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5-10-27 10:40 编辑
弹药,引信,射弹,及发射药的定义
Amatol - 阿马托炸药,一种含有硝酸铵和TNT的混合炸药。
Arrow Shell - 箭型弹。一种带安定翼的高爆弹。德文“Pfeilgeschoss”。
Bag Ammunition - 药包式弹药。这种形式的弹药使用织物包容纳发射药,且发射药与射弹是互相分离的。制造发射药包,通常采用生丝作为材料,这种生丝又名“药包绸”。此外也有使用羊毛制成的发射药包,所用羊毛为质地较粗的特殊品种,双面皆采斜纹法织就,名为“斜纹薄呢”。与棉花不同的是,此二种材料燃烧过后不会在身管内留下任何残留物,因此也不会给下一发弹药的装填留下任何隐患。由于价格相对较平的缘故,采用羊毛制造发射药包的国家甚多。然而美国则偏爱丝绸,因为丝绸可以降低身管损耗。1945年时,南达科他号(USS South Dakota,BB-57)战列舰上曾发生过一起颇为严重的发射药起火事件,经追查探寻,发现这乃是将丝绸药包从金属容器中取出时,所产生的火花导致的。因此美国海军在其部分火炮上,用人造纤维替代了丝绸药包。
Ballistic Cap - 风帽。其英文直译为“弹道帽”。配备在弹头上的覆盖物,可使弹体更为流线,获得更佳的气动外形与弹道特性。
Ballistic Coefficient - 弹道系数。用于衡量射弹克服空气阻力之能力的系数。公式:弹道系数 = 射弹的断面密度/射弹的形状系数。断面密度 = 射弹质量/射弹直径的平方。而形状系数则会随射弹头部尖锐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球形的射弹具有最高的形状系数,长针状的射弹则具有最低的形状系数。
Ballistic Conditions - 弹道条件。会对射弹的内弹道/外弹道运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各项条件。包括:炮口初速,射弹重量,射弹尺寸,射弹外形,地球公自转,空气密度,以及外界气流的弹性力学影响。
Ballistic Curve - 弹道曲线。射弹的实际运动路径或轨迹。
Ballistic Density - 弹道密度。计算得出的恒定空气密度。在射弹的飞行过程中,根据弹道密度得出的变量,与实际情况中遭遇到的各种不同空气密度所造成的变量之总和,效果相当。
Ballistic Efficiency - 弹道效能。射弹克服空气阻力之能力。弹道效能主要取决于射弹的重量,外径,以及形状。
Ballistic Length 或 Head Length - 弹头长。射弹头部的长度。请见下文“crh”。
Ballistic Limit - 弹道极限。对于给定类型与厚度的装甲,给定类型的射弹在给定倾斜角下达成穿透所需的速度。另请参见杂项定义中的“装甲穿透的定义”。
Ballistics, Internal, Intermediate, External and Terminal - 内弹道,中间弹道,外弹道,终点弹道。内弹道,研究的是射弹自发射瞬间至飞离炮膛这段时间内的状况。中间弹道,研究的是射弹飞离炮口,至其克服炮口冲击波,进入普通大气环境这段时间内的状况。外弹道,研究的是射弹自中间弹道段结束,至飞抵目标这段时间内的状况。终点弹道,研究的则是射弹击中目标时的状况。
Balloting - 约束。弹膛对于待发射弹起到的束缚作用。
Base - 弹底。射弹后部末端,位于弹带与射弹底部之间的那部分,通常称为弹底。
Base Bleed - 弹底排气阀。这是位于射弹底部的一个组件,具有生成气体的作用,与曳光管颇有相似之处。射弹高速运动时,会在其底部创造一个真空区域,而这个排气阀的作用则是消除这个真空区,如此便可大幅降低射弹所受的阻力。此外排出的气体还能起到近似于加长弹尾的效果,可使射弹的飞行更为稳定。这些因素可对射程与精度的提高起到助益效果。
译者注:这里所说的提高精度,应是指提高射弹的直射精度。底排设计能够降低阻力,提高存速,从而减少了飞抵目标所需的时间,进而减少了外界环境可能对射弹造成的影响。但从间接射击的角度看,由于排气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有可能加大射弹的射距散布。
Base Cover - 弹底罩。通过包裹,填塞,或焊接等方式连接至射弹底部的金属罩。这层护罩的作用,是避免发射药气体通过弹底部分可能存在的缝隙,进入射弹内部与装药发生接触。
Base Plug - 弹底栓。装在射弹底部的可拆卸式密封体,能起到固定装药的作用。
Belt, Ammunition - 弹链/弹带。一条固定有多枚弹药的金属链或织物带。通常用于为自动武器输送弹药。弹链可分为可散式,不可散式,以及连续环式①。
①mattewwu先生的注释,这种弹链两头是联结的,多用在高速链炮(chain gun)上。
Blind Shell - 死弹。不含装药的炮弹,或虽有装药,但引信已被解除,因此无法爆炸的炮弹。通常用于装甲板的验证试验。
Boat Tailing - 船尾弹型。采用这种弹型的射弹,弹带之后的部分逐渐收紧。能在射弹飞行时,特别是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起到降低空气阻力的效果。这种弹型设计能有效提高射程,但可能会加大身管磨损。长期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船尾弹型会导致射弹散布面扩大,但根据美国陆军弹道研究试验室于1978年发布的一份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并不可信。
Body - 弹体。射弹中段的圆柱形部分,位于定心带与弹带之间。进行加工时,弹体的直径被加工为略小于定心带的外径,以减少射弹表面与阳膛线的接触面。射弹中的装药基本都容纳在弹体段。
Booster - 助爆药,一种性能特殊的炸药,通常具有高强度和高爆速的特性。一般以小剂量使用,可改善其他炸药的性能。后者(即其他炸药)构成了装药的主要成分,通常为较为钝感的炸药。另请参见下文“助爆药盒”。
