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2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东北军海军的消亡
东北军海军在壮大之后,其只顾及内部战争,忽视了海军建设,使得东北军海军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28年6月4口,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奉系改由少帅张学良主持。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东三省保安部总司令,开始重新对东北军海军进行改编与扩充,并亲自任东北海军总司令一职。然而由于东北军海军此时内部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因而其实力未有大的改观。1928年东北易帜后,奉系取消番号,正式归属于国民党政府(但整个东北军,包括东北海军都是以地方军的形式独立存在)。此后,张学良对东北海军建设有所投入,但微乎其微,仍维持原来状态。1929年,东北海军在“中东路事件”中参与对俄作战,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后,东北海军又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以及海军内部的动乱(如唠山事变、薛家岛事件等),使得东北军海军大伤元气。最终于1933年7月,正式改组东北海军为第三舰队,归华北政委会暂时管辖。至此“东北海军”番号消失,真正意义上的东北军海军己然消亡。但是,归属国民海军的东北军海军力量则直至抗口战争爆发后才全部消亡,即原东北军海军的舰艇全部消失。
(一)发展停滞的东北军海军
东北军海军从建立到壮大,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确实很惊人,尤其是东北海军在壮大时期一跃刊居全国海军实力之首。好景不长,发展迅猛的东北军海军,其消亡的速度亦令人咋舌。随着国内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的结束及东北易帜,东北军海军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海军(仍隶属于东北军)。1929年,与俄国的交战中,东北军海军下属的东北江防舰队遭到重创。“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外战的影响及东北军海军内部连起的内让,使得东北军海军所属的海防舰队也一撅不振,被南京政府收编,至此,东北军海军最终消亡。
从东北海军壮大后开始到1929年与俄军交战前为止,无论从海军军舰实力,还是海军人员数量未有任何大的变化。虽然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对东北军海军进行了重新改编及扩充,但其程度不大,加之由于此时奉系政局不稳,致使东北军海军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动乱事件,因此东北军海军此阶段建设未能有大的成效。1928年末“东北易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易帜后的东北军海军仍以地方军的形式存在,但令人遗憾的是,此阶段东北军海军的建设几乎是空白。因此说,从东北军海军壮大后到“中东路事件”前,东北军海军一直就是发展停滞,处于维持状态。
1928年6月,当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率军‘第二次北伐’进抵山东、河北一带时,张作霖弃守北京,乘专列返回沈阳。6月4口5时23分,当火车行驶到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口本人用预先埋设的巨量炸药(是由于张作霖未能实现曾许诺日本在东北的种种特权,而使双方矛盾口趋激化所致),将火车炸翻,致使张作霖几个小时后身亡。“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东三省保安部总司令,开始统率奉军。在张学良就任之初,他十分重视东北海军的建设,并对东北海军进行了重新改编和扩充。首先,他把设在青岛的东北海军公署改设沈阳,称东北海军总司令部。张学良自己亲任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为副总司令。下设参谋处、秘书处、军需处、军械处等机构。其次,他将原海防舰队所属各舰进行调整。调整后,第一海防舰队驻青岛,负责远洋勤务;第二海防舰队驻烟台长山岛,负责近海防务;东北江防舰队驻扎哈尔滨,继续担任吉、黑两省江防防务。同时张学良还加强了海军预算,1928年海军预算经费为291余万元。最后,张学良还对海军各附属机构进行了相应的发展,如陆战队的扩充、发起组织渔轮公司等。从上述内容来看,此阶段的东北军海军实力应该有所增强,但由于东北海军内部的动乱,使得这些海军建设措施所产生的益处大打折扣,即在这一阶段中,东北军海军实力仍无大的改观。
