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1671|回复: 44

“王云阳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唐系列之五)28日更新

[复制链接]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7-19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28 21:42 编辑

意在探讨以1942年人类之科技水平以尽量小的排水量达到“大和”级战列舰综合战斗力的方案。一定有比这好得多的方案。因此,一者抛砖引玉,二者交流提高,并无它意。本文纯属虚构,确系原创。欢迎各位交流。

大唐帝国系列架空之五
最后的战列线(上)
——大唐帝国海军“王云阳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开端
        1937年3月,协约国集团重要成员日本和意大利仍然没有加入条约,战列舰的规格自动放宽为45722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4毫米。大唐帝国对协约国集团的这种行为忍无可忍,准备不再接受条约的限制,设计性能超越意日两国超标战舰并且能够大量生产的新型主力舰。
       帝国海军装备委员会早在1935年就着手对50000吨级主力舰进行研究。此时迫不及待地向各大船厂下达任务书。8月,大连神州造船厂、上海大中华造船厂、广州黄埔造船厂纷纷提交设计方案。黄埔造船厂仍延续了其设计的“大别山”级战列舰的多用途思路,大中华造船厂提交了主炮前置防空化战列舰方案,神州造船厂则重拾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搭配。
最终,神州造船厂的搭配方案获得批准,新舰进入合同设计阶段。
为了纪念一百多年以来为帝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海军元帅,新型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前者就是“王云阳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王云阳海军元帅”级是“兴凯湖”级的等比例放大版,虽然航速只有28节,但搭载了12门主炮,同时其装甲在“兴凯湖”级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动力系统对美制MK7型16英寸舰炮发射MK8型1224.7千克弹丸的免疫区达到13000米至32000米,总的来说继承了强大火力与强大防护的传统。
      1944年,4艘“王云阳”级陆续换装新型雷达。1945年,由于85毫米防空炮弹VT引信研制成功,各舰用双联85毫米高射炮换下4座四联装40毫米机关炮,20毫米单管炮由于威力不足的问题也陆续被拆下。年末,“王云阳”号换装3座三联装450毫米50倍径主炮,该炮配备1750千克重型穿甲弹,这使得标准排水量只有5万吨“王云阳”号战力全面超越了标准排水量达7万吨的“大和”级。由于此时美国败局已定,其余3舰没能完成主炮换装。1982至1988年4舰陆续进行现代化改装,装上了导弹、无人机等先进武器。


数据


【1942年服役时】
舰体:
标准排水量51700吨,满载排水量63260吨
长(水线)235米,宽37米,吃水(最大)12米

动力:
8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142000轴马力
4轴4桨,双舵
航速:
最大28节
航程:
15000海里/16节

武备(1942年):
3座四联装50倍径405毫米主炮(炮塔重1850吨,弹重1200千克,每门120发)
8座双联装40倍径125毫米高平两用炮(弹重24千克,每门400发)
8座双联装85毫米高平两用炮(弹重9千克,每门900发)
10座四联装40毫米机关炮(弹重0.98千克,每门2000发)
30-40座单联装20毫米机关炮(弹重0.12千克,每门5000发)

装甲(总重21000吨):

材料:
舰体结构/装甲:造船钢
主装甲带:表面渗碳硬化钢
水平装甲、炮塔装甲:高强度均质钢
防雷装甲:高弹性均质钢

厚度与重量:
主装甲带:厚度300毫米(内倾20度),高4.7米,宽5米,长136米,约占水线长的58%;重量:1360平方米×0.3米×7.9吨/立方米=3223吨

上部装甲带:厚度100毫米,高3米;重量:816平方米×0.1米×7.9吨/立方米=645吨

首尾水线装甲:厚度60毫米(内倾20度,与主装甲带相接),高4.7米,宽5米,长100米;重量:1000平方米×0.06米×7.9吨/立方米=474吨

防雷装甲(最大纵深7.5米,设计指标抵御500千克TNT炸药当量):
第一道(船壳):厚度18毫米,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第二道:中部厚度15毫米,首尾厚度12毫米;重量:2820平方米×0.01374米×7.9吨/立方米=306吨
第三道:厚度15毫米;重量:4230平方米×0.015米×7.9吨/立方米=501吨
第四道:舰舯:最上部50毫米,向下150毫米,再向下厚度逐渐减薄至50毫米直至船底,重量约为1719吨;首尾:厚度40毫米,重量约为563吨
第五道:中部厚度20毫米,首尾厚度15毫米;重量:4700平方米×0.0179米×7.9吨/立方米=665吨
第一重舰底:厚度25毫米,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第二重舰底:厚度15毫米,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第三重舰底:厚度12毫米,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防雷装甲总重(除第一道装甲、三重舰底重量计入舰体结构总重):3754吨

