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5037|回复: 10

(转载)日本陆军要塞炮塔加农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原地址http://mirokosunnex.miroko.tw/brain/ijatc.html
该网站还有其他一些有关日军武器的资料可供参考。诸位不妨一阅。

-----------------------------------------------
艦砲登陸-日本陸軍要塞砲塔加農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承襲幕末的海防構想,進行各地港灣、海峽要塞之建設。但是當時日本的近代化造兵、冶金工業並不成熟,以及國力的限制,所以除了東京灣、廣島、長崎等要地使用英、德、法國進口的優秀加農重砲外,其他要塞則裝備日本製火砲。也流用甲午、日俄戰爭的戰利火砲,以充實本土或殖民地要塞的火力。
   至大正時代,由於艦船性能的急速進步,上述火砲大多已舊式化需要更新,因此日本陸軍於大正8年(1919)策定要塞再整理案,大正9年(1920)6月臨時議會通過預算,開發30cm榴彈砲、41cm榴彈砲、36cm加農等新型海岸要塞用火砲。

   其中41cm榴彈砲由陸軍技術本部設計,大阪砲兵工廠試作,預定大正11年度(1922)中完成。36cm加農計劃分砲塔式與無砲塔式二種,前者委託吳海軍工廠設計、製造,後者由陸軍技術本部進行,均預定大正13年(1924)6月左右完成。

   另一方面,大正10年(1921)11月起美國華盛頓舉行之海軍裁軍會議,於11年2月6日簽約,同年8月17日,五國相互交換批准書之後正式實施。日本海軍依條約規定,將當時建造中之八八艦隊主力艦赤城、土佐等6艘,以及工事準備中之紀伊、天城等8艘全部中止建造。因此安藝、土佐廢艦後沉沒處分,生駒、伊吹、鹿島、鞍馬等解體,赤城與加賀改裝成航空母艦,攝津則改裝成標的艦。

   陸軍技術本部重砲班長松村乙吉大佐着眼於此,認為將裁軍條約後所產生的大量裝甲巡洋艦、戰艦與未成艦剩餘砲塔轉用於要塞,比自行開發重砲更經濟也更有威力,並說服陸軍高層。經海軍艦政本部、陸軍參謀本部、築城本部等陸海軍相關部門數次交涉折衝之後,大正11年2月,達成所需數量砲塔的移管協議,所以前述之41cm榴彈砲完成延期,36cm加農則中止開發。

   其後經6個月的調查研究,決定預定保管轉換火砲的種類、人數、配置、安裝整備等一般計劃,並與海軍當局間溝通,瞭解關於保管轉換所需之改修作業後,大正11年9月,下達對海軍保管轉換兵器改修之審查命令。翌月,陸軍省兵器局長提出更具體的研究項目,以及所需經費細節之通牒,正式展開40座保管轉換砲塔的改修研究。

   大正12年(1923)7月完成砲塔移交,並依據砲塔配置計劃而作成各砲塔的改修順序與安裝着手計劃表。最後,改修砲塔種類從四五口徑二○糎加農到四五口徑四○糎加農,一共五種,全都是二聯裝。

   艦載砲塔改修成陸上砲塔時,有搬運安裝方法、砲塔的動力供給等問題待克服,但透過艦政本部第一部、吳工廠等海軍工廠的技術合作而陸續解決。

   日本海軍裝甲巡洋艦、戰艦主砲砲塔之旋轉與彈藥裝填動力使用水壓式,由船上的蒸氣鍋爐提供水壓與電力,但陸上砲塔的場合,則需另行新設壓縮機與發電機。艦砲發射時的反動力,可以由大海吸收,但是陸上砲塔便不可能,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Absorber),而左右射角也因此有一定的限制。

