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09
主题3
精华0
积分371
金钱256
贡献0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12-2-4
最后登录2017-5-11
在线时间80 小时

一等兵

|
注册论坛两个多月了,此贴算我真正意义的第一贴吧,代表高中党,还请各位资深技术党前辈们轻拍,希望前辈们赐教。

第三帝国的宠儿:关于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我的立场和看法
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庞大的公海舰队化为斯卡帕湾的彩虹,提尔皮茨经营多年的大舰队灰飞烟灭受《凡尔赛合约》约束,德国在此后十多年里无力建造新战列舰,直至《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新战列舰的建造才被提上日程,即俾斯麦级。
当三十年代初俾斯麦级设计开始时,因德国主力舰设计中断了将近二十年,几乎白手起家的年轻设计师们不得不大量参考了一战时的设计,巴伐利亚级和沙恩霍斯特级都影响了后续舰的设计。俾斯麦级的防护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沿用了穹甲和全面防护模式,不同的是,为了适应较远距离的交战,主装甲带被削薄,穹甲和最上甲板被加厚。很多人都把它的防护体系笼统的概括为是落后和过时的,因为所用的新式战列舰都使用了重点防御和装甲盒的设计。但是,因为二战中主力舰交战距离并没有达到三十年代海军界所预计的30km的水平,最远命中距离也只有24175m,而且20km以外的命中率都不高,何况欧洲新战列舰的主炮水平穿深都不强,所以穹甲设计使得俾斯麦在面对欧洲战列舰时并不吃亏。无力与英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德国海军作战重心在海上破交。因此俾斯麦级在设计之初有打算未来将其作为袭击舰用,较重点防御的设计而言,全面防护的设计更合适。我不赞同“落后”“过时”之说,俾斯麦级的装甲布置是为了满足作战需要。

全面防护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在于防护过大,重点部分偏弱,但是穹甲设计使得主水平甲板处于第三层甲板,即水线位置,很巧妙的将水平防御融入到立面防御中去,核心舱的防护大大加强,这一方向上的穿甲路径如下:(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装甲有差别,以下只应用俾斯麦号,只限于水线以上的防御不计水线下,忽略水密装甲)
动力舱:
320立面+110穹甲下倾+45防雷
320立面+30装甲隔壁+80水平
弹药舱:
320立面+120穹甲下倾+45防雷
320立面+30装甲隔壁+95水平
主装甲带上方覆盖了一层舰体高度的145mm立面装甲,构成了俾斯麦级的全面防护体系,这层装甲用于防御中小口径弹,在于重巡洋舰及以下的级别的舰艇交战时,全舰都有免疫区(不计首尾)。在于主力舰交战时,这层装甲于后方的30mm装甲隔壁共同构成了对来袭炮弹的缓冲,消耗了弹体动能,并且受弹道转正的负面影响,击穿这一层装甲并不简单,这个方向上穿甲路径如下:
动力舱:
145立面+30装甲隔壁+80水平
核心舱:
145立面+30装甲隔壁+220炮座
145立面+30装甲隔壁+95水平
俾斯麦级使用两层水平装甲甲板,由两层中等厚度的水平装甲构成,水平装甲布局大致如下:
主炮弹药舱段
最上甲板:80mm
主水平甲板95mm
总厚度175mm
主炮弹药舱段两侧
最上甲板80mm
穹甲下倾120mm
总厚度200mm
动力舱
最上甲板50mm
主水平甲板80mm
总厚度130mm
动力舱两侧
最上甲板50mm
穹甲下倾110mm
总厚度160mm
副炮弹药库
最上甲板50mm
穹甲下倾120mm
总厚度170mm
对于水面交战而言,俾斯麦级水平防御一般,差不多是平均水平,较强的是弹药舱的防御。可能穿甲路径如下:
动力舱
50mm+80mm
50mm+30mm立面+80mm
弹药舱
340mm炮座
80mm+220mm炮座
80mm+30mm立面+220mm炮座
80mm+30mm立面+95mm
注:
需要指出的是,穿甲弹射入炮井并不会威胁到全舰的安全,仅会损伤部分战斗力,因为德舰的弹药存放在炮井之外。
关于俾斯麦级为什么没有使用倾斜装甲,我认为俾斯麦的立面防御本身已经处于过剩状态,而倾斜装甲不利于防御水漂弹,并且20年代的实验指出倾斜装甲容易使炮弹击中防雷突出和主装甲带的链接处。
穹甲的设计理念在于:牺牲防御空间以大幅度的加强立面防御。俾斯麦记得防护空间比新式战列舰少了整整一层,却拥有最强的立面防御。穹甲的设计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位于水线部分的穹顶使得全舰重心下降,4.04米的作战常态稳心高度是二战战列舰最高水平,为火炮提供看一个稳定的舰体以及有利于在高海况的北大西洋稳定的航行同时也增强了抗翻覆能力
总结:
无论怎么说,不可掩饰的是俾斯麦级的防护模式是老的,但是30年代改良后的穹甲和全面防护模式设计与一战德国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差别。总的来说,俾斯麦级立面防御强大,动力舱水平防护一般,弹药舱水平防护较强,总体上看仍旧适应二战尤其是北大西洋海战。
最后表面对俾斯麦级综合水平的定位,我比较认同把该级与南达科他级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排于一个档次,置于冠以欧洲第一战舰之称和贬为最糟糕的战列舰,未免过于盲目和偏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