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32
主题14
精华3
积分638
金钱178
贡献4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12-3-7
最后登录2014-2-12
在线时间44 小时

下士
 
|
許多人提到1633年料羅灣海戰,都說大明水師擊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20艘新銳戰艦與劉香的50艘海盜船,並讓荷蘭東印度公司蒙受重大損失,東印度公司無功而返。我們可以來看看荷蘭方關於此戰役的記錄。
漢斯·普特曼斯長官率領快船Perdam號、快船Zeeburch號、Coukercken號、de salm號、Wieringen號、快船Brounersheaven號與Slooterdijck號與50艘劉香的船停泊於金門料羅灣,遭到中國艦隊約150騷大型船艦的攻擊,中國人秩序良好、不怕損失(註1),於第一回合就燒毀了Brounersheaven號,Slooterdijck號也被虜獲,兩船約100名荷蘭人被俘。劉香見狀況不妙,逃之夭夭(荷蘭人稱劉香沒有參與戰鬥)。普特曼斯也拋下被火船與大型戰艦圍攻的Coukercken號與de salm號逃走,兩船最後逃離戰場,但Coukercken號受損嚴重只能報廢。
荷蘭方面,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此之戰明確認知其與明朝武力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但事後鄭芝龍主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協商,只要不再去中國海案挑釁,他保證穩定供貨(生絲),且對中國的損失(註2)絲毫不須賠償,可說達到了原先設定的作戰目標。自此荷蘭放棄與劉香等人,轉回與鄭芝龍合作直到明朝滅亡。
明朝方面,此場戰役之後原先對海禁政策採強硬態度的福建巡撫鄒維璉遭到撤職,東南海權自此落入鄭芝龍一人掌控,繼任者對於海禁政策以及鄭芝龍等人無力約束。雖然網民們宣稱明朝勝利,但就此看來明庭是最大的輸家。至於網路上流傳盛廣的20艘新銳戰艦(註3),看來根本就只有7艘,而且也沒網路上宣稱的全數沉沒或損失殆盡。
而那20艘荷蘭艦隊是否真如一些人口所說,是荷蘭的新銳戰艦呢?我們可以看荷蘭人的記錄,Perdam號上有船員70人(含士兵10人),Zeeburch號是60人(含士兵15人)。Coukercken號50人(含士兵6人) ,Wieringen號50人(含士兵10人)。再查VOC官方資料庫,Wieringen號是條1627年出廠的Yacht船(註4),120噸,Coukercken號也是Yacht船,100噸,而Brounersheaven號為200噸,都不是啥了不起的大船。荷蘭艦隊最大的船是Middelburch號,上面有船員125人外加士兵251名,550噸,但因為太大會擱淺,所以沒參加料羅灣海戰,這些都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兼差戰艦)。
而荷蘭的戰艦到底長啥樣,我們可以看以下的例子;Graaf Hendrik號參加過1652年多佛海戰(第一次英荷海戰),它長36.5公尺、寬7.7公尺、艙深3.6公尺。武裝有36門火炮(24磅青銅炮2門、12磅青銅炮4門、12磅鐵炮2門、10磅鐵炮2門、8磅鐵炮8門、5磅鐵炮10門、3磅青銅炮與鐵炮各4門),那才是荷蘭人真正意義上的戰艦。
註1:
中國人秩序良好、不怕損失是巴達維亞日記的用語,東印度報告的用詞是中國人與船沒有損失。
註2:
中國的損失指的是因為海戰損失的200多條帆船。我認為這應該不只是指10月22日料羅灣海戰大明水師的損失,應該是含7月11日起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開啟衝突後,大明戰/商船總損失。
註3:
20艘船是普特曼斯於7月11日開啟衝突時率領的艦隊總數,後來因各種原因(被派去別地作戰、經商)在料羅灣參戰的船只有7艘。
註4:
亞哈特是Jaghd的音譯,在荷蘭文獻裡被稱為快艇/快船。在荷蘭人的習慣裡,稱後桅僅有縱帆或全是縱帆的尖頭方尾三桅帆船叫Jaghd。亞哈特也是遊艇yacht的詞源,荷蘭人也稱單桅三角帆漁船/近岸小艇叫亞哈特,所以單看單字,是無法分辨是指哪種,半月號與五月花號就是典型的三桅亞哈特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