   備炮為非常困難的作業,視砲臺地形、砲塔種類而需進行各種不同的工事,因此配合工廠進行砲塔改修作業,以及現場砲臺築城工事進度狀況,依序派遣備砲班至各砲臺。備砲班使用120噸起重機、100噸卷揚機等各種重型機具,以及海軍工廠組裝工的合作下,從大正13年(1924)至昭和7年(1932)間,歷時約10年完成這項艱鉅事業。

   以下為各砲塔加農的概要:

  一﹑砲塔四五口徑三○糎加農:

   第一號砲為原戰艦鹿島之前部主砲砲塔,計劃表中最初進行改修者。大正12年11月與吳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細部事項協定,大正14年(1925)3月改修完畢。其後10日間,在陸軍技術本部部員見證下,於工廠廠內進行組合機能試驗,以及於當地的海軍龜ヵ首射場實施仮領收射擊試驗。

   接著由海軍運送船關東丸輸送至橫須賀,再以運貨船分批運輸到建設中的神奈川縣三浦半島千代ヶ崎砲臺,配合築城班、備砲班的協助下,大正14年12月完成築城和砲塔安裝。大正15年(1926)3月,安裝後實施射擊試驗的結果,確認改修與安裝均依照計劃進行。昭和3年(1928)3月上申制式制定,同年10月11日以陸密第三七三號制定。

   本砲改修要點:發射速度最低限一門一分一發,原動力使用新設計的水壓諸裝置,並配合新裝備的壓縮空氣式復進機。彈藥補給系統亦經改修,為增進射程,最大仰角由18度提高到35度。砲塔為收容二門砲身後座式火砲的裝甲迴轉體,安製於水泥構築的砲塔井內,由上而下依序區劃為砲室(分上、下室)、彈藥換裝室、樞管室、倉庫及給彈藥室,內部裝備彈藥裝填機、揚彈藥機、高低方向兩照準機等機關。

   閉鎖機之開閉、彈藥補給與裝填、照準機操縱等均以水壓力為主,故障時部分功能可改用人力,因此各機構均有水力機與其起動裝置。以上機關類均置於另設的水泥製窖室內,各正副二基,以通路與砲塔井下部的給彈藥室相互連絡。

   其他裝置包括砲塔內各部照明用的電燈設備、發射後排出砲膛瓦斯用的高壓空氣、電氣點火用的蓄電池、砲塔內換氣用的送風機、砲塔內各部通信用的傳聲管和示號裝置等。

   第一號砲於昭和8年(1933)6月和昭和10年(1935)8月二度進行動力系統改修後,實施現場射擊。

   第二號砲為鹿島之後部主砲砲塔,與第一號砲構造上大致相同,改修實施亦比照第一號砲,大正14年3月,與吳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協定,其後進行改修工事並追加補修訂正。大正15年2月完成改修,經試驗後,同年9月安裝於長崎縣的山大島砲臺,昭和2年(1927)7月實施安裝後的射擊試驗。

   昭和4年(1929)8月鑑於第一號砲的實績,進行復進機部分改修後,射擊試驗的結果成績良好,昭和6年(1931)12月上申制式制定,昭和7年3月30日以陸密第九五號制定。並根據第一號砲的經驗,實施揚彈藥裝置、換裝裝置、動力機關等之部分改修。

   第一號砲為節約水壓使用,改修揚彈藥裝置,使用鼓胴和重錘方式,但是機構複雜,故障百出,因此第二號砲依舊使用水壓動力。換裝裝置方面,第一號砲為了節約水壓,只有彈丸採水力換裝,裝藥改人力換裝,但第二號砲則全部使用水力換裝。防熱兼消音用的石綿板,第一號砲裝設於掩蓋外面,第二號砲則裝設於內面以改善效果。

   動力機關方面,主水壓為75馬力重油引擎和60馬力水壓幫浦,副水壓為15馬力燒玉式石油引擎和12馬力水壓幫浦;主氣電為25馬力燒玉式石油引擎、150氣壓壓縮機、3.7瓩直流發電機,副氣電為7馬力燒玉式石油引擎、82氣壓壓縮機、3.7瓩直流發電機。