Bourrelet - 定心带。精加工过的环带,通常紧贴于射弹的弹头段之后,具有依托阳膛线支撑射弹前段,使其能够顺利通过炮膛的作用。射弹上仅有定心带与弹带这两段,是与膛线真正发生接触的。另有部分射弹在接近弹底的位置亦设置了定心带。二战时期美国海军所用的大口径穿甲弹,便在弹带前后各设置了一条后部定心带。这两条定心带的作用,是在前部定心带已经飞离炮膛后,继续起到稳定射弹的作用,避免其运动角度产生偏斜。
Brisance and Brisant - 猛度与猛炸药。猛度是一个指标,衡量的是炸药能在多少时间内释放出最大爆炸压力。猛炸药则是指能够瞬间释放出最大爆炸压力的炸药,可在接触瞬间撕裂任何周遭物质。
Bursting Charge - 装药。炮弹内装填的炸药。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装药:
• Black Powder or Gunpowder - 黑火药。直至20世纪初年,绝大部分的炮弹均使用黑火药作为装药。惯用做法是向装药腔内填入火药,或将其装入弹底处一个固定得较为松散的口袋中。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按照想定,射弹击中目标后口袋会松脱禁锢,猛地撞向射弹内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仰仗射弹撞击目标时产生的冲力引爆装药。实如读者所闻所想,其可靠性不甚乐观。因此对更为优秀的炸药,更为可靠的引信之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此外泽林斯基的“炸药抛射炮”,也同时粉墨登场了。
• Composition A - A型合成炸药。美国海军所用的装药,含有91%的RDX①与9%的蜡。二战末期的部分防空弹药,使用此类装药。
①RDX,为Research Department Explosive的缩写,直译为研究部门炸药。其学名为cyclotrimethylenetrinitramine(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又名cyclonite(旋风炸药),hexogen(黑索金),或T4 。
• Composition Exploding or CE - 合成炸药(CE),详见下文“特屈儿”。
• Gun Cotton - 火棉,请见上文“发射药”中的条目。
• Explosive D - D炸药,由美国陆军中校B. W. Dunn(生卒年1860–1936)发明,并以其姓氏之缩写D命名。美国海军于1911年时启用了这种装药。D型炸药由苦味酸铵(一种苦味酸的盐化物)制成,这种装药对震动非常不敏感,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美国海军几乎所有的炮弹都装填有此类炸药。即便在二战结束许久之后,D炸药依然在役。
• Pentolite - 彭托利特炸药,TNT与PETN①的混合物,混合比例通常为50/50。二战时期美国海军有部分20毫米弹药,使用此类装药。
①一种强力炸药,详见下文。
• Picric Acid - 苦味酸,学名2,4,6-trinitrophenol(2,4,6-三硝基苯酚),一种苯酚的三硝基衍生物。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斯普伦格尔(Hermann Sprengel)发明,并由法国化学家尤金·杜平(Eugène Turpin)于1885年时取得以挤压铸塑的方式制造炸药与炮弹装药的专利。
• Ecrasite - 奥匈帝国的苦味酸炸药。
• Emmensite - 美国海军的苦味酸炸药。
• Eversite - 意大利的苦味酸炸药。
• Lyddite - 立德炸药,英国的苦味酸炸药。在1908年之前,英国的穿甲弹与通常弹均使用黑火药作为装药,但此后通常弹改用了立德炸药作为装药。1909年时,皇家海军始在被帽穿甲弹上进行了由立德炸药作为装药的实验。测试表明,相比黑火药而言,这种炸药对震动更为敏感,有可能在射弹刚命中装甲但尚未及穿透时,就提前起爆。尽管如此,英国海军依然于翌年将其投入了现役使用。
• Melinite - 麦宁炸药,法国的苦味酸炸药,大致近似于立德炸药。
• Picrine - 德国的苦味酸炸药。
• Shimose - 下濑火药,日本的苦味酸炸药,以其发明者下瀬雅允命名。但有部分证据表明,这种炸药实际上是基于一份自法国带回的苦味酸炸药样本而制成的。日本海军于1893年二月17日时启用了这种炸药。下濑火药又名PA爆薬(苦味酸炸药,PA为Picric Acid的缩写)。
• Shellite - 英国于一战后启用的装药,这是一种较为钝感的苦味酸混合炸药,含有70%的立德炸药与30%的二硝基酚(一种威力很弱,但非常不敏感的炸药)。
• Tetryl - 特屈儿,学名2,4,6-trinitrophenylmethylnitramine(2,4,6-三硝基苯甲硝胺)。一种敏感的高能炸药,呈浅黄色晶体状,于1877年时首次合成。英国海军称其为合成炸药(CE)。
• TNA - TNA,学名2,4,6-trinitroanisole(2,4,6-三硝基苯甲醚),一种日制炸药,被命名为「九一式爆薬」(91式装药,或1931型炸药)。这是一种苦味酸的甲基化衍生物,比下濑火药更为稳定。
• TNT - TNT,学名2,4,6-trinitrotoluene(2,4,6-三硝基甲苯)。使用纯TNT作为装药的国家,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稀少的。实际操作中通常会将TNT与诸如蜂蜡之类的钝化剂进行混合。举例:二战时期的德国炮弹,便使用蜂蜡作为钝化剂。蜂蜡的混合浓度,自装药腔顶部至底部,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Bursting Charge Power - 装药威力。以下所列为各类装药的爆炸威力之近似估值,以TNT威力=1.00作为参考标准。
一战时期及战前
• 黑火药 = 0.33至0.50
• 火棉 = 0.50
• 苦味酸 = 约1.05至1.10
• 美制D炸药 = 0.95
一战之后
• 德/意制TNT = 1.00
• 英制Shellite = 0.96
• 日制TNA = 1.05
• 美制D炸药 = 0.95