“自国民军克服江浙进攻直鲁之际渤海舰队时济南下,袭击吴淞。在国军以其时侵后方,不堪其扰而在渤海舰队,亦正所以示意国军,而思有以投诚。故此际双方曾信使往来数次接洽,徒以渤海舰队,要求之条件过奢,且畏首畏尾、朝更夕变。海军司令部因即置之不理”。可见,渤海舰队早就有背叛东北海军的想法,而且其背叛投诚之心一直存在。所以当鲁军败北,奉系军阀张作霖被炸死于皇姑屯时,“渤海舰队知危机将至,即复示意海军司令部愿服从三民主义,投诚党国。海军司令以其既意愿归顺因亦于口前派代表,前往招抚。”但由于渤海舰队坚持主张“海军分区……海军权仍不能统一,(海军司令部)尚未容纳其归顺也”(一说“惟沈鸿烈近因索要之军费十万元,国府不允照付”)渤海舰队的这种背叛行经是有因可追的一一渤海舰队不是东北海军亲手创办的,只是抢编的。东北军海军在建设时,更多地是注重抢夺、改编其它舰队,而不是将海军实力建立在靠自身发展上的。所以当渤海舰队觉得所投靠的军阀实力有所削减,同时又有更大的利益可图时,就必然会背叛东北军海军。
1928年,当奉系内部出现动乱,张学良新任统帅之时,渤海舰队便积极向国民军投诚。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背叛对于东北海军建设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如果渤海舰队投诚成功了,那么对于东北军海军的损失将是在海军实力上再次变为被动(因为东北军海军的壮大主要就是靠收编渤海舰队得以实现的)。因此渤海舰队的投诚问题使得东北海军无暇全面顾及建设问题,而是全力投入到解决渤海舰队投诚问题上,致使东北军海军此阶段的实力无大的发展。而后“东北易帜”,东北军海军建设更是毫无建树,其海军实力与原来相差无几,海军仍处于维持阶段。
渤海舰队投诚问题平息后,东北军海军又面临了一个重大问题——“东北易帜”后东北海军与中央海军的关系。1928年12月28口,张学良便发出通电,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在上海成立海军编遣会办事处。该编遣会以全国海军统一为由,将东北军海军编为第三舰队,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海军。张学良表面决定接受海军统一,召开军事会议,并致电国民政府“矢志服从”。但实际上,东北海军仍然由东北地方政府节制保持相对的独立的地位。当时中国海军有三个系统:一是广东海军,隶属陈济棠,力量相对比较弱;二是归附国民政府的福建系;三就是张学良统率下的东北海军。东北海军与福建海军力量相差不多,两者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己有多年。“东北易帜”后,福建海军认为是收服东北军海军的最佳时机,因此开始以“海军统一”为名就东北军海军的归属问题与东北地方当局开始交涉。当时在东北海军内部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应该和中央海军合并,以此可以借自己高级官员就任中央海军部一些要职来掌握海军部。而另一些以沈鸿烈为首的一部分高级将领因担心东北军海军被中央海军彻底吃掉,则坚决反对合并一事,极力主张维持现状。对于东北军海军归属中央海军一事,张学良也主张不合并。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对东北海军归属中央海军有顾及,他最终的目的是让海军分而治之,不想海军实力过于强大,又能使自己控制各系海军。于是1929年3月,蒋介市在上海召开海军编遣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海军部,由福建系海军陈绍宽任部长。会议还决定把全国海军编为四个舰队;即福建系的海军编为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直属于中央海军部;广东系海军为第四舰队,归陈济棠指挥;东北海军编为第三舰队,由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管辖,不受制于中央海军部”。而后,东北军海军还以没有国民党组织为理由,拒绝悬挂国民党党旗。由此可见,虽然以陈绍宽为代表的福建海军在积极运作,但实际上东北海军这个时候仍是独立的以地方军队的形式存在的,并未真的归属福建海军。当然由于“东北易帜”,张学良无暇顾及东北海军建设,因此这段时间东北军海军的实力必然没有大的改变,仍是维持原有实力状态。
当然不可否认,东北军海军在维持阶段虽然在实力上没有大的发展,但亦没有大的削减。当时,“东北各舰共二十六艘,飞机十二架”。可见,其实力情况在国内还是可以与中央海军抗衡的。但从1929年东北军海军与俄军在同江上进行海战后,东北军海军受到重创,实力大减。至此,东北军海军开始走向消亡。
(二)走向消亡的东北军海军
