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0-22 21:56 编辑
——“高千穗”号改装成布雷舰
1903年,俄国海军将两艘布雷舰调往中国的旅顺海军基地,而此时日本海军也开始考虑水雷战装备。横须贺海军船厂很快就试制了一种简单的布雷装置,并在“扶桑”号海防舰上进行了试验。不久,日本海军将3艘舰艇改装成布雷舰,其中就包括“高千穗”号。
1904年1月,“高千穗”号在吴海军基地装上了这种布雷装置并于4月29日在海参崴外海布设了24枚水雷,但该舰的布雷装置很快被拆除,布雷任务交给改装后的商船来完成。
水雷在日俄战争中的成功使用成为这场大战中一个重要的海军经验,继英国皇家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参谋本部也在1909年开始考虑拥有正规的布雷舰艇。在和平时期,这些舰只可以进行布雷演习,也可进行扫雷的研究;一旦爆发战争,它们可以立即执行布雷封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被选中进行大改装,日本海军参谋本部于10月提出具体的改装方案:1)除舰艏炮外,拆除所有的主炮以及鱼雷发射管;2)拆除后部舰桥,在前部舰桥至后部舰桥之间增建一层甲板及舷墙;3)在上甲板安装8~12门76.2毫米速射炮以及4座60厘米探照灯;4)对舰内空间进行改装,以便容纳200枚水雷,甲板还铺设了雷轨。由于拆除了主炮及弹药舱,为了保持没有装载水雷时的舰体重心平衡,因此在舰底增加了70吨的压舱物,以降低舰体重心。
“高千穗”号的改装计划列入了1910年财年的预算,1910年9月,横须贺海军基地接到指令生产新的布雷装备。“高千穗”号于1911年4月1日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布雷舰,在正常情况下可装载200枚水雷。改装后的“高千穗”号主要当作海军水雷学校的训练舰使用。
“浪速”号的改装计划原定于1912年在横须贺海军基地进行,但该舰在改装工作尚未开始前就触礁沉没,因此日本海军不得不在7月29日正式取消了改装计划。
动力机械
虽然“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舰体由阿姆斯特朗建造,但其动力机械却是由当时著名的霍索恩-莱斯利公司(Hawthorn, Leslie & Co.)生产的,其设计先进、性能优异、布局合理。而且机舱空间“罕有地很大、很宽敞,可以非常容易地进入到机舱的任何一个部分,”这对于要长时间运作,产生高温高热的机舱来说,确实是前进了一步。
两舰采用了两台双胀式双缸蒸汽往复机作推进动力,分别布置在前、后两个机舱,采用了双轴推进,其特点是直接将活塞的动能通过传动轴作用到螺旋桨上。
高压与低压汽缸的直径分别是1,219毫米和2,159毫米,冲程长度914毫米,活塞速度为3.72米/秒。设计航速18节时的输出功率为7,500指示马力,转速122转/分钟。
蒸汽发动机虽然重量轻,但结构却非常紧凑,而且有相当的强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的设计与生产水平。
蒸汽通过6台全钢制的双头圆筒锅炉产生,锅炉直径5.79米,长度3.35米,总加热面积为1,404.6平方米。锅炉的工作压力高压时为6.3巴,低压时减至1.96巴。锅炉的总重为214.64吨,锅炉水在正常水位时的重量为91.53吨。
锅炉口装有空气增压系统,可以提高锅炉效率。但在强压状态时,锅炉水的水平高度不得低于51毫米。
除了主锅炉外,两舰还装有一台辅助锅炉,为起锚机、绞盘、舵机以及抽水泵提供蒸汽动力。
螺旋桨由锰铜制成,采用三叶桨,直径4.27米,螺旋线导程5.64米。
前面提到“浪速”号和“高千穗”号有两个海军桅,已经看不到用于风力航行的帆桅索具,完全依靠烧煤取得蒸汽动力进行远洋航行。煤舱的正常载煤量为350吨,最大达到800吨,续航力13节时9,000海里(满载条件下)。
在试航时,“浪速”号以低于设计功率的7,235指示马力达到18.72节,比设计航速高出1节;“高千穗”号以7,604指示马力的功率达到18.77节,该舰在日本试航时,强压通风状态下达到17.88节。
两舰舰史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的舰名由来
——浪速是大阪至尼崎附近地方总称的古名。
——日本开国神话中非常有名的高千穗在南九州有两处,一是宫崎县北部的高千穗山;另一处是宫崎、鹿児島两县交界处雾岛火山的高千穗峰,是雾岛屋久国家公园的主要部分。
“浪速”号于1886年3月28日驶离泰因河畔纽卡斯尔,接舰舰长是伊东佑亨海军上校,副舰长则是山本权兵卫海军少校,这是日本船员第一次独立从英国接舰,在穿过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的远洋航行后于6月26日抵达日本品川,7月编入常备舰队。
