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2-11-21 11:39 编辑
1945.10.8,美国海军发布了一份由参谋长库克中将署名的内参密件,题为“二战防空作战纪要 Antiaircraft Action Summary • World War II “,全篇共七章,分述战史、战术、装备、武器发展、冲绳经验、航母作战及未来趋势。在下翻译了第四章如后,其余各章承RRS君支持翻译,分别发表于本坛: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5377-1-1.html 及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5378-1-1.html 。另全本原文可在此下载: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1575-1-1.html
第四章 防空武器的发展
开战时我军舰队的防空火力及火控是相当微弱的,因为自一战以来飞机的速度、航程与打击力已经成长了一倍,而防空武器却没有跟上脚步。
珍珠港事变期间主要的舰载防空武器是: 5"(127mm )/25 及 5"/38 高平炮,3"(76mm)/23及3"/50高平炮,以及.50" (12.7mm)和 .30" (7.62mm)机枪。5"炮由Mk19, Mk33, Mk37指挥仪搭配Mk1弹道计算机主控对空及对海射击,3"炮则没有配备指挥仪。
虽然.50机枪的确在珍珠港击落了为数最多的敌机,但短射程及轻打击力早被认为是过时的防空武器。
开战时第一批量产单管20mm机关炮正在配发,当时它只有靠同心圆准星或弹尾弋光来作瞄准。而作为应急的.30机枪很快的就撤下以让出空间来给更有效的武器。
开战一年之后的42年底,我军已做出下列改进:
1.雷达开始为5"炮提供指挥及测距。
2.5"/38 炮逐渐换下5"/25炮。
3.VT近炸引信开始量产给5"炮弹。
4.40mm机关炮已在许多战舰上取代1.1"/75机关炮。
5.Mk14自动提前角瞄准具开始配发到20mm机关炮上。
6.20mm机关炮几乎全面取代.50"和.30"机枪。
7.Mk49及Mk51防空指挥仪被用来主控40mm机关炮。
8.增加战舰防空武器的数量。
9.武装所有商船及辅助舰艇的防空能力。
战争头一年最重要的防空进展是5"炮的VT近炸引信,它消除了空炸引信定时上的误差,受到全军热诚的接纳。据信CL50海伦纳号是第一艘成功使用这种弹药的战舰,1943.1.5她在瓜达康纳尔外海用装有Mk32近炸引信的5"炮弹击落一架俯冲轰炸机。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Mk14自动提前角瞄准具,头一年就采购了约90,000具。Mk14瞄准具使用两具气动陀螺来计算上下左右四向的提前角,并提供扰动式的瞄准线。1942年Mk14瞄准具开始配发在20mm机关炮上。
[译注:尽管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的VT近炸引信上,但靠Mk14来瞄准的40mm及20mm却打下近总数60%的敌机,约是VT的4倍。当然近距离比远距离好打,向往VT之余也请不忘陀螺瞄准具。请参考末尾附表。]
指挥仪的发展
与Mk14瞄准具紧密结合的是Mk51指挥仪的发展,用以控制40mm及1.1"机关炮。众所周知,如果把瞄准具从炮位移出,放到不受爆风、火烟与振动影响的阵位上,将可明显改进火控结果。Mk51这种单人手操指挥仪,在采用Mk14瞄准具之后很快便开发成功,随即加入作战。前后共有13,000座Mk51被生产出来,据统计,由这种指挥仪所控制的火炮所击落的敌机总数,比其他舰载防空火控系统的击落数量都要多。
下一个有急迫需要的,是为护航驱逐舰及辅助舰艇上的5"及 3"炮,开发一种中等射程的轻量化指挥仪。由于制造与保养上的困难,最初为这种目的设计的Mk50火炮指挥仪并不成功。于是修改弹道参数后的Mk14瞄准具便作为应急部件上马,结果产生了适合此一目的Mk51Mod2指挥仪。
但是这个结合设计并不理想,因为有效目视瞄准距离只有4200码,相对5"/38炮弹丸飞行时间只有5秒钟。为克服这个问题又接着发展Mk15瞄准具,使用放大5.8倍望远镜以及5"炮的弹道(使得控制距离达到7500码及13秒飞行时间),装在Mk51Mod3指挥仪上,并由Mk4风力传感计提供风偏。
再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便是Mk52指挥仪,实际上就是Mk51Mod3配备Mk26测距雷达。从1943年底开始共有约500座Mk52配发到我军舰队。
虽然配备了雷达的Mk33及Mk37指挥仪已具有非目视射击(即所谓盲射)的控制能力,但因敌机加重了夜间空袭,所以仍需为机关炮及重高炮开发轻量化的盲射指挥仪。
1945年初,两种以用人手推动的轻量化的,具有完全盲射能力的指挥仪几乎同时现身在舰队,它们是Mk57及Mk63。Mk57是一种中等射程人手推动系统,采用光学目射或雷达盲射,并可选择控制5"/38高平炮或40mm机关炮。Mk63系统具有相同性质,比 Mk51及Mk52有很大的改良,设计用来控制40mm炮台组。
战争结束时Mk56指挥仪系统已到达设计完成阶段,这是一种可以控制5"炮及重机炮炮台组射击距离12,000码的长程指挥仪,具有全自动雷达追踪及快速解算能力,可以对付时速600海里的目标。
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是战时最重要的防空武器发展。这种引信带有一具自备电源的微型无线电收发器,1940年8月由海军倡议,交给国科会下的防研委开发。