主甲板:厚度35毫米,重量计入舰体结构

2号甲板:厚度45毫米;重量:4330平方米×0.045米×7.9吨/立方米=1539吨

3号甲板(主水平装甲):厚度145毫米(两舷处向下倾斜30度),重量:4542平方米×0.145米×7.9吨/立方米=5203吨

尾部传动轴防护甲板:厚度150毫米,重量:700平方米×0.15米×7.9吨/立方米=830吨

横向装甲(上端与主水平装甲两端相接,侧端与垂直防弹片装甲/第三道防雷装甲相接,下端直至舰底):前部厚度300毫米,内倾25度,后部厚度260毫米,内倾25度;重量:(180平方米×0.3米+170平方米×0.26米)×7.9吨/立方米=776吨

炮座装甲:
甲炮塔:2号甲板之上部分前方四分之三厚度420毫米,后方四分之一厚度300毫米,2号甲板之下部分分别为320毫米、200毫米,重量:3.14×14.5米×(4.5米×0.39米+4米×0.29米)×7.9吨/立方米=1048吨
乙炮塔:2号甲板之上部分前方、后方四分之一厚度300毫米,两侧厚度420毫米,2号甲板之下部分分别为200毫米、320毫米,重量:3.14×14.5米×(7.5米×0.36米+4米×0.26米)×7.9吨/立方米=1345吨
丙炮塔:2号甲板之上部分前方四分之一厚度300毫米,后方四分之三厚度420毫米,2号甲板之下部分分别为200毫米、320毫米重量:3.14×14.5米×(4.5米×0.39米+4米×0.29米)×7.9吨/立方米=1048吨
炮座装甲总重:3441吨

炮塔装甲:厚度正面450毫米,侧面220毫米,背面180毫米,顶部180毫米,重量计入武器

其他:1115吨
舵机舱:200毫米至450毫米
司令塔:120毫米至600毫米
副炮:炮座50毫米至120毫米,炮塔40毫米


雷达及测距仪:
千里眼丙型对海搜索雷达1部
火眼乙型主炮火控雷达2部
14米基线测距仪5部(前后舰桥、主炮塔)
鹰眼乙型对空搜索雷达1部
鹰眼乙型特别3号对空测高雷达1部(仅“王云阳”号装备)
电眼乙型副炮火控雷达8部
5米基线航行用光学测距仪1部

航空设备:
2×弹射器 舰尾两舷
4架36式“信天翁”水上飞机

舰员(战时编制):
2400人,其中120名军官

重量分配:舰体结构总重:1628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30.22%)
舰体结构总重:1628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30.44%)
装甲:210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39.27%)
动力:33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6.17%)
辅机:16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2.99%)
武器:73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13.65%)
弹药:27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5.05%)
其他:1300吨(约占标准排水量的2.43%)
(以上构成标准排水量53480吨)
重油:10000吨
柴油:230吨
润滑油:260吨
淡水:900吨
航空汽油:30吨
其他:300吨
(以上构成满载排水量65200吨)




【1945年状态】
武备:3座三联装50倍径450毫米主炮(弹重1750千克,备弹100发)/3座四联装50倍径405毫米主炮
8座双联装40倍径125毫米高平两用炮
12座双联装85毫米高平两用炮
4座四联装40毫米机关炮
20-30座单联装20毫米机关炮

雷达及测距仪:
千里眼丁型对海搜索雷达2部
火眼丙型主炮火控雷达2部
14米基线测距仪3部(主炮塔)
鹰眼丙型对空搜索雷达1部
电眼丙型副炮火控雷达6部
5米基线航行用光学测距仪1部


