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1278|回复: 0

海军火炮的定义与资料 - 第三部分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6-5 19:21 编辑

海军火炮的定义与资料


第三部分 - 其余杂项的定义


作者:Tony DiGiulian


原文链接:http://www.navweaps.com/Weapons/Gun_Data_p3.htm
站内镜像: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Gun_Data_p3.htm


其余杂项的定义


AAA - 防空火炮,即高射炮。通常而言,任何身管口径大于2.5英寸/6.4厘米的防空武器,均可称为防空火炮。

AAW - Anti-Aircraft Warfare(防空作战)或Anti-Aircraft Weapon(防空武器)的缩写。

ACTH - Arbitrary Correction To Hit - 命中临机修正。以先前射击结果的射距/射向分析为基础,对火控解算中存在的不确定偏差进行补偿的经验式修正法。

Admiralty Table - 海军部火控台。20世纪中期的一种英制模拟计算机,其用途是进行火控解算。

All Burnt - 完全燃尽点。火炮发射过程中,当发射药完全燃尽时,炮弹于身管中所处的位置,被叫做完全燃尽点。在绝大部分的实际设计中,发射药燃尽时,炮弹应已在身管中运动了1/2至2/3的长度。举例:5英寸(12.7厘米)/54倍经火炮,配备马克67式药筒时,完全燃尽点在射弹运动了115至125英寸(290至320厘米)处,具体数字取决于药筒中的发射药量。射弹总计需在5英寸/54倍经火炮中运动235英寸(597厘米),即完全燃尽点约在身管长度一半的位置。此外也有部分例外,通常都发生在为老炮设计的新炮弹上,由于设计师试图尽可能提高初速,而导致完全燃尽点更为靠近身管前端。

All Steel - 全钢。1930至1940年代时,英国使用的一个定义,指主要通过铸造手段制造的火炮。许多老式火炮均是以丝紧结构制成的,该词便是用以区分这些老式火炮与上述之新式火炮的。英国最早采用“全钢”结构的大口径火炮,是12" Mark XIV(12英寸/马克14型)火炮,这是一门用于测试新式制造技术的实验性火炮,于1933年8月制成。在这些实验的成功基础上,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所配的14" Mark VII(14英寸/马克7型)火炮,也采用了这种制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为皇家海军所制的火炮,炮尾处均刻有工艺标示。丝紧结构的标示为Wire(丝),而全钢结构的标示为Steel(钢)。

Angle of Fall - 落角。在射弹结束飞行时,其弹道与水平方向间存在的夹角。水平方向即为0度,而垂直方向则为90度。

Angle of Obliquity - 倾斜角。射弹命中装甲时的倾斜角度。当射弹命中装甲时,若弹体轴线与装甲表面呈直角,则我们称其为垂直入射,其倾斜角为0度。

译者注:汉语中通常将该角度称为法线角。



Armor Penetration Definitions - 装甲穿透的定义。穿甲弹对于装甲的穿透能力,定义如下:

  •  Rejected - 未穿透。射弹未能穿透装甲。

  •  Partial Penetration - 部分穿透。对于入射倾角小于45度的情况而言,若射弹前半段侵入了装甲,而后半段未能完成穿透,则称为部分穿透。对于入射倾角大于45度的情况而言,若弹头与上半段弹体未能完成穿透,而残余的下半段弹体侵入了装甲,则称为部分穿透。在部分穿透的情况下,射弹通常不会爆炸,或发生低爆速爆炸,但仍会对装甲板后方的人或物造成破片伤害。

  •  Holing Limit - 穿孔极限。特定穿甲弹射击表面硬化装甲时,在能够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对抗的最大厚度的装甲。在这种情况下,射弹本身并不会穿透装甲,但会有一块装甲碎块被挤入舰体。碎块的尺寸通常与射弹直径相近。

  •  Naval Limit - 海军穿透极限。在确保达成穿透的弹体部分的重量超过总重的80%的前提下,所能对抗的最大厚度的装甲。在这种情况下,射弹通常已经破损,且有可能不会爆炸,但仍会对装甲板后方的人或物造成破片伤害。

  •  Effective Limit - 有效穿透极限。在射弹能够有效穿透,且弹体大致无损能够正常爆炸的前提下,所能对抗的最大厚度的装甲。

Armor Thickness - 装甲厚度。英国装甲板与美国装甲板的标称厚度,并非是始终一致的。导致不一致的原因,便是“40磅”规则。对于比重为7.85克/立方厘米的钢而言,一块厚度为1英寸(2.54厘米),面积为1平方英尺(929.03平方厘米)的钢板,重量为40.8磅(18.5千克)。出于重量与成本计算的便利性及简易度考虑,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均将这个数字化为整数,也就是说,将1英寸厚度/1平方英尺面积的钢板重量标为40磅(18.1千克)。然而,英国与美国的海军战舰设计师,对这种标示装甲厚度与重量的方式,各有不同的解读与计算方式。美国海军关注的是其厚度,而英国皇家海军关注的是其重量。因此对于美国海军而言,1英寸的装甲板,标称厚度即是1.0英寸,而实际重量则是每平方英尺重40.8磅(18.5千克)。而对于皇家海军而言,40磅的装甲板,实际重量即是每平方英尺重40.0磅(18.1千克),而标称厚度则是0.98英寸(2.49厘米)。也就是说,当美国海军战舰的装甲厚度标为10英寸(25.4厘米)时,其标称厚度即为10.0英寸(25.4厘米)。而英国海军战舰的装甲厚度标为400磅时,则其标称厚度为9.8英寸(24.9厘米)。绝大部分资料来源,均会表示两方战舰的装甲厚度均为10英寸(25.4厘米),但严格上来说,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英国战舰的标称装甲厚度应为9.8英寸(24.9厘米)。请读者注意,该词条中反复重申了“标称”这个词,这是因为装甲的制造过程非常复杂,包含了许多种各不相同的工序。每一个工序中都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即便在管控最为严格的环境下,也无法将其彻底消除。由于这种制造公差的存在,因此对美国海军而言,验收标准通常为厚度上允许有+/-2.0%的公差,也就是说,标称厚度为10.0英寸(25.4厘米)的装甲,实际厚度范围可能为9.8英寸到10.2英寸不等(24.9厘米到25.9厘米)。英国皇家海军也有类似的公差允许范围。如果我们将公差允许范围考虑在内,则英国的400磅装甲板中的厚度较大者,与美国海军的10英寸装甲板中的厚度较薄者相比,实际厚度有可能是英国装甲更厚。

