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656
主题32
精华2
积分3515
金钱2595
贡献20
阅读权限120
注册时间2011-2-17
最后登录2024-11-3
在线时间1122 小时

少尉
 
|
本帖最后由 lavivon 于 2012-8-10 18:00 编辑
本论坛很多人都读过战争史研究,不知道各位对第八期关于日本海军的那些描述还记得多少,本文再次提出一个假设——太平洋战争在1923年爆发,想请各位朋友们来畅想一下1923年的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规模、可能卷入国家及其政治后果
1923年的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需要导火索,这里就设定美日在华利益争端为导火索,故而需要对华夏历史进行大规模更改以适应故事背景。华夏自辛亥年革命以后,蛮清王朝化为历史尘埃,北方的北洋军阀集团强势的夺得了国家政权并牢固的控制着军队强盛的北方各省,而南方因为同盟会等一系列所谓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暴动夺取政权,革命党内部各个派系内讧不断(如陶成章被刺案,刺宋案),加上日本人竭力支持孙文的国民党在南方争权夺利并出卖汉冶萍等重要工业企业,故而严重的开罪了南方的地方势力和一些爱国者,导致共和二年国民党发动的武装叛乱被镇压的更彻底,随后北洋集团在共和三年左右以陈宦控制西南大省四川并影响滇黔,次年控制西北大省甘肃并取得广东龙氏效忠,共和四年末,袁氏北洋集团已经十分稳固。时北洋集团很多势力图谋支持原始重建帝制,袁氏权衡后采纳进步党梁启超缓帝制的建议,开始竭力整顿国内军政。
共和四年到共和六年华夏与美国同时对德国宣战前,北洋集团因为日本的压迫及美国的一系列对华援助政策开始全面倒向美国。军备方面,北洋集团完成了自清末开始的常备陆军36师编练计划,拥有了一支总兵力50万人左右的常备陆军,加上临时编制的48个混成旅(估算为25万人)及北洋集团控制的大部分省份的省防陆军(估算为45万人),国家军队体系基本确立。北洋政府编练陆军时因军械外购受到限制,考虑到后勤便利,常备陆军师全部为德械部队,临时的混成旅为新购的美式装备,各省省防陆军使用旧式德式装备。因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侵犯了美国利益,美国方面采取了多重政策,其一是引导华夏的生丝等产品对美国出口,其二是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其三是在共和五年续签《伯利恒合同》并承诺五年内提供2亿美元支持北洋政府进行海军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四是支持华夏本土的军事工业改革及重工业发展,并投巨资支持华夏的铁路建设和金融改革,意图通过交通、金融、工业等体系及外债等控制北洋政府,华夏的国力因为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得以迅速加强。
华夏国力增强的同时,因为袁氏猝死而导致北洋集团变成直皖两大派系与徐世昌文官派系三大势力并存的局面,遂形成了三系轮流执政的契约,第一个执政期由皖系从共和五年开始,执政期四年。皖系的第一个执政期中,亲德的皖系首脑在美国参战后果断的放弃了原来的政治立场,开始积极与协约国合作并在共和七年初大举出兵俄国,以收复失地的名义收复了辽东北部及北海南部的大片土地,并积极支持俄国旧党成立了鲜卑利亚政府。鉴于鲜卑利亚政府军力不足,华夏国内的很多军队缺少战争磨砺且割据势力依然存在,打折国战的旗号,各地军队开始轮流调往鲜卑利亚参加轮战,军费开支及物资消耗有英法及俄国旧党承担,大规模的轮战对提升华夏军队的战斗力意义巨大,也使得华夏军队获得了大量来自欧洲的武器援助,尤其是欧战结束后,足以装备100万军队的英法武器尤其是大量机枪火炮等装备被英法调来武装华夏的干涉军,并派出军官团参与指导战争,虽然未能最终消灭苏俄政权,但却控制了包含伏尔加河——伯朝拉河移动广大土地并以叶卡捷琳娜堡为首都的俄罗斯共和国,史称东俄,东俄与苏俄的对峙一直到二战期间苏俄被德国闪击打败才结束,东俄打着统一的旗帜西进与德军交战,使其成为了二战中牵制德国军队的重要力量。
日本方面,因为华夏国内未爆发大量内战且得到美国的支持而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美国人挑动下的华日生丝争夺战、轻工业品价格战、工业原料战等一系列经济交锋的展开,导致华日关系并不融洽,也因为美国在华势力扩张甚为迅猛且美国在欧战期间的获利太多,原本应当终结的英日同盟随着日本摄政宫裕仁的访英及关于华美联盟建立的密约谣言,最终让日本人成功的与英国人再度续签了十年的《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英日同盟的延续对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在于英国签署新盟约后开始提速,以尽力的消除华日经济战及美国经济压制对海军建设的消极影响。
欧洲方面,无论是英法还是战败的德国人都对美国人大发战争财十分不满,只是受大战的削弱及战后国内情况限制,加上长期战争带来的厌战情绪,以及美国国力的大幅提升,加上华美间日益紧密的关系对英法等国在南洋地区的利益带来巨大威胁,英法决定借刀杀人。为了增强日本开展的决心,英国人以废品价格把四艘猎户座级超无畏舰以废钢铁名义卖给日本“拆解”,同时英国方面拒绝了美国人准备发起的海军军备会议计划,并大力煽动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等破坏美国海军的三年造舰计划,鉴于英联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与美国的密切关系,英国政府在英联邦高级会议上做出了英国不直接参战的承诺以换取英联邦的统一。
美国方面:大战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美国的广大普通民众却获利不多,尤其是英国破坏了威尔逊制定的夺取世界霸权计划,是的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等势力重新抬头,海军的三年扩建计划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因为美日等国都没有终止本国的海军建设计划,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在一系列因素下也得以继续下去,其中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进度较快,不过列克星敦级战巡的建造计划却因为其存在的致命防御缺陷被美国海军部叫停,修改图纸后更改为一种主装甲带加强到12吋的快速战列舰,航速降低到了31节但依然快于其他海军强国的大部分战舰。主力简体建造继续的时候,美国海军的辅助舰艇建造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就给日本海军以空前压力。
战争爆发概述:
自共和四年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署《共和四年华日新约》后,日本人成功的把自己树立为了华夏国内各界的靶子,一战结束后,华夏作为 名誉参战国且实力不强,在要求恢复山东权益上受到了协约国的压制,不过英法需要华夏支持干涉俄国内战,在华夏恢复辽东背部及北海一带的土地上选择了支持华夏,但却把日本人放入了辽东北部,意图将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北方,但因英法需要华夏全力投入对苏俄内战的干涉,最终联合美国迫使日本从辽东北部撤军,但依然未在山东问题上对日本施压,是的华日两国关于山东问题的争端愈演愈烈。不止如此,英美等国报纸还在华夏掀起收回 旅大租借地的 一系列风潮 来挟持华夏政府,计划同日本矛盾,而在华夏用于大量利益的美国人显然不可能支持日本人对华的扩张,反而为了牵制日本人的势力而竭力加强华夏的实力,并支持华夏进行海军建设,这就让美国人很快把自己变成了日本人的靶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