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4723|回复: 39

“浪速”与“高千穗”号穹甲巡洋舰[ZT]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10-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0-13 14:58 编辑

19世纪80年代,当日本帝国海军惟一的官方船厂——横须贺海军船厂还在建造1,500吨级的复合结构军舰时,帝国海军就向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米彻尔有限公司(Armstrong, Mitchell, & Co. Ltd.)的沃克船厂(Low Walker Yard)订购了两艘全钢的防护巡洋舰。阿姆斯特朗防护巡洋舰设计原则的考虑因素是将其作为铁甲舰的替代舰来使用,主要特点是:1)航速高,机动性强,能够在与铁甲舰遭遇时抢占最有利的战术位置;2)以带弧度的横向与纵向结构的装甲甲板作为防护体系的基础覆盖全舰,再以隔舱和燃煤舱作为辅助防护结构;3)采用火力异常强大的炮备。

此外,与铁甲舰相比,巡洋舰舰体尺度相对较小,这不仅可以缩短建造时间而且还节省了大笔的经费。当时盛行的理解是一艘铁甲舰的费用可以建造三艘防护巡洋舰,而且后者可以利用前面提的三个优势在与铁甲舰的对抗中取得胜利。

当德国建造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加入北洋舰队时,日本海军还处于非常弱小的状态,因此,国力有限的日本很自然地接受了阿姆斯特朗的防护巡洋舰概念。当时,日本海军值得一提的作战舰艇是英国建造的“扶桑”号小型铁甲舰,但该舰无法与“定远”号和“镇远”号对阵。日本于1883年制订的第五次海军扩张计划案中就包括3艘防护巡洋舰,其中两艘就是“浪速”号(IJN Naniwa)与“高千穗”号(IJN Takachiho),第三艘舰就是短命的“亩傍”号(IJN Unebi)防护巡洋舰,由法国的勒·阿弗尔船厂(Société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Le Havre)建造。由此可见,日本海军在建军之初就以快速巡洋舰为主力来对抗北洋水师的铁甲舰。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最初的防护巡洋舰从性能上讲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在世界海军新巡洋舰时代开始的时候,日本就将防护巡洋舰视为铁甲舰的替代舰,作为舰队主力舰来使用。

当“浪速”号完工时,伦敦的“泰晤士”报(Times)就称赞该舰的优异性能,特别指出其航速,称该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舰,不仅火力异常强大,而且防护也很全面。“泰晤士”报甚至预言,由于“浪速”号装备了最先进的配有液压操作机械的大口径火炮、配备了鱼雷以及电力照明系统,因此,在未来与中国可能的战争中,该舰将获得可观的战绩。

正如新闻预言的那样,“浪速”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中第一艘开火的军舰,而该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在11年后指挥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一举击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将日本带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的时代。


法国“新学派”思想的影响

由于水雷和撑杆鱼雷在1861~65年间美国内战的成功应用,促使了水鱼雷兵器的发展。当自航鱼雷逐渐成熟后,一种以鱼雷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战思想也开始形成。在19世纪80年代初,自航鱼雷和装载鱼雷的舰艇开始在世界海军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鱼雷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在法国海军内外逐渐产生了一种影响力深远的思想,这种新的海军思想使法国海军找到了对付拥有强大主力舰队的皇家海军的方法,对法国的普通民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是在一段时期里成为决定海军发展方向的法国议会进行决策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理论被其追随者称为“新学派”(Jeune École),鱼雷武器在这种新理论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思想以鱼雷战和巡洋作战为基础,是一种专门以铁甲舰为主要作战对象的海战思想。因此,这种廉价、数量庞大的鱼雷作战舰艇(鱼雷艇和巡洋舰),以及可以对海上航运产生威胁的巡洋作战的战略思想对于无法在主力舰上与英国竞争的法国海军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作战方式。

直到进入19世纪80年代,战列舰的发展仍处于自“光荣”号和“勇士”号铁甲舰诞生以来的不稳定发展期内,对于战列舰是否仍能在新兵器和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下仍能生存,对于各国海军来说仍是个未知数。也正因为此,在自航鱼雷走向成熟,其射程和装药量逐渐增大后,“新学派”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对世界海军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日本海军在基于鱼雷战和巡洋舰发展,以及经费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接受了“新学派”的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个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岛国来说,国力还不强大,建造大型重炮铁甲主力舰不仅会消耗大笔的海军经费,而且建造时间会更久一些;同时,一旦损失将很能马上补充。相对而言,鱼雷艇和装有重炮的快速防护巡洋舰不仅造价低,而且有可能很快获得补充或替换,从海军初创阶段来说,这样的建军思想是合乎国情与当时海军思想理论发展的。

日本海军的技术本部分别于1884年5月19日和1885年2月21日向海军卿川村纯义(Kawamura Sumiyoshi)提出修改1883年制订的第五次海军扩张案。原方案中包括建造25艘铁甲舰、巡洋舰与炮舰,以及15艘鱼雷艇;在修正方案中取消了建造铁甲舰,改为建造5艘巡洋舰、14艘炮舰和3艘鱼雷支援舰,以及24艘二等鱼雷艇。技术本部在报告中提到一艘铁甲舰的经费可以建造25艘鱼雷艇,而这也是“新学派”始祖之一蒂奥菲尔·奥贝海军上将(Admiral Aube)的观点!我们现在不清楚当“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在建造时,日本的海军军官是否已经受到“新学派”思想的影响,但日本海军的官方出版物《海军杂志》却清楚地介绍了这种新的海军思想理论,而且从1885年提出的修改方案也可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学派”思想实际上是以法国大陆派海军为代表的、用来对抗英国海洋依赖型国家的远洋派海军作战思想,这只是一种在蒸汽钢铁时代尚处于发展期的海军理论。在80年代之后,“新学派”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维新逐渐取得成果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技术的进步,再加上马汉的舰队决战思想,一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远洋舰队最终成为其海军发展的主导战略。

在此之所以提“新学派”思想,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为国内海军史界所忽略的海军理论,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才可能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在80年代海军建成初期倾举国之力建造铁甲舰,同时这对于研究北洋水师的巡洋舰与鱼雷艇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日本海军巡洋舰与鱼雷艇在甲午战争期间的成功应用也从反面映证了“新学派”思想的闪光之处。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巡洋舰替代铁甲舰

虽然“新学派”思想源自法国,但英国阿姆斯特朗的巡洋舰设计理念却在很多方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早在1882年,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illiam Armstrong)在民用工程师学会年会的报告中就鼓吹建造小型、快速、拥有装甲防护、装备重炮的巡洋舰,他认为:

1.如果要经受住战列舰重炮的打击,那么铁甲的厚度至少要达到600毫米以上。如此一来,由于重量的限制,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在全部的重要区域覆盖如此厚的装甲;
2.由于战舰上有相当的区域是没有防护的,而且在受到鱼雷攻击或舰艏撞击时,铁甲舰与无防护战舰水线以下部分的防护力从本质上讲一样脆弱;
3.煤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装甲的防护,因此用于风力航行的帆桅索具必须取消,载煤量才会因而增加,煤舱防护的范围也会由此扩大;
4.迄今为止建造的巡洋舰只有覆盖重点部位的甲板装甲,此后巡洋舰的甲板装甲应该含盖整个舰长,并尽可能向下层布置,最好在水线以下。通过横向与纵向的隔水壁划分成细密的水密舱,形成水线以下软木塞防水墙与甲板装甲以上煤舱的共同防护体系;
5.一艘铁甲舰的经费可以建造三艘巡洋舰,虽然两者火力相当,但后者的航速更快,机动更灵活,可补充与替换性更强;
6.巡洋舰可以通过重炮轰击、鱼雷攻击,甚至舰艏撞击的形式对付铁甲舰;这样铁甲舰的作用与功能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小型、快速、有防护甲板,以及装有强大炮备的巡洋舰所替代。

根据以上这些思想建造的第一艘现代防护巡洋舰的原型就是阿姆斯特朗为智利海军建造的“埃斯美拉达”号(Esmeralda)(1883年6月6日下水,后来卖给了日本,更名为“和泉”号)。该舰由乔治·伦道尔(George Rendel)设计,是第一艘阿姆斯特朗巡洋舰,其特征是高航速、灵活的机动性能、强大的炮备以及良好的防护,而排水量却只有2,950吨!虽然如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排水量偏小,在复杂海况条件下,该舰并不是254毫米主炮的理想射击平台;而且由于干舷低,不仅影响了航海性能,更是限制了火炮的使用。此外,该舰还有另外的弱点——没有采用双层底,煤舱容量偏小造成续航力不足。但是,由于该舰拥有以上提到的几个特点,因此在1884年建成后引起世界海军中的广泛关注,而此时高爆炸药与成熟的大口径速射炮还在发展中,因此该舰仍能在与铁甲舰对阵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阿姆斯特朗在“埃斯美拉达”号之后又为意大利海军建造了“乔万尼·鲍桑”号(Giovanni Bausan)(1883年12月15日下水),然后是日本海军的“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后三艘舰是19世纪末英国最好的战舰设计师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设计的,他在伦道尔“埃斯美拉达”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购买“浪速”号与“高千穗”号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军立即作出反应,派出水师登陆南阳,进入汉城,解决了朝鲜的政变。备感压力的日本海军立即找到英国的战舰设计师爱德华·里德(Edward Reed),请他出面帮助日本购买已建好的军舰。日本外务省通过驻伦敦的使节发出正式的请求,海军武官黒岡帯刀(Kurooka Tatewaki)也与里德进行直接的技术接触。当时秘鲁和智利爆发了战争,两国在欧洲国家都订造有军舰,里德告诉黒岡帯刀有三艘军舰已建成,其中有德国基尔的霍瓦兹船厂(Howaldswerke, Kiel)为秘鲁海军建造的两艘巡洋舰——“戴奥真尼斯”号(Diogenes)和“苏格拉底”号(Socrates),以及米彻尔公司沃克船厂为智利海军建造的“阿图罗·普拉特”号(Arturo Prat)巡洋舰。黒岡帯刀于1882年9月3日抵达柏林,参观了黑头鱼雷厂(Schwartzkopff Co.)并订购了鱼雷,然后到基尔港查看秘鲁的两艘巡洋舰。虽然他未能获准上舰检查,但他在报告中称这两艘舰适合于日本海军。

1882年底,日本海军扩张案获得内阁总理大臣三条実美(Sanjo Sanetomi)的批准,购买两艘巡洋舰的经费也在1883年2月列入了1883年预算(明治16年度计划),两舰分别被命名为“筑紫”号(原“戴奥真尼斯”号)和“笠置”号(原“苏格拉底”号)。但在试航时,两舰的航速并没有达到转让购买合同的要求,而且其战斗力只相当于通报舰的水平。因此,日本海军于3月3日取消了购买合同。

日本海军建军初期著名的造舰设计师佐双左仲(Saso Sachu)(曾于1871~78年间在英国学习舰艇设计,并随“比睿”号巡洋舰返回日本)专门去查看了“阿图罗·普拉特”号,认为其状态非常好,值得购买。于是海军卿川村纯义指令海军少将伊藤成祐(Ito Toshiyoshi)去讨价还价,将价格压到8万英磅。1883年4月,智利同意减至8.2万英磅,但此价格不包括一套电气设备、两条汽艇和其他配件。5月3日,海军部获得批准,允许将原用于购买秘鲁巡洋舰的经费改为购买“阿图罗·普拉特”号,川村纯义随即指示伊藤成祐在第二天以智利同意的价格购买该舰。可是,佐双左仲却非常想要电气设备(350英磅)和两条汽艇(960英磅),经一番还价后,智利愿意将价格降至1,200英磅,川村纯义于6月16日同意购买。同一天,海军部通知将“阿图罗·普拉特”号更名为“筑紫”号(即原计划用于秘鲁巡洋舰的舰名)。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技术本部于5月5日提交了6,500吨级铁甲舰以及5,500吨级巡洋舰的计划方案,之后又根据川村纯义的要求进行了修改,于7月13日再次提交了7,100吨级中央炮塔铁甲舰与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的方案,铁甲舰方案类似“定远”号,装备有305毫米和240毫米主炮各两门。1883年7月19日,内阁总理大臣三条実美批准了按此方案各建造一艘的计划。

此时智利有意出售仍在阿姆斯特朗沃克船厂建造的“埃斯美拉达”号,佐双左仲对该舰强大的炮备、优美的线型以及合理的总体设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向海军部推荐购买此舰,海军部也决定以该舰替代计划建造的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但就在双方达成交易之前,还未和秘鲁结束战争的智利决定拒绝出售该舰。虽然阿姆斯特朗提出了抗议,但“埃斯美拉达”号完工之后还是挂上了智利海军的军旗。

虽然收购“埃斯美拉达”号的企图落了空,但时任阿姆斯特朗公司总设计师的威廉·怀特向日本提出建造两艘新的防护巡洋舰的计划,设计方案以英国海军“默西”级(Mercey Class)巡洋舰为基础进行改进。这可以说是“浪速”号和“高千穗”号两舰最早的设计发展线索。