ASuW - Anti-Surface Warfare / Anti-Surface Weapon - 反舰作战或反舰武器

ASW - Anti-Submarine Warfare / Anti-Submarine Weapon - 反潜作战或反潜武器

Auto Control / Automatic Control - 自动控制。在美国海军的术语中,自动控制,指火炮指向目标的过程,是依照火控解算系统发出,并经由机电线路传输的信号来完成的。此过程中无需手工输入参数。另请参见下文“本地控制”。

Automatic / Semi-Automatic / Manual Firing - 自动射击,半自动射击,手动射击间的区别。自动射击,意味着只要按下扳机或发射按钮,火炮便会持续发射,直至弹药告竭。机枪是一种典型的自动射击武器。半自动射击,意味着每次发射前,都必须先按下扳机或发射按钮,但射弹运输装填等操作过程无需手动干预。弹夹供弹的手枪是一种典型的半自动射击武器。手动射击,意味着每一发射弹都必须由操作人员完成搬运与装填的过程后,才能进行发射。单发栓动步枪是一种典型的手动射击武器。半自动炮闩,是在每次装填完成后,必须手动关闭炮闩,但击发完成后,炮闩可以自动开启,并将使用过的药筒退出炮膛的一种炮闩形式。而全自动炮闩,则是在装填完毕后可自动关闭,击发完成后又能自动开启,并将使用过的药筒退出炮膛的一种炮闩形式。

Base Slap - 弹底碰撞。若穿甲弹命中装甲板时带有一定倾斜角,则射弹贯穿装甲的过程中,弹体会倾向于发生偏斜。当偏斜的程度足够大时,会导致射弹的底部与弹坑的边缘位置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可能会致使弹体发生破裂,并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爆炸。此外,若射弹命中时的倾斜角过大,还可能发生跳弹。当弹头部分跳开后,弹底便会重重得砸在装甲板上,这有可能会导致弹体破裂,或发生提前起爆。另请参见下文“锤击效应”。

Batten Board - 校准屏。当无法通过瞄准点目标来进行火炮校准时,则可使用校准屏来代行职能。校准屏需安放在距离炮口特定距离的位置,或者也可如插图所示,安放在身管上的特定位置。校准屏上通常会有至少四个点;炮膛校准镜对准一个点,旋回瞄准镜对准一个点,俯仰瞄准镜对准一个点,复核瞄准镜对准一个点。这些点的间距,与各个瞄准镜间的间距完全相同。插图所示的校准屏中,长长的垂直条纹是用于校准火炮瞄准镜的,确保火炮俯仰时瞄准镜视线能够与其保持平行。另请参见下文“炮膛校准”。



Battle Ranges - 交战距离。在20世纪的上半叶,各国海军所设想的火炮交战距离,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显著的增长。1900年时,绝大部分海军认为1,000码是开展炮战的极限距离。但事实上,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双方在圣地亚哥海战中的最大交战距离达到了9,500码。1903年时,美国海军认为3,000码是较为合适的交战距离。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绝大部分的海上战斗发生于3,000至9,000码这个距离区间。一位目睹了上述交战的英国海军上校,威廉·帕肯汉(William Pakenham)总结道:以大英帝国炮术之精,可于20,000码距离即开始射击,而10,000码则应被视为近距离范畴内。然而于同期建成,威名享誉后世的皇家海军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战列舰,却是依照6,000码的预期交战距离来建造的。1907年,美国海军设计战列舰时,预期交战距离是8,000到10,000码。1910年12月时,美国海军军械局的局长有一番谬论,记载如下:“由于在15,000码距离上,目标舰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舰体都将沉入地平线下,故12,000码已是交战距离的上限”。这实际上是从炮塔瞄准镜的角度进行观测而得出的结论,而观测员所处位置则要再上升90英尺,其视界可达以上距离之两倍。1911年时,凭借上述的观测员配置,美国海军特拉华号(USS Delaware)战列舰能够在16,000码的距离上反复命中彼时已经过时的圣马科斯号,即从前的德克萨斯号(San Marcos,ex-Texas)。1914年时,英方认为, 配备13.5英尺主炮的战舰可在15,000码距离上遂行超远距离射击;而配备12英寸主炮的战舰则能在13,000码距离上遂行超远距离射击。然而在1915年1月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尽管英方测距仪无法在15,000码以上距离完成准确测距,但英舰仍在约20,000码距离上开火,并成功取得命中。1918年时,依照设计,南达科他级(USS South Dakota,BB-49)战列舰可在18,000码以上距离遂行炮战;而到了1930年代中期,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USS North Carolina,BB-55)则预期在24,000码距离上开火。

Battery
1)待发状态。炮座内的火炮完成整备,随时待发的状态,称之为“待发状态”。该词源于前膛装填火炮的时代。彼时的火炮发射完后,会因后坐力而后退很长一段距离,此时需先清除膛内残渣,装填并压实弹药,最后将火炮向前推回炮位。由于英语中Battery即是炮位之意,故有此一词双意之解。另请参见下文“火炮归位”。
2)炮组。单艘舰船上所有特定口径火炮之总和,称之为“炮组”。举例: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USS Iowa,BB-61)的“主炮组”,指的是其装备的9门16英寸(40.64厘米)火炮,而“副炮组”则是指其装备的5英寸(12.7厘米)火炮。
3)炮群。能够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各种不同口径火炮之总和,称之为“炮群”。

Biting Angle - 侵彻角。穿甲弹能够有效侵入装甲,而非发生跳弹的最大入射倾角。

Blowback
1)气体外泄。高压的发射药气体,在预想外的情况下发生后向泄露。导致气体外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炮尾机构存在缺陷,药筒发生破裂,或底火存在缺陷。
2)气体反冲。在导气式自动武器中,枪机/炮尾机构的开闭循环,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能量冲击来完成的。

