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7768|回复: 93

战列舰特雷西娅&港口场景[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1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ilimer 于 2012-6-27 23:22 编辑



只上图,少说话就是了...

另外模型场景布光相关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多提供意见。P.S 特别希望badcat009能一起多交流下模型制作相关的知识...


恩 另外一些宣称的数值:

简单介绍:

吨位测量标排106311吨(12.05米) 满载 123300吨(吃水13.307米)方形系数0.57(满载)(空载0.54)
双联装16寸主炮8座  (2300*8=18400吨)

副炮口径120毫米 另有数量不明的88毫米炮

Irmingard


伊尔明嘉德(首舰,旗舰)
装备350.1毫米57倍口径主炮Frus/57 SC,因为本来设计装备16寸主炮的炮塔,因此大大增加了回旋速度和装填速度。装备了最新型的装弹机,最大射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3.2发,相比来说火力投射能力其实最强。采用575千克的AP.1914式钨芯穿甲弹,属于高速轻弹式的设计.

重装甲防护的舰桥中央大厅,使用天然水晶玻璃,作战时可以以装甲封闭。区域中央有隔火层,大厅一层和二层间也以防火活动隔板隔开。


双龙骨设计,骨骼系有装甲保护,锅炉舱和机械仓区域设有50毫米的穹甲装甲带,舰桥大厅下面的战役指挥室有间层装甲防护。

更多的是一艘华丽的游艇以及扮演指挥舰的角色。

搭载4架水上飞机【FF.14/FF.29】




54台  Babcock & Wilcox implus锅炉  210937马力/27.5KTS 227812马力最大/28.1KTS

诸元               
水线长度        365.2       
舰体宽度        44       
吃水深度        12       
吨位        106,311       
               
               
船壳                   20,731        19.50%
装甲                   41,887        39.40%
防御板                    2,440        2.30%
武器系统           14,884        14.00%
主机设备          19,317        18.17%
舾装                   2,357        2.22%
固定设备        592.5843064        0.56%
非固定设备        849.3326325        0.80%
导航,光学设备        143.2747356        0.13%
电力设备        1,614        1.52%
               
锅炉水              711.2180798        0.67%
预备食用水        485.9879031        0.46%
重油               
润滑油              245.000944        0.23%
轻质油             100.8654138        0.09%


油箱容积【实测】11032.46立方  10487吨燃油

实际航程

13487海里@17节   6031海里@28.5节 【以启动1/3的锅炉并按照全功率运行计算,因为计算战舰经济航速因为数据不足做不到】

【设计航程

14386.08 @17节   6485.175 28.5节】

输出功率   178125轴马力


防护系统

上部舷侧装甲 145mm KCn/A  
主舷侧装甲 460mm KCn/A  17°
舰尾水线装甲 80mm Wh  
舰首水线装甲 60mm Wh  
主防雷装甲 45mm Ww  
首尾横向装甲 100-345mm KCn/A
内部横向装甲 20-60mm Wh  
内部纵向装甲 30mm Wh  
上装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装甲甲板 160-225mm ClassA  
尾装甲甲板 110mm ClassA
弹药库侧壁装甲 300mm Wh  
弹药库底部装甲 340mm Ww  
主炮座 露天460mmKCn/A上部舰体内220mm Class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660mmKCn/A侧面220mm ClassA 顶部130-180mm Wh 背面320mm KCn/A  

指挥塔 立面450mmKCn/A顶部220mm ClassA 底部70mm Wh  
备用指挥塔 立面150mm ClassA 顶部50mm Wh 底部30mm Wh  
装甲了望塔 立面60mm Wh 顶部20mm Wh 底部20mm Wh  

备弹

A/B炮塔     备弹144*4*2 合计1152发  每炮288发
P/Q/Z炮塔   备弹432*3    合计1296发  每炮216发
M/N/Y炮塔    备弹576+960  合计1536发  每炮256发

