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平阳公主o 于 2013-5-21 02:37 编辑
二战中的旧日本海军鱼雷
28cm(11英寸)鱼雷
28cm(11英寸)5式鱼雷
配备兵器 | 甲标的 | 设计时间 | 1945年 | 列装时间 | 未列装 | 全重 | 507磅(230kg) | 全长 | 149.6英寸(3.8米) | 负浮力 | 不详 | 装药 | 132磅(6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0马力/1640码(1500米)/17-23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仅有两件样品在战争结束前被制造出来。动力采用五缸斜盘发动机。
45cm(17.7英寸)鱼雷
45cm(17.7英寸)91式1型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31年 | 列装时间 | 1933年 | 全重 | 1728磅(784kg) | 全长 | 208英寸(5.275米) | 负浮力 | 227磅(103kg) | 装药 | 331磅(1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40马力/2200码(2000米)/41-43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91式1型其实是战前的鱼雷,仍在后来的10年内在军中使用。96式陆攻就是使用该型鱼雷在马来亚海战中攻击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
45cm(17.7英寸)91式2型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40年 | 列装时间 | 1941年 | 全重 | 1841磅(835kg) | 全长 | 216英寸(5.486米) | 负浮力 | 271磅(123kg) | 装药 | 452磅(205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40马力/2200码(2000米)/41-43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与91式1型相比,2型拥有更大的炸药装药量,更薄的储气罐和防侧倾稳定仪。该鱼雷的第一次亮相是在马来亚海战中被一式陆攻搭载使用,用于攻击威尔士亲王和反击号。为了在浅水海域使用,该型鱼雷曾有过大的改动,并于后来由97舰攻搭载参加了攻击珍珠港的行动。
45cm(17.7英寸)91式3型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41年 | 列装时间 | 1942年 | 全重 | 1872磅(849kg) | 全长 | 216英寸(5.486米) | 负浮力 | 379磅(172kg) | 装药 | 529磅(24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40马力/2200码(2000米)/41-43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与91式1型、2型相比,3型拥有更大的炸药装药量,储气罐被加厚以便容纳更多气体。尽量使用青铜部件取代钢铁,某些使用试验性的八叶尾鳍。
45cm(17.7英寸)91式3型提高型、3型加强型、4型加强型以及7型加强型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3(高):1942年
3(强):1943年
4型:1943年
7型:1943年 | 列装时间 | 3(高):1943年
其余:1944年 | 全重 | 3型(高、强):1872磅(849kg)
4型:2030磅(921kg)
7型:2319磅(1052kg) | 全长 | 除7型外:208英寸(5.275米)
7型:225英寸(5.715米) | 负浮力 | 除7型外:397磅(180kg)
7型:664磅(301kg) | 装药 | 3型(高、强):529磅(240kg)97式炸药
4型:679磅(308kg)97式炸药
7型:926磅(42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3型(高):140马力/2200码(2000米)/41-43节
3型(强)以及4型:140马力/1640码(1500米)/41-43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与91式3型相比,3型提高型拥有更大的炸药装药量,鱼雷后体顶部以及动力部件区域采用强化的T型钢材支架,以此将发射鱼雷时最高速度提高到了300节。1944年设计生产的3型加强型不仅像3型提高型那样在后体顶部使用了T型钢材,还在雷头下部采用该技术使得发射速度达到了最高350节。4型则是在其基础上增大装药量设计而成的。7型则拥有更大更长的雷头。
45cm(17.7英寸)94式2型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34年 | 列装时间 | 未列装 | 全重 | 1870磅(848kg) | 全长 | 208英寸(5.283米) | 负浮力 | 不详 | 装药 | 331磅(1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不详/3300码(3000米)(?)/48节(?) | 推进 | 煤油空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仅有极小数量的该型鱼雷被制造出来并且未列装军队。采用带提升阀双向八缸发动机提供动力。
45cm(17.7英寸)97式鱼雷
配备兵器 | 甲标的 | 设计时间 | 1937年 | 列装时间 | 1939年 | 全重 | 2161磅(980kg) | 全长 | 220英寸(5.60米) | 负浮力 | 553磅(251kg) | 装药 | 772磅(3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205马力/6000码(5500米)/44-46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90码/6000码(80米/5500米) |
注:为中型潜艇量身定做的该型鱼雷是在93式和95式鱼雷上稍作改动而成的。由于发现储气罐有一定问题,仅有100枚被制造出来。在列装期间仅参加了攻击珍珠港的作战。
