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911
主题65
精华1
积分8874
金钱6733
贡献1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1-1-20
最后登录2025-5-1
在线时间6203 小时

少将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3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1758170 于 2012-5-13 11:38 编辑
1942年的苏联工业
对于进行后方战争的苏联和德国工人来说,“武器”不是什么飞机坦克和火炮,而是各种国家资源和工业设备。其中最重要就是钢铁,煤炭和石油;其次是生产特种材料所必需的各种有色金属如:铜,锰,镍,铝……以及用于金属加工用的切削机床,他们才是战争中的血液。而苏联在开战初期就被德国揍得“大出血”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约有24万台电动机、62座高炉、213座平炉、3万多台发动机、2700台采煤机、17万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占战前苏联机床总数的30%)和5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被德军毁坏,另外还有50%的煤炭,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这一系列的损失造成了苏联在1942年的钢铁产量整整下降了一倍多,仅有810万吨,煤炭产量也仅相当于苏联1940年产量的46%。只是在石油方面的损失相对较小,不过也从1941年的3300万吨滑落到1942年的2200万吨。之所以会遭受到如此惨重的损失,主要就是因为苏联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其重工业生产基地80%以上都分布在了国家的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结果在战争初期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重大损失。而这些损失都为苏联恢复军工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苏联不得不将西部地区大量的工业生产能力紧急疏散到了东部地区。为此苏联动用了150多万节车皮,冒着德军的炮火顶着飞机的轰炸,紧急抢运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设备。当拆散了的机器设备运达目的地以后,苏联又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将一个企业中的机器设备分散配置在不同地区的几个企业之中;而又将不同搬迁企业中的同类设备集中在了一个或几个企业之中,苏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搬迁后的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重新投入生产。据统计,在西部地区的整个疏散过程中G有1523家工业企业,其中1360家为大型企业,被以这种拼接的方式成功地搬迁到了东部地区,有些被搬迁的企业甚至在露天的条件下就恢复了生产。正是这次奇迹般地疏散行动拯救了苏联,为他能在1942年恢复兵工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在这次疏散行动中苏联太过于重视对工业设备的保护,结果忽略了对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的保护,有相当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能够及时随同机器设备一同转移到东部地区,有大约328万的工业职工不幸落入敌手。由此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许多已经成功搬迁到东部地区的机器设备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操做而无法迅速投入生产。为此,苏联不得不把大量的妇女,老人,少年甚至是残疾军人都送进工厂来充当技工。不过即便如此,苏联在1942年的在职工人总数也仅有720万人,只相当于1940年时的66%。不仅在数量上大大低于德国的977万人(其中德国人为837万人)的水平。而且在人员素质上也远远不如那些四肢健全,体格强壮且技能熟练的德国技工。
因此可以说,苏联在1942年的工业生产态势相当地严峻,德国不论是在战略资源上还是在劳动力上都要比苏联更具优势。苏联要想在42年超越德国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正所谓“把兔子逼急了都能咬人一样”!被逼急了的苏联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抵消德国人的优势。比如,自己的工人技术差水平低,苏联就大幅简化武器的生产工艺,让武器的结构简单到连傻瓜都会生产的地步。自己的工人效率低人数少,苏联就大幅延长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德国人一天干8小时苏联人就干14个小时。不仅如此,苏联还通过强制加班,停止休假等手段额外又从工人身上增加了更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发现有工人对此表示不满或故意怠慢工作,就会被立刻抓起来,送到条件更为恶劣的地方去做苦力,这种惩罚甚至对那些占到苏联职工总数60%以上的妇女也同样适用。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做得绝对是毫不留情,没有一点怜香惜玉的意思。而相比之下德国的妇女们过得则要幸福多了,由于XTL一直反对让妇女从事工业生产,使得女性在德国工人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她们的工作强度也远远不如那些苏联妇女。不仅如此,为了伺候好这帮“贵夫人”,XTL甚至还在1942年专门为她们提供了一批由141万人组成的“佣人大军”。这在当时的苏联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至于德国为什么会在对待女性方式上与苏联有如此大的差异?我想主要就是因为在德国人眼中,女人是用来繁育优等民族的重要工具,所以不应该象牲口那样从事重体力劳动,而是应该留在家中成为被男人爱的尤物。可是在苏联人眼中,爱一个女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她扔到工厂里当牲口来用。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异,才成就了苏联妇女伟大的功绩。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在农田与车间中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恐怕苏联早就已经被德国打败。而德国的“窈窕淑女”们如果能拿出苏联“水桶女人”的一半干劲,德国也早就该打赢这场战争了。