   第二號砲亦於昭和11年(1936)3月進行動力機關變更後,實施現場射擊。

   第三號砲為原巡洋戰艦伊吹之前部主砲砲塔,大正14年9月,與吳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細部事項協定,昭和2年4月於同工廠改修完成,依組合機能試驗結果進行細部修正,運往青森縣下北半島的津輕大間崎砲臺第一砲塔,同年10月安裝完成,昭和3年8月復進機部份改修後,實施射擊試驗結果,宣告竣工。昭和7年7月上申制式制定,同年11月24日以陸密第四五四號制定。

   本砲之復進機、高低照準機、裝填機、揚彈藥裝置、動力機關等比照第二號砲為準,但換裝裝置則依舊使用人力式。

   第四號砲為原巡洋戰艦伊吹之後部主砲砲塔,自昭和3年9月至翌年10月間,安裝於大分縣豐予海峽佐伯港外之鶴見崎砲臺。

   第五號砲為原巡洋戰艦生駒之前部主砲砲塔,昭和4年12月至翌年1月間,安裝於千葉縣房總半島南端之洲崎第一砲臺。兩砲塔均於安裝約半年後,進行動力機關等之部分變更。

   第六號砲為原巡洋戰艦生駒之後部主砲砲塔,昭和3年4月著手改修,昭和8年8月廠內試驗後,昭和10年7月完成改修試驗,但因安裝地點未決,所以就一直存放於工廠。

  二﹑砲塔四五口徑二五糎加農:

   本砲為原戰艦安藝之第三、第四副砲砲塔,第一號砲塔右砲於大正3年(1914)11月、左砲於大正4年(1915)5月完成,第二號砲塔右砲於明治43年(1908)9月、左砲於同年8月完成,均為吳海軍工廠所製造。

   大正13年8月與橫須賀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細部事項協定,大正14年4月開始改修,大正15年7月完成改修作業,於該工廠實施組合機能試驗。其後兩座砲塔運往神奈川縣三浦半島南端的三崎城ヶ島砲臺,著手備砲作業,同年11月安裝完成後舉行作動試驗。昭和3年10月實施射擊試驗,依試驗結果改修第二號砲塔左砲之閉鎖機塞鐶,昭和4年6月再次實施射擊試驗,成績良好。昭和6年4月上申制式制定,同年8月3日以陸密第三三五號制定。

   本砲之最大特色,為作動方式由機械動力改為人力操縱,其他改修事項包括:為增加射程,射角提高至30度、切除原有之砲塔旋回盤以下,改修成陸軍式樣的迴轉盤支基、移動砲耳位置,以便於人力俯仰、給彈藥裝置由垂直式改為水平式,於砲塔後側進行。主照準器為電氣式照準器,副照準器使用目盛板。

  三﹑砲塔四五口徑二○糎加農:

   本砲為原巡洋戰艦生駒之第一、第四副砲砲塔,第一號砲塔右砲於明治43年5月、左砲於同年11月完成,第二號砲塔右砲於明治43年8月、左砲於同年10月完成,均為吳海軍工廠所製造。

   二五糎加農改修完成不久,大正15年9月與橫須賀海軍工廠造兵部間達成改修細部事項協定,昭和3年3月完成改修。經工廠內組合機能試驗後,昭和3年12月兩座砲塔安裝於千葉縣大房岬的大房崎砲臺。昭和4年10月射擊試驗的結果,改修高低標準機等部分,昭和5年(1930)7月實施改修後的射擊試驗,結果良好。昭和6年11月上申制式制定,昭和7年3月16日以陸密第七六號制定。

   本砲構造與前述之二五糎加農大致相同,砲身俯仰範圍擴增為最大俯角3度、最大仰角30度。而降低至最大俯角以一名砲手10公斤力量需要約33秒,二五糎加農的場合則需要最大力量60公斤。

