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6198|回复: 18

[原创连载] 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演变之简要报告

[复制链接]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5-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是三年前发表于突击前线社区(http://qxwar.net/read.php?tid=88709&fpage=2)的一篇介绍性文章。由于本坛开始时,我已实际上基本脱离了对于战列舰的爱好性研究,加之本坛有很多前辈高手,所以一直没有转过来。进来看到有的网友在本坛提起此文。于是转过来。


突然想起读书时一位导师说过的话——“我很失望,三年来,你没有丝毫进步。”重拾此文,真的恍如隔世。

本文实际一个关于装甲巡洋舰发展史的文章的一部分。由于原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框架太大,难以驾驭,所以暂时删削成此文。fridarx知道,文中一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错误,也希望各位前辈和同好,不吝赐教,多加批评。


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演变之简要报告(1870-1907)




       作为巡洋舰,装甲巡洋舰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水线舷侧装甲防护。一般认为,最早的装甲巡洋舰(或者称为装甲巡洋舰的先驱)是俄国于1870年开工的“海军上将”(General Admiral)级。该级舰沿用了老式的风帆巡洋舰基本格局,采取舷旁列炮和全帆装。该舰的特点在于除了1英寸的装甲甲板之外,还在巡洋舰上首次装备了有6英寸厚的全长装甲带,“装甲带为锻铁材料铆接于木制背板,水线以上高2英尺,水线下深5英尺,使得她的水线带对开花弹基本免疫”。尽管在当时,它的防护能力已经可以应付对木质战舰威胁极大的爆破弹(或开花弹)。不过根据后来的标准,当时的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依然是不完善的,存在着本质上的结构缺陷。本文将依据对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不完备掌握,主要根据火炮和装甲较量这一传统的思维路线,对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演变做一简单说明。

一、甲带巡洋舰的基本防护特征

        早期的装甲巡洋舰也被后来的研究者俗称为甲带巡洋舰或被甲巡洋舰,以区别于后来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的)装甲巡洋舰。根据宁平等国内研究者的论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防护结构上的差异,早期的装甲巡洋舰(即甲带巡洋舰)反映的是不成熟的试验思潮,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装甲带和防护甲板并不相连”。如何理解这句话很费思量,看过一些当时军舰的装甲布置图,但都无法理解这句话。经过与前辈、同好的讨论,fridarx认为,这可能是指防护甲板被置于舷侧装甲带的顶部或上方,按照下面这幅正规的装甲巡洋舰防护图中的示意,应是缺乏作为装甲盒下底的弧状的中装甲甲板,同时存在的较小的可能是上部的装甲甲板(应该是巡洋舰的主甲板)也没有和装甲带连接(参见下图)。一张英国早期的“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甲带巡洋舰)的结构图上明确标明,在装甲带顶部设有2英寸厚的装甲甲板。此外,有的文献将英国早期的“伊姆佩里尤斯”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描述为一个“没底盒子”,还有的文献认为甲带巡洋舰的特点在于缺乏完整的“装甲盒”。这些可以作为此种理解的佐证。当然这也可以笼统理解为装甲带和防护甲板之间的连接上存在结构缺陷。简言之,甲带巡洋舰在舷侧装甲防护结构上存在缺陷,这是它和后来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的)装甲巡洋舰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19:57 编辑

二、甲带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演变——从全长装甲带到“早期的重点防护”

     具备上述特征的甲带巡洋舰,其自身的防护式样同样根据火炮的发展对其防护产生的挑战而演变。

     早期的装甲巡洋舰发展(1870-1887年)基本可以概括为英俄装甲巡洋舰竞争。俄国“海军上将”级和同时期的“米宁”号最初都是木制护卫舰设计,开工后同时进行了设计修改,其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击沉敌方商船,并独立执行作战任务”(作为木质护卫舰的“米宁”号开工早于“海军上将”号,但作为装甲巡洋舰的建成时间晚于“海军上将”号)。这种破交职能对于与俄国素有积怨、而又严重依赖海上航运的英国威胁尤大。