日本海军部将前面提到的由技术本部设计的7,100吨级铁甲舰方案于9月1日寄到英国伦敦并交给怀特审阅,他认为这个设计“已经落后”,反过来向日本推荐与英国海军“科林伍德”号(HMS Collingwood)类似的露炮塔型战列舰。但这样的战舰对于日本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

另一方面,伊藤成祐向海军部报告了威廉·怀特为日本建造新防护巡洋舰的提议并开始与厂商进行谈判。10月7日,伊藤成祐报告价格为21万英磅。10月16日,海军部同意按“默西”级改进型设计建造一艘新舰,取代原计划的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这就是“浪速”号的由来。就在同一天,川村纯义指示伊藤成祐进行技术谈判并发回相关的细节报告,因为伊藤成祐原来的报价中并没有列明是否包括武备,但其回复却拖延了一个多月。

其间,日本海军仍在尝试与英国人商谈,将“科林伍德”型战列舰的价格再降下来,但这仍大大超过日本的预算。如果真的造一艘这样的主力舰,那么日本国内建造的巡洋舰和炮舰都将要停下来。由于财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川村纯义决定推迟至10月6日讨论预算案时再拍板。10月10日,他向总理大臣通报了最终的决定,再建一艘“默西”级改进型舰来替代昂贵的战列舰。这个方案获得了三条実美的同意,而这就是“高千穗”号的由来。

此时的川村纯义也接到伊藤成祐延误了的回复,他于12月16日指示准备新造两艘防护巡洋舰的合同,每艘造价不超过22.5万英磅。日本驻英代理公使大山浩右(Oyama Kosuke)于1884年3月22日在伦敦签订了建造合同,总价40.6万英磅(不包括从德国克虏伯直接订购的主炮及副炮)。由海军少将伊藤成祐负责监造“浪速”号,而这也是日本向海外船厂派出监造官的开始。

“高千穗”号建成后由英国舰长及水手负责操纵驶向日本,舰上的日本官兵仅作为见习随舰返国,其中包括10名横须贺海军船厂的技师,他们于1884年就被派往阿姆斯特朗公司学习新型战舰的建造工艺。毫无疑问,这对于随后建造全钢制战舰的横须贺海军船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日本海军造舰工业从混合材料战舰、铁壳战舰向建造全钢制战舰过渡进行技术准备的具体表现。

与“高千穗”号不同的是,“浪速”号在完工后完全由日本舰员操纵,这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将外造战舰接回日本。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性能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巡洋舰由位于英国泰因河畔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米彻尔有限公司的沃克船厂建造,“浪速”于1884年3月27日动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6年2月15日建成。“高千穗”于1884年4月10日开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两舰的标准排水量为3,650吨,全长97.54米,水线长91.44米,舰宽14.02米,平均吃水5.64米。正常载煤量350吨,设计主机功率7,500指示马力(强压通风),双轴推进,航速超过18节。编制舰员325人,“浪速”号在改装后1904年的舰员人数增至338人。

——总体布置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第一个舰型特点就是高干舷,从水线到主甲板的干舷高度为4.57米,至遮蔽甲板的高度为6.1米;两舰采用垂直舰艏、圆形舰艉;主炮以露炮塔的形式沿中线在舰艏和舰艉分别布置1门,主炮的尾部靠近遮蔽甲板的两端;6门副炮平均布置在2门主炮之间遮蔽甲板的两舷(每舷各有3个舷台);独立的高大烟囱布置在舯部,前后是两个海军桅(单脚桅,上方有一个配备轻型速射炮的战斗桅盘)和舰桥,其中甲板的空间则安置舰载小艇。

两舰的长宽比为6.96,由此可看出,其舰体属于“肥胖型”,不过这种舰型拥有优异的机动性能,而且横向稳性比较好,同时还为动力机械、燃煤舱和居住舱提供了足够的舰内空间。当然,其不利的方面就是增大了舰体的航行阻力。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舰体为全钢结构,船底板通过高堑和低堑的衬板进行连接,从“高千穗”号下水前的照片来看,舰体钢板的接口位处理得非常平整,而这也说明了当时英国的造船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钢材刚开始应用于军舰建造,它很快就以其优异的强度与合理的自身重量取代铁和木材成为军舰的建造材料,同时这也使得建造体积更大、结构更强的战舰成为可能。

舰艏下方向前尖尖突出的是全钢锻造的撞击艏,与舰内向前延伸的防护甲板相连,因而结构非常坚固。圆形舰艉是当时巡洋舰通用的形式,舰艉底部呈垂直状,连接未配平的主舵。舰底两侧的舭龙骨很短、很浅,仅延伸于舯部的一小部分。

在舰体内部装甲防护甲板之上还有两层贯穿全舰的甲板——中部的住舱甲板和上部的主甲板;两舷各有3个向外凸出的舷台,舷台护板自主甲板向上延伸1.05米,向下1.55米,向舷外伸展宽度为1.14米。副炮全部布置在舷台内,为了承受火炮射击的后座力,炮位甲板经过加强处理,底板由两块12.7毫米的钢板连接而成。

首主炮与尾主炮之间的遮蔽甲板约占整个舰体全长的60%,前后各有一个海军桅,此时的钢制巡洋舰已经全部取消了用于风帆航行的帆缆设备,海军桅的上部有一个配备轻型速射火炮的战斗桅盘。为了增大桅杆的结构强度以及减少舰体航行时的晃动对杆身的破坏,两个海军桅与甲板之间通过连接钢缆进行固定。水兵可以通过爬绳梯到达桅盘操纵火炮或进行观察。在海军桅的后面分别有两个舰桥。前部舰桥内设有装甲司令塔,钢制装甲的厚度达51毫米,内有液压助力的舵轮、通往轮机舱的传话筒、通过电击发进行齐射的指挥仪,以及通往各个部门/舱位的传声筒等设备。

高大的椭圆形烟囱布置在前部舰桥之后、两个海军桅的中间,蒸汽管连在烟囱后部。烟囱的外形尺寸与舰体的比例非常协调,而这也成为“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识别特征之一。

舰载艇包括一艘中型艇(pinnace,长9.75米),两艘卡特舢板(cutter,长9.14米),一艘无甲板的蒸汽艇(steam launch,长9.14米),两艘划艇(gig,一艘长8.53米,另一艘长8.22米)以及一艘小型轻便划艇(dingy,长4.87米)。除小型轻便划艇外,其他舰载艇都挂在吊艇架上,分别布置在遮蔽甲板的两舷。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在舰艏两舷上方有日本皇室桔纹舰饰,后来取消了舰饰,仅保留了圆形的桔纹章。日本军舰通常在舰艏顶端有桔纹章,像这样有两个桔纹章舰饰的例子是非常少见的。