其他炸药(鱼雷战斗部,水雷,深水炸弹)
• 阿马托炸药①(80/20) = 1.24
①这是一种由TNT和硝酸铵混合而成的炸药,括号中的数字为混合比例。
• DD①(60/40) = 0.82
①由Dinitronaphthalene(二硝基萘)与Dinitrophenol(二硝基酚)混合而成的炸药,括号中的数字为混合比例。
• PETN① = 2.21
①详见下文同名词条。
• MDN①(80/20) = 0.88
①由Melinite与Dinitronaphthalene(二硝基萘)混合而成的炸药,括号中的数字为混合比例。
• RDX = 1.94
• 特屈儿 = 1.39
• Torpex① = 1.50
①鱼雷装药,详见下文同名词条。
• HBX-1 = 1.17
• HBX-3 = 1.14
• 德制SW型炸药 = 约1.07
• 日制97式装药① = 约1.07
①「九七式爆薬」,由TNT与HND(Hexanitrodiphenylamine,六硝基二苯胺,黑喜尔)混合而成的炸药,混合比例为60/40。
有关装药的两条经验法则
1)装药的爆炸效果大致与装药重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2)在弹型设计相同的情况下,装药的体积与身管口径的三次方成正比。
Cap - 被帽。被帽穿甲弹弹头处的硬化金属组件,于1894年时在俄美两国同时出现,皇家海军则在1903年时启用了被帽设计。细节请参见本页所附的插图。
被帽具有以下功用:
1)被帽可扩大射弹的有效侵彻角,即射弹能够完成侵彻,而非发生跳弹的入射角度范围。
2)被帽能将命中时的冲击力分散到弹头外缘,避免其集中于弹头中心。
3)被帽在自身破碎之前,会先对装甲表面造成一股预应力,因此弹芯部分面对的是已被削弱的装甲板。
Cannelure - 环形沟槽。一种环状的沟槽,或环绕在柱状物体表面的沟槽。在武器弹药的范畴内,有以下用途:
1)在定装弹药的射弹上:沟槽起到了固定射弹,使其与药筒紧密结合的作用。
2)在穿甲弹(枪弹)上:沟槽起到了固定被甲,使其与弹芯相连的作用。
3)在射弹的弹带上:由于弹带之间设有沟槽,因此射弹通过炮膛时,膛线对射弹造成的阻力得以降低。
4)药筒底部的沟槽:抽筒机构可以扣住沟槽,以便将发射完毕的药筒抽出药室。
5)英制的大口径缠丝结构火炮上:沟槽起到了避免“钢材阻塞”问题发生的作用。
Cartridge - 子弹/药筒。针对步枪,手枪等轻武器,该词通常指包括射弹,弹壳,发射药,及底火在内的整发弹药,即子弹。而针对大口径海军火炮,特别是采用了分装弹药的火炮,该词通常仅指金属制的发射药容器,即药筒。然而,对于药包式火炮所用的织物制的发射药包,英国方面也会用该词来指代单个药包。另请详见下一词条。
Cartridge Case / Powder Case / Propellant Case / Propellant Casing - 弹壳 / 药筒。容纳发射药的金属容器,且通常还带有底火组件。采用这类发射药容器可达到更高的射速,且遭到攻击后的起火概率较低。并且药筒结构对炮尾焰较不敏感,即便前一发射弹的发射药尚有未烬燃渣,也不易导致灾祸。但于大口径火炮而言,药筒结构所需的弹药输送与装填机构,的确会比药包结构的更为复杂。德国方面在其大口径火炮上,采用了药筒装药的一个变体形式,即将发射药分为两部分,前部发射药采用药包形式,主发射药采用药筒形式。另请参见“定装弹药”与“半定装弹药”。
Cartridge Case Size - 弹壳 / 药筒尺寸。弹壳的命名词,通常包含射弹直径与弹壳全长这两个因素,另有字母缀词用于标明弹壳类型。举例:二战时期著名的厄利空20毫米炮,采用20 x 110RB弹药,表示该弹壳与20毫米射弹相匹配,全长110毫米,且采用缩缘式设计。请注意,这种辨识方式其实并不精确,其中并未包含弹壳的直径与形状这些因素。弹壳的类型,大致可归入以下四类:
• Belted - 带式。退壳沟上方设有一条金属环带的弹壳类型。此环带的直径约与凸缘相当。使用缀词B命名。
• Rimless - 无缘式。弹底设有退壳沟,且宽度不大于弹体的弹壳类型。此类弹壳的命名词中只含直径与长度,不含其它缀词。
• Rimmed - 凸缘式。底缘宽度大于弹体,且不设退壳沟的弹壳类型。使用缀词R命名。
• Semi-Rimmed - 半凸缘式。底缘宽度大于弹体,,且其上方设有退壳沟的弹壳类型。使用缀词SR命名。
• Rebated Rim - 缩缘式。底缘宽度小于弹体,且其上方设有退壳沟的弹壳类型。使用缀词RB命名。
Cartridge Case, Bottle-Necked - 瓶颈式弹壳。这种弹壳类型,其主体部分直径显著大于射弹直径,且设有一段短小的颈部,用于固定射弹。这种设计可与上述任何一种结构搭配使用。在给定长度下,瓶颈式弹壳所能容纳的发射药量,大于非瓶颈式的弹壳。
Cartridge Case, Tapered - 锥壁式弹壳。本体直径自颈部至底缘,呈增大态势的弹壳类型。相比直壁式的结构,此类弹壳在退膛时更为便利。一个后抽动作,即可将整个弹壳退出弹膛。现今绝大多数的军用弹药,弹壳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锥度①。
①直壁式弹壳,在整个退膛过程中弹壳外壁与弹膛始终发生摩擦;而锥壁式弹壳,仅在抽壳瞬间会与弹膛发生摩擦。
Case Ammunition - 药筒式弹药。使用药筒容纳发射药的弹药。另见下文“定装弹药”与“半定装弹药”。
Case Plug / Mouth Plug - 药筒塞 / 闭口塞。分装弹药或半定装弹药的药筒上,设于开口部位的封闭装置。它可以是软木塞,塑料塞,或硬纸板。美国海军最先使用过黄铜制的杯状体以封闭药筒。但1917年时,蒙古号(SS Mongolia)运输船上的弹药发生了爆炸事件,黄铜制的封闭体反倒成了元凶,并有两名护士因此亡故。此后,便采用了硬纸板作为替代品。
Charge 或 Powder Charge - 装药量(发射药)。火炮发射时所用的发射药量。