“能与铁甲船敌者惟铁甲船,能与巡海快船敌者惟快船。西国设置水军皆权衡邻邦力量,必与之势均力敌”。原本的英国海军巡洋舰执行的都是是护航、侦察、通报和显示武力这样的低烈度任务,防护和火力远不如这种新生的装甲巡洋舰,无法与之对抗。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海上航运利益,英国皇家海军必然要针对俄国海军的这种创新做出反应。1873年8月29日英国第一艘装甲巡洋舰“香农号(Shannon)”也被送上船台。该舰标准排水量5 670吨,长 79.248米,宽16.459米,吃水7.087米。该舰的锻铁(熟铁)装甲带高9英尺(约2.74米,一说3.15米),厚度在船舯部厚8-9英寸(203-228mm),到尾部减薄为6英寸(152mm)。马力3370,最大航速12.25节。主要武备:254mm/15倍单装前装线膛炮4门,228mm/14倍单装前装线膛炮7门。

        从装甲防护角度来看,英俄各自的首艘装甲巡洋舰均属于甲带巡洋舰的范畴,其具体的防护样式则是舰体全长装甲带防护,即舷侧装甲带覆盖了舰体全长。不过,这种防护很快就转化为“早期的重点防护”(和无畏舰时代以后的“重点防护”不同)。俄国设计师在通过“海军上将”号等舰的建造取得经验后,对此后的装甲巡洋舰改为采取更接近“早期重点防护”的铁甲堡设计——在舰体中部隔出一个空间对火炮和动力系统进行重点防护。而英国的装甲巡洋舰自从1881年开工的“伊姆佩里尤斯”也改为“早期的重点防护”式样。



上面是1886年服役的英国“伊姆佩里尤斯”级装甲巡洋舰,黑色区域为其装甲,它的装甲防护区域主要包括机舱、锅炉舱以及主炮装甲围壁和彈藥提升通道,与前面的俄国“海军上将”号相比,它的装甲防护改为了“早期重点防护”样式。“伊姆佩里尤斯”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带厚10英寸(254mm),高度虽然有8英尺,约合2.5米,还算不错,但是长度只有140英尺,只占全长的44%。稍后的英国“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延长了装甲带,覆盖了全长的2/3,但是装甲带的高度降低为1.67米。清朝1885年订购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装甲带高度约为1.8米。因此,这种早期的装甲巡洋舰的舷侧装甲防护几乎完全就是这样一条“狭窄的腰带”式的装甲带,装甲防护面积十分有限。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早期装甲巡洋舰被研究者俗称为甲带巡洋舰或被甲巡洋舰的原因之一。更严重的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这条狭窄的装甲带还往往没入或几乎没入水线以下,从而无法为水线以上提供任何保护。此外,巡洋舰的副炮炮位也缺乏装甲防护。




        

之所以改为采取“早期的重点防护”,是因为当时火炮威力增大,而且已经采用了穿甲弹。“海军上将”级和“香农号(Shannon)”的全长装甲带防护,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186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对木质战舰威胁极大的极大的爆破弹(或开花弹)。1853年,俄土锡诺普海战,俄国就是凭借爆破弹彻底摧毁了土耳其舰队。克里木战争中法国临时设计的装甲移动炮台以及后来的著名“光荣”号装甲舰主要都是针对当时的爆破弹。但是随着火炮威力的不断增长和穿甲弹的采用,原有的装甲防护很快变得无法对抗迅速提高了的火炮威力。由于当时装甲材料是锻铁(熟铁),防护能力十分有限。1880年代初下水的中国“超勇”号的10寸/26倍径主炮就可以在3000米上击穿14英寸厚钢板,甲午海战时双方正常交战距离则在2700米以内。因此,当时主要依赖熟铁装甲或稍后的钢面铁甲的装甲巡洋舰不得不增加装甲带的厚度,才能抵挡当时大型巡洋舰上装备的8-9英寸级别的次大口径舰炮的轰击。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后购买新巡洋舰时提出的防护要求是: 甲不可薄于十二寸, 如用钢面甲不可薄于十寸。这基本上也是当时西方的普遍认识。但是巡洋舰的生命力和作用又更多的依赖于其速度和机动性,装甲重量不能太大,这就必然要限制装甲防护的面积。因此,虽然全长防护曾经一度被采用,但甲带巡洋舰的防护很快就转为集中防护主炮和动力系统的b]“早期的重点防护”。