Bore Premature - 膛炸。爆炸性射弹在离开炮管前便发生爆炸的情况,称之为膛炸。

Bore Sighting - 炮膛校准。通过火炮瞄准镜镜对炮膛进行校准的过程。对于仅以本地控制的方式操作的火炮而言,校正的第一步便是在炮膛内放入一支炮膛校准镜(请见插图)。炮口处放置的十字线需与校准镜中的十字线恰好叠合。此后便对火炮进行调整,直至校准镜中的十字线恰好落在校准用的点目标上。火炮与校准目标间的距离,以火炮的最佳有效射击距离范围为佳。火炮校准完毕后,继续对火炮瞄准装置进行校准,直至瞄准装置亦恰好对准校准目标为止。另请参见上文“校准屏”。



译者配图:炮膛校准镜


Bracket - 夹叉。接连两组齐射,弹着一组较远一组较近,或一组偏左一组偏右,但没有发生跨射。

Bracket Salvo -夹叉齐射。一组用于判定目标距离的方式。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有广泛运用这种射击步骤。德国海军的具体射击方式为,发射三组半齐射,第一组依照测距仪判定的距离计算射程,第二组在测距距离的基础上增加400米距离,而第三组则减少400米距离。通过观测哪一组半齐射的落点与目标最为接近,来判定实际射击距离与射击方位。

Broadside - 舷侧齐射。向舷侧方向的目标,遂行一次全炮齐射。舷侧齐射可能会运用到多种不同口径的武器。

BuOrd - USN Bureau of Ordnance - 美国海军军械局。1842年8月31日成立,彼时名为军械与水文局(Bureau of Ordnance and Hydrography),后于1862年7月5日更名为军械局。1959年8月18日时,军械局被废止,其职能转交海军武器局(BuWeps - Bureau of Naval Weapons)履行。1966年5月1日时,又新设立了海军军械系统司令部(Naval Ordnance Systems Command),以替代海军武器局。1974年7月1日起,海军军械系统司令部与海军舰船系统司令部(Naval Ship Systems Command),被合并为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CEP - Circular Error Probable / Circle of Equal Probability - 圆概率误差。以平均弹着点(或目标点)为轴心,半径范围内包含半数弹着点的圆。另外半数弹着点则位于该圆的半径范围之外。举例来说:一组八炮齐射的圆概率误差,即是将距离平均弹着点最近的四个射弹落点包含在内的圆。

Charge Assessment - 发射药量估算。针对特定种类的发射药,以达到新炮标称初速为目的,而对发射药用量进行估算的过程。当新型发射药被生产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射击实验,以便对用量进行正确的评估。这个过程被称为发射药验证测试。现行方法是,使用三到四根不同的身管,搭配不同的发射药量,进行一系列射击测试,并记录下每一次射击时的膛压与初速。另请参见下文“验收测试”。

Chase Hooped - 炮身尾段加强套。一种补强火炮身管结构的方式。其通常做法,是在火炮身管的尾段附加一段紧紧扼住身管的套管。

Chicago Piano - 芝加哥钢琴。最初在1920至1930年代时,该词是对汤姆逊0.45英寸口径冲锋枪的俗称。据称此枪为芝加哥黑帮的惯用武器,并由得此名。到了二战期间,该词经常用于描述多联装的防空武器,其中以英国2磅砰砰炮,英国四联装0.50英寸机枪,及美国1.1英寸防空炮这三种武器为最。在Lee Heide的著作《Whispering Death》中,也曾在提及德国海军防空武器时使用该词。但根据书中内情,我认为那实际上是意大利的37mm高射炮。

Clip - 弹夹。一种可以固定数发子弹的长条状金属制品,能够加快子弹装填速度。将子弹拉出弹夹的过程,通常藉由枪机循环动作完成。

Cold Gun Correction - 冷炮修正。火炮首发射击时所进行的射程修正。为了避免生锈,炮膛内部通常涂有润滑油。相比清洁干燥的炮膛而言,在炮膛内涂抹有润滑油的情况下,射弹在炮膛内部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会有所降低,从而导致首发射击时的膛压降低,并最终导致初速的降低。针对这一情况,火控系统中内置了对应的调整参数。

Collective Fire - 集火射击。单艘战舰的全体炮组向同一个目标开火。集火射击时可能会动用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

Concentration Dial / Range Clock - 刻度盘 / 射程钟。在许多摄于1916年至1940年间的战舰相片中,均能看到其前后两处上部建筑或桅杆上,设有类似于大型挂钟的装置。实际上这类设备的存在目的,是向编队内的其余舰只告知本舰目前所射击目标的距离。编队中的其余战舰,即便因云雾,火炮,或烟囱发出的烟雾导致目标视线受阻,亦可依靠这些设备及炮塔指向标记(详见下文),在重获视线后有效调整其火炮的仰角与指向。这些设备极大地降低了再次发射所需的准备时间。在1930年代后,由于雷达技术的发明以及舰船间通讯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战舰都已在于二战开始前或战争初期时移除了这些设备。插图中给出的射程钟,短指针(时针)代表的是千位以上的距离数字,0代表10,000码,而9代表19,000码。而长指针(分针)代表的则是百位之内的距离数字。



Concentration Fire - 协同射击。两艘或两艘以上的战舰,向同一个目标进行射击。

Continuous Fire - 连续射击。不因观察或修正而停止的射击方式。只有在舰船配备有火炮自动控制系统,或认为现有火控参数已经臻于完美(例如先前的齐射中已反复击中目标)时,才会采用这种射击方式。另请参见下文“快射”与“慢射”。

Continuous Fire, Rapid - 快速连续射击。每一处炮塔或炮位上的火炮,只待装填完毕且准备就绪后就立刻发射,而不再等待其余火炮。

Cook-off - 走火。意料之外的武器发射。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射后,枪炮身管会变得非常之热。这些热量可能会导致膛内的发射药受热并达到自燃温度,由此导致武器意外发射。因为这个缘故,许多自动武器采用的都是“开膛待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直到扣下击发装置之后,弹药才会被推入膛中。

Copper Choke - 铜屑阻塞。十九至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线膛火炮,都采用了带铜质弹带的炮弹。火炮射击时,膛线与弹带不断摩擦,刮下的铜屑会在膛线中形成沉积物。随着火炮不断发射,这些沉积物也会不断累积,最终导致身管口径缩小。这种阻塞炮膛的现象,会导致后续炮弹的运动阻力增加,降低其运动速度,并导致膛压上升。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展至危险地步,对身管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身管迸裂。因此在绝大多数海军中,都发展出了定期清理炮膛的规范,使用金属刷等工具清除这些沉积物。另请参见下文"积垢"与"钢材阻塞"。