crh - Caliber Radius Head - 弹头长度/曲率半径。采用弹头长度与弹头曲率半径作为衡量标准,对射弹弹头部分进行描述的称谓方式。更大的数值,代表更为流线的外形。准确的弹头长度/曲率半径描述方式,需使用2个数字。举例:3/4crh,前一个数字表示弹头长度,后一个数字表示曲率半径。但实际情况中,它常被简写为4crh。诸位请看配图,A点与B点之间的虚线,是射弹的“肩线”,此线以上即属弹头。A点与B点间的距离,便是射弹的口径。在此图中,A,B,E三点处于同一个平面上,A点至E点的距离即是曲率半径,其长度相当于射弹口径的4倍。C点与D点间的垂直距离,即弹头长度。在射弹设计中,弹头长度这个要素会对飞行稳定性起到至为显著的影响。在此图中,弹头长度为射弹口径的4倍。根据以上数字,该射弹的正确描述方式为4/4crh,但通常会缩写为4crh。大致拥有此类形状的射弹,被称为“尖拱型射弹”,具有优越的弹道表现。显而易见,6crh的射弹,外形会比4crh的射弹更为流线。当弹头长度/曲率半径被描述为5/10crh时,表示弹头长度为射弹口径的5倍,而曲率半径为射弹口径的10倍。当射弹被描述为5/crh时,表示弹头长度为射弹口径的5倍,且弹头形状为圆锥形(即曲率半径为无限长度),而非尖拱型。美国海军的绝大多数射弹都采用正割尖拱造型,而非简单的正切尖拱造型。相比之下,前者的外形更偏向锥形,因此划分弹头与弹体其余部分的“肩线”,也显得更为明显。而在正切尖拱造型中,弹头与弹体其余部分的结合段则显得更为圆滑。在降低空气阻力这方面,弹头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正割尖拱造型相比正切尖拱造型略占优势。更多信息,请参见请参见海军技术版面中的《弹头长度/曲率半径计算》这篇短文。
译者对crh计算法的概述:配图中,A,B,E处于同一条直线上。AD是一段以E点为圆心,AE为半径的圆弧,因此AE即曲率半径。AB两点之间的距离,则是炮弹的口径。AE是AB的4倍长,因此称此炮弹为4crh。而CD之间的距离则是弹头长度。完整的crh,包含弹头长度与曲率倍经两个数值。如果写作3/4crh,即表示弹头长度为3倍口径,而曲率半径为4倍口径。
Clarkson's Case - 克拉克森保护筒。英制的发射药包容器,具有防闪燃的作用,可在其内存放发射药包。在将发射药移出发射药库时,需先将其放入这种保护筒内,然后藉由扬弹机将其送至火炮处。在将发射药填入炮尾之前,是不会将其从保护筒中取出的。这种保护筒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使用完毕后会送回发射药库以便再次装填。
Clearing Charge - 清膛发射药。当遇到发射失败或射弹装填不到位,从而导致炮尾无法关闭时,用于将炮弹推出炮口之外的发射药。对于使用半定装(分装)弹药的火炮来说,若遭遇发射失败或装填不到位时,将发射药筒移出炮尾是比较简单的。但若想将装填完毕的射弹自炮尾中移出,则会非常困难。而清膛发射药的药筒,要比普通的发射药筒来的更短,此时便能使用这种发射药达到移除炮弹的目的。此外清膛发射药的装药量较小,因此也能提供一定安全保障。
CSP2 - Chilworth Special Powder No. 2 - 奇尔沃思特殊火药2型。一战之前奇尔沃思(Chilworth)火药公司所制造的一种双基发射药。埃尔斯维克(Elswick)工厂生产的出口型火炮,有许多都使用这种发射药。
Dark Tracer / Dark Ignition Tracer - 无光曳光弹 / 延迟点亮曳光弹。无光曳光弹是一种非发光型的曳光弹,而延迟点亮曳光弹则是在飞离膛口一段距离(100至400码,即90至370米)后,才会点亮的曳光弹。美国海军于二战后期开发出了这两种曳光弹,并配备于20毫米与40毫米自动炮上。在夜间使用此类曳光弹时,不会对炮手造成致盲效果,且敌军也更难判断曳光弹从何射来。
DBX - Depth Bomb Explosive - 深水炸弹装药。美国海军于二战期间开发的固体炸药,可用作鱼雷装药(Torpex)的替代品,主要用于深水炸弹上。这是一种混合炸药,所含成分有TNT,RDX,硝酸铵,以及铝粉。
Density Factor - 密度系数。射弹重量(以磅为单位)除以射弹口径(以英寸为单位)的三次方。举例,美国海军16英寸(40.64厘米)马克8型穿甲弹,重达2,700磅(1,224.7千克),其密度系数为2,700 / 16³ = 0.659。
Detonator - 雷管。用于引爆更多炸药的爆炸装置,例如用于引爆TNT的起爆雷管。
Distance Piece - 隔离板。通常为一矩形硬纸板,折为三角体状,并垫在弹壳/药筒中的发射药垫与药筒塞/射弹之间。如果弹壳/药筒填充中的发射药量不足以将其充满,则隔离板可以起到固定发射药的作用。通常来说,40毫米及以上口径火炮所配用的定装及半定装弹药中,会配备隔离板。
DPICM - Dual Purpose Improved Conventional Munition - 双用途改进型常规弹药。一种搭载于其他射弹,如美国海军5英寸(12.7厘米)射弹中的子弹药。“双用途”指该弹药具有反人员/反装甲的双重功能。
Drag - 风阻。空气阻力对射弹产生的影响效果。风阻(D) = f(V/A) * K * Ø * P * Di² * V²,f(V/A)是一个系数,为射弹与声音在介质(即空气)中的速度比。当温度为68华氏度(20摄氏度),高度为海平面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128.6英尺/秒(344米/秒)。K是一个常数,与射弹形状相关联。Ø是一个常数,代表射弹指向与飞行轨迹线的相对偏斜角①。P是介质的密度。Di是射弹的口径,V则是射弹的速度。风阻对射弹造成的减速效应,则称为减速度,其计算公式为:减速度 = 风阻/射弹质量。此外风阻还会受到射弹自旋的影响,自旋速度越高,射弹发生偏航甚至翻滚的概率也就越低。然而,如果射弹自旋过快,则当其越过弹道轨迹顶点时,弹头指向不会发生翻转,从而导致命中目标时,弹头未能最先接触目标。
①若射弹存在翻滚或偏航等情况,则射弹指向与飞行轨迹有可能不在同一条轨迹线上。
Driving Band 或 Rotating Band - 弹带。线膛炮所配射弹,其周身环绕有软金属制的环状凸起,且通常位于弹底附近。当射弹经由炮膛射出时,弹带会与炮膛内的膛线咬合,使射弹产生旋转。此外,弹带还具有以下作用:起到密封装置的作用,可避免发射药气体沿弹体向前泄露;射弹在膛内运动时,起到稳定射弹末段的作用;在火炮装填与俯仰时,起到固定射弹的作用。弹带通常由铜,黄铜,或软钢制成。美国海军的大口径火炮射弹采用的弹带是合金制品,含有97.5%的铜与2.5%的镍。加厚型弹带则是一种较厚的金属环带,当火炮的膛线磨损严重,普通弹带已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时,便需改用加厚型弹带。