东北军海军的消亡是从1929年中苏同江海战开始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及多次内战,至国民党政府正式收编东北海军为止。在此期间,东北军海军实力被极大地削弱,尤其是中苏之间的战争,更是让东北军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伤员气。而后,东北军海军内部又动乱不断,加上“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军海军终于一撅不振。1933年7月,东北海军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收编,正式取消其番号,东北军海军的历史就此结束一一东北海军消亡。
中东铁路问题一直就是中苏之间比较敏感的问题。1929年下半年,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认为苏联国内困难重重、边防武装不强,又认为有国民党作背后支持者,因此决定武力收回中东铁路。至此,苏联采取战而不宣的办法,中苏边境冲突,迫在眉睫。冲突在东西两线同时进行,东北军海军参与的是东线作战,即与东北陆军在当时的吉林省同江与苏联海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其结果海军损失惨重。
中苏海军之战主要从10月12口开始,到11月2口苏联军舰退回伯力后,东线战事结束为止。1929年10月“12口晨5时,苏联首先向“利捷”开炮,挑起了海战……苏军于12口午后3时进入同江,同江遂被苏军占领”。这次战役中,东北海军损失惨重,据《盛京时报》记载:“沈鸿烈司令报告赤军于十二口晨开来军舰八艘、飞机十八架、步兵两千余人、骑兵千余人突向我海军进攻,有机关炮百余尊、手提式机关枪四百余架,其指挥者为斯加斯克氏。我军乃还击作决死战一小时敌舰也被击退,乃敌方飞机又整队进攻掷八十磅重炸弹环攻我舰,我军系以利绥、东乙及江亨为主力,而江平、江安、江泰均中弹沉没”。由此可见,同江之战,“江平”、“江安”、“江泰”等舰中弹沉没,江防舰队几乎全部覆没。当然就苏联方面来看,同样损失不小。同江战役之后,除“利绥”、“江平”、“江安”尚可以修理外,其余受创之舰如“利捷”只能作废铁出售。虽然东北江防舰队而后略有恢复,但微不足。至此,东北军海军开始进入其消亡阶段。
中苏海战以后,东北军海军开始重新整顿,但收效不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海军实力又遭受一次削弱。东北军海军因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江防舰队大部分官兵,连同“利捷”、“利济”、“江通”等舰包括“江亨”旗舰,都成为口寇的战利品。东北海防舰队虽然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但在财源上却因“九一八事变”受到很大影响,官兵的军铜供给出现问题。由此,东北军海军内部连续出现叛乱,东北军海军实力再次被削减,从而于1933年正式归属中央海军,东北军海军消亡。
1932年春,第二舰队长凌霄等人,为“榨取大宗金钱”,而向沈鸿烈发难。“当时海防舰队正在唠山湾的下清宫海面上训练,每两周开回青岛一次,分班放假两天再驶回唠山……沈鸿烈经常亲自指挥海军训练,每来避下榻于下清宫;因此凌霄、方念祖等人趁机将沈鸿烈软禁,迫使沈称病辞职,以凌霄为代理司令”。“此时青市己知发生事变,当谋解救方法即由海军司令部副官召集泊青之小船二支并兵工百余名,告以沈司令己催危险……士兵立即赴下清宫,是凌霄己派兵数十名,在此监视沈鸿烈,百余士兵一齐拥进,完全缴去监视沈鸿烈者之枪械,沈鸿烈当即恢复自由立率兵由陆路驰回青岛····一场变乱逐告平息”。东北军海军的内部动乱并没有就此结束,1933年6月24口,沈鸿烈在薛家岛再次遇险。薛家岛事件的主谋是在唠山事件中救沈鸿烈脱险的敢死队员之一一一关继周。薛家岛事件主要是因为沈鸿烈就任市长后,对于青岛市各要职大多仍保留原任,未给予海军特殊照顾。同时,沈鸿烈还对海军内部吸食烟毒者予以处分,加上海军欠铜达4个月依然没有解决。故此,关继周等人密谋:将“镇海”军舰开回青岛,等沈鸿烈训话时,由该炮舰正冲小火轮到码头迎接,趁机将沈鸿烈劫往“海沂”舰举行“兵谏”。但此次兵谏并未成功,因为当时被派劫持沈鸿烈的冯志冲“的动作不敏,被沈鸿烈卫士史复生踢落水中。冯开枪击回未中,被史所俘,押回司令部”。据《申报》报道:“当时沈镇定如常,神色自若,仍由史送至镇海舰后,对官兵训话,史即乘轮返回……晚间由海军司令部提讯后,即于翌口晨执行枪决”。冯某刺沈,据说与姜西园也有关连。冯某被枪毙后,姜和关都甚感不安,加上对沈鸿烈的处置甚感不公(唠山事件中肇事者只打回原籍),故遂乘机煽动舰上官兵叛沈。“酝酿成熟,姜西园带领海沂、海深,肇和三艘军舰逃离了青岛”,投奔闽系海军(而后三舰又“到南京后,隶属军政部”)。由于“海沂”等三舰的出走,东北海军分裂之势己成。此三舰是东北海军的主力舰,这就使得东北海军实力被大大削弱,沈鸿烈也因此引咎辞去东北海军司令的职务。此后,东北海军被中央海军收复正式编为第三舰队,取消“东北海军”这一番号。至此,真正意义上的东北军海军消亡,也结束了南北海军对峙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