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6-13 19:10 编辑
五爷这个问题提得不错,我原先以为炸弹下落后,其指向角度会随着下落过程而不断改变,在最终命中装甲时会以近乎于垂直的方式撞击装甲。
但在检索了几份水平轰炸的报告后,我发现我这个认知还是存在一些错误的。
下面以珍珠港一役中的美国战列舰受损报告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新认识。
下图截取自加利福尼亚号的损失报告图,两枚炸弹均为采用水平轰炸方式投下的800kg穿甲炸弹。
命中3号炮塔的炸弹,投弹高度约为10,000尺,落角约为75度,穿透了炮塔顶部装甲(5寸STS),但因弹体结构受损而未能爆炸。
命中2号炮塔的炸弹,投弹高度约为10,000尺,落角不明,但图中所示的落角与另一发炸弹相仿。
可见,炸弹落角确实没有达到接近垂直的程度,但也不至于和攻击水平装甲的炮弹落角(一般在20-30度)相仿。
考虑到10,000尺的投弹高度相当之高,因此如果降低投弹高度的话,落角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大,达到70度,65度,甚至60度。但由于水平轰炸的投弹高度不能太低,否则便无法有效穿透甲板,且飞机的飞行速度也有一个限度,因此从二战时期的情况来看,落角低至45度以下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至于Friedman书中提到的从19,000尺高度投下的14寸穿甲炸弹可穿透8.3寸装甲之事,由于其投弹高度极大,因此如果进行实际投弹的话,我认为其命中目标时的落角很有可能会接近于垂直。
回归本题,即双层装甲对炸弹/炮弹的抗弹性能差异,首先我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1)至少据我所知,二战时期的穿甲炸弹是没有被帽的,而战列舰穿甲弹则都是有被帽的。
2)落角差异很大,炮弹的落角更接近于水平,而炸弹的落角更接近于垂直。
对于炸弹来说,由于没有被帽,且在穿透上层水平装甲后通常也不至于受到严重的弹体损伤,因此在穿透过后,其弹体质量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只是速度会有所下降,因此其动能的衰竭程度相对较小。又由于落角更接近垂直,不太容易受到偏斜作用的影响,弹道上的变化相对较小。
对于炮弹来说,由于上层水平装甲有可能能够剥离/击碎被帽,因此在穿透过后,其弹体质量实际上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速度也会下降,因此其动能的衰竭程度会更大一些。又由于落角更接近水平,很容易受到偏斜作用的影响,弹道上的变化相对较大,很可能导致对穿甲不利的情况发生(发生向左或向右的偏斜,导致实际入射角增大)。
综上所述,在穿透上层水平装甲之后,炮弹的残留质量比例很可能会低于炸弹,且角度方面也很可能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在面对双层结构的水平防护时,炮弹是较为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Friedman的几本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系列中所引述的关于双层/多层水平装甲的等效厚度的说法,乃是基于1940年代时所作的估算,仅能代表那个年代的研究水平。而那个年代的研究人员对间隔装甲效能的认知程度,很可能是不如后人的。到了二战之后,各国普遍开始了坦克上的间隔装甲研究,有大量的实例与测试报告能够证明这种布局所具备的优势与独到之处,且这种布局的防护效果,又会因不同的厚度/布局/来袭弹而产生不同的防护结果,因此如此复杂的话题,我认为是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双层结构不如单层结构”的说法来概括。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