Eccentricity - 离心距。射弹上的几何中线与质心间的距离。
EXE - Extra Experimental - 附加实验型火药。1880年代的英制发射药,由2/3的棕色火药与1/3是黑火药混合而成。曾在部分6寸(15.2厘米)火炮上短暂配用过,但由于发烟量很大,因此使用相当不便。
Explosive Train - 传爆系统。传爆系统依靠起爆药产生的冲击波引起连环反应,最终引燃发射药或炮弹的主装药。举例:引信触发后,通过击针撞击引爆雷管,雷管引燃助爆药,最后由助爆药引燃主装药。
F 或 FF - Form Factor - 形状系数。计算弹道时所用的值。请见上文“弹道系数”。
Fixed Ammunition - 定装式弹药。药筒与射弹相连的弹药类型。举例:手枪弹药。这类弹药的使用,通常受限在较小口径的火炮上。在人力装填的火炮上,一旦口径超过4英寸(10.2厘米),定装式弹药的重量便会造成负担。在我的网页上,对于发射定装弹药的火炮,所标出的完整弹药重量,指的是射弹,药筒,发射药,及点火药的重量总和。此外若有可能,还会给出射弹的单体重量。另请参见上文“药包式弹药”与“半定装式/分装式弹药”。
Flechette - 箭型弹。一种由尾翼稳定的小口径射弹。通常会在单个母射弹中大量装配这类子射弹。
Fuze Setter - 引信设定器/员
1)一种装配在火炮平台上,或其附近的机械设备,可用于设定定时引信(通常是对空弹药的引信)。
2)一名炮组成员,负责操作引信设定器,或使用扳手等工具来手动设定射弹的定时引信。
Fuze Setting in the Hoist - 提升段引信设定。美国海军凭借5英寸/38倍经火炮与马克37型火控系统的组合,首次达成了在提升炮弹的同时完成引信设定的创举。此套系统中,射弹首先会以弹头朝下的状态,装入扬弹机链条上的固定杯,然后自炮座下方的换装室,向上提升至炮尾处。固定杯上装有一个由火控系统控制的掣爪,用于勾住定时引信的设定环。在射弹的提升过程中,会通过固定杯的转动,带动掣爪完成引信设定。该系统可保证引信设定自动完成,并随火控参数的变更而进行持续调整。而装填手则会遵循训练准则,在最后一刻才取下射弹将其填入装填轨道,以便射弹引信设定达到最优状态。
译者配图,提升段引信设定
Fuze Setting at the Muzzle - 炮口段引信设定。在炮口处进行引信设定,通常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完成的。引信设定器本身位于炮口处,为环状结构,能够产生低强度的脉冲电磁场。引信段穿过此环状体时,能够感应到电磁信号,并据此自行完成引信的设定。
Gaine (Booster) - 助爆药盒。一种含有炸药的容器,在引信将其引爆后,由其负责引爆射弹内的装药。
Grain
1)格令 - 英国与美国使用的一种重量单位,用于衡量子弹与发射药的重量。1磅=7,000格令,1克= 15.432格令。
2)药柱 - 指发射药的单个药柱。请见下文“发射药柱”。
Greenboy - 绿头弹。一战后期开发的改进型英国穿甲弹。这种射弹的风帽被涂为绿色,以便与早期型号进行区分,并由此得名为绿头弹。由于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中,英制穿甲弹存在未能有效起爆的问题,因此皇家海军开展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制出更为有效的型号。英国人在该弹上配备了新式的延时引信,并于1918年时将其投入现役。由于绿头弹的弹体有所改进,且配备了新型的硬被帽,因此穿甲能力相比先前型号有了较大提高。
Grommet - 弹带保护套。用于保护弹带,使其免遭粗暴操作损伤的护套。射弹发射前,需先将保护套移除。
Head Length - 弹头长。射弹头部的长度,同“Ballistic Length”。另请参见上文“crh”。
HMX - 奥克托今,学名Cyclotetramethylenetetranitramine(环四亚甲基四硝胺),呈白色晶体状。常被用于发射药与炸药中,充当高能氧化剂。
Hood - 罩帽。美国海军的特殊通常弹上配备的帽状结构,厚度较薄,起到将风帽固定至弹体的作用。
Hygroscopic - 吸湿性。该词通常用来形容易于吸收水分的材质。所吸收的水分通常来自于大气中。
Igniter / Igniter Patch - 点火药 / 点火药包。药包式发射药的尾端或首尾两端,会配备有黑火药,可起到点燃主发射药的作用。另请参见下文“底火”。
K Device / A.K. Device - K装置 / A.K.装置。英国命名词,指射弹上配备的染色装置。K装置中配有染色剂包与少量装药,命中水面时由引信完成装药起爆。这类装置配用于6至16英寸(15.2至40.6厘米)的各型炮弹上。但老式的7.5英寸(19厘米)炮是例外,这种炮未曾配备带染色剂的炮弹。A.K.装置则配用于4.5至5.25英寸(11.4至13.3厘米)的炮弹上,A.K.装置内不含装药。这类炮弹的风帽前后两端设有黄铜栓塞,炮弹命中水面后栓塞会脱离,水流入孔中与染料混合,并自后端的孔中流出。一共制造过红色,黄色,及绿色三种染料,若不装染料便可获得白色的效果。另请参见下文“染色观测”。
Lead Foil - 铅叶。某些药筒的发射药顶部覆有一片铅制薄片,有助于刮除残余的弹带铜屑和未燃烧的发射药。
Lifting Plug - 吊栓。将吊环螺栓旋入弹底或弹头处的引信腔后,便可利用卷扬机进行重型弹药的搬运工作。
Link - 链节。弹链由多个链节组成,链节的作用是连接子弹,使其组成连环状的弹链。通常来说,每一节链节与一发子弹相连。可散式链节①,表示扣住子弹的链节互相之间并不相连,且当射弹发射后,也不再与弹壳相连。
①可散式弹链中,枪弹本身即是连接两个链节的插销。当射弹发射后,弹壳被枪机抽出,两个链节便也自行脱开了。
Mercury Fulminate - 雷汞。一种既可配用于雷管,亦可配用于底火的起爆药。火焰,摩擦,或振动均可引爆雷汞。将雷汞与其他材质混合后,亦可制成用于引燃发射药的合成底火。雷汞的燃点太高,难以铸造塑型,因此通常是挤压成型的。高热会对雷汞产生影响,若将其储存在热带地区,则会导致雷汞逐渐分解,仅需三年便会使其失效。雷汞的颜色是淡黄色的。