按当时的标准,“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内部空间安排非常合理,居住条件也超出其他舰艇。当时的报道就曾特别指出:1)舰上官兵居住舱的空间大、条件好;2)舰内设计与装饰水平非常高;3)舯部主要居住区域的照明与通风特别好;4)轮机舱内大量使用电力照明,“即使是在夜间,就算关闭所有的舷窗,整个舱室看起来就像白天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两舰会成为舰队旗舰、天皇座舰以及高官接待舰的原因。

舰内的发电机除向约300盏电灯供电外,它还为4个分别布置在前后飞桥两翼的探照灯提供电力。电力系统有一个独立的总控制开关,通过不同的配电线路,发电机可以向任何一个系统供电。日本海军第一艘拥有电力照明的军舰是1883年购进的“筑紫”号,紧接着就是“浪速”号和“高千穗”号,日本海军从此进入电力时代。


——防护

“防护”巡洋舰的防护甲板覆盖了舰体的全部长度,包括对重要部位的防护,如发动机舱、锅炉舱,前后弹药库以及舵机部分。通过将重要部位安置在水线以下,然后利用装甲甲板以及煤舱的防护来增强本舰的生存力。防护甲板中间平直段的宽度为7.92米,距离满载水线以上0.305米,装甲厚度51毫米,由两块厚25.4毫米的装甲板利用球缘角钢(angled-bulb)连接而成。中间的平直装甲板以30°度角向两舷延伸,距离满载水线以下1.22米,然后与舰底板外壳列板连接。向下倾斜的斜面装甲甲板的连接方式与中间的平直装甲板一样,但每块装甲板的厚度增至38.1毫米,因此总厚度达到76.2毫米。由于当时的海战距离仍比较近,弹道轨迹比较平直,这就造成斜面甲板区域比中间的平直甲板更易受到打击。与“埃斯美拉达”号仅有25.4毫米厚的平直甲板装甲相比,“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在防护能力上的改进非常显著。

中间的平直装甲甲板向艏、艉延伸的约16.5米处也分别向下倾斜,角度与横向的斜面甲板一样。这样做是为了增强甲板装甲对掠射火力(raking fire)的防护能力。

防护甲板的开口部位都有装甲盖板或格栅(grating)来阻挡炮弹的穿透。而在必须保持开放的通道部分则采用了防水隔舱,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总的来讲,采用了穹顶的防护甲板为舰体提供了良好的防护性能并尽可能地将炮弹的穿透动能降至最低。

在平直防护甲板的两端布置有纵向的防水壁,与舰体中部的住舱甲板相连,由此形成众多的防水隔舱,外层隔舱通常是煤舱,用来增强轮机舱部位的防护,同时这些部位的防水壁也相应厚一些。与“埃斯美拉达”号相比,其舰体内部的防水隔舱分布更为密集,即使在20年后也并不落后。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通过直接防护(装甲甲板)、间接防护(煤舱及贮藏舱)以及水线以下的密集防水隔舱(由于没有舷装甲,这可以使其在受到损伤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浮力与稳性)形成了完善的整体防护体系。这就是没有舷装甲、仅有穹形防护甲板的“防护型”巡洋舰与“无防护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的区别点。

由于“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缺少舷装甲防护,赴英国船厂接舰的“浪速”号舰长伊东佑亨(Ito Sukeyuki)担心会因鱼雷攻击而受损失,因此提出安装防鱼雷网。当时这种新装备刚开始发展,主要是保护装甲战舰的水线及水线以下舷装甲,由于两舰并没有舷装甲,因而在设计建造时也未考虑安装防鱼雷网的设备。正因为此,日本海军在1887年3月的造舰会议上决定不安装防鱼雷网。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备

主炮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采用了两门由德国克虏伯生产的35倍径260毫米后膛炮作为主炮,北洋水师的“平远”号巡洋舰也装备了这种火炮。

炮重22吨,炮长9,100毫米,膛长8,320毫米,有60条膛线,弹重275千克,炮口初速度530米/秒,穿甲能力为571毫米,有效射程12,200米。

两门主炮分别布置在艏、艉的甲板中线,采用中心回旋炮架( centre-pivot carriage)。由于遮蔽甲板两端分别有一个倾斜面,因此为主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射界(射击扇面达240°)。主炮的旋转通过布置在火炮和防护甲板下面的液压机械完成,液压机械通过一根连到甲板的传动轴来驱动回旋炮架底部的小齿轮,以此完成火炮的水平旋转。这也是日本军舰第一次在火炮上采用液压机械来完成回旋动作。为了保险,每门炮配备了两套液压动力系统。火炮的俯仰则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来完成(弧形齿条和齿轮),最大仰角为+14°,俯角为-5°。

主炮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瓦维瑟尔”(Vavasseur)驻退复位机,火炮在发射后自动复位,驻退距离0.84米,全部由液压控制。

主炮为固定式装填,装填位置在遮蔽甲板内,有钢板防护。装填区域内有弹药提升架,可以将发射药和炮弹从弹药库送到装填口。装填动作全部由液压机械完成,但是火炮必须回旋到0°,以+14°仰角进行固定式装填,因此降低了主炮的射击速度。

整个主炮炮架的设计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完成,采用的液压动力机械是在先前乔治·伦道尔露炮塔设计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伦道尔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采用液压动力机械完成火炮的装填与回旋,他可以说是舰炮机械化的先驱。

随着“浪速”号于1891年成功完成了射击试验,日本海军不再使用发火绳进行手动开炮,开始采用电击发的方式进行射击,而这减少了发出射击指令到实现射击之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提高射击精度。


副炮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采用了六门由德国克虏伯生产的35倍径149.1毫米后膛炮作为副炮,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经远”号、“来远”号和“平远”号都装备了这种火炮。

副炮炮重4.5吨,炮长5,220毫米,膛长4,810毫米,有36条膛线,弹重51千克,射速1发/分钟,炮口初速度530米/秒,穿甲能力为323毫米,有效射程11,000米。副炮采用J·瓦维瑟尔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的中心回旋炮架,有钢板防盾加以保护。

两舷各配备了3门副炮,安装在间距相同的舷台上,火炮射击扇面达130°。虽然共装备了6门副炮,但舷侧齐射时只能发挥一半的火力。


轻型火炮

为了对付鱼雷艇等轻型目标,“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还装备了轻型速射火炮。

“浪速”号装备了两门诺登菲尔德6磅速射炮(Nordenfeldt Gun),口径57毫米,炮长2,721毫米,膛长2,479毫米,有24条膛线,弹重2.722千克,炮口初速度655米/秒,穿甲能力为147毫米。