“高千穗”号在英籍舰长J·M·詹姆斯(J.M. James)及英国船员的操纵下,于1886年5月10日离开普利茅斯港,7月3日经苏伊士运河驶抵日本横滨,于8月7日编入常备舰队。10月13日,该舰接载高官经东京湾巡航后驶抵東密(Tomitsu)和観音崎(Kanonzaki)。
11月26日,日本明治天皇与皇后来到横须贺观看海军鱼雷演练,随后即从横滨航行至长浦(Nagaura)。
12月1日,“浪速”号载着内阁总理大臣、陆军与海军大臣和法务大臣从横滨至神户,然后经对马的尾崎湾(Tsushima Ozaki Bay)到釜山,13日经门司与神户回到横滨。“高千穗”号接载皇太后于12月4日离开観音崎,然后跟随“浪速”号的行程。
1887年1月19日,两舰接载皇太后驶离横须贺至京都,当天回到横须贺。
1月25日,两舰接载天皇及皇后驶离横滨至京都,2月24日返回横滨。
3月1日,两舰接载皇太后驶离横滨,由于风暴,皇太后于3日离舰,11日再次上舰,并于12日回到横滨。
8月22日,两舰参加了在岛津(Shimazu)、馆山(Tateyama)举行的大演习,于9月5日返回品川。
11月8日,两舰与其他4艘战舰(其中包括“筑紫”号和“葛城”号)驶离横须贺,开始进行环日本的航行,经过神户、鹿児島、肥前、长门、安艺以及濑户内海,最后在12月中旬经土佐返回神户。
1888年6月17日,“浪速”号成为日本海军常备舰队的旗舰,两舰从品川开往琉球和台湾,途中经长崎,7月14日到达元山。8月16日,两舰与其他几艘日舰(“扶桑”号、“筑紫”号、“海门”号和“武藏”号)在芝罘与丁汝昌指挥的北洋舰队“定远”号、“镇远”号和“来远”号遭遇,由于日舰爆发疾病,不得不返回长崎进行检疫、治疗。
10月15日,“浪速”号作为天皇座舰,参加了横须贺海军船厂“高雄”号的下水典礼。
“高千穗”号离开舞鹤(Maizuru),10月8日到达鹿児島,28日与“浪速”号会合,11月2日到达神户,11日回到品川。
1889年时,两舰都配属常备舰队,其中“浪速”号的母港为横须贺,而旗舰“高千穗”号的母港则是佐世保。7月2日,两舰离开品川,与“扶桑”号、“武藏”号、“葛城”号一起进行环日本的训练航行,其中“浪速”号与“葛城”号向北航行,“高千穗”号、“扶桑”号与“武藏”号向西航行,两支分队于7月20日在宮津(Miyazu)会合,8月5日驶抵舞鹤,12日离港,13日到达青森,14日到达大凑(Ominato),9月5日离港,26日驶抵海参崴。10月1日驶往小豊島(Odeshima),3日离港,7日经元山到达釜山。之后,日舰展开了一些小规模的演习。10月14日,离开釜山开往竹敷港(Takeshiki),17日抵达佐世保,30日经长崎、大连湾到达芝罘,11月5日离港,9日到达长江口,后于11月28日回到长崎,12月13日经鹿児島抵达神户,18日离港,20日回到品川。
1890年时,“高千穗”号仍为常备舰队旗舰。3月25日,两舰参加了在馆山举行的陆海军大演习。4月8日,演习舰只集结在神户,13日,天皇检阅了舰队,并随舰前往宇品港(Ujina),两舰最后于5月7日回到横滨。
“浪速”号于6月8日离开横滨,沿朝鲜东海岸航行,搜集水文资料,然后开往海参崴,最后于7月6日回到品川。
“高千穗”号于8月4日离港,20日在青森湾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浪速”号在9月10日抵达青森,与其他舰只会合。10月4日,舰队开往内海,10日抵达品川。之后在东京湾进行射击训练,11月8日回到品川。8月23日,两舰被评为“一级战备舰”。
1891年时,“高千穗”号仍为常备舰队旗舰。
“浪速”号于7月2日随舰队离开横须贺,8月26日到达元山,18日离港,29日到达舞鹤。之后访问了青森、桥立、山田,最后于12月28日回到品川。
“高千穗”号于8月5日离开品川,13日到达威海卫,17日到达旅顺,最后开到大沽,常备舰队司令(Arichi Shinanojo)20日在天津与李鸿章会面。23日离港,29经芝罘和釜山后回到舞鹤。该舰于9月12日再次出航,在10月4日的“二见湾事件”之后,“高千穗”号拖着在风暴中受损的“筑波”号于22日回到吴海军基地,31日抵达品川。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于1892年2月2日离开品川,经神户、长崎,于19日到达香港。17日离开香港,经马六甲、冲绳和大岛,于3月17日回到佐世保。3月30日驶抵长崎,参加了在九州外海举行的大演习,7月25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7月25日成为常备舰队旗舰,“高千穗”号由于要进行维修,10月18日被列为后备舰只。
