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952
主题100
精华3
积分8856
金钱4804
贡献9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0-10-4
最后登录2024-12-27
在线时间2122 小时

中将
   
|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2-11-3 20:35 编辑
声明:此文中出现的人名等如与历史人物有雷同纯属巧合。
世界经济危机与形势的恶化
1929年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世界,日本国内也出现了种种萧条的景象。
日本的贸易结构,主要是出口生丝等产品,进口石油、矿石、废钢铁等物资和工业机械。这样的贸易结构,决定了其在世界市场中的脆弱地位。此时因为生丝等出口不振,农村很快陷入更为严重的穷困之中,国民经济随之陷入衰退。
滨口雄幸内阁为了振兴出口,于1930年取消了限制金银出口的命令,但随之造成的硬通货严重外流又使得政府在一个月后恢复了此项禁令。在这一轮金融混乱中,各大企业纷纷裁员,公职人员也裁去20%的员额,幸运地保留工作的人也不得不接受10-15%的减薪。陆海军工厂大举裁员,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失业造成的扰乱与骚动自几个大城市起逐渐蔓延,而左右两翼思潮亦趁势骎侵然有兴起之势,很快引起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冲突。
1930年11月,滨口首相在东京车站遭到右翼忧国社一青年袭击,受了重伤,不得不辞去职务。紧接着次年又发生了三月事件。此后在满洲发生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关东军内一部分人要求出兵攻占满洲,但是由于中央的干预未敢实行。内阁为了控制事态,把坚决主张吞并满洲的一些骨干军官分别予以调任和降职等处分,这又引起陆军的不满。终于演变成五一五事件,首相犬养毅在官邸内被公然杀害的惨剧。与此同时,罢工浪潮蔓延开来,使得本已低下的生产活动进一步瘫痪。贫民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鼓动,其行为愈发难以控制。在大阪,军警对抢米风潮实行镇压,打死数人。于是又引起全日本的骚乱。在这时又发生朝鲜刺客暗杀天皇未遂的事件和两次血盟团事件。新上任的斋藤实内阁不能不采取断然措施来安定国内。
政权对强权的依赖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宁,最终使得犬养毅内阁成为最后的政党内阁。此后的历届内阁,都是所谓举国一致的超然内阁。
成立企划院,国力的一般情况
在1932年8月,决定成立企划院。这是为了协调汇总国力的建设计划与各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计划机关。其权限本来并不大,但是由于军部的支持逐渐取得了统制经济的大权。此时由于苏联威胁的日益严重,财政开始逐步向陆军倾斜。接任第一任企划院总裁的高桥藏相竭尽全力地保证发展国力所需的费用,因此招致一些军人的不满。自1931年起,不得不使用超发货币等手段强行扩充重工业和进行军备建设,试图度过危机。
1930年到1934年的国家预算与军费如下表所示(单位:亿日元)
年度 总预算 军费 陆军军费 海军军费
1930 15.6 4.43 2.01 2.42
1931 14.8 4.54 2.27 2.27
1932 19.5 6.87 3.74 3.13
1933 22.5 8.73 4.63 4.10
1934 22.6 10.41 5.58 4.83
重要工业产量变化:
年度 钢产量(万吨) 铝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时)
1930 229 3.2 158
1931 238 3.5 179
1932 296 3.4 174
1933 333 3.8 191
1934 378 5.9 233
改变贸易结构,日中日美的协作与冲突
为了改变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的现状,日本开始努力改变贸易结构。
此时美国因为产业萧条,大量设备闲置。日本先后四次组织赴美机床采购团采购剩余设备及产品。对增加设备的民用和军用工厂,由政府发给低息贷款加以扶持。日本的低端工业产品也开始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开始大规模进入欧美市场。
自1930年起,美英资本开始加速流入日本。这一方面提振了日本经济,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日本陷于经济将要受制于人的忧虑之中。于是1933年,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国外资本的流入,同时限制高档消费品进口。为此在国际上引起一系列争议。不过总体来说,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关系还算平稳,日本得以借此机会重整国家。
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随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中国的工业依托其丰厚的资源储备和规模巨大的自然经济开始高速发展。由于国民政府制定了偏重重工业的方针,日本在中国的企业便向轻工业方向倾斜。日本的轻工业产品很快完全占领了华北和东北的市场,至于长江流域,始终无法大量进入。
借助关东军的实力,日本企业掌握了东北的一部分煤铁矿产的专营权。这成为中国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众矢之的。由于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许诺尊重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日本依靠先入为主的优势进行经济竞争,迫使中国准备在东北建设的若干工业项目迁至他处(比如本溪钢铁厂迁到了太原)。这又引起中日之间一场不大不小的外交风波。
提出建设国防国家
1934年美军进驻东北,在此情况下日本与中国达成谅解,将关东军兵力增加到四个师团。借此机会,日本的经济活动开始延伸到北满。这固然使得日本在东北攫取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其与中国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以至一度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在形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军部借内阁之口提出了“建设国防国家”的口号。此时因经济危机造成的衰退基本过去,日本经济经过了1933年的恢复性增长之后重新进入温和增长的阶段。在财力稍微宽裕的情况下,军备建设开始加速了。