Meplat - 弹头顶端。位于射弹顶端,呈平头或钝头状的区域。通常使用直径来界定这块区域。
MT - Mechanical Time - 机械定时。美国海军用于定时引信的命名词。详见上文“引信”。
NACO - Navy Cool - 海军低温发射药,这是美国海军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种低燃烧温度发射药。
NCT - Nitrocellulose Tubular - 管状硝化纤维。
Nitrated Cotton - 硝化棉。短纤维的棉花在经过漂白与纯化处理后,纯纤维含量可以达到90%。发射药中所使用的硝化纤维,便是以此种物质为基础而加工制成的。另请参见上文“发射药”中的条目
Nose Plug - 弹头引信式炮弹所配用的吊栓。
Nutation - 章动。在射弹不断旋转并保持飞行的过程中,气动环境,自旋,以及惯性对其造成的影响,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随着这些作用力的增减变动,弹头的指向与飞行轨迹间会产生略微偏差。这种倾向,称为“章动”。“章动”一词源自希腊文中的“点头”,该词形象的表现出了射弹的真实运动状态。
Obturator - 闭气带。射弹上的闭气带,通常位于弹带下方,由尼龙制成。该结构可以避免发射药气体沿弹体向前泄露。
Ogive - 弹头段。射弹前部构成弹头的部分。按照定义,通常指上启弹体顶端,下接柱状射弹主体的那一段部分。另请参见上文“弹头长度/曲率半径”。
Oxidizer - 氧化剂,即在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获得电子的化合物。在发射药中,氧化剂的作用是提供燃烧所需的氧。
Palliser Projectile - 帕利斯尔式穿甲弹。19世纪中晚期的一种铁质穿甲弹。这是一种经硬化处理的铸造炮弹。弹头部模具的材质为铁,它能够使构成弹头部的红热金属迅速降温,从而使其变得十分坚硬。而弹体其他部位的模具则是由沙构成的,因此其余部分的金属,降温速度较慢,由此赋予其坚固且不易碎裂的特性。此类炮弹中填有炸药,但并未配备引信,它依靠撞击目标时产生的冲击力引爆装药。此类炮弹面对锻铁装甲时相当有效,但击中钢制装甲时则会碎裂。其发明者为威廉·帕利斯尔(William Palliser)爵士,并由此得名。
译者配图,帕利斯尔式穿甲弹
PBX - Plastic Bonded Explosive - 塑料粘合炸药。由RDX,HMX,PETN,以及塑料粘合剂混合而成的炸药。具有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优异,耐冲击性好的特点。
PETN - Pentaerythritol tetranitrate -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一种对冲击较为敏感的化合物,可用于炸药,雷管,及部分单基发射药的制造。
Posit Fuze 或 Pozit Fuze - 最佳位置引信,请见上文“近炸引信”。
Powder Bags - 发射药包,请见上文“药包式弹药”。
Powder Grain - 发射药柱。发射药由许多独立的药柱组成。法国惯用带状结构,英国与日本惯用线状结构,德国与意大利惯用单孔空心管状结构,美国则惯用多孔柱状结构。下方配图即显示了美国发射药的结构。燃烧面积渐减的发射药柱,产生的火药气体量会随燃烧程度递减。而燃烧面积渐增的发射药柱,产生的火药气体量则会随燃烧程度递增。总燃烧面积随燃烧进程渐减的发射药,叫做渐减型药柱。球状,线状,粒状,以及薄片状的药柱燃烧时,其燃烧面积是渐减的。渐减型药柱更适合用于身管较短的火炮,因为在短身管的火炮上,维持发射药气体压力并非十分紧要之事。总燃烧面积保持恒定,不随燃烧程度而改变的发射药,叫做中性药柱。单孔及星形孔的发射药柱,是典型的中性药柱。严格来讲,片状或带状的药柱也是渐减型的,但其燃烧面积的减小程度非常不明显,因此亦可算作是中性药柱。总燃烧面积随燃烧进程渐增的发射药,叫做渐增型药柱。多孔形及花瓣形的药柱,是渐增型的。渐增型药柱非常适合用于身管较长的火炮,当射弹沿着弹膛向前飞行时,此类药柱能够产生更多的发射药气体,以填补射弹后方留出的空间。
Pre-fragmented - 预制破片。弹体经过预先切割的射弹,爆炸时可碎裂为尺寸统一的破片。会采取预制破片结构的,通常是对空弹或人员杀伤弹。
Primer - 底火。用于产生火焰,起到点燃发射药之作用的装置。又名“点火药”。根据火炮配用弹药形式的不同,底火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药筒型;第二种,点火室型。药筒型,如其名所述,是配用于药筒式火炮的底火。它被装在药筒的底部,内部容纳有雷汞之类的炸药。点火室型,则是配用于药包式火炮的底火,需要手动操作将其放入火炮的点火室中。根据击发形式的不同,还可将底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撞针击发式;第二种,电击发式;第三种,组合击发式。撞针击发式底火,由击针产生的机械冲击力完成击发。电击发式底火,则通过将电流传输至电阻体,使电阻体所接触的引火材料被电流点燃,来完成击发的。而组合击发式底火,可由上述任意一种方式完成击发,即便供电系统失效,导致电击发失败,仍可由作为备份方案的机械式底火完成击发。
Prismatic Powder - 棱柱状火药。1860年时,美国陆军的托马斯·杰克逊·罗德曼(Thomas Jackson Rodman)将军发现,如果使用体积较大,结构紧密的黑火药药柱,便能延长发射药的燃烧时间。并且他还认识到了如此操作所能获得的优势。根据研究结果,他还建议采用开孔结构的发射药,从而增加每个药柱的燃烧面积。此类药柱的引入有效加强了对黑火药发射药弹道特性的管控,并减弱了诸如炮口初速偏差之类的不利影响因素。具体使用过的药柱造型众多,有球状六边形的,也有各类棱柱造型的。其中在大口径火炮上配用最广的,是带有单孔的六棱柱造型药柱。此类结构的引入,催生了渐增型药柱,这是发射药发展史上首个值得引人注目的进步。