“高千穗”号则装备了两门哈乞开斯(Hotchkiss)3磅速射炮,该炮由法国哈乞开斯公司生产,北洋水师的“济远”号等舰装备了此炮。口径为47毫米,炮重235.5千克,炮长2,048毫米,膛长1,881毫米,有20条膛线,弹重1.5千克,射速20发/1分钟,炮口初速度610米/秒,穿甲能力为105毫米,射程4,575米。

以上这两种速射炮配置在前部舰桥的两侧。

此外,“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还装备了10门4管诺登菲尔德快炮,配置在遮蔽甲板的两舷,该炮是美国人诺登菲尔德于1878年发明的,口径25.4毫米,其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用手转动一个把手,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该炮曾在1883年左右由金陵机器局引进生产,在中法战争时为中国军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清军对此炮特别青睐,北洋水师的“经远”号、“来远”号等舰也装备了这种“四门神机连珠炮”。

在两个海军桅的战斗桅盘内还各有两门有防盾的11毫米10管加特林机关炮(Gatling MG),这是在美国内战期间由里查德·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1903)在1862年发明的,用手把摇动6~10个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火力十分猛烈。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机枪,美军于1866年将其列为制式装备。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在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仿造,中法战争中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军大规模采购了加特林炮,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致远”号和“靖远”号也装备了这种“十门连珠格林炮”。

礼炮

日本军舰通常会安装铜制礼炮,但击发却经常出问题。因此,当“浪速”号于1893年11月到夏威夷水域巡航时,常备舰队司令同意将6磅炮作为礼炮。此后不久,舰上的铜制礼炮即被拆除。

探照灯

在“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前后飞桥的两翼安装了4座英国格莱姆型(Gramme)强光探照灯,完全可以照亮舰体周围的所有区域,可以使本舰在夜间受到轻型快速鱼雷艇的袭击时进行抵抗。电力供应由轮机舱内的4台格莱姆型发电机提供(2个电级,80伏特、75安培、24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法国和德国生产的探照灯直到1884年5月1日之前都还未开始进行对比试验。1897年,“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发电机换成了2台爱迪生型(Edison)(4个电级,80伏特、200安培),探照灯也换成了日本海军喜欢的德国西门子的产品。

鱼雷

根据最初的建造合同,“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并没有配备鱼雷装备,两舰根据1885年2月签订的补充合同才开始装备鱼雷武器。因此在完工后,两舰安装了4具由德国黑头鱼雷厂生产的356毫米鱼雷发射管。每舷2具,布置在防护甲板之上,为固定式发射器,在舷侧下方设有发射口,只能向舷侧发射。共备雷12条,早期采用84型鱼雷,后期为88型鱼雷。

——炮备的变化

根据甲午战争时黄海海战的实战经验,日本海军参谋本部要求用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更换射速慢的克虏伯149.1毫米副炮,日本海军随即于11月份向阿姆斯特朗发出订单。1895年4月1日,海军部要求在吴港和佐世保海军基地进行换装工作,但1895年7月17日又要求“高千穗”号改在横须贺海军基地进行换装。“高千穗”号于1896年4月完成速射炮的换装,“浪速”号于5月在吴港完成了同样的改装。

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为40倍径,炮长6,331毫米,膛长6,096毫米,有28条膛线,弹重45.36千克,炮口初速度670米/秒,穿甲能力为430毫米。

在更换副炮的同时,对付鱼雷艇的轻型速射火炮也有了变化。4门4管诺登菲尔德速射快炮被拆除——“浪速”号换上了4门3磅炮,“高千穗”号换上了2门3磅炮和2门6磅炮。战斗桅盘上的4门11毫米10管加特林机关炮也在1898年被拆除。

1898年7月,日本海军参谋本部要求海军用阿姆斯特朗203.2毫米速射炮替代260毫米克虏伯主炮,但海军没有马上回复此要求。1900年2月26日,海军参谋本部又提出将2门203.2毫米速射炮改为4门152.4毫米速射炮,因为操作203.2毫米速射炮对于日本水兵来说负担太重了。3月19日,根据海军的要求,参谋本部同意将计划更换的4门152.4毫米速射炮减至2门。

1900年5月11日,海军部指示吴海军基地负责将“浪速”号的2门260毫米克虏伯主炮换成152.4毫米速射炮。在更换锅炉的时候,也拆除了剩余的6门4管诺登菲尔德速射快炮,换装了4门3磅炮和2门2.5磅炮。佐世保海军基地也在1900年6月7日接到指令,对“高千穗”号进行了类似的改装。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换装工作分别在1900年9月和1902年2月完成,此时两舰共装备了8门配有防盾的40倍径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作为主炮,以及10门3磅和2门2.5磅炮作为反鱼雷艇的轻型火炮。

在改进武备的同时,两舰还进行了其他的改装:1)将旗语信号装置后移;2)在操舵室上方安装了巴尔-斯特劳德型(Barr & Stroud)1.5米测距仪;3)取消了舰艏的皇室舰饰;4)重新调整了海军桅,拆除了战斗桅盘。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0-22 21:56 编辑

——“高千穗”号改装成布雷舰

1903年,俄国海军将两艘布雷舰调往中国的旅顺海军基地,而此时日本海军也开始考虑水雷战装备。横须贺海军船厂很快就试制了一种简单的布雷装置,并在“扶桑”号海防舰上进行了试验。不久,日本海军将3艘舰艇改装成布雷舰,其中就包括“高千穗”号。

1904年1月,“高千穗”号在吴海军基地装上了这种布雷装置并于4月29日在海参崴外海布设了24枚水雷,但该舰的布雷装置很快被拆除,布雷任务交给改装后的商船来完成。

水雷在日俄战争中的成功使用成为这场大战中一个重要的海军经验,继英国皇家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参谋本部也在1909年开始考虑拥有正规的布雷舰艇。在和平时期,这些舰只可以进行布雷演习,也可进行扫雷的研究;一旦爆发战争,它们可以立即执行布雷封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被选中进行大改装,日本海军参谋本部于10月提出具体的改装方案:1)除舰艏炮外,拆除所有的主炮以及鱼雷发射管;2)拆除后部舰桥,在前部舰桥至后部舰桥之间增建一层甲板及舷墙;3)在上甲板安装8~12门76.2毫米速射炮以及4座60厘米探照灯;4)对舰内空间进行改装,以便容纳200枚水雷,甲板还铺设了雷轨。由于拆除了主炮及弹药舱,为了保持没有装载水雷时的舰体重心平衡,因此在舰底增加了70吨的压舱物,以降低舰体重心。

“高千穗”号的改装计划列入了1910年财年的预算,1910年9月,横须贺海军基地接到指令生产新的布雷装备。“高千穗”号于1911年4月1日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布雷舰,在正常情况下可装载200枚水雷。改装后的“高千穗”号主要当作海军水雷学校的训练舰使用。