        因此,上述的甲带巡洋舰虽然从数据上看拥有6英寸、9英寸甚至10英寸的水线装甲带,但是由于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结构缺陷和装甲防护面积十分有限,对军舰的防护很不完备。但这种“早期重点防护”的防护方式在当时还能勉强适用,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火炮射速都比较慢,12英寸左右级别的大口径火炮固然射速极低,战场上有时候十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放一发(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一个多小时一发的情况也不是没有),8-9英寸级别次大口径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径火炮之间的射速同样不高(4-5分钟一发),远达不到弹如雨下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装甲巡洋舰,放弃对于次要部位的防护,并不会对战斗中军舰生存和战斗力维持造成太大妨害,集中防护要害部位则可以尽量避免出现致命的损失,因此“早期的重点防护”是可行的。。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21:36 编辑

三、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

        自1887年开始军舰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首先,火炮。1887年,英国成功发展了120mm中口径速射炮,射速达到了老式相近口径火炮射速的8倍,1892年,“君权”号前无畏舰上又首次使用了152mm/40倍径火炮,此后8-9英寸的次大口径舰炮也实现了速射化。速射火炮的出现宣布了此前铁甲舰和装甲巡洋舰采用的“早期重点防护”方式的破产,由于次大口径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径火炮相对于大口径火炮射速优势明显,它们虽然不能威胁重点防护区域,但是利用射速优势,它们可以严重破坏或摧毁重点防护区域之外的无防护或轻防护区域(装甲带以上的船舱、上层建筑、副炮),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军械损失,从而瘫痪对方巡洋舰甚至战列舰。因此,需要对副炮、首尾等次要部位也进行相当的防护才能保证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装甲防护上的“全面防护”概念

        其次,装甲。从1888年开始,装甲材料有了重大突破,装甲质量及其防护性能得以大幅提升。1888年(一说1889年)英法开始使用镍钢装甲保护自己的军舰,其效能比“定远”级铁甲舰使用的钢面铁甲提高5%。1890年美国人发明了哈维钢装甲,6英寸哈维钢装甲的防护水平相当于10寸的钢面铁甲。1895年德国又发明了克虏伯钢装甲,6英寸克虏伯钢装甲的防护水平相当于12.5寸的钢面铁甲。换言之,“定远”级的12-14寸钢面铁甲也就是相当于6寸多的克虏伯钢装甲,和后来装备新装甲的装甲巡洋舰防护性能大体相当。

       装甲质量的改进意味着可以以比以前更薄的装甲来达到相同的防御水平,从而可以节省重量以扩大装甲防护的面积。这种变化与速射炮的威胁相结合导致了“全面防护”防护方式的出现。具体来说,不仅主装甲的高度要提高,而且还要设置上部的副装甲带和首尾水线装甲,设置多层的水平装甲防护甲板,形成完整的装甲盒的样式。原本缺乏防护的副炮也要给予装甲防护。

在这种形势下,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开始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从舰船动力角度来说,立式三涨机开始取代卧式蒸汽机,也有利于这种转变)。从总体来看,这也是一种从老式的甲带巡洋舰向正规的装甲巡洋舰的转变,即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包含了上述所说的两种防护结构之间的转变。