“浪速”号于10日10日离开品川,航经青森、桥立、舞鹤、佐世保、博多港和长崎,最后于11月15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1893年2月4日离开横须贺,23日到达夏威夷,保护当地的日侨。5月任务结束后回到日本,之后与舰队进行训练。
“高千穗”号在完成维修后于4月21日回归舰队编制,6月1日驶离品川,7月4日到达芝罘,7日再次离港,10日到达大沽,航行途中曾遭遇大雾。舰队司令伊东佑亨靠岸后拜访了李鸿章。该舰于13日离开大沽,经芝罘、海洋岛于19日抵达济物浦,30日回到长崎。8月13日,“高千穗”号成为常备舰队旗舰,26日经釜山、元山到达海参崴。30日与“浪速”号会合,航经小樽、千岛、宫古湾和门司港后于11月8日回到品川。
“浪速”号于11月17日离开横须贺,12月2日驶抵夏威夷首府檀香山,1894年4月2日离港,15日返回横须贺。“高千穗”号于1894年3月6日离开横须贺,21日抵达檀香山,接替其姊妹舰。
“浪速”号于7月19日编入了第一游击舰队,司令长官是坪井航三海军少将。7月25日在丰岛水域,该舰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中日两国还未正式宣战的情况下,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炮,战斗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国际法的纠纷。
“高千穗”号于7月10日从檀香山回到横须贺,该舰于22日编入本队,后于7月30日调往第一游击舰队。该舰舰长是野村贞海军大佐,委任状于2月26日下达,3月初到任。两舰成为第一游击队的主力舰,甲午战时非常活跃。
“浪速”号和“高千穗”号都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海战,随后参与了威海卫攻击战以及澎湖列岛作战。在2月17日结束威海卫的战斗后,两舰于3月15日离开佐世保开往台湾,为运送陆军部队的船只护航,23日向澎湖里正角海湾的拱北炮台射击,为登陆日军提供炮火支援。“高千穗”号于7月10日回到长崎,18日调出常备舰队的编制。“浪速”号于10月20日回到横须贺,11月10日也调离常备舰队。
| 炮弹发射数量(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
|
| 伤亡
|
| 260mm
| 149.1mm
| 57mm
| 47mm
| 25.4mm
| 11mm
| 中弹
| 死
| 伤
| “浪速”号
| 33
| 154
| 258
| -
| 1,084#
| 1,084#
| 9
| 0
| 2
| “高千穗”号
| 22
| 89
| -
| 155
| 1,899
| 401
| 5
| 1
| 2 |
(注#:此处轻型火炮的弹药消耗量可能有问题,但本表来源自日本官方的战史资料,因此未作改动。)
1896年,两舰主要进行检修和改装工程。
1897年,“浪速”号于4月20日离开横须贺,赴夏威夷进行远航训练,9月26日才回到日本。
1898年3月(明治31年),依照新的舰艇类别标准,“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被列为二等巡洋舰,这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对其舰艇进行官方的正式分类。
为了获得美-西战争的情报,“浪速”号于5月3日离开佐世保,8月28日才返回日本。1899年,“高千穗”号一直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执行巡逻任务。“浪速”号于6月29日在横滨以礼炮迎接来访的德国舰队司令海因里希亲王(Prince Heinrich)。
1900年8月14日,由于厦门事件,“高千穗”号离开佐世保,直到10月18日才回到本土。而从1900年12月开始,直到1901年5月,“浪速”号一直留在北中国海,参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
1902年4月1日,“高千穗”号的母港由佐世保改为横须贺。
在1904~05年间的日-俄战争期间,“浪速”号和“高千穗”号的舰龄已近20年,因此大多执行二线勤务。两舰被编入第二舰队第四战队,“浪速”号是司令官瓜生外吉海军中将的旗舰。
1904年1月7~16日,“高千穗”号在吴海军基地加装布雷设备。
1904年2月9日,“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在仁川外港济物浦与俄国巡洋舰“瓦良格”号交火,迫使该舰退回港口并在港内自沉。“高千穗”号有可能在仁川港外布设了水雷。