总计3984发  药包11952个  弹丸重3346.56吨 发射药药重量为222.2kg 2654吨

弹药总重6000吨

通风系统

大型涡轮式送风系统

进风引风机,每台均由2台透平机驱动  共6个
锅炉舱/轮机舱排风/引风机,每台均由2台透平机驱动 16个

经由两套独立通风管路送至全舰,冷风经由烟道进入高温的锅炉舱和轮机舱,热气再经由轮机舱和锅炉舱的排风管道送至全舰,以提供可以自由混合的暖气。

军官室和指挥室由冷库和独立电暖系统提供独立的冷/暖风循环




燃油泵系统

主锅炉供应泵6部 低压输油泵,工作压力22公斤。
油箱抽油泵16部  低压输油泵,工作压力10公斤

每台锅炉单独由3台燃油供应泵 共54台锅炉 6个分组锅炉个舱内各自独立布置,共6个锅炉控制室

锅筒最高液位和最低液位给水总容量分别为711和350立方米。锅炉工作压力18个大气压,炉篦总面积432.6平方米,燃油炉受热总面积34348.5平方米

8台帕森斯冲动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每台机组包括高压、中压和兼做倒伡机组的低压汽轮机个一台,单台机组均备有独自的冷凝器(换热面积1050平方米)、压力循环润滑系、滑油风冷散热器及其他附属装置。每两套减速蒸汽轮机为一组,呈串列结构布置,靠近锅炉舱的一个有并联动力连杆,当后部蒸汽轮机损坏时依然可以提供70%原出力的动力。

为了提高汽轮机在中压工况下的效率,还在高-低压机组间增加了蒸汽膨胀器。军舰巡航时旁路掉膨胀器,蒸汽乏汽从高压机组派出后直接引入低压机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

发电系统

蒸汽涡轮发电机 小 8部  轮机舱上方

单台转速2200转/分时 额定功率900千瓦,电制为220伏50赫兹交流电

8缸柴油机8部  穹顶下2 PQ炮塔下2 轮机舱后4

单台功率12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输出功率1050千瓦。

各发电机组均并入全舰电网,每个发电机舱均布置有4个配电板,在舰的艏艉及两舷舱室内,还有附加的配电设备。

电网主要为以下设施供电:主炮射击指挥仪回转装置,主炮塔扬弹机和推弹机、主炮电液驱动装置、副炮回转装置和输弹装置、空气压缩机、14台锚机、2套主电动吊艇柱、48台甲板绞车、各电动风扇、20台主排水泵、【8台110厘米探照灯】、生活水泵和机械维修车间的车/钻床等。
另12台变压器输出50伏交流电,专供弹道解算器、电气操纵装置和舰内电话系统。

消防注排水系统也使用该路电源供电。无线电通讯装置直接使用下甲板   轮机舱前部穹顶涡轮机房的指挥用直接供电系统供电。

===========================================================================


注排系统  
主排水管直径350毫米,分4个两两成对【8个】的循环系统,单个循环系统为双路备份
设置舱底大型抽水泵【循环泵10个】 管口分别置于弹药库、轮机舱等大容积要害舱室的底部

另有直径120和70毫米的排水歧管通往除油舱和水舱的水线下各舱和双层底舱

舱底大型压水抽水泵 循环泵 10  单台排水能力 2200立方米/小时  22000

2级管路节点注/排水泵10  循环泵  排水量 1200立方米/小时  12000

全舰排水总流量  34000立方米/小时

应急排水泵

18   900cuM/H   16200CUM/H

弹药库注水系统:截面积680毫米的主进水管4根,海水以水压自然灌入,3分钟可以全部灌满。也可以由辅助排水泵供水,每座弹药库2个水泵

消防系统: 【建设中,自己也还没设定好,希望群里的大大们能不吝赐教,多提供些资料】

单边舷侧油箱容积 1067.78立方米

战技术指标: 横倾纠正 5度/15分

7套海水制淡设备该设备为锅炉蒸发式,每套均有2台蒸发器、水泵和1台冷凝器组成,另有4台饮用水过滤器。6套布置在舰体舯部的舱室里,周围是锅炉舱,另1套安装在尾部轮机后部。单台设备额定制淡量为每天150吨


冷库和以液氨为冷媒的冰机设施。冷库用来保存肉类和新鲜蔬菜,共有艏艉各两台冰机装置,每台冰机可以在水温不超过30度,气温不超过35度的情况下,将弹药库温度保持在30度以下,将冷库温度保持在4度左右,并具有7公斤/小时的制冰能力。




====================================================================================================================================================


操舵系统
四主舵操纵系统,四面舵的面积各为95.36平方米,舵轴与舰体夹角6度,与水平面夹角12度。各舵均以蒸汽机为动力,通过蜗杆-蜗轮传动机构由舵机舱前部的操舵室进行控制。舰尾舵机舱设置差分操舵机械计算器,通常航行或者中弹后舵机卡死时可以提供螺旋桨和正常舵效半自动修正。紧急情况下也可用电动机驱动,由尾部舵机舱的柴油发电机驱动。最大舵角35度,舵从正舵位置打到满舵位置需23秒。战术回旋半径535米,勉强算是中规中矩。