        这种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也发生在同时期的前无畏舰防护方式的转变上,理由大体相同。不过,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虽然也向“全面防护”转变,但其装甲厚度却一直比前无畏舰要薄,装甲覆盖面积也相对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装甲巡洋舰更强调机动性(航速和航程)。虽然在舰船动力方面,三胀蒸汽机的功率也在不断提高,立式蒸汽机取代了卧式蒸汽机,效率更高的水管锅炉逐渐取代了火管锅炉。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火炮和装甲领域变革那样剧烈,提高航速仍然依赖于增加动力机组和锅炉,为了提高一二节航速,往往就要将锅炉数增加一倍。因此要取得高航速,就势必要增加更多的锅炉,这又会导致舰体的拉长。因此,为了提高航速,到了1900年前后装甲巡洋舰的长度往往要比前无畏战列舰大不少。这也就意味着它不得不拉长装甲带,并把更多的吨位用于舰体和动力系统。即使在同等吨位下,它的装甲带必然要比相对慢速的前无畏战列舰薄。当然,一般而言,它的航速要比后者快2-3节甚至更多。

        1888年法国开工了被称为“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巡洋舰”的“杜布伊•德•洛姆”号装甲巡洋舰。该舰是法国“青年学派”重视海上袭击舰的海军战略在巡洋舰建造方面对高爆弹和速射炮出现的直接反应。在这种追求不对称反制的战略下,法国此前已经建造了大量防护巡洋舰用来在战时消灭英国的商船。这些巡洋舰只设有装甲防护甲板,即前面的正规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示意图中的甲板部分,缺乏舷侧方向的防护。它们在面对高爆弹和速射炮的攻击时,将十分脆弱。因而法国海军不得不加强巡洋舰的防护,并以防御高爆弹而非穿甲弹作为装甲防护的着眼点。它使用了100mm厚的施奈德(Schneider)钢装甲。其突出的特点是水线装甲带高度达到6.5米(也有材料说是5.1米),在水线以上高达5米,防护面积大幅提高,再加上1.5英寸的穹甲(有资料显示,该舰的穹甲在装甲带的下缘与舷侧装甲带相连接,并从装甲带底部向上延伸到水线附近,覆盖了发动机系统(from belt bottom to waterline, over engines),这符合了前面的正规装甲巡洋舰防护示意图中的结构),防护结构比较完备,给予了整个船体比较全面的防护,可以有效阻挡高爆弹对舰体内部的损害。不过,该舰也只是大体具备了正规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结构,由于装甲材料限制,该舰防护能力仍然有限。


当然,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开始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规装甲巡洋舰,特别是“全面防护”装甲巡洋舰的过程是随着装甲材料的发展和对于这一舰种的认识(比如作战环境和职能)的加深逐步进行的,在各国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后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没有达到“全面防护”标准,比如1890年前后西班牙和俄国的一些装甲巡洋舰。正规的装甲巡洋舰自身装甲防护的发展也有一个完善“全面防护”的过程。
        
        从实践来看,那些在速射炮时代依然没有摆脱或没有彻底摆脱甲带巡洋舰防护方式的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都损失惨重。例如,在美西战争中的圣地亚哥海战中,西班牙1889年开始开工建造的、由英国“奥兰多”级早期装甲巡洋舰改进而来的三艘“玛丽亚•特雷萨公主”级装甲巡洋舰全军覆灭。其中“奥肯多”号在短暂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发57毫米炮弹,造成其大部分舱面人员伤亡。而3发8英寸、1发6英寸、1发5.5英寸、9发4.7英寸炮弹就使其船体严重受创,旋即沉没。而该级舰的水线装甲厚达10-12英寸(254-305毫米),主炮塔装甲厚达9英寸(229毫米)。该舰的防护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除了该级舰的装甲材料比较原始之外,甲带巡洋舰防护方式下的防护结构缺陷和防护面积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日俄战争的蔚山海战中沉没的上万吨级“留里克”(І)号也属于甲带巡洋舰的防护样式,除了对舵机防护不足外,它的火炮防御也是不足的,在海战中它的火炮全部被摧毁了,甚至有部分火炮是在与只配备152/40速射炮的“浪速”和“高千穗”的战斗中被摧毁的。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23:01 编辑

四、火炮与防护的较量在装甲巡洋舰层面的终结

        就装甲巡洋舰的职能来说,首先是破交职能和反破交职能。两种职能可以统称之为是贸易战职能,除此之外,装甲巡洋舰还有为战列舰队提供前卫侦察的职能,遇到较弱的敌方军舰则歼灭之,遇到较强者则后退通报主力。这三种职能也是装甲巡洋舰被赋予的初始职能。