【1988年现代化改装后】
武备:
3座三联装50倍径450毫米主炮(弹重1750千克,备弹100发)/3座四联装50倍径405毫米主炮
6座双联装40倍径125毫米高平两用炮
6座8管30毫米近防炮
5座六联装“利箭”巡航导弹倾斜发射管
4座四联装“飞鹰”反舰巡航导弹倾斜发射管
2座单臂中程防空导弹发射架
3座12管180毫米多用途火箭发射管

雷达:
千里眼辛型对海搜索雷达2部
火眼丙型主炮火控雷达2部
反舰巡航导弹火控雷达1部
鹰眼壬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1部
电眼丙型副炮火控雷达4部
(防空导弹)照射雷达4部

航空设备:
2×弹射器 中部两舷
4架79式无人驾驶侦察/攻击机
直升机起降平台 舰尾


尾声
        4艘“王云阳海军元帅”级战列舰,从下水之时起就成为了帝国海上力量的象征。而今,4艘战列舰或在北国的冰雪中傲然而立,或在南方的温暖中安度晚年。但当帝国需要他们时,他们仍旧会义无反顾地抖擞精神,披挂上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附录:竞标、命名和进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1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云阳是谁。。。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2-7-19 14:53
王云阳是谁。。。

见《永远的旗舰——帝国海军“中华”号一等风帆战列舰(唐系列之一)》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1044-1-1.html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7-19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君主 发表于 2012-7-19 15:17
见《永远的旗舰——帝国海军“中华”号一等风帆战列舰(唐系列之一)》
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 ...

这个小说还是啥,有完整的背景么?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19 17:04 编辑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2-7-19 16:42
这个小说还是啥,有完整的背景么?


这个小说并不存在,其部分残片存在于鄙人脑海之中。完整的背景正在整理编辑之中。唐系列一中的“曲折航海之路”和“大事年表”已经比较完整了,不是吗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1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具体设计。大赞,先。
我先仔细看看,过一会再拍砖

PS.近来架空区的战舰设计很少,都热衷于发动世界大战了......多些设计多好。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7-19 17:22
鼓励具体设计。大赞,先。
我先仔细看看,过一会再拍砖

感谢前辈鼓励,希望前辈多多指导!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7-1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君主 发表于 2012-7-19 16:44
这个小说并不存在,其部分残片存在于鄙人脑海之中。完整的背景正在整理编辑之中。唐系列一中的“曲折航海 ...

我期待你的小说!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开炮了,嘎嘎。
MK7在18288米距离上也才509的垂直穿深,结合22860米距离上的441,估计在20000米距离上垂直穿深将在483毫米。这是我用CAD连接平滑曲线的方法估测的。
你要求的45倍口径的405炮,威力比美国的50倍16寸还大,这技术难度不小。

就算学意大利强装药,炮口动能大。但这样一来,弹重比MK7的小,速度大弹道低伸才保证垂直穿深比MK7大,那么水平穿深将不及MK7。但你的数据中水平穿深达115毫米,而MK7在20000米距离上水平穿深则约110毫米(同样采用CAD平滑曲线方法估测),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

四联装高威力405炮塔才1750吨重,几乎不可能。就算可以实现,那也必然是通过减小主炮间距、减薄炮塔装甲厚度等措施实现的。显然这样的炮塔实战效能将不可接受。而且减小主炮间距主要是因为可以减小炮塔尺寸和炮塔座圈直径才能减轻重量,这样的话,即使换装三联装450主炮,因座圈直径限定了,所以新的炮塔其主炮间距也将不可能够大,这回影响射击精度。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护上的问题:
300倾斜主装+145大倾角穹甲能否在13000米距离上抵抗MK7我不清楚,也无能力估算。不过主装以下防护能力就不行了,而且我估计主装甲带水下部分深度不超过3米,这会降低实际防护效能。

防MK7在32000米,达不到,因为它的32000米水平穿深215毫米。要想32000米防住它,怎么也要像大和那样200毫米主甲板。

司令塔、副炮塔及炮座等没有装甲(应该是包含在“其它”里了吧?)。

舰底与侧板部分的连接过渡不好,估计没啥强度。防鱼雷隔舱的空舱体积太小,效能不足。不过这也许是因为你的图比例不协调。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7-20 04:07 编辑