COTS - Commercial Off The Shelf - 现成商业制品。使用现有的技术与部件,而非进行重新研发。

CTL - Constructive Total Loss - 推定全损。损坏程度过大,已失去修理价值。

Cue Balling - 撞击式装填。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巡洋舰上的舰员针对其搭载的8英寸(20.3厘米)舰炮做出了一些“舰员改动”,此即为其中一种主要的改动。其过程为:通过推弹杆高速撞击射弹底部,利用惯性将其送入炮尾内部。亦即是说,推弹杆推送炮弹时的行程,并不会超过推送发射药包时的行程。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推送炮弹时的行程较长,故而要比推送发射药包时慢上许多。采用这种非官方的装填方式后,可将此类火炮的射速自3发/分提升至5到6发/分,提升效果显著。火炮结构能够承受长期操作的负荷而不受损,这应归功于设计人员预留了颇大的余度,才得以承受使用者的此类暴力操作。

DAMS / DEMS - Defensively Armed Merchant Ship / Defensively Equipped Merchant Ship - 此二词均为英军所用,均指具备自卫武装的商船,前者用于一战时期,后者用于二战时期。依照条约规定,潜艇可不经警告径直攻击任何武装商船,故英国人择选该词,以图规避条约限制。

Danger Space - 危险界 在弹道不变的射击线前放一具体目标,将目标向射击点移动,平行量取目标底端(水线处)被击中的位置到顶端被击中的位置;这两段之间就是危险界。弹道愈是低伸,危险界愈大。另请参见下文“命中界”。

上方是危险界,下方是命中界。


Davis Gun - 戴维斯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曾进行过一系列的实验,试图在巡逻飞机上搭载大口径火炮以遂行反潜职能。这种武器全称为戴维斯无后坐力炮,其发明者为美国海军中校克雷兰·戴维斯(Cleland Davis)中校,由此得名。这种武器有6磅(57毫米)与3英寸(76.2毫米)两种口径,由两支身管构成。第一支身管指向前方,发射普通炮弹;而第二支身管则指向后方,发射霰弹;通过同时击发两支身管,起到互相抵消后坐力的效果。这种武器旁通常并列安装有一挺刘易斯机枪,起到辅助测距的作用。

Declination Marks - 炮塔指向标记。炮塔炮座上涂装的刻度标记,用于向编队内的其余舰只标明自身炮塔指向方位。另请参见上文“刻度盘”。



Deflagration - 爆燃。非常迅疾的燃烧,时常伴随有火焰与火花,有时也会有燃烧颗粒的飞溅。尽管爆燃也被归类在爆炸的范畴下,但爆燃通常指的是凭借燃烧物质中固有的氧元素进行燃烧的现象,因此反应区拓展至未反应物质的速度,要低于声音在该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反应物质与未反应物质间的热能传递,是通过传导与对流来完成的。爆燃的燃烧速度通常低于2,000米/每秒。

Deflection - 横移修正量。在射击时,针对目标方位做出的横向角度修正量。由于大部分目标都处于运动状态,因此需要设置一个提前量,以便射弹能够被投送至目标的预期位置。另请参见下文“射击线”与“瞄准线”。

Detonation, Low Order - 低爆速爆炸。炮弹内的装药燃烧不完全,或燃烧效率低下的情况,称为低爆速爆炸。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炮弹在命中目标时受到了损坏。例如:穿甲弹穿透装甲时受到了损坏。

Dispersion - 散布。齐射弹平均弹着点与其中一发射弹弹着点之间的距离。射距散布是与射击线平行测取,射向散布是与射击线成直角测取。散布样态指特定一组齐射的所有弹着样态之总和。

Drift, Angular - 角度偏移。炮膛轴线与射击目标之间的角度差①。另请参见下文“射击线”与“弹道轨迹”。
①即炮膛轴线与瞄准线之间的角度差。

Drift, Linear - 线性偏移。射弹在其飞行过程中,由于自转造成的横向偏移。另请参见下文“射击线”与“弹道轨迹”。

Elevation - 俯仰。指火炮在纵轴上的移动。

Equal Section Charge - 等量分组装药。一组完整的发射药,由数组相同量级的发射药共同构成。相比单个的大号发射药而言,将其分为数组较小的发射药后,搬运操作的便利性会有所提升;并且还能通过调整发射药组的使用量,来获得不同的初速与射程。

Erosion - 烧蚀。炮膛会在燃气烧蚀与机械磨损的作用下发生损耗。身管损耗的最大来源,是发射药气体产生的高热与化学作用对膛线的侵蚀。

FCS - Fire Control System - 火控系统。通常指以火炮瞄准为目的而设置的全体设备;包含了测距仪,射程计算仪,以及火炮俯仰与旋回机构在内的一系列设备。

Feed - 供弹。指武器的弹药供给方式。

FKC - Fuze Control Clock - 引信设定钟。英制高角火控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详情请参见海军技术版面中的《高角射控系统》这篇短文。

Flare-back - 炮尾焰。当火炮发射完毕后,药室内可能仍有尚未燃烬的残留物质与尚未燃烧的发射药,此外也可能有发射药气体残余。当炮尾开启后,突然灌入药室中的氧气可能会引燃这些物质,导致火焰向后串入炮室之中。因此许多大口径火炮上都配备有排气装置,在火炮发射完毕后,通过向药室内注入氮气来扑灭上述危险物质。美国海军16英寸(40.64厘米)火炮的存世影像或照片中,火炮发射数秒后炮口处会有小团烟雾排出,这便是清理炮膛用的氮气。

Fouling - 积垢。弹体或弹带上磨损下来的金属碎屑,会在火炮身管中产生积垢。这种情况有时亦被称作“铜屑阻塞”。在使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的时代,身管内残留的未燃发射药,亦被叫做“积垢”。

fps - Feet per second - 英尺/秒

GFCS - Gunfire Control System - 火炮火控系统。

Gun Index / Turret Efficiency - 火炮指数/炮塔效率。在火炮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多联装炮座的火炮效率始终是不如单装炮座的。导致火炮效率降低的因素众多:射速的下降,操作的不便,还有火控与齐射的复杂度等等。综合这些因素后,大致可将火炮效率问题归纳为如下:联装炮塔的效率,大约为单装炮塔的1.75倍;三联装炮塔的效率,大约为单装炮塔的2.5倍;四联装炮塔的效率,大约为单装炮塔的3.125倍。