军舰航向操纵响应性,21节航速舵角35度时航行110米内开始转向,低速时最多延迟300米即开始转向。由于舰体重量很大,惯性很大,操纵滞后较通常无畏舰之类的舰艇慢,操舵需要极高的技巧。军舰在全速前进时若下达全速倒伡命令,轮机需2分半钟可完成转换,军舰向冲1450米可停住。

公主级有5个主锚,各重13380公斤,艏部左舷3个右舷2个,其中左舷2号锚为应急锚,用一条短锚链固定在甲板上,紧急情况下如主锚走锚时可将固定绳砍断将锚抛下。主锚链连锁直径750毫米,长达525米,全重66740公斤,艉部两舷各有1个辅锚,重4000公斤。锚机均为电动蜗杆-蜗轮式,直接在甲板工作面上操作。

推进器为青铜制三叶螺旋桨,直径6.42米,径向不等螺距,桨稍螺距5.85米,叶中螺距6.65米,螺旋桨投影面积26.74平方米。螺旋桨叶梢厚度19毫米,叶根厚度243毫米。
最大转速每分钟323转,最大速度28.5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大英帝国勋章海武魂

    发表于 2012-6-21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
    正视很少,屁事很多。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6-2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把主炮换成18寸的,那样就好了~
    史司:你傻逼
    刘芷:你脑残
    .....(两个小时后)
    史司:你傻逼
    刘芷:你脑残
    ....
    ————————摘自中华共和国海军造舰局《新型战列舰设计方案讨论会》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2-6-21 22:24
    其实把主炮换成18寸的,那样就好了~

    以后会有的....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2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2-6-22 21:52 编辑

    引用原文如下:“装备350.1毫米57倍口径主炮Frus/57 SC,因为本来设计装备16寸主炮的炮塔,因此大大增加了回旋速度和装填速度。装备了最新型的装弹机,最大射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3.2发,相比来说火力投射能力其实最强。采用725千克的AP.1914式钨芯穿甲弹属于高速轻弹式的设计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大喊一声“矮油”。。。。。。奥匈帝国350毫米炮用635公斤弹头就已经是公认的“重弹”了,KGV的356毫米炮使用的721公斤弹头更是被称作“超重弹”。而你采用相当的350毫米口径,炮弹重量达到惊世骇俗的725公斤,还宣称是“高速轻弹式的设计”?这一瞬间,克虏伯内牛满面啊……
    【该用户ID已经被回收】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2-6-22 22:00 编辑

    另,出于历史文化角度考虑,一战中德国人的船不会起名叫“特蕾西亚”。虽然普鲁士和奥地利最终不得不默默地走到了一起,但是内心对于对方的历史人物还是相当滴有所抵触的。根据你战舰的风格样式,大致推断此船为一战德国拥有……当然,如果推错了你就当没看到好了……SMS时代的德国战舰不会有这个名字,SMS时代的奥匈战舰倒是可以用。不过奥匈的炮塔不是这个造型滴。

    不过,奥地利小胡子下士统治德国的时代里,德国战舰起名叫特蕾西亚就顺理成章了——为了体现日耳曼民族的联合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KM 欧根"。
    【该用户ID已经被回收】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2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邊4座炮塔可降低1層甲板
    【该用户ID已被系统回收】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2-6-22 21:49
    引用原文如下:“装备350.1毫米57倍口径主炮Frus/57 SC,因为本来设计装备16寸主炮的炮塔,因此大大增加了 ...

    恩 这里致歉一下...设定稿上有一部分不想发布的东西,725公斤的不是这种火炮的炮弹重量...删节的时候我没有认真校正....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2-6-22 21:58
    另,出于历史文化角度考虑,一战中德国人的船不会起名叫“特蕾西亚”。虽然普鲁士和奥地利最终不得不默默地 ...

    这艘船是披着德国战舰外皮的伪装战舰,实际上是隶属于某个傲娇女的私人游艇。既然问到了,那就告诉你全名好了“伊尔明嘉德*玛利亚*特蕾西亚”号,并不是奥地利女王,而是另一个架空世界的人物了。从配置上来说,虽然是德国式的主炮,不过锅炉和动力系统完全是英国式的,螺旋桨的布置也是,湿润长度很大,4舵机的布置,都是地道的英国风格,烟囱其实也是英国风,当然双排什么的才不是宫崎骏式!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chunhim_lai 发表于 2012-6-22 22:06
    2邊4座炮塔可降低1層甲板


    唔 6角炮塔加高的用意就是为了保证有12门炮的后方射界....实际上MN炮塔是比PQ炮塔高一层甲板就是为了避开后方射界【不要吐槽说战舰很少0度平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ailimer 发表于 2012-6-23 00:51
    唔 6角炮塔加高的用意就是为了保证有12门炮的后方射界....实际上MN炮塔是比PQ炮塔高一层甲板就是为了避开 ...