3月10日,两舰参与了对旅顺的攻击行动,4月16日离开朝鲜西海岸,18日抵达镇海。“高千穗”号于19日从“日高丸”号(Nikko Maru)装载了24枚水雷,然后在第二天与“浪速”号一起驶向海参崴,在入口处布设了水雷。两舰于5月8日回到对马岛。
1904年8月14日,两舰参加了蔚山海战末尾阶段的作战。由于来得太迟,两舰只来得及击沉已经受到重创的俄国“留里克”号(Rurik)装甲巡洋舰,炮击从08:30开始,射击距离6,800~8,600米,不久,“留里克”号一片沉寂,因此两舰于10:05停止射击,“留里克”号于10:42沉没,两舰然后开始救捞俄舰的幸存水兵。
在1905年5月27~28日的对马海战中,两舰位于日本海军作战队列的末尾,主要对付俄国的巡洋舰、驱逐舰及辅助舰只。在5月28日在对俄国巡洋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Dmitri Donskoi)的围歼战中,“浪速”号的水线以下部位被152.4毫米炮弹击中,舰体进水,经过紧急抢修,该舰继续保持了战斗力,并配合其他日舰将战斗后最后一刻的俄舰击沉。
1906年,仍在第二舰队编成内的“浪速”号于3月到11月在朝鲜和中国海域执行任务;而“高千穗”号则配属南中国舰队,在南中国海执勤。1907年5月,“浪速”号也编入南中国舰队。“高千穗”号在上海和福州执勤,6月13日脱离建制,回到本土。“浪速”号也于1908年6月23日脱离原建制。
两舰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10月的海上大检阅。
1909年,“浪速”号被列为预备舰,而“高千穗”号则在4月成为日本海军新组建的潜艇部队的支援舰。
“浪速”号于1911年进行了水文调查作业并于3月至10月间在北太平洋执行护渔任务。而“高千穗”号则在前半年进行布雷舰的改装工程,完工之后即成为海军水雷学校的训练舰。
1912年4月1日,“浪速”号被列为警戒和测量舰,在北太平洋执行护渔任务。6月26日在千岛群岛的抚岛海面突遇浓雾触礁,7月18日完全沉没。巧合的是,明治天皇在7月30日驾崩,结束了明治时代,而见证日本海军崛起的“浪速”号于8月5日从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除名。
“高千穗”号于1912年8月28日(大正元年)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3年时,该舰仍归属海军水雷学校并进行水雷武器的试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高千穗”号的舰龄已达30年。在日本于1914年8月8日对德宣战后,该舰第二天开始即在横须贺及佐世保进行装载水雷的演练。8月23日,该舰与所属的第一舰队从佐世保出发执行对德作战任务。切断了青岛至上海、青岛至芝罘的电缆,掩护陆军部队在海上的运输,执行对青岛的巡逻封锁任务。
10月17日,“高千穗”号在胶州湾外受到德国鱼雷艇S-90的攻击,被两枚鱼雷击中,由于装载了100多枚水雷,因而“高千穗”号被瞬间引爆沉没,仅有3人生还,10月29日从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除名。
后记
“浪速”号与“高千穗”号是19世纪末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日本海军建造的最初的现代巡洋舰之一,两舰参加了1894/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04/05年的日俄海战,是日本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是日本现代巡洋舰发展的开启者。
在“三景舰”之前,“浪速”号与“高千穗”号是日本海军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对付北洋舰队“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而建造的主力舰,是法国“新学派”巡洋舰替代铁甲主力舰思想的具体表现。此外,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两舰曾创造了日本海军的多项第一。
从设计背景、技术特点、服役后的巡航经历与战时的表现来看,“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日本海军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一级非常有特色的防护巡洋舰,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