Gun Jump - 火炮跳动。炮膛轴心与射弹实际出膛轴线间的差异。每一发射弹的实际出膛轴线可能存在差异。火炮身管的移动,以及由热烧蚀导致的身管下垂差异,都会导致射弹出膛轴线发生变动。据调查结果显示,火炮身管在射击过程中发生的弯曲振动,是导致此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射弹发射过程中,膛内的气压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光学测量表明,这种变化会导致身管产生高频率的振动。亦即是说,当射弹飞离炮口的瞬间,身管会将一特定的振动相位传递给射弹,导致射弹出膛轴线改变,使其角度与原先的炮膛轴线产生差异。此外,出膛炮弹还会被赋予一个横轴速度,其数值与身管振动的角速度成比例。如上所述,身管振动会导致射弹运动角度在纵横两轴上发生变动。横轴上的变动约为1至2角秒,会对横向散布造成显著影响。横轴变量的平均值为零,因此火炮射表或瞄准参数中并无横轴变量的补偿值。而纵轴变量的平均值则并非为零:火炮仰角提升会导致炮口下垂量增加,而炮口下垂量的增加意味着振动频率与横轴速度的增加。因此火炮射表及瞄准参数中会将纵轴变量考虑在内。

HACS - High Altitude Control System - 高角射控系统。指英国于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之间所采用的一系列防空用指挥仪及模拟式火控计算机。详情请参见海军技术版面中的《高角射控系统》这篇短文。

Hammer Action - 锤击效应。当射弹以较大倾角(通常为25到30度)命中装甲板时,有可能发生弹体弯折或扭曲的现象。射弹命中目标时,弹头部分的运动会突然受阻,而弹底部分则依然保持前进状态,从而导致了此种情况出现。这有可能会导致射弹断裂,发生提早爆炸,或造成侵彻失败。当使用锤子敲击钉子时,如果敲击角度并非垂直而是存在一定角度,则会导致钉子弯折并无法有效钉入木料中,这与上述情况相似,该现象由此得名。另请参见上文“弹底砸击”。

Hangfire / Misfire - 发火迟缓/不发火。发火迟缓指的是意料之外的射击延迟现象(即按下射击按钮至火炮实际开火之间存在时间延迟)。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底火燃烧过缓导致的;此外对于使用药包式发射药的火炮而言,药包装填方向错误或装填位置不正,从而导致药包中的点火药未能在第一时间引燃,也会导致发火迟缓。不发火则是指发火完全失败的情形。若要分辨发火迟缓与不发火,则必须开启炮闩检查弹药情况。于药包式火炮而言,发射药包上未烬的余火会继续阴燃较长时间,因此实践中通常需等待30分钟后才可开启炮闩。

Hitting Space - 命中界。在弹道可变的射击线前放一具立体目标,将目标射击线固定不动,调整弹道量取目标底端(水线处)被击中的位置到顶端被击中的位置;这两点之间就是命中界。此外,由于射弹击中水面后可能会发生反弹,穿入水中的炮弹也可能继续运动并最终命中舰体,故目标前方的特定范围,亦可计入命中界中。换而言之,命中界包含了能够对目标造成破坏的全体远近弹的落点范围。落角愈大,命中界愈小。在远程炮击中,危险界的范围与命中界大致相同;但在近距炮击中,危险界的范围要大于命中界。另请参见上文“危险界”。

译者配图:命中界


HSMST - High Speed Maneuvering Surface Target - 高速机动的水面目标。

Inclined - 侧倾。进行侧倾实验时,舰体上会安置横跨两舷的导轨,导轨上设有可滑动的砝码。通过砝码移动距离及其导致的侧倾角度数据,可计算出船体的重量。此外,艏艉平衡之类的因素,也可以通过前后移动砝码的方式进行测算。

Indirect Fire - 间接射击。向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目标进行射击。通常指对岸轰击。

IS / ISE - Initial Salvo Error - 初始齐射偏差。第一组齐射落点与目标之间的偏差距离。

Killer Tomato - 番茄靶标。详见插图。这是一种橙色的大号飘浮气球,用于海军火炮的实弹射击演习。此外还有柠檬靶标(黄色飘浮气球),香蕉靶标(黄色塔状目标),以及飞艇靶标(浮空气球目标)。



Ladder Salvo - 阶梯射。英文亦称“Ranging Salvo”。当舰船在射击具体距离不确定的目标时,火控军官常会采取阶梯试射法。通过将每一门或每一组火炮的俯仰角调节得略微不同,使每一批炮弹的落点较前一批的落点更远些,随后通过观测,确定命中目标或落点最接近于目标的炮弹属于哪一批炮弹,以此来求得更为精确的距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美国海军新锐战列舰在使用阶梯试射法时,会将九门火炮全部用上。典型的做法是将一座炮塔上的三门火炮编为一组,一组在初始预计射程上增加200码(180米)作为距离参数,另一组依照初始预计射程减去200码,最后一组则减去400码。此外每组火炮在射击时间上留有间隔,以免弹着观测发生混淆。一旦形成跨射,便表明距离正确,此时便可转换至快射模式,即火炮准备就绪后便立即发射的模式。

Laying - 火炮瞄准。通过调整火炮的俯仰与旋回角度,使射弹能够正确落在目标位置。

Lead Angle - 提前角。瞄准线与射击线之间的差别,被称为提前角。具体请见插图。



Local Control - 本地控制。不依靠指挥仪或遥控操炮,仅依靠配套的瞄准镜或机械瞄准具进行瞄准的火炮发射方式。射程,射击提前量,引信装定等亦均由炮位人员决定。

LOF - Line of Fire - 射击线。为向目标预期位置投射火力,而采取的火炮俯仰与指向。意同“火炮瞄准”。

LOS - Line of Sight - 瞄准线。火炮与目标当前位置之间的连接直线。

Measurement Units - 度量衡单位

  •  Nautical Mile - 海里。历史上,英国将1海里的长度定义为6,080英尺整(1,853.184米),而美国则将1海里的长度定义为6,080.2英尺(1,853.249米)。在1929年召开的国际水文地理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国际通用海里”的定义,其长度为1,852米(6,076.115英尺)。美国于1954年时接受了该定义,而英国则于1970年时接受了该定义。但无论采取是英制,美制,抑或公制,英语国家的惯例却是将1海里四舍五入为2,000码(1,828.8米)。因此当读者在阅读英国或美国出版的刊物时,若是瞧见10海里远的字样,那通常指的是20,000码的距离(18,288米)。1链则通常是指1/10海里的距离,但此项上并无国际公认的定义。

