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04
主题35
精华22
积分3404
金钱330
贡献28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1-8-17
最后登录2025-4-29
在线时间169 小时

大校
论坛贵宾
  
|
伊势型的建造经纬
伊势型战列舰本来是作为扶桑型战列舰的三、四号舰计划的,但在着手建造因当时政府的财政情况耗费时间,其间在修改扶桑型建造中产生的设计问题的同时,为了对抗当时列强海军——主要是美海军——的超无畏级战列舰的迅速进步而大幅度实施设计变更,实际建造的是改扶桑型战舰。 本型舰的建造预算与扶桑型二号舰一起被列入明治44年的海军军备紧急充实计划,不过因为财政困难,没有立即认可预算,在大正2年度预算认可了二艘战舰的一部分建造费后着手建造。 在这个被认可预算中的第四号战列舰“山城”立刻开工了,但第五、第六号舰比“扶桑”大幅度的变更了设计,推迟开工,第五号舰于大正4年5月6日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第六号舰于同年5月1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 新造时的主要目如下,比扶桑型排水量、尺寸变大了。常备排水量31,260吨,公试排水量32,062吨,全长208·16米,水线长205·74米,最大宽度28·65米,平均吃水8·74米,主炮36厘米联装炮六座,副炮14厘米单装炮二〇门。主机为汽轮机,输出45,000马力,速度23节。 与扶桑型不同的主要修改是主炮配置,伊势型的第3、第4炮塔在第2烟囱后部作背负式配置。第1、第2主炮塔,第5、第6主炮塔配置与扶桑同样。 副炮,扶桑型搭载的是15厘米炮,本型把这改成体格小的日本人也容易操纵的14厘米炮,门数增加四门为二〇门,但因为主炮塔配置变更的结果,上甲板空间减少,不能全部作为炮郭式装备,二门装备在上甲板。 14厘米炮比15厘米炮的威力要小,但因为变轻,能发挥发射速度,超过15厘米炮的高发射速度,而且门数也增加了四门,预计成为和“扶桑”同样的单位时间的发射弹量。 前桅是与扶桑型相同的大型三脚桅,底部配置指挥塔,罗经舰桥,探照灯台,但中桅被缩短约8米。后桅是与后部舰桥形成一体的大型三脚桅,三脚桅本身比扶桑型更大型化,与前桅大体上同样的大小,但中桅被提高,比扶桑型高约20米,成为本型舰外表上的一大特长。 烟囱,因为变更了主炮塔配置,第1、第2烟囱配置接近。主锅炉二四台ロ号舰本式重油·煤混烧锅炉。主机“伊势”是二组布郎·柯蒂斯式、“日向”是二组帕森斯式直连汽轮机,共计输出45,000马力,比扶桑型增大了5,000马力。 防御方面,之前扶桑型的防御设计是炮战距离10,000米前后,本型采纳了第一次大战中日德兰海战的战训,强化了水平、垂直防御。 主炮塔防御前盾、炮座各加强为305毫米。防御钢板也被加强了30~55毫米,作为水中防御的强化策略,实施了增加纵舱壁,细化水密舱等。 结果,在排水量上占的防御重量比率,由扶桑型的25%增加到本型的27%。 第五号战列舰于大正5年11月下水被命名为“伊势”,大正6年12月15日竣工。第六号战列舰于大正6年1月下水被命名为“日向”,大正7年4月30日竣工。竣工后,“伊势”入吴镇守府籍,“日向”入佐世保镇守府籍,大正7年4月,编入第一舰队第1战队。
伊势型的能力提高
伊势型利用开工延迟而大幅度修改,在许多方面比扶桑型进步。
装备方位盘装置和高射炮自新造时就已实施,基本的炮塔等与扶桑型也没有变化。竣工服役三年之后,“伊势”于大正10年成为预备舰,首先实施了主炮仰角的提高,最大仰角从25度变为30度。还实施了对罗经舰桥安装固定的防波板、设置装备探照灯的平层和三脚前桅等工程。