45cm(17.7英寸)98式鱼雷
配备兵器 | 甲标的 | 设计时间 | 1941年 | 列装时间 | 1942年 | 全重 | 2094磅(950kg) | 全长 | 220英寸(5.60米) | 负浮力 | 487磅(221kg) | 装药 | 772磅(3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52马力/3500码(3200米)/40-42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45码/3500码(40米/3200米) |
注:为中型潜艇量身定做的该型鱼雷也被称为97式特型。该型鱼雷的动力设置气体中包括38%的氧气。仅有130枚被制造出来。
45cm(17.7英寸)二式、特二式鱼雷
配备兵器 | 甲标的 | 设计时间 | 1942年 | 列装时间 | 1943年 | 全重 | 二式:2169磅(984kg)
特二式:2140磅(975kg) | 全长 | 二式:220.5英寸(5.60米)
特二式:220.9英寸(5.610米) | 负浮力 | 584磅(265kg) | 装药 | 772磅(3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二式:150马力/3300码(3000米)/39-41节
特二式:150马力/2200码(2000米)/38-40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50码/3300码(45米/3000米) |
注:在91式3型基础上加大储气罐并对浮力系统做了一定改动。采用双向八缸发动机提供动力。1943-1945年间共有800枚被制造出来。此外还有100枚特二式在1944年被制造出来。相比91式拥有同样的装药量但是更小的储气罐。
45cm(17.7英寸)四式标(Mark)2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44年 | 列装时间 | 1945年 | 全重 | 2169磅(984kg) | 全长 | 208英寸(5.275米) | 负浮力 | 690磅(313kg) | 装药 | 670磅(303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40马力/1640码(1500米)/41-43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45码/3500码(40米/3200米) |
注:实际上可以算是91式3型加强型的升级版。该型鱼雷的最大发射速度可以达到400节。为了提高量产型,大量的钢材部件被青铜代替。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命名法将Mod(改)换成了Mark(标)。
45cm(17.7英寸)四式标4鱼雷
配备兵器 | 飞机 | 设计时间 | 1945年 | 列装时间 | 1945年 | 全重 | 2434磅(1104kg) | 全长 | 225英寸(5.715米) | 负浮力 | 不详 | 装药 | 919磅(417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40马力/1640码(1500米)/40-42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45码/3500码(40米/3200米) |
注:与前文提到的四式标2相比有着更大的雷头。该型鱼雷还被做过小改动,改动后的鱼雷拥有更尖的雷头。这使得该鱼雷的速度被提高了2节(与 上面的数据相比)。
53.3cm(21英寸)鱼雷
53.3cm(21英寸)92式改1、改2型鱼雷
配备兵器 | 潜艇 | 设计时间 | 1932年 | 列装时间 | 1934年(1942才开始量产) | 全重 | 3792磅(1720kg) | 全长 | 281英寸(7.150米) | 负浮力 | 551磅(250kg) | 装药 | 661磅(30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95马力/7650码(7000米)/28-30节 | 推进 | 铅酸电池 | 散布偏差 | 130码/7650码(120米/7000米) |
注:该型鱼雷的设计灵感源于一战德国的一种研制成功的鱼雷。研发工作开始于1921年,到了1925年实用模型样品被制造出来。设计和改进工作则继续进行,92式改1型鱼雷1934年就已经预备投产。但是由于当时海军暂时不需要这种类型的鱼雷,92式改1计划因此被搁置。直到1942年才开始量产以补充95式鱼雷的空缺。92式的水中速度低于95式,但是由于航迹隐蔽以及生产简单而被采用制造。92式改2型则是基于德国人的G7E型改造出来的,并在1942年生产了10枚。但是由于人力产能不足的原因该计划被枪毙。该型鱼雷的归位齿轮是根据产生的噪音大小研究设计的,但是由于噪音过大而被认为是失败的设计。
53.3cm(21英寸)94式改1型鱼雷
注:该型鱼雷是属于试验性质的航空鱼雷,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煤油-氧气-海水混合动力推进。关于可靠性的细节不明。
53.3cm(21英寸)95式改1型鱼雷
配备兵器 | 潜艇 | 设计时间 | 1935年 | 列装时间 | 1938年 | 全重 | 3671磅(1665kg) | 全长 | 354英寸(9.000米) | 负浮力 | 705磅(320kg) | 装药 | 893磅(405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330马力/13100码(12000米)/49-51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185码/9850码(170米/9000米)
270码/13100码(250米/12000米) |
注:该型鱼雷实际上是93鱼雷的缩小型潜射版。后期生产型号具有更尖的雷头,因此具备比原本生产型号高2节的速度。
53.3cm(21英寸)95式改2型鱼雷
配备兵器 | 潜艇 | 设计时间 | 1943年 | 列装时间 | 1944年 | 全重 | 3814磅(1730kg) | 全长 | 354英寸(9.000米) | 负浮力 | 849磅(385kg) | 装药 | 1213磅(5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330马力/8200码(7500米)/45-47节