  •  Inch to Centimeter Conversions - 英制公制的转换。自1893年至1959年,美制英寸的定义,是1米恰好等同于39.370英寸。即美制英寸等同于2.54000508厘米。而在同一时代,英制的帝国英寸的定义,则是1英寸等同于地球两极直径的1/500,000,即英制英寸等同于2.5399772 厘米。及至1959年时,两国均采纳了“国际通用英寸”,其标准为1英寸恰好等同于2.540厘米。与此同时,美制英里的定义亦转轨至上述新体系,但旧制英里并未完全废除,否则所有的美国地质调查图都需要重新绘制了。因此,美制英里应为5,280英尺(1,609.344000米),而旧制英里为5,280旧制英尺(1,609.347219米)。在我的网页上,英制公制的转换以国际英尺标准为准。

  •  Weight - 重量。在美英两国,舰船的排水量以及诸如炮塔之类的主要组件重量,通常以“长吨”作为衡量单位;1长吨等同于2,240磅(1,016.047千克)。而其余国家则通常使用公吨作为衡量单位;1公吨等同于1,000千克(2,204.623磅)。在我的网页上,长吨与公吨是有所区分和注明的。由于自1883年以后,美制的常衡磅与英制的帝国磅之间仅存在微不足道的差别(约1/10,000,000),故可以假定自此之后的美制磅与英制磅在计量上相同。但实际上来说,这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直到英国1963年的重量与计量条例通过后,两者才从官方定义上完全等同。

Mil - 密位。一种角度衡量单位,依照美国陆军的定义,1密位等同于圆周的1/6,400;而依照美国海军的定义,则为3角分26角秒。

MPI - Mean Point of Impact - 平均弹着点。一组齐射中,各弹着点的统计中点。举例:如果在一组齐射的弹着点周围划一个圆,则其圆心便是平均弹着点。

mps - Meters per second - 米/每秒

Muzzle Energy - 炮口动能。即射弹飞离炮口时具备的动能,可通过炮弹重量与炮口初速求得。具体公式为:炮口动能 = 1/2 * 弹重 * 速度²。请勿将炮口动能与冲量混为一谈,冲量的计算公式为:冲量 = 弹重 * 速度。

Muzzle Flash - 炮口焰。火炮发射时,可见到一团耀眼的火球自炮口喷出。未燃的发射药气体在喷出炮口后,会与大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发生燃烧,这是炮口焰的主要成因。更多信息,请参见海军技术版面中的《炮口焰》这篇短文。

NGFS / NGS - Naval Gunfire Support - 海军炮火支援。

NSFS - Naval Surface Fire Support - 海军对面火力支援。该定义并不单指火炮,面对面导弹及其它的舰载武器装备也同时包含在内。

Offset Firing - 补偿射击。一种实弹射击演习。通过将具有偏差的信息输入火控解算,使射弹依照预期距离,落在目标舰左侧或右侧的方位。

OP - Ordnance Pamphlet - 军械手册。美国海军军械局文件,内含军械装备使用与维护保养方面的详细说明。每一种独立的军械装备,均有各自独立的军械手册。例如:火炮,炮塔,指挥仪,各自配有相应的手册。此外,军械手册中还可能包含有基本指南,射程表,术语列表,科学原理等各类信息。

OrdAlt - 军械局变更。美国海军军械局文件中所述的,对现有武器弹药炮座等设备采取的变更。另请参见下文“舰员改动”。

Ordinate - 纵标。射弹弹道轨迹上的任意一点。最大纵标,指射弹飞行轨迹上达到的最高点。

Optronic - 光电设备。光学(Optical)与电子(electronic)二词的合体。通常指具备部分计算机辅助瞄准功能的光学炮瞄装置。

Parbuckling Gear - 套拉绳装置。美国海军舰艇上所用的一种射弹移动装备,由绳索与绞盘构成。该设备的作用,是将射弹自储存区域移动至提升机。



Pattern - 散布样态。一群齐射弹的弹着分布样态可分为射距和射向两种。但计算时要排除不规则弹。射距样态是指最远的一发弹与最近的一发弹与射击线之间的平行线距离差,射向样态是指最偏右的一发弹与最偏左的一发弹与射击线之间的垂线距离差。

Pisaba Brush - 炮膛刷。一种清理炮膛用的工具,其刷毛由棕榈叶制成。这种刷子通常会安装在长杆上,或者在两头拴上绳索,以便在炮膛中前后移动,清理杂质碎屑。

POH - Probability of Hit - 命中概率

Proof / Proofed - 验收测试
1)当一门火炮制造完毕,并已通过外观及非射击验收后,需要将其运往试验场,使用显著高于最大实际用量的发射药量对其进行射击测试。通过这类测试后,便可称这门火炮已通过验收测试。按照现行标准,美国陆军的火炮测试,需要以常装药发射三发炮弹,并以超标装药发射一发炮弹。常装药弹会对身管施加典型情况下的压力,而超标装药弹对身管施加的压力则会超出其服役寿命间可能经历的实际压力。
2)弹药制造完毕后,会在其中筛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射击测试,以验证其是否能达到标准要求。

Range Clock - 射程钟。请参见上文“刻度盘”。

Range, Gun and Navigational - 射击距离与航海距离。射击距离,指以取得命中为目标而在射击瞄准装置上设定的距离。而航海距离,则是指目标舰与射击舰在开火瞬间时的几何距离。由于射击舰与目标舰各自的运动均会影响到弹着计算,因此射击距离与航海距离很少有形成一致的情况。这些参数通常由射击舰的弹道计算机完成解算。

Range, Maximum - 最大射程。火炮的最大射程,并不总是在45度仰角时达成的。这是由于受大气摩擦影响,射弹的弹道路径始终都在发生变化的缘故。举例来说:具备高初速的大口径火炮,以大于45度的仰角进行发射时,其射弹将会穿越更为稀薄的空气。因此在射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总和降低了,于是得以达成更大的射程。