  四﹑砲塔五○口徑三○糎加農:

   第一號砲為原戰艦攝津之後部主砲砲塔,因為砲塔設計比四五口徑三○糎加農更新型,所以改修要領也隨之調整。

   大正15年2月與吳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協定,修正改修計劃圖面後進行改修工事,昭和3年2月完成改修。組合實施機能、射擊試驗後,昭和3年8月安裝於長崎縣對馬島東南部的龍ノ崎第一砲臺。昭和3年8月實施安裝後的射擊試驗,昭和8年2月上申制式制定,同年9月13日以陸密第四五五號制定。

   本砲改修要點為砲身仰角由25度提高為33度,水壓式復進機改為壓縮空氣式。裝填方式維持任意角度式,但考量仰角提高與實用上的需要,因此範圍限制於俯角2度至仰角13度之間。此外因無砲塔廻轉盤支基與週圍鋼板,所以新製陸軍礎臺式的廻轉盤支基,週圍鋼板則流用其他砲塔之物,直接埋設於水泥砲座中。

   最小齊射間隔46秒,昭和9年再次改修後,昭和10年8月實施現場射擊。

   第二號砲為原戰艦攝津之前部主砲砲塔,地點也是對馬島的龍ノ崎第二砲臺。昭和7年9月開始安裝,昭和10年2月竣工。

  五﹑砲塔四五口徑四○糎加農:

   第一號砲為未成戰艦土佐之第二主砲砲塔,口徑410mm、砲身重量102t、最大射程33000m,名符其實為日本陸軍所擁有的最大巨砲。

   大正15年12月與吳海軍工廠間達成改修協定,昭和3年9月改修完成,組合後實施機能、射擊試驗。昭和4年10月於朝鮮鎮海灣釜山港外的張子嶝砲臺安裝完成,經作動試驗後,昭和5年6月實施射擊試驗。昭和9年1月上申制式制定,同年8月10日以陸密第四四二號制定。

   本砲改修要點為最小齊射間隔縮短為35秒,並設計與裝備相關之動力機構,復進機由水壓式改為壓縮空氣式,砲塔後方出入口由左右兩處改為中央一處。

   第二號砲為未成巡洋戰艦赤城之第一主砲砲塔,昭和4年11月開始安裝於長崎縣壹崎島之黑崎砲臺,昭和5年11月竣工。

   第三號砲為未成戰艦土佐之第一主砲砲塔,安裝於長崎縣對馬島北端的豐砲臺,昭和5年11月動工,昭和7年8月完成。

   接著使用未成巡洋戰艦赤城第四主砲砲塔的第四號砲,於吳海軍工廠進行改修,原計劃與第五號砲同時安裝於對馬島豆酘崎或棹崎。但由於海戰方式的改變,要塞的防禦重點改為潛艦與飛機,因此決定中止。

   四○糎加農的場合,各砲臺需要砲小隊六十名、機關小隊四十名、彈藥小隊四十名、觀測小隊六十名,也就是一座砲塔需要一個中隊(連)二百人來操作,其中含炊事人員在內,平常均於要塞中起居,不得外出,另有技術專家一名常駐。

   各砲塔於昭和7年完成後,幾乎沒有試驗射擊,塗上防銹油後以比照新品的狀態保存,訓練時則使用搭載於砲身上方的縮射砲。

   昭和16年(1940)7月下令動員時,各重砲兵聯隊分別派遣砲術與機關要員共五~六人,前往橫須賀的陸軍重砲兵學校接受教育。重砲兵學校從大正14年起編成保管轉換砲的練習生隊,使用千代ヵ崎的四五口徑三○糎加農為演習砲塔進行教育。