430马力/6000码(5500米)/49-51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100码/6000码(90米/5500米)
140码/8200码(130米/7500米) |
注:相比于95式改1稍加改进的型号,以牺牲射程的方式加大了装药。同样的,该型鱼雷的晚期生产型也是拥有更尖的雷头并因此获取了比原来高2节的航速。
53.3cm(21英寸)96式鱼雷
配备兵器 | 潜艇 | 设计时间 | 1941年 | 列装时间 | 1942年 | 全重 | 3814磅(1730kg) | 全长 | 354英寸(9.000米) | 负浮力 | 705磅(320kg) | 装药 | 1213磅(55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400马力/4900码(4500米)/48-50节
430马力/6000码(5500米)/49-51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76码/4900码(70米/4500米) | 注:基于95式改1发展出的延伸型,修正了原先第一储气罐的问题。96式使用的是36%的氧气含量以代替原先的纯氧驱动,以此避免发射时的一些问题。96式鱼雷也开始在储气罐内部的气阀上使用润滑油以避免腐蚀和不规则的气阀推动。此外后期生产型雷头变尖增加2节航速。
61cm(24英寸)鱼雷
61cm(24英寸)93式1型改1、改2及改3
配备兵器 | 水面舰艇 | 设计时间 | 1933年 | 列装时间 | 1935年 | 全重 | 5952磅(2700kg) | 全长 | 354英寸(9.000米) | 负浮力 | 1058磅(480kg) | 装药 | 1080磅(49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200马力/43700码(40000米)/36-38节
300马力/35000码(32000米)/40-42节
520马力/21900码(20000米)/48-50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550码/21100码(500米/20000米)
1100码/35000码(1000米/32000米)
1640码/43700码(1500米/40000米) |
注:93式1型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长矛鱼雷的原型。不同于原型,改1有着更强的雷体肋架架构,加强了后部的浮力室的支撑力,使得更多的冷却水供给到活塞杆以防止齿轮的过热和开裂。改2在1936完成改造设计,新的设计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储气罐放弃了联结式而使用了一体铸造式,这一设计在之后的各个型号中一直沿用。在后部浮力腔的支撑肋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冷却水的滑阀缓冲室。改3是在1944年设计完成的,量产开始时间则是在1945年,但是并未列装部队,改3的设计将改1的储气罐、雷头设计和改3本身的动力系统各方面优势结合在了一起,如下所述。这几种鱼雷的早期制造型主要还是雷头不同(圆雷头),后期制造型则拥有更尖以便使最高航速上升到同意大利高速鱼雷(可能是53.3 cm W 270/533.4 x 7.2 Veloce)相同的速度(50节)。
61cm(24英寸)93式2型
注:2型是在1935年为满足军部的为驱逐舰装备更高速的鱼雷要求而设计的实验性装备。仅有两枚被制造出来,而之后实验结束,直到1941年才重新开始。在这些年间,两种新式的鱼雷引擎纷纷量产,新式引擎属于双缸往复式。在第一种引擎设计中增加了气缸孔,以此将鱼雷的最高速度提高到了51节。第二种引擎设计中有着更厚的气缸壁、雷头以及强化的引信。该引擎将气缸内气压提高到了650磅/平方英寸(45千克/平方厘米)并将输出达到了850马力。新式鱼雷的雷头制造更加精密,比其设计原型-意大利高速鱼雷更加精简,螺旋桨桨间距缩短,分转速提高。实验原型进行了三次试跑,皆以56节高速跑过5500码(5000米)。这些优良设计没有进一步落实,未能列装军队。
61cm(24英寸)93式3型
配备兵器 | 水面舰艇 | 设计时间 | 1943年 | 列装时间 | 1944年 | 全重 | 6173磅(2800kg) | 全长 | 354英寸(9.000米) | 负浮力 | 1279磅(580kg) | 装药 | 1720磅(78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200马力/32800码(30000米)/36-38节
300马力/27300码(25000米)/40-42节
520马力/16400码(15000米)/48-50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湿加热器 | 散布偏差 | 380码/16400码(350米/15000米)
760码/27300码(700米/25000米)
1100码/32800码(1000米/30000米) |
注:稍加改动的型号,通过降低射程的方式加大了装药量。第一个储气罐被换装四氯化碳以防诱爆。后期生产型号具有更尖的雷头,因此具备比原本生产型号高2节的速度。
61cm(24英寸)F3型(实验型)
配备兵器 | 所有军舰 | 设计时间 | 1934年 | 列装时间 | 未列装 | 全重 | 5952磅(2700kg) | 全长 | 336.6英寸(8.550米) | 负浮力 | 不详 | 装药 | 1102磅(500kg)97式炸药 | 功率/射程/速度 | 1000马力/8750码(8000米)/60节 | 推进 | 煤油氧气海水涡轮 | 散布偏差 | 不详 |
注:实验性的涡轮动力鱼雷。螺旋桨分转速从1750降低到1650次,也许是超高速的缘故,该型鱼雷自始至终面临着表面断裂的问题,因此最终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前被叫停。
参考书籍: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by John Campbell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by Eric Lacroix and Linton Wells II
另外鸣谢mathwuu老先生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