Range, Slant
1)斜距。同空中目标的直线距离。若以目标的垂直距离为对边,水平距离为邻边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则其斜边的长度即为同目标间的斜距。
2)射弹在达到其弹道最高点前,所能前进的距离。在计算防空武器的效能时,该数据很有参考价值,可以用其计算防空武器面对飞机或导弹时的最大交战距离。

Range Finders, Optical - 光学测距仪。战舰上所用的光学测距仪,可分为两个大类:合像式测距仪与体视式测距仪。在合像式测距仪中,目标物体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通常而言呈现的物象会是上下两个。操作人员通过调整,将测距仪中显示的两个物象匹配一致,以获得正确的距离读数。合像式测距仪要求目标与自身间的的视线清晰可辨,如此才能求得准确的距离参数。而体视式测距仪则与双眼视觉的原理颇为相似。如果你的双眼聚焦有误,则看到的物体会非常模糊,甚至存在重影。如聚焦正确,则目标清晰可辨,且能有效分辨物体远近。体视式测距仪的工作模式与此相近。左右两个物镜中各有一个独立的影像,操作人员需将这两个影像匹配一致,以获得正确的距离读数。在美国海军的测距仪器上,物镜中有小号钻石型标记可见,它们会随测距仪器调整而前后移动。当两个标记与目标在相同距离上重合时,便可求得距离参数。通常而言,体视式测距仪的测算结果较为精准,且不像合像式测距仪那样易受欺骗,但体视式测距仪对操作人员的天资以及专注程度的要求更高。

译者配图:测距仪的原理



译者配图:合像式测距仪



译者配图:体视式测距仪



Rangekeeper - 射程计算仪。在美国海军的术语中,20世纪前半叶时用于计算火控参数的模拟计算机,被称为射程计算仪。在现代军舰上,射程计算仪已被电子计算机所取代。

Rapid Fire - 快射。当一定数量的炮塔预备就绪时便即刻发射的射击方式。对于速射炮而言,该词等同于连续射击。另请参见下文“慢射”。

RCS- Radar cross section  - 雷达截面。目标向雷达接收机反射雷达信号的能力,称为雷达截面。雷达截面值越大,则反射回雷达接收机的能量越多。

Ready-use Ammunition - 备射弹药。存放在火炮近旁,而非弹药库中的弹药。对于安装在开放式炮座的大口径火炮,其备射弹药可能会存放在钢制的防弹箱或防弹架上。而在许多小口径火炮上,备射弹药通常会放置在防盾内侧,以便快速取用。

Rocking Ladder - 摇摆梯阶射击法。以目标为中心,前后调整瞄准点的位置,以期消除火控参数中存在的错误。此种射击法通常用于速射武器与自动武器。

rpmpg - Rounds per minute per gun - 每门火炮每分钟射速。用于描述多联装炮座中,每一门火炮自身的射速。

Run-out - 火炮归位。在火炮发射完毕,后座过程结束后,将其重新复位至待发状态的过程。该词源自前膛装填火炮的时期。那个时代的火炮发射完毕后,需朝舰体内部方向拖回火炮以完成装填过程,然后再由炮组人员将其手动推回炮孔位置后,才能再次发射。自188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大口径武器上都配备了液压或气压缓冲装置。而在机枪之类的小口径武器上,则通常会配备弹簧。

Safety Rails - 安全围栏。在许多战舰上,手动操作的轻型武器(例如厄利空20mm机关炮)边上都设置有围栏状的结构。这些结构的作用,是避免武器指向某些特定方位,从而杜绝炮手意外地向本舰进行射击的情况。另请参见下文“射界受舰体阻挡”。

Sailor Alt - 舰员改动。美国海军中的非官方用词,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标准操作流程的改动。另请参见上文“撞击式装填”与“军械局变更”。

Salvo - 齐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火炮进行射击。

Salvos, Half and Double - 半齐射与二重齐射。在一些英国战舰的行动记载中,有提到过“半齐射”,“二重齐射”,以及“全舷侧齐射”这些词汇。对于配备了多座联装炮塔的战舰而言,“半齐射”意为同时发射每一座炮塔中的一门火炮。而“二重齐射”则为每一座炮塔中的第一门火炮发射完毕后,紧接着在数秒内再次发射另一门火炮。“全舷侧齐射”则表示全部火炮同时发射。同常来说,确定射击距离时,会采用半齐射的射法,一旦距离确定后,便会改作二重齐射。二重齐射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同时出膛的弹丸互相干扰。但由于炮塔会在离轴力量的作用下产生转动,因此存在横向散布增大的缺点。

Siacci Method - 塞西法。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塞西(Francesco Siacci),于1880年代后期发展出的一种确定弹道性能近似值的计算方式。这种计算方式仅适用于计算小角度弹道轨迹(小于15度),如今通常用于计算枪械弹药的弹道性能。该计算方式将小角度弹道的计算简化为一张求积计算表,只需依照给定速度便可求得射击距离,飞行时间,倾斜角度,以及弹道高度。