        在敌我双方都装备有装甲级巡洋舰时,装甲级巡洋舰之间的交战实际上是执行上述初始性职能时无法全然规避的结果。但是这种装甲级巡洋舰之间的交战职能——fridarx称之为对决职——只是在装甲巡洋舰发展的繁荣时期(1888-1907年)才得以充分发展,而且这种职能的发展最终成为了这一时期装甲巡洋舰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是依赖于上述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列强力图压倒对手的激烈竞争。在装甲巡洋舰由早期英俄竞争时期走向群雄并起的繁荣时期(1888-1907年)后,列强之间的装甲巡洋舰竞争是大大激烈化了,而且英俄之外的其他列强和不少列强外的国家也挤入了拥有这一舰种的行列,甚至引领了不同于早期英俄路线的装甲巡洋舰发展的新潮流。比如说,日本这样的后发海军国家将装甲巡洋舰加入战列线中,发挥协同战列舰或一定程度上顶替战列舰作战的职能,这是对决职能的一种延伸,也可以称之为主战职能。这种激烈竞争,特别是为了压倒对手而日益强调对决职能(当然不一定会削弱破交和反破交职能),以及主战职能的出现也是促成装甲巡洋舰走向“全面防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装甲防护的一个因素。到1900年及其以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装甲巡洋舰的全面防护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了。当然,不同国家(比如英国和德国)的具体风格又有不同。



  因此对决职能甚至主战职能的发展形成了1900年前后直到装甲巡洋舰发展终结这一时期装甲巡洋舰发展的最终趋势。在装甲巡洋舰发展史的最后的几年(1903-1907年),我们看到了诸如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布吕歇尔”号,英国的“爱丁堡公爵”级、“勇士”级“米诺陶”级,俄国的“留里克”(Ⅱ)、美国的“田纳西”级、意大利的“比萨”级、“圣乔治奥”级这样的新型装甲巡洋舰开工建造,他们共特的特征是火力加强,这一般来说体现为以下三点:1、主炮数量增多,2、主炮口径扩大,3、副炮口径扩大。甚至还出现了武备“前无畏化”和“准无畏化”的日本“筑波”、“鞍马”级装甲巡洋舰。当然,对决职能的加强本质上是装甲巡洋舰之间火炮和装甲较量的体现。在火力加强的同时,就某些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而言,也有进一步提高的迹象,比如,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装甲带厚度由为8英寸,超过了以往一般的大型装甲巡洋舰的150-170mm的最厚水平;“布吕歇尔”装甲带达到了160-180mm,超过了沙恩霍斯特级的150mm。不过,在这最后的几年中,与火炮的进展相比,这种调整已经显得无关大局。这一方面是因为装甲巡洋舰对机动性的强调,使它不可能大幅增加装甲厚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战舰火炮技术正在或者即将迎来又一次深刻变革。





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1890年代),最大口径的速射炮是240mm/40,有资料显示,德国1894年研制、1898年服役的SK C94 Krupp240mm/40火炮射速为4发/分钟。但在这一时期,240mm以上的大口径舰炮射速仍然较为低下,稍后的研制的、1899年服役的意大利254/40火炮的射速仅为1.5发/分(该炮也是日本“春日”号装甲巡洋舰上的主炮),更大口径的火炮射速则更慢。这样,8-9英寸级别次大口径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径火炮就有了相对于12英寸级别的大口径前无畏舰主炮约3倍甚至更大的射速优势。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大口径的火炮射速也在提高。1904服役的英国254mm(10英寸)/45倍径火炮射速就达到3发/分,比上述意大利同口径火炮提高了一倍。在更大口径舰炮上,1895年服役的英国MK8型305mm/35火炮射速为0.75发/分,1901年开始服役的英国“可畏”级以及稍后的“爱德华七世”级装备的MK9型305mm/40射速为1.5发/分,1908年服役的MK10型305mm/45射速也为1.5发/分。大口径射速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8-9英寸级别次大口径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径火炮的优势,促进了装甲巡洋舰火炮口径的增大趋势。

