但是事先已经准备了大量的零部件)。

四架预生产型原型机都从各种极限状态的试飞中挺了过来。试飞中掉个方向舵,消失一片襟翼,甚至螺旋桨断掉这样的事情都发生过,但是万幸的是飞机没有散架,试飞员也没有牺牲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首都航空博物馆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到003和002号原型机。

海鹰六还是由伊云起和黎国将共同设计,对于他们来说把海鹰四的12缸V 型水冷发动机换成16缸空冷发动机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仅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图面设计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个神话。

空冷37型尾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原本是为凌云公司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准备的,1700马力的澎湃动力,带来的还有发动机本身巨大的体积和惊人的油耗。当初海军装备部要求将海鹰四改装空冷发动机时,也仅仅要求是与其原配的水冷发动机功率相当而已(1200马力)。海军部的理由很简单,水冷发动机维护起来太麻烦,但是它发生故障的几率却比较高,而且不能禁受损伤,一旦水冷装置被打中发动机也就报废了,最主要的是航母上哪有那么多蒸馏水给它们用?

空冷37发动机维护简单,而且皮实耐造,但选择它最主要原因是它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了机械/废气涡轮增压,和增压空气再冷装置,因此高空性能十分优秀。对于需要飞得高跑得快侦察机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动力装置。使用空冷37的海鹰六在8000米高度可以达到700km/h的最高速度,在战争中执行侦察任务时只被击落过21架,这其中还有大部分在低空损失的。

海鹰六在设计中吸取了海军航空兵海鹰四的使用意见。例如取消水平轰炸型/侦察型的炮塔设计减少两名机组成员(实际上在海鹰四的后期型号中已经做了这样的改进)。加强座椅后钢板强度和装甲带,在中段机翼上加装弹射钩和拦阻钩,增加机体下加挂副油箱或炸弹的能力,加长前轮长度……

但是当海军飞行员真正接收到这种飞机的时候还是大吃一惊,依旧庞大的机体安上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发动机,机身也比海鹰四更加光滑——这是取消了机腹下的散热器以及遥控炮塔的缘故。但是对这些外形改变的吃惊只是个前奏,当他们把这些“畸形大鸟”飞上天之后,更大的吃惊还在后面,太过强劲的动力居然可以让如此庞大的家伙在7分钟内爬到5000米。而加强的结构居然可以允许海鹰六进行垂直俯冲。空气刹车(减速板)的应用常常可以使海鹰六在一个急停之后把尾追的敌机变成猎物。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见,能在8000米高度和海鹰六比赛速度的敌机实在不多,而在低空发现头顶上飞过一架海鹰六再爬升去追,那只会越追越远。而且,由于全动辅助平尾的出现,海鹰六的转弯速度更快,俯仰动作更加迅捷。

海军接到新飞机开始头疼的第一个问题是警告那些接收新飞机兴奋过头的飞行员,这是水平轰炸机、鱼雷机、侦察机,不要把它当作战斗机或者俯冲轰炸机来使用。翔龙—马尾提供的试飞手册也说明了这几点,诸如慎重进入低空(鱼雷型除外),垂直俯冲到一定高度就可能会无法改出,乃至空中解体(这是在海鹰四试飞时得到的教训)。

各个舰队对海鹰四的使用早就形成了习惯——作为有对地攻击能力的侦察机或者是有强大防空火力鱼雷机。但是飞行员们会仅仅满足于整天在8000米以上的高度向下偷看吗?尤其是在他们得到海鹰六这样动力充沛机动敏捷的大鸟之后。于是乎,在战争中涌现出一批“不该诞生的王牌”,驾驶海鹰六的击坠王牌。这些飞行员们很好的把握了海鹰六的优点,常常从5000米高度俯冲直下,一击脱离,绝不缠斗;海鹰六充沛的动力和巨大的重量。这一招甚至偶尔被用到敌方追杀海鹰六的战斗机身上。

改进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海鹰四本来就固有的毛病却没又去掉几个:1,体积太大,占用机库空间过多,影响航母的联队设置;2,作为侦察机视角比以前更差,而侦察/水平轰炸型设置在机腹的投弹观察窗又使观察员颇为辛苦——要钻到导航员脚底下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趴4-6小时……

因此,当海航得到战七这样的多用途战斗机后立刻裁撤水平轰炸机/鱼雷机联队,一般航母只留下一个海鹰六编队,六架飞机,而且通常只执行侦察任务。当战争到了第四个年头时,飞机能挂起来的雷达终于出现,于是海鹰六立刻转型为夜间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使用红外设备)。使舰载机联队夜间作战能力大幅度上升。

战争中海鹰六共生产1367架,其中各种损失274架,战争结束后,一千余架海鹰六改装成为全天候作战型,还有一部分改造为反潜机,一直服役到60年代。

②翔龙—马尾飞机公司:创建于1907年,为马尾船厂分公司,以开发邮政机打下基础。在战争中开发并生产海鹰系列战斗机轰炸机,鲲鹏系列水上飞机、运输机。而后成为马尾集团一部分,始终以开发海航战机为主。

附图,海鹰四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龙纹 发表于 2012-3-24 00:01
HZ-7型战斗机,
初期型号使用1200马力12缸星形风冷机械涡轮增压发动机。后期型号使用2200马力18缸星形风冷 ...

风冷?不怕影响高空性能么?(我可能在欧洲战场呆久了,最先关注的总是高空性能!)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海军战机机炮可以少装些,机炮截击机的宝,战斗机的草,两门翼根机炮就够了,13MM机枪才是王道!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4-10 23:34
风冷?不怕影响高空性能么?(我可能在欧洲战场呆久了,最先关注的总是高空性能!) ...

欧洲战场表现最好的几款战斗机P47,FW190,Ta152,都是风冷啊。
即使高空有影响其实也不大,作为舰载战斗机首先要足够结实耐用,风冷这方面比较好,其次要减少淡水消耗。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龙纹 发表于 2012-4-11 19:30
欧洲战场表现最好的几款战斗机P47,FW190,Ta152,都是风冷啊。
即使高空有影响其实也不大,作为舰载战斗 ...

但你不得不说P51,尽管它的生存率与使用风冷发动机的战机比起来低了好多,他还是一款优秀的战机。你的设计很好,很符合你定的作战区域,是我又耐不住犯贱了,向你道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龙纹 发表于 2012-4-11 19:30
欧洲战场表现最好的几款战斗机P47,FW190,Ta152,都是风冷啊。
即使高空有影响其实也不大,作为舰载战斗 ...


Ta152是液冷好不好……
Jumo213E的发动机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CORSSOVER 发表于 2012-4-12 08:33
Ta152是液冷好不好……
Jumo213E的发动机

怪不得昨天看的有点不对劲,果然搞错了。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CORSSOVER 发表于 2012-4-12 08:33
Ta152是液冷好不好……
Jumo213E的发动机

我又没查资料就胡说了,掌嘴ing……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4-1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龙纹 发表于 2012-4-12 20:30
我又没查资料就胡说了,掌嘴ing……

汗……
不至于吧
错了也没啥……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23:17 , Processed in 0.0234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