   壹崎島砲臺的四○糎加農,戰爭結束前曾先後試驗射擊約20發,不過試射前需要通知鄰近村落,以避免驚擾孕婦和老人,並防造成海上漁船傷亡。

   砲塔內因為聽不到聲音,所以用竹竿以指示號令。觀測則由另設於其他山丘上的主、分觀測所進行,使用電氣誘導式的八八式海岸射擊具,但是不少砲臺沒有水中測定機,也缺乏防空兵器。

   各砲試驗射擊時使用由海軍讓渡的彈藥、信管,其後二五糎與三○糎用被帽穿甲彈於昭和4年制式制定,二五糎、三○糎、四○糎用代用彈於昭和5年,二○糎用穿甲彈、通常彈、代用彈於昭和6年制式制定。
  
   敗戰後,各砲臺由日軍本身或占領軍爆破解體處分,歷經五十年以上的今日,僅存的水泥基座殘骸多半日漸風化,不過也有部分遺跡因地方政府妥善整頓或罕為人至,故維持比較完整。

   *出處: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傑作兵器 駄作兵器 究極の武器徹底研究>(光人社NF文庫\2003年9月) ISBN 4-7698-2393-2
     ‘日本陸軍のスーパー海岸砲’ 169~184頁

   #參考:<日本の要塞 忘れられた帝国の城塞>(學習研究社\2003年10月) ISBN 4-05-603202-5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3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事不明,即是“艦砲發射時的反動力,可以由大海吸收,但是陸上砲塔便不可能,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Absorber)”。不管舰炮陆炮,后座里都是由制退复进机緩衝化解的,若还有余力则陆炮由驻锄抵住大地,舰炮由舰体传至海水。舰炮炮塔上陆,即使没有驻锄,炮塔总是坐在转盘上的,转盘也总是固定在大地上的,而且肯定少不了坚实的土工结构,那么这緩衝器(Shock Absorber)是什么?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13-1-3 23:52
有一事不明,即是“艦砲發射時的反動力,可以由大海吸收,但是陸上砲塔便不可能,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

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Absorber),而左右射角也因此有一定的限制。
--------------------------
缓冲器造成左右射界的限制,按我理解应该是在舰炮炮塔和地基之间安装的缓冲装置,以防土工结构无法承受发炮时的冲击力。因为这“缓冲器”只装设于炮座(炮塔回转盘之下已切去改为陆用的回转盘基础)圆周外的一部分角度上,导致射界也有限制,就像两脚驻锄的一般野战炮只能对前方一定角度内射击那样。

以上是我的臆测。在我以前曾提到的jacar资料里面也涉及到缓冲器,不过似乎没图纸。有待进一步资料证实。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4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owaii 发表于 2013-1-4 00:05
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Absorber),而左右射角也因此有一定的限制。
--------------------------
缓冲 ...

我的臆测只是缓冲垫一类的结构体,而非机“器“。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4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美军的报告里看到这些岸炮台的位置与射界了,jacar应该也有吧?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13-1-4 01:25
我在美军的报告里看到这些岸炮台的位置与射界了,jacar应该也有吧?

jacar里面可以查到炮塔从海军工厂移交陆军时的各组件清单及主要部件图样。

下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4-5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繁体字,看着蛋疼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4-8 0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缓冲垫难以缓冲重炮的巨大后座力,应该还是个液压的缓冲装置吧。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4-9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Shock Absorber直接看过来应该是指冲击吸收装置,阻尼器。
但有一点不明,因为地基完全可以视为刚度无限大的物体,只要换填地基压实充分,比这大得多的荷载也是毫无压力的。
因此似乎毫无安装阻尼器的必要。
当然,具体工程图纸没见到之前也不敢断言这有问题。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31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有图吗·········

二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6-2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13-1-3 23:52
有一事不明,即是“艦砲發射時的反動力,可以由大海吸收,但是陸上砲塔便不可能,故需要增設緩衝器(Shock  ...

应该是和舰用一样的液压制退器  一般在炮管上面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7:42 , Processed in 0.0246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