1942年9月海军将近炸引信付诸量产,12月拨交舰队使用,1943.1.5就由海伦纳号巡洋舰击落了第一架日本飞机。
这种引信克服了定时引信与碰炸引信的缺点,定时引信一来受限于火控计算的精准问题,二来受限于定时的操作问题,再来引信本身的机械也有变异问题。而碰炸引信用在防空上也有很大问题,那就是必须丝毫不差的直接撞击到飞机才会爆炸,如果火控稍有不准就会完全错过目标。
以下举40mm碰炸引信弹头与5"近炸引信弹头的致命半径为例说明。一架双引擎轰炸机以正面迎向40mm的炮口,其致命半径约为90平方英尺,但同样姿态下这架飞机面对装有Mk53近炸引信的5"弹头,其致命半径将高达3,900平方英尺,这个数字还只是假设近炸引信发挥65%的性能。
战后对德军武器发展的调查指出,近炸引信原理其实已不是秘密,只是敌方没有生产能力,引信的运用方法也早先也已揭露。简单的说,这个引信内藏有一具连续波高频发射器,当发射电波折返与发射脉冲会互动出多普勒涟波。这个涟波经过适当放大以激发一具作为电子开关的闸流管,线路开通后释放出储存在电容内的电力启动小雷管,继而启动标准雷管引爆弹头内的炸药。这整个过程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
因为近炸引信早期型的干电池会漏电,所以Mk32Mod30改用湿电池。其后的第一个改进型是Mk32Mod40,设计来对付低空飞机。这一型的平均作用半径是60英尺,不会因贴近海面而发生早炸。1944年的Mk40型承继前者的AVC自动感度控制功能来提高敏感度,平均作用半径是70英尺。
5"弹头近炸引信的最后一次改进型是Mk53,它的感度更高,作用半径达到100英尺,而且把解除保险距离拉到出膛500码。此型引信同时改进了破片效果。
近炸引信同时也开发给3"及6"炮弹使用。3"炮弹的Mk45引信与Mk32相当,后来替换为Mk58,作用半径75英尺,保险距离600码。为6"炮弹开发的是Mk47,作用半径100英尺,保险距离800码。为5"/54炮开发的是Mk59。
战争结束时一种自毁性能又加进近炸引信之内,此一性能可使火炮在一定距离内指向友舰位置发射,而较无安全上的顾虑。装有这种引信的炮弹会在8,000码上自动爆炸,其保险距离可低至400码。
据作战分析指出,在摧毁敌机的效果上,近炸引信约是定时引信的三倍。
武器装备
战争期间防空武器的趋势是火炮越来越重,初速越来越高,射程越来越远,爆炸力越来越强,以及射速越来越快。同时间海军的政策是在空间、重量与员额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安装更多的防空火炮。珍珠港事变后,换炮的速度加快,单管20mm机炮换下.30及.50机枪,联装及四联40mm机炮也换下联装及四联1.1"/75 机炮。重高炮方面少数仅存的3"/23被3"/50取代,而5"/25则尽可能换成联装5"/38。
战争结束前驱逐舰的换炮还在进行。DD692级和DD445级的一座鱼雷管被撤下,代之以一座四联40mm机炮,其他船型级的驱逐舰则撤光所有鱼雷管以增加更多的40mm机炮台组。另一个政策是尽可能以40mm取代20mm机炮,如果不成就以联装20mm取代单管20mm。
战争结束时我军已着手开发一种单管射速可望达到每分180发的联装3"/70机关炮,还有四联装的20mm机炮炮座,以及对付近距离目标的5"旋稳防空火箭弹发射器。我军战后应发展具有极高初速,且比现有弹头具有更高摧毁力的远程防空火力。
迄至日本投降日为止,我军战斗舰艇上的防空武器以舰种来区分大致如下:
BB战列舰 -- (165 总管数) -- 10座5"/38联装; 20座40-mm四联装; 49门20-mm; 8座20-mm联装.
CA 重巡 -- (83 总管数) -- 6座5"/38联装; 12座40-mm四联装; 23门20-mm.
CL 轻巡 -- (50 总管数) -- 6座5"/38联装; 4座40-mm四联装; 6座40-mm联装; 10门20-mm.
CB 大巡 -- (102 总管数) --6座5"/38联装; 14座40-mm四联装; 34门20-mm.
CV 航母 -- (136 总管数) --4座5"/38联装; 4门5"/38; 17座40-mm四联装; 56门20-mm.
CVL轻航母-- (40 总管数) --2座40-mm四联装; 9座40-mm联装; 8座20-mm联装.
CVE护航母-- (37 总管数) --1门5"/38; 8座40-mm联装; 20门20-mm.
CVB大航母-- (158 总管数) --18门5"/54; 21座40-mm四联装; 28座20-mm联装.
DD驱逐舰 -- (42 总管数) --3座5"/38联装; 3座40-mm四联装; 2座40-mm联装; 10座20-mm联装.
附表:二战我军防空总击落数(转自本篇第一章)
火炮 总耗弹数 总击落数 占比例 平均耗弹
5" 通常 223,770 342.0 (15%) 654
5" VT 117,915 346.5 (15%) 340
3"/50 29,614 87.5 (4%) 338
40 mm 1,271,844 742.5 (33%) 1,713
1".1机炮 85,996 44.5 (2%) 1,932
20 mm. 3,264,956 617.5 (28%) 5,287
.50机枪 729,836 65.5 (3%) 11,143
.30机枪 112,506 4.0 28,127
[译注]5"通常弹使用定时及碰炸引信。5" VT弹为通常弹使用VT引信。3"/50为老式单管而非战后的双76,据称终战前已有VT配发到3”/50炮,但不曾有战绩报告。40mm,1.1“,20mm都使用碰炸引信。40mm与1.1“炮弹弹尾弋光药有到达5千码射程点燃爆药自毁炮弹的机制,以免伤及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