“浪速”号的改装计划原定于1912年在横须贺海军基地进行,但该舰在改装工作尚未开始前就触礁沉没,因此日本海军不得不在7月29日正式取消了改装计划。


动力机械

虽然“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舰体由阿姆斯特朗建造,但其动力机械却是由当时著名的霍索恩-莱斯利公司(Hawthorn, Leslie & Co.)生产的,其设计先进、性能优异、布局合理。而且机舱空间“罕有地很大、很宽敞,可以非常容易地进入到机舱的任何一个部分,”这对于要长时间运作,产生高温高热的机舱来说,确实是前进了一步。

两舰采用了两台双胀式双缸蒸汽往复机作推进动力,分别布置在前、后两个机舱,采用了双轴推进,其特点是直接将活塞的动能通过传动轴作用到螺旋桨上。

高压与低压汽缸的直径分别是1,219毫米和2,159毫米,冲程长度914毫米,活塞速度为3.72米/秒。设计航速18节时的输出功率为7,500指示马力,转速122转/分钟。

蒸汽发动机虽然重量轻,但结构却非常紧凑,而且有相当的强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的设计与生产水平。

蒸汽通过6台全钢制的双头圆筒锅炉产生,锅炉直径5.79米,长度3.35米,总加热面积为1,404.6平方米。锅炉的工作压力高压时为6.3巴,低压时减至1.96巴。锅炉的总重为214.64吨,锅炉水在正常水位时的重量为91.53吨。

锅炉口装有空气增压系统,可以提高锅炉效率。但在强压状态时,锅炉水的水平高度不得低于51毫米。

除了主锅炉外,两舰还装有一台辅助锅炉,为起锚机、绞盘、舵机以及抽水泵提供蒸汽动力。

螺旋桨由锰铜制成,采用三叶桨,直径4.27米,螺旋线导程5.64米。

前面提到“浪速”号和“高千穗”号有两个海军桅,已经看不到用于风力航行的帆桅索具,完全依靠烧煤取得蒸汽动力进行远洋航行。煤舱的正常载煤量为350吨,最大达到800吨,续航力13节时9,000海里(满载条件下)。

在试航时,“浪速”号以低于设计功率的7,235指示马力达到18.72节,比设计航速高出1节;“高千穗”号以7,604指示马力的功率达到18.77节,该舰在日本试航时,强压通风状态下达到17.88节。



两舰舰史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的舰名由来

——浪速是大阪至尼崎附近地方总称的古名。

——日本开国神话中非常有名的高千穗在南九州有两处,一是宫崎县北部的高千穗山;另一处是宫崎、鹿児島两县交界处雾岛火山的高千穗峰,是雾岛屋久国家公园的主要部分。

“浪速”号于1886年3月28日驶离泰因河畔纽卡斯尔,接舰舰长是伊东佑亨海军上校,副舰长则是山本权兵卫海军少校,这是日本船员第一次独立从英国接舰,在穿过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的远洋航行后于6月26日抵达日本品川,7月编入常备舰队。

“高千穗”号在英籍舰长J·M·詹姆斯(J.M. James)及英国船员的操纵下,于1886年5月10日离开普利茅斯港,7月3日经苏伊士运河驶抵日本横滨,于8月7日编入常备舰队。10月13日,该舰接载高官经东京湾巡航后驶抵東密(Tomitsu)和観音崎(Kanonzaki)。

11月26日,日本明治天皇与皇后来到横须贺观看海军鱼雷演练,随后即从横滨航行至长浦(Nagaura)。

12月1日,“浪速”号载着内阁总理大臣、陆军与海军大臣和法务大臣从横滨至神户,然后经对马的尾崎湾(Tsushima Ozaki Bay)到釜山,13日经门司与神户回到横滨。“高千穗”号接载皇太后于12月4日离开観音崎,然后跟随“浪速”号的行程。

1887年1月19日,两舰接载皇太后驶离横须贺至京都,当天回到横须贺。

1月25日,两舰接载天皇及皇后驶离横滨至京都,2月24日返回横滨。

3月1日,两舰接载皇太后驶离横滨,由于风暴,皇太后于3日离舰,11日再次上舰,并于12日回到横滨。

8月22日,两舰参加了在岛津(Shimazu)、馆山(Tateyama)举行的大演习,于9月5日返回品川。

11月8日,两舰与其他4艘战舰(其中包括“筑紫”号和“葛城”号)驶离横须贺,开始进行环日本的航行,经过神户、鹿児島、肥前、长门、安艺以及濑户内海,最后在12月中旬经土佐返回神户。

1888年6月17日,“浪速”号成为日本海军常备舰队的旗舰,两舰从品川开往琉球和台湾,途中经长崎,7月14日到达元山。8月16日,两舰与其他几艘日舰(“扶桑”号、“筑紫”号、“海门”号和“武藏”号)在芝罘与丁汝昌指挥的北洋舰队“定远”号、“镇远”号和“来远”号遭遇,由于日舰爆发疾病,不得不返回长崎进行检疫、治疗。

10月15日,“浪速”号作为天皇座舰,参加了横须贺海军船厂“高雄”号的下水典礼。

“高千穗”号离开舞鹤(Maizuru),10月8日到达鹿児島,28日与“浪速”号会合,11月2日到达神户,11日回到品川。

1889年时,两舰都配属常备舰队,其中“浪速”号的母港为横须贺,而旗舰“高千穗”号的母港则是佐世保。7月2日,两舰离开品川,与“扶桑”号、“武藏”号、“葛城”号一起进行环日本的训练航行,其中“浪速”号与“葛城”号向北航行,“高千穗”号、“扶桑”号与“武藏”号向西航行,两支分队于7月20日在宮津(Miyazu)会合,8月5日驶抵舞鹤,12日离港,13日到达青森,14日到达大凑(Ominato),9月5日离港,26日驶抵海参崴。10月1日驶往小豊島(Odeshima),3日离港,7日经元山到达釜山。之后,日舰展开了一些小规模的演习。10月14日,离开釜山开往竹敷港(Takeshiki),17日抵达佐世保,30日经长崎、大连湾到达芝罘,11月5日离港,9日到达长江口,后于11月28日回到长崎,12月13日经鹿児島抵达神户,18日离港,20日回到品川。

1890年时,“高千穗”号仍为常备舰队旗舰。3月25日,两舰参加了在馆山举行的陆海军大演习。4月8日,演习舰只集结在神户,13日,天皇检阅了舰队,并随舰前往宇品港(Ujina),两舰最后于5月7日回到横滨。