Puff - 烟雾训练弹。用于训练弹着观察员的非爆炸性弹药。此类炮弹能够产生一股浓烟,程度大致与高爆弹爆炸时产生的浓烟相当。
Reduced Charge - 减装药。减装药的发射药量小于常装药。射击训练便可用减装药进行,因为减装药对身管的损耗较小。此外减装药还非常适合用在岸轰任务中,较小的发射药量会导致初速较低,射程较近,因此炮弹落角便会增加,穿透水平防护的能力也就得以增加了。此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对反斜面防御设施的射击。
Rim - 底缘。弹壳/药筒底部的外凸底缘,供抽壳钩抽取弹壳/药筒所用。
Ring Fuze - 拨环引信。带调整用拨环的定时引信上。请见上文“定时引信”。
RLG - Rifle Large Grain - 线膛炮大药柱火药。这是一种英制的黑火药发射药,特点是药柱较大,直径约0.25英寸(6.4毫米)。后来还开发出了RLG2与RLG4,其药柱直径更大,至多可达到0.5英寸(12.7毫米)。
Rotating Band - 弹带。详见上文同名词条。
Sabot - 弹托。该词为法文,字面意思为“蹄子”。这是一种轻质的承载结构,用于托起弹体直径小于身管口径的弹药(此类弹药通常称作次口径弹),将其固定于身管中心位置。弹托可将炮管内径撑满,并在射弹飞离炮口一段距离后,自行脱落。通常有两种情况会用到此类弹型。其一:弹体本身由大质量高密度的材质制成,例如钨合金穿甲体。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射弹重量与常规射弹相当,便需减小其直径,如此才不会对身管造成过大的应力。其二:赋予轻质射弹更高的初速。即使用相同重量的发射药,推动质量更轻的射弹,由此达成比常规弹药更远的射程。
Sankaidan - 散开弹。日本“破片弹”之意。此外亦称燃烧榴霰弹。这是一种对空射击用的弹药,内含有数百支填充有燃烧剂的金属管。其官方名称为三式通常弹。其中填充的燃烧剂,含有45%的铝镁合金,40%的硝酸钡,14.3%的橡胶,以及0.5%的硫磺与0.2 %的硬脂酸。 铝镁合金是一种由镁金属为主体构成的合金,90%的含量为镁,此外含有3%的铝,3%的铜,2%的锌,以及2%的硅。除燃烧效果外,金属管本身也能起到破片杀伤的作用。三式弹最初于1942年投入使用,配备于20厘米(8英寸)及更大口径的火炮上。及至1943年时,又配备至12.7厘米(5英寸)/40倍经防空炮与12.7厘米(5英寸)/50倍经双用途炮上。据传大和级战列舰所配备的46厘米(18.1英寸)三式弹,曾得外号“蜂巢”,但这可能是虚构的。三式弹配备了定时引信,以期在预定距离上爆炸。这个距离通常是离开炮口后1,000米(1,100码)左右。此类弹药被设计为以20度的锥角,向前方的来袭机群扩散。弹体本身会由装药炸裂,以增加破片的数量。金属管中的燃烧剂会在约半秒后点燃,以3,00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燃烧5秒钟左右,并产生约5米(16英尺)长的火焰。通常观点认为,相比标准的高爆型防空弹药,这类炮弹拥有更大的致命杀伤范围。此种弹药的作用理论,是通过预置弹幕覆盖目标机群的飞行路线。然而实际上,美国飞行员认为这类弹药与烟花爆竹无异,无法作为武器起到有效的防空效果。
SD - Sectional Density - 断面密度。计算弹道时使用的一个参数。详见上文“弹道系数”。
Semi-fixed / Separate Ammunition - 半定装式 / 分装式弹药。半定装式弹药,即射弹与药筒分离,但在装填前事先结合的弹药形式。半定装式弹药与分装式弹药是可以互通互换的。分装式弹药,即射弹与药筒分离,且不在装填前事先结合,但同时送入炮尾的弹药形式。二战时期的防空火炮与双用途火炮,通常会采用此种弹药形式。如此可将每一部分的重量降低,以便于人工操作。举例来说,美国海军5英寸(12.7厘米)/38倍径火炮,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由单独的黄铜药筒负责容纳发射药。射弹与药筒需同时放入装填导轨,藉由推弹杆送入炮尾内的固定位置,此后炮尾会自动关闭。严格来说,这种火炮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但包括美国海军官方文书在内的诸多文献中,均将其描述为半定装式弹药。但在近年来,美国海军更偏向于使用“分装式弹药”来描述该炮的弹药。
Set-back - 骤动瞬止。火炮发射或击中目标时,均会对射弹造成冲击效果。包括触发引信和定时引信在内的多种引信,都是利用这种冲击效果激活引信的。
Shalloon - 斜纹薄呢。详见上文“药包式弹药”。
Shark - 鲨鱼弹。英国于二战末期开发的一种反潜弹,重约96磅(43.5千克),可由任何一种4英寸(10.2厘米)炮发射。实战效果不明,但根据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效果非常令人振奋。
Shell Length - 弹长。炮弹的长度,有时会以“倍口径”来衡量,这与身管长度的衡量是相似的。举例:如果16英寸(40.64厘米)的炮弹,长度被标为4倍口径,则意味着该弹自弹头至弹底,全长16 x 4 = 64英寸(1.626米)。
Short Delay Fuze - 短延时引信,请见上文“触发引信”。
Shot - 实心弹。一种旧称,指以穿透装甲为目的的实心射弹。在1900年后,基本为穿甲弹所替代。
Shrapnel - 榴霰弹。又名“球形子母弹”。这是一种反人员弹药,弹体内前部装有大量金属球,后部则填有装药。事先装定好的定时引信,会在炮弹飞抵目标前引爆装药。英国陆军于1803年首先启用了这种弹药类型,其发明者是英国陆军的亨利·夏普内尔(Henry Scrapnel)中校(最终晋升为中将),并由此得名。同时在英文中,Sharpnel还可以指炮弹破片。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爆炸性弹药的破片,都可以叫做Sharpnel。现今用的更多的,则是Shell Pplinter (炮弹破片)这个更为准确的词。
译者配图,左侧:榴霰弹,右侧:作为对比的通常弹
