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12
主题49
精华2
积分3905
金钱2595
贡献30
阅读权限150
注册时间2010-12-11
最后登录2017-7-9
在线时间1184 小时

中尉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5-6 21:36 编辑
三、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
自1887年开始军舰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首先,火炮。1887年,英国成功发展了120mm中口径速射炮,射速达到了老式相近口径火炮射速的8倍,1892年,“君权”号前无畏舰上又首次使用了152mm/40倍径火炮,此后8-9英寸的次大口径舰炮也实现了速射化。速射火炮的出现宣布了此前铁甲舰和装甲巡洋舰采用的“早期重点防护”方式的破产,由于次大口径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径火炮相对于大口径火炮射速优势明显,它们虽然不能威胁重点防护区域,但是利用射速优势,它们可以严重破坏或摧毁重点防护区域之外的无防护或轻防护区域(装甲带以上的船舱、上层建筑、副炮),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军械损失,从而瘫痪对方巡洋舰甚至战列舰。因此,需要对副炮、首尾等次要部位也进行相当的防护才能保证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装甲防护上的“全面防护”概念。
其次,装甲。从1888年开始,装甲材料有了重大突破,装甲质量及其防护性能得以大幅提升。1888年(一说1889年)英法开始使用镍钢装甲保护自己的军舰,其效能比“定远”级铁甲舰使用的钢面铁甲提高5%。1890年美国人发明了哈维钢装甲,6英寸哈维钢装甲的防护水平相当于10寸的钢面铁甲。1895年德国又发明了克虏伯钢装甲,6英寸克虏伯钢装甲的防护水平相当于12.5寸的钢面铁甲。换言之,“定远”级的12-14寸钢面铁甲也就是相当于6寸多的克虏伯钢装甲,和后来装备新装甲的装甲巡洋舰防护性能大体相当。
装甲质量的改进意味着可以以比以前更薄的装甲来达到相同的防御水平,从而可以节省重量以扩大装甲防护的面积。这种变化与速射炮的威胁相结合导致了“全面防护”防护方式的出现。具体来说,不仅主装甲的高度要提高,而且还要设置上部的副装甲带和首尾水线装甲,设置多层的水平装甲防护甲板,形成完整的装甲盒的样式。原本缺乏防护的副炮也要给予装甲防护。
在这种形势下,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开始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从舰船动力角度来说,立式三涨机开始取代卧式蒸汽机,也有利于这种转变)。从总体来看,这也是一种从老式的甲带巡洋舰向正规的装甲巡洋舰的转变,即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包含了上述所说的两种防护结构之间的转变。
这种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转变也发生在同时期的前无畏舰防护方式的转变上,理由大体相同。不过,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虽然也向“全面防护”转变,但其装甲厚度却一直比前无畏舰要薄,装甲覆盖面积也相对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装甲巡洋舰更强调机动性(航速和航程)。虽然在舰船动力方面,三胀蒸汽机的功率也在不断提高,立式蒸汽机取代了卧式蒸汽机,效率更高的水管锅炉逐渐取代了火管锅炉。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火炮和装甲领域变革那样剧烈,提高航速仍然依赖于增加动力机组和锅炉,为了提高一二节航速,往往就要将锅炉数增加一倍。因此要取得高航速,就势必要增加更多的锅炉,这又会导致舰体的拉长。因此,为了提高航速,到了1900年前后装甲巡洋舰的长度往往要比前无畏战列舰大不少。这也就意味着它不得不拉长装甲带,并把更多的吨位用于舰体和动力系统。即使在同等吨位下,它的装甲带必然要比相对慢速的前无畏战列舰薄。当然,一般而言,它的航速要比后者快2-3节甚至更多。
1888年法国开工了被称为“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巡洋舰”的“杜布伊•德•洛姆”号装甲巡洋舰。该舰是法国“青年学派”重视海上袭击舰的海军战略在巡洋舰建造方面对高爆弹和速射炮出现的直接反应。在这种追求不对称反制的战略下,法国此前已经建造了大量防护巡洋舰用来在战时消灭英国的商船。这些巡洋舰只设有装甲防护甲板,即前面的正规装甲巡洋舰装甲防护示意图中的甲板部分,缺乏舷侧方向的防护。它们在面对高爆弹和速射炮的攻击时,将十分脆弱。因而法国海军不得不加强巡洋舰的防护,并以防御高爆弹而非穿甲弹作为装甲防护的着眼点。它使用了100mm厚的施奈德(Schneider)钢装甲。其突出的特点是水线装甲带高度达到6.5米(也有材料说是5.1米),在水线以上高达5米,防护面积大幅提高,再加上1.5英寸的穹甲(有资料显示,该舰的穹甲在装甲带的下缘与舷侧装甲带相连接,并从装甲带底部向上延伸到水线附近,覆盖了发动机系统(from belt bottom to waterline, over engines),这符合了前面的正规装甲巡洋舰防护示意图中的结构),防护结构比较完备,给予了整个船体比较全面的防护,可以有效阻挡高爆弹对舰体内部的损害。不过,该舰也只是大体具备了正规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结构,由于装甲材料限制,该舰防护能力仍然有限。

当然,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开始从“早期重点防护”到“全面防护”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规装甲巡洋舰,特别是“全面防护”装甲巡洋舰的过程是随着装甲材料的发展和对于这一舰种的认识(比如作战环境和职能)的加深逐步进行的,在各国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后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没有达到“全面防护”标准,比如1890年前后西班牙和俄国的一些装甲巡洋舰。正规的装甲巡洋舰自身装甲防护的发展也有一个完善“全面防护”的过程。
从实践来看,那些在速射炮时代依然没有摆脱或没有彻底摆脱甲带巡洋舰防护方式的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都损失惨重。例如,在美西战争中的圣地亚哥海战中,西班牙1889年开始开工建造的、由英国“奥兰多”级早期装甲巡洋舰改进而来的三艘“玛丽亚•特雷萨公主”级装甲巡洋舰全军覆灭。其中“奥肯多”号在短暂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发57毫米炮弹,造成其大部分舱面人员伤亡。而3发8英寸、1发6英寸、1发5.5英寸、9发4.7英寸炮弹就使其船体严重受创,旋即沉没。而该级舰的水线装甲厚达10-12英寸(254-305毫米),主炮塔装甲厚达9英寸(229毫米)。该舰的防护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除了该级舰的装甲材料比较原始之外,甲带巡洋舰防护方式下的防护结构缺陷和防护面积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日俄战争的蔚山海战中沉没的上万吨级“留里克”(І)号也属于甲带巡洋舰的防护样式,除了对舵机防护不足外,它的火炮防御也是不足的,在海战中它的火炮全部被摧毁了,甚至有部分火炮是在与只配备152/40速射炮的“浪速”和“高千穗”的战斗中被摧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