1935-1937年财政预算与军费的变化概况(单位:亿日元)
年度 总预算 军费总额 陆军军费 海军军费
1935 24.8 12.66 6.72 5.94
1936 27.0 13.31 6.80 6.51
1937 29.9 15.26 7.89 7.37
贯彻“富国强兵”的国策——生产力扩充计划与对苏战备
为了迅速做好对苏战争准备,国内进行了第一次兵备动员,将陆军常备兵力从17个师团增加到21个师团(近卫,1-20师团)。海军也开始加速造舰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为此要求国会增加特别军事费。在军部的压力下,国会自1934年起每年批准追加1-3亿日元的特别费。
而为了加强本土的防卫工作,陆军开始从事要塞的整备和防空工事的构筑。在东京和大阪,以国家投资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性地修筑了地下铁道。其他地方则主要依靠国民在周末进行义务劳动来构筑防空洞等掩体。政府负责为这些掩体配备防化设施。
与战备工作相适应,企划院统合陆海军和政府的意见,于1934年出台了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自1935年度起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力量迅速充实国力基础,其1940年度的各项生产指标为:钢材15种740万吨,精制石油320万千升,铝12.6万吨,特种钢115万吨,人造石油25万千公升(计划在东北与中国合资设立年产55万千升的工厂),船舶45万吨,汽车8万辆,以及工作母机2亿日元份额等。而在轻工业方面,该计划并未做出明确说明。日本的国内轻工业自此又陷入一段增长停顿时期。为了增加资源的供应,借助政治压力,日本企业又在中国的海南攫取了相当的利益,包括购买了苏碌铁矿25年的开采权。这种针对中国的经济扩张,虽然一时收到了效果,但却留下了长久的隐患。
由于财政捉襟见肘,只能靠增加消费品进口税和烟酒税,发行公债和通货膨胀等手段强制推行生产力扩充计划。1936年美国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向日本提供援助,企划院为此与国会发生矛盾——国会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控制日本的阴谋。但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此项援助。由此,计划中规定的目标修改为钢材800万吨,特种钢150万吨,铝15万吨,船舶55万吨,汽车10万辆,工作母机2.5亿日元份额。但这个修改后的目标,被认为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重要工业产量变化:
年度 钢产量(万吨) 铝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时)
1935 421 6.4 240
1936 482 7.1 290
1937 579 9.5 302
远东局势峰回路转,国内发生兵变
昭和十二年,由于得到了中国方面与苏联正在进行秘密谈判的情报,外务省立即将此情况交内阁及国会讨论。但大多数阁僚认为此种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故当作天方夜谭不予置信。昭和十三年一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与《中苏勘界协定》在莫斯科缔结,意味着中国终于决心与苏联单独媾和,而退出未来可能爆发的远东大战。这一事件当即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平沼首相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为由宣布辞职。倒阁之后,不得不由冈田启介临时组阁。
此时内阁决定顺应中苏条约的要求,撤退在满关东军部队,同时命令7个师团复员。这当即引起陆军的强烈不满。2月26日,步兵第三联队的部分将校和下士官兵在东京发动暴乱,变兵冲入冈田首相官邸,高桥前藏相住所等处,造成多名元老重臣伤亡的惨剧,变兵随即控制东京市街,要求立即革新政治。史称“二二六兵变”。
兵变发生后,陆军开始并未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镇压,而海军则在第一时间以主力舰队进入东京湾准备采取行动。之后在天皇和冈田首相的督促下,陆军才动员了近卫师团和海军横须贺联合陆战队等为基干的镇压部队进行戡平叛乱的斗争。这样到了三月初,暴乱被平定下来。
但是冈田内阁也因这次兵变而倒台了。代之以阿部信行内阁。
战略上的迷茫
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北进的既定国策一下子成为无的放矢——曾经计划需要中美苏三国全力攻取的地方,在一夜之间即由盟国兵不血刃地接收了。而从日本的国防上来说,北方的巨大威胁也在一夜时间化为乌有了。于是南进派重新占了上风。其主要目标便是扫荡南洋的苏联势力。
以日本的军力来说进行这样的作战是绰绰有余。因而美英等国表达了希望日本参加印度等地乃至地中海争夺的愿望。自十三年起,海军借这样的要求为理由,开始急速扩充军备。而陆军则开始研究将常备师团改组为海洋师团的有关事宜。为此陆军也增加了运输船和登陆舟艇的配备。
1938、1939两年国家预算与军费(1939年为预算,开战后内阁另有追加,单位:亿日元)
年度 总预算 军费总额 陆军军费 海军军费
1938 26.5 11.8 4.9 6.9
1939 28.4 12.2 5.0 7.2
1939年国力的一般情况
主要工业品产量
钢产量(万吨) 特种钢(万吨) 铝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时) 汽车(万辆) 造船(万吨) 机床(亿日元份)
752 137 11.9 399 5.6 48.8 2.23
这样的国力水平,与修改后的生产力扩充计划相比是不适应的,但是也只能做到如此而已。对于战时所需的军备扩充能力,陆海军及各有关民间工厂的最大产能如下表(按此表为不考虑资材供应等情况,在充分动员状态下的最大产能)。
初期 后期(昭和17年及之后)
陆军飞机 3000 12000以上
战车 1200 1500
山野重炮 1200 2000
弹药(师团会战分) 50 60
航空炸弹(飞行团月份) 30 80
海军飞机 4000 1500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