    這.....也無異議了
    反正只是某女獨裁者的游艇
    (PS:我也想有一艘)
    【该用户ID已被系统回收】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死去的藤本发来贺电。。额的船命名还没想好。。应该会叫土佐神马之类的吧,但土佐是狗

    我的模型多边形面数已经达到了130W个,机器压力十分大。。渲染时内存占用15G+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检查模型面数,发现桅杆塔的面数居然有11W之多。。比我主炮塔的面还多。。桅杆要重新做了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badcat009 发表于 2012-6-23 01:04
    代表死去的藤本发来贺电。。额的船命名还没想好。。应该会叫土佐神马之类的吧,但土佐是狗

    我的模型多边形 ...

    令国制起自奈良时代,至明治维新实行废藩置县後再行分划,其间不断进行改划。令国制之「国」乃根据日本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おう)(Tenn-mu- Tenn-ou)所创之「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除在明治时新加之「北海道」外,共有六十多国。令国制同时根据中国当时的地方行政「州」来命名地方 行政区,所以各国都有「州」的俗称,各国之国府则是主要街道及官道之要站。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阴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国(十区):  
    虾夷(北海道)  

    东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国:  
    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  

    东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国:  
    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国:  
    越後、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贺、若狭  

    山阳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国:  
    播磨、备前、备中、备後、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国:  
    丹波、丹後、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国:  
    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国:  
    丰前、丰後、筑前、筑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萨摩、对马、壹岐  

    虾夷(えぞ) (Ezo):属北海道。现在之北海道地区。大和政权统治以外之地,以中国「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爱奴人之居地。鎌仓时代向北 缩少,後来退至渡岛半岛及津轻半岛一带。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後分为渡岛(おしま)(Oshima)、後志(しりへし) (Shiriheshi)、胆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见(きたみ) (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胜(とかち)(Tokachi)、钏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 (Nemoro)及千岛(ちしま)(Chishima)十一国/区。  

    陆奥国(むつ)(Mutsu):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大约167万石(根据庆长年间之检地)。九 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革新後以後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道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时代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 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出羽国(でわ)(Dewa):属东山道。俗称羽州。石高约3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形、秋田县。远征虾夷族阿倍比罗夫後开拓而成,分属道奥、 越国,和铜元年(708)脱离越後国,和铜五年(712)自成一国,外加最上、置赐两郡。室町时代属关东管领管辖。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後二国。最後演化 为山形、秋田县。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古代越国(こし, Koshi))之一,天武 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後),大宝二年(702),拥越後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与新川县合并为石川县,明治 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越前国(えちぜん)(Echi-zen):属北陆道。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福井县东北部。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 前、中、後);七世纪後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贺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贺郡、 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构成 越前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敦贺、足羽、福井县分置。  

    越後国(えちご)(Echi-go):属北陆道。石高约3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新潟县。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 後);大宝二年(702),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划为越中国;和铜元年(708)分为越後、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改名新潟县。
    佐渡国(さど)(Sado):属北陆道。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佐渡全境。初见载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国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属越後国,天平胜宝四年(752)再分。废藩置县後,曾改称佐渡、相川县,最後编入新潟县。  

    加贺国(かが)(Kaga):属北陆道。现在之石川县南部。俗称加州、贺州。石高约35万石(庆长时)。古属越国。大化改新时编入越前国。弘仁十四年(823)拥加贺郡及江沼郡为加贺国。室町时代一向一揆之热门地。废藩置县後,明治十六年,与能登国合为石川县。  

    能登国(のと)(Noto):属北陆道。俗称能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石川县北部半岛。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国,属越前国。养老二年 (718),从越前国拥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与越中国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再为一 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与七尾县,於同五年为石川县之一部。  

    若狭国(わかさ)(Wakasa):属北陆道。俗称若州。石高约8万5千石。现在福井县西南部。古属越国,为交通要道。  

    常陆国(ひたち)(Hitachi):属东海道。俗称常州。石高约5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茨城县全境。大化改新後自道奥国独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後茨城与新治分离。明治八年合并,占茨城县北、东部。  