        另一方面,更具决定性的是,瞄准测距装备的发展开始扩大大口径舰炮的有效射击距离。在日俄战争之前的海战中,双方交战距离非常近。甲午海战时一般有效交战距离在2700米以内,火炮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瞄准射击。1898年的美西海战也是基本如此(有效交战距离1500~3000米)(引自“海啸”《“无畏”级战列舰是怎样诞生的》(中华网http://military.china.com))。而当时英国海军的例行射击比赛竟然是在1英里(约合1.6公里)距离上进行的。虽然,如较晚的“春日”254mm主炮最大射程为18公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不可能在这样远的距离下进行准确打击。这种情况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才有了改观,对马海战中日舰对俄舰致命的打击大约在6400米距离上,在这个距离上,当时普遍装备的6英寸级别中口径火炮对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威胁已经很有限。此外,随着瞄准测距装备的发展,交战距离的不断扩大,不仅使大口径火炮对于较小口径火炮的射程优势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而且随着交战距离的扩大,还降低了大口径火炮对于目标实现准确打击的所需的射速,这一点对于装备“全大口径火炮”并进行统一射击指挥的战舰尤其如此。

        装甲巡洋舰上述加强决职能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主副火炮口径的增大以及副炮和主炮口径差距的缩小——的最终归宿就是战列巡洋舰。老牌海洋霸主英国毕竟功力深厚、棋高一着,在这一趋势中,继全大口径主炮的“无畏”舰之后,又发展了“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由此,彻底取代了装甲巡洋舰,也结束了火炮与防护在装甲巡洋舰层面的较量。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20:27 编辑

五、装甲巡洋舰的基本防护理念并没有消失

        1907年以后,装甲巡洋舰的发展虽然终止了,但是在火炮型巡洋舰依然在海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此后几十年中,装甲巡洋舰的基本防护理念——利用舷侧装甲防护来保证和增强巡洋舰生存力、维持其战斗力——并没有消失

        从装甲巡洋舰层面向上看,战列巡洋舰本身就是装甲巡洋舰的发展。而且在战列巡洋舰诞生之初,英国海军手册上依然将其归类为“装甲巡洋舰”。虽然战巡的诞生是一次企图摆脱装甲巡洋舰既有竞争格局的一次漂亮尝试,但从战列巡洋舰的发展趋势看,不久它就重蹈覆辙。它继承了装甲巡洋舰在对决职能上的竞争,而且它依然是向增强装甲防护的方向转变。换言之,战列巡洋舰取代装甲巡洋舰只不过是把大型巡洋舰的这种对决职能上的竞争提升到战列巡洋舰的层面,并没有改变这种竞争的实质和增强防护的既有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最终产物就是快速战列舰,这也是多数战后被留用的“一战”时期发展的战列巡洋舰的实际归宿。


向下看,装甲巡洋舰之后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也都相对普遍的具有了舷侧装甲。无防护和防护巡洋舰的时代永远结束了。

  总之,就装甲巡洋舰本身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技术条件下的产物,19世纪末列强海军的竞争和新兴海军国家的崛起,为其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它赖以在巡洋舰中界定自身的装甲防护方式也几经变迁。随着20世纪初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火炮型巡洋舰的最终成熟,在新的技术变革条件下,已经被各国用作海军主力的装甲巡洋舰选择向上发展的道路,通过强化对决职能的向上发展趋势,最终发展为战列巡洋舰,也导致了自身被战列巡洋舰取代。但它的基本防护理念却相对普遍地存在于之后的巡洋舰中。这是在技术变迁和巡洋舰职能演变下,由保证巡洋舰生存能力的要求所决定的。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20:24 编辑