“浪速”号于6月8日离开横滨,沿朝鲜东海岸航行,搜集水文资料,然后开往海参崴,最后于7月6日回到品川。

“高千穗”号于8月4日离港,20日在青森湾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浪速”号在9月10日抵达青森,与其他舰只会合。10月4日,舰队开往内海,10日抵达品川。之后在东京湾进行射击训练,11月8日回到品川。8月23日,两舰被评为“一级战备舰”。

1891年时,“高千穗”号仍为常备舰队旗舰。

“浪速”号于7月2日随舰队离开横须贺,8月26日到达元山,18日离港,29日到达舞鹤。之后访问了青森、桥立、山田,最后于12月28日回到品川。

“高千穗”号于8月5日离开品川,13日到达威海卫,17日到达旅顺,最后开到大沽,常备舰队司令(Arichi Shinanojo)20日在天津与李鸿章会面。23日离港,29经芝罘和釜山后回到舞鹤。该舰于9月12日再次出航,在10月4日的“二见湾事件”之后,“高千穗”号拖着在风暴中受损的“筑波”号于22日回到吴海军基地,31日抵达品川。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于1892年2月2日离开品川,经神户、长崎,于19日到达香港。17日离开香港,经马六甲、冲绳和大岛,于3月17日回到佐世保。3月30日驶抵长崎,参加了在九州外海举行的大演习,7月25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7月25日成为常备舰队旗舰,“高千穗”号由于要进行维修,10月18日被列为后备舰只。

“浪速”号于10日10日离开品川,航经青森、桥立、舞鹤、佐世保、博多港和长崎,最后于11月15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1893年2月4日离开横须贺,23日到达夏威夷,保护当地的日侨。5月任务结束后回到日本,之后与舰队进行训练。

“高千穗”号在完成维修后于4月21日回归舰队编制,6月1日驶离品川,7月4日到达芝罘,7日再次离港,10日到达大沽,航行途中曾遭遇大雾。舰队司令伊东佑亨靠岸后拜访了李鸿章。该舰于13日离开大沽,经芝罘、海洋岛于19日抵达济物浦,30日回到长崎。8月13日,“高千穗”号成为常备舰队旗舰,26日经釜山、元山到达海参崴。30日与“浪速”号会合,航经小樽、千岛、宫古湾和门司港后于11月8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11月17日离开横须贺,12月2日驶抵夏威夷首府檀香山,1894年4月2日离港,15日返回横须贺。“高千穗”号于1894年3月6日离开横须贺,21日抵达檀香山,接替其姊妹舰。

“浪速”号于7月19日编入了第一游击舰队,司令长官是坪井航三海军少将。7月25日在丰岛水域,该舰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中日两国还未正式宣战的情况下,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炮,战斗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国际法的纠纷。

“高千穗”号于7月10日从檀香山回到横须贺,该舰于22日编入本队,后于7月30日调往第一游击舰队。该舰舰长是野村贞海军大佐,委任状于2月26日下达,3月初到任。两舰成为第一游击队的主力舰,甲午战时非常活跃。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都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海战,随后参与了威海卫攻击战以及澎湖列岛作战。在2月17日结束威海卫的战斗后,两舰于3月15日离开佐世保开往台湾,为运送陆军部队的船只护航,23日向澎湖里正角海湾的拱北炮台射击,为登陆日军提供炮火支援。“高千穗”号于7月10日回到长崎,18日调出常备舰队的编制。“浪速”号于10月20日回到横须贺,11月10日也调离常备舰队。





炮弹发射数量(1894917黄海海战)

伤亡


260mm
149.1mm
57mm
47mm
25.4mm
11mm
中弹


浪速”号
33

154

258

-

1,084#

1,084#

9

0

2

“高千穗”号
22

89

-

155

1,899

401

5

1

2



(注#:此处轻型火炮的弹药消耗量可能有问题,但本表来源自日本官方的战史资料,因此未作改动。)

1896年,两舰主要进行检修和改装工程。

1897年,“浪速”号于4月20日离开横须贺,赴夏威夷进行远航训练,9月26日才回到日本。

1898年3月(明治31年),依照新的舰艇类别标准,“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被列为二等巡洋舰,这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对其舰艇进行官方的正式分类。

为了获得美-西战争的情报,“浪速”号于5月3日离开佐世保,8月28日才返回日本。1899年,“高千穗”号一直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执行巡逻任务。“浪速”号于6月29日在横滨以礼炮迎接来访的德国舰队司令海因里希亲王(Prince Heinrich)。

1900年8月14日,由于厦门事件,“高千穗”号离开佐世保,直到10月18日才回到本土。而从1900年12月开始,直到1901年5月,“浪速”号一直留在北中国海,参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

1902年4月1日,“高千穗”号的母港由佐世保改为横须贺。

在1904~05年间的日-俄战争期间,“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舰龄已近20年,因此大多执行二线勤务。两舰被编入第二舰队第四战队,“浪速”号是司令官瓜生外吉海军中将的旗舰。

1904年1月7~16日,“高千穗”号在吴海军基地加装布雷设备。

1904年2月9日,“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在仁川外港济物浦与俄国巡洋舰“瓦良格”号交火,迫使该舰退回港口并在港内自沉。“高千穗”号有可能在仁川港外布设了水雷。

3月10日,两舰参与了对旅顺的攻击行动,4月16日离开朝鲜西海岸,18日抵达镇海。“高千穗”号于19日从“日高丸”号(Nikko Maru)装载了24枚水雷,然后在第二天与“浪速”号一起驶向海参崴,在入口处布设了水雷。两舰于5月8日回到对马岛。

1904年8月14日,两舰参加了蔚山海战末尾阶段的作战。由于来得太迟,两舰只来得及击沉已经受到重创的俄国“留里克”号(Rurik)装甲巡洋舰,炮击从08:30开始,射击距离6,800~8,600米,不久,“留里克”号一片沉寂,因此两舰于10:05停止射击,“留里克”号于10:42沉没,两舰然后开始救捞俄舰的幸存水兵。

在1905年5月27~28日的对马海战中,两舰位于日本海军作战队列的末尾,主要对付俄国的巡洋舰、驱逐舰及辅助舰只。在5月28日在对俄国巡洋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Dmitri Donskoi)的围歼战中,“浪速”号的水线以下部位被152.4毫米炮弹击中,舰体进水,经过紧急抢修,该舰继续保持了战斗力,并配合其他日舰将战斗后最后一刻的俄舰击沉。

1906年,仍在第二舰队编成内的“浪速”号于3月到11月在朝鲜和中国海域执行任务;而“高千穗”号则配属南中国舰队,在南中国海执勤。1907年5月,“浪速”号也编入南中国舰队。“高千穗”号在上海和福州执勤,6月13日脱离建制,回到本土。“浪速”号也于1908年6月23日脱离原建制。

