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救赎之国家、舰队(架空概述) 当1910年步入尾声时,法国人猛然意识到,战争的脚步声已经悄然逼近了。 事实上,这场战争正是多年以来法国人梦寐以求的。从普法战争战败以来的40年里,法国无时无刻不在酝酿着复仇之战。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在1904年成功的将英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一张反德包围网逐渐形成。 然而此时的法国,早已不复拿破仑时代的神勇,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对未来的战争充满信心,却忘记了德国的工业实力已超出了英法的总和。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看清了形势,政治评论家让 安斯多尔在1913年一战爆发前夜就曾不无讽刺地说:“可爱而浪漫的人民总是幻想着军队在战斗中高歌猛进,就像1870年那样,然而一旦情况真的和1870年一样,他们将比任何人都爱好和平。”“终有一天大家会醒悟到,任何欧洲性的战争都会带来自杀性的后果,战争除了能带来废墟和死亡之外,只能带来欧洲各国的财政崩溃和世界秩序的崩溃。”另一位政治家费尔南多则说得更为透彻:“世界的中心正在向美洲和亚洲分离,如果你站在深夜的巴黎倾听,你就会听到地壳被撕裂的声音。”“欧洲人如果不能整合自身的力量实现联合的话,那么我们早晚会成为美国人或俄国人的傀儡,亚洲的今天就是欧洲的明天”。 一战风云 1914年,英国渔民在冰岛附近与冰岛渔政船发生了冲突,英国皇家海军随即派出军舰护航,在冰岛首府雷克雅末克附近遭到德军驻守的克拉夫维克要塞305mm和380mm大炮射击,一艘护卫舰被击沉,史称“冰岛事件”。这次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奥同盟与英法俄日协约国随即展开激战。 法国人带着必胜的决心与狂热加入到了这场复仇之战中。然而,从开战初期的比利时步兵战到马恩河会战,法军几乎每战必败,1914年9月3日,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政府内部的反战和谈的声音开始涌现。同时,德国方面也放出风声,称此战是要把法国打出战争之外,以专心对付俄国。 此后,法军会同英军向德军发动了几次突击,最终将战线稳定下来。然而空前规模的会战不仅将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吞噬,更将数以百亿计的法郎打了水漂。1915年初,俄国爆发革命,沙俄政权被推翻,新政权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平协议,宣布退出战争。东线德军迅速回国,随后德国集中了兵力对英法联军展开进攻,但英法联军构筑了坚固防线,双方伤亡惨重,最终德军随勉强攻占了南希,但已无力扩大战果。该战役被称为“南希绞肉机”。在南希攻防战的同时,中立国意大利突然对主力集中在巴尔干前线,后方兵力稀薄的奥匈帝国不宣而战。初期,准备充分的意军士气高昂、攻势凶猛,甚至罗马的报纸宣称“意大利军队已击败德奥联军,即将攻克布达佩斯”。不过柏林的报纸发表声明说当前在奥匈帝国境内并没有团级以上编制的德国军队,并刊登了意军战俘在卢布尔雅那走过街道的照片。随后,就在奥匈帝国准备反攻之际,美国政府出面调停,权衡利弊之后,德国接受了调停,最终各国在美国的主导下宣布停战。 1916年年初,所有参战国家在巴黎召开了和平会议,会议商定德国从法国撤军,两国恢复战前边境线,并允许德国占领的俄国土地上的当地民族独立(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建国),英法则归还德国海外殖民地,并从冰岛撤军。 浴火重生 战争结束后的法国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这场战争中法国什么也没有得到,却把自己国内搞得废墟遍地。而国际形势早已风云突变:俄国成为了共产主义国家,与5年前红色革命成功的中国结盟;美国不可避免的崛起了;意大利人也突然变得难以对付;而老对手德国的国力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损耗。一觉醒来,法国人发现,自己几乎被世界抛在了后面,复仇的迷梦,已经做得太久太久了。 法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实力,并制定了新的国策: 在政治上,法国开始试图与德国和解,双方就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磋商。最终,两国于1918年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达成了影响此后德法关系走向的《哥本哈根条约》和“哥本哈根共识”,其中《哥本哈根条约》规定为赔偿一战中德国对法国造成的损失,德国将以较市场价低百分之十的价格向法国出售重建经济的设备。条约同时还规定,对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将以该地区人民15年一次的公投的方式决定,两国在此地区都不得驻军、设防。从这一年起,德法逐渐走向了和解。在1928年,德法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内中附加规定德法两国在边境各30公里的纵深之内不得驻军设防,只有当第三方进攻不设防地带时才可以将己方军队调至己方国境内的不设防区。 与德国的和解的同时,法国与英国的关系却日渐疏远。法国已经窥见,英国希望法国继续和德国对抗以获得其利益的最大化,而这恰恰是法国玩不起也没有必要玩儿的:与德国的和解可以带来法国陆上国界的安全,利用这种哪怕仅仅是暂时的和平环境发展国力才是法国的当务之急。 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法国的心情是复杂的:当年拿破仑向美国廉价的出售了路易斯安那,就是要把美国扶植成为英国霸权的掘墓人。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然而,这个利维坦式的国家现在竟然具备了把整个欧洲都埋葬的能量,却是法国始料未及的。这就注定了法国在对美政策上摇摆不定,也就直接促成了美意的亲善。 大陆的另一头,红色的帝国也令法国人心存疑虑。法国人对巴黎公社的恐怖记忆尚未散去。因此法国对苏联的态度是戒备和限制的。 在经济上,从1916年中旬开始,国家开始有计划的对重工业进行扶植,对基础学科进行重点投入,并且开始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年,法国的钢产量突破了500万吨。次年,法国在巴黎设立了国立法兰西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专门从事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研究。还是在这一年,法国设立了专项的政府基金,用于对材料学、空气动力学、电磁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科学进行研究。法国政府还逐渐意识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所能够起到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并试图对这种干预手段加以运用。 从1918年到1929年的这11年间,法国的国家经济以每年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而钢的年产量则由1918年的596万吨增加到1929年的1483万吨。经济实力的增强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到1929年,法国已经在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技术领域据于欧洲顶尖水平,建有世界上最大的亚音速风洞和模型水池,世界上第一种地效飞行器也于1928年初由法国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实验性的装备了法国海军陆战队。 此外,在材料学方面,法国也是成绩斐然,不仅独立研制出了不亚于德国同期水平的表面硬化装甲,还开发出了天然丝绸的廉价代用品。 在动力领域,1928年,一位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年轻学生厄利孔 凡尔纳提出在航空器日益大型化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将蒸汽轮机纳入航空动力领域,尤其是在超重型地效飞行器的动力方面,航空蒸汽轮机大有可为。这一设想一经提出提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在法国动力界引起了一场设计航空蒸汽轮机的热潮。1934年,第一种航空蒸汽轮机进入样机阶段,但还很不成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同时,大马力(280马力)的车用柴油机也逐渐走向实用化(1927年)。航空汽油发动机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