六、尾声:题外话

        最后说一点脱离主题的话,从当时的海军技术发展趋势看,装甲巡洋舰向上发展为战列巡洋舰是其能够脱胎换骨并以战巡的身分创造最后辉煌的唯一机会。

        装甲巡洋舰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海军战略博弈所产生的军舰竞争的结果。这就形成了一个似乎无休无尽的挑战-反制-再挑战-再反制循环怪圈。就像“二战”中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一样,这个时代中,最好的反装甲巡洋舰武器就是装甲巡洋舰。但从装甲巡洋舰本身所承担的职能来说,一旦它的初始职能可以被其他兵器所替代执行,那么它的对决职能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这一怪圈就可以被打破。而这个打破的时机实际上首要取决于新兵器发展的技术机会窗口是否已被打开得足够大,一旦这个首要条件达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转变传统的对兵器运用的观念了。


      在1907年后装甲巡洋舰终止发展之时,其实替代装甲巡洋舰执行其初始职能的兵器已经出现,而且将在未来迅速的展现它的威力,这就是潜艇。潜艇将被证明是远较装甲巡洋舰更为适合的破交武器,一旦这一首要的初始职能被替代,显然装甲巡洋舰也就无法履行反破交的职能。至于前卫侦查的职能也可以由其他巡洋舰或者新生的飞机来代替执行。这样从初始职能上来看,即使不出现战巡,装巡本身也即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说,装巡抓住派生出来的对决职向上发展为战巡是其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的机会。尽管战列巡洋舰这个新舰种的寿命也不长。



注1:要完整地说明装甲巡洋舰的兴衰,势必要从海军技术发展角度入手,详细分析装甲巡洋舰职能的诞生、探索、发展以及如何被其他舰种取代的过程(比如说,它的破交职能最后在海军战略中被潜艇所取代了,而相应的反破交职能也势必被驱逐舰、护卫舰这样的轻型护航舰艇等等所取代),这个框架就会很复杂,也是fridarx目前的学识精力不足以把握的。故而暂且从略,仅在结尾提及一下。

注2:装甲巡洋舰的激烈竞争,使得竞争双方对于反制对手极为热衷,往往一级装甲巡洋舰尚未完全完工,新的用于反制的装甲巡洋舰已经开工。如果两级巡洋舰设计开工时隔三五年,基本可以肯定较前建造的一定会挨打。这一点在1900年及其以后的英德之间尤为明显。此外,有些装甲巡洋舰的设计目的本不是用于和敌方装甲巡洋舰对决,交战起来自然吃亏。比如说,直到1900年前,长期以来英俄装甲巡洋舰的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俄国为了执行破交职能而牺牲装甲巡洋舰的对决职能,而英国也只针对缺乏足够对决职能的破交装甲巡洋舰或更低等级的破交巡洋舰(当时主要指俄法的巡洋舰)发展装甲巡洋舰。这样的装甲巡洋舰无法与同时或稍后更加强调对决职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对抗。后来1914年科罗内尔海战中,英国装甲巡洋舰的覆灭延迟性的证明了这一点。“留里克”号的沉没的另一启示也就是单纯以破交或为目的的、或者为了破交职能而牺牲对决职能装甲巡洋舰是难以与强调对决职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对抗的。因此评价一级装甲巡洋舰是否成功,不能仅从后来的实战表现看,必须考虑到当时装甲巡洋舰发展迅猛这一实际情况。

本文图片除了注明的外,均来自navalhistory.flixco.in网站

主要参考文献(文中业已注明提及的一般不再提及):
查攸吟:《嬗变——通向快速战列舰之路》,《现代舰船》2006年03B
李钢:《“留里克”号装甲巡洋舰:1890-1904》,《舰船知识》2005年10月号
李钢:《蔚山海战——装甲巡洋舰的第一次对撞》,《舰船知识》2005年10月号
欧阳欣:《奇特的英法混血儿:日本海军“千代田”号小型装甲巡洋舰》,《现代舰船》2007年05B
樊爱玲(编译):《苏/俄巡洋舰建造史(1)》,《现代舰船》2008年.05A
宁平:《扬威南美:“肯特”号装甲巡洋舰》,《现代舰船》2008年10B
东华:《英雄一生:美国海军威奇塔级重型巡洋舰》,《国际展望》2005年4月,总第514期
网友“蒸汽铁甲舰”:《大不列颠一等巡洋舰入门 1870-1910》(查询出处:中国拿破仑论坛。http://www.napolun.com/%E5%A4%A7 ... 1910/tid-25485.html
网友“王梓朝”:《德国装甲巡洋舰发展概略》,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3423e0100c818.html
网友“萧萧易水”:《德国装甲巡洋舰一览》,西西河社区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922752
除此之外,本文参考了“北洋水师”、“甲午魂”、“多炮塔神殿”、World War 1 Naval Combat、等国内外海军网站以及本论坛的许多资料,还参考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不能一一列举,均再此表示感谢。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fridarx兄对水线带巡洋舰的分析不一定全对,但还是足以引发思考的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8 11:41
虽然fridarx兄对水线带巡洋舰的分析不一定全对,但还是足以引发思考的