后方的苏联女工正在没日没夜地为前线赶制各种急需的军火,没有她们的努力工作,苏联根本就无法将战争维持下去。苏联女工们那种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工作精神绝对可以排在世界第“二”了。
不过水桶女人毕竟只是苏联在1942年取胜的其中一个原因,苏联如果没有充足的工业原料的话,有再多的“水桶”也无济于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现代战争比的就是参战国的工业资源,没有了资源就只能举手投降了。而苏联受开战之初的影响,许多的原料供应都出现了短缺。其中,尤其以钢铁、铝、铜、锰等原料缺口最大。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生产,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提出了援助请求。但是截止到1942年的6月,西方仅向苏联提供了约25000吨的铜和5000吨的铝,而同期苏联自产的铜却有153000吨,铝产量也有52000吨左右,西方援助给苏联的铜和铝只占到了苏联同期产量的14%和9%。至于钢材方面,西方在1942年全年一共只向苏联提供了约60万吨的装甲钢,仅占到苏联同期钢铁产量的7%。这根本无法改变在战略资源上对德国的劣势。于是苏联不得不从1942~1945年发动全国的共青团员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捡拾废旧金属的运动。把民间包括农具,花园中的铁栅,甚至门锁在内的各类金属用品都统统“捡”进了兵工厂的熔炉。另外,为了减少在工业生产中的钢材消耗,苏联甚至还减少了榴弹和加农炮的产量,转而重点生产迫击炮,原因就是迫击炮的膛压低可以发射简单的铸铁制炮弹,它不但成本低廉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 (不算迫击炮的话,苏联火炮的实际数量要比美国少)。而苏联生产的“嘎斯”汽车为了节省钢材也全都改用了木质蒙皮,有些地方甚至连硬纸板都用到了!我真不知道苏联人后来是怎么把这破玩意开起来的?至于造飞机所用的铝材,苏联人则是通过大量的木材替代了飞机蒙皮和机翼框架内原有的铝材,这使得许多飞机实际上都是用木头和胶水直接粘接出来的,以至于当时的苏联飞机看上去更像是一架巨大的航模玩具,它在逆风的条件下甚至都可以“悬停飞行”!而且累计飞行十几个小时之后,即便不参加任何战斗也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好在,这样的飞机在与德军交战时往往用不到机械寿命就给击落了,所以就连维修保养的功夫都省了,可它要是一旦把德机打下来,那可真要算是赚大了。
因该说,上面苏联这种独特的空中剿杀战术虽然滑稽,但它却恰恰迎合了苏联武器一贯的设计思路,即“第一先要够用,其次才是性能”。也就是说为了数量苏联可以暂时先牺牲武器的质量,然后再用数量上的优势去弥补质量上的不足,最后打赢战争。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驱使下,苏联才会在1942年暂停了一切新式武器的研发,只让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过去那些已经定型了的旧式装备,而且一切的技术革新除非有助于提高武器产量,否则一概不予采纳。曾经有一位好心的苏联武器设计师建议给迫击炮加上膛线以提高火炮的精度,结果却遭到了坚决的拒绝,原因就是制.造1门线膛迫击炮所耗费的工时足足可以制.造出10门滑膛迫击炮出来。至于坦克,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明明是采用锻造焊接的方式最结实,可就是因为加工麻烦一些,苏联就改用了工艺更为简单的铸造方式,结果在装甲中形成了可怕的砂眼和气泡降低了钢甲的防护能力,但是为了提高产量苏联也在所不惜。依靠这种以牺牲质量来换取产量的办法,苏联在1942年的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的产量都大幅超过了德国,特别是在坦克产量上,一下子就从1941年的6000多辆爆长到了24700多辆。其中T-34坦克由去年的3000多辆猛增到了12500多辆,仅此一种坦克的产量就是德国42年坦克总产量的2倍多!当然了,这种平均月产1000多辆的坦克质量也是差得没话说。凡是1943年之前生产的T34一旦被炮弹击中,即便没有被击穿,其内部也会“铁屑飞舞 火花四溅”,造成乘员非死既伤,战损率高达70%以上。而且这些T-34坦克在野地行军超过100公里后,即使不参加任何战斗,也会有50%以上的坦克因机械故障而退出战斗!
T34坦克虽然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坦克,但在1943年以前生产的T34由于做工太粗糙,严重影响了其战斗力的发挥,经常是整纵列地被德军炮火摧毁。战损率高达70%以上。
可是你别看这种坦克的质量差,火力却要比同期生产的德国坦克强大得多,而且不单是坦克,苏联在42年所制.造的各类武器在火力上几乎都要比德国强大。甚至连上面提到的那种用木制构件制.造的战机,也被苏联配备上了BT般强大的火力——1门37毫米航炮外加2挺12.7毫米和4挺7.62毫米机关炮,如此强大的火力配置是德国同类型战机中绝对没有的,因为这样做会增大飞行中的阻力使飞机的机动性能下降,可驾驶这种飞机战斗的苏联飞行员却根本不想玩什么机动,一遇见德机,冲上去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彈藥倾泻,在密集的火力中只要有一发大口径炮弹击中了目标,其所造成的创面就足以让敌机粉身碎骨。这也正是苏联以数量取胜的精髓所在。因此,苏联制.造的武器在质量上可以“缩水”可以“偷工减料”但在火力上是绝对不会“打折扣”的。毕竟数量上的优势必须要靠火力才能体现出来嘛。所以我们总是说:苏联是靠数量优势取胜德国,这话确实不太正确,因该说,苏联是靠火力优势压挎了德国才更确切一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