无双号, 英联邦 战列舰 下水 1940

排水量:
46,634 吨 空载; 50,001 吨 标准; 52,669 吨 正常; 54,804 吨 满载

尺寸: 长 (总长 / 水线长) x 宽 x 吃水 (正常/最大)
(850.39 英尺 / 820.21 英尺) x 118.11 英尺 x (32.81 / 33.84 英尺)
(259.20 m / 250.00 m) x 36.00 m  x (10.00 / 10.31 m)

武器:
      8 - 20.00" / 508 mm 45.0 倍径 火炮 - 4,850.17磅 / 2,200.00千克 炮弹, 100 每门炮
  后装炮 安装装甲炮座的旋转炮塔, 1940 Model
  4 独立双联炮座 在艏艉中线,均匀分布
      16 - 5.00" / 127 mm 38.0 倍径 火炮 - 59.33磅 / 26.91千克 炮弹, 300 每门炮
  高平两用炮 安装装甲炮座的旋转炮塔, 1940 Model
  8 独立双联炮座 在艏艉舷侧,均匀分布
4 抬高的炮座 - 超级火力组
      船侧重量 39,751 磅 / 18,031 kg

装甲:
   - 装甲带: 厚(最大) 长(平均) 高(平均)
主体: 9.00" / 229 mm 541.34 英尺 / 165.00 m 11.48 英尺 / 3.50 m
艏艉: 未装装甲
  主装甲带覆盖 102% 正常长度
  主装甲带倾斜度 18.00 度(向内为正)

   - 防鱼雷隔舱 - 加强结构舱:
7.00" / 178 mm 541.34 英尺 / 165.00 m 30.05 英尺 / 9.16 m
鱼雷舱壁之间宽 98.43 英尺 / 30.00 m

   - 船体空隙:
0.00" / 0 mm   0.00 英尺 / 0.00 m 0.00 英尺 / 0.00 m

   - 火炮装甲: 正面 (最大) 其他 炮室 (平均) 炮座/输弹机 (最大)
主体: 31.5" / 800 mm 9.02" / 229 mm 16.0" / 406 mm
第二组: 0.98" / 25 mm 0.98" / 25 mm 0.98" / 25 mm

   - 保护甲板 - 单层:
前后甲板: 7.01" / 178 mm
首楼: 0.00" / 0 mm  尾甲板: 4.02" / 102 mm

   - 指挥塔前部 4.49" / 114 mm, 后部 0.00" / 0 mm

机械:
燃油锅炉, 蒸汽轮机,
齿轮传动, 4 轴,, 116,391 轴马力 / 86,827 Kw = 28.00 节n 航程 5,000海里 在 18.00 节
最大排水量下的燃料库 = 4,803 吨

人员:
1,737 - 2,259

花费:
£30.902 百万 / $123.607 百万

在正常排水量下的权重分配:
武器: 5,989 吨, 11.4%
   - 火炮: 5,989 吨, 11.4%
装甲: 20,139 吨, 38.2%
   - 装甲带: 2,414 吨, 4.6%
   - 防鱼雷舱壁: 4,214 吨, 8.0%
   - 军备: 5,432 吨, 10.3%
   - 装甲甲板: 7,943 吨, 15.1%
   - 指挥塔: 136 吨, 0.3%
机械: 3,112 吨, 5.9%
船体,配件和设备: 17,308 吨, 32.9%
燃料,弹药和补给: 6,036 吨, 11.5%
其他重量: 86 吨, 0.2%
   - 船体水下部分: 83 吨
   - 船体空闲重量: 3 吨

整体的生存力和适航性:
生存性 (击沉船只所需要的非致命贯穿炮弹):
  69,501 磅 / 31,525 K千克 = 17.4 20.0 " / 508 mm 炮弹或者 13.5 鱼雷
稳性 (如果低于1.00为不稳定): 1.09
稳心高 7.6 英尺 / 2.3 m
横摇周期: 18.0 秒
坚固性 - 作为火炮平台 (平均值=50 %): 81 %
- 反冲效应(如果反冲效应大于1.00): 1.03
海船质量 (平均值 = 1.00): 1.23