SP - Small Pebble - 粒状火药。一种药柱较大,装填紧密的火药,取代了RLG火药。这种火药的制造方式为:将黑火药紧密压成块状,然后再将其切分为0.5英寸(1.27厘米)见方的立方体颗粒。此外还有一种P2火药,药柱尺寸更大,可达1.5英寸(3.8厘米)见方。另请参见上文“棱柱状火药”。
Spin - 旋转。不带尾翼的普通射弹,在飞行过程中必须持续旋转,才能保持稳定。自旋速度不足的射弹,有可能发生翻滚;而若自旋速度过快,则射弹越过弹道轨迹顶点后,有可能产生弹头指向并未向下翻转的情况,最终导致射程降低,或穿透能力下降。通常而言,射弹口径越大或长度越长,保持稳定飞行所需的旋转速度也就越低。炮弹的旋转速度,是以每秒旋转次数(RPS)为单位的。
Splash Colors - 弹着染色。战舰编队行动时,若有多艘战舰同时向单一目标进行射击,则很难判断造成弹着水柱的炮弹究竟来自哪艘战舰。然而该环节却又十分重要,若无法有效观测自身炮弹的弹着水柱,便无法有效调整射击参数。由此,“弹着染色”便应运而生了。美国海军是最早的实践者,在1930年的海军演习时引入了这种做法。及至二战时期,绝大部分海军都引入了这种解决方案。在制造穿甲弹的过程中,制造商会向被帽与风帽间的空腔中填入染色剂。当炮弹击中水面后,染料会与水体接触,对水柱造成染色效果,“弹着染色”由此得名。每艘舰只可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来区分彼此间的射弹。美国海军所采用的,是一种以纸袋包装的干粉染色剂。此外这种染色剂另有一个有趣的用途:美国海军会使用染色剂进行重量补偿,以弥补射弹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微弱的重量偏差。举例来说,16英寸(40.64厘米)马克8型穿甲弹,配备的染料包标称重量为1.5磅(0.68千克),但最多可增至3磅(1.36千克),以补偿射弹本身的重量不足,使整体重量达到2700磅(1225千克)的标准。通常而言,每一艘船会配有指定颜色的染料。举例来说,衣阿华级(USS Iowa,BB-61)战列舰,各舰所配的染料颜色如下:
衣阿华号(USS Iowa) - 橙色
新泽西号(USS New Jersey) - 蓝色
密苏里号(USS Missouri) - 红色
威斯康辛号(USS Wisconsin) - 绿色
Splinter - 弹片。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
Squib - 药线。用于点燃黑火药或粒状火药的引火装置,燃烧时会发出闪光。
Star Shell - 星弹。请见上文“照明弹”。
Super Quick Fuze - 瞬发引信。请参见上文引信部分。
Time Fuze - 定时引信。请参见上文引信部分。
TP-T - 带有曳光管的练习弹
TTB - Target Triggered Burst - 目标触发式引信。请参见上文引信部分。
Torpex - 鱼雷装药,美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时使用的一种炸药。成分组成为42%的RDX,40%的TNT,及18%的铝粉。其爆炸威力约比TNT大50%左右。
VD - Variable Delay - 可变式延时。美国海军用于穿甲弹弹底引信的命名词。完整的命名词结构为VDXF,X为马克序号,F代表Fuze(引信)。另请参见上文引信部分。
VT - Variable Time - 可变式定时。请参见上文引信部分。
Wad - 发射药垫。如果弹壳/药筒填充中的发射药量不足以将其充满,则会在发射药的顶部放置一块碟型的硬纸板,并借助隔离板支撑,起到固定发射药的作用。
Windshield - 风帽,请参见上文“Ballistic Cap”词条。
World War I Projectile Weight - 一战时期的射弹重量。典型的一战穿甲弹,被帽重量约占射弹总重的5%。一战时期的风帽较小,若有,则可占射弹总重的0.5%到2%。到了一战末期,由于追求更大的射程,部分射弹加上了长长的风帽,它们看起来就像二战时期的风帽一般。至于装药,穿甲弹的装药约占射弹总重的2.5%到4%,普通弹的装药占射弹总重的4%到6%,高爆弹的装药占射弹总重的6%到11%,而英制的被帽尖头通常弹,装药则占射弹总重的8%到10%。
World War II Projectile Weight - 二战时期的射弹重量。对于二战时期的绝大部分射弹,风帽重量可占射弹总重的3%到5%,具体取决于风帽的长度。然而德国在1930年代后启用的4.4倍径与4.6倍径穿甲弹,则配备了脆性的铝制风帽,重量仅占射弹总重的1%左右。罩帽的重量,约占射弹总重的5%。而穿甲弹用的被帽,其重量则差别较大。对于大口径射弹而言,被帽重量通常占到总重的8%到14%;而小口径的射弹,特别是美国海军的6英寸(15.2厘米)与8英寸(20.3厘米)穿甲弹,其相对重量则要高得多。美国海军的8英寸(20.3厘米)马克21型穿甲弹,重335磅(152千克),其中被帽重量占到17%;而6英寸(15.2厘米)马克35型穿甲弹,重130磅(59千克),其中被帽的重量可占19%到22%。以上两种射弹,都采用的是当时所有射弹中最为钝头,最接近半球形的弹头形状。穿甲弹的装药,约占射弹总重的2%到5%,然而在美国海军的超重穿甲弹上,则仅占1.5%左右。高爆弹的装药则可占总重的6%到8%。以下是一些实例:
美国海军的16英寸(40.64厘米)马克8型改6穿甲弹,重2,700磅(1,225千克)。资料来自《NPG Report 3-47》。
被帽:312磅(141.5千克),占总重的11.6%
风帽:32.4磅(14.7千克),占总重的1.2%
装药:40.5磅(18.4千克),占总重的1.5%
弹体(含装药):2,355.6磅(1,068.5千克),占总重的87.2%
德国40.64厘米(16英寸)4.4倍径穿甲弹,重2,271磅(1,030千克)。资料来自《NPG Report 101》。
被帽:363磅(164.7千克),占总重的16%
风帽:27磅(12.3千克),占总重的1.2%
装药:约53.4磅(24.2千克),占总重的2.3%
弹体(含装药):1,880磅(852.8千克),占总重的82.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