僚舰“日向”也在该时期成为预备舰,实施了与“伊势”一样的主炮仰角提高等工程。“日向”在这之前,因大正8年发生的3号炮塔爆炸事故,在佐世保实施了修理。
“伊势”在第二次成为预备舰的大正13~14年,实施了炮塔天棚追加装甲,换装炮塔测距仪。这主要是波式6米型(美制)的光学系统不良,测距作业困难。“日向”的换装定为日后。除此以外,前桅楼四周新设了副炮指挥所、测距所、探照灯台等,多少复杂化了。
“日向”在昭和2年末成为预备舰,着手规范的前桅楼修改,这是根据大正12年制定的炮战指挥装置制式草案,在前桅楼各处设置射击指挥所、测的所、瞭望所、照射指挥所、桅楼司令所等,各配置方位盘瞄准装置、测的盘等,前部三脚桅被完全桅楼化。
同时为了抵御煤烟飘向桅楼部,为前烟囱安装了屏障,从前桅楼露出的探照灯移设到后部烟囱背后新设的探照灯台上。这个时期还撤去了船舷的水雷防御网。但“日向”炮塔测距仪的换装在这之后实施。
“伊势”于大正14年,在2号炮塔上设立搭载陆基机用的滑行台,昭和2年搭载了一○式舰上战斗机,但不久搭载的水上侦察机实用化,这个滑行台被撤去了。“伊势”前桅的桅楼化工程比“日向”约迟一年,在昭和3~4年实施,成为与“日向”一样的形态。可能在这之前也实施了船舷的水雷防御网的撤去。
昭和4年时,后部的5号炮塔上搭载了水上侦察机,后桅装备了回收水上侦察机用的架式吊机臂。昭和7年,两舰都装备了四座八九式12·7厘米40口径联装高射炮,撤去以前的8厘米高射炮及上甲板上附加防盾的二门14厘米炮。12·7厘米高射炮装备了防爆风的屏障,全都配置在舰桥两侧窄的部分。
同时还在后部烟囱前面设立机枪台,装备二座ビ(毗)式40毫米联装机枪,在舰桥周边新设置了九一式高射装置、4·5米高射测距仪等指挥装置。
昭和8年,“日向”在舰尾右舷装备了吴式二号弹射器,在左舷方的船舷新设了回收用的起倒式架式吊机。“伊势”的弹射器可能在昭和9年实施装备,当初只设置了弹射器的台座。
以后两舰也开始所谓近代化大改装。
伊势型的大改装
与金刚型一样,伊势型近代化改装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远距离炮战能力和给予相称的防御力及提高机动力。在进行近代化改装的日本海军的四型主力舰中,伊势型最后进行,并在工程中贯彻始终。
金刚型连续进行了二次近代化改装,但伊势型是将分二次的工程以一次实施。首舰“伊势”、二号舰“日向”都是在吴海军兵工厂实施,顺序是“日向”前面。工程日期如下。
“日向”=昭和9年11月24日到11年9月7日。
“伊势”=昭和10年8月1日到12年5月31日。
因为伊势型近代化改装开始的晚,以前已依次实施了某种程度的修改工程。
而且伊势型主炮被分成三群配置,进行了比扶桑型更大规模的近代化改装,成为紧接长门型的有力军舰。
主炮仰角从30度提高到43度,最大射程达到了33,000米(一说38,000米)。主炮弹采用九一式穿甲弹,而且还伴随炮的改良,炮战指挥装置也被革新,大幅度提高了打击力。
前桅楼更加复杂化,舰容更加稳重。同时也进行了副炮仰角增大,同时,装备数是一六门(副炮装备数在装备12·7厘米高射炮时减少二门,大改装时再减少了二门)。
另一方面,防御力上,水平防御有重点地强化弹火药舱,下甲板安装135毫米的钢钣。安装的钢板种类是NVNC(New·Vickers·Non·Cemented)。结果这部分的板厚为135毫米+正32毫米高张力钢,共计167毫米。
当然,对其他要害部也施给适应的强化措施,提高了机械区域上部、主炮塔、炮座、扬弹筒等的防御力。机械区域上部的板厚成了有二张25毫米DS(Ducol·Steel)钢板和32毫米高张力钢,共计82毫米。
水中防御也进行重新评估,采纳对鱼雷及水中弹的防御。新设了以前没有的水中防御纵壁。位置是弹火药库部分,钢板的厚根据高度不同,上部115毫米,中部从141到195毫米,下部从95到141毫米。
钢板种类从上面起NVNC、VC(Vickers·Non)、NVNC。伊势型后面计划的长门型,从最初就设置着水中防御纵舱壁。