船型特征:
船体有一个平甲板,
  一个直球鼻型船首 和大型方船尾
方形系数(正常排水量/水线长。宽。吃水)): 0.580 / 0.585
长宽比: 6.94 : 1
'船长的自然速度: 33.37 节
在极速下消耗于波浪形成的动力: 48 %
调整 (最大稳定性=0,最大坚固性=100): 66
首舷角 (船头朝前为正): 32.00 度
船尾外伸: 9.68 英尺 / 2.95 m
干舷 (% = 甲板长度所占水线长度的比例):
前段,  后端
   - 首楼: 24.00%,  32.81 英尺 / 10.00 m,  25.79 英尺 / 7.86 m
   - 前甲板: 36.00%,  25.79 英尺 / 7.86 m,  20.05 英尺 / 6.11 m
   - 后甲板: 24.00%,  20.05 英尺 / 6.11 m,  20.05 英尺 / 6.11 m
   - 船尾甲板: 16.00%,  20.05 英尺 / 6.11 m,  20.05 英尺 / 6.11 m
   - 平均干舷: 23.13 英尺 / 7.05 m

船舶空间、强度和评论:
空间 - 船体水下部分 (弹药舱/机械舱,越低越好): 87.9%
- 水上部分(生活空间/工作空间,越高越好): 172.8%
水线面积: 72,443 平方英尺或 6,730 平方米
排水量系数(排水量/装载量)): 94%
船体结构重量/表面积: 252 l磅/平方英尺或者 1,228 千克/平方米
):船体强度(相关的)):
- 横向: 0.96
- 纵向: 1.37
- 全部: 1.00
足够的机械,存储,舱室空间
优秀的住宿和工作空间
船只缓慢从容的摇动,是一个不错的火力平台
Good seaboat, rides out heavy weather easily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量分配:
首先是弹药重量不够。因为405毫米主炮炮弹就有12X120=1440发,单发弹重1200千克,发射药按照MK7的重量估计,300千克;也就是说1400发炮弹+发射药就要重2160吨。
125毫米炮弹16X400=6400发,发射药至少也要5千克,所以重量至少185.6吨。
85毫米炮弹16X900=14400发,总重估计至少170吨。
40毫米炮弹一般都是整装弹,2千克以上,8万发就是160吨以上。
而且85和125是不是也要用药筒包装发射药?

重油装载量似乎过大了,是否有必要?
燃料装载量大带来的缺点是舰体尺寸和重量增大,而且空载和满载吃水深度相差过大,这就对主装甲带的高度有了更大的要求。

武器和辅机重量可能也会很紧张。
衣阿华的三座主炮塔重量为1730吨左右,而其武器重量最少是7030吨。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20 12:21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7-20 09:17
我要开炮了,嘎嘎。
MK7在18288米距离上也才509的垂直穿深,结合22860米距离上的441,估计在20000米距离上 ...


谢装甲图。
谢指教。
武备上的问题
一:主炮穿深问题
不过我写的是50倍径,45倍径是“兴凯湖”级的。虽然如此,火炮性能全面超越MK7似乎确实不太现实。结合405毫米口径1200千克的弹重,决定垂直穿深不变,略优于MK7,水平穿深105毫米,略差于MK7。这样现实一些。
二:主炮塔问题
日本45倍径410毫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237吨炮座内径37英尺、50倍径者重1299吨内径38.5英尺,45倍径460毫米联装炮塔全重1256吨炮座内径35英尺、50倍径者全重1302吨内径36.5英尺。然后MK6的炮塔重1403-1437吨。 炮座是11点几米(是我量的,貌似不太准)。美国的主炮间距是2.35米吗?我可能记错了。我是综合了这几个数据确定的1750吨、13.5米。
那个主炮间距影响精度的问题,射击延迟装置可以解决吧?
三:弹药重量问题
我的错,增至2700吨。

防护上的问题
一:免疫区的问题
NavWeaps数据显示,MK7在13716米处垂直穿深达到585毫米,水平穿深达到71毫米,Angle of Fall为9.8度,计算时以10度计。如图所示:

穿甲弹如果要进入锅炉舱需要穿透300毫米内倾20度+145毫米外倾60+20毫米内倾20度
1.如果将145作为倾斜的垂直装甲计算,则其等效垂直装甲约为:(320毫米/cos30度)cos10度+(145毫米/cos50度)cos10度,约为586毫米>585毫米
2.如果将145作为倾斜的水平装甲计算,则其等效装甲为:垂直布置的(320毫米/cos30度)cos10度约为363.9毫米,水平布置的(145毫米/cos50度)sin10度约为39毫米。在穿透363.9毫米的垂直装甲后,弹的还可穿透约为【(585毫米-363.9毫米)/585毫米】71毫米、即为27毫米的水平装甲,远小于39毫米。
取二者之平均,此种布置的均质装甲在13716米处防护MK7仍有余量,再加上主装甲带为表面渗碳硬化钢,防御MK7免疫区内界13000米应无问题。先辈可打消疑虑。

在32000米处,MK7Angle of Fall为36度,因此分三种情况讨论:
(图的比例有问题,望谅解)
情况1:
图在下面

145按倾斜水平计:138毫米水平+61毫米垂直
145按倾斜垂直计:45毫米水平+189毫米垂直
二者皆可被轻易击穿。
情况2:

此种情况可被勉强击穿。
情况3:

水平布设的215毫米装甲,不可击穿。
虽然情况一和情况二发生概率十分之小,但结合免疫区的定义,不考虑它们无疑是欠妥当的。需要上部装甲带达到100毫米方能确保无虞。原先这里是25毫米,和主甲板一样的。增重645吨,计入装甲总重。
不得不承认,我现在知道俾斯麦的上部装甲带是干嘛用的了。

二:司令塔、副炮塔及炮座等装甲确实是包含在了其它之中。厚度我马上去添加。
三:连接的问题我参照了大和,“厌水材料填充区”之下穹甲与船壳亦有连接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空舱不是比例不协调,是我觉得貌似小一些也可以,根据是以下内容,引自《战列舰鱼雷防护系统一文》:
“作为TDS的一部分,液舱在燃料用尽后可以充入密度相近的海水,从而保持了系统防护效果的稳定性。另外,这种空舱液舱的合理化布置以及适当的深度也使之效能大大增强。一旦爆炸发生,超压泡沫首先会几乎不受限制地进入布置于最外层的空舱。空舱可以大大吸收能量,但这种设计也会使舰壳严重破损,并破坏战舰的外层空间。同时,它还无法起到防御破片的作用,并使得爆炸刚一发生就要面临较为严重的大面积进水问题。如果将液舱布置于最外层,尽管可以延缓冲击的传递,但会有更多的能量传递到内部的防护结构上。
我试图以缩小空舱体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大面积进水。不知可否。
五:“作为TDS的一部分,液舱在燃料用尽后可以充入密度相近的海水,从而保持了系统防护效果的稳定性。”此举貌似可以解决空载和满载吃水深度相差过大对主装甲带的高度有更大要求的问题。

重量紧张问题,我会尽量解决。



图乱了,这是情况一的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补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20 13:01 编辑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7-20 09:50
无双号, 英联邦 战列舰 下水 1940

排水量:


好舰啊,玉来了。
性能全面压倒呵,不过鄙人还是有几个小小的疑问:按照数据来看,貌似穹甲之上的防鱼雷装甲延伸部分似未计入重量?

冒昧地把首尾接上,发现似乎无法满足165米之主装长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20 12:51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7-20 12:31
友情补图


哈,太感谢了,比我的图强多了,正合我意!宝之。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水平防护,我认为一方面是多层平行布置的装甲,其效能似乎不及单层大厚度装甲。
第二方面是,上甲板25毫米应该用高延展性的舰体钢,而不是装甲钢,所以效能受人质疑。