Slow Fire - 慢射。在前一轮齐射形成弹着,并依据观测结果对火控参数进行修正后才进行下一轮齐射的射击方式。另请参见上文“快射”。

Spall - 崩落碎片。自屏障壁垒的任意一个表面上破裂崩落的碎片。举例:由于装甲板被炮弹命中,穿透,或在其表面爆炸,而导致装甲板上有碎片崩落。

Steel Choke - 钢材阻塞。特指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早期时,英制火炮中存在的一种瑕疵现象。“Choke”这个单词,也可指霰弹枪上一种叫做“喉缩”的枪管结构,通过将枪口处的尺寸刻意缩小,以取得更好的散布样态。而在此处,则是特指身管直径在炮口处缩小的这种现象。在19世纪晚期时,英国方面开始采用大型的铸钢块作为火炮制造的坯料。随之而来的,则是金属冷却不均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身管的纵向压力集中于最前端的定位台肩,导致炮口部分的A基管收缩过度而产生裂缝。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方面曾采用过数种权宜方案:例如使用环形沟槽来支撑铸钢块。这些方案尽管减缓或改善了问题,但并未将其根除。最后,通过降低内A管与A基管间的安装锥度,并将A基管的定位台肩位置大幅后移的方法,压力分布样态得以改善,这个问题才最终完满解决。英制13.5 in Mark V(13.5英寸 马克5型)火炮的晚期型号,是最早一批彻底根除钢材阻塞问题的火炮。许多设计更为古老的火炮,在经过长时间的射击后也出现了与此类似的“钢材阻塞”现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于射弹弹带与身管间持续不断的摩擦,导致火炮衬管被逐步向前拉伸造成的。尽管凸出炮口以外的部分能够被轻易切除,但向前伸出的衬管还会在外A基管上位于炮口附近的定位台肩处,形成了一道凸起的棱环。弹带上脱落的铜屑会在这道棱环处聚积,导致炮口直径缩小。其产生的阻力甚至有可能触发炮弹引信,导致炮弹在身管内部或飞离炮口后不久便提前起爆,因此这种现象也被叫做是“铜材阻塞”。尽管这道棱环是可以被锉平的,但若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改变衬管中内部台肩与膛线的布置模式,并使用新规格的衬管替换老的衬管。

Straddle - 跨射。当同一组齐射的射弹落点位于目标前后两侧,或前后左右各个方位时,则称为形成跨射。这意味着火控参数有效,从下一轮齐射起可立即进行持续射击,而不必等待观察修正。
译注:在判断是否形成跨射时,需先排除不规则弹。

Star gauge - 星型测径仪。一种简单的测量工具,可将其置于坡膛处的膛线起始部分来衡量大口径火炮衬管的损耗程度,以对衬管剩余寿命进行计算。

译者配图:星型测径仪



Striking Angle - 入射角。射弹命中装甲时的倾斜角度。当射弹命中装甲时,若弹体轴线与装甲表面呈直角,则我们称其为垂直入射,其入射角通常写作90度。依照此种定义,入射角与倾斜角恰好互为对立。也就是说,如果入射角为50度,则倾斜角应为40度。

Superelevation / Super Elevation - 仰角补偿值。根据地心引力对弹丸施加的作用,在瞄准线角度上再提升一定角度以补偿弹道曲率的值。另请参见下文“弹道轨迹”。

Swedish Additive - 瑞典添加剂。一种二氧化钛与蜡的混合物,可显著降低身管损耗。在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最近一次服役期间内,广泛使用了此种混合物。据信它至少能使身管寿命延长四倍以上。

Synchronizing Time - 同步时间。自给出火控参数,至火炮俯仰及旋回角度调整完毕之间所需的时间。

Tachymetric - 速率式火控系统。字面意思即是速度测量仪器,但在二战期间的英国海军术语中,该词表示一种能够自动解算出空中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未来预期位置的火控系统。

Target Salvo - 效力射。当目标射程确切可知后,全体火炮均以相同仰角进行发射的射击方式。如此可大幅提高射弹散布密集度,进而有效提升命中率。

Tip-Off Angle - 弹头偏离角。出膛瞬间,射弹本身与炮膛轴心之间存在的偏斜角。当射弹上的定心带部分离开炮口后,弹体前段便不再受炮膛支撑;与此同时,射弹后段则依然有弹带的支持。因此弹体会在重力作用之下,以质心为轴点发生旋转,导致弹头略微下坠。在炮弹飞离炮口的过程中,这种偏斜旋转会持续发生,直到弹带部分也离开炮口,射弹本身不再受炮膛支撑为止。由于该现象的存在,出膛射弹的轴心不再会与身管轴心保持平行。换而言之,就是弹头的指向略微偏离炮膛轴心,而弹底则仍与炮膛保持一致。此外,由于身管烧蚀,身管热形变,以及定心问题等因素,炮口周围可能会存在非对称性的摩擦。这种非对称摩擦与强烈侧风,都有可能导致弹体偏离的发生。尽管弹头偏离角的数字通常微不足道,但却会对每一发射弹间的散布偏差造成显著影响。

TNT - Tri-nitro-toulene - 三硝基甲苯。

Torching - 将药筒抽出炮膛后,其中的残余物质发生燃烧的现象。由于药筒表面非常灼热,温度可达1,400华氏度(760摄氏度)以上,因此当药筒与氧气发生接触时,其内部若仍有发射药气体残余,则其中的易燃物质会在这双重作用下被迅速引燃。

Train
1)旋回。在水平轴上移动火炮或炮座。英文中也叫“traverse”或“traversing”。
2)导火药。一道由黑火药组成,通向弹体内部装药的导火线路。英文又称“explosive train”。

Trajectory - 弹道轨迹。射弹在飞行过程中划出的轨迹。

上方为受地心引力影响的垂直向弹道轨迹,下方为受炮弹自转影响的水平向弹道轨迹。


Ultimate Battery - 终极炮组。美国海军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过广泛的计划研究,试图对各级别舰船所应配备的武器类型及其装备数量的问题,给出相应答案。而针对各级舰船所给出的武器搭配计划,则被称为终极炮组。但由于武器供应短缺或电子设备增添等其他因素导致的问题,所谓的“终极炮组”经常发生变化,且时有配置不齐的情况存在。

Ward-Leonard System - 直流发电机-电动机组。这是一种具备速度调节功能的电动机组。在遥控操炮(RPC)系统中,该机组可通过一套简易算法,以磁场强度与所需扭矩作为命令输入条件,对电机系统中的直流电压与磁场强度进行调控。该系统不仅能够迅捷灵便地控制重型军械,还具备能源消耗上的优势,这一点是电阻器所无法比拟的。

Wear Gauge - 磨损量规。这是一种被截取了尖端的锥形量规,可将其插入小口径火炮的炮尾内,来衡量衬管的剩余寿命。

Windage - 游隙。滑膛炮身管内壁与其射弹外表间存在的缝隙。为了便于装填,射弹口径必须要略小于身管口径。由于在线膛武器中,射弹上的弹带需与膛线紧密咬合,故该词通常不用于线膛武器的范畴。

Wild Shot - 不规则弹。一发射弹在射距或射向上发生特大不正常散布的情形。
译者注:在射距或射向上同时发生特大不正常散布的,也是不规则弹。

Wooded / Wooding - 射界受舰体阻挡。在火炮或其瞄准装置所指向的方位上,其射击线或瞄准线被本舰结构阻挡。该词源自于木质舰船的时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4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1-24 03:33 , Processed in 0.07626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