两舰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10月的海上大检阅。

1909年,“浪速”号被列为预备舰,而“高千穗”号则在4月成为日本海军新组建的潜艇部队的支援舰。

“浪速”号于1911年进行了水文调查作业并于3月至10月间在北太平洋执行护渔任务。而“高千穗”号则在前半年进行布雷舰的改装工程,完工之后即成为海军水雷学校的训练舰。

1912年4月1日,“浪速”号被列为警戒和测量舰,在北太平洋执行护渔任务。6月26日在千岛群岛的抚岛海面突遇浓雾触礁,7月18日完全沉没。巧合的是,明治天皇在7月30日驾崩,结束了明治时代,而见证日本海军崛起的“浪速”号于8月5日从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除名。

“高千穗”号于1912年8月28日(大正元年)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3年时,该舰仍归属海军水雷学校并进行水雷武器的试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高千穗”号的舰龄已达30年。在日本于1914年8月8日对德宣战后,该舰第二天开始即在横须贺及佐世保进行装载水雷的演练。8月23日,该舰与所属的第一舰队从佐世保出发执行对德作战任务。切断了青岛至上海、青岛至芝罘的电缆,掩护陆军部队在海上的运输,执行对青岛的巡逻封锁任务。

10月17日,“高千穗”号在胶州湾外受到德国鱼雷艇S-90的攻击,被两枚鱼雷击中,由于装载了100多枚水雷,因而“高千穗”号被瞬间引爆沉没,仅有3人生还,10月29日从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除名。


后记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是19世纪末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日本海军建造的最初的现代巡洋舰之一,两舰参加了1894/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04/05年的日俄海战,是日本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是日本现代巡洋舰发展的开启者。

在“三景舰”之前,“浪速”号与“高千穗”号是日本海军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对付北洋舰队“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而建造的主力舰,是法国“新学派”巡洋舰替代铁甲主力舰思想的具体表现。此外,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两舰曾创造了日本海军的多项第一。

从设计背景、技术特点、服役后的巡航经历与战时的表现来看,“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日本海军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一级非常有特色的防护巡洋舰,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e 于 2012-10-13 22:17 编辑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10-13 20:56


where does this model be displayed?
And what is its scale?
俾斯麦从小炸不怕,俾斯麦启航不怕炸
俾斯麦开战怕不炸,吊一串水雷碰陀掌

俾斯麦从来炸不怕,俾斯麦生性不怕炸
俾斯麦炮术夸啦啦,一轮半齐射会说话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大英帝国勋章海武魂

发表于 2012-10-1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yancong000 于 2012-10-13 21:37 编辑
lse 发表于 2012-10-13 21:12
Which place do this model be displayed?
And what is its scale?


WTF?

Please use the right grammar.

正视很少,屁事很多。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huyancong000 发表于 2012-10-13 21:33
WTF?

Please use the right grammar.

WTF you

這個模型是在哪裡顯示?
是什麼比例?
俾斯麦从小炸不怕,俾斯麦启航不怕炸
俾斯麦开战怕不炸,吊一串水雷碰陀掌

俾斯麦从来炸不怕,俾斯麦生性不怕炸
俾斯麦炮术夸啦啦,一轮半齐射会说话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You'd better use the correct English grammar,Otherwise you are pretending.
我试过成功,也试过失败,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

少尉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lavivon 发表于 2012-10-13 21:40
You'd better use the correct English grammar,Otherwise you are pretending.

what do u mean?
俾斯麦从小炸不怕,俾斯麦启航不怕炸
俾斯麦开战怕不炸,吊一串水雷碰陀掌

俾斯麦从来炸不怕,俾斯麦生性不怕炸
俾斯麦炮术夸啦啦,一轮半齐射会说话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

发表于 2012-10-1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Oh,no.god,my eyes.
————本楼留言来自M-388自杀式核子火箭筒,此武器的杀伤半径大于射程,请LSLX注意规避。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3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出一点小小疑问

1882年底,日本海军扩张案获得内阁总理大臣三条実美

1882年为明治15年当时日本还没有内阁总理大臣这一官位。
三条実美的当时的官位是正一位太政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是1885年设立的,初代首相为伊藤博文。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为40倍径,炮长6,331毫米,膛长6,096毫米,有28条膛线,弹重45.36千克,炮口初速度670米/秒,穿甲能力为430毫米。

这个是什么甲?熟铁?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saibaby 发表于 2012-10-13 18:02
阿姆斯特朗152.4毫米速射炮为40倍径,炮长6,331毫米,膛长6,096毫米,有28条膛线,弹重45.36千克,炮口初速 ...

57炮1000码击穿2英寸锻铁
25炮300码击穿1英寸锻铁
254炮400码击穿20英寸锻铁

剩下的自己脑补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897年,“浪速”号于4月20日离开横须贺,赴夏威夷进行远航训练,9月26日才回到日本。

1897年浪速派去火奴鲁鲁应该并不是单纯的训练,是为了所谓夏威夷移民上岸被拒事件去炫耀武力去的。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10-14 00:09
57炮1000码击穿2英寸锻铁
25炮300码击穿1英寸锻铁
254炮400码击穿20英寸锻铁

锻铁应该就是熟铁吧。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姆斯特朗造的船居然用的是克式炮,估计是日本人指定要装的?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fengt 于 2012-10-14 01:13 编辑
saibaby 发表于 2012-10-14 00:31
阿姆斯特朗造的船居然用的是克式炮,估计是日本人指定要装的?


这个不稀奇。
北洋水师的致远·靖远也是阿姆斯特朗的船,用的也是克虏伯的炮。
据说是李鸿章派人去欧洲考察时受到克虏伯方面的礼遇,其良好的品质和服务态度令李鸿章的使者大为赞许。于是李鸿章拍板决定克虏伯成了北洋火炮的主要供应商,订购军舰上主要火炮均采用克虏伯炮。(同时北洋方面在阿姆斯特朗的经历却不太愉快,这导致北洋弃英国而向德国订购铁甲舰)
克虏伯以其精湛的火炮在普法战争中大放异彩,当时其生产的火炮性能超越同时期的英国炮。
崖山之后无中国,煤山之后无中华,甲午之后无海军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0-14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fengt 发表于 2012-10-14 01:11
这个不稀奇。
北洋水师的致远·靖远也是阿姆斯特朗的船,用的也是克虏伯的炮。
据说是李鸿章派人去欧洲考 ...

小口径的速射炮不算。
日本向阿姆斯特朗订购的船上大部分用的还是安式炮,
用其他公司主炮的就此一级吧。
后来换用安式的速射炮是因为性能问题还是政治原因还是后勤就不得而知了。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07 , Processed in 0.0265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