    上总国(かずさ)(Kazu-sa):属东海道。俗称上总。石高约38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南部。古称总国之一,曾称上狭。大化改新,养老二年 (718),与下总国、安房国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与安房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下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下总国(しもうさ)(Shimou-sa):属东海道。俗称下总。石高约40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上总国、安房国分立。明治年间,与上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安房国(あわ)(A-wa):属东海道。俗称房州。石高约43万石。现在之千叶县最南部。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上总国分立,拥平群 郡、安房郡、朝夷郡、长狭郡。天平十三年(741)再与上总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上总、下总再次合为千叶县。为捕鲸业主要 地。  

    上野国(こうずけ)(Kou-zuke):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古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 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古代东国经营之重点;古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後分为七个 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下野国(しもつけ)(Shimo-tsuke):属东山道。俗称下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栃木县。古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 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下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统合为 栃木县。  

    武藏国(むさし)(Musashi):属东海道,俗称武州。石高约6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东京、埼玉县全境、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全境。古 代无邪志国、胸刺国、知夫国之国。大化改新後合为一国。初属东山道,宝龟二年(771),入属东海道。鎌仓时代,成为关东八国之一。废藩置县後,分置八 县,最後合归为埼玉县、东京府、神奈川县。  

    相模国(さがみ)(Sagami):属东海道,俗称相州。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古代相武、师长两国与鎌仓别之地,大化改新後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後,小田原、足柄县并入神奈川县。  

    伊豆国(いず)(I-zu):属东海道,俗称豆州。石高约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东及东京都伊豆诸岛。古代温泉胜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与骏河国分离,拥三郡(後增至四郡)。废藩置县後,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岛并入静冈县,伊豆七岛编入东京府。  

    骏河国(するが)(Suruga):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成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平安时代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入静冈县。  
    甲斐国(かい)(Kai):属东海道,俗称甲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梨县。古来之山国。七世纪前後成立。废藩置县後,改名甲府县,再成为山梨县。  

    远江国(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属东海道,俗称远州。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西部。因境内之滨名湖俗称「远之淡 海」而得名「远海(江)之国」。大化改新(645)後,由素贺、久努等诸国统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改称堀江县、滨松县,同9年与静冈县合并。  

    三河国(みかわ)(Mikawa):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  

    信浓国(しなの)(Shinano):属东山道,俗称信州、科野。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长野县。养老五年(721)与南部之诹访国分 置,天平三年 (731)再次合并。平安时代之庄园重地、牧马区之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长野、筑摩两县,同九年独立为长野县。  

    尾张国(おわり)(Owari):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後并入爱知县。  

    美浓国(みの)(Mino):属东山道,俗称浓州。古称三野、御野。石高约5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後加信浓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废藩置县後为岐阜县南部。  

    飞驒国(ひだ)(Hida):属东山道,俗称飞州。古称斐太、斐陀。石高约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废藩置县後初为筑摩县,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  

    近江国(おうみ)(Ou-mi):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国」。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後为滋贺县。  

    伊势国(いせ)(Ise):属东海道,俗称势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东南部。古代神国、皇大神宫之镇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 国。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伊贺国分置;八世纪时志摩国分立。废藩置县後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 为三重县。  

    伊贺国(いが)(Iga):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伊势国合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後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志摩国(しま)(Shima):属东海道,俗称志州。石高约1万8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南端。因志摩半岛而得名;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伊势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八世纪时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後分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大和国(やまと)(Yamato):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立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大养德; 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发祥地而得名。奈良时代之都。废藩置县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 名奈良县。  

    纪伊国(きい)(Kii):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後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和泉国(いずみ)(Izumi):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 故名和泉。灵龟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日根三郡划为和泉监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内国,入天平宝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 国。废藩置县後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入大阪府。  

    河内国(かわち)(Kawachi):属畿内,俗称河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编入大阪府。现为东大阪市内一部分。  
    山城国(やましろ)(Yamashiro):属畿内,俗称山州、城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古称山背、山 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从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胜」而改名山城。废藩置县後分置京都府及淀县;後合并为京都府。  

    摄津国(せっつ)(Settsu):属畿内(或山阳道),俗称摄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部。古代通称津国,和铜六年 (713年)改称摄津国。天武天皇置摄津职,拥务古(武库)水门之良港,因与大陆(中国、朝鲜)交易而繁荣。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置尼崎、三田两藩为兵库 县东部,其他部分编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国(たんば)(Tan-ba):属山阴道,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成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後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入兵库县及京都府。  