船舷装甲带上部是199毫米厚的VC,中部299毫米厚的VC,下部100毫米厚的VC,与前面说的水中防御纵舱壁互相结合组成侧部的防御。299毫米厚的VC钢板高度约有3·3米。
船舷装甲带的外侧,新设了防雷护体。在防雷护体内部设置燃料舱和水舱,这也成了水中防御的一部分。即设置数层液体纵舱壁,发挥其防御效果。防雷护体外板是25毫米的DS钢板。
关于防雷护体的好处无需新说明,由于设置这个,除了可提高水中防御力以外,还对因改装增加的重量能维持浮力。而且在出师准备时在防雷护体上部进行水密钢管的填充,越发提高了抗耐性。防雷护体别名也称水泡。
主机械被全面换装,主锅炉成了八台附加空气预热器的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为四台舰本式齿轮传动汽轮机。输出提高到80000马力,速度25·3节。
通过这一连串的修改,除了烟囱从二座变为一座以外,舰尾也被延长4·3米,减少了船体反抗。
后桅附近也有很大地变化,设置了大型的构造物,后桅只留下三脚的基础部分,船桅本身成为了棒桅。
伊势型二号舰“日向”大改装后的防御重量。钢板7,885吨,防御板4,425吨,两者合计达到12,310吨。这比新造时的9,524吨增加了2,785·4吨。
大战中伊势型的增强战备
第二次大战开战的时候,“伊势”、“日向”是编入在第一舰队第2战队,但没有机会象金刚型战舰一样参加华丽的第一阶段作战,与其他作为联合舰队主力的战舰部队一起主要是在国内,处于即时反应的待命状态。
昭和17年5月5日,“日向”出动到伊予滩进行主炮射击训练是,装药在膛中引火,第5主炮塔爆炸,出现许多殉职者,该主炮塔不能使用。这个缘故,在吴兵工厂撤去第5主炮塔,炮廓上部用钢板盖住,这里应急性地装载了四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日向”的炮塔爆炸事故这是第二次,大正8年10月第3主炮塔也引发了爆炸事故。
昭和17年5月下旬,日本海军在“伊势”、“日向”上装载了正在开发的电波探信仪(雷达)进行试验。“伊势”的前桅楼顶端装备二一号对空警戒雷达,“日向”的同位置装备二二号海上监视用雷达,实施了海上实用实验。
装备实验的结果,判断二一号雷达可以被装备,但二二号得到的实用成绩不好应该撤去,结论是等待时期再撤去。但这时候正迫近发动中途岛作战,“伊势”、“日向”同时装备着雷达参加了作战,二二号雷达对作战的有用性被再次确认,以后反复改良,发展成日本海军的主力舰载雷达。
昭和18年改装航空战舰时,撤去副炮的同时,实施了对空兵装的飞跃强化工程。高射炮以前装备的是四座八九式12·7厘米联装高射炮,这次在前桅楼下部前方两舷各装载一座及烟囱底部两舷各装载一座,变成共计八座一六门,并将其分成四群,各自附带高射指挥装置,一群四门高射炮指向一个对空目标。
烟囱两舷装备的新设高角炮的指挥装置是日后装备的。机枪装备到当时为止是九六式25毫米联装机枪一○座二○门,这些全部被换装成三联装机枪,同时新增加装备了25毫米三联装机枪为前桅楼三座,后桅部四座,弹射甲板后端部二座,机枪装备数被增强到一九座五七门,机枪射击装置在前桅与后桅各装备一座。
昭和19年6月的「阿号作战」后,对全部主要舰艇实施了增加装备对空兵装工程,队为不沉不燃化对策,“伊势”、“日向”一起实施了对空机枪的增加工程,增加装备了25毫米三联装机枪一二座,单装机枪一一门,25毫机枪装备数变成了共计一○四门。
增设机枪在第2、第3炮塔上各装备二座三联装,单装机枪为移动式装备在弹射甲板上。在参加菲律宾海战前的19年9月,日本海军新开发的对空用12厘米三○联装喷进炮被装备在弹射甲板两舷各三座,“伊势”、“日向”全舰覆盖着刺猬一样的对空兵装。此外也实施电探的改善强化工程,二二号电探改为可对海射击的二二号电探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