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看过《次元舰队》的漫画。楼主的疑问,其实漫画中已经解释的比较清楚了,但楼主显然没能理解,大概是不了解战后日本文艺界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日本文艺人的特别史观所以理解不了。
日本二战题材文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对战争灾难的“舔伤与抚慰”,60年代对军国主义的“招魂与颂扬”;80年代后对和平观念的“体认与追思”。
前两个阶段和《次元舰队》无关,不提了。进人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壁垒的日渐淡化、国际恐怖主义的日益猖撅,特别是日本经过长期的经济增长、已经步入全民福利社会后,无论对于国际社会还是对于日本国内的民众来说,珍惜和平环境、推动经济发展都已经成为最主流的呼声。这种时代潮流也间接地体现在近年来日本的二战题材文艺作品中,如动画片《萤火虫之墓》、电影《男人们的大和》,这些影片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通过反差手段表达对美好和平的歌颂。与战后初期一些日本反战影片相比,这些作品已经明显超越了“舔伤”式的自慰与“哭诉”式的哀怨,以一种更具理性深度与国际视野的胸襟,在“俯瞰”与反省那段波及到全人类的旷世灾难。
《男人们的大和》这部影片虽谈不上多好,但对战争的反思不含糊。我记得其中有一处很关键的情节,众军官在船舱中对“菊水特攻”作战计划的合理性激烈争吵,多数的军官表示对于不合理的白白送死难以接受,少数的军官支持以死报国的态度,最后一位军官用一段煽情的观点结束了争论:日本已经败了,我们已经无用,如果我们这些旧军人不死掉,那么日本又怎么可能改头换面、求得新生呢?
这像是现代日本人的想法,难以想象是旧军人的思维。其实日本人的线性思维在文艺作品中是表露无余的,谁让这个小岛国总是一厢情愿呢。但是,这段话却明明白白的表达了电影主创人员的想法:新生的日本,比那个四处杀掠的旧日本要好,现在的日本比过去的日本要好。所以才会出现“为了迎来新的日本,这些旧军人必须死”的台词,这种话,显然给了这群旧军人以善意的包装,对为国捐躯的战士表达一丝尊敬——乍看是在煽动爱国主义,不过这种话借旧君军人的口说出来,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直接指出了发动了这场战争的日本的愚蠢。
《次元舰队》中,那艘日本宙斯盾舰的全体官兵,大抵也是这样的思想。在他们眼中没什么比新时代好,没有军队、和平基调占主流的日本同那个“只有死了的日本人才是好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日本相比就是天堂。他们不想改变旧日本战败的历史:军队操纵舆论愚昧民众,国家倡导集体主义,在经济上对国民进行搜刮,人权糟烂,陷入狂热沙文主义浪潮中的老百姓不能自拔。这是怎样的奇葩?实在没有理由改变历史、让这样的国家获得胜利。日本的新生,不就是始于那场大战的失败吗?
相比旧日本海军军官草加的“爱国精神”和看起来“高度的大局观”,宙斯盾舰的全体官兵都是“自私”的。他们发现自己穿越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果他们的行动改变了历史,那未来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是日子过得没原来好,还是干脆就没有自己了?这些都让他们心惊胆战。所以他们绝对不希望自己和这艘现代军舰改变任何的二战历史,就让一切原原本本照史书走就可以了,自己在未来的日本活得挺舒服的。改变历史、帮助日本打赢太平洋战争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国家的战胜一定能给国民当饭吃么?
我敢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在平成日本是绝对主流,但并非在昭和战败后开始。战后初期的主流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战败的凄惨,形成了草根右翼所说的“自虐史观”。在60年代经济腾飞的时候,一部分思想激进的人一度自以为日本将重登“强国之林”,然而美国却不慌不忙的一巴掌把日本打回原型,这终于让日本人民开始彻底的反思。而且80年代后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已久,此时国民文化和思想已经相当成熟并十分趋向理性,这是热爱和平的一个条件。在《次元舰队》的开头,是海自随美军遣舰、众位官兵对这次任务表示不情愿的对话,岸上的无数民众在激烈的抗议日本出动武装力量,阴暗的背景画面预示着不详,无不在表达作者对未来的和平威胁的忧虑。
所以说,并不是《次元舰队》中的宙斯盾官兵和作者本人的思维奇怪,作者本身就对武力的、侵略性的旧日本style彻底否定与不认同,相信大多数日本人对未来和平有着无限憧憬,对潜在的威胁和平的力量抱有警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