    丹後国(たんご)(Tan-go):属山阴道,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後之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入京都府。  

    淡路国(あわじ)(Awaji):属南海道,俗称淡州。石高约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七世纪成立,古称淡道;後与阿波国合称栗国,本身称「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组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入兵库县。  

    阿波国(あわ)(Awa):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古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後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後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後来统称德岛县。  

    赞崎国(さぬき)(Sanuki):属南海道,俗称赞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後曾改称香川、名东、爱媛,後正称香川县。  

    伊予国(いよ)(Iyo):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爱媛县。  

    土佐国(とさ)(Tosa):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後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はりま)(Harima):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称为姫路县,後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入兵库県。  

    但马国(たじま)(Tajima):属山阴道,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後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後编入兵库县。  

    美作国(みまさか)(Mimasaka):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 (713)後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後统称北条县,最後於明治 九年编入冈山县。  

    备前国(びぜん)(Bizen):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和铜六年(713)後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後并入冈山县。  

    备中国(びっちゅう)(Bicchuu):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後国(びんご)(Bin-go):属山阳道,俗称备後。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安芸国(あき)(Aki):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并入广岛县。  

    因蟠国(いなば)(Itaba):属山阴道,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後本并入鸟取县。  

    伯耆国(ほうき)(Houki):属山阴道,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いずも)(Izumo):属山阴道,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石见国(いわみ)(Iwami):属山阴道,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周防国(すおう)(Suwou):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纪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後,并大岛、熊毛、玖珂、都浓、佐波、吉敷六郡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与长门国合为山口县。  

    长门国(ながと)(Nagato):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古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合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隐岐国(おき)(Woki):属山阴道,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之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入鸟根县。  

    对马国(つしま)(Tsushima):属西海道,俗称对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长崎县之外岛。古代对大陆交通、军事上之要地,古称 津岛;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设军事机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改称严原县,同年与九州佐贺县合并为伊万里县。同5年编入长崎县,自为严原町,内有四町二 村。  

    丰前国(ぶぜん)(Buzen):属西海道,俗称丰前、丰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及大分县之一部。古代与丰後国合称丰国,文武 天皇分为豊前、豊後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三藩为小仓、中津、新田三县;最後统合为小仓县。同九年分别编入东部之大分县及西部之福冈県。  

    丰後国(ぶんご)(Bungo):属西海道,俗称丰後、丰州。石高约42万石(庆长时)。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古代与丰後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後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为臼杵、杵筑等七县;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  

    筑前国(ちくぜん)(Chikuzen):属西海道,俗称筑前,古称筑紫前。石高约33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西北部。古代筑紫国(つく 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陆文化流入、国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後,自成一国;同时乃管辖西海道诸国之大宰府设置之 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黒田、秋月两县,同年合并为福冈县。  

    筑後国(ちくご)(Chikugo):属西海道,俗称筑後,古称筑紫後。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古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 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肥後国(ひご)(Higo):属西海道,俗称肥後,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後国两国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肥前国(ひぜん)(Hizen):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後国两国後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後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大隅国(おおすみ)(Oosumi):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萨摩国(さつま)(Satsuma):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  
    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境」之意),数字後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壹岐国(いき)(Iki):属西海道,俗称壹州,石高不明。现在长崎县之外岛。中国史书称一支国或一大国;日本方称伊伎、伊吉、伊岐、由纪、由吉,七世纪时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长崎县。

    【该用户ID已经被回收】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泥棒战列舰命名请参照楼上。
    【该用户ID已经被回收】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maya做的?我想要源文件!49773059@qq.com,或者给我离线文件!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6-2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战列舰命名中,基本不考虑尾张,因为这个词的意思接近于完蛋的意思,在迷信的日本海军眼里,这是大大的不吉啊
    史司:你傻逼
    刘芷:你脑残
    .....(两个小时后)
    史司:你傻逼
    刘芷:你脑残
    ....
    ————————摘自中华共和国海军造舰局《新型战列舰设计方案讨论会》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6-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2-6-23 10:49
    日本战列舰命名中,基本不考虑尾张,因为这个词的意思接近于完蛋的意思,在迷信的日本海军眼里,这是大大的 ...

    纪伊的二号舰不就是要命名为尾张的么……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2-6-2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owaii 发表于 2012-6-23 14:55
    纪伊的二号舰不就是要命名为尾张的么……

    所以還未出場就完蛋了
    【该用户ID已被系统回收】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1:06 , Processed in 0.0260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