对于“作为TDS的一部分,液舱在燃料用尽后可以充入密度相近的海水,从而保持了系统防护效果的稳定性”这个观点,我持严重怀疑态度。首先是如果燃油舱空了之后灌海水,那么回港后重新加燃料之前必须彻底清洗该舱室,这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敌人时燃油舱只用了一半或者4/5,这个时候是灌入海水呢,还是保存燃油呢?而且实际上燃油舱没空的时候遇到敌人的概率比空了才遇到要高几十倍。显然这种做法弊端太多。
遇敌时将非燃油舱灌注海水倒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不过这就要求在截面设计的时候特意安排一些空舱以备用,但我们看到的图纸大多没有这种舱室。

“一旦爆炸发生,超压泡沫首先会几乎不受限制地进入布置于最外层的空舱。空舱可以大大吸收能量”。这其实也隐含说明了作为吸收爆炸能量、缓解爆炸波压力的空舱其容积不能过小。实际上这个容积主要就是容纳爆炸气体供其膨胀、降低压力用的。过小的容积,爆炸气体充满后压力仍然会很大,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PS.我给的图,空舱容积应该不算小了。另外我将防雷装甲放到第三层内部舱壁上了,因为大部分TDS的防雷装甲都是在燃油舱之后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燃油对爆炸碎片减速缓冲,以尽量保护防雷装甲不被爆炸碎片击穿。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7-20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2-7-20 13:28 编辑

日本三联装410炮塔是什么时候计划的?几种炮塔炮座内径尺寸的数据出处?
另外这个尺寸指的是座圈装甲内径,还是炮座轴承内径还是别的?
关于黎塞留号的描述是“座圈(barbette)内径13.3米,转盘(balltrack)直径12米。”

主炮间距,衣阿华、南达北卡都是3米左右,即7倍口径。乔治五世是2.44米,接近7倍。黎塞留共鞍的两门主炮间距1.95米,中间两炮间距2.95米。俾斯麦约3.8米,即约10倍口径。

似乎射击延迟装置也不能完全解决三联装主炮的设计散布问题。大和号装有射击延迟装置,一号炮射击后0.02秒三号炮射击,再过0.015秒后二号炮射击。但网友给的日本射击试验散布上,大和明显大于装备双联装炮的老舰:
昭和15年(1940年)日本主力舰的散布界记录数据:
长门(410mm45倍径)射程:30800m   远近散布界:383m   左右散布界:144m
陆奥(410mm45倍径)射程:30840m   远近散布界:413m   左右散布界:93m
伊势(14英寸45倍径)射程:27070m   远近散布界:293m   左右散布界:90m
山城(14英寸45倍径)射程:27380m   远近散布界:392m   左右散布界:128m
金刚(14英寸45倍径)射程:31070m   远近散布界:266m   左右散布界:59m
榛名(14英寸45倍径)射程:31330m   远近散布界:305m   左右散布界:74m
大和(460mm45倍径)射程:27000m   远近散布界:700m   (昭和19年8月1日)
射程:35000m   远近散布界:800m   (昭和19年6月2日)
以上数据是在超大论坛一网友提供的,对日舰有研究的朋友验证一下?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7-20 13:22
日本三联装410炮塔是什么时候计划的?几种炮塔炮座内径尺寸的数据出处?
另外这个尺寸指的是座圈装甲内径, ...

引自《旧日本海军舰船1870-1945(VOL.1)》,附于对13号型战列舰的介绍之后(即八八舰队计划中最后的4艘战列舰,原计划1927年全部完工)。该书引自何处不知道。
表上仅注明“炮座内径”。
刚刚由直尺粗测得,在日本某“联装四联装主炮混装战列舰试案H”中,其四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塔炮座直径(不是所谓内径)为42英尺左右,又据其“45倍径410毫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237吨炮座内径37英尺、50倍径者重1299吨内径38.5英尺”之数据可推知如果有的话(实际似乎没有)50倍径者其炮座直径(不是内径)约为44英尺,即13.4米。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2-7-20 16:33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7-20 13:22
日本三联装410炮塔是什么时候计划的?几种炮塔炮座内径尺寸的数据出处?
另外这个尺寸指的是座圈装甲内径, ...


飘扬兄的数据和这个一模一样。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1000-1-1.html
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

原记录在这里:


至于美国人的
三联装炮塔表现似乎不够理想




求对弹着散布有研究的朋友更直观的数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3:08 , Processed in 0.2694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