谢谢鼓励。我还是期望前辈的作品。

如果我能树个靶子,供以后的爱好者辩驳前进,足矣。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2-5-8 14:10 编辑

在下有两点建议:
一是早期的设计未必不完善,后期的设计未必完善,探讨设计的得失,都必须站在当时的角度来判断,在1895年不堪一击的战舰在1885年可能就是无敌巨兽,如果脱离了时代的特点和战术需求,分析就显得不够客观了。这一点对于分析19世纪许多没有机会在战争中一显身手的军舰来说尤为重要。
二是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亲,水线装甲带巡洋舰是由二等铁甲舰发展来的,而装甲巡洋舰是由防护巡洋舰加装装甲带发展出来的,两者虽然角色似乎接近,但其实源流不同。


再啰嗦一句,之前我对General admiral级的翻译有误,不是海军上将级,而是海军元帅级,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是俄国海军元帅,1873年的水线带巡洋舰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是以沙皇的弟弟,当时的海军元帅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命名的,该级另一艘是以当时的英国海军上校爱丁堡公爵(阿尔伯特亲王),即沙皇的女婿命名的。

俄国海军元帅是一项荣誉军衔,只会授予在役高级指挥官中的单独一个人,所以1873年的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号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亲,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兰多级实际上就是介于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两个时代之间的始祖鸟。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2-5-8 14:46 编辑

fregate cuirasse 加装甲甲板
Crosieur protege 加装甲带

大概是这两个路子吧?
其实太纠结文字概念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在这种本来就概念混乱的时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好……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国和英国式的水线带巡洋舰似乎应该是Armoured Corvette,炮位不是露天就是只有一层轻甲板覆盖。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5-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8 13:41
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亲,
——————————————————————— ...

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始祖鸟是鸟类,虽然几乎可以断定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但是至今人类仍然没有发现决定性的中间生物的化石。而奥兰多级并没有这样的确切属性。【这单纯的只是因为母上大人是古生物研究员而对我产生的洗脑性影响导致的吐槽】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8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便改为带毛恐龙吧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10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8 06:41
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亲,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兰多级实际上就是介于水线装甲带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两个时代之间的始祖鸟。 ...


奥兰多有什么特别之处嘛?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1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兰多级的母型默西级是防护巡洋舰,不过在设计当中把防护甲板取消,改为狭窄的钢面铁甲装甲带和连接装甲带上部的水平装甲甲板,这样一来她既不属于从二等铁甲舰发展来的水线带巡洋舰,亦不属于在防护巡洋舰舷侧设置装甲带的装甲巡洋舰。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10 1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如果说奥兰多级是带毛恐龙的话,玛利亚·特蕾莎级就是带毛恐龙化石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5-11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10 05:01
奥兰多级的母型默西级是防护巡洋舰,不过在设计当中把防护甲板取消,改为狭窄的钢面铁甲装甲带和连接装甲带 ...


铁甲舰最终用水平装甲取代全长装甲带,这不是很平常的事么,又不是只有奥兰多这么干。

随着火炮威力的提升,全长装甲带早就混不下去了,香农级就首创了水平装甲取代部分水线装甲带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2-5-1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裝甲巡洋艦, 巡洋戰艦, 與後來二戰前的重巡洋艦... 其實三者並無太大關